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郡與其餘諸郡的接壤關係(左下為南陽、右下為汝南、正上為河南尹)
一日之後,曹軍追至襄邑縣界。
此時袁公路已無半分抵抗之心。
探騎前腳來稟,其人後腳便率眾又逃往梁國境內的寧陵城中,並遣使向梁國相求援。
梁國雖名義上處於袁術治下,但袁術對梁國的影響力卻極為薄弱。
更何況此時袁術還是大敗。
梁國相不願與曹操為敵,亦不願輕易開罪袁術,遂將袁術使臣禮送迴寧陵。
並遣使致意曹操。
不過,使臣還未到達寧陵,便又遇上了袁術兵馬。
因為曹操追到襄邑後,不顧夜深,馬不停蹄的又直朝寧陵撲來。
袁術無奈之下,這次無需楊弘提醒,便已主動帶著城中兵馬再撤。
這一撤,袁公路也是下定了決心。
其人一直撤到沛國,得到沛相袁忠接應後,方才終於鬆了口氣。
然而,想起曹操一路的追趕,其人心中也是大怒。
袁術遂領兵馬將沛國譙縣劫掠一通,以作發泄。
但在進攻許氏塢堡之時,卻再度受挫。
袁術強攻數日,不能克,加之兵士均無戰意,隻得無奈罷兵。
而曹軍也確實沒有跨過梁國,孤軍深入沛國的打算。
曹操於寧陵照會梁國相,言明此行乃是為追擊袁術而來,無進攻梁國之意後,便帶領兵馬西撤。
兩日後,曹軍退迴陳留郡、雍丘縣。
此時,時間已至初平四年,公元193年。
與此同時,一封書信從雍丘縣寺,送入陳留郡府。
張邈閱後,心緒頗為不寧。
片刻後,張超與一名文士入得堂中。
張超開口便問道。
“兄長,聽聞曹孟德有信送至?”
聞聽胞弟張超之言,張邈微微頷首。
“不錯。”
“不知曹孟德來信是有何意?”
張邈遲疑道。
“並無他意。”
“乃是追憶我等年少時光,並邀我前去一觀睢水之景。”
張超冷笑道。
“初春尚寒,睢水之上,又有何景可言?”
“依弟愚見,曹孟德此舉,乃是欲仿效高祖擒淮陰。”
“弟隻恐兄長此去,便不得再迴。”
“便是能迴,陳留隻恐亦不為兄長所有!”
西漢之時,有人控告楚王韓信謀反。
當時,漢高祖麾下諸將,皆欲發兵,擒拿韓信。
高祖無言,問於陳平。
陳平言:將領不如韓信,兵士不如楚兵,如果盲目用兵,必定會使自己陷入危險。
於是,陳平獻策,讓高祖假稱是去雲夢澤巡遊,以此為名,召見諸侯。
韓信前來拜見,高祖便令武士將其擒下。
韓信這時方才歎息,果如先人所言,狡兔死,走狗烹。
高祖擒淮陰的典故,張邈豈會不知?
當下聞言,卻是深以為然,一時間大為憂慮。
張超見狀,勸慰道。
“兄長不必擔憂。”
“我陳留牆高城堅,絕非發幹小城可比。”
“曹孟德若是當真舉兵來攻,我等卻也不懼。”
“兄長不妨去信一封,托之以疾病。”
“想來曹孟德也無話可說。”
張邈頷首,說道。
“吾弟所言甚是。”
於是迴信一封,遣人送予曹操。
陳留與雍丘相距不過三十餘裏,快馬僅需數個時辰。
故而曹操當日便接到張邈迴信。
其人閱罷,沉默多時,而後卻是長聲一歎,問郭嘉、戲誌才道。
“奉孝,誌才,卿等皆是智謀之士。”
“卿等可能看出,孟卓究竟有何顧慮?”
“就憑操與其過往情誼,他若趕來一敘,操莫非能害他麽?”
