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公十一年,夏六月。
春天,在會見周王時還滿臉笑容的諸侯王們終於有些笑不了出聲。
本年的一月到六月隻有淅淅瀝瀝的幾場小雨,這讓所有諸侯王們都感到了一絲不妙。
按道理說,就算春天少雨,夏天也至少會下上幾場大雨解解渴,但今年入夏之後確實一滴雨沒有降下來,穿過中原的黃河河道已經有一部分陷入了幹涸的狀態,田中的莊稼缺少灌溉,都在漸漸枯死。
恐慌,從原本的一個地區,開始向多個地區蔓延,還未到九月秋收,已經有大部分農民失去了秋天後生存的希望,些微的動亂已經初見端倪。
糧食是基本生存的保證,在這個時代,就是一介政府的信用,一旦人們無法保證自己的生存,他們會求助於自己所在的國家,而一旦國家政府也無力保證他們糧食的供應,這樣的政府也會受到人民的背棄。
燕國,燕都,燕王宮。
林小暖坐在武陽宮高台上,看著手中的地圖。
根據各地傳來的消息,目前陳國已經因為農民的暴亂而處於動蕩中;晉國門閥士族以糧草供應為借口已經廢掉了晉國君主,瓜分起晉國的土地;楚國也因為旱情的影響而徹底停止了對燕國的糧草售賣;齊國和魯國的邊境交接地帶已經出現了軍事上的一些摩擦,各地都在瘋狂地祭拜祖先鬼神甚至還出現了人殉的情況......
完整的中原版圖已經有多地被她標紅,都是標誌著可能會出現戰爭動亂的地區。
而此時,武陽宮高台之下,坐在各自桌案後的群臣們已經為自己的觀點吵到麵紅耳赤。
今日早朝是自林小暖上任燕王進行第一次早朝以後,朝臣們出席最齊的一次早朝。
除了邊關地區的幾位城主實在脫不開身,以及秘密外出巡訪馬上歸來的大司禮大司徒,大部分城主,掌管各個部門的文官武官統統被召到燕都來參與這次的大談,而今日早朝的一開始,林小暖就宣布了今日他事不論,隻商討如何應對城外流民問題。
因為這次旱情的原因,成千上萬的人已經出現了生存問題,而周邊幾國國庫內的存糧最多隻能保證士族們的生活,大量的百姓在自己的國家已經無法生存下去,這才變成了流民,一起湧向了燕國,燕國的邊境幾城已經被迫進入和飽和和高壓狀態,目前他們唯一要討論的問題,就是這些不斷增多的流民如何解決。
林小暖想要看看這些大臣們的態度。
“陛下,臣以為非我國人,無可保護,流民雖可憐,但數量甚巨,若是所有流民都需要保護,那燕國遲早會不堪重負,屆時整個中原之流民都湧向我大燕,若皆安置,則我燕國早晚會耗空如他國,若不安置,那麽前民安而後民拒,未免有前後不一諷刺之閑言,不若一開始就全然拒之,也好免去後顧之憂。”
“你的意思是,就連現在城中接納的流民都趕出去?”林小暖的手摸向地圖,低聲問這位少司徒手下。
“是,臣知自己所言偏激,但事情如此最易,還望陛下慎重。”
林小暖點點頭,她明白這位少司徒的想法,畢竟他跟著賈允做事,掌管這全國的財政等布局,當然對國庫的支出相當敏感,而今天的之所以會有看起來這麽偏激的觀點,在下麵也肯定經過了計算討論你,得出燕國遲早會被流民拖垮的結論,這才直諫出口。
“陛下。”
少司徒話音剛落,他對麵就有另一位站了出來,是一位武將。
“臣不同意少司徒的看法,臣雖然不管什麽錢財,但是臣是自邊關打來的,過去十年也跟著‘聯合國大軍’經曆過多場戰爭,此次前來路上也見識過無家可歸之人活的艱難,少司徒,你若是能親眼看到邊境幾城路邊抱幼婦孺有些甚至患惡疾貧餓而死,想必也不會說出方才的言論!”
