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貢思量多時,念及齊王田建之下場,終於一咬牙道。
“公台放心。”
“貢欲出州兵萬人,並檄陳國、汝南各出千餘郡兵。”
“一路走寧陵、襄邑入陳留,援助張太守。”
“另一路,則經陳國,入潁川,取鄢(yan)陵。”
“鄢陵若克,我屯兵於此,正可防備潁川兵馬北上,使陳留再無後顧之憂。”
“公台以為此舉如何?”
陳宮聞之,心中大為滿意。
畢竟,汝南兵馬大半都被郭貢收繳為州兵了。
如今又出動一千郡兵,以汝南之廣博,恐怕立馬就是盜匪蜂起之局。
至於陳國。
此國從國相到小民,幾乎是上下一心,郭貢極難插手。
郭貢最多也僅能以刺史名義,檄令陳國出千名郡兵聊做示意。
此外。
河內呂布,按其人與張邈之約定,眼下應已統帥全軍,趕往陳留。
呂布麾下多有良將卻缺兵馬,張邈雖有兵馬,卻缺良將。
二者正可互補。
如此算來,陳留當保無虞。
接下來隻需靜待徐州、琅琊以及兗北發難。
隻肖兗州一地失守,曹軍便隻能撤軍。
一念至此,陳宮遂躬身讚道。
“使君英明。”
……
陳留。
東昏。
此城與濟陽,相隔不過二十餘裏。
是以,曹軍主力清晨出發,午時未至,便已到東昏城下。
東昏城位置險要,因此之故,張邈特對此城多次加固。
如今東昏城不僅牆高,四門之處,更是特意建有甕城。
城樓之上,廣建箭樓,密密麻麻,望之令人生畏。
至於守城之將,乃是張邈族子,名為張先,絕無投曹的可能。
郭嘉、曹操在親眼見到東昏城時,亦沒有能夠速下東昏的把握。
二人老老實實的令軍士在東昏城下建造營地。
正是欲仿效昔日攻發幹之舉,廣造霹靂車、衝車等器械。
先將城中防禦工事砸毀大半,再令軍士蟻附登城。
曹軍在東昏城下立營之時。
東昏城頭,縣中諸吏亦是在觀望曹軍軍勢。
其等見曹軍立營之時,依舊是井然有序,未露半分破綻。
一時間,皆是麵有憂愁。
州中檄文,其等亦是見過,甚至不少人私下間都與曹軍有所聯係。
奈何張先為人狠辣、果決。
不僅提前堵死四城城門,更是下令兵士,若有私自放人出城、或者知情不報的,一律問斬。
如此舉動之下,其等心中縱然有投誠之意,亦是不敢輕舉妄動。
否則稍有不慎,便是家族盡滅的下場。
“汝等不必驚慌。”
張先見諸吏麵有憂愁,當即冷哼一聲,意有所指道。
“曹賊虛有其表,實不足為懼!”
“隻肖城中不出濟陽縣長那般的叛逆之賊,我東昏便絕無失陷之危!”
濟陽縣長乃張先舊友。
聞聽曹軍來襲,張先本還擔心其友會死於軍陣。
未想隔日便聞聽了其友投敵之事,直將他氣的麵色鐵青。
諸吏對視一眼,齊齊應道。
“有明廷在,東昏定然固若金湯!”
“我等勢必堅守東昏。”
“哼。”
張先哪能聽不出其等的敷衍之意?不由再次冷哼一聲。
其人心中愈發認定,戰事當前,這些城中大族,首鼠兩端,絕不可信。
下了城樓,迴到縣寺。
想起先前諸吏神色,張先依舊憤憤難平,忍不住與身側一人說道。
“叔風!”
“想我叔父,以俠義聞名,接濟寒士,助人為樂,乃八廚之一,海內名望甚高。”
“縣內諸吏,往日亦多受我叔父之恩。”
“今曹賊壓境,其等不思如何報效我叔父,反欲降曹,這是何道理?”