郭嘉默然。
戲誌才卻是冷笑一聲,拱手言道。
“明公。”
“南陽兵馬北上之時,張孟卓不顧明公之令,未做半點阻攔。”
“南陽軍與我軍鏖戰時,張孟卓亦未出兵相助。”
“南陽軍敗退之時,張孟卓竟然依舊放任袁公路南逃。”
“僅此三事,便足以看出,此人心懷異誌。”
頓了頓,看著麵無表情的曹操,戲誌才繼續言道。
“人言,治疾,當及其未篤。”
“如今張孟卓於郡中廣募兵士,囤積糧草,久而久之,必為我心腹之患。”
“與其放任此患滋生,莫如即刻調集兵馬,北擊陳留。”
“張孟卓手中多為新兵,縱有三萬之眾,亦不為懼。”
“以我軍之精銳,不出數月,陳留必破!屆時生擒二賊,正好可用來警示州內心懷異誌之人。”
曹操聞之,麵露深思。
多時之後,其人微微搖頭,拒絕道。
“我軍征戰月餘,又連經大戰,兵士士氣雖高,卻難免疲憊。”
“且我大軍在外,州內不穩。”
“若是在陳留遷延過久,一旦北麵東麵有變,反倒會給人可乘之機。”
“以操之見,當先做休整,並於州內招募兵卒。”
“待夏收之後,宿麥入倉,再以州伯大義,緩圖陳留。”
“明公。”
戲誌才拱手,還欲再言。
郭嘉卻搶先一步道。
“明公之意,確實可行。”
“不過,依嘉之見,陳留或可緩圖,潁川卻不可不急圖。”
“潁川?”
曹操、戲誌才聞言,微微一怔。
曹操心有所動,言道。
“奉孝請再言之。”
“諾。”
郭嘉遂令兵士取來輿圖,手指潁川道。
“潁川,與河南尹、南陽、陳留、汝南、陳國等地相鄰,於我而言,卻是一塊飛地。”
“然而,我若是在潁川留下數千兵馬,便可借此地轄製數郡。”
“河南尹一片荒蕪,陳國相駱俊乃愛民之人,隻欲保境,而無爭霸之心,此二地可暫不理會。”
“劉景升正圖謀南陽,汝南徐璆(qiu)亦是一清白之人,故南陽、汝南亦無需顧慮。”
曹操、戲誌才皆麵露讚同之色。
郭嘉最後手指陳留,言道。
“依嘉之見,將來我州再有戰事,必當先發於陳留,然後才會有他州之敵在外唿應。”
“我若據有潁川,陳留兵馬心有顧慮,則必不敢冒後方不穩之險,一意擊我兗州。”
“其等必會先擊潁川,確保陳留無礙。”
“尤其李太守現在我州,我軍借其名義,進占潁川,留駐兵馬,大義不失。”
“我軍若不早圖之,關中朝廷必會趁袁公路兵馬大喪之際,使人整合豫州,將來聯絡陳留,必為我之大患。”
“此事明公誠不可不察,亦不可不早做防備。”
一日之後,曹軍追至襄邑縣界。
此時袁公路已無半分抵抗之心。
探騎前腳來稟,其人後腳便率眾又逃往梁國境內的寧陵城中,並遣使向梁國相求援。
梁國雖名義上處於袁術治下,但袁術對梁國的影響力卻極為薄弱。
更何況此時袁術還是大敗。
梁國相不願與曹操為敵,亦不願輕易開罪袁術,遂將袁術使臣禮送迴寧陵。
並遣使致意曹操。
不過,使臣還未到達寧陵,便又遇上了袁術兵馬。
因為曹操追到襄邑後,不顧夜深,馬不停蹄的又直朝寧陵撲來。
袁術無奈之下,這次無需楊弘提醒,便已主動帶著城中兵馬再撤。
這一撤,袁公路也是下定了決心。
其人一直撤到沛國,得到沛相袁忠接應後,方才終於鬆了口氣。
然而,想起曹操一路的追趕,其人心中也是大怒。
袁術遂領兵馬將沛國譙縣劫掠一通,以作發泄。
但在進攻許氏塢堡之時,卻再度受挫。
袁術強攻數日,不能克,加之兵士均無戰意,隻得無奈罷兵。
而曹軍也確實沒有跨過梁國,孤軍深入沛國的打算。
曹操於寧陵照會梁國相,言明此行乃是為追擊袁術而來,無進攻梁國之意後,便帶領兵馬西撤。
兩日後,曹軍退迴陳留郡、雍丘縣。
此時,時間已至初平四年,公元193年。
與此同時,一封書信從雍丘縣寺,送入陳留郡府。
張邈閱後,心緒頗為不寧。
片刻後,張超與一名文士入得堂中。
張超開口便問道。
“兄長,聽聞曹孟德有信送至?”
聞聽胞弟張超之言,張邈微微頷首。
“不錯。”
“不知曹孟德來信是有何意?”
張邈遲疑道。
“並無他意。”
“乃是追憶我等年少時光,並邀我前去一觀睢水之景。”
張超冷笑道。
“初春尚寒,睢水之上,又有何景可言?”
“依弟愚見,曹孟德此舉,乃是欲仿效高祖擒淮陰。”
“弟隻恐兄長此去,便不得再迴。”
“便是能迴,陳留隻恐亦不為兄長所有!”