“國庫有限,流民無盡!少將軍還需慎言。”
“陛下。”又一位人站了出來,他朗聲道,“臣乃錦官城城主,自是見識過少將軍口中流民之悲慘,但臣更同意少司徒之想法,自流民入城之後,臣已吩咐屬下開倉賑糧,但隨著進入城中流民一日日增多,臣下城中發放處的賑糧數量也不斷上升,按照目前的漲勢,再有半年,錦官城就再無存糧可用,城中雖有秋收稅負和作為新糧入庫,但半年之後確實已經再無力賑糧,秋收後又是寒冬三月,明年這些流民是否歸去,若不歸去又如何安置,長久問題絕非簡單賑糧可解,如此一來接納流民絕非長遠之計,倒是不如同少司徒所言直接勸退,免受以後之苦。”
“陛下,陛下素以仁義著稱,開設稷下學宮、應天茶樓也是為求天下思慮,學子們已然將陛下宣為明君在世,今日此事,各國流民之所以到我燕國來,其中小燕公仁愛之名也是重要原因,若我燕國最終選擇閉門自保,豈不是寒了天下人之心?!”這是周胖胖發配過來名義上監督國君勤政的一位老諫官。
“周諫官此言差矣,陛下仁愛是一事,但燕國會不會被流民拖垮又是一事,萬萬不可將這兩事混為一談啊......”
......激進派、保守派和中間派。
林小暖歎了口氣,托腮坐在高台桌案後,手中的毛筆時不時動幾下,記錄底下大臣們的有用觀點。
一旦朝堂上出現這種激烈爭吵,各方爭執不下的時候,她感覺最累的往往不是爭吵中的人,也不是坐在上麵聽人爭吵的她,而是不遠處坐在角落裏麵奮筆疾書、恨不得生出八個手同時記錄的史官。
林小暖眼角票著那史官滿頭大汗還在掙紮著試圖記全,不由得為他的健康擔憂了一下。
“陛下,大司徒和大司禮迴來了。”
身邊忽然走來一位宮人,附在林小暖耳邊低聲耳語。
那位史官看在眼裏,頓時一個激靈停下了筆,也不急著記了,就老神在在等林小暖發話。
......這人還挺聰明的嘛,居然猜到了接下來我準備講一些重要的話了。
林小暖從桌案下麵摸出來了大木槌,槌頭用紅布包著,又摸出一麵大鼓,使勁敲了三聲。
“咚咚咚!”
“肅靜!”
雄壯的鼓聲夾雜著小燕公扯嗓子的大喊,一時間將在場的所有人都鎮住了。
大臣們一致轉頭,坐的跟幼兒園乖寶寶一樣,一雙雙眼睛盯著高台上的林小暖。
“宣。”
她對身邊的宮人溫言道。
宮人依言退下,不多久,大司徒賈允邁步走進來。
武陽宮內極為安靜,群臣們正從剛剛白熱化的討論中慢慢冷靜下來,此時都將好奇的目光落在了走向高台最近的兩個位置的兩人身上。
一人月白色外袍,天人之姿;一人玄色繡紅紋,模樣周正,正是這次朝堂上一直不見的大司禮和大司徒。
兩人看起來有些風塵仆仆,大司禮身上還看不出來,但大司徒賈允肩頭上的樹葉還沾著露水,走的急甚至都沒有時間拂掉。
他們兩個去哪了?為什麽現在才來上朝?
這有史以來來的人最齊的一場朝會,不過被這麽多雙眼睛盯著,賈允倒是沒有顯出一絲不自在,身上的氣勢不怒自威,十年來身居高位,再加上本來就沉穩的性格,早已無懼任何目光。
但每一次踏進武陽宮時,賈允總會感慨一下。
大殿層高不小,而且修的極為寬敞,但裏麵的布置並不奢華富貴,相比起賈允早年外出尋訪時見過的其他諸侯國君的大殿反倒顯得簡單雅致,甚至比起他有幸見過的周王室的接見大殿來說,還顯得有些寒酸。
誰又能想到,這大殿就是中原當今最為強橫的燕國的都城裏、諸臣朝見聖上的大殿,而坐在這樣樸實無華的大殿中的人,正是在這中原天下,在短短十年內迅速崛起的小燕公呢?
