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流爵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日本與朝鮮打的火熱的同時,大明王朝的西北,也有戰事發生。
西北傳來傳來捷報,甘肅總兵張臣、四川總兵侯繼高,二人率領土、漢、番兵,夾擊西海的海虜,大獲全勝。
海虜頭子火落赤帶人逃竄,西海基本穩定下來。
乾清宮中,朱翊鈞就此事,召見了內閣的四位輔臣以及兵部尚書梁夢龍。
“經略鄭洛和三邊總督魏學曾聯名上奏的捷報,諸位愛卿也都看到了。西北局勢糜爛,西海的這一場大捷,算是給西北加了一根定海神針。”
“有功的官員,有功的將士,照例封賞。今日朕召幾位愛卿前來,就是想議一議,甘肅總兵張臣、四川總兵侯繼高,這兩個人該如何封賞?”
聽到皇帝這番話,在場的幾位大臣心中立刻明白,皇帝這是想給二人封爵。
“國難出忠臣,值此西北局勢糜爛且倭寇猖獗之際,重酬功臣,定能振奮軍心。”
邊說,朱翊鈞的目光邊掃向五位大臣。
朱翊鈞的意思很明確,我朱皇帝知道爵位不能濫封,這次給甘肅總兵張臣、四川總兵侯繼高封爵,是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西北局勢愈發嚴峻,海虜、鬆虜、套虜,屢禁不絕,屢剿不止。如今我軍掃定西海,若是給甘肅總兵張臣一個爵位,可以極大的振奮西北的軍心。
而且,張臣是榆林衛人。給張臣一個爵位,能夠調動起整個西北衛所子弟的積極性。
西海暫時迴歸安寧,可還有鬆虜和套虜呢,到時候打他們,還得依靠西北的衛所。
眼下倭寇又將要進攻大明,朝廷必然要動兵清剿倭寇。而倭寇境內有大量金銀礦的事,在朱翊鈞的刻意宣傳下,早就滿朝皆知。
在場的幾位大臣心中都明白,既然倭寇想要進攻大明,那麽,這一仗避無可避,大明必然要收迴倭寇的金銀礦。
有了張臣和侯繼高這兩個例子在前,不怕官兵不盡力。
再有就是,張臣和侯繼高二人,戰功赫赫。
張臣本就是邊鎮悍將,名聲、戰功都是實打實的。
侯繼高是南方將領中的佼佼者,最早以水師副總兵征討緬甸。緬中設立後,又擔任副總兵鎮守緬中。後又調任四川總兵,平定番亂,並帶兵巡視整個西番,籌建西康都司。
要說封爵,這兩個人都有資格。可大明朝的將領中,有資格封爵的,可不止這二位。
若是出於激勵軍心的目的,倒也說的過去。
“啟稟皇上。”內閣首輔王錫爵躬身奏報。
“封爵之事,本應聖上決斷,非臣等可以妄言。今聖上發問,臣又不得不答。”
“如今我大明朝的局勢不容樂觀,北虜虎視眈眈,西南土司作亂不斷,又有倭寇覬覦我神州。”
“甘肅總兵張臣,四川總兵侯繼高,二者皆是我大明軍中良將,戰功赫赫。今又有此西海戰功,委以重酬,本是應當。”
“且當下狼煙不斷,激勵軍心,更是應該。然,名器之貴,貴在‘慎重’二字。”
“張臣、侯繼高二人,皆功勳卓著,委以爵位之酬,既有褒獎邊臣之意,又可激勵將士軍心,實乃一舉兩得策。”
“可深究緣由,不過多戰累加之功。以臣愚見,當如遷安伯之例,予爵位,而不予世襲鐵券。”
遷安伯,就是杜桐。
當時朱翊鈞好說歹說,給杜桐封了一個不世襲的遷安伯爵位。
王錫爵的意思是,給張臣和侯繼高兩個人封爵,可以,但最好是和遷安伯杜桐一樣,給個流爵,不世襲。
大明朝的爵位很值錢,有世爵的勳貴家族全部是與國同休。
可流爵不值錢,因為不能祖祖輩輩的傳承下去。
很多的將領,沒有封爵,更多的是給一個世襲的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這一類的衛所官職。
爵位本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可大明朝隻有公爵、侯爵、伯爵,沒有子爵和男爵。世襲的指揮使和指揮同知,就相當於是子爵和男爵。
朱翊鈞想給張臣、侯繼高二人爵位,是流爵還是世爵,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把爵位給出去。
而且朱翊鈞也不願意濫封爵位,爵位的含金量必須要有。
先給個流爵出去,讓軍中的將領看到希望。畢竟衛所中的世襲官職和勳貴,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可謂是雲泥之別。
給張臣和侯繼高二人一個流爵,有了流爵,他們自然就會想方設法的讓爵位變成世爵,到了戰場上,不用別人多嘴,他們自己就得主動玩命。
哪怕是把自己命扔出去,隻要是迴來換一個世襲鐵券,他們也絕對是願意的。
流爵給出去,以後想要變世爵,操作性大有可為。
“那就封張臣為安定伯,侯繼高為彰明伯,不予世襲鐵券。”
明朝的爵位名稱,多以國郡邑為名。
安定,是明代陝西的一個縣。
彰明,是明代四川的一個縣。
安南都統司也有一個縣,名為安定。
而安南都統司的很多地名都和大明的其他地區的地名相同,光名字相同肯定是不行的,以後肯定要全麵相同,安南都統司還是不如交趾都司聽著順耳。
聽到朱翊鈞給張臣、侯繼高二人的是流爵,王錫爵等人便沒有再多說什麽。
“臣等遵旨。”
西北傳來傳來捷報,甘肅總兵張臣、四川總兵侯繼高,二人率領土、漢、番兵,夾擊西海的海虜,大獲全勝。
海虜頭子火落赤帶人逃竄,西海基本穩定下來。
乾清宮中,朱翊鈞就此事,召見了內閣的四位輔臣以及兵部尚書梁夢龍。
“經略鄭洛和三邊總督魏學曾聯名上奏的捷報,諸位愛卿也都看到了。西北局勢糜爛,西海的這一場大捷,算是給西北加了一根定海神針。”
“有功的官員,有功的將士,照例封賞。今日朕召幾位愛卿前來,就是想議一議,甘肅總兵張臣、四川總兵侯繼高,這兩個人該如何封賞?”
