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昂在大殿之上,將科舉之法詳細地說了出來,整個過程中,劉協和一眾大臣鴉雀無聲,因為曹昂說的這個想法實在是太過駭人。不過對於劉協來說,這能夠接受,因為劉協很清楚自己隻是個傀儡,而曹昂所做的事情是站在了世家的對立麵,如此一來曹家定然要與世家起了衝突,劉協很樂得函件這個衝突,他才好從中謀得漁人之利。
劉協雖然做了這麽多年的傀儡,但是他的心中一直有重掌大權的想法,但是曹家對他的看管實在太嚴,以前還有董承伏完,在董承伏完死後,就沒有人敢再與劉協走得太近了。如今曹昂所行科舉之事,實乃與世家對抗,劉協準備抓住這個機會。
“此事不可!”這時候大殿上有人站出來了,“如此隻問才學,不問德行,屆時朝廷定為小人所據!”
站出來的人是崔琰,崔家也是有名的世家,而崔琰更是名仕。當年那個假冒安息帝國使臣的科爾托來到大漢之時,曹操便是讓崔琰扮作曹操,以接待使臣。
曆史上崔琰有個床頭捉刀的典故,雖然跟曹操有這一份關係,但是後來因為曹操的猜忌之心愈發嚴重。曹操作魏王,楊訓上表稱讚曹操的功績,誇述曹操的盛德。當時有人譏笑楊訓虛偽地迎合權勢,認為崔琰薦人不當。崔琰從楊訓那裏取來表文的草稿一看,寫信給楊訓說道:“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崔琰的本意是諷刺那些批評者好譴責嗬斥而不尋求合於情理。有人卻報告說崔琰這封信是傲世不滿怨恨咒罵,曹操發怒道:“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會當有變時’,意指不遜。”
從此罰崔琰為徒隸,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談表情一點也沒有屈服的意思。曹操的令文道:“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虯須直視,若有所瞋。”曹操知道以後便將崔琰賜死了。
當然在邵景明眼裏,崔琰的死恐怕不止是這樣。當時曹植與曹丕在繼承人的位置上爭鬥不休,而曹植娶了崔琰哥哥的女兒,所以按道理來說,崔琰應該是支持的曹植才是,但是崔琰表明應當立長子,曹操知道以後讚歎其高風亮節,並且給他升了官。
可是在邵景明看來,這件事恐怕曹操還是很在意的。對於繼承人這件事,曹操很是忌憚。當時曹操曾在這件事上詢問過賈詡,而賈詡這個老狐狸則是用劉表和袁紹的事情來旁敲側擊,這才使得曹操大笑。
而崔琰這種很明麵的站隊,便讓曹操有了很深的忌憚。在這裏就不得不說另外一個關於儲君之爭的人物,那就是楊修。史書上記載楊修死於恃才傲物,最終為曹操所忌憚,而後被殺。但是在邵景明看來,楊修之死,是因為他與曹植交往過深,已經影響到曹植與曹丕的儲君之爭了。再加上楊修又是保皇派太尉楊彪的兒子,所以曹操對他才會如此忌憚,最終,曹操找了個理由將楊修給殺了。
崔琰其實也是一樣,隻是崔琰的身份比楊修特別一些而已。但是這麽明目張膽地參與儲君之爭,再加上曹操的猜忌之心,最終崔琰才會含冤而死。
崔琰乃是後世五姓七望中的崔家始祖,所以崔家算是世家的領頭之人。崔琰此人為人正直,所以他所說的問題也是一個很正常的問題,畢竟這時候對於德的考量要遠遠勝於才,所以崔琰才會反對。
“崔尚書,昔日武公為求良才,乃發《唯才是舉令》,可如今朝中文武,可有崔尚書所言之小人?”曹昂看著崔琰說道。
“今日雖無,可難保他日不生禍端!”崔琰朗聲道。
“科舉之事並非隻看才學,若是其德行有虧,定然會記錄在案,故而朝廷絕不會錄用此人。”曹昂也大聲的迴答。
“可奸佞之人不會將奸佞二字寫於腦門之上!若無察舉,如何知曉此人是否有德?”
