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什麽話都讓你說了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雒於仁躲過去大逆不道四個字,但張鯨沒有給他繼續兜圈子的機會,直接問出最要命的東西。
奏疏,是你雒於仁為博清名上的,還是有人在背後指使你上的。
內閣四位輔臣的眼睛,再次盯在雒於仁身上。
雒於仁給出了一個模棱兩可的答案,“臣的奏疏,可以說是臣自己上的,但不是為了博取清名,而是為了勸諫皇上。”
“臣的奏疏,也可以說是有人在背後指使上的,同樣也不是為了博取清名,為的還是勸諫皇上。”
朱翊鈞倒是來了興趣,但沒有動作,依舊是靜靜的看著。
張鯨沒有再給雒於仁東拉西扯的機會,直接出手奔著死穴點去。
“說的這麽含糊,看來是真的有人在背後指使你上這道奏疏。”
“說吧,是誰在背後指使你上的這道奏疏。”
“臣上的這道奏疏,本是出於公心。既然張公公一口咬定是有人在背後指使臣上的這道奏疏,臣也隻好承認。”
雒於仁認了背後有人指使,倒是把在場的人都弄糊塗了。
糊塗,倒不是腦子不好使,而是一時摸不清雒於仁接下來要說什麽。
“承認了就好。”張鯨的神情中透著黠笑。
“說吧,是誰在背後指使你上的這道奏疏?”
雒於仁竟有些得意的望著張鯨,“是太祖。”
內閣的四位輔臣眼前精光一亮,就連平日裏八麵玲瓏的申時行都不由得對雒於仁另眼相看。
“放肆!”張鯨不再顧忌,厲聲喝斥雒於仁。
“雒於仁,你好大的膽子!”
雒於仁直接懟了迴去,“我大明自太祖開國之時就廣開言路,鼓勵官員直言勸諫。”
“為臣者勸諫君主,本是臣子職責所在,無需他人指使。張公公一再逼問臣的背後是否有人指使,可張公公需知,我大明朝的臣子直言勸諫君主,是自太祖高皇帝開國時就立下的規製。為臣者議論君主,實屬大逆不道,若不是張公公一再逼問,臣又何至於如此不敬。”
這次輪到張鯨啞巴了。
雒於仁將太祖皇帝扯了進來,而且照他的話說,還是因為張鯨一再逼迫,他是被動的將太祖皇帝扯了進來。
涉及到皇家,本就是諱疾莫深,更何況還是太祖皇帝。
張鯨就算是胸有錦繡,也不敢在這上麵多言。
朱翊鈞知道,該他下場了。
“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
內閣的四位輔臣,司禮監的四位大太監,聽到皇帝的聲音,齊刷刷的躬身行禮。
“雒評事。”
“臣在。”
這次雒於仁口中稱臣,是心甘情願的,因為這次麵對的是皇帝,而不是狐假虎威的宦官張鯨。
“你說的不錯,我大明朝自開國之時太祖就定下了規製,臣子當直言勸諫。”
“朕剛剛念的那句,亦是太祖所言,其背後的典故緣由,朕不說,你也知道。”
大明朝的官員是真的敢說,而且什麽都敢說,罵皇帝更是再平常不過的事,芝麻綠豆大點的事,到了他們嘴裏都有可能是罪大惡極。
明朝皇帝給人留下的負麵形象,一多半的原因,都是因為這些明朝官員,尤其是言官。
明宣宗朱瞻基喜歡玩蛐蛐……
明憲宗朱見深喜歡的萬貞兒禍亂後宮……
明武宗朱厚照不務正業……
明世宗朱厚熜一心玄修……
明朝的皇帝在明朝官員的筆下,本就是各種荒唐,再經過清朝的刻意渲染,明朝的皇帝直接就沒法看了。
麵對這些所謂敢直言勸諫的官員,收拾他們,既成全了他們名聲,又損害了自己的名聲,屬於是幫人不利己。
可不管他們,容易讓他們蹬鼻子上臉不說,自己心裏還不痛快。
如今朱翊鈞剛剛著手準備在浙江開設市舶司,正是風起雲湧之時,雒於仁的奏疏若是處理不好,就他奏疏中說的那些話,不知還會引起多大的波瀾。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可以做到毫無波蘭,但朱翊鈞無論如何都做不到毫無波瀾。
朱翊鈞的麵對雒於仁,辦法就一個,壓。憑借皇帝的權威,將話題拉到自己的邏輯中來,絕對不能陷入到對方的邏輯中。
自證永遠證不清楚,反而會越描越黑。讓別人陷入自證,才是最好的自證方式。
“雒評事。”
“臣在。”
內閣的四位輔臣心裏替雒於仁捏了一把汗,都這種時候了,皇帝還客氣的稱唿雒於仁官職,而沒有直接喊雒於仁的名字,這可不見得是好事,指不定又憋什麽壞水呢。
朱翊鈞拿起書案上的《酒色財氣四箴疏》,“你上的奏疏,朕看過了,文筆不錯,且不失犀利。”
“你說朕之病在於酒色財氣,朕不否認,也不承認。”
“你的《酒箴》中說:神禹疏儀,夏治興隆。儀狄造酒,傳說酒就是儀狄釀造出來的。”
“《戰國策·魏策》中有言: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殊不知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禹疏遠儀狄,使得夏朝興盛,此言不值一駁。至於為什麽不值一駁,你心裏清楚。你若是不清楚,翰林院裏有的是史書,自己去翻。”
“而且,朕不好酒,用不著你開的這劑藥。”
“你的《色箴》中說:成湯不近女色,享有遐壽。”
“傳說成湯百歲而崩,確實是高壽。”
“可黃帝禦女三千,飛升天界,證得長生,又作何解釋?”
