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商議出兵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臣與侯繼高封爵事宜安排下去,一片歡騰,而李氏朝鮮那邊已經被倭寇打的找不著北了。
他們也不敢再隱瞞,將倭寇進攻的消息稟報給大明,而朝鮮戰敗的消息很快也傳到了大明。
大明朝堂上下聽聞朝鮮全境幾近淪陷的消息後,驚訝之餘,不由得開始懷疑起來。
朝鮮好歹是一個國家,那麽多的人口,那麽多的火器,竟然在這麽短的時間內盡喪於倭寇之手。
這會不會朝鮮與倭寇有所勾結,故意謊報軍情,好引誘我大明的軍隊進入朝鮮,而後被朝鮮與倭寇聯手剿滅。
曆史上,明朝就是這麽懷疑的。
李氏朝鮮的前身是高麗,那可是讓蒙古人都折戟的存在,雖然經過明朝二百多年不遺餘力打壓、肢解,朝鮮的軍事實力驟降,但也不至於這麽菜吧。
所以明朝在出兵之前,出兵之後,都曾多次印證這一情況。
李氏朝鮮那邊還納悶呢,消息都報上去那麽長時間了,怎麽天朝大軍還不來呀?
等到明朝的官員派人去和朝鮮的官員接觸,問道:“你們朝鮮敗退的這麽快,這麽狼狽,是不是和倭寇有所勾結,故意演戲,以誘騙我大明的軍隊進入朝鮮,你們朝鮮人好和倭寇聯手剿滅我大明軍隊?”
李氏朝鮮官員聽到明朝官員的問話,整個人都傻了。
我們朝鮮是大明的忠臣,怎麽會和倭寇有所勾結,又怎麽敢和倭寇有所勾結啊。
明朝官員又問了,“既然你們朝鮮沒有勾結倭寇,那怎麽敗的這麽快,敗的這麽慘?”
李氏朝鮮的官員聽到明朝官員的這番問話,他們笑了。
他們的笑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悅之笑,也不是嘲笑大明胡思亂想的譏諷之笑,更不是腦子抽風的傻笑,而是無奈的苦笑。
天朝的諸位大老爺在上,我們可以對天發誓,真不是我們李氏朝鮮和倭寇有所勾結,實在是我們太菜了。我們是真打不過倭寇。
當然,李氏朝鮮的說辭,隻是暫時打消了明朝的疑慮,但並沒有真正使明朝解除對朝鮮的懷疑。
等到明軍入朝之後,還在多方麵的打探消息。
在見到朝鮮國王李昖時,場麵上有官員將領與李昖以及一眾朝鮮官員寒暄客套。暗地裏,有人拿著明朝所存的李昖畫像,在仔細的與見到的這個李昖作對照,看看是不是真的。
因為明朝當時有人懷疑,朝鮮國王李昖已經被倭寇掉包了,眼前這個人是假的,目的就是誘騙明朝的軍隊,以圖殲滅。
現在的大明,依舊有人懷疑朝鮮與倭寇有所勾結。沒有人想到,朝鮮竟然真的那麽菜。
沒有過多的理會麵對議論紛紛的朝堂,朱翊鈞依舊按照他的計劃向下進行。
內閣輔臣,六部九卿,各部的侍郎,全都到乾清宮召來議事。
朱翊鈞坐於上位,看向群臣,“朝鮮的事情你們都知道了,遼東最近送來的軍報你們也都看過了。”
“有什麽想法,諸位愛卿盡可以暢所欲言。”
梁夢龍最先迴答,在場的也沒有人比他這個兵部尚書更為了解大明的軍情。
“啟稟皇上,遼東巡撫郝傑就朝鮮之事,曾給臣寫過一封信。”
原遼東巡撫顧養謙已經升遷至協理京營戎政的兵部侍郎,郝傑接任遼東巡撫。
京營的兵肯定是要派出去的,將顧養謙升遷至協理京營戎政的兵部侍郎,就是為了提前讓京營士兵熟悉遼東和朝鮮的情況。
同時也是顧養謙的資曆夠了,到了該升遷的時候。
“郝傑在信中向臣言明,遼東三麵受敵,北虜,女真,朝鮮。”
“朝鮮名為我大明藩屬,實際卻是與我大明貌合神離。信中陳明利弊,並建議,趁此機會,實控朝鮮。既可以解朝鮮之危,又可以緩遼東之壓。”
朱翊鈞肯定是想要實控朝鮮的,將朝鮮經營下來,作為收複日本的橋頭堡。
同時,朝鮮北部有著大量的礦產,所產所出,可以用於貼補國庫。
“梁尚書,你是兵部尚書,你的意思呢?”