“崔尚書,先時我大漢為官之人,必舉孝廉,可這舉孝廉之人,皆是忠良否?”曹昂針鋒相對。
“這…”崔琰這時候也無話可說,因為事實卻是如此,當舉孝廉變成了一種形式以後,卻是不論好壞都會舉孝廉。
“崔尚書,如今大漢內憂已平,可外患尚在,若不興學,何以應外敵?!”
崔琰此時默默無語,曹昂的話確實有道理,可是曹昂這麽做也確確實實損害了世家的利益,如此一來,世家定然不滿,到時候又該怎麽辦?崔琰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他沒辦法說出來,因為這個數大家心知肚明卻不能擺到台麵上來說的話。
世家再怎麽強勢,他也是臣,臣是不可能反君的,雖然漢末的時候,世家早就不把皇帝放在眼裏,可是這表麵功夫,還是要做的。所以曹昂的一席話,崔琰沒辦法反駁,也不能反駁,因為曹昂那邊有天子,若是他當眾擺明此事,便是威脅天子,這是誰都擔不起的重罪。
崔琰這時候隻能歎息一聲,他可以想象到之後將會發生什麽事了。崔琰倒不是那種隻顧家族利益的人,他也是不願意看到大漢再次陷入混亂,如今崔琰見曹昂心意已決,他也隻能靜靜地看著事件的發展了。
崔琰的沉默代表了世家的沉默,故而其餘世家都沒有再站出來說話,但是在心裏,他們可不是這麽容易就接受了曹昂的提議,隻是他們需要時間來探討如何應對。
今日朝會隻有這一件事,所說完了之後,朝會便散了。不過這份政令卻已經發往全國各地,不消半月,全天下人都會知道這個消息,那時候才是真正的危險。
朝會上,荀彧孔融等人並沒有直接表態支持此事,因為他們需要等一眾世家表態以後再出來,因為他們需要借這個機會對付一部分世家。若是荀彧孔融先行表態,則部分世家認為事不可行,便潛伏下來,再尋良機,日後再想找機會除掉他們可就難上加難了。
劉協雖然做了這麽多年的傀儡,但是他的心中一直有重掌大權的想法,但是曹家對他的看管實在太嚴,以前還有董承伏完,在董承伏完死後,就沒有人敢再與劉協走得太近了。如今曹昂所行科舉之事,實乃與世家對抗,劉協準備抓住這個機會。
“此事不可!”這時候大殿上有人站出來了,“如此隻問才學,不問德行,屆時朝廷定為小人所據!”
站出來的人是崔琰,崔家也是有名的世家,而崔琰更是名仕。當年那個假冒安息帝國使臣的科爾托來到大漢之時,曹操便是讓崔琰扮作曹操,以接待使臣。
曆史上崔琰有個床頭捉刀的典故,雖然跟曹操有這一份關係,但是後來因為曹操的猜忌之心愈發嚴重。曹操作魏王,楊訓上表稱讚曹操的功績,誇述曹操的盛德。當時有人譏笑楊訓虛偽地迎合權勢,認為崔琰薦人不當。崔琰從楊訓那裏取來表文的草稿一看,寫信給楊訓說道:“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崔琰的本意是諷刺那些批評者好譴責嗬斥而不尋求合於情理。有人卻報告說崔琰這封信是傲世不滿怨恨咒罵,曹操發怒道:“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會當有變時’,意指不遜。”
從此罰崔琰為徒隸,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談表情一點也沒有屈服的意思。曹操的令文道:“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虯須直視,若有所瞋。”曹操知道以後便將崔琰賜死了。