“難不成,你隻引用對自己有利的典故?引經據典到你這裏就變成了斷章取義?”
雒於仁一時不知怎麽迴答,不過他畢竟是飽讀詩書之人,沉思片刻後,便就想出應答之話。
“迴稟皇上,黃帝乃人文初祖,當是仙人,自不能同凡人相提並論。”
朱翊鈞點點頭,“仙人自當是不能與凡人相提並論,那麽在你的心目中,凡間帝王,有哪些可稱賢君?”
雒於仁迴答的是尋常讀書人都知道的答案,“堯舜禹湯。”
朱翊鈞不願意與雒於仁掰扯這些傳說中的人物,“三代以下呢?”
“當屬漢文帝。”
朱翊鈞就知道雒於仁得說漢文帝,畢竟漢文帝確實深受後世所推崇。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隱的這首詩,你怎麽看?”
“迴稟皇上,漢文帝雖有怠政之嫌,但斷不至如此苛責。”
朱翊鈞語氣漸涼,“好的你說好,不好的你說不至如此苛責,真是什麽話都讓你說了。”
奏疏,是你雒於仁為博清名上的,還是有人在背後指使你上的。
內閣四位輔臣的眼睛,再次盯在雒於仁身上。
雒於仁給出了一個模棱兩可的答案,“臣的奏疏,可以說是臣自己上的,但不是為了博取清名,而是為了勸諫皇上。”
“臣的奏疏,也可以說是有人在背後指使上的,同樣也不是為了博取清名,為的還是勸諫皇上。”
朱翊鈞倒是來了興趣,但沒有動作,依舊是靜靜的看著。
張鯨沒有再給雒於仁東拉西扯的機會,直接出手奔著死穴點去。
“說的這麽含糊,看來是真的有人在背後指使你上這道奏疏。”
“說吧,是誰在背後指使你上的這道奏疏。”
“臣上的這道奏疏,本是出於公心。既然張公公一口咬定是有人在背後指使臣上的這道奏疏,臣也隻好承認。”
雒於仁認了背後有人指使,倒是把在場的人都弄糊塗了。
糊塗,倒不是腦子不好使,而是一時摸不清雒於仁接下來要說什麽。
“承認了就好。”張鯨的神情中透著黠笑。
“說吧,是誰在背後指使你上的這道奏疏?”
雒於仁竟有些得意的望著張鯨,“是太祖。”
內閣的四位輔臣眼前精光一亮,就連平日裏八麵玲瓏的申時行都不由得對雒於仁另眼相看。
“放肆!”張鯨不再顧忌,厲聲喝斥雒於仁。
“雒於仁,你好大的膽子!”
