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四年。
七月下旬。
兗徐豫三州之地上,戰火紛起。
徐州刺史劉備,親率大軍直撲下邳。
意欲趁兗州無暇東顧之際,徹底平定闕宣之亂。
平亂之餘,其人又令關羽領三千徐州兵士直擊魯國,以求策應陳留戰事。
此外。
琅琊臧霸,亦應劉備之檄,統泰山諸將,共起兵萬人,撲往泰山。
魯國最南端乃是薛縣。
泰山郡南部,又以祊(beng)亭最臨近開陽。
故而此二地,最先遭遇徐州兵馬。
二縣縣令皆已年過五旬,出身自兗州本土小型世家,族中多有子弟出仕郡府或州府之中。
世家之人,固然因家世而受益,受家族恩德而起,但往往也會為家族之壯大而辛苦操勞,最終受累於此。
就如祊亭、薛縣縣令。
若是不戰而降,必定會連累族中子弟的仕途。
其等皆已年老,自身性命,比起族中子弟仕途而言,實在不足一提。
尤其郭嘉在其等前來任職時便已經承諾過。
倘若有大軍而來,其等隻需堅守多少時日,而後無論是降還是逃,州府皆不追責。
若能再多堅守數日,州府還會另有重賞。
因此之故,二縣縣令縱見徐州兵勢甚大,亦是沒有半分不戰而降的想法。
“傳我之令。”
二縣縣令先後下令道。
“關閉四城城門。”
“縣中之人,敢有擅出者,以奸細論處!”
“點燃烽火,示警州內。”
“諾!”
片刻之後。
祊亭、薛縣兩縣便皆有烽火衝天而起。
晴天白日之下,滾滾黑煙,極為引人注目。
烽火通常以炬置於孤山頭,依當地地勢,或三十裏、或五十裏一置。
若有賊寇至,則引火傳訊,一日之間,可行萬裏。
薛縣、祊亭兩縣烽火起後。
費國、南武陽、卞縣等地烽火台守卒,亦是急忙點燃烽火,狼煙次第而起。
當日。
兗州州府鄄城、泰山郡府奉高,甚至曹操、郭嘉便都遙遙望見烽火警訊。
烽火台乃是近月所置,目的正是為了防範徐州兵馬。
因而,如今烽火大起,必定是徐州兵馬進犯。
此事州府已有預料,故而眾人並不驚慌。
泰山太守應劭、濟北相鮑信,見烽火後,皆是即刻領兵南下。
其等嚴守州府軍略。
並不將主力用來與徐州兵野戰,而是據守洙水、泗水。
至於王必。
其人早已自鄄城啟程,如今見泰山兵馬進犯,更是不敢耽擱,以最快速度趕往琅琊。
……
陳留。
張遼、高順、郝萌三將自河內出發,曆經數日,終於趕至此城。
陳留太守張邈,聞之大喜。
曹軍攻勢之迅猛,遠超其人預料,這兩日,前線屢屢有敗訊傳迴,實在讓張邈焦心不已。
考城被李乾攻占也就罷了,畢竟此城位置太過偏遠,張邈本身也未在此城留多少兵馬。
偏偏襄邑卻也被曹將朱靈趁夜引兵攻下,張邈留於此城的兩千守軍,形同虛設。
襄邑與考城俱失。
梁國兵馬再想支援陳留,就隻能繞道,走更遠處的陳國北上,糧道補給延長了三倍不止。
除此之外。
襄邑曹軍,還隨時有可能配合己氏的戲誌才、考城的李乾,進攻梁國。
本就憂懼不已的豫州刺史郭貢,這下更是坐立難安。
其人在將那六千援陳留之兵用來攻襄邑後,更是連連催促陳留出兵,共擊襄邑。
此事張邈自然不可能應允。
畢竟陳留東部重鎮,外黃、東昏正被曹軍圍攻。
襄邑有失,於陳留不過小疾,外黃、東昏若失,對陳留卻是心腹大患。
曹軍主力圍困東昏,張邈自思難敵。
其人遂以心腹一將,領五千兵士去救外黃,欲與外黃守軍,先合力擊敗樂進,再圖其它。
此時,夏侯淵正奉郭嘉之命,領三千騎卒在汳水以北,外黃以西活動。
張邈所遣援兵方渡汳水,便為曹軍遊騎探得。
夏侯淵得訊之後,急忙率三千騎卒趕赴陳留軍渡河之處。
曹軍騎兵至時,張邈所部兵馬方才渡過兩千人。
如此良機,夏侯淵自然不會錯過,在陳留士卒的駭然注視下,即引騎兵衝殺而去。
騎軍在攻擊新卒時的殺傷效率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
渡過汳水的兩千陳留援兵,麵對夏侯淵部的騎兵衝殺,幾乎是一擊即潰,毫無反抗能力。
大半人馬被夏侯淵趕入汳水,溺斃於水中。
陳留援軍士氣大損。
主將見狀,實在不敢冒險強渡汳水,隻能帶著援兵又返迴陳留。
張邈將此將怒罵一通的同時,亦是深切明白了陳留兵士在野戰時的無能。
其人不再想著與曹軍在野地作戰,打算據城死守,拖到呂布率領大軍趕來。
然而,眼下情形卻與其心中所料相差甚遠。
望著眼前這明顯不足萬人的軍陣,而且半天都未見到呂布。
張邈心中著實狐疑不已,遂問張遼道。
“張都尉。”
“呂將軍曾與吾有約在前。”
“倘若孟德領兵馬來攻我陳留,其人必會率大軍前來助戰。”
“如今孟德已至,未知呂將軍何在?”
