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敗退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祖承訓帶兵從平壤城中撤出,本來距離平壤城最近的是順安城,可順安城中的朝鮮官員提供的也是假情報,祖承訓信不過他們,直接一口氣撤迴了肅州。
李氏朝鮮的城池,絕大部分,都很簡陋。但平壤城是朝鮮的三京之一,是按照中原王朝的城池修建的,人口眾多,城內房屋更多。
而且,平壤城中的房屋,很多都是亂搭亂建,以至阻礙交通。
大明朝的錦衣衛中,有街道房專職負責整治京師的房屋溝渠,以保證京師整體的交通與整潔。
但平壤城中沒人管,騎兵進入城中,行動本就受限,再加上城中那些亂搭亂建、橫七扭八的房屋,使得本就受限的明軍騎兵更加雪上加霜。
待退迴肅州城,祖承訓清點人數,折損過半,心疼的他眼淚差點沒掉下來。
遼東,是都司,遼東人,全都是衛所中的軍戶。
明朝中後期有營兵,營兵基本上都是從衛所中挑選出來的。
祖承訓本身就是遼東人,遼東各個衛所的軍戶軍官,彼此之間不是很熟悉但也不是很陌生。而且跟在祖承訓身邊的,必然是他的親信和部下,其餘的也都是他的老鄉。
戰場上死人,很正常,但平壤城這一仗,打的實在是窩囊。
若是平壤城真的隻有幾千倭寇,首功,必然是他祖承訓的。
可平壤城中的倭寇,單是那一夜見到的,就有上萬人。
此次戰敗,最重要的原因,是朝鮮人提供了假情報。可他祖承訓立功心切,輕敵冒進,也脫不了幹係。
整軍備戰期間,朝廷三令五申,不要輕易相信朝鮮人的情報。可他祖承訓腦袋一熱,全都拋於腦後。
這會,祖承訓悔的腸子都青了。
肅州城中的朝鮮官員,倒是還算配合。提供熱水、食物、醫藥,救治傷員。
這倒不是他們良心發現,而是祖承訓和他手下的那些兵,渾身帶血,殺氣騰騰,眼神中都透著吃人,他們不敢不配合。
等到中午,又一支明軍騎兵趕到肅州城,為首的是薊州副總兵楊元。
“祖將軍可在?”
祖承訓從屋內就聽到了外麵的動靜,連忙走了出去。
楊元也是遼東人,與祖承訓是老熟人。
“我聽說老兄你帶兩千騎兵會同朝鮮軍隊收複平壤去了,安頓完手上的事情我就帶人趕過來了。”
“看來,還是來晚了一步。”
對於老熟人,祖承訓沒有藏著掖著,“朝鮮人謊報軍情,平壤城中的倭寇不下萬人,他們卻說隻有兩千人。”
“倭寇的火銃手中,有朝鮮人。而且我還親眼看到,順安一帶的朝鮮兵與倭寇互相對話。而且,朝鮮兵壓根就沒有配合我軍作戰。”
楊元眼神一凜,他也是奉命前來救援朝鮮的,朝鮮人這麽做,能坑的了祖承訓,未必就不會如法炮製,坑了他楊元。
“你的意思是,朝鮮人與倭寇,有所勾結?”
“十有八九。”祖承訓歎了口氣。
“我這次輕敵冒進,折損兵馬,栽了大跟頭,難逃責罰。兄弟你可千萬要加上小心。”
“朝鮮兵帶隊的是誰?”楊元問道。
“不管朝鮮人有沒有勾結倭寇,僅憑他們謊報軍情、臨陣脫逃,就夠要他們腦袋的。”
“叫鍾國仁。”這個名字祖承訓記得很清楚。
楊元冷笑一聲,“他也配叫這個名字!”
“老兄你先好好休整,我帶人,把他拿了。”
祖承訓問道:“你帶了多少兵?”
“五百。”說完,楊元又加了兩個字,“家丁。”
有五百家丁,楊元就敢前來支援以及動手拿人,說明楊元也沒有將朝鮮人和倭寇放在心上。
能在大明朝九邊軍鎮中當上副總兵,哪個不是靠真本事殺出來的。楊元對於自己以及麾下的家丁,有著絕對的自信,這一點,倒是和祖承訓差不多。
祖承訓又問,“後續軍隊過江了沒有?”