他抬頭看向高台上坐著的小燕公,今天的她還是一身青色,並沒有多餘的裝飾。
“你們倆,有什麽好消息帶迴來嗎?”
氣氛不知道什麽時候忽然變得輕鬆了起來。
台上的林小暖托著腮,笑眯眯發話,拉迴了賈允的思緒。
他轉頭,看到李袖招跟自己點了點頭,已經坐下了。
小燕公依舊笑眯眯等著他,擺明了覺得李袖招累了,讓李袖招歇著由他說話。
賈允:......忽然也有點想給賈府找個女主人,而且不知道為什麽嘴裏好酸。
他無奈地笑了笑,開口道:“陛下,工部那邊已經試驗成功了,滴灌法在燕國大棚內可以實施,而且效果非常好,極為節省水源,較原本灌溉大約節省兩成用水......”
工部?
眾位大臣一時都提起了耳朵。
十年間,燕國工部,這個極為神秘的部門的名字已經響徹中原,甚至到了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婦孺皆知的地步——所向披靡的“聯合國大軍”的所有新式武器、燕國最新的省時省力甚至不用人力的耕田工具、燕國通行中原的高效率織布機等等,無一不是出自這個工部,它就像是一個如意聚寶盆,沒有人知道它還能產生多少能讓人心想事成的東西。
但所有人都知道,工部的每一次出手,必將震驚中原!
那麽這一次的出手......
“嗯,那地形呢?”林小暖點點頭接著問。
“水利部也已經測算好了,按照陛下的指示,燕國的水位和水量、目前各國水位和儲水量也都有了大致的測算,雖然還不能保證精準與否......”
眾位大臣皆是麵麵相覷。
水利部?
這些事情他們都不知道,而且陛下現在居然能測算出水位和水量了?也就是說很清楚哪裏有水了?
這種通天大巫一樣的手段......陛下是怎麽做到的?
有些心思通透的人已經將目光轉移到了在一旁坐著正靜靜吃茶,一臉風輕雲淡的大司禮身上。
“精準性可以等後麵邊挖邊說,這個不急,重要的是現在找事做。”林小暖擺擺手,“燕國派出去的人員名單統計出來沒有?哪裏挑多少人?去多長時間迴來?俸祿結算什麽的,上次吩咐給你的章程已經擬定出來了嗎?”
“已經全部準備完畢,此次迴城的路上也已經準備好了各地的接應和當地的領路人,另外接引文書也已經備好......”
高台下,有人輕輕吸氣。
在各國、各地尋找接應的人,派出名單、通關接引文書......他們已經隱隱感受到一場極大的風暴即將自燕國向整個中原刮起。
“好,柳成仁?”
“臣在。”
“賈允那的人員調配工作你那邊配合怎麽樣?商人的賑災捐款和各地的慈善計劃呢?”
“上次陛下交代過的都已經準備好了。”
林小暖滿意迴頭。
朝堂上現在已經是一片寂靜,大臣們望著林小暖,眼中有好奇、有期盼、有動容。
有些服侍過上一任燕王的老臣已經暗自激動起來。
在他們眼中,小燕公自上台以來就一直是奇跡的代名詞。
燕國第一次戰爭的勝利讓燕國的人民站了起來;燕國朝堂抓貪腐的大換血讓燕國的忠義硬骨頭們挺起了腰杆,就算對小燕公破口大罵也不用擔心第二天抄家滅口;稷下學宮的建立讓多少有識之士能免去貧寒之苦,帶來了中原長達十年多少文人夢寐以求的學術爭鳴鼎盛;小燕公組織的工部無窮無盡的發明又讓多少燕國的百姓從此不再擔心生存疾苦、就連這次天下大旱,但有小燕公在的燕國,依舊風調雨順......
