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梁祝》
大夏:醉臥花叢笑人間 作者:卯月灬清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所有人還沉浸在梅霜的驚豔演出之中時,大堂的舞台布置,已經發生了變化。
一張大約桌子大小白色幕布,在舞台上悄然搭起,還有幾個人在幕布旁,不停的忙乎著什麽,幾支已經點燃的粗壯蠟燭安放在幕布的後方。
看的眾人很是迷茫,不知道醉月樓這是在搞什麽玄虛?白布、蠟燭、紙人,這是要布置靈堂嗎?
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幾位樂師已經登台,分別在幕布兩旁的位置就位,而樓內的燈籠也在極短時間內,滅了一大半,醉月樓也暗了下來。
正當所有人不知所措的時候,一個略帶蒼老的男聲,從舞台的後方傳了出來。
“相傳四百年前的東晉,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東晉一個名叫梁山伯的書生,在萬鬆書院求學......”
蒼老的聲音沙啞而低沉,同時又帶著一絲的悲傷之意,響徹在死寂的醉月樓之中,也迴蕩在每個觀眾的耳邊。
隨著聲音遞進式的講述,一眾樂師手中的琴、簫、塤等樂器也都緩緩的響起,簡簡單單的悲涼之曲,並不是《梁祝》。
而白色的幕布之上也隨即出現了兩個小人的影子,隨著樂聲和講述聲,不停的變換著動作,似乎在演繹著什麽。
皮影戲,這個在藍星,起源於西漢的非遺表演,在這個異界他鄉,再一次的展現了獨屬於它的魅力。
“這是什麽演出?話本,說書嗎?”
“你們看,白布上的兩個小人好像在配合樂聲和話本在動誒,好新奇的表演!”
“不是說花魁表演嗎?花魁呢?這是在搞什麽鬼?”
在場的不少人都在議論紛紛,不明白醉月樓這是鬧的哪一出?雖說曲子很不錯,可這也不見主角登場啊。
“哼,故弄玄虛,整個破布,曲子也是無病呻吟的調調,聽不出來東西,這都什麽玩意兒,牧瘋子的眼光,也就這了!”
顧飛傑麵帶不屑,語帶鄙視的表達著對這個節目的嫌棄,同時也毫不掩飾對牧風的輕視之意。
“看來院長大人有些高估了牧家的那個小瘋子了,這樣的節目,雖然有些新意,卻也登不得大雅之堂。”
“不錯,這個話本寫的確實不錯,如果譜上曲壇大家的曲譜,必然可以一鳴驚人,隻可惜......”
另外一邊看台上,金陵書院副院長馮建義和太守府府丞張應同樣看不起這個節目,雖然也有可圈可點之處,但要說上到八豔的選拔,那差的還遠。
“馮院長,看來都不用咱們出麵,就這樣的節目,它連五大青樓和眾多恩客的那關都過不了,那還有臉說八豔選拔資格了。”
張府丞說完,就端起眼前的茶碗,輕輕用茶蓋刮了一下茶水,又吹了一口氣,這才抿了一口。
“繼續看吧,先別高興的太早。”
馮建義雖然心裏也在犯嘀咕,有點看不懂牧風的操作,但他總感覺這個節目並不像現在看到的這麽簡單。
隨著《梁祝》故事的遞進發展,說書人的語氣也變的越發悲戚,樂聲也隨著故事的發展,而變的越發低沉。
醉月樓內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已經沒有了竊竊私語和議論聲,每個人都是麵帶悲戚,默不作聲。
尤其是那些青樓和畫舫的代表,那些老鴇們,同為女人,她們更能體會得到《梁祝》之中的那種愛而不得的痛苦。
所以,她們基本上已經開始了低聲啜泣,眼冒淚花。
此時的故事已經到了尾聲,白衣出嫁,三更接親,過墳下轎,跳墓化蝶。
這些老鴇們再也忍不住的哭出聲來,不僅她們,基本上現場所有的女子全都低泣出聲,不停的擦拭的眼淚。
而那些大人物們的表情也好不到哪去,不少人都是臉色陰沉,目光冰冷,因為他們總覺得那個馬文才,是在影射他們自己。
畢竟,強搶民女,棒打鴛鴦,欺壓善民的事情,可是不少人都幹過的。
“可惜了!”馮建義淒然的一聲長歎,語氣之中帶著遺憾。
“馮院長,什麽可惜了?”張應好奇的看向馮建義,他有點不明白,這有什麽好可惜的,雖然這個節目的創意新穎,話本也很精彩,可那也登不上最後的舞台呀。
“多好的一個本子,如果是我金陵書院的任教習來為這個話本譜曲,必然能傳為一代佳話。”
任雅樂,金陵書院古琴教習,號稱金陵城古琴第一大家,曾為四名花魁譜曲,四人無一例外,全都當選了“秦淮八豔”。
雖然有著書院背後的操作,可這也不能無視掉任雅樂譜曲的功力。
“確實,還是馮院長看的透徹,如果有任大家出手的話,那這個話本和曲子必然可以傳遍大夏,傳為一代佳話。”
哪怕張應身為太守府的二把手,他也不得不巴結金陵書院,更何況這個馮建義可是京城十大世家的馮家人。
“隻可惜......”
