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錢和鉛錢?”苻萇喃喃自語,他似乎是抓住了什麽關鍵的東西,但是現在他還沒有想明白,以前也不是沒有鐵錢和鉛錢流通過,但它們卻是作為輔助銅錢的輔幣來使用的,人們主要使用的依舊還是銅錢。
而如今,秦國才建立四年,好不容易擊敗晉將殷浩和桓溫的北伐這才漸漸穩固住了國內的局勢,要是發展鐵錢和鉛錢的話,很容易把剛剛才聚攏的民心給揮霍一空。
“要不,我們和晉國通商吧?我聽聞江南之地比較富庶,而且南方也是少戰亂,不像我們北方,遍地戰火。”強姝突然說道。
苻萇苦笑一聲:“通商?我們秦國有什麽好東西可以賣給他們啊?”
強姝這才反應過來,秦國剛剛初立,國內局勢才逐漸穩定,正是一窮二白的時候,拿什麽東西去和晉國通商。
“等等,通商、鐵錢…”苻萇突然猛地一拍大腿:“我想到好辦法了。”他激動的站起身過去抱住強姝親了一口:“阿姊,你可真是我的福星啊!”
強姝俏臉一紅,聲如蚊呐:“你…你想到什麽辦法了?”
“通商,我要給父皇說,叫他先免除我秦國的商稅。”苻萇手舞足蹈的說。
這下強姝犯迷糊了,自從先秦以來,曆朝曆代都是重農抑商,尤其對商人衣著等都有著嚴格的限製,而且還禁止他們做官並收取極重的商稅,因為他們都覺得,商人若是掌握了權力,便會引起國家的動蕩不安。
“為什麽啊?”強姝看向苻萇,美眸中充滿了疑惑之色。
苻萇又重新坐下:“阿姊,你聽我給你細細的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古以來,曆朝曆代都對商人有著極其嚴格的限製與管控?”
“對啊,《商君書》中就說了重商會導致國家錢和糧食兩無,唯一的出路是實行重農,糧食有了國家就強大了,錢也就有了,糧食和錢雙收。而且相對於農民來講,商人不大好管理,農民離開了土地無法生存,所以被束縛在土地上;而商人逐利,流動性很強。”
“對,沒錯,可是這也就導致了從古至今,人們的思維被固定住了,現如今,每個國家都有商稅,隻不過是收的多少不同罷了,阿姊,你說我秦國要是廢除了商稅,是不是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商人來了。”
“那肯定啊,可是這樣的話,那我秦國的錢糧這些豈不是就會大大的流失?”
“哈哈哈哈”,苻萇大笑道:“阿姊,要是正常情況下肯定是你說的這樣,可如果我秦國使用的是鐵錢和鉛錢呢?”
“嗯?”
見強姝還是想不明白,苻萇繼續給耐心的解釋道:“阿姊,你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當今天下主要流通的貨幣是銅錢,加之現在我秦國使用的也是銅錢,一旦免除商稅,那麽我國的錢糧確實會大規模流失。”
接著,苻萇話鋒一轉:“可是,要是我們在免除商稅之前,先宣布民間全麵禁止使用銅錢,然後大規模使用鐵錢和鉛錢呢?鐵和鉛的存量巨大,在相同的時間裏完全可以鑄造出比銅更多的錢幣。”
“而且,我們雖然免除了商稅,但是商人來到我秦國經商的話,由於我們已經發布了禁止使用銅錢,那他們就不得不使用鐵錢的鉛錢,像現在,我們為什麽主要還是在使用石趙的豐貨錢,而晉室則依舊是在使用孫吳等前朝的錢,就是因為它們都是銅錢,各個國家都鑄造銅錢的話,就算兩個國家的錢幣不同,但都是由銅所鑄,無論如何也都可以掛鉤,可我們要是使用鐵錢的鉛錢,那就無法與其他諸國的錢幣掛鉤,換句話說,這鐵錢和鉛錢也就隻有在我們秦國才可以使用,出了我們秦國,那就是一堆廢鐵。”
強姝感覺自己好像聽懂了一些:“這樣的話,那我們的鐵錢和鉛錢就無法和其他國家的銅錢交換了,對吧?”