所以這一次,小燕公又會帶來怎樣的奇跡,這一次,她會不會開始拯救起整個中原的人民?
坐在角落的史官已經開始深吸氣了。
過去的十年,這個朝堂上的精彩已經勝過了過去百年的總和,而他作為這一任正好能夠秉筆直書小燕公偉業的史官,能為千秋後世留下無比燦爛輝煌的關於今日的記載,見證傳奇,他倍感榮幸的同時,也覺得責任甚眾。
接下來的話,一定要一字不差地記上。
“咳咳,咱們迴到之前討論的關於流民的處置問題......”
林小暖清清嗓子敲敲桌子,從手邊看起來亂糟糟的一堆奏折中精準抽出一個,長紙卷展開,鋪滿了整張桌子。
“諸位愛卿所言,我都有聽,不過總結起來一共提了兩個方案,一個是趕,一個是救濟,有利有弊,確實不好說。”
“如果要趕這些流民走,雖然我燕國的國民的糧食可以保證,各個城市也不會出現多大的動蕩,但我不仁的名聲肯定要響遍整個中原,這個方法確實比較實在,但是我不會選用,但是如果真的要將這些流民都救下來,我又做不到,因為人是有極限的,我救不了整個中原,我隻能保我大燕一方安寧。
但我也十分同意這位少將軍的話,我雖是燕國國君,是燕國人,但同樣是中原人,與城外的所有人一樣,都是人,而非動物,若要我看著萬千流民死在我們燕國周圍讓我對此無動於衷,我亦做不到!
中原離不開燕國,燕國也離不開中原,這天下除去周王朝諸國,依舊有群狼環伺,我們不能忘記一直在報團取暖,救這些人的同時,我們也是在拯救大燕的未來。
隻是,我知道這世間不可能有兩全其美之策。
上天隻親寵願意自救的人,我不會接納流民,但我大燕也不會完全無所作為,所以,我會教給他們自救的方法......”
春天,在會見周王時還滿臉笑容的諸侯王們終於有些笑不了出聲。
本年的一月到六月隻有淅淅瀝瀝的幾場小雨,這讓所有諸侯王們都感到了一絲不妙。
按道理說,就算春天少雨,夏天也至少會下上幾場大雨解解渴,但今年入夏之後確實一滴雨沒有降下來,穿過中原的黃河河道已經有一部分陷入了幹涸的狀態,田中的莊稼缺少灌溉,都在漸漸枯死。
恐慌,從原本的一個地區,開始向多個地區蔓延,還未到九月秋收,已經有大部分農民失去了秋天後生存的希望,些微的動亂已經初見端倪。
糧食是基本生存的保證,在這個時代,就是一介政府的信用,一旦人們無法保證自己的生存,他們會求助於自己所在的國家,而一旦國家政府也無力保證他們糧食的供應,這樣的政府也會受到人民的背棄。
燕國,燕都,燕王宮。
林小暖坐在武陽宮高台上,看著手中的地圖。
根據各地傳來的消息,目前陳國已經因為農民的暴亂而處於動蕩中;晉國門閥士族以糧草供應為借口已經廢掉了晉國君主,瓜分起晉國的土地;楚國也因為旱情的影響而徹底停止了對燕國的糧草售賣;齊國和魯國的邊境交接地帶已經出現了軍事上的一些摩擦,各地都在瘋狂地祭拜祖先鬼神甚至還出現了人殉的情況......
