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登萊水師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 作者:星辰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山東巡撫宋應昌與新任呂宋巡撫宋仕,一同前往山東兗州的魯王府,與魯王商討移藩呂宋事宜。
當代魯王名為朱頤坦,為人很不錯。時常救濟百姓,供養貧窮的宗室。
早在收複呂宋之前,朝廷就已經派人向魯王朱頤坦傳達移藩呂宋的詔命。
到了呂宋,就是實權的藩王,配備三護衛,誰不願意去。
魯王府再豪華,但也和囚籠差不多,一輩子都出不去。
魯王朱頤坦在見到山東巡撫宋應昌和新任呂宋巡撫宋仕之後,兩個人一和他說移藩呂宋的事,他立馬就同意了,沒有絲毫猶豫。
就算是到了呂宋隻能管管當地的土人部落,那也比一輩子都窩在魯王府裏要好。
自己雖然上了年歲,但自己的子孫還大有可為。
而且朝廷下了詔命,不遵從也不行。
至於以後削藩,削去吧,反正我是活不到那時候。
因此,魯王移藩呂宋的事宜,進行的很順利。
朝廷為魯王府移藩事宜忙上忙下,也在其中得到些許實惠。
朱翊鈞對於呂宋這種海外之地的安排,是以勳貴為總兵,文官任巡撫,再以藩王實封鎮守。
勳貴、文官、藩王,三者相互製衡。
同時,派鎮守太監和錦衣衛一個百戶所駐守,在旁監管。
叛亂,呂宋是叛亂不起來的。
但刻在骨子裏的基因,使得朱翊鈞必須分權製衡心中才能踏實。
對於呂宋的定位,能徹底消化固然是好的,但這個很難,不能強求。
隻求呂宋能為大明輸血。
呂宋都司雖然設立了二十個衛,但隻有大架子,不滿編。
緬中等地,早就形成了政權概念,而且有軍事組織。那裏必須有二十個滿編衛壓下去,才能鎮的住。
而呂宋不同,西洋人僅憑一千多人的兵力就能夠統治,而且這一千多人還不全是純種的西洋人。
大明自然也無需過多兵力就能統治呂宋。
至於移民,更是個大工程,先移一部分,而後慢慢來就是了。
呂宋的事安排下去之後,朱翊鈞在乾清宮召內閣和兵部議事。
“前者,西洋人妄圖以兩萬五千名士兵征服我大明,幸得我大明將士用命,這才剿滅強占呂宋的西洋蠻夷。”
“孟子有言,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北境未清,倭寇未靖,如今西洋人不遠萬裏的也來湊熱鬧,我大明朝的外患,何其多也。”
朱翊鈞的目光自眾人臉上劃過,本想觀察他們的反應,可未能如願,這些老家夥比猴都精,臉上什麽都看不出來。
“倭寇自海上而來,襲擾海疆。西洋人更是不遠萬裏,渡海而來,較之倭寇更甚,竟然妄圖吞並整個大明朝。”
“張九齡有詩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相思。”朱翊鈞冷哼一聲,“朕看他們是想死。”
“茫茫大海,誰知潛藏著多少雙覬覦的眼睛。”
“日本來的倭寇就已經令我們疲於應付,若是西洋再來‘倭寇’,該當如何?”
“一隻羊是趕,一群羊也是趕。虱子多了不怕癢,可沿海的百姓怎麽辦?”
朱翊鈞的語氣感慨起來,“百姓何其無辜。”
其實,朱翊鈞的心思,下麵的臣子早就透了,無非就是想發展水師。
上次朝議呂宋之事時,朱翊鈞提出在京畿一帶建立水師,當時朝臣就明白了,皇帝就是想擴大水師。
隻是當時由於西洋人的狂妄致使朝堂上群情激憤,不僅無人反對,甚至還不乏支持者。
發展水師,下一步想幹什麽,不難猜測。
可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誰也別想在皇帝麵前出爾反爾。
況且,京師離海近,京畿海防問題不容小覷。在這設立一支水師,也是有正當理由。
“朕決意,重振水師。另外,水師多是在南方,北方也要建立一支水師,以護衛京畿。”
兵部尚書梁夢龍躬身奏報,“啟稟皇上,自呂宋洋夷的教訓後,兵部痛定思痛,會同工部,招募工匠,興建戰船。”
“隻是戰船繁瑣,所建戰船尚未完工。不過,預計今年臘月之前,定能完工。”
“原本計劃所建的戰船,皆是補充至浙江、福建、廣東三省水師。若是在北方增設一水師,莫不如將新興建的戰船先行劃撥給這支新設水師,南方三省的水師,容後再增補戰船。”
“可。”朱翊鈞點頭答應。
“戰船不夠就再建,工匠不夠就再加,總之,決不能耽誤軍國大事。”
“臣明白。”
“北方的這支水師駐在何地,兵部可有建議?”朱翊鈞問道。
梁夢龍迴道:“迴稟皇上,這支水師既是在北方,依臣來看,合適之地有兩處,一為天津,二為山東登州。”
“水師駐天津,可護衛京畿。”
“水師駐登州,可護衛山東沿海,以及支援遼東,朝鮮若有異動,亦可反應。”
