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文天祥帶著方興和齊棟二人來到城北的興義坊,勸勉坊內百姓隨同軍隊撤離揚州。
興義坊是揚州富戶聚集之地,大多人家都不願意搬離。在他們看來,朝廷已經向蒙元乞降,隻要不抵禦就可以,為何要背井離鄉。
任是文天祥口綻蓮花,也沒多少人響應,反而有大膽的少年,一邊唿喝,一邊向文天祥扔爛菜葉和臭雞蛋!
一旁方興和齊棟氣得握緊拳頭,就要去尋那幾個少年的晦氣。文天祥急忙止住他們。故土難離,尤其是有家業的,哪有那麽容易說走就走。
正在此時,一個小娘子清脆的聲音響起:
“李三李七,誰給你二人的膽子,竟敢對丞相如此無禮!”
文天祥循聲看去,一個容顏俏麗的少女漲紅了臉,叉著腰,衝著那幾個紈絝少年的方向喊著,胸脯也隨著一起一伏。
那幾個少年分明很害怕這個小娘子,都閉上了嘴巴,也停止了扔東西。
他們敢衝著丞相耍無賴,是因為有人教他們,丞相不可能和他們小孩子計較;可是這漂亮的少女,真的可能去拆他們的家。
小娘子喝住了紈絝子弟,索性走到台前,站在文天祥旁邊,對著鄉鄰們說道:
“眾位叔伯嬸娘,小女子知道揚州是我等家鄉,誰也不願離去。
可是元人兇戾,若是沒了廂軍護佑,百姓不過是待宰羔羊,到時候錢糧被劫掠還是小事,若是家中女兒也被搶走,後悔又如何來得及?”
同樣的一番話,出自文天祥口中和這小娘子口中,效果完全不同,而且這小娘子本身就是亭亭玉立,絕色佳人,這些話由她說來,登時讓很多為人父母的街鄰心有戚戚。
“我家小女也和呂小娘子一般大小,若是落在元人手裏,我也活不下去了。”
“呂小娘子有叔伯在元廷做大官,都願意隨著奔波,我等有什麽不能的。”
一時間,很多人下定決心,搬離揚州。
文天祥覺得很不好意思,堂堂的大宋狀元,還不如一個小女娃有說服力。聽人說她姓呂,還有家人在元朝做官,莫非是呂文德的家人?
想到這裏,文天祥向心情大好的小娘子施了一禮,先表達了謝意,隨後問道:
“方才有人稱唿呂小娘子,不知小娘子與呂文德大帥如何稱唿?”
小娘子本來笑顏如花,聽了文天祥的問話,有些黯然,低聲道:“衛國公是小女子的叔祖,家祖呂文信,家父呂師憲,小女子叫呂卿卿。”
衛國公是朝廷對呂文德的封號。其實在他死後,為了爭取降元的呂文煥,聖人還下旨追封呂文德為“和義郡王”。
對一個異姓封王,哪怕是追封,在宋朝也很少見,可見對呂氏一族的重視。隻是呂文煥並沒有因此再次歸宋,而且還把呂文德之子呂師夔也一起說動降元!
最終,呂氏一族降元的大小將領近百人!
惟有呂文信堅守忠義,戰死在長江沿岸!
呂卿卿沒有說叔祖被追封的郡王,也是因為叔父呂師夔不僅沒有感念朝廷之恩重,反而帶著族人一起降元。
她不願接受呂師夔為自己叔祖掙來的封號。
文天祥對一個少女能如此愛憎分明,不由得很是欽佩。
了解到呂卿卿的父親呂師憲幾年前就定居揚州為官,呂文信殉國後,呂師憲在家守孝。
“卿卿可願與乃父稟明,就說文某傾心乃祖忠義,望能到府中拜祭。”
“這個自然,我父為人隨和,丞相大人又是忠義之人,直接隨我去就是了。”
卿卿黯然的神色瞬間又轉為巧笑嫣然。
這一刻,文天祥覺得陰沉的天空仿佛都會被這笑容感染得雲開霧散。
文天祥還是沒有隨著呂卿卿迴家,他畢竟是大宋丞相,如此冒昧登門,還是多有不妥,於是他和呂卿卿約好了第二日申時前去拜訪。
第二日文天祥又去了緊鄰興義坊的三個坊,似乎是因前日效果很好,這次三個坊的百姓雖然也有不願搬遷的,但是卻沒有搗亂之人。
呂卿卿從第二個坊開始就在底下聽丞相大人在上麵侃侃而談。
文采絕步天下,風姿卓然世間,又是滿懷忠義,這樣完美之男子,就是歲數大了些,能作自己的父親了吧。
文天祥絕對想不到,呂小娘子此刻的心思。
聽了一陣,呂卿卿有些口渴,明明自己一句話也沒說啊,她有些舍不得離開,暗自對自己有些不滿。
想了想,還是去買碗酸梅湯。對了,正好可以給丞相大人也送一碗,他可是一直在說話的。
小娘子雀躍地向坊門處的茶攤跑去,卻一下撞上了一個行色匆匆的皂衣漢子。
“當啷”一聲,漢子懷裏掉下一個物件,落在石板地上。
一把寒光閃閃的短刀!