“是的,這樣的話,我們的錢就不能在其他國家使用,同理,其他國家的錢也就無法在我國使用,而商人來我國經商,就必須得把他們身上所攜帶的銅錢和貨物換成鐵錢和鉛錢再使用,他們在離開秦國之前,為了不虧本,就必須再把身上的鐵錢和鉛錢換成貨物帶走,如此,我們便可以賣掉我們已有的貨物來換取缺少的貨物,促進商業流通,使得我秦國更加的富饒。”
“可是,要是這樣做,我覺得會引起老百姓的不滿吧?”強姝憂心忡忡的說,此時的她也是明白了苻萇的想法,這樣雖然可以使得秦國變得更加富饒,但是卻更加容易引起老百姓的不滿,她不相信苻萇不會不知道這些。
苻萇點點頭:“對,沒錯,這條政策隻是我的緩兵之計罷了,我最終的目的還是要使用刻有大秦永安和大秦祥嘉的銅錢。”
“嗯?那你想怎麽做?”
“我們先得一步一步的來,第一步我們先用鐵和鉛鑄造出一批新錢,我想,暫時就先以父皇的年號皇始為名吧,第二步再宣布全國禁止使用銅錢,並讓老百姓在規定時間裏將手中的銅錢拿到官府全部換成鐵錢與鉛錢,第三步則是在各郡專門設立鐵錢和鉛錢的兌換場所,這樣的話外來商人來到我國之後便可以用銅錢和貨物去兌換鐵錢和鉛錢來使用,第四步就是廢除商稅,吸引大量商人來經商,如此一來,不僅可以使得我國在短期內變得富饒起來,而我們也可以獲得大量的銅錢,再將這些銅錢全部重新鑄造成刻有大秦永安和大秦祥嘉的銅錢,這樣也可以節省我國的銅料,最後一步,便是廢除鐵錢和鉛錢的使用,全部換成新銅錢。”
“至於這些鐵錢和鉛錢也不用鑄造的多麽精細,反正又不是長期使用,我估計最多使用也超不過五年,而且阿姊你剛才也說了,鐵錢和鉛錢的使用肯定會引起老百姓的不滿,但是現在老百姓手中使用的大多為石趙的豐貨錢和新朝的大泉五十那些,豐貨錢一枚重四銖,而大泉五十一枚重十二銖,我們新鑄造的皇始錢可定為一枚十銖,然後以一易十來交換豐貨錢這些,等到後邊,我們再將大秦永安和大秦祥嘉等價交換給老百姓,如此一來,老百姓雖然剛開始吃了點虧,但最終還是有所收獲了,之前丟掉的民心就又迴來了,到時候再把這些皇始錢全部融掉用來製作兵器鎧甲,豈不是一舉多得。”
“可是,要是用鐵錢和鉛錢的話,民間會不會自己私自鑄造,這樣的話…”強姝突然說到。
苻萇也是一愣,民間私自鑄造錢幣這種情況從古至今就有,因此曆朝曆代也都用各自的方法去管控,其中最常見的便是鹽鐵專營使得普通人無法獲取大量的鐵,而禁止私自開采和交易銅礦,則是徹底斷絕了銅料的來源。想到這裏,苻萇還是決定叫忠祿喚來一個鑄幣師詢問一番。
在聽了苻萇的想法後,鑄幣師恭敬的說:“殿下,像民間私自鑄幣這種情況其實曆朝曆代都有,至於解決情況最常見的除了嚴格管控鐵礦、銅礦的開采外就是提升對私自鑄幣者的處罰了,像當初漢文帝就頒布過鑄幣偽黃金棄市律,用來禁止民間私自鑄錢。”
“還有什麽方法沒有?”苻萇問到。