梁夢龍迴道:“迴稟皇上,臣以為,遼東巡撫郝傑之言,不失為良策。”
“朝鮮對我大明究竟如何,前番倭寇之事,就已經可以看出。如今朝鮮八道,幾近淪陷,有明朝鮮國,名存實亡。”
“我大明若是出兵,就需要掃清整個朝鮮境內的倭寇。根據朝廷探查到的情報,進攻朝鮮的倭寇軍隊,人數不下十五萬。而且倭寇本土還有數以萬計的後續軍隊隨時準備支援。”
“倭寇想打的是滅國之戰,那我大明要打的,就是複國之戰。”
“既然是複國之戰,那我大明兒郎用血肉之軀換迴來的土地,為什麽還要拱手相讓,不妨就將這些土地納入王化。”
朱翊鈞的目光掃過群臣,“梁尚書的話,諸位愛卿都聽到了,你們有何看法?”
“迴稟皇上。”戶部尚書石星出列,“臣的意見與梁尚書一致。”
“朝鮮故意向我大明隱瞞倭寇的消息,可我大明仍以誠待之。朝鮮使團來到我大明後,禮部的陳侍郎親自去館驛中詢問朝鮮使團,可他們依舊是隱瞞不報,甚至還多次試圖從我大明的官員口中打探消息。”
“人有兩三心,安能不忠誠。朝鮮對我大明已然不忠,我大明又何苦再以誠相待。”
“臣亦認為,應當趁此機會,將三韓之地真正的納入我大明的王化之下。”
大明朝的官員就是這麽自信,菜還沒有做好呢,就已經商量怎麽吃了。仗還沒打呢,就已經計劃著實控朝鮮了。
不過這並不奇怪,明朝本身就是有一種說不出的精氣神在,這個時代的西洋人可還認為明朝人是白種人呢。
又因為有宋朝滅亡的教訓在,明朝上下的對外態度,是極其強硬的。
且以大明當下的實力而言,打個朝鮮之役,綽綽有餘。
內閣三輔張學顏出列奏報,“啟稟皇上,臣曾巡撫過遼東,對於朝鮮的情況有所了解。”
“以朝鮮的國力而言,或許不是倭寇的對手,但也絕不至於敗退的如此之快。”
“不到一年的時間,八道盡喪,確實是令人匪夷所思。”
“臣想來,這會不會是朝鮮與倭寇有所勾結,故意演的一出苦肉計。為的就是引誘我大明的軍隊進入朝鮮,他們好伺機殲滅。”
“皇上。”內閣首輔王錫爵出列。
“朝鮮對我大明不忠,有明朝鮮國已然沒有存在的必要。”
王錫爵這個內閣首輔,就是要比申時行更有魄力,像這麽決絕的話語,是絕對不會從申時行那個老油條嘴裏說出來的。
就算申時行持肯定態度,他說的話,語氣也絕對沒有這般強硬。
隻聽王錫爵繼續說道:“我大明單獨麵對朝鮮或是倭寇,絕無懼怕之理。”
“可若是朝鮮真的與倭寇聯手,那便是上千萬的人口,數十萬的軍隊,且是步兵、騎兵、水師、火器全都具備的數十萬軍隊,我大明不得不防,更不能掉以輕心。”
“以臣愚見,朝鮮必然要實控,但不宜貿然出兵,雖然錦衣衛早就探明朝鮮並未與倭寇聯手。可就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應當小心為上。”
朱翊鈞點點頭,“在理。傳旨遼東,讓他們探明朝鮮實情。”
“現在倭寇的十五萬軍隊已經開進了朝鮮,不管朝鮮究竟有沒有勾結倭寇,但十五萬倭寇,對於我大明而言,可謂心腹大患。”
“這一仗,避無可避。”
他們也不敢再隱瞞,將倭寇進攻的消息稟報給大明,而朝鮮戰敗的消息很快也傳到了大明。
大明朝堂上下聽聞朝鮮全境幾近淪陷的消息後,驚訝之餘,不由得開始懷疑起來。
朝鮮好歹是一個國家,那麽多的人口,那麽多的火器,竟然在這麽短的時間內盡喪於倭寇之手。
這會不會朝鮮與倭寇有所勾結,故意謊報軍情,好引誘我大明的軍隊進入朝鮮,而後被朝鮮與倭寇聯手剿滅。
曆史上,明朝就是這麽懷疑的。
李氏朝鮮的前身是高麗,那可是讓蒙古人都折戟的存在,雖然經過明朝二百多年不遺餘力打壓、肢解,朝鮮的軍事實力驟降,但也不至於這麽菜吧。
所以明朝在出兵之前,出兵之後,都曾多次印證這一情況。
李氏朝鮮那邊還納悶呢,消息都報上去那麽長時間了,怎麽天朝大軍還不來呀?