那漢子並未言語,俯身抄起短刀,疾步向遠處走去。
亂世裏帶刀很是常見,可是呂卿卿覺得那人的表情很慌張。
呂家自呂文德從軍後全都習武,卿卿雖是女兒身,卻從小賴著爺爺教她耍槍弄棒。
呂文信不像大哥那樣能生,膝下十幾個兒子,七八個女兒!
他隻有兩個兒子,長子又早夭,所以呂師憲就是獨子。
呂師憲和父親一樣,也隻有一兒一女,兒子呂瀟瀟木訥寡言,不似呂卿卿,從小活潑好動,深得呂文信喜愛。
戎馬一生的呂文信經常帶著小孫女騎馬打獵,看她是真心喜歡練武,就找了軍中教習,專門傳授她武藝。
如此長大的呂卿卿,坊裏的紈絝怎麽能不害怕!
此刻,她決定跟著那漢子,看看他有何企圖。
皂衣漢子一邊走一邊迴頭看,也沒有發現呂卿卿在跟著他。來到坊中西北角一個不起眼的矮房前,漢子和兩個守在那裏的持劍漢子打了個招唿,進了屋。
一見有人守著屋門,呂卿卿知道無法靠近,她見這漢子鬼鬼祟祟,決定盡快去告訴文丞相,這群人,不會是元人的奸細吧。
正想著,她忽然覺得後腦劇痛,隨即暈了過去。
興義坊是揚州富戶聚集之地,大多人家都不願意搬離。在他們看來,朝廷已經向蒙元乞降,隻要不抵禦就可以,為何要背井離鄉。
任是文天祥口綻蓮花,也沒多少人響應,反而有大膽的少年,一邊唿喝,一邊向文天祥扔爛菜葉和臭雞蛋!
一旁方興和齊棟氣得握緊拳頭,就要去尋那幾個少年的晦氣。文天祥急忙止住他們。故土難離,尤其是有家業的,哪有那麽容易說走就走。
正在此時,一個小娘子清脆的聲音響起:
“李三李七,誰給你二人的膽子,竟敢對丞相如此無禮!”
文天祥循聲看去,一個容顏俏麗的少女漲紅了臉,叉著腰,衝著那幾個紈絝少年的方向喊著,胸脯也隨著一起一伏。
那幾個少年分明很害怕這個小娘子,都閉上了嘴巴,也停止了扔東西。
他們敢衝著丞相耍無賴,是因為有人教他們,丞相不可能和他們小孩子計較;可是這漂亮的少女,真的可能去拆他們的家。
小娘子喝住了紈絝子弟,索性走到台前,站在文天祥旁邊,對著鄉鄰們說道:
“眾位叔伯嬸娘,小女子知道揚州是我等家鄉,誰也不願離去。
可是元人兇戾,若是沒了廂軍護佑,百姓不過是待宰羔羊,到時候錢糧被劫掠還是小事,若是家中女兒也被搶走,後悔又如何來得及?”
同樣的一番話,出自文天祥口中和這小娘子口中,效果完全不同,而且這小娘子本身就是亭亭玉立,絕色佳人,這些話由她說來,登時讓很多為人父母的街鄰心有戚戚。
“我家小女也和呂小娘子一般大小,若是落在元人手裏,我也活不下去了。”
“呂小娘子有叔伯在元廷做大官,都願意隨著奔波,我等有什麽不能的。”
一時間,很多人下定決心,搬離揚州。
文天祥覺得很不好意思,堂堂的大宋狀元,還不如一個小女娃有說服力。聽人說她姓呂,還有家人在元朝做官,莫非是呂文德的家人?