完整的中原版圖已經有多地被她標紅,都是標誌著可能會出現戰爭動亂的地區。
而此時,武陽宮高台之下,坐在各自桌案後的群臣們已經為自己的觀點吵到麵紅耳赤。
今日早朝是自林小暖上任燕王進行第一次早朝以後,朝臣們出席最齊的一次早朝。
除了邊關地區的幾位城主實在脫不開身,以及秘密外出巡訪馬上歸來的大司禮大司徒,大部分城主,掌管各個部門的文官武官統統被召到燕都來參與這次的大談,而今日早朝的一開始,林小暖就宣布了今日他事不論,隻商討如何應對城外流民問題。
因為這次旱情的原因,成千上萬的人已經出現了生存問題,而周邊幾國國庫內的存糧最多隻能保證士族們的生活,大量的百姓在自己的國家已經無法生存下去,這才變成了流民,一起湧向了燕國,燕國的邊境幾城已經被迫進入和飽和和高壓狀態,目前他們唯一要討論的問題,就是這些不斷增多的流民如何解決。
林小暖想要看看這些大臣們的態度。
“陛下,臣以為非我國人,無可保護,流民雖可憐,但數量甚巨,若是所有流民都需要保護,那燕國遲早會不堪重負,屆時整個中原之流民都湧向我大燕,若皆安置,則我燕國早晚會耗空如他國,若不安置,那麽前民安而後民拒,未免有前後不一諷刺之閑言,不若一開始就全然拒之,也好免去後顧之憂。”
“你的意思是,就連現在城中接納的流民都趕出去?”林小暖的手摸向地圖,低聲問這位少司徒手下。
“是,臣知自己所言偏激,但事情如此最易,還望陛下慎重。”
林小暖點點頭,她明白這位少司徒的想法,畢竟他跟著賈允做事,掌管這全國的財政等布局,當然對國庫的支出相當敏感,而今天的之所以會有看起來這麽偏激的觀點,在下麵也肯定經過了計算討論你,得出燕國遲早會被流民拖垮的結論,這才直諫出口。
“陛下。”
少司徒話音剛落,他對麵就有另一位站了出來,是一位武將。
“臣不同意少司徒的看法,臣雖然不管什麽錢財,但是臣是自邊關打來的,過去十年也跟著‘聯合國大軍’經曆過多場戰爭,此次前來路上也見識過無家可歸之人活的艱難,少司徒,你若是能親眼看到邊境幾城路邊抱幼婦孺有些甚至患惡疾貧餓而死,想必也不會說出方才的言論!”
“國庫有限,流民無盡!少將軍還需慎言。”
“陛下。”又一位人站了出來,他朗聲道,“臣乃錦官城城主,自是見識過少將軍口中流民之悲慘,但臣更同意少司徒之想法,自流民入城之後,臣已吩咐屬下開倉賑糧,但隨著進入城中流民一日日增多,臣下城中發放處的賑糧數量也不斷上升,按照目前的漲勢,再有半年,錦官城就再無存糧可用,城中雖有秋收稅負和作為新糧入庫,但半年之後確實已經再無力賑糧,秋收後又是寒冬三月,明年這些流民是否歸去,若不歸去又如何安置,長久問題絕非簡單賑糧可解,如此一來接納流民絕非長遠之計,倒是不如同少司徒所言直接勸退,免受以後之苦。”
“陛下,陛下素以仁義著稱,開設稷下學宮、應天茶樓也是為求天下思慮,學子們已然將陛下宣為明君在世,今日此事,各國流民之所以到我燕國來,其中小燕公仁愛之名也是重要原因,若我燕國最終選擇閉門自保,豈不是寒了天下人之心?!”這是周胖胖發配過來名義上監督國君勤政的一位老諫官。
“周諫官此言差矣,陛下仁愛是一事,但燕國會不會被流民拖垮又是一事,萬萬不可將這兩事混為一談啊......”
......激進派、保守派和中間派。
林小暖歎了口氣,托腮坐在高台桌案後,手中的毛筆時不時動幾下,記錄底下大臣們的有用觀點。
一旦朝堂上出現這種激烈爭吵,各方爭執不下的時候,她感覺最累的往往不是爭吵中的人,也不是坐在上麵聽人爭吵的她,而是不遠處坐在角落裏麵奮筆疾書、恨不得生出八個手同時記錄的史官。
林小暖眼角票著那史官滿頭大汗還在掙紮著試圖記全,不由得為他的健康擔憂了一下。
“陛下,大司徒和大司禮迴來了。”
身邊忽然走來一位宮人,附在林小暖耳邊低聲耳語。
那位史官看在眼裏,頓時一個激靈停下了筆,也不急著記了,就老神在在等林小暖發話。
......這人還挺聰明的嘛,居然猜到了接下來我準備講一些重要的話了。
林小暖從桌案下麵摸出來了大木槌,槌頭用紅布包著,又摸出一麵大鼓,使勁敲了三聲。
“咚咚咚!”