馮建義的話還未說完,就如遭雷擊一般,愣在當場,再也說不出話來。
一個清脆、明亮的琵琶聲從一樓的大堂之中傳了出來。
看台之上的所有人,全都向著一樓望去,不知道什麽時候,一樓的舞台上方,出現了兩名麵容精致,氣質高雅的女子,正端坐在幕布的兩旁。
柳依依懷抱琵琶,而樂鶯兒的麵前則擺放著一張古箏,二女麵色平靜,低眉垂目,仿佛已經陷入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
“錚錚錚”,隨著幾聲琵琶大弦的宏亮聲音響起,《梁祝》那充滿了詩意和濃烈情感的樂聲,緩緩的從柳依依的手中撥彈而出。
琵琶的音符就像微風拂葉般輕盈,正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相見時候的歡快和欣喜,又像山泉涓涓,柳絮飄飄的清澈和柔軟,正如二人感情的純真和溫柔。
而樂鶯兒古箏的加入,又平添了《梁祝》曲調的婉轉與悠揚,為故事披上一層神秘的麵紗,不自覺的讓聽眾沉迷在如夢境般的幻境之中。
突然,琵琶的音符一轉,聲音也變的急促和高亢,亦如晴空鶴唳,響徹雲霄,又如帶霜的利刃,劈破竹節,似乎在向上天控訴著世俗的不公。
古箏的聲音也變的深沉和悲愴,就像那身處絕塞孤城的胡雁,孤苦無依,哀泣悲鳴,讓不禁聯想到這是祝英台無助悲苦的哭泣之聲。
舞台中間的幕布之上,也正好出現了一個長發女子,正跪在地上,仰天悲泣。
此時的醉月樓除了柳依依和樂鶯兒的彈奏之聲,以及樂師們的配合之聲,再無其他聲響。
所有人全都目光直直的盯著台上的柳依依和樂鶯兒,哪怕自己已經淚流滿麵,卻依舊不自知。
整座醉月樓全都沉浸梁祝的世界之中,如泣如訴,悲涼淒苦。
一張大約桌子大小白色幕布,在舞台上悄然搭起,還有幾個人在幕布旁,不停的忙乎著什麽,幾支已經點燃的粗壯蠟燭安放在幕布的後方。
看的眾人很是迷茫,不知道醉月樓這是在搞什麽玄虛?白布、蠟燭、紙人,這是要布置靈堂嗎?
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幾位樂師已經登台,分別在幕布兩旁的位置就位,而樓內的燈籠也在極短時間內,滅了一大半,醉月樓也暗了下來。
正當所有人不知所措的時候,一個略帶蒼老的男聲,從舞台的後方傳了出來。
“相傳四百年前的東晉,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東晉一個名叫梁山伯的書生,在萬鬆書院求學......”
蒼老的聲音沙啞而低沉,同時又帶著一絲的悲傷之意,響徹在死寂的醉月樓之中,也迴蕩在每個觀眾的耳邊。
隨著聲音遞進式的講述,一眾樂師手中的琴、簫、塤等樂器也都緩緩的響起,簡簡單單的悲涼之曲,並不是《梁祝》。
而白色的幕布之上也隨即出現了兩個小人的影子,隨著樂聲和講述聲,不停的變換著動作,似乎在演繹著什麽。
皮影戲,這個在藍星,起源於西漢的非遺表演,在這個異界他鄉,再一次的展現了獨屬於它的魅力。
“這是什麽演出?話本,說書嗎?”
“你們看,白布上的兩個小人好像在配合樂聲和話本在動誒,好新奇的表演!”
“不是說花魁表演嗎?花魁呢?這是在搞什麽鬼?”
在場的不少人都在議論紛紛,不明白醉月樓這是鬧的哪一出?雖說曲子很不錯,可這也不見主角登場啊。
“哼,故弄玄虛,整個破布,曲子也是無病呻吟的調調,聽不出來東西,這都什麽玩意兒,牧瘋子的眼光,也就這了!”
顧飛傑麵帶不屑,語帶鄙視的表達著對這個節目的嫌棄,同時也毫不掩飾對牧風的輕視之意。
“看來院長大人有些高估了牧家的那個小瘋子了,這樣的節目,雖然有些新意,卻也登不得大雅之堂。”
“不錯,這個話本寫的確實不錯,如果譜上曲壇大家的曲譜,必然可以一鳴驚人,隻可惜......”
