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王薌齋為將傳統武術發揚光大,在北京設擂台,遍邀武林人士交流切磋,為此召開記者招待會,其言如下:“拳學之基本原則究為何物,雖人言人殊,但習拳套,講招法,練拍打,皆屬於表麵者,套路流行既久,實屬誤人太甚。
社會常雲“形意”、“太極”、“八卦”、“通臂”為內家,餘不知內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論。
太極拳嫡傳宗匠,當推少侯、澄甫楊氏昆仲。此亦餘之老也。故知該拳確有幾種力學含義,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體,因基礎體認功夫早經銷亡,故身之下部無理力之可言。
若以養生而論,徒使精神氣質被拘而不舒;若論技擊,專為製裁肢體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為機械呆板之物,亦不過徒使學者神經擾亂、消耗時日而已。至於練法,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腳,說來可憐亦可笑。對於應敵,如遇高手則勿論,倘對方是不緊滯呆板者,縱令該拳名手則也無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為棋譜勢之“太極拳”。近二十年來,習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於一般學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將該拳葬送而破產。
遙想三豐先生高明若是,當不致傳有如此欠通之太極拳。就以該拳譜文字方麵論,單雙重不偏不倚種種盡善盡美的意義亦僅不過拳學一部分的初步。就以拳譜論,請問太極名手捫心自問,能否有一式一法,合譜之所論者?既是自以為無上拳學,為什麽實際上不生效果?更該拳有機壇扶乩而拳技工者,此更荒天下之唐矣。縱使該拳一切法則優於其他,技能亦高出一般,然在精神方麵而言亦是錯誤,無他疑意,況皆不如是矣。太極拳不過人多勢眾,擅廣宣傳,其實明理人早知不攻自破。
楊露蟬先生亦為拳學先輩,工太極,今多學之。餘據各方麵觀察而論,露翁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嶽先生亦非通家。不過宗嶽先生得嶽武穆雙推手之局部,以三拳而變十三式,至於命名太極,以為張三豐所傳實無從考證,抑世人之一種附會耳。如百四、五十式之多則更不知其所以由來。就該拳之作法論,於肢體上僅僅不生流弊,而精神上卻受無限損失,距實作之學相尚遠,不足道也。
查拳術先輩近百年來,舍董海川,車毅齋,郭雲深諸師尊外,餘皆旁技未節而已”
以上王薌齋所言,與七十年後之現在的內家拳處境,是何等的相似!
雖然此語多言太極拳,但形意拳、八卦掌與太極拳何異?
難道在1940年,內家拳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嗎?
這王薌齋隨郭雲深習練形意拳,當時郭雲深年歲已高,行走不便,不能將形意精髓完全傳授與王薌齋,故王薌齋在不能深刻理解形意拳之基礎上自創大成拳。
這形意拳之內家能量蓄發已經到極致,如果王薌齋能夠悟得形意拳真意,何苦再去創立大成拳!這大成拳與形意拳相差甚遠,其實就是借鑒了部分內家拳習練方法的外家拳。
正是王薌齋沒有掌握內家拳真意,故有“社會常雲“形意”、“太極”、“八卦”、“通臂”為內家,餘不知內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論”“餘據各方麵觀察而論,露翁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嶽先生亦非通家”之言。此話就證明了王薌齋幾乎不懂形意拳,否則,懂了形意拳,練出心力,就會對內家三拳融會貫通,就會像郭雲深、孫祿堂那樣對內家三拳之間的聯係有一個全麵了解。而實際上從王薌齋整個答記者問的言語中看,其隻會割裂地看待內家三拳。
所以王薌齋在答記者問時之言論,是在以外家拳之身份(大成拳)討論內家拳之現狀。其唯一佩服的董海川、車毅齋、郭雲深等人早已作古,其意即內家拳已經沒有後人了!
