劉嵐繼續對張騰博道:“對於一氣之起落與一氣之循環起落的能量蓄發,我就先說這些。我是想到哪說到哪,所以肯定會有不全麵之處,這不全麵之處,等到我們遇到什麽問題再說什麽問題時再說。你既然理解了內家拳一氣之起落的能量蓄發,我們就可以繼續往下學習五行拳的其他拳了。劈拳屬肺金,金生水,所以我們下一個要學鑽拳。”
張騰博認真地凝視這劉嵐的臉,稀裏糊塗地聽著劉嵐教他鑽拳。
其實那劈拳之中就包含這鑽拳,那劈拳的第一個動作的前手前鑽就是鑽拳。故劈拳生鑽拳。
這鑽拳,就是向上發拳,如向上鑽。鑽拳屬腎水,即拳力由兩腎向上發出。
人體五髒分五行,亦分三節。兩腎為根節,肝脾為中節,心肺為梢節。所以這鑽拳為五行之根節所發之拳,故這鑽拳之勁力貫通在五行拳的每種拳之中,即起鑽落翻之起鑽,五行拳中的每一種拳皆由鑽拳之力起始。鑽拳之勁力,在太極拳中即為捧勁,亦為太極拳之最基本之勁力。這鑽、捧之勁力,乃是內家拳一氣之起落的能量蓄發自然生成的向上的勁力。
崩拳屬肝木,橫拳屬脾土,故崩拳和橫拳為中節拳,勢大力沉,支撐八方。
劈拳屬肺金,炮拳屬心火,故劈拳和炮拳為梢節拳,斬金截鐵,如弓似箭。
鑽拳有句俗話,叫撥雲鑽月,即這鑽拳由兩個動作組成,前一個動作是撥雲,後一個動作是鑽月。撥雲即撥出對手勁力之空檔,然後在對手勁力空檔之處發出鑽拳。現在形意拳和心意六合拳之各門派中,鑽月的鑽這個動作都是一樣的,但撥雲的撥的動作卻有不同。
但我們不要被這個撥雲的不同動作所困惑,要知道這五行拳練的是一氣之起落的能量蓄發,而不是外形動作。形意拳也不靠外形動作打人,而是靠能量蓄發硬打硬進無遮攔。這撥雲鑽月,隻不過是習練的外形動作而已,不必過分計較!
在習練鑽拳時,由三體式開始打鑽拳。我們以左手足在前的左三體式舉例:
一般來說,心意六合拳之鑽拳的撥雲是如此打的:
由左三體式在右後腿含胸吸氣心力下行至足底生成向身體左側的壓縮旋轉,部分心力經尾閭向丹田翻轉,生成腰腹折疊,由身體向左側的旋轉將左手足自然拉迴身體,左手迴拉時向內側扣腕,做引帶對手勁力之式,拉迴至心髒部位,左足拉迴與右足並攏,此時身體在右腿上生成一氣之起之能量至百會。
形意拳之撥雲是如此打的:
由左三體式在右後腿含胸吸氣心力下行至足底生成向身體左側的壓縮旋轉,部分心力經尾閭向丹田翻轉,生成腰腹折疊,由身體向左側的旋轉將左手足自然拉迴身體,左手拉迴至心髒部位的過程中,起右手伸至左手肘部在左手前劃圓迴心髒部位,左足拉迴與右足並攏,此時身體在右腿上生成一氣之起之能量至百會。
以上為心意六合拳與形意拳之鑽拳的撥雲之打法,撥雲的結尾都是在右腿生成上下貫通之力至百會,即百會生神,左足收迴,雙手拉迴心髒部位。此後,後麵的鑽月部分的打法,在心意六合拳與形意拳中都是一樣的了:
百會之神統領周身能量下行,身體開始在右腿向右側旋轉,身體向右側的旋轉將左手足自然前伸,左足落地後,百會之神的能量同心力共同下行帶動周身整體壓縮並且向右側旋轉,壓縮左足踩地,同時左拳將上下貫通之力發出,此為一氣之落。此時周身整體在左足生成上下貫通之力至百會成神,為一氣之起,再由百會之神統領周身,神與心力共同下行,驅動身體向左側壓縮旋轉,伸出右手足,神之能量壓縮右足,同時右拳由心髒部位向上鑽出,此為一氣之落。
鑽拳雖然為向上發力之拳,但是由於五行拳之能量蓄發為起鑽落翻,故在一氣之落時,周身能量是下行壓縮前足跟的,即踩,所以這鑽拳不是直直地向上鑽出的,而是隨周身整體之起鑽落翻之勁力而向上劃圓鑽出的,依然有落翻之勢,所以這鑽拳在最後亦含有下劈之力。
即鑽拳之中有兩個一氣之起落組成,左右手足各伸出一次。
以上過程要注意的是:1,手足均由身體向不同方向的旋轉拉迴或者伸出,手足不可自行作出拉迴或伸出之動作。
2,手足隻是隨身體之壓縮旋轉拉迴或者伸出,絕不是打出拳邁出腿!如果為了刻意求力而用力打出拳、邁出腿,則周身散矣!這手足隨周身整體之動,才能夠習練出周身整體的能量蓄發!切莫讓手足之動與周身整體之動分家。隻追求手足之勁力是愚蠢的!
