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爺,這是福建巡撫海瑞與福建總兵聯名上的奏本,內閣已經做了票擬。”


    司禮監掌印太監張誠將內閣送來的票擬呈給朱翊鈞。


    “是關於澎湖還有東番的那個奏本?”朱翊鈞從張誠手中接過翻看。


    “迴稟皇爺,正是。”


    朱翊鈞看過後,將奏本放到桌上,“將申閣老他們都叫過來。”


    “奴婢遵旨。”


    很快,內閣的四位大學士走進乾清宮,“臣等參見皇上。”


    “不必多禮,賜座。”


    “謝皇上。”


    幾名小太監搬來圓凳,四人小心的坐下小半個屁股。


    “關於福建的那個奏本,內閣的票擬朕看過了,驅逐倭寇之後,澎湖照舊例設澎湖巡檢司,東番島,設東番守禦千戶所,用以備倭、屯田和招撫島上的土人。”


    “依朕看,澎湖、東番屢有倭寇停靠,如今既然要設置衙門管控,那就徹底一點。”


    “澎湖設澎湖守禦千戶所,東番島設東番衛,皆歸福建都司管轄。”


    “驅逐倭寇之後,讓福建招募百姓前去並招撫東番島上的土人,授予那些土人相應的衛所官職,讓他們按時納貢。”


    申時行躬下身,“皇上,山西、陝西、河南、浙江、南直隸,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災,有不少的饑民,是否可以招募這些饑民前去澎湖以及東番?”


    朱翊鈞沒有應申時行的這個問題,而是問道:“朝廷的賑災錢糧都撥下去了嗎?”


    申時行迴道:“迴稟皇上,浙江、南直隸,都是富庶之地,當地官府截留下的賦稅足以賑災。”


    “山西、河南雖不及南直隸,但也不算差,朝廷已經撥了賑災的錢糧後已經無礙。”


    “就是陝西地處西北,土地貧瘠,且轄區大,人口多,軍鎮多,朝廷恐怕還要再次準備賑災的錢糧。”


    明朝的財政狀況是,地方官府征收賦稅後,先截留下供地方官府開支的,這其中就包括藩王的宗祿,剩下的才上交中央。


    遇到災荒,百姓是先吃自己的,不夠,再由地方官府賑災。地方官府能夠解決,就沒有必要上報中央。要是還不夠,再由中央賑災。


    明朝的地方官府擁有很大的財政自主權,因為古代的通訊條件和交通條件擺在那呢,如果遇到事就向中央報告,根本就來不及。


    反觀清朝,賦稅很高。


    清朝的賦稅是按崇禎年間的賦稅來的,是將明朝所有的正稅以及雜稅全部囊括在內征收。包括明朝藩王的宗祿清朝還在征收,甚至明末的遼餉,清朝還在征收。


    不過也能說的通,遼響本身就是為了剿滅女真人才征收的,清軍入關以後,女真人自然沒有被剿滅,繼續征收遼響似乎也有道理。


    清朝的賦稅絕大部分都要上交中央,地方官府根本就沒有多少財政盈餘。


    遇到災荒,百姓手裏沒吃的,地方官府又沒有能力賑災,隻能依靠中央賑災。


    這也就是為什麽清朝的賑災次數要比明朝多的原因。


    如果要拿賑災次數的多少來貶低明朝,屬實是沒什麽意思。


    申時行所說的,也正是大明朝的地方財政情況。


    南直隸、浙江,本就是富庶之地,遇到災荒,兩地的官府自己就能解決,不需要中央賑災。


    “該撥下去的賑災錢糧,還是要撥。”朱翊鈞說道。


    “隻是,澎湖、東番在東南,北地的百姓若是遷移過去,能適應的了嗎?”


