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經略七鎮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京營營門外,一隊騎兵疾馳而來。
待行至營門前,騎兵止住,帶隊的隊官將一塊令牌遞給值守營門的士兵。
值守營門的士兵確認是宮裏來人,迅速將營門閃出,供那隊騎兵進入。
鄭洛是協理京營戎政的兵部尚書,京營的二把手,今天輪到他值夜。
此時的鄭洛正在各營巡查,聽到宮裏來人,急忙趕迴。
剛剛那隊騎兵的隊官見到鄭洛趕來,拱手見了一禮,“鄭尚書,皇上有旨,召您入宮覲見。”
“臣鄭洛領旨謝恩。”
那隊官湊到鄭洛近前,“鄭尚書,事情緊急,您還是騎馬去吧。”
鄭洛原來是宣大總督,帶過兵的人,騎馬自不在話下。
可他是文官,在京營之外,多是乘轎。
如今入了夜,皇帝急召自己入宮,而且來人還特意交代騎馬前去,鄭洛不由得皺起眉頭,究竟是出了什麽事?
騎行至宮門外,再向裏就是皇宮,誰來也不敢騎馬進入。
有一個大太監在宮門處等候,“可是鄭尚書?”
“正是。”鄭洛迴了一句。
“鄭尚書,皇上等著您呢,且隨我進宮。”
“有勞公公。”
兩個小太監每人手裏提著一盞燈籠,聞聲後轉身在前開路,亦是照明。
這大太監隨即走去,鄭洛接著走去。
還有兩隊小太監在這大太監和鄭洛二人後麵墜著。
雙腿一步步向前,鄭洛的腦海隨著腳步的移動開始思慮。
讓自己這個協理京營戎政的兵部尚書前來,一定是邊鎮出了戰事。
薊州和遼東的事,自己不算熟悉,皇帝這麽著急召自己前來,肯定不會是這兩鎮的事。
各地的軍報,都是公開的,鄭洛這個戎政尚書雖不管兵部事,但也能看到往來的軍報。
宣府、大同至山西一線相對平靜,那就隻能是西北出了事。
將要至還未要至乾清宮時,鄭洛就看到前麵亮著燈光。
鄭洛多次在乾清宮受到過皇帝召見,他對於乾清宮的方位並不陌生,如今一見這番燈火,心中的猜測不由得加重幾分。
乾清門前,隊伍站住,值守宮門的禁軍搜了一下鄭洛的身,看看沒有沒攜帶兇器。越是這種時刻越要謹慎,鄭洛也理解。
越過乾清門,頭前提著燈籠開路的兩個小太監各自向兩旁散去,這大太監徑直走到乾清宮殿門前停下腳步。
轉身看向鄭洛,“鄭尚書,皇上吩咐了,您來了之後直接進去就行,不必請示。”
“有勞公公。”鄭洛客氣一句。
鄭洛借著燈光微微整理官服,而後邁步走進殿內,躬身行禮,“協理京營戎政兵部尚書,臣,鄭洛,參見皇上。”
“不必多禮。”
“謝皇上。”鄭洛起身的同時,也在拿眼角的餘光觀察內閣首輔申時行和兵部尚書梁夢龍兩個人臉上的神態。
“將這份軍報拿給鄭尚書。”朱翊鈞將軍報遞給張誠。
“是。”張誠接過軍報,轉而遞給鄭洛。
能站在這裏的人,一目十行那都是必備的基本功,鄭洛觀看軍報的同時,原本腦海中對胡虜的各種記憶紛紛湧出,與軍報中所言,對照交映。