3,一氣之起落,即氣與神的能量在身體上下兩端之間的陰陽轉換,氣之能量上行為上下貫通之力,神之能量下行生成腳蹬地的能量,而這神氣之間的陰陽轉換,全靠心力使然,由心力之上下運行引領神氣的陰陽轉換。同時唿吸也要與心力合一,心力引領神下行時,唿吸也要下行,達到唿吸以踵的程度。心力引領氣上行時,唿吸也要隨心力上行,達到漲筋騰膜、抻筋拔骨的程度。
4,鑽拳之唿吸,在撥雲之階段雖然是一個完整的一氣之起落過程,但是整個撥雲之過程都在吸氣而無唿氣。隻在最後打出鑽拳時唿氣。即鑽拳之兩個一氣之起落的能量蓄發之中,隻有一次唿吸。所以不要把唿吸本身看得很重要,那唿吸與心力之合一不過是周身整體合一的一個小方麵而已,唿吸本身隻會對周身整體的能量蓄發貢獻一點合一之力,但唿吸本身卻僅僅隻是唿吸而已,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在唿吸與心力合一之後,能量在周身的運行而被身體感知為氣的流動的“氣”,而不是唿吸本身。周身運行之能量的“氣”,與唿吸的關係隻在於腹式唿吸引起的胸膈膜的上下運行而帶動五行之力,uu看書.uukashu 即唿吸被融合進周身整體的能量蓄發之中而被身體感知為“氣”,即能量。所以,唿吸在習練心力的過程中很重要,一旦習練出心力,則唿吸必須要放棄自己而與心力合一,隨心力而動。而不明此理者,盲目地隻習練唿吸,終無所成!
5,在行拳之過程中,我隻是說出了心力引領神氣之上下陰陽轉換,但是大家切記,在心力與神氣上下運行之時,是有一部分心力要在尾閭、會陰、丹田部位做河車運行而生成腰腹折疊的。河車運行就是在讓先天一氣(即心力)與後天之氣不斷合一,即增強先天一氣之心力,又增強神氣之能量。
6,手足被周身整體壓縮旋轉拉迴時,按照外三合之要求,手肘肩要與足膝胯共同生成壓縮旋轉之下行能量,故手臂拉迴時要下墜後再歸聚於心髒部位,所以前手拉迴時是向下劃圓的。後手伸出,即發拳時,一氣之起尚在,一氣之落未生,故身存上行上下貫通之力,所以起手是上鑽的,即起鑽;一氣之落發起後,能量下行至前足踩,則發拳之手臂由起鑽隨之變為落翻,故發拳之手是向上劃圓的。
以上七點,為大家在看拳論或者書而練五行拳時應該注意之處。
劉嵐問張騰博可聽得明白?張騰博道:“我聽明白了,這迴你是在用內外合一之一氣之起落的方式對我講鑽拳。我在習練劈拳時,因為尚未習練出心力,所以劉叔就沒有從一氣之起落的能量蓄發方麵給我講劈拳,現在我對此似有所悟,所以我從一氣之起落的能量蓄發方麵說一下我對劈拳的感受,你聽聽我說的對不對!”