路招,表字叔風,陳留尉氏縣人。
昔年袁術北上時,尉氏縣有一縣丞被袁術烹殺,那人正是路招之父。
路招原有兩名兄長,卻是一人夭折,一人死於南陽兵馬劫掠。
因此之故,其人不僅深恨於袁術,對張邈棄城不守之舉,亦有恨意。
張先入東昏時,因喜路招壯勇,遂將其提為心腹,傾意相待。
路招聞言,不動神色道。
“縣中諸吏,家大業大,本就顧慮重重。”
“如今又見兗州軍勢大,有此舉動,實不足為奇。”
“小人得蒙明廷不棄,屢屢擢升,必當拚死以報明廷之恩。”
張先聞之大喜,頷首不止道。
“我素知叔風乃忠義之人,今叔風果然不負我望。”
“叔風放心,曹賊固然勢大,我陳留卻也有拒敵之法。”
“待我軍得勝之後,先必將叔風引薦於我叔父。”
“以叔風之武勇,必可得我叔父之重用,屆時光耀父祖,不為難事。”
聞父祖二字,路招心中更生恨意。
但其麵上卻做感激狀,誠懇言道。
“多謝明廷。”
黃昏之時。
曹軍營寨已初步建起。
外有溝塹拒馬、內有樓櫓(了望台),工事齊全,足可作為大軍之依托。
……
兗北。
東武陽。
臧洪得張超求援之信後不久,便聞兗州發兵。
其人心急如焚,一麵急忙在郡中整頓兵馬、糧秣,準備隨時南下。
一麵卻是急忙寫信與袁紹。
臧洪在信中請求袁紹準許自己支援陳留,並請袁紹給自己增加兵馬。
也不知其人到底是因為太過心急,還是因為太重臣節,這才在信中說出如此匪夷所思之語。
且不言袁紹與曹操是盟友,哪有幫著敵人擊自己盟友的道理?
便是袁紹自身,亦是深恨於張邈。
如今曹操發兵陳留,正是袁紹所樂見其成之事,又怎會同意臧洪的增兵援陳留之舉?
果不其然。
數日後,袁紹便遣快馬急奔東武陽,嚴令臧洪,不得擅自動兵。
臧洪得信之後,極為失望,卻依舊不肯放棄,再次上書請求。
與此同時。
徐州。
曹操兵馬離州而去的次日。
徐州牧陶謙便已身染重病,隻能臥病於床。
至此。
束縛劉備平定徐州的兩道枷鎖徹底打開。
劉備大喜之餘,一麵下令州中諸吏,於官道設卡,謹防徐民西遷。
一麵卻也是急忙調遣州軍,準備徹底平定闕宣之亂。
此外。
其人還特意擠出了三千兵馬,交由關雲長統領,並傳檄於琅琊臧霸。
正是應陳留使臣所請,發兵泰山、魯國。
“公台放心。”
“貢欲出州兵萬人,並檄陳國、汝南各出千餘郡兵。”
“一路走寧陵、襄邑入陳留,援助張太守。”
“另一路,則經陳國,入潁川,取鄢(yan)陵。”
“鄢陵若克,我屯兵於此,正可防備潁川兵馬北上,使陳留再無後顧之憂。”
“公台以為此舉如何?”
陳宮聞之,心中大為滿意。
畢竟,汝南兵馬大半都被郭貢收繳為州兵了。
如今又出動一千郡兵,以汝南之廣博,恐怕立馬就是盜匪蜂起之局。
至於陳國。
此國從國相到小民,幾乎是上下一心,郭貢極難插手。
郭貢最多也僅能以刺史名義,檄令陳國出千名郡兵聊做示意。
此外。
河內呂布,按其人與張邈之約定,眼下應已統帥全軍,趕往陳留。
呂布麾下多有良將卻缺兵馬,張邈雖有兵馬,卻缺良將。
二者正可互補。
如此算來,陳留當保無虞。
接下來隻需靜待徐州、琅琊以及兗北發難。
隻肖兗州一地失守,曹軍便隻能撤軍。
一念至此,陳宮遂躬身讚道。
“使君英明。”
……
陳留。
東昏。
此城與濟陽,相隔不過二十餘裏。
是以,曹軍主力清晨出發,午時未至,便已到東昏城下。
東昏城位置險要,因此之故,張邈特對此城多次加固。
如今東昏城不僅牆高,四門之處,更是特意建有甕城。
城樓之上,廣建箭樓,密密麻麻,望之令人生畏。
至於守城之將,乃是張邈族子,名為張先,絕無投曹的可能。
郭嘉、曹操在親眼見到東昏城時,亦沒有能夠速下東昏的把握。
二人老老實實的令軍士在東昏城下建造營地。
正是欲仿效昔日攻發幹之舉,廣造霹靂車、衝車等器械。
先將城中防禦工事砸毀大半,再令軍士蟻附登城。
曹軍在東昏城下立營之時。
東昏城頭,縣中諸吏亦是在觀望曹軍軍勢。
其等見曹軍立營之時,依舊是井然有序,未露半分破綻。
一時間,皆是麵有憂愁。
州中檄文,其等亦是見過,甚至不少人私下間都與曹軍有所聯係。
奈何張先為人狠辣、果決。
不僅提前堵死四城城門,更是下令兵士,若有私自放人出城、或者知情不報的,一律問斬。
如此舉動之下,其等心中縱然有投誠之意,亦是不敢輕舉妄動。
否則稍有不慎,便是家族盡滅的下場。
“汝等不必驚慌。”
張先見諸吏麵有憂愁,當即冷哼一聲,意有所指道。
“曹賊虛有其表,實不足為懼!”
