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斷定將來戰事必當先發於陳留,話中之意,乃是明言張邈必反。


    曹操聞之,一時默然。


    他或可顧念往日情誼,拒納戲誌才之計,不對陳留先動刀兵。


    但卻不能不用郭嘉之策,早做防備。


    如今兗州屯田方見成效,若是被外兵攻入腹地,必將大傷州內元氣。


    而郭嘉所獻的全據潁川,轄製陳留之計,既能全其心意,又可有備無患,誠然上佳之策。


    念及於此,曹操再無半分猶豫。


    其人遂顧視夏侯惇道。


    “元讓為人忠勉,淡泊財貨,能得人效死力。”


    “先前元讓領四千兵士,陶恭祖以三萬眾而不能下。”


    “今東郡已割八縣於本初,眼下唯有數縣之地。”


    “若再以元讓為東郡太守,未免大才小用。”


    “操欲使元讓將五千兵馬,屯於潁川,並予專任一方之權。”


    “奉孝以為如何?”


    夏侯惇聞之,一時驚喜,望向郭嘉,目露期待。


    郭嘉沉默片刻,卻是搖頭,委婉道。


    “元讓為人固然忠勉有餘,然而機變不足。”


    “潁川於我兗而言,乃是飛地,將來或不止陳留一地兵馬來攻。”


    “若想使潁川不為敵所全據,必得有一大智大勇之人,總攬內外,統攝全局。”


    “此事絕非兒戲,元讓當真以為能受此任否?”


    在郭嘉的目光注視下,夏侯惇幾番想要開口言是,卻是始終說不出來。


    東武陽之戰,亦讓其人明了己身長短。


    片刻之後,夏侯惇長歎一聲,望向曹操,頹然道。


    “軍師之言甚是。”


    “惇之才,確實不足以擔此重任,若強自擔之,反倒有害於將軍大業。”


    “還請將軍另擇高明。”


    曹操見夏侯惇麵色頹然,微微踮腳,手拍其肩,開口安慰道。


    “弟乃操之股肱。”


    “使弟遠居潁川,操難免掛念,心中亦是不舍。”


    “濮陽距鄄城甚近,弟駐守濮陽,操正可常召弟來見。”


    夏侯惇麵色頓時好看許多。


    曹操再次思索,一時間卻也選不出夏侯惇之外,能擔此重任者。


    他索性問郭嘉道。


    “未知奉孝屬意何人?”


    郭嘉掃視諸將,目光逐漸落於曹仁之上。


    曹仁神色微怔,心中一時狂喜。


    郭嘉笑道。


    “子孝智勇兼備,為人穩重,能托之以大任。”


    “若予其五千精銳,並賜其專任一方之權,由其在潁川招募兵馬。”


    “敵縱然傾數萬來攻,亦必能保潁川不盡陷於敵手。”


    “哦?”


    曹操甚是詫異,蹙眉道。


    “子孝年歲尚輕,不足而立之齡。”


    “奉孝竟然屬意於子孝麽?”


    曹操對此實在意外,遂注視曹仁,問道。


    “子孝當真敢當此重任否?”


    曹仁聞之,伏拜於地,慷慨道。


    “軍師如此重視於仁,仁又豈能令軍師失望?”


    “若讓仁屯守潁川,縱然全軍盡亡,仁亦必為將軍保潁川不失。”


    如此勇於任事之態,當即教郭嘉忍不住拊掌而讚。


    “子孝壯哉。”


    “明公以為如何?”


    曹操以手撫須,滿臉欣慰。


    “有子孝鎮守潁川,操心可安矣。”


    “不過,一人難免力薄。”


    曹操望向史渙道。


    “公劉。”


    “末將在。”


    “卿久從於我,為人忠勇,此番可隨子孝同往潁川。”


    “如此,潁川必然無礙。”


    史渙拱手道。


    “末將領命。”


    此事遂就此議定。


    次日。


    曹軍拔營,返迴鄄城。


    曹軍與南陽軍大戰之時,兗州內部遷治之事也已基本完成。


    治所已由昌邑遷往鄄城。


    大軍抵達鄄城之日,曹操即密會程昱、滿寵二人。


    也是在這時,曹操、郭嘉方才得知,陳宮竟已不告而別。


    郭嘉驚奇於此,遂問事之經過。


    程昱俱答之。


    郭嘉聞後,言道。


    “公台亦是智謀之人。”


    “仲德公以言語相試,必會使其懷疑州府有人疑他。”


    “有此一念,其人出走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程昱冷笑道。


    “我已使人前往白馬,將公台老母接來鄄城。”


    “有其老母為質,公台便有反意,亦必將投鼠忌器。”


    此話一落,郭嘉眉頭立時一蹙,正欲開口,曹操卻已言道。


    “操聞,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


    “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


    微微搖頭,曹操歎息道。


    “公台為人,我亦敬佩,奈何其與我並非同道。”


    “其人從我也有數載,亦曾隨我赴難蹈危。”


    “既是君臣一場,倒也不必鬧至這般地步,且隨他去罷。”


    “此外,操亦好奇,以公台之為人,棄操而走後,究竟將視何人為其明主。”


    程昱聞言,隻能拱手言諾。


    郭嘉卻是大感欣慰。


    天下,已不足定。


    是夜。


    曹操大會兗州州府、濟陰郡府諸吏,以及軍中諸將。


    宴席正酣時,曹操忽然從懷中取出數封書信,示與堂中眾人。


    書信內容,正是許汜、王楷及數名府吏勾結陶恭祖、袁公路,預謀叛亂之事。


    印鑒齊全,筆跡清晰。


    傳示諸吏之後,曹操即將此數人誅殺。


    此時曹操攜大勝之威而歸,加之證據齊全,州中諸吏,卻是無一人出麵求情。


    而後曹操赦免其等家族,隻是遷往濟北屯田的做法,更是令眾吏稱之為仁。


    一連三日。


    曹操大宴軍中將士。


    軍師府內的諸多文吏,則是通宵達旦,依功勞簿,計點諸將校、兵士之功勞,作為賞賜、擢升之依據。


    徐州兵、南陽兵軍紀皆是敗壞,常有掠奪之舉。


    曹軍擊敗兩軍後,其等的繳獲,自然也全為曹軍所有。


    三日之後,計功完畢,即依功勞,發放賞賜。


    全軍將士皆是大喜。


    於禁依事先之承諾,曹操之賞賜,戰時繳納,其人一概分文不取,盡數分予全軍。


    潘璋作為陷陣之人,所獲更是甚多。


    其人當即托人返迴發幹,償還往年所欠酒錢。


    此後,因郭嘉之言,曹操又特許軍中兵士,分批返鄉省親。


    如此舉動,更是讓軍中兵士無不感恩戴德。


    待兵士省親而迴後,曹操即於全州之內,招募兵士。


    一時之間,應募者如雲,更有它州之人,不遠數百裏,紛紛趕來兗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鬼才郭奉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蘇饃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蘇饃饃並收藏三國之鬼才郭奉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