當然在邵景明眼裏,崔琰的死恐怕不止是這樣。當時曹植與曹丕在繼承人的位置上爭鬥不休,而曹植娶了崔琰哥哥的女兒,所以按道理來說,崔琰應該是支持的曹植才是,但是崔琰表明應當立長子,曹操知道以後讚歎其高風亮節,並且給他升了官。
可是在邵景明看來,這件事恐怕曹操還是很在意的。對於繼承人這件事,曹操很是忌憚。當時曹操曾在這件事上詢問過賈詡,而賈詡這個老狐狸則是用劉表和袁紹的事情來旁敲側擊,這才使得曹操大笑。
而崔琰這種很明麵的站隊,便讓曹操有了很深的忌憚。在這裏就不得不說另外一個關於儲君之爭的人物,那就是楊修。史書上記載楊修死於恃才傲物,最終為曹操所忌憚,而後被殺。但是在邵景明看來,楊修之死,是因為他與曹植交往過深,已經影響到曹植與曹丕的儲君之爭了。再加上楊修又是保皇派太尉楊彪的兒子,所以曹操對他才會如此忌憚,最終,曹操找了個理由將楊修給殺了。
崔琰其實也是一樣,隻是崔琰的身份比楊修特別一些而已。但是這麽明目張膽地參與儲君之爭,再加上曹操的猜忌之心,最終崔琰才會含冤而死。
崔琰乃是後世五姓七望中的崔家始祖,所以崔家算是世家的領頭之人。崔琰此人為人正直,所以他所說的問題也是一個很正常的問題,畢竟這時候對於德的考量要遠遠勝於才,所以崔琰才會反對。
“崔尚書,昔日武公為求良才,乃發《唯才是舉令》,可如今朝中文武,可有崔尚書所言之小人?”曹昂看著崔琰說道。
“今日雖無,可難保他日不生禍端!”崔琰朗聲道。
“科舉之事並非隻看才學,若是其德行有虧,定然會記錄在案,故而朝廷絕不會錄用此人。”曹昂也大聲的迴答。
“可奸佞之人不會將奸佞二字寫於腦門之上!若無察舉,如何知曉此人是否有德?”
“崔尚書,先時我大漢為官之人,必舉孝廉,可這舉孝廉之人,皆是忠良否?”曹昂針鋒相對。
“這…”崔琰這時候也無話可說,因為事實卻是如此,當舉孝廉變成了一種形式以後,卻是不論好壞都會舉孝廉。
“崔尚書,如今大漢內憂已平,可外患尚在,若不興學,何以應外敵?!”
崔琰此時默默無語,曹昂的話確實有道理,可是曹昂這麽做也確確實實損害了世家的利益,如此一來,世家定然不滿,到時候又該怎麽辦?崔琰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他沒辦法說出來,因為這個數大家心知肚明卻不能擺到台麵上來說的話。
世家再怎麽強勢,他也是臣,臣是不可能反君的,雖然漢末的時候,世家早就不把皇帝放在眼裏,可是這表麵功夫,還是要做的。所以曹昂的一席話,崔琰沒辦法反駁,也不能反駁,因為曹昂那邊有天子,若是他當眾擺明此事,便是威脅天子,這是誰都擔不起的重罪。
崔琰這時候隻能歎息一聲,他可以想象到之後將會發生什麽事了。崔琰倒不是那種隻顧家族利益的人,他也是不願意看到大漢再次陷入混亂,如今崔琰見曹昂心意已決,他也隻能靜靜地看著事件的發展了。
崔琰的沉默代表了世家的沉默,故而其餘世家都沒有再站出來說話,但是在心裏,他們可不是這麽容易就接受了曹昂的提議,隻是他們需要時間來探討如何應對。
今日朝會隻有這一件事,所說完了之後,朝會便散了。不過這份政令卻已經發往全國各地,不消半月,全天下人都會知道這個消息,那時候才是真正的危險。
朝會上,荀彧孔融等人並沒有直接表態支持此事,因為他們需要等一眾世家表態以後再出來,因為他們需要借這個機會對付一部分世家。若是荀彧孔融先行表態,則部分世家認為事不可行,便潛伏下來,再尋良機,日後再想找機會除掉他們可就難上加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