楊元迴答道:“別提了,朝鮮兵敗如山倒,一批又一批難民湧到鴨綠江。為了防止難民過江,江中的船隻已經全被調到了北岸。”
“難民擋路,搭起浮橋,難民就往上湧。軍需輜重以及火炮運輸本就費力,現在還得防著難民,太耽誤事了。”
“我來的時候,佟將軍已經在帶兵驅逐難民,後續兵馬應該很快就能到。”
自家大軍馬上就要來了,祖承訓心中也有了底氣。
“朝鮮人都是步兵,我是帶騎兵退迴來的,他們絕對退不了這麽快。”
“你沿著肅州向南,一路向順安,絕對能找到他們。我給你十個兵,讓他們跟著你一塊去,好認人。”
楊元點點頭,接著一抱拳,“保重。”
“哎。”祖承訓叫住了想要離開的楊元,“還是多帶點兵吧。”
本來楊元沒覺得怎麽樣,畢竟他帶了五百家丁。經祖承訓這麽一說,他也覺得還是應該小心為上。
“那我就等後麵的弟兄上來後再過去找人。”
下午,明軍的後續兵馬趕到肅州,楊元立刻帶兵就一路查了過去。
平安道,朝鮮還占據的城池是有數的,很好查。
鍾國仁帶的朝鮮兵,沒走遠,就在順安城中。
楊元查到順安城,這也是朝鮮控製的最南端的城池,因為再往南,就是倭寇控製的平壤。
順安城軍營中,楊元直接帶兵衝了過去。
“別動!”
“別動!”
營門值守的朝鮮士兵被明軍士兵看住。
軍營中有很多朝鮮兵,但打死他們,他們也不敢與明軍動手,一個個都愣在原地。
一個李氏朝鮮的軍官迎了過去,“將軍,您這是?”
楊元連馬都沒下,“鍾國仁在這嗎?”
“這個。”這軍官知道,明軍肯定是為了平壤之敗來的,迴答的很是含糊。
楊元麵帶寒意,“在就是在,不在就是不在。告訴我,在不在?”
“你若是說假話,本將軍就以謊報軍情為由,將你就地正法。”
這軍官知道輕重,別說是他們這些貴族了,就是朝鮮國王李昖見了明軍,那也是恭恭敬敬。
“在,鍾國仁就在後麵的營房中。”
楊元一揮手,“過去把人拿了,記住,留活口。”
“是。”一隊明軍士兵立刻衝了過去。
“你。”楊元看向那李氏朝鮮的軍官。
“將軍有什麽吩咐?”
“讓你的兵都靠邊站著,別礙事。”
“明白。”這軍官如蒙大赦,隻要不為難自己,愛怎麽著就怎麽著吧。
李氏朝鮮的軍隊中,軍官和士兵很好區分,穿盔甲的是軍官,不穿盔甲的是士兵。
祖承訓給楊元留了十個兵,這十個兵,都是認識鍾國仁的。
到了營房中,一個兵立馬就認出了鍾國仁,“就是他。”
鍾國仁驚慌失措,“你們要幹什麽?”
沒人搭理他,幾個明軍士兵上前,如同老鷹捉小雞一般,提著鍾國仁就走。
鍾國仁掙紮著,可無濟於事,直接被架著扔在楊元的馬前。
“天朝的官兵,怎麽能如此的無禮。”鍾國仁從地上爬起,嘴裏喊著。
楊元望著他,“天朝自然是重禮數的,但遇到不懂禮數的人,我們也不會客氣。”
“你就是鍾國仁?”
鍾國仁見楊元的甲胄服飾,就知道來者是大明的高級武官,不敢怠慢。
“迴稟將軍,標下正是鍾國仁。”
“你說說你,名字叫的這麽好,怎麽淨幹那些不好的事呢。”
鍾國仁還在裝傻,“將軍,您說的這些話,標下不是很明白。”
“不明白不要緊,本將軍給你提個醒,你謊報軍情了沒有?”
“迴稟將軍,標下並未謊報軍情,隻是最初探查得知,平壤城中的倭寇最多不過兩千人,誰知情報有誤,平壤城中的倭寇,足有上萬人。”
“情報有誤。”楊元淡淡一笑,“兩千人,一萬人,你這不是情報有誤,你這是不識數呀。”
鍾國仁愣在當場,不知道該怎麽迴答。
“行了,什麽都不用說了,把這家夥帶走,給戰死的弟兄們祭旗。”
兩個明軍士兵上前控製住鍾國仁。
“放開我。”鍾國仁掙紮著不配合,“將軍,您這是做什麽?”
“標下隻是誤查了情報,罪不至死啊。”
“罪不至死啊!”
楊元臉色很不好看的沉下來,“平壤一戰,就是因為你謊報軍情,才折損了我大明那麽多兒郎。你若是罪不至死,那天底下就沒有該死的人了。”
“帶走!”