見鄭洛看完,朱翊鈞這才開口,“虜酋火落赤率眾寇邊,副總兵李聯芳戰死,西北局勢愈發嚴峻,朕決意派一員幹臣整飭西北兵備,待時機成熟後一舉蕩平西北虜患。”
“申閣老與梁尚書向朕舉薦了你,軍報你也看過了,說說吧。”
張誠趁著間隙,將軍報從鄭洛手中接過。
“迴稟皇上,臣觀軍報所言,加以推測,不難看出,胡虜名為搶奪番部,實為掠奪漢地。”
“自隆慶五年俺答受封以來,宣府、大同至甘肅一線,胡虜雖稱臣納貢,不過表麵文章,究其原因,不過是賊心不死,意在劫掠漢地。”
“海虜興兵犯境,戮殺我大將,西北各虜亦在觀望。若我軍輕輕放下,不僅朝廷威嚴掃地,更會助長其餘各虜氣焰。”
“然而各虜屯兵塞外,我大軍一至,他們便逃遁遠去,茫茫草原,無處追尋。”
“我軍當飭厲兵馬,以預戰備。同時聯絡番族,既避免番族為胡虜奪去,亦可以為我軍聲援。”
朱翊鈞點點頭,“剛剛朕和申閣老與梁尚書議了一下,也是這個意思。”
“鄭洛,你現在是兵部尚書,朕再加升你為都察院右都禦史,經略宣府、大同、山西、延綏、陝西、寧夏、甘肅七鎮軍務,兼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曆史上,鄭洛就是經略七鎮軍務,而且交出了一副合格的答卷。
既然曆史已經給出了答案,朱翊鈞直接照著抄就是。
鄭洛跪倒在地,“臣叩謝皇上聖恩。”
“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心腹。皇上如此信任於臣,委臣經略七鎮軍務,天高地厚之恩,臣無以為報,唯有盡心做事,以報皇恩。”
“然,臣兼七鎮經略,已屬權柄過重,且臣精力有限,實無他力分心。臣懇請皇上收迴臣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之職,另選能臣擔之。”
鄭洛知進退,經略七鎮軍務已是難得,再兼任三邊總督,著實是太過出頭。
就算是皇帝信任他,也難免不會有人眼紅。
“那就以魏學曾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待行至營門前,騎兵止住,帶隊的隊官將一塊令牌遞給值守營門的士兵。
值守營門的士兵確認是宮裏來人,迅速將營門閃出,供那隊騎兵進入。
鄭洛是協理京營戎政的兵部尚書,京營的二把手,今天輪到他值夜。
此時的鄭洛正在各營巡查,聽到宮裏來人,急忙趕迴。
剛剛那隊騎兵的隊官見到鄭洛趕來,拱手見了一禮,“鄭尚書,皇上有旨,召您入宮覲見。”
“臣鄭洛領旨謝恩。”
那隊官湊到鄭洛近前,“鄭尚書,事情緊急,您還是騎馬去吧。”
鄭洛原來是宣大總督,帶過兵的人,騎馬自不在話下。
可他是文官,在京營之外,多是乘轎。
如今入了夜,皇帝急召自己入宮,而且來人還特意交代騎馬前去,鄭洛不由得皺起眉頭,究竟是出了什麽事?
騎行至宮門外,再向裏就是皇宮,誰來也不敢騎馬進入。
有一個大太監在宮門處等候,“可是鄭尚書?”