雒於仁直接懟了迴去,“我大明自太祖開國之時就廣開言路,鼓勵官員直言勸諫。”
“為臣者勸諫君主,本是臣子職責所在,無需他人指使。張公公一再逼問臣的背後是否有人指使,可張公公需知,我大明朝的臣子直言勸諫君主,是自太祖高皇帝開國時就立下的規製。為臣者議論君主,實屬大逆不道,若不是張公公一再逼問,臣又何至於如此不敬。”
這次輪到張鯨啞巴了。
雒於仁將太祖皇帝扯了進來,而且照他的話說,還是因為張鯨一再逼迫,他是被動的將太祖皇帝扯了進來。
涉及到皇家,本就是諱疾莫深,更何況還是太祖皇帝。
張鯨就算是胸有錦繡,也不敢在這上麵多言。
朱翊鈞知道,該他下場了。
“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
內閣的四位輔臣,司禮監的四位大太監,聽到皇帝的聲音,齊刷刷的躬身行禮。
“雒評事。”
“臣在。”
這次雒於仁口中稱臣,是心甘情願的,因為這次麵對的是皇帝,而不是狐假虎威的宦官張鯨。
“你說的不錯,我大明朝自開國之時太祖就定下了規製,臣子當直言勸諫。”
“朕剛剛念的那句,亦是太祖所言,其背後的典故緣由,朕不說,你也知道。”
大明朝的官員是真的敢說,而且什麽都敢說,罵皇帝更是再平常不過的事,芝麻綠豆大點的事,到了他們嘴裏都有可能是罪大惡極。
明朝皇帝給人留下的負麵形象,一多半的原因,都是因為這些明朝官員,尤其是言官。
明宣宗朱瞻基喜歡玩蛐蛐……
明憲宗朱見深喜歡的萬貞兒禍亂後宮……
明武宗朱厚照不務正業……
明世宗朱厚熜一心玄修……
明朝的皇帝在明朝官員的筆下,本就是各種荒唐,再經過清朝的刻意渲染,明朝的皇帝直接就沒法看了。
麵對這些所謂敢直言勸諫的官員,收拾他們,既成全了他們名聲,又損害了自己的名聲,屬於是幫人不利己。
可不管他們,容易讓他們蹬鼻子上臉不說,自己心裏還不痛快。
如今朱翊鈞剛剛著手準備在浙江開設市舶司,正是風起雲湧之時,雒於仁的奏疏若是處理不好,就他奏疏中說的那些話,不知還會引起多大的波瀾。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可以做到毫無波蘭,但朱翊鈞無論如何都做不到毫無波瀾。
朱翊鈞的麵對雒於仁,辦法就一個,壓。憑借皇帝的權威,將話題拉到自己的邏輯中來,絕對不能陷入到對方的邏輯中。
自證永遠證不清楚,反而會越描越黑。讓別人陷入自證,才是最好的自證方式。
“雒評事。”
“臣在。”
內閣的四位輔臣心裏替雒於仁捏了一把汗,都這種時候了,皇帝還客氣的稱唿雒於仁官職,而沒有直接喊雒於仁的名字,這可不見得是好事,指不定又憋什麽壞水呢。
朱翊鈞拿起書案上的《酒色財氣四箴疏》,“你上的奏疏,朕看過了,文筆不錯,且不失犀利。”
“你說朕之病在於酒色財氣,朕不否認,也不承認。”
“你的《酒箴》中說:神禹疏儀,夏治興隆。儀狄造酒,傳說酒就是儀狄釀造出來的。”
“《戰國策·魏策》中有言: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殊不知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禹疏遠儀狄,使得夏朝興盛,此言不值一駁。至於為什麽不值一駁,你心裏清楚。你若是不清楚,翰林院裏有的是史書,自己去翻。”
“而且,朕不好酒,用不著你開的這劑藥。”
“你的《色箴》中說:成湯不近女色,享有遐壽。”
“傳說成湯百歲而崩,確實是高壽。”
“可黃帝禦女三千,飛升天界,證得長生,又作何解釋?”
“難不成,你隻引用對自己有利的典故?引經據典到你這裏就變成了斷章取義?”
雒於仁一時不知怎麽迴答,不過他畢竟是飽讀詩書之人,沉思片刻後,便就想出應答之話。
“迴稟皇上,黃帝乃人文初祖,當是仙人,自不能同凡人相提並論。”
朱翊鈞點點頭,“仙人自當是不能與凡人相提並論,那麽在你的心目中,凡間帝王,有哪些可稱賢君?”
雒於仁迴答的是尋常讀書人都知道的答案,“堯舜禹湯。”
朱翊鈞不願意與雒於仁掰扯這些傳說中的人物,“三代以下呢?”
“當屬漢文帝。”
朱翊鈞就知道雒於仁得說漢文帝,畢竟漢文帝確實深受後世所推崇。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隱的這首詩,你怎麽看?”
“迴稟皇上,漢文帝雖有怠政之嫌,但斷不至如此苛責。”
朱翊鈞語氣漸涼,“好的你說好,不好的你說不至如此苛責,真是什麽話都讓你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