張遼相貌本是麵如紫玉,目若朗星。
眼下聞張邈之問,卻是麵色微微一紅,神色亦不自然道。
“張府君。”
“君侯言陳留地廣兵眾,城池眾多,適合堅守,曹兗州難以猝下。”
“我軍若援陳留,於大局並無多少影響。”
“故而君侯如今已去往潁川,欲先平曹仁。”
“待君侯盡有潁川,再將潁川之眾來援陳留,必可與張府君合力擊敗曹兗州。”
張遼言罷。
張邈、張超皆是麵色一怔,隨即心中都是大怒。
若是由其等先行動兵,那自然可合力先將潁川取下,取潁川之人力、物力為己用。
然而眼下兗州軍卻是先發製人,攻勢又如此迅猛。
其等作為後發者,自當是應先行抗住兗州攻勢。
想潁川共有一十七座城邑,呂布固然善戰,一一攻取,又要等到何時?
反不如隻取鄢陵一城,憑借此城擋住潁川軍馬北上之路,又何必盡有潁川?
強忍著心中怒意,張邈繼續問道。
“未知張都尉帶有多少人馬?”
張遼猶豫片刻,終究還是誠懇答道。
“三千人。”
“……”
七月下旬。
兗徐豫三州之地上,戰火紛起。
徐州刺史劉備,親率大軍直撲下邳。
意欲趁兗州無暇東顧之際,徹底平定闕宣之亂。
平亂之餘,其人又令關羽領三千徐州兵士直擊魯國,以求策應陳留戰事。
此外。
琅琊臧霸,亦應劉備之檄,統泰山諸將,共起兵萬人,撲往泰山。
魯國最南端乃是薛縣。
泰山郡南部,又以祊(beng)亭最臨近開陽。
故而此二地,最先遭遇徐州兵馬。
二縣縣令皆已年過五旬,出身自兗州本土小型世家,族中多有子弟出仕郡府或州府之中。
世家之人,固然因家世而受益,受家族恩德而起,但往往也會為家族之壯大而辛苦操勞,最終受累於此。
就如祊亭、薛縣縣令。
若是不戰而降,必定會連累族中子弟的仕途。
其等皆已年老,自身性命,比起族中子弟仕途而言,實在不足一提。
尤其郭嘉在其等前來任職時便已經承諾過。
倘若有大軍而來,其等隻需堅守多少時日,而後無論是降還是逃,州府皆不追責。
若能再多堅守數日,州府還會另有重賞。
因此之故,二縣縣令縱見徐州兵勢甚大,亦是沒有半分不戰而降的想法。
“傳我之令。”
二縣縣令先後下令道。
“關閉四城城門。”
“縣中之人,敢有擅出者,以奸細論處!”
“點燃烽火,示警州內。”
“諾!”