其餘的李氏朝鮮官兵就這麽靜靜的看著,沒有一個人敢上前。
李氏朝鮮的城池,絕大部分,都很簡陋。但平壤城是朝鮮的三京之一,是按照中原王朝的城池修建的,人口眾多,城內房屋更多。
而且,平壤城中的房屋,很多都是亂搭亂建,以至阻礙交通。
大明朝的錦衣衛中,有街道房專職負責整治京師的房屋溝渠,以保證京師整體的交通與整潔。
但平壤城中沒人管,騎兵進入城中,行動本就受限,再加上城中那些亂搭亂建、橫七扭八的房屋,使得本就受限的明軍騎兵更加雪上加霜。
待退迴肅州城,祖承訓清點人數,折損過半,心疼的他眼淚差點沒掉下來。
遼東,是都司,遼東人,全都是衛所中的軍戶。
明朝中後期有營兵,營兵基本上都是從衛所中挑選出來的。
祖承訓本身就是遼東人,遼東各個衛所的軍戶軍官,彼此之間不是很熟悉但也不是很陌生。而且跟在祖承訓身邊的,必然是他的親信和部下,其餘的也都是他的老鄉。
戰場上死人,很正常,但平壤城這一仗,打的實在是窩囊。
若是平壤城真的隻有幾千倭寇,首功,必然是他祖承訓的。
可平壤城中的倭寇,單是那一夜見到的,就有上萬人。
此次戰敗,最重要的原因,是朝鮮人提供了假情報。可他祖承訓立功心切,輕敵冒進,也脫不了幹係。
整軍備戰期間,朝廷三令五申,不要輕易相信朝鮮人的情報。可他祖承訓腦袋一熱,全都拋於腦後。
這會,祖承訓悔的腸子都青了。
肅州城中的朝鮮官員,倒是還算配合。提供熱水、食物、醫藥,救治傷員。
這倒不是他們良心發現,而是祖承訓和他手下的那些兵,渾身帶血,殺氣騰騰,眼神中都透著吃人,他們不敢不配合。
等到中午,又一支明軍騎兵趕到肅州城,為首的是薊州副總兵楊元。
“祖將軍可在?”
祖承訓從屋內就聽到了外麵的動靜,連忙走了出去。
楊元也是遼東人,與祖承訓是老熟人。
“我聽說老兄你帶兩千騎兵會同朝鮮軍隊收複平壤去了,安頓完手上的事情我就帶人趕過來了。”
“看來,還是來晚了一步。”
對於老熟人,祖承訓沒有藏著掖著,“朝鮮人謊報軍情,平壤城中的倭寇不下萬人,他們卻說隻有兩千人。”
“倭寇的火銃手中,有朝鮮人。而且我還親眼看到,順安一帶的朝鮮兵與倭寇互相對話。而且,朝鮮兵壓根就沒有配合我軍作戰。”
楊元眼神一凜,他也是奉命前來救援朝鮮的,朝鮮人這麽做,能坑的了祖承訓,未必就不會如法炮製,坑了他楊元。
“你的意思是,朝鮮人與倭寇,有所勾結?”
“十有八九。”祖承訓歎了口氣。
“我這次輕敵冒進,折損兵馬,栽了大跟頭,難逃責罰。兄弟你可千萬要加上小心。”
“朝鮮兵帶隊的是誰?”楊元問道。
“不管朝鮮人有沒有勾結倭寇,僅憑他們謊報軍情、臨陣脫逃,就夠要他們腦袋的。”
“叫鍾國仁。”這個名字祖承訓記得很清楚。
楊元冷笑一聲,“他也配叫這個名字!”
“老兄你先好好休整,我帶人,把他拿了。”
祖承訓問道:“你帶了多少兵?”
“五百。”說完,楊元又加了兩個字,“家丁。”
有五百家丁,楊元就敢前來支援以及動手拿人,說明楊元也沒有將朝鮮人和倭寇放在心上。
能在大明朝九邊軍鎮中當上副總兵,哪個不是靠真本事殺出來的。楊元對於自己以及麾下的家丁,有著絕對的自信,這一點,倒是和祖承訓差不多。
祖承訓又問,“後續軍隊過江了沒有?”