    “迴稟皇上,據福建已經派人到,東番島上勘察,島上有大量適宜開墾的土地。授予百姓田地,他們隻需要按時向東番上交賦稅,想來他們是願意的。”


    “至於氣候,短時間內或許不太適應,但時間一長,應該就不成問題。”


    申時行這話說的沒錯,隻要給地,絕對有想去的人。適不適應當地氣候,跟地一比,那都不重要。


    朱翊鈞點點頭,“內閣和戶部向這幾個受災的省份行文,”剛說完,朱翊鈞又換了意思。


    “也不僅僅是這幾個受災的省份,其他省份也一樣,有願意前去澎湖以及東番的,盡可以前去。”


    “當地官府將有意向的百姓登記造冊,派人統一送去福建,再由福建水師派船送他們前去。”


    申時行領旨道:“臣遵旨。”


    “東番那麽大一個島,與陸地隔海相望,距離不算遠,沿海各地應該有很多人到過東番島吧?”朱翊鈞問道。


    “迴稟皇上,出海謀生的人有很多,不說到過東番島,僅福建派人勘察後,就發現島上有不少我大明的百姓居住。”


    朱翊鈞又問,“大概有多少百姓在島上居住?”


    申時行遲疑了一下,“迴稟皇上,準確數字還要派人詳細清查後,才能確定。”


    朱翊鈞望向申時行,言語停了片刻,“我大明現在有多少人口?”


    “迴稟皇上,約有六千萬。”


    朱翊鈞接著又問,“洪武年間,我大明有多少人口?”


    “約有六千萬。”申時行覺得自己說這話時都沒有底氣。


    “二百餘年,我大明朝就沒有滋生新的人口?”朱翊鈞發出靈魂一問。


    申時行啞住了。


    大明朝的人口是筆糊塗賬,除了朱元璋下大力氣清查過人口,餘下的時間,都是你糊弄我,我糊弄你,反正大明朝的人口就是六千萬。


    二百多年了,一直就是六千萬這個數字,就連身為內閣首輔的申時行,也拿不準大明朝究竟有多少人口。


    但賬麵上的人口就是六千萬,他也隻能這麽迴答。


    如今皇帝發問,二百多年的時間,大明朝的人口就一點沒漲?他自然也迴答不出個子醜寅卯來。


    不過,申時行身為內閣首輔,政治嗅覺極為敏銳,他明白,皇帝這麽問,是動了清查人口的心思。


    可不管皇帝有沒有動清查人口的心思,他身為內閣,關於人口增長的問題答不上來,就是失職。


    申時行也隻得跪倒請罪,“臣有罪。”


    其餘三位也跪倒,“臣等有罪。”


    朱翊鈞也知道,這事怨不得他們,也就沒有怪罪,“都起來吧。”


    “謝皇上。”


    朱翊鈞沉默少頃,“據萬曆六年統計,我大明朝共有一千零六十二萬一千四百三十六戶,人口六千零六十九萬兩千八百五十六。”


    “張閣老,會計錄是你在戶部尚書任上修訂的,這兩個數字朕沒有說錯吧?”


    張學顏立刻迴道:“聖明不過皇上,這兩個數字並沒有錯誤。”


    “這兩個都是萬曆六年的數字,這都過去十年了,讓各地重新清查一遍。”


    朱翊鈞也沒有真的打算一遍就能把隱匿的人口清查出來,下麵該糊弄還是糊弄。


    人口黃冊牽涉到的東西太多了,沒人願意去動。


    明太祖朱元璋製定的人口、田地製度,是很詳細很完善的。但隨著洪武大帝的離世,事情的發展就偏離了原本的軌道。


    糊弄就糊弄吧,做事不能太急功近利,慢慢來嘛,這次權當是敲打敲打下麵的人。


    至於攤丁入畝,現在還不到時候。人口黃冊這一條線上牽扯到的人太多了,從朝堂到民間都有。


    若是重新修訂人口黃冊這件事那麽容易,大明朝的其他皇帝早就動手了,也不會拖到現在。


    朱翊鈞的設想是,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朝鮮之役後,捎帶手就把日本打了。


    就算不收複日本,最起碼也要將日本金銀礦拿到手裏。


    手裏有了錢,又有征戰歸來的軍隊,什麽改革就都好說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辰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辰晚並收藏大明,開局覆滅遼東女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