“肅靜!”
雄壯的鼓聲夾雜著小燕公扯嗓子的大喊,一時間將在場的所有人都鎮住了。
大臣們一致轉頭,坐的跟幼兒園乖寶寶一樣,一雙雙眼睛盯著高台上的林小暖。
“宣。”
她對身邊的宮人溫言道。
宮人依言退下,不多久,大司徒賈允邁步走進來。
武陽宮內極為安靜,群臣們正從剛剛白熱化的討論中慢慢冷靜下來,此時都將好奇的目光落在了走向高台最近的兩個位置的兩人身上。
一人月白色外袍,天人之姿;一人玄色繡紅紋,模樣周正,正是這次朝堂上一直不見的大司禮和大司徒。
兩人看起來有些風塵仆仆,大司禮身上還看不出來,但大司徒賈允肩頭上的樹葉還沾著露水,走的急甚至都沒有時間拂掉。
他們兩個去哪了?為什麽現在才來上朝?
這有史以來來的人最齊的一場朝會,不過被這麽多雙眼睛盯著,賈允倒是沒有顯出一絲不自在,身上的氣勢不怒自威,十年來身居高位,再加上本來就沉穩的性格,早已無懼任何目光。
但每一次踏進武陽宮時,賈允總會感慨一下。
大殿層高不小,而且修的極為寬敞,但裏麵的布置並不奢華富貴,相比起賈允早年外出尋訪時見過的其他諸侯國君的大殿反倒顯得簡單雅致,甚至比起他有幸見過的周王室的接見大殿來說,還顯得有些寒酸。
誰又能想到,這大殿就是中原當今最為強橫的燕國的都城裏、諸臣朝見聖上的大殿,而坐在這樣樸實無華的大殿中的人,正是在這中原天下,在短短十年內迅速崛起的小燕公呢?
他抬頭看向高台上坐著的小燕公,今天的她還是一身青色,並沒有多餘的裝飾。
“你們倆,有什麽好消息帶迴來嗎?”
氣氛不知道什麽時候忽然變得輕鬆了起來。
台上的林小暖托著腮,笑眯眯發話,拉迴了賈允的思緒。
他轉頭,看到李袖招跟自己點了點頭,已經坐下了。
小燕公依舊笑眯眯等著他,擺明了覺得李袖招累了,讓李袖招歇著由他說話。
賈允:......忽然也有點想給賈府找個女主人,而且不知道為什麽嘴裏好酸。
他無奈地笑了笑,開口道:“陛下,工部那邊已經試驗成功了,滴灌法在燕國大棚內可以實施,而且效果非常好,極為節省水源,較原本灌溉大約節省兩成用水......”
工部?
眾位大臣一時都提起了耳朵。
十年間,燕國工部,這個極為神秘的部門的名字已經響徹中原,甚至到了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婦孺皆知的地步——所向披靡的“聯合國大軍”的所有新式武器、燕國最新的省時省力甚至不用人力的耕田工具、燕國通行中原的高效率織布機等等,無一不是出自這個工部,它就像是一個如意聚寶盆,沒有人知道它還能產生多少能讓人心想事成的東西。
但所有人都知道,工部的每一次出手,必將震驚中原!
那麽這一次的出手......
“嗯,那地形呢?”林小暖點點頭接著問。
“水利部也已經測算好了,按照陛下的指示,燕國的水位和水量、目前各國水位和儲水量也都有了大致的測算,雖然還不能保證精準與否......”
眾位大臣皆是麵麵相覷。
水利部?