等到明朝的官員派人去和朝鮮的官員接觸,問道:“你們朝鮮敗退的這麽快,這麽狼狽,是不是和倭寇有所勾結,故意演戲,以誘騙我大明的軍隊進入朝鮮,你們朝鮮人好和倭寇聯手剿滅我大明軍隊?”
李氏朝鮮官員聽到明朝官員的問話,整個人都傻了。
我們朝鮮是大明的忠臣,怎麽會和倭寇有所勾結,又怎麽敢和倭寇有所勾結啊。
明朝官員又問了,“既然你們朝鮮沒有勾結倭寇,那怎麽敗的這麽快,敗的這麽慘?”
李氏朝鮮的官員聽到明朝官員的這番問話,他們笑了。
他們的笑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悅之笑,也不是嘲笑大明胡思亂想的譏諷之笑,更不是腦子抽風的傻笑,而是無奈的苦笑。
天朝的諸位大老爺在上,我們可以對天發誓,真不是我們李氏朝鮮和倭寇有所勾結,實在是我們太菜了。我們是真打不過倭寇。
當然,李氏朝鮮的說辭,隻是暫時打消了明朝的疑慮,但並沒有真正使明朝解除對朝鮮的懷疑。
等到明軍入朝之後,還在多方麵的打探消息。
在見到朝鮮國王李昖時,場麵上有官員將領與李昖以及一眾朝鮮官員寒暄客套。暗地裏,有人拿著明朝所存的李昖畫像,在仔細的與見到的這個李昖作對照,看看是不是真的。
因為明朝當時有人懷疑,朝鮮國王李昖已經被倭寇掉包了,眼前這個人是假的,目的就是誘騙明朝的軍隊,以圖殲滅。
現在的大明,依舊有人懷疑朝鮮與倭寇有所勾結。沒有人想到,朝鮮竟然真的那麽菜。
沒有過多的理會麵對議論紛紛的朝堂,朱翊鈞依舊按照他的計劃向下進行。
內閣輔臣,六部九卿,各部的侍郎,全都到乾清宮召來議事。
朱翊鈞坐於上位,看向群臣,“朝鮮的事情你們都知道了,遼東最近送來的軍報你們也都看過了。”
“有什麽想法,諸位愛卿盡可以暢所欲言。”
梁夢龍最先迴答,在場的也沒有人比他這個兵部尚書更為了解大明的軍情。
“啟稟皇上,遼東巡撫郝傑就朝鮮之事,曾給臣寫過一封信。”
原遼東巡撫顧養謙已經升遷至協理京營戎政的兵部侍郎,郝傑接任遼東巡撫。
京營的兵肯定是要派出去的,將顧養謙升遷至協理京營戎政的兵部侍郎,就是為了提前讓京營士兵熟悉遼東和朝鮮的情況。
同時也是顧養謙的資曆夠了,到了該升遷的時候。
“郝傑在信中向臣言明,遼東三麵受敵,北虜,女真,朝鮮。”
“朝鮮名為我大明藩屬,實際卻是與我大明貌合神離。信中陳明利弊,並建議,趁此機會,實控朝鮮。既可以解朝鮮之危,又可以緩遼東之壓。”
朱翊鈞肯定是想要實控朝鮮的,將朝鮮經營下來,作為收複日本的橋頭堡。
同時,朝鮮北部有著大量的礦產,所產所出,可以用於貼補國庫。
“梁尚書,你是兵部尚書,你的意思呢?”