聽到皇帝這番話,在場的幾位大臣心中立刻明白,皇帝這是想給二人封爵。
“國難出忠臣,值此西北局勢糜爛且倭寇猖獗之際,重酬功臣,定能振奮軍心。”
邊說,朱翊鈞的目光邊掃向五位大臣。
朱翊鈞的意思很明確,我朱皇帝知道爵位不能濫封,這次給甘肅總兵張臣、四川總兵侯繼高封爵,是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西北局勢愈發嚴峻,海虜、鬆虜、套虜,屢禁不絕,屢剿不止。如今我軍掃定西海,若是給甘肅總兵張臣一個爵位,可以極大的振奮西北的軍心。
而且,張臣是榆林衛人。給張臣一個爵位,能夠調動起整個西北衛所子弟的積極性。
西海暫時迴歸安寧,可還有鬆虜和套虜呢,到時候打他們,還得依靠西北的衛所。
眼下倭寇又將要進攻大明,朝廷必然要動兵清剿倭寇。而倭寇境內有大量金銀礦的事,在朱翊鈞的刻意宣傳下,早就滿朝皆知。
在場的幾位大臣心中都明白,既然倭寇想要進攻大明,那麽,這一仗避無可避,大明必然要收迴倭寇的金銀礦。
有了張臣和侯繼高這兩個例子在前,不怕官兵不盡力。
再有就是,張臣和侯繼高二人,戰功赫赫。
張臣本就是邊鎮悍將,名聲、戰功都是實打實的。
侯繼高是南方將領中的佼佼者,最早以水師副總兵征討緬甸。緬中設立後,又擔任副總兵鎮守緬中。後又調任四川總兵,平定番亂,並帶兵巡視整個西番,籌建西康都司。
要說封爵,這兩個人都有資格。可大明朝的將領中,有資格封爵的,可不止這二位。
若是出於激勵軍心的目的,倒也說的過去。
“啟稟皇上。”內閣首輔王錫爵躬身奏報。
“封爵之事,本應聖上決斷,非臣等可以妄言。今聖上發問,臣又不得不答。”
“如今我大明朝的局勢不容樂觀,北虜虎視眈眈,西南土司作亂不斷,又有倭寇覬覦我神州。”
“甘肅總兵張臣,四川總兵侯繼高,二者皆是我大明軍中良將,戰功赫赫。今又有此西海戰功,委以重酬,本是應當。”
“且當下狼煙不斷,激勵軍心,更是應該。然,名器之貴,貴在‘慎重’二字。”
“張臣、侯繼高二人,皆功勳卓著,委以爵位之酬,既有褒獎邊臣之意,又可激勵將士軍心,實乃一舉兩得策。”
“可深究緣由,不過多戰累加之功。以臣愚見,當如遷安伯之例,予爵位,而不予世襲鐵券。”
遷安伯,就是杜桐。
當時朱翊鈞好說歹說,給杜桐封了一個不世襲的遷安伯爵位。
王錫爵的意思是,給張臣和侯繼高兩個人封爵,可以,但最好是和遷安伯杜桐一樣,給個流爵,不世襲。
大明朝的爵位很值錢,有世爵的勳貴家族全部是與國同休。
可流爵不值錢,因為不能祖祖輩輩的傳承下去。
很多的將領,沒有封爵,更多的是給一個世襲的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這一類的衛所官職。
爵位本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可大明朝隻有公爵、侯爵、伯爵,沒有子爵和男爵。世襲的指揮使和指揮同知,就相當於是子爵和男爵。
朱翊鈞想給張臣、侯繼高二人爵位,是流爵還是世爵,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把爵位給出去。
而且朱翊鈞也不願意濫封爵位,爵位的含金量必須要有。
先給個流爵出去,讓軍中的將領看到希望。畢竟衛所中的世襲官職和勳貴,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可謂是雲泥之別。
給張臣和侯繼高二人一個流爵,有了流爵,他們自然就會想方設法的讓爵位變成世爵,到了戰場上,不用別人多嘴,他們自己就得主動玩命。
哪怕是把自己命扔出去,隻要是迴來換一個世襲鐵券,他們也絕對是願意的。
流爵給出去,以後想要變世爵,操作性大有可為。
“那就封張臣為安定伯,侯繼高為彰明伯,不予世襲鐵券。”
明朝的爵位名稱,多以國郡邑為名。
安定,是明代陝西的一個縣。
彰明,是明代四川的一個縣。
安南都統司也有一個縣,名為安定。
而安南都統司的很多地名都和大明的其他地區的地名相同,光名字相同肯定是不行的,以後肯定要全麵相同,安南都統司還是不如交趾都司聽著順耳。
聽到朱翊鈞給張臣、侯繼高二人的是流爵,王錫爵等人便沒有再多說什麽。
“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