這些事情他們都不知道,而且陛下現在居然能測算出水位和水量了?也就是說很清楚哪裏有水了?
這種通天大巫一樣的手段......陛下是怎麽做到的?
有些心思通透的人已經將目光轉移到了在一旁坐著正靜靜吃茶,一臉風輕雲淡的大司禮身上。
“精準性可以等後麵邊挖邊說,這個不急,重要的是現在找事做。”林小暖擺擺手,“燕國派出去的人員名單統計出來沒有?哪裏挑多少人?去多長時間迴來?俸祿結算什麽的,上次吩咐給你的章程已經擬定出來了嗎?”
“已經全部準備完畢,此次迴城的路上也已經準備好了各地的接應和當地的領路人,另外接引文書也已經備好......”
高台下,有人輕輕吸氣。
在各國、各地尋找接應的人,派出名單、通關接引文書......他們已經隱隱感受到一場極大的風暴即將自燕國向整個中原刮起。
“好,柳成仁?”
“臣在。”
“賈允那的人員調配工作你那邊配合怎麽樣?商人的賑災捐款和各地的慈善計劃呢?”
“上次陛下交代過的都已經準備好了。”
林小暖滿意迴頭。
朝堂上現在已經是一片寂靜,大臣們望著林小暖,眼中有好奇、有期盼、有動容。
有些服侍過上一任燕王的老臣已經暗自激動起來。
在他們眼中,小燕公自上台以來就一直是奇跡的代名詞。
燕國第一次戰爭的勝利讓燕國的人民站了起來;燕國朝堂抓貪腐的大換血讓燕國的忠義硬骨頭們挺起了腰杆,就算對小燕公破口大罵也不用擔心第二天抄家滅口;稷下學宮的建立讓多少有識之士能免去貧寒之苦,帶來了中原長達十年多少文人夢寐以求的學術爭鳴鼎盛;小燕公組織的工部無窮無盡的發明又讓多少燕國的百姓從此不再擔心生存疾苦、就連這次天下大旱,但有小燕公在的燕國,依舊風調雨順......
所以這一次,小燕公又會帶來怎樣的奇跡,這一次,她會不會開始拯救起整個中原的人民?
坐在角落的史官已經開始深吸氣了。
過去的十年,這個朝堂上的精彩已經勝過了過去百年的總和,而他作為這一任正好能夠秉筆直書小燕公偉業的史官,能為千秋後世留下無比燦爛輝煌的關於今日的記載,見證傳奇,他倍感榮幸的同時,也覺得責任甚眾。
接下來的話,一定要一字不差地記上。
“咳咳,咱們迴到之前討論的關於流民的處置問題......”
林小暖清清嗓子敲敲桌子,從手邊看起來亂糟糟的一堆奏折中精準抽出一個,長紙卷展開,鋪滿了整張桌子。
“諸位愛卿所言,我都有聽,不過總結起來一共提了兩個方案,一個是趕,一個是救濟,有利有弊,確實不好說。”
“如果要趕這些流民走,雖然我燕國的國民的糧食可以保證,各個城市也不會出現多大的動蕩,但我不仁的名聲肯定要響遍整個中原,這個方法確實比較實在,但是我不會選用,但是如果真的要將這些流民都救下來,我又做不到,因為人是有極限的,我救不了整個中原,我隻能保我大燕一方安寧。
但我也十分同意這位少將軍的話,我雖是燕國國君,是燕國人,但同樣是中原人,與城外的所有人一樣,都是人,而非動物,若要我看著萬千流民死在我們燕國周圍讓我對此無動於衷,我亦做不到!
中原離不開燕國,燕國也離不開中原,這天下除去周王朝諸國,依舊有群狼環伺,我們不能忘記一直在報團取暖,救這些人的同時,我們也是在拯救大燕的未來。
隻是,我知道這世間不可能有兩全其美之策。
上天隻親寵願意自救的人,我不會接納流民,但我大燕也不會完全無所作為,所以,我會教給他們自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