梁夢龍迴道:“迴稟皇上,臣以為,遼東巡撫郝傑之言,不失為良策。”
“朝鮮對我大明究竟如何,前番倭寇之事,就已經可以看出。如今朝鮮八道,幾近淪陷,有明朝鮮國,名存實亡。”
“我大明若是出兵,就需要掃清整個朝鮮境內的倭寇。根據朝廷探查到的情報,進攻朝鮮的倭寇軍隊,人數不下十五萬。而且倭寇本土還有數以萬計的後續軍隊隨時準備支援。”
“倭寇想打的是滅國之戰,那我大明要打的,就是複國之戰。”
“既然是複國之戰,那我大明兒郎用血肉之軀換迴來的土地,為什麽還要拱手相讓,不妨就將這些土地納入王化。”
朱翊鈞的目光掃過群臣,“梁尚書的話,諸位愛卿都聽到了,你們有何看法?”
“迴稟皇上。”戶部尚書石星出列,“臣的意見與梁尚書一致。”
“朝鮮故意向我大明隱瞞倭寇的消息,可我大明仍以誠待之。朝鮮使團來到我大明後,禮部的陳侍郎親自去館驛中詢問朝鮮使團,可他們依舊是隱瞞不報,甚至還多次試圖從我大明的官員口中打探消息。”
“人有兩三心,安能不忠誠。朝鮮對我大明已然不忠,我大明又何苦再以誠相待。”
“臣亦認為,應當趁此機會,將三韓之地真正的納入我大明的王化之下。”
大明朝的官員就是這麽自信,菜還沒有做好呢,就已經商量怎麽吃了。仗還沒打呢,就已經計劃著實控朝鮮了。
不過這並不奇怪,明朝本身就是有一種說不出的精氣神在,這個時代的西洋人可還認為明朝人是白種人呢。
又因為有宋朝滅亡的教訓在,明朝上下的對外態度,是極其強硬的。
且以大明當下的實力而言,打個朝鮮之役,綽綽有餘。
內閣三輔張學顏出列奏報,“啟稟皇上,臣曾巡撫過遼東,對於朝鮮的情況有所了解。”
“以朝鮮的國力而言,或許不是倭寇的對手,但也絕不至於敗退的如此之快。”
“不到一年的時間,八道盡喪,確實是令人匪夷所思。”
“臣想來,這會不會是朝鮮與倭寇有所勾結,故意演的一出苦肉計。為的就是引誘我大明的軍隊進入朝鮮,他們好伺機殲滅。”
“皇上。”內閣首輔王錫爵出列。
“朝鮮對我大明不忠,有明朝鮮國已然沒有存在的必要。”
王錫爵這個內閣首輔,就是要比申時行更有魄力,像這麽決絕的話語,是絕對不會從申時行那個老油條嘴裏說出來的。
就算申時行持肯定態度,他說的話,語氣也絕對沒有這般強硬。
隻聽王錫爵繼續說道:“我大明單獨麵對朝鮮或是倭寇,絕無懼怕之理。”
“可若是朝鮮真的與倭寇聯手,那便是上千萬的人口,數十萬的軍隊,且是步兵、騎兵、水師、火器全都具備的數十萬軍隊,我大明不得不防,更不能掉以輕心。”
“以臣愚見,朝鮮必然要實控,但不宜貿然出兵,雖然錦衣衛早就探明朝鮮並未與倭寇聯手。可就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應當小心為上。”
朱翊鈞點點頭,“在理。傳旨遼東,讓他們探明朝鮮實情。”
“現在倭寇的十五萬軍隊已經開進了朝鮮,不管朝鮮究竟有沒有勾結倭寇,但十五萬倭寇,對於我大明而言,可謂心腹大患。”
“這一仗,避無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