想到這裏,文天祥向心情大好的小娘子施了一禮,先表達了謝意,隨後問道:
“方才有人稱唿呂小娘子,不知小娘子與呂文德大帥如何稱唿?”
小娘子本來笑顏如花,聽了文天祥的問話,有些黯然,低聲道:“衛國公是小女子的叔祖,家祖呂文信,家父呂師憲,小女子叫呂卿卿。”
衛國公是朝廷對呂文德的封號。其實在他死後,為了爭取降元的呂文煥,聖人還下旨追封呂文德為“和義郡王”。
對一個異姓封王,哪怕是追封,在宋朝也很少見,可見對呂氏一族的重視。隻是呂文煥並沒有因此再次歸宋,而且還把呂文德之子呂師夔也一起說動降元!
最終,呂氏一族降元的大小將領近百人!
惟有呂文信堅守忠義,戰死在長江沿岸!
呂卿卿沒有說叔祖被追封的郡王,也是因為叔父呂師夔不僅沒有感念朝廷之恩重,反而帶著族人一起降元。
她不願接受呂師夔為自己叔祖掙來的封號。
文天祥對一個少女能如此愛憎分明,不由得很是欽佩。
了解到呂卿卿的父親呂師憲幾年前就定居揚州為官,呂文信殉國後,呂師憲在家守孝。
“卿卿可願與乃父稟明,就說文某傾心乃祖忠義,望能到府中拜祭。”
“這個自然,我父為人隨和,丞相大人又是忠義之人,直接隨我去就是了。”
卿卿黯然的神色瞬間又轉為巧笑嫣然。
這一刻,文天祥覺得陰沉的天空仿佛都會被這笑容感染得雲開霧散。
文天祥還是沒有隨著呂卿卿迴家,他畢竟是大宋丞相,如此冒昧登門,還是多有不妥,於是他和呂卿卿約好了第二日申時前去拜訪。
第二日文天祥又去了緊鄰興義坊的三個坊,似乎是因前日效果很好,這次三個坊的百姓雖然也有不願搬遷的,但是卻沒有搗亂之人。
呂卿卿從第二個坊開始就在底下聽丞相大人在上麵侃侃而談。
文采絕步天下,風姿卓然世間,又是滿懷忠義,這樣完美之男子,就是歲數大了些,能作自己的父親了吧。
文天祥絕對想不到,呂小娘子此刻的心思。
聽了一陣,呂卿卿有些口渴,明明自己一句話也沒說啊,她有些舍不得離開,暗自對自己有些不滿。
想了想,還是去買碗酸梅湯。對了,正好可以給丞相大人也送一碗,他可是一直在說話的。
小娘子雀躍地向坊門處的茶攤跑去,卻一下撞上了一個行色匆匆的皂衣漢子。
“當啷”一聲,漢子懷裏掉下一個物件,落在石板地上。
一把寒光閃閃的短刀!
那漢子並未言語,俯身抄起短刀,疾步向遠處走去。
亂世裏帶刀很是常見,可是呂卿卿覺得那人的表情很慌張。
呂家自呂文德從軍後全都習武,卿卿雖是女兒身,卻從小賴著爺爺教她耍槍弄棒。
呂文信不像大哥那樣能生,膝下十幾個兒子,七八個女兒!
他隻有兩個兒子,長子又早夭,所以呂師憲就是獨子。
呂師憲和父親一樣,也隻有一兒一女,兒子呂瀟瀟木訥寡言,不似呂卿卿,從小活潑好動,深得呂文信喜愛。
戎馬一生的呂文信經常帶著小孫女騎馬打獵,看她是真心喜歡練武,就找了軍中教習,專門傳授她武藝。
如此長大的呂卿卿,坊裏的紈絝怎麽能不害怕!
此刻,她決定跟著那漢子,看看他有何企圖。
皂衣漢子一邊走一邊迴頭看,也沒有發現呂卿卿在跟著他。來到坊中西北角一個不起眼的矮房前,漢子和兩個守在那裏的持劍漢子打了個招唿,進了屋。
一見有人守著屋門,呂卿卿知道無法靠近,她見這漢子鬼鬼祟祟,決定盡快去告訴文丞相,這群人,不會是元人的奸細吧。
正想著,她忽然覺得後腦劇痛,隨即暈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