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
楊氏太極拳的楊露蟬1872年去世,其子楊少侯1917年去世,楊澄莆1936年去世,楊少侯與楊澄莆就是王薌齋所說的太極拳“嫡傳宗匠”。而楊澄莆之弟子,就開始不談心腎交合水火相濟而僅以外形動作論拳了。
(注:近代內家拳傳人之言論,可在網上搜索到,大家可以將其言論與內家拳論做對比)
武氏太極拳的武禹襄於1880年去世,傳其外甥李亦佘,李亦佘傳郝為真,郝為真1920年去世。其後弟子再無心腎交合水火相濟之說。
吳氏太極拳吳鑒泉1942年去世,但在去世之前一直在上海,並身患糖尿病,故無緣去北京與王薌齋切磋了。吳鑒泉之子吳公儀、吳公藻後,也隻剩下外形動作了。
孫氏太極拳的孫祿堂1933年去世,除了其子孫存周得孫祿堂拳意以外,也都是隻剩下外形動作了。而孫存周一直不在北京生活,亦不知王薌齋在北京設擂台。坊間所言這王薌齋還被孫存周打過。
而陳氏太極拳,則在其十六代傳人陳鑫(1929年去世)以後,就“鬆”字漫天飛舞了,並且開始以外形套路動作論拳,不但內裏五行全無,就連外形動作的壓縮旋轉也被“鬆”字所取代了。
形意拳按照地域來分有山西宋世榮、車毅齋傳承的形意拳、河北郭雲深、劉奇蘭、尚雲祥傳承的形意拳、孫祿堂、孫存周傳承的形意拳等。但是除了這些人以外,亦不見心意氣的內三合了。雖然練拳時都以六合為依據,u看書.uukansu但隻是擺擺樣子而已,沒有心腎交合水火相濟,何來六合。
(注:現在有一本流行的書“逝去的武林”,即描寫形意拳的,大家可以看一看,但其中已經沒有描述內裏五行能量之語了,也是僅從外形動作理解的形意拳)
八卦掌則從董海川的第二代弟子程廷華、尹福以後,即隻能看到內外六合這四個字,卻無有六合之真意的記載了。但八卦掌遊身繞進、伸縮圓研、擰裹鑽翻之技法,卻是千古絕倫的,即便沒有六合之力,亦不失為一種傑出的技擊方式。
內家三拳,流派甚多,傳承甚廣,以上隻說了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並且隻以現在能夠見到的當時言論而猜測當時之傳承狀況了。
從以上曆史情況可見,內家三拳之真功夫,傳承到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差不多開始走下坡路了。為何?
因為從那時起,中華民族就開始陷入內憂外患之境了。國內軍閥混戰,國外日本侵略,幾無寧日。在這種狀態下,武功已經無用武之地,除了個別安逸之人、僻靜之地以外,誰還有機會、興趣、條件去長期習武?可惜這內家拳就在剛剛萌發出奮起之勢時,就被嚴酷地摧殘了!
所以,當時王薌齋所言,不多為虛言,亦屬內家拳實際之情況。
但你道這內家拳就會消失了嗎?
非也!這內家拳乃中華民族之瑰寶,總有幾個明事理、俱大義之人,會堅持不懈、百折不撓地把這個國粹傳承下去的。
但這些傳承者所遭遇的艱難困苦,卻還遠遠沒有到盡頭!
社會常雲“形意”、“太極”、“八卦”、“通臂”為內家,餘不知內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論。
太極拳嫡傳宗匠,當推少侯、澄甫楊氏昆仲。此亦餘之老也。故知該拳確有幾種力學含義,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體,因基礎體認功夫早經銷亡,故身之下部無理力之可言。
若以養生而論,徒使精神氣質被拘而不舒;若論技擊,專為製裁肢體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為機械呆板之物,亦不過徒使學者神經擾亂、消耗時日而已。至於練法,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腳,說來可憐亦可笑。對於應敵,如遇高手則勿論,倘對方是不緊滯呆板者,縱令該拳名手則也無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為棋譜勢之“太極拳”。近二十年來,習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於一般學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將該拳葬送而破產。
遙想三豐先生高明若是,當不致傳有如此欠通之太極拳。就以該拳譜文字方麵論,單雙重不偏不倚種種盡善盡美的意義亦僅不過拳學一部分的初步。就以拳譜論,請問太極名手捫心自問,能否有一式一法,合譜之所論者?既是自以為無上拳學,為什麽實際上不生效果?更該拳有機壇扶乩而拳技工者,此更荒天下之唐矣。縱使該拳一切法則優於其他,技能亦高出一般,然在精神方麵而言亦是錯誤,無他疑意,況皆不如是矣。太極拳不過人多勢眾,擅廣宣傳,其實明理人早知不攻自破。
楊露蟬先生亦為拳學先輩,工太極,今多學之。餘據各方麵觀察而論,露翁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嶽先生亦非通家。不過宗嶽先生得嶽武穆雙推手之局部,以三拳而變十三式,至於命名太極,以為張三豐所傳實無從考證,抑世人之一種附會耳。如百四、五十式之多則更不知其所以由來。就該拳之作法論,於肢體上僅僅不生流弊,而精神上卻受無限損失,距實作之學相尚遠,不足道也。
查拳術先輩近百年來,舍董海川,車毅齋,郭雲深諸師尊外,餘皆旁技未節而已”
以上王薌齋所言,與七十年後之現在的內家拳處境,是何等的相似!
雖然此語多言太極拳,但形意拳、八卦掌與太極拳何異?