楊元迴答道:“別提了,朝鮮兵敗如山倒,一批又一批難民湧到鴨綠江。為了防止難民過江,江中的船隻已經全被調到了北岸。”
“難民擋路,搭起浮橋,難民就往上湧。軍需輜重以及火炮運輸本就費力,現在還得防著難民,太耽誤事了。”
“我來的時候,佟將軍已經在帶兵驅逐難民,後續兵馬應該很快就能到。”
自家大軍馬上就要來了,祖承訓心中也有了底氣。
“朝鮮人都是步兵,我是帶騎兵退迴來的,他們絕對退不了這麽快。”
“你沿著肅州向南,一路向順安,絕對能找到他們。我給你十個兵,讓他們跟著你一塊去,好認人。”
楊元點點頭,接著一抱拳,“保重。”
“哎。”祖承訓叫住了想要離開的楊元,“還是多帶點兵吧。”
本來楊元沒覺得怎麽樣,畢竟他帶了五百家丁。經祖承訓這麽一說,他也覺得還是應該小心為上。
“那我就等後麵的弟兄上來後再過去找人。”
下午,明軍的後續兵馬趕到肅州,楊元立刻帶兵就一路查了過去。
平安道,朝鮮還占據的城池是有數的,很好查。
鍾國仁帶的朝鮮兵,沒走遠,就在順安城中。
楊元查到順安城,這也是朝鮮控製的最南端的城池,因為再往南,就是倭寇控製的平壤。
順安城軍營中,楊元直接帶兵衝了過去。
“別動!”
“別動!”
營門值守的朝鮮士兵被明軍士兵看住。
軍營中有很多朝鮮兵,但打死他們,他們也不敢與明軍動手,一個個都愣在原地。
一個李氏朝鮮的軍官迎了過去,“將軍,您這是?”
楊元連馬都沒下,“鍾國仁在這嗎?”
“這個。”這軍官知道,明軍肯定是為了平壤之敗來的,迴答的很是含糊。
楊元麵帶寒意,“在就是在,不在就是不在。告訴我,在不在?”
“你若是說假話,本將軍就以謊報軍情為由,將你就地正法。”
這軍官知道輕重,別說是他們這些貴族了,就是朝鮮國王李昖見了明軍,那也是恭恭敬敬。
“在,鍾國仁就在後麵的營房中。”
楊元一揮手,“過去把人拿了,記住,留活口。”
“是。”一隊明軍士兵立刻衝了過去。
“你。”楊元看向那李氏朝鮮的軍官。
“將軍有什麽吩咐?”
“讓你的兵都靠邊站著,別礙事。”
“明白。”這軍官如蒙大赦,隻要不為難自己,愛怎麽著就怎麽著吧。
李氏朝鮮的軍隊中,軍官和士兵很好區分,穿盔甲的是軍官,不穿盔甲的是士兵。
祖承訓給楊元留了十個兵,這十個兵,都是認識鍾國仁的。
到了營房中,一個兵立馬就認出了鍾國仁,“就是他。”
鍾國仁驚慌失措,“你們要幹什麽?”
沒人搭理他,幾個明軍士兵上前,如同老鷹捉小雞一般,提著鍾國仁就走。
鍾國仁掙紮著,可無濟於事,直接被架著扔在楊元的馬前。
“天朝的官兵,怎麽能如此的無禮。”鍾國仁從地上爬起,嘴裏喊著。
楊元望著他,“天朝自然是重禮數的,但遇到不懂禮數的人,我們也不會客氣。”
“你就是鍾國仁?”
鍾國仁見楊元的甲胄服飾,就知道來者是大明的高級武官,不敢怠慢。
“迴稟將軍,標下正是鍾國仁。”
“你說說你,名字叫的這麽好,怎麽淨幹那些不好的事呢。”
鍾國仁還在裝傻,“將軍,您說的這些話,標下不是很明白。”
“不明白不要緊,本將軍給你提個醒,你謊報軍情了沒有?”
“迴稟將軍,標下並未謊報軍情,隻是最初探查得知,平壤城中的倭寇最多不過兩千人,誰知情報有誤,平壤城中的倭寇,足有上萬人。”
“情報有誤。”楊元淡淡一笑,“兩千人,一萬人,你這不是情報有誤,你這是不識數呀。”
鍾國仁愣在當場,不知道該怎麽迴答。
“行了,什麽都不用說了,把這家夥帶走,給戰死的弟兄們祭旗。”
兩個明軍士兵上前控製住鍾國仁。
“放開我。”鍾國仁掙紮著不配合,“將軍,您這是做什麽?”
“標下隻是誤查了情報,罪不至死啊。”
“罪不至死啊!”
楊元臉色很不好看的沉下來,“平壤一戰,就是因為你謊報軍情,才折損了我大明那麽多兒郎。你若是罪不至死,那天底下就沒有該死的人了。”
“帶走!”
其餘的李氏朝鮮官兵就這麽靜靜的看著,沒有一個人敢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