鑄幣師想了想迴答:“殿下,像秦漢時期的半兩錢與五銖錢這種沒有外廓的銅錢,偽造者一般會剪掉一些輪廓,或者將無字的一麵用銼刀磨平。這兩種方式就能快速從真錢上獲取到足夠的銅,從而順利製作偽幣,所以後來的朝廷就開始在錢幣周圍鑄造外廓,在錢幣圓形的外圍加上一圈凸起的外廓,而且錢文緊貼中央的方孔,從而防止偽造者偷偷打磨銅錢的質量融掉鑄錢的行為。小小的外廓很容易被打磨掉,中間的方孔如果被擴大也很容易被發現了,改造過的錢幣,很容易被人拒絕接收,以此來起到有效抑製偽造者對銅錢的破壞。”
“對了,殿下,還有當初新朝時王莽曾經鑄造的一刀平五千(一枚刀幣值五千枚漢五銖錢),這種刀幣分為環柄和刀身兩部分,環柄為一方孔圓錢,環文上曰“一”,下曰“刀”,字為陰刻,字陷處填以黃金,並且加以打磨,使字麵與錢麵平齊。刀身上鑄有陽文“平五千”三字,以此達到防止作假的效果。”鑄幣師繼續說到。
苻萇沉思片刻:“那你現在先給我鑄造幾枚樣幣出來看看吧。”
鑄幣師一拱手:“殿下,臣鬥膽,將鐵和鉛按比例混合鑄幣,這樣的效果要比單獨以鐵或鉛來鑄幣要好一點,而且還可以節省一點材料。”
“行吧,這樣,你先鑄造幾枚,然後皇字陰刻,始字陽刻,全部鑄造為平文小錢,然後再來拿給我看看吧。”
“遵命。”
(注:《晉書·石勒》記載:\"勒鑄豐貨錢,舊譜曰徑寸,重四銖,文曰豐貨。\"
《十六國春秋》卷十三後趙錄三記載:“趙王元年…夏四月…鑄豐貨錢…”)
而如今,秦國才建立四年,好不容易擊敗晉將殷浩和桓溫的北伐這才漸漸穩固住了國內的局勢,要是發展鐵錢和鉛錢的話,很容易把剛剛才聚攏的民心給揮霍一空。
“要不,我們和晉國通商吧?我聽聞江南之地比較富庶,而且南方也是少戰亂,不像我們北方,遍地戰火。”強姝突然說道。
苻萇苦笑一聲:“通商?我們秦國有什麽好東西可以賣給他們啊?”
強姝這才反應過來,秦國剛剛初立,國內局勢才逐漸穩定,正是一窮二白的時候,拿什麽東西去和晉國通商。
“等等,通商、鐵錢…”苻萇突然猛地一拍大腿:“我想到好辦法了。”他激動的站起身過去抱住強姝親了一口:“阿姊,你可真是我的福星啊!”
強姝俏臉一紅,聲如蚊呐:“你…你想到什麽辦法了?”
“通商,我要給父皇說,叫他先免除我秦國的商稅。”苻萇手舞足蹈的說。
這下強姝犯迷糊了,自從先秦以來,曆朝曆代都是重農抑商,尤其對商人衣著等都有著嚴格的限製,而且還禁止他們做官並收取極重的商稅,因為他們都覺得,商人若是掌握了權力,便會引起國家的動蕩不安。
“為什麽啊?”強姝看向苻萇,美眸中充滿了疑惑之色。
苻萇又重新坐下:“阿姊,你聽我給你細細的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古以來,曆朝曆代都對商人有著極其嚴格的限製與管控?”