西漢之時,有人控告楚王韓信謀反。
當時,漢高祖麾下諸將,皆欲發兵,擒拿韓信。
高祖無言,問於陳平。
陳平言:將領不如韓信,兵士不如楚兵,如果盲目用兵,必定會使自己陷入危險。
於是,陳平獻策,讓高祖假稱是去雲夢澤巡遊,以此為名,召見諸侯。
韓信前來拜見,高祖便令武士將其擒下。
韓信這時方才歎息,果如先人所言,狡兔死,走狗烹。
高祖擒淮陰的典故,張邈豈會不知?
當下聞言,卻是深以為然,一時間大為憂慮。
張超見狀,勸慰道。
“兄長不必擔憂。”
“我陳留牆高城堅,絕非發幹小城可比。”
“曹孟德若是當真舉兵來攻,我等卻也不懼。”
“兄長不妨去信一封,托之以疾病。”
“想來曹孟德也無話可說。”
張邈頷首,說道。
“吾弟所言甚是。”
於是迴信一封,遣人送予曹操。
陳留與雍丘相距不過三十餘裏,快馬僅需數個時辰。
故而曹操當日便接到張邈迴信。
其人閱罷,沉默多時,而後卻是長聲一歎,問郭嘉、戲誌才道。
“奉孝,誌才,卿等皆是智謀之士。”
“卿等可能看出,孟卓究竟有何顧慮?”
“就憑操與其過往情誼,他若趕來一敘,操莫非能害他麽?”
郭嘉默然。
戲誌才卻是冷笑一聲,拱手言道。
“明公。”
“南陽兵馬北上之時,張孟卓不顧明公之令,未做半點阻攔。”
“南陽軍與我軍鏖戰時,張孟卓亦未出兵相助。”
“南陽軍敗退之時,張孟卓竟然依舊放任袁公路南逃。”
“僅此三事,便足以看出,此人心懷異誌。”
頓了頓,看著麵無表情的曹操,戲誌才繼續言道。
“人言,治疾,當及其未篤。”
“如今張孟卓於郡中廣募兵士,囤積糧草,久而久之,必為我心腹之患。”
“與其放任此患滋生,莫如即刻調集兵馬,北擊陳留。”
“張孟卓手中多為新兵,縱有三萬之眾,亦不為懼。”
“以我軍之精銳,不出數月,陳留必破!屆時生擒二賊,正好可用來警示州內心懷異誌之人。”
曹操聞之,麵露深思。
多時之後,其人微微搖頭,拒絕道。
“我軍征戰月餘,又連經大戰,兵士士氣雖高,卻難免疲憊。”
“且我大軍在外,州內不穩。”
“若是在陳留遷延過久,一旦北麵東麵有變,反倒會給人可乘之機。”
“以操之見,當先做休整,並於州內招募兵卒。”
“待夏收之後,宿麥入倉,再以州伯大義,緩圖陳留。”
“明公。”
戲誌才拱手,還欲再言。
郭嘉卻搶先一步道。
“明公之意,確實可行。”
“不過,依嘉之見,陳留或可緩圖,潁川卻不可不急圖。”
“潁川?”
曹操、戲誌才聞言,微微一怔。
曹操心有所動,言道。
“奉孝請再言之。”
“諾。”
郭嘉遂令兵士取來輿圖,手指潁川道。
“潁川,與河南尹、南陽、陳留、汝南、陳國等地相鄰,於我而言,卻是一塊飛地。”
“然而,我若是在潁川留下數千兵馬,便可借此地轄製數郡。”
“河南尹一片荒蕪,陳國相駱俊乃愛民之人,隻欲保境,而無爭霸之心,此二地可暫不理會。”
“劉景升正圖謀南陽,汝南徐璆(qiu)亦是一清白之人,故南陽、汝南亦無需顧慮。”
曹操、戲誌才皆麵露讚同之色。
郭嘉最後手指陳留,言道。
“依嘉之見,將來我州再有戰事,必當先發於陳留,然後才會有他州之敵在外唿應。”
“我若據有潁川,陳留兵馬心有顧慮,則必不敢冒後方不穩之險,一意擊我兗州。”
“其等必會先擊潁川,確保陳留無礙。”
“尤其李太守現在我州,我軍借其名義,進占潁川,留駐兵馬,大義不失。”
“我軍若不早圖之,關中朝廷必會趁袁公路兵馬大喪之際,使人整合豫州,將來聯絡陳留,必為我之大患。”
“此事明公誠不可不察,亦不可不早做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