張騰博認真地凝視這劉嵐的臉,稀裏糊塗地聽著劉嵐教他鑽拳。
其實那劈拳之中就包含這鑽拳,那劈拳的第一個動作的前手前鑽就是鑽拳。故劈拳生鑽拳。
這鑽拳,就是向上發拳,如向上鑽。鑽拳屬腎水,即拳力由兩腎向上發出。
人體五髒分五行,亦分三節。兩腎為根節,肝脾為中節,心肺為梢節。所以這鑽拳為五行之根節所發之拳,故這鑽拳之勁力貫通在五行拳的每種拳之中,即起鑽落翻之起鑽,五行拳中的每一種拳皆由鑽拳之力起始。鑽拳之勁力,在太極拳中即為捧勁,亦為太極拳之最基本之勁力。這鑽、捧之勁力,乃是內家拳一氣之起落的能量蓄發自然生成的向上的勁力。
崩拳屬肝木,橫拳屬脾土,故崩拳和橫拳為中節拳,勢大力沉,支撐八方。
劈拳屬肺金,炮拳屬心火,故劈拳和炮拳為梢節拳,斬金截鐵,如弓似箭。
鑽拳有句俗話,叫撥雲鑽月,即這鑽拳由兩個動作組成,前一個動作是撥雲,後一個動作是鑽月。撥雲即撥出對手勁力之空檔,然後在對手勁力空檔之處發出鑽拳。現在形意拳和心意六合拳之各門派中,鑽月的鑽這個動作都是一樣的,但撥雲的撥的動作卻有不同。
但我們不要被這個撥雲的不同動作所困惑,要知道這五行拳練的是一氣之起落的能量蓄發,而不是外形動作。形意拳也不靠外形動作打人,而是靠能量蓄發硬打硬進無遮攔。這撥雲鑽月,隻不過是習練的外形動作而已,不必過分計較!
在習練鑽拳時,由三體式開始打鑽拳。我們以左手足在前的左三體式舉例:
一般來說,心意六合拳之鑽拳的撥雲是如此打的:
由左三體式在右後腿含胸吸氣心力下行至足底生成向身體左側的壓縮旋轉,部分心力經尾閭向丹田翻轉,生成腰腹折疊,由身體向左側的旋轉將左手足自然拉迴身體,左手迴拉時向內側扣腕,做引帶對手勁力之式,拉迴至心髒部位,左足拉迴與右足並攏,此時身體在右腿上生成一氣之起之能量至百會。
形意拳之撥雲是如此打的:
由左三體式在右後腿含胸吸氣心力下行至足底生成向身體左側的壓縮旋轉,部分心力經尾閭向丹田翻轉,生成腰腹折疊,由身體向左側的旋轉將左手足自然拉迴身體,左手拉迴至心髒部位的過程中,起右手伸至左手肘部在左手前劃圓迴心髒部位,左足拉迴與右足並攏,此時身體在右腿上生成一氣之起之能量至百會。
以上為心意六合拳與形意拳之鑽拳的撥雲之打法,撥雲的結尾都是在右腿生成上下貫通之力至百會,即百會生神,左足收迴,雙手拉迴心髒部位。此後,後麵的鑽月部分的打法,在心意六合拳與形意拳中都是一樣的了:
百會之神統領周身能量下行,身體開始在右腿向右側旋轉,身體向右側的旋轉將左手足自然前伸,左足落地後,百會之神的能量同心力共同下行帶動周身整體壓縮並且向右側旋轉,壓縮左足踩地,同時左拳將上下貫通之力發出,此為一氣之落。此時周身整體在左足生成上下貫通之力至百會成神,為一氣之起,再由百會之神統領周身,神與心力共同下行,驅動身體向左側壓縮旋轉,伸出右手足,神之能量壓縮右足,同時右拳由心髒部位向上鑽出,此為一氣之落。
鑽拳雖然為向上發力之拳,但是由於五行拳之能量蓄發為起鑽落翻,故在一氣之落時,周身能量是下行壓縮前足跟的,即踩,所以這鑽拳不是直直地向上鑽出的,而是隨周身整體之起鑽落翻之勁力而向上劃圓鑽出的,依然有落翻之勢,所以這鑽拳在最後亦含有下劈之力。
即鑽拳之中有兩個一氣之起落組成,左右手足各伸出一次。
以上過程要注意的是:1,手足均由身體向不同方向的旋轉拉迴或者伸出,手足不可自行作出拉迴或伸出之動作。
2,手足隻是隨身體之壓縮旋轉拉迴或者伸出,絕不是打出拳邁出腿!如果為了刻意求力而用力打出拳、邁出腿,則周身散矣!這手足隨周身整體之動,才能夠習練出周身整體的能量蓄發!切莫讓手足之動與周身整體之動分家。隻追求手足之勁力是愚蠢的!