“對啊,《商君書》中就說了重商會導致國家錢和糧食兩無,唯一的出路是實行重農,糧食有了國家就強大了,錢也就有了,糧食和錢雙收。而且相對於農民來講,商人不大好管理,農民離開了土地無法生存,所以被束縛在土地上;而商人逐利,流動性很強。”
“對,沒錯,可是這也就導致了從古至今,人們的思維被固定住了,現如今,每個國家都有商稅,隻不過是收的多少不同罷了,阿姊,你說我秦國要是廢除了商稅,是不是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商人來了。”
“那肯定啊,可是這樣的話,那我秦國的錢糧這些豈不是就會大大的流失?”
“哈哈哈哈”,苻萇大笑道:“阿姊,要是正常情況下肯定是你說的這樣,可如果我秦國使用的是鐵錢和鉛錢呢?”
“嗯?”
見強姝還是想不明白,苻萇繼續給耐心的解釋道:“阿姊,你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當今天下主要流通的貨幣是銅錢,加之現在我秦國使用的也是銅錢,一旦免除商稅,那麽我國的錢糧確實會大規模流失。”
接著,苻萇話鋒一轉:“可是,要是我們在免除商稅之前,先宣布民間全麵禁止使用銅錢,然後大規模使用鐵錢和鉛錢呢?鐵和鉛的存量巨大,在相同的時間裏完全可以鑄造出比銅更多的錢幣。”
“而且,我們雖然免除了商稅,但是商人來到我秦國經商的話,由於我們已經發布了禁止使用銅錢,那他們就不得不使用鐵錢的鉛錢,像現在,我們為什麽主要還是在使用石趙的豐貨錢,而晉室則依舊是在使用孫吳等前朝的錢,就是因為它們都是銅錢,各個國家都鑄造銅錢的話,就算兩個國家的錢幣不同,但都是由銅所鑄,無論如何也都可以掛鉤,可我們要是使用鐵錢的鉛錢,那就無法與其他諸國的錢幣掛鉤,換句話說,這鐵錢和鉛錢也就隻有在我們秦國才可以使用,出了我們秦國,那就是一堆廢鐵。”
強姝感覺自己好像聽懂了一些:“這樣的話,那我們的鐵錢和鉛錢就無法和其他國家的銅錢交換了,對吧?”
“是的,這樣的話,我們的錢就不能在其他國家使用,同理,其他國家的錢也就無法在我國使用,而商人來我國經商,就必須得把他們身上所攜帶的銅錢和貨物換成鐵錢和鉛錢再使用,他們在離開秦國之前,為了不虧本,就必須再把身上的鐵錢和鉛錢換成貨物帶走,如此,我們便可以賣掉我們已有的貨物來換取缺少的貨物,促進商業流通,使得我秦國更加的富饒。”
“可是,要是這樣做,我覺得會引起老百姓的不滿吧?”強姝憂心忡忡的說,此時的她也是明白了苻萇的想法,這樣雖然可以使得秦國變得更加富饒,但是卻更加容易引起老百姓的不滿,她不相信苻萇不會不知道這些。
苻萇點點頭:“對,沒錯,這條政策隻是我的緩兵之計罷了,我最終的目的還是要使用刻有大秦永安和大秦祥嘉的銅錢。”
“嗯?那你想怎麽做?”