另外一邊看台上,金陵書院副院長馮建義和太守府府丞張應同樣看不起這個節目,雖然也有可圈可點之處,但要說上到八豔的選拔,那差的還遠。
“馮院長,看來都不用咱們出麵,就這樣的節目,它連五大青樓和眾多恩客的那關都過不了,那還有臉說八豔選拔資格了。”
張府丞說完,就端起眼前的茶碗,輕輕用茶蓋刮了一下茶水,又吹了一口氣,這才抿了一口。
“繼續看吧,先別高興的太早。”
馮建義雖然心裏也在犯嘀咕,有點看不懂牧風的操作,但他總感覺這個節目並不像現在看到的這麽簡單。
隨著《梁祝》故事的遞進發展,說書人的語氣也變的越發悲戚,樂聲也隨著故事的發展,而變的越發低沉。
醉月樓內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已經沒有了竊竊私語和議論聲,每個人都是麵帶悲戚,默不作聲。
尤其是那些青樓和畫舫的代表,那些老鴇們,同為女人,她們更能體會得到《梁祝》之中的那種愛而不得的痛苦。
所以,她們基本上已經開始了低聲啜泣,眼冒淚花。
此時的故事已經到了尾聲,白衣出嫁,三更接親,過墳下轎,跳墓化蝶。
這些老鴇們再也忍不住的哭出聲來,不僅她們,基本上現場所有的女子全都低泣出聲,不停的擦拭的眼淚。
而那些大人物們的表情也好不到哪去,不少人都是臉色陰沉,目光冰冷,因為他們總覺得那個馬文才,是在影射他們自己。
畢竟,強搶民女,棒打鴛鴦,欺壓善民的事情,可是不少人都幹過的。
“可惜了!”馮建義淒然的一聲長歎,語氣之中帶著遺憾。
“馮院長,什麽可惜了?”張應好奇的看向馮建義,他有點不明白,這有什麽好可惜的,雖然這個節目的創意新穎,話本也很精彩,可那也登不上最後的舞台呀。
“多好的一個本子,如果是我金陵書院的任教習來為這個話本譜曲,必然能傳為一代佳話。”
任雅樂,金陵書院古琴教習,號稱金陵城古琴第一大家,曾為四名花魁譜曲,四人無一例外,全都當選了“秦淮八豔”。
雖然有著書院背後的操作,可這也不能無視掉任雅樂譜曲的功力。
“確實,還是馮院長看的透徹,如果有任大家出手的話,那這個話本和曲子必然可以傳遍大夏,傳為一代佳話。”
哪怕張應身為太守府的二把手,他也不得不巴結金陵書院,更何況這個馮建義可是京城十大世家的馮家人。
“隻可惜......”
馮建義的話還未說完,就如遭雷擊一般,愣在當場,再也說不出話來。
一個清脆、明亮的琵琶聲從一樓的大堂之中傳了出來。
看台之上的所有人,全都向著一樓望去,不知道什麽時候,一樓的舞台上方,出現了兩名麵容精致,氣質高雅的女子,正端坐在幕布的兩旁。
柳依依懷抱琵琶,而樂鶯兒的麵前則擺放著一張古箏,二女麵色平靜,低眉垂目,仿佛已經陷入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
“錚錚錚”,隨著幾聲琵琶大弦的宏亮聲音響起,《梁祝》那充滿了詩意和濃烈情感的樂聲,緩緩的從柳依依的手中撥彈而出。
琵琶的音符就像微風拂葉般輕盈,正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相見時候的歡快和欣喜,又像山泉涓涓,柳絮飄飄的清澈和柔軟,正如二人感情的純真和溫柔。
而樂鶯兒古箏的加入,又平添了《梁祝》曲調的婉轉與悠揚,為故事披上一層神秘的麵紗,不自覺的讓聽眾沉迷在如夢境般的幻境之中。
突然,琵琶的音符一轉,聲音也變的急促和高亢,亦如晴空鶴唳,響徹雲霄,又如帶霜的利刃,劈破竹節,似乎在向上天控訴著世俗的不公。
古箏的聲音也變的深沉和悲愴,就像那身處絕塞孤城的胡雁,孤苦無依,哀泣悲鳴,讓不禁聯想到這是祝英台無助悲苦的哭泣之聲。
舞台中間的幕布之上,也正好出現了一個長發女子,正跪在地上,仰天悲泣。
此時的醉月樓除了柳依依和樂鶯兒的彈奏之聲,以及樂師們的配合之聲,再無其他聲響。
所有人全都目光直直的盯著台上的柳依依和樂鶯兒,哪怕自己已經淚流滿麵,卻依舊不自知。
整座醉月樓全都沉浸梁祝的世界之中,如泣如訴,悲涼淒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