片刻之後。
祊亭、薛縣兩縣便皆有烽火衝天而起。
晴天白日之下,滾滾黑煙,極為引人注目。
烽火通常以炬置於孤山頭,依當地地勢,或三十裏、或五十裏一置。
若有賊寇至,則引火傳訊,一日之間,可行萬裏。
薛縣、祊亭兩縣烽火起後。
費國、南武陽、卞縣等地烽火台守卒,亦是急忙點燃烽火,狼煙次第而起。
當日。
兗州州府鄄城、泰山郡府奉高,甚至曹操、郭嘉便都遙遙望見烽火警訊。
烽火台乃是近月所置,目的正是為了防範徐州兵馬。
因而,如今烽火大起,必定是徐州兵馬進犯。
此事州府已有預料,故而眾人並不驚慌。
泰山太守應劭、濟北相鮑信,見烽火後,皆是即刻領兵南下。
其等嚴守州府軍略。
並不將主力用來與徐州兵野戰,而是據守洙水、泗水。
至於王必。
其人早已自鄄城啟程,如今見泰山兵馬進犯,更是不敢耽擱,以最快速度趕往琅琊。
……
陳留。
張遼、高順、郝萌三將自河內出發,曆經數日,終於趕至此城。
陳留太守張邈,聞之大喜。
曹軍攻勢之迅猛,遠超其人預料,這兩日,前線屢屢有敗訊傳迴,實在讓張邈焦心不已。
考城被李乾攻占也就罷了,畢竟此城位置太過偏遠,張邈本身也未在此城留多少兵馬。
偏偏襄邑卻也被曹將朱靈趁夜引兵攻下,張邈留於此城的兩千守軍,形同虛設。
襄邑與考城俱失。
梁國兵馬再想支援陳留,就隻能繞道,走更遠處的陳國北上,糧道補給延長了三倍不止。
除此之外。
襄邑曹軍,還隨時有可能配合己氏的戲誌才、考城的李乾,進攻梁國。
本就憂懼不已的豫州刺史郭貢,這下更是坐立難安。
其人在將那六千援陳留之兵用來攻襄邑後,更是連連催促陳留出兵,共擊襄邑。
此事張邈自然不可能應允。
畢竟陳留東部重鎮,外黃、東昏正被曹軍圍攻。
襄邑有失,於陳留不過小疾,外黃、東昏若失,對陳留卻是心腹大患。
曹軍主力圍困東昏,張邈自思難敵。
其人遂以心腹一將,領五千兵士去救外黃,欲與外黃守軍,先合力擊敗樂進,再圖其它。
此時,夏侯淵正奉郭嘉之命,領三千騎卒在汳水以北,外黃以西活動。
張邈所遣援兵方渡汳水,便為曹軍遊騎探得。
夏侯淵得訊之後,急忙率三千騎卒趕赴陳留軍渡河之處。
曹軍騎兵至時,張邈所部兵馬方才渡過兩千人。
如此良機,夏侯淵自然不會錯過,在陳留士卒的駭然注視下,即引騎兵衝殺而去。
騎軍在攻擊新卒時的殺傷效率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
渡過汳水的兩千陳留援兵,麵對夏侯淵部的騎兵衝殺,幾乎是一擊即潰,毫無反抗能力。
大半人馬被夏侯淵趕入汳水,溺斃於水中。
陳留援軍士氣大損。
主將見狀,實在不敢冒險強渡汳水,隻能帶著援兵又返迴陳留。
張邈將此將怒罵一通的同時,亦是深切明白了陳留兵士在野戰時的無能。
其人不再想著與曹軍在野地作戰,打算據城死守,拖到呂布率領大軍趕來。
然而,眼下情形卻與其心中所料相差甚遠。
望著眼前這明顯不足萬人的軍陣,而且半天都未見到呂布。
張邈心中著實狐疑不已,遂問張遼道。
“張都尉。”
“呂將軍曾與吾有約在前。”
“倘若孟德領兵馬來攻我陳留,其人必會率大軍前來助戰。”
“如今孟德已至,未知呂將軍何在?”
張遼相貌本是麵如紫玉,目若朗星。
眼下聞張邈之問,卻是麵色微微一紅,神色亦不自然道。
“張府君。”
“君侯言陳留地廣兵眾,城池眾多,適合堅守,曹兗州難以猝下。”
“我軍若援陳留,於大局並無多少影響。”
“故而君侯如今已去往潁川,欲先平曹仁。”
“待君侯盡有潁川,再將潁川之眾來援陳留,必可與張府君合力擊敗曹兗州。”
張遼言罷。
張邈、張超皆是麵色一怔,隨即心中都是大怒。
若是由其等先行動兵,那自然可合力先將潁川取下,取潁川之人力、物力為己用。
然而眼下兗州軍卻是先發製人,攻勢又如此迅猛。
其等作為後發者,自當是應先行抗住兗州攻勢。
想潁川共有一十七座城邑,呂布固然善戰,一一攻取,又要等到何時?
反不如隻取鄢陵一城,憑借此城擋住潁川軍馬北上之路,又何必盡有潁川?
強忍著心中怒意,張邈繼續問道。
“未知張都尉帶有多少人馬?”
張遼猶豫片刻,終究還是誠懇答道。
“三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