“我們先得一步一步的來,第一步我們先用鐵和鉛鑄造出一批新錢,我想,暫時就先以父皇的年號皇始為名吧,第二步再宣布全國禁止使用銅錢,並讓老百姓在規定時間裏將手中的銅錢拿到官府全部換成鐵錢與鉛錢,第三步則是在各郡專門設立鐵錢和鉛錢的兌換場所,這樣的話外來商人來到我國之後便可以用銅錢和貨物去兌換鐵錢和鉛錢來使用,第四步就是廢除商稅,吸引大量商人來經商,如此一來,不僅可以使得我國在短期內變得富饒起來,而我們也可以獲得大量的銅錢,再將這些銅錢全部重新鑄造成刻有大秦永安和大秦祥嘉的銅錢,這樣也可以節省我國的銅料,最後一步,便是廢除鐵錢和鉛錢的使用,全部換成新銅錢。”
“至於這些鐵錢和鉛錢也不用鑄造的多麽精細,反正又不是長期使用,我估計最多使用也超不過五年,而且阿姊你剛才也說了,鐵錢和鉛錢的使用肯定會引起老百姓的不滿,但是現在老百姓手中使用的大多為石趙的豐貨錢和新朝的大泉五十那些,豐貨錢一枚重四銖,而大泉五十一枚重十二銖,我們新鑄造的皇始錢可定為一枚十銖,然後以一易十來交換豐貨錢這些,等到後邊,我們再將大秦永安和大秦祥嘉等價交換給老百姓,如此一來,老百姓雖然剛開始吃了點虧,但最終還是有所收獲了,之前丟掉的民心就又迴來了,到時候再把這些皇始錢全部融掉用來製作兵器鎧甲,豈不是一舉多得。”
“可是,要是用鐵錢和鉛錢的話,民間會不會自己私自鑄造,這樣的話…”強姝突然說到。
苻萇也是一愣,民間私自鑄造錢幣這種情況從古至今就有,因此曆朝曆代也都用各自的方法去管控,其中最常見的便是鹽鐵專營使得普通人無法獲取大量的鐵,而禁止私自開采和交易銅礦,則是徹底斷絕了銅料的來源。想到這裏,苻萇還是決定叫忠祿喚來一個鑄幣師詢問一番。
在聽了苻萇的想法後,鑄幣師恭敬的說:“殿下,像民間私自鑄幣這種情況其實曆朝曆代都有,至於解決情況最常見的除了嚴格管控鐵礦、銅礦的開采外就是提升對私自鑄幣者的處罰了,像當初漢文帝就頒布過鑄幣偽黃金棄市律,用來禁止民間私自鑄錢。”
“還有什麽方法沒有?”苻萇問到。
鑄幣師想了想迴答:“殿下,像秦漢時期的半兩錢與五銖錢這種沒有外廓的銅錢,偽造者一般會剪掉一些輪廓,或者將無字的一麵用銼刀磨平。這兩種方式就能快速從真錢上獲取到足夠的銅,從而順利製作偽幣,所以後來的朝廷就開始在錢幣周圍鑄造外廓,在錢幣圓形的外圍加上一圈凸起的外廓,而且錢文緊貼中央的方孔,從而防止偽造者偷偷打磨銅錢的質量融掉鑄錢的行為。小小的外廓很容易被打磨掉,中間的方孔如果被擴大也很容易被發現了,改造過的錢幣,很容易被人拒絕接收,以此來起到有效抑製偽造者對銅錢的破壞。”
“對了,殿下,還有當初新朝時王莽曾經鑄造的一刀平五千(一枚刀幣值五千枚漢五銖錢),這種刀幣分為環柄和刀身兩部分,環柄為一方孔圓錢,環文上曰“一”,下曰“刀”,字為陰刻,字陷處填以黃金,並且加以打磨,使字麵與錢麵平齊。刀身上鑄有陽文“平五千”三字,以此達到防止作假的效果。”鑄幣師繼續說到。
苻萇沉思片刻:“那你現在先給我鑄造幾枚樣幣出來看看吧。”
鑄幣師一拱手:“殿下,臣鬥膽,將鐵和鉛按比例混合鑄幣,這樣的效果要比單獨以鐵或鉛來鑄幣要好一點,而且還可以節省一點材料。”
“行吧,這樣,你先鑄造幾枚,然後皇字陰刻,始字陽刻,全部鑄造為平文小錢,然後再來拿給我看看吧。”
“遵命。”
(注:《晉書·石勒》記載:\"勒鑄豐貨錢,舊譜曰徑寸,重四銖,文曰豐貨。\"
《十六國春秋》卷十三後趙錄三記載:“趙王元年…夏四月…鑄豐貨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