難道在1940年,內家拳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嗎?
這王薌齋隨郭雲深習練形意拳,當時郭雲深年歲已高,行走不便,不能將形意精髓完全傳授與王薌齋,故王薌齋在不能深刻理解形意拳之基礎上自創大成拳。
這形意拳之內家能量蓄發已經到極致,如果王薌齋能夠悟得形意拳真意,何苦再去創立大成拳!這大成拳與形意拳相差甚遠,其實就是借鑒了部分內家拳習練方法的外家拳。
正是王薌齋沒有掌握內家拳真意,故有“社會常雲“形意”、“太極”、“八卦”、“通臂”為內家,餘不知內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論”“餘據各方麵觀察而論,露翁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嶽先生亦非通家”之言。此話就證明了王薌齋幾乎不懂形意拳,否則,懂了形意拳,練出心力,就會對內家三拳融會貫通,就會像郭雲深、孫祿堂那樣對內家三拳之間的聯係有一個全麵了解。而實際上從王薌齋整個答記者問的言語中看,其隻會割裂地看待內家三拳。
所以王薌齋在答記者問時之言論,是在以外家拳之身份(大成拳)討論內家拳之現狀。其唯一佩服的董海川、車毅齋、郭雲深等人早已作古,其意即內家拳已經沒有後人了!
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
楊氏太極拳的楊露蟬1872年去世,其子楊少侯1917年去世,楊澄莆1936年去世,楊少侯與楊澄莆就是王薌齋所說的太極拳“嫡傳宗匠”。而楊澄莆之弟子,就開始不談心腎交合水火相濟而僅以外形動作論拳了。
(注:近代內家拳傳人之言論,可在網上搜索到,大家可以將其言論與內家拳論做對比)
武氏太極拳的武禹襄於1880年去世,傳其外甥李亦佘,李亦佘傳郝為真,郝為真1920年去世。其後弟子再無心腎交合水火相濟之說。
吳氏太極拳吳鑒泉1942年去世,但在去世之前一直在上海,並身患糖尿病,故無緣去北京與王薌齋切磋了。吳鑒泉之子吳公儀、吳公藻後,也隻剩下外形動作了。
孫氏太極拳的孫祿堂1933年去世,除了其子孫存周得孫祿堂拳意以外,也都是隻剩下外形動作了。而孫存周一直不在北京生活,亦不知王薌齋在北京設擂台。坊間所言這王薌齋還被孫存周打過。
而陳氏太極拳,則在其十六代傳人陳鑫(1929年去世)以後,就“鬆”字漫天飛舞了,並且開始以外形套路動作論拳,不但內裏五行全無,就連外形動作的壓縮旋轉也被“鬆”字所取代了。
形意拳按照地域來分有山西宋世榮、車毅齋傳承的形意拳、河北郭雲深、劉奇蘭、尚雲祥傳承的形意拳、孫祿堂、孫存周傳承的形意拳等。但是除了這些人以外,亦不見心意氣的內三合了。雖然練拳時都以六合為依據,u看書.uukansu但隻是擺擺樣子而已,沒有心腎交合水火相濟,何來六合。
(注:現在有一本流行的書“逝去的武林”,即描寫形意拳的,大家可以看一看,但其中已經沒有描述內裏五行能量之語了,也是僅從外形動作理解的形意拳)
八卦掌則從董海川的第二代弟子程廷華、尹福以後,即隻能看到內外六合這四個字,卻無有六合之真意的記載了。但八卦掌遊身繞進、伸縮圓研、擰裹鑽翻之技法,卻是千古絕倫的,即便沒有六合之力,亦不失為一種傑出的技擊方式。
內家三拳,流派甚多,傳承甚廣,以上隻說了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並且隻以現在能夠見到的當時言論而猜測當時之傳承狀況了。
從以上曆史情況可見,內家三拳之真功夫,傳承到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差不多開始走下坡路了。為何?
因為從那時起,中華民族就開始陷入內憂外患之境了。國內軍閥混戰,國外日本侵略,幾無寧日。在這種狀態下,武功已經無用武之地,除了個別安逸之人、僻靜之地以外,誰還有機會、興趣、條件去長期習武?可惜這內家拳就在剛剛萌發出奮起之勢時,就被嚴酷地摧殘了!
所以,當時王薌齋所言,不多為虛言,亦屬內家拳實際之情況。
但你道這內家拳就會消失了嗎?
非也!這內家拳乃中華民族之瑰寶,總有幾個明事理、俱大義之人,會堅持不懈、百折不撓地把這個國粹傳承下去的。
但這些傳承者所遭遇的艱難困苦,卻還遠遠沒有到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