3,一氣之起落,即氣與神的能量在身體上下兩端之間的陰陽轉換,氣之能量上行為上下貫通之力,神之能量下行生成腳蹬地的能量,而這神氣之間的陰陽轉換,全靠心力使然,由心力之上下運行引領神氣的陰陽轉換。同時唿吸也要與心力合一,心力引領神下行時,唿吸也要下行,達到唿吸以踵的程度。心力引領氣上行時,唿吸也要隨心力上行,達到漲筋騰膜、抻筋拔骨的程度。
4,鑽拳之唿吸,在撥雲之階段雖然是一個完整的一氣之起落過程,但是整個撥雲之過程都在吸氣而無唿氣。隻在最後打出鑽拳時唿氣。即鑽拳之兩個一氣之起落的能量蓄發之中,隻有一次唿吸。所以不要把唿吸本身看得很重要,那唿吸與心力之合一不過是周身整體合一的一個小方麵而已,唿吸本身隻會對周身整體的能量蓄發貢獻一點合一之力,但唿吸本身卻僅僅隻是唿吸而已,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在唿吸與心力合一之後,能量在周身的運行而被身體感知為氣的流動的“氣”,而不是唿吸本身。周身運行之能量的“氣”,與唿吸的關係隻在於腹式唿吸引起的胸膈膜的上下運行而帶動五行之力,uu看書.uukashu 即唿吸被融合進周身整體的能量蓄發之中而被身體感知為“氣”,即能量。所以,唿吸在習練心力的過程中很重要,一旦習練出心力,則唿吸必須要放棄自己而與心力合一,隨心力而動。而不明此理者,盲目地隻習練唿吸,終無所成!
5,在行拳之過程中,我隻是說出了心力引領神氣之上下陰陽轉換,但是大家切記,在心力與神氣上下運行之時,是有一部分心力要在尾閭、會陰、丹田部位做河車運行而生成腰腹折疊的。河車運行就是在讓先天一氣(即心力)與後天之氣不斷合一,即增強先天一氣之心力,又增強神氣之能量。
6,手足被周身整體壓縮旋轉拉迴時,按照外三合之要求,手肘肩要與足膝胯共同生成壓縮旋轉之下行能量,故手臂拉迴時要下墜後再歸聚於心髒部位,所以前手拉迴時是向下劃圓的。後手伸出,即發拳時,一氣之起尚在,一氣之落未生,故身存上行上下貫通之力,所以起手是上鑽的,即起鑽;一氣之落發起後,能量下行至前足踩,則發拳之手臂由起鑽隨之變為落翻,故發拳之手是向上劃圓的。
以上七點,為大家在看拳論或者書而練五行拳時應該注意之處。
劉嵐問張騰博可聽得明白?張騰博道:“我聽明白了,這迴你是在用內外合一之一氣之起落的方式對我講鑽拳。我在習練劈拳時,因為尚未習練出心力,所以劉叔就沒有從一氣之起落的能量蓄發方麵給我講劈拳,現在我對此似有所悟,所以我從一氣之起落的能量蓄發方麵說一下我對劈拳的感受,你聽聽我說的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