“隻肖城中不出濟陽縣長那般的叛逆之賊,我東昏便絕無失陷之危!”
濟陽縣長乃張先舊友。
聞聽曹軍來襲,張先本還擔心其友會死於軍陣。
未想隔日便聞聽了其友投敵之事,直將他氣的麵色鐵青。
諸吏對視一眼,齊齊應道。
“有明廷在,東昏定然固若金湯!”
“我等勢必堅守東昏。”
“哼。”
張先哪能聽不出其等的敷衍之意?不由再次冷哼一聲。
其人心中愈發認定,戰事當前,這些城中大族,首鼠兩端,絕不可信。
下了城樓,迴到縣寺。
想起先前諸吏神色,張先依舊憤憤難平,忍不住與身側一人說道。
“叔風!”
“想我叔父,以俠義聞名,接濟寒士,助人為樂,乃八廚之一,海內名望甚高。”
“縣內諸吏,往日亦多受我叔父之恩。”
“今曹賊壓境,其等不思如何報效我叔父,反欲降曹,這是何道理?”
路招,表字叔風,陳留尉氏縣人。
昔年袁術北上時,尉氏縣有一縣丞被袁術烹殺,那人正是路招之父。
路招原有兩名兄長,卻是一人夭折,一人死於南陽兵馬劫掠。
因此之故,其人不僅深恨於袁術,對張邈棄城不守之舉,亦有恨意。
張先入東昏時,因喜路招壯勇,遂將其提為心腹,傾意相待。
路招聞言,不動神色道。
“縣中諸吏,家大業大,本就顧慮重重。”
“如今又見兗州軍勢大,有此舉動,實不足為奇。”
“小人得蒙明廷不棄,屢屢擢升,必當拚死以報明廷之恩。”
張先聞之大喜,頷首不止道。
“我素知叔風乃忠義之人,今叔風果然不負我望。”
“叔風放心,曹賊固然勢大,我陳留卻也有拒敵之法。”
“待我軍得勝之後,先必將叔風引薦於我叔父。”
“以叔風之武勇,必可得我叔父之重用,屆時光耀父祖,不為難事。”
聞父祖二字,路招心中更生恨意。
但其麵上卻做感激狀,誠懇言道。
“多謝明廷。”
黃昏之時。
曹軍營寨已初步建起。
外有溝塹拒馬、內有樓櫓(了望台),工事齊全,足可作為大軍之依托。
……
兗北。
東武陽。
臧洪得張超求援之信後不久,便聞兗州發兵。
其人心急如焚,一麵急忙在郡中整頓兵馬、糧秣,準備隨時南下。
一麵卻是急忙寫信與袁紹。
臧洪在信中請求袁紹準許自己支援陳留,並請袁紹給自己增加兵馬。
也不知其人到底是因為太過心急,還是因為太重臣節,這才在信中說出如此匪夷所思之語。
且不言袁紹與曹操是盟友,哪有幫著敵人擊自己盟友的道理?
便是袁紹自身,亦是深恨於張邈。
如今曹操發兵陳留,正是袁紹所樂見其成之事,又怎會同意臧洪的增兵援陳留之舉?
果不其然。
數日後,袁紹便遣快馬急奔東武陽,嚴令臧洪,不得擅自動兵。
臧洪得信之後,極為失望,卻依舊不肯放棄,再次上書請求。
與此同時。
徐州。
曹操兵馬離州而去的次日。
徐州牧陶謙便已身染重病,隻能臥病於床。
至此。
束縛劉備平定徐州的兩道枷鎖徹底打開。
劉備大喜之餘,一麵下令州中諸吏,於官道設卡,謹防徐民西遷。
一麵卻也是急忙調遣州軍,準備徹底平定闕宣之亂。
此外。
其人還特意擠出了三千兵馬,交由關雲長統領,並傳檄於琅琊臧霸。
正是應陳留使臣所請,發兵泰山、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