“那就駐登州吧。”朱翊鈞選擇了更為合適的後者。
“山東沿海之地多為登、萊二府,這支水師既駐登州,就以登萊為名吧。”
“登萊水師護衛北方及京畿海疆,支援遼東,策應朝鮮。”
當代魯王名為朱頤坦,為人很不錯。時常救濟百姓,供養貧窮的宗室。
早在收複呂宋之前,朝廷就已經派人向魯王朱頤坦傳達移藩呂宋的詔命。
到了呂宋,就是實權的藩王,配備三護衛,誰不願意去。
魯王府再豪華,但也和囚籠差不多,一輩子都出不去。
魯王朱頤坦在見到山東巡撫宋應昌和新任呂宋巡撫宋仕之後,兩個人一和他說移藩呂宋的事,他立馬就同意了,沒有絲毫猶豫。
就算是到了呂宋隻能管管當地的土人部落,那也比一輩子都窩在魯王府裏要好。
自己雖然上了年歲,但自己的子孫還大有可為。
而且朝廷下了詔命,不遵從也不行。
至於以後削藩,削去吧,反正我是活不到那時候。
因此,魯王移藩呂宋的事宜,進行的很順利。
朝廷為魯王府移藩事宜忙上忙下,也在其中得到些許實惠。
朱翊鈞對於呂宋這種海外之地的安排,是以勳貴為總兵,文官任巡撫,再以藩王實封鎮守。
勳貴、文官、藩王,三者相互製衡。
同時,派鎮守太監和錦衣衛一個百戶所駐守,在旁監管。
叛亂,呂宋是叛亂不起來的。
但刻在骨子裏的基因,使得朱翊鈞必須分權製衡心中才能踏實。
對於呂宋的定位,能徹底消化固然是好的,但這個很難,不能強求。
隻求呂宋能為大明輸血。
呂宋都司雖然設立了二十個衛,但隻有大架子,不滿編。
緬中等地,早就形成了政權概念,而且有軍事組織。那裏必須有二十個滿編衛壓下去,才能鎮的住。
而呂宋不同,西洋人僅憑一千多人的兵力就能夠統治,而且這一千多人還不全是純種的西洋人。
大明自然也無需過多兵力就能統治呂宋。
至於移民,更是個大工程,先移一部分,而後慢慢來就是了。
呂宋的事安排下去之後,朱翊鈞在乾清宮召內閣和兵部議事。
“前者,西洋人妄圖以兩萬五千名士兵征服我大明,幸得我大明將士用命,這才剿滅強占呂宋的西洋蠻夷。”
“孟子有言,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北境未清,倭寇未靖,如今西洋人不遠萬裏的也來湊熱鬧,我大明朝的外患,何其多也。”
朱翊鈞的目光自眾人臉上劃過,本想觀察他們的反應,可未能如願,這些老家夥比猴都精,臉上什麽都看不出來。
“倭寇自海上而來,襲擾海疆。西洋人更是不遠萬裏,渡海而來,較之倭寇更甚,竟然妄圖吞並整個大明朝。”
“張九齡有詩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相思。”朱翊鈞冷哼一聲,“朕看他們是想死。”
“茫茫大海,誰知潛藏著多少雙覬覦的眼睛。”
“日本來的倭寇就已經令我們疲於應付,若是西洋再來‘倭寇’,該當如何?”
“一隻羊是趕,一群羊也是趕。虱子多了不怕癢,可沿海的百姓怎麽辦?”
朱翊鈞的語氣感慨起來,“百姓何其無辜。”
其實,朱翊鈞的心思,下麵的臣子早就透了,無非就是想發展水師。
上次朝議呂宋之事時,朱翊鈞提出在京畿一帶建立水師,當時朝臣就明白了,皇帝就是想擴大水師。
隻是當時由於西洋人的狂妄致使朝堂上群情激憤,不僅無人反對,甚至還不乏支持者。
發展水師,下一步想幹什麽,不難猜測。
可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誰也別想在皇帝麵前出爾反爾。
況且,京師離海近,京畿海防問題不容小覷。在這設立一支水師,也是有正當理由。
“朕決意,重振水師。另外,水師多是在南方,北方也要建立一支水師,以護衛京畿。”
兵部尚書梁夢龍躬身奏報,“啟稟皇上,自呂宋洋夷的教訓後,兵部痛定思痛,會同工部,招募工匠,興建戰船。”
“隻是戰船繁瑣,所建戰船尚未完工。不過,預計今年臘月之前,定能完工。”
“原本計劃所建的戰船,皆是補充至浙江、福建、廣東三省水師。若是在北方增設一水師,莫不如將新興建的戰船先行劃撥給這支新設水師,南方三省的水師,容後再增補戰船。”
“可。”朱翊鈞點頭答應。
“戰船不夠就再建,工匠不夠就再加,總之,決不能耽誤軍國大事。”
“臣明白。”
“北方的這支水師駐在何地,兵部可有建議?”朱翊鈞問道。
梁夢龍迴道:“迴稟皇上,這支水師既是在北方,依臣來看,合適之地有兩處,一為天津,二為山東登州。”
“水師駐天津,可護衛京畿。”
“水師駐登州,可護衛山東沿海,以及支援遼東,朝鮮若有異動,亦可反應。”
“那就駐登州吧。”朱翊鈞選擇了更為合適的後者。
“山東沿海之地多為登、萊二府,這支水師既駐登州,就以登萊為名吧。”
“登萊水師護衛北方及京畿海疆,支援遼東,策應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