“正是。”鄭洛迴了一句。
“鄭尚書,皇上等著您呢,且隨我進宮。”
“有勞公公。”
兩個小太監每人手裏提著一盞燈籠,聞聲後轉身在前開路,亦是照明。
這大太監隨即走去,鄭洛接著走去。
還有兩隊小太監在這大太監和鄭洛二人後麵墜著。
雙腿一步步向前,鄭洛的腦海隨著腳步的移動開始思慮。
讓自己這個協理京營戎政的兵部尚書前來,一定是邊鎮出了戰事。
薊州和遼東的事,自己不算熟悉,皇帝這麽著急召自己前來,肯定不會是這兩鎮的事。
各地的軍報,都是公開的,鄭洛這個戎政尚書雖不管兵部事,但也能看到往來的軍報。
宣府、大同至山西一線相對平靜,那就隻能是西北出了事。
將要至還未要至乾清宮時,鄭洛就看到前麵亮著燈光。
鄭洛多次在乾清宮受到過皇帝召見,他對於乾清宮的方位並不陌生,如今一見這番燈火,心中的猜測不由得加重幾分。
乾清門前,隊伍站住,值守宮門的禁軍搜了一下鄭洛的身,看看沒有沒攜帶兇器。越是這種時刻越要謹慎,鄭洛也理解。
越過乾清門,頭前提著燈籠開路的兩個小太監各自向兩旁散去,這大太監徑直走到乾清宮殿門前停下腳步。
轉身看向鄭洛,“鄭尚書,皇上吩咐了,您來了之後直接進去就行,不必請示。”
“有勞公公。”鄭洛客氣一句。
鄭洛借著燈光微微整理官服,而後邁步走進殿內,躬身行禮,“協理京營戎政兵部尚書,臣,鄭洛,參見皇上。”
“不必多禮。”
“謝皇上。”鄭洛起身的同時,也在拿眼角的餘光觀察內閣首輔申時行和兵部尚書梁夢龍兩個人臉上的神態。
“將這份軍報拿給鄭尚書。”朱翊鈞將軍報遞給張誠。
“是。”張誠接過軍報,轉而遞給鄭洛。
能站在這裏的人,一目十行那都是必備的基本功,鄭洛觀看軍報的同時,原本腦海中對胡虜的各種記憶紛紛湧出,與軍報中所言,對照交映。
見鄭洛看完,朱翊鈞這才開口,“虜酋火落赤率眾寇邊,副總兵李聯芳戰死,西北局勢愈發嚴峻,朕決意派一員幹臣整飭西北兵備,待時機成熟後一舉蕩平西北虜患。”
“申閣老與梁尚書向朕舉薦了你,軍報你也看過了,說說吧。”
張誠趁著間隙,將軍報從鄭洛手中接過。
“迴稟皇上,臣觀軍報所言,加以推測,不難看出,胡虜名為搶奪番部,實為掠奪漢地。”
“自隆慶五年俺答受封以來,宣府、大同至甘肅一線,胡虜雖稱臣納貢,不過表麵文章,究其原因,不過是賊心不死,意在劫掠漢地。”
“海虜興兵犯境,戮殺我大將,西北各虜亦在觀望。若我軍輕輕放下,不僅朝廷威嚴掃地,更會助長其餘各虜氣焰。”
“然而各虜屯兵塞外,我大軍一至,他們便逃遁遠去,茫茫草原,無處追尋。”
“我軍當飭厲兵馬,以預戰備。同時聯絡番族,既避免番族為胡虜奪去,亦可以為我軍聲援。”
朱翊鈞點點頭,“剛剛朕和申閣老與梁尚書議了一下,也是這個意思。”
“鄭洛,你現在是兵部尚書,朕再加升你為都察院右都禦史,經略宣府、大同、山西、延綏、陝西、寧夏、甘肅七鎮軍務,兼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曆史上,鄭洛就是經略七鎮軍務,而且交出了一副合格的答卷。
既然曆史已經給出了答案,朱翊鈞直接照著抄就是。
鄭洛跪倒在地,“臣叩謝皇上聖恩。”
“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心腹。皇上如此信任於臣,委臣經略七鎮軍務,天高地厚之恩,臣無以為報,唯有盡心做事,以報皇恩。”
“然,臣兼七鎮經略,已屬權柄過重,且臣精力有限,實無他力分心。臣懇請皇上收迴臣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之職,另選能臣擔之。”
鄭洛知進退,經略七鎮軍務已是難得,再兼任三邊總督,著實是太過出頭。
就算是皇帝信任他,也難免不會有人眼紅。
“那就以魏學曾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總督陝西三邊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