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中央到地方,以金字塔結構組成的官吏是一個特殊的階層。它象樞紐,象門閥,最精彩的悲喜劇都在這裏上演,國家的興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階層。
【經文】
夫人臣蔭芽未動,形兆未見,昭然獨見存亡之機,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處,如此者,聖臣也。
虛心盡意,日進善道,勉主以禮義,諭主以長策,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如此者,大臣也。
夙興夜寐,進賢不懈,數稱往古之行事,以厲主意,如此者,忠臣也。
[或問袁子曰:“故少府楊阜,豈非忠臣哉?”對曰:“可謂直士,忠則吾不知。何者?夫為人臣,見主失道,指其非而播揚其惡,可謂直士,未為忠也。故司空陳群則不然,其談語終日,未嚐言人主之非,書數十上而不知,君子謂陳群於是乎長者。此為忠矣。]
明察成敗,早防而救之,塞其間,絕其源,轉禍以為福,君終已無憂,如此者,智臣也。
依文奉法,任官職事,不受贈遺,食飲節儉,如此者,貞臣也。
國家昏亂,所為不諛,敢犯主之嚴顏,麵言主之過失,如此者,直臣也。
是謂六正。
[桓範《世要論》曰:“臣有辭拙而意工,言逆而事順,可不恕之以直乎?
臣有樸呆而辭訥,外疏而內敏,可不恕之以質乎?
臣有犯難以為上,離謗以為國,可不恕以忠乎?
臣有守正以逆眾意,執法而違私欲,可不恕之以公乎?
臣有不屈己以求合,不禍世以取名,可不恕之以直乎?
臣有從仄陋而進顯言,由卑賤而陳國事,可不恕之以難乎?
臣有孤特而執節,介立而見毀,可不恕之以勁乎?
此七恕者,皆所以進善也。”]
【譯文】
當官的,如果能在天下大事還處在萌芽階段,沒有形成規模的時候,局勢的兆頭還沒有顯現的時候,就已經洞燭機先,獨具慧眼,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存亡、得失的關鍵都事先看得到,把握得住。在大大燃燒起來之前就能預先防止,使他的主子超然獨立,永遠站在光榮偉大的一麵。能夠具有這種才具、境界的大臣,堪稱第一流的官吏,王者之師。這種大臣便是聖臣。
其次可稱作好官的是謙虛謹慎、盡心竭力為人主辦事,經常思索好的治國之道向人主建議,勉勵君王恪守禮儀、勤政愛民;勸說君王眼光遠大,胸懷大誌,使其英明正確的地方更英明、更正確;對其不良的作風,有害的習慣千方百計加以糾正、挽救,能做到這些的,就是大臣。
能稱得上忠臣的,必須做到為國家辦事早起晚睡,廢寢忘食,同時要終生不懈地舉賢薦能,為國家推薦、選拔人才,還要博學多識,精通曆史,經常引證曆史經驗啟發激勵人主。能做到這些的才是忠臣。
[有人問魏明帝時的楚郡太守袁安:“已故的內務大臣楊阜,難道不是忠臣嗎?”袁安迴答道:“象楊阜這樣的臣子隻能稱‘直士’,算不得忠臣。
為什麽說他隻是一‘直士’呢?因為作為臣子,如果發現人主的行為有不合規矩的地方,當著眾人的麵指出他的錯誤,使君王的過失傳揚天下,隻不過給自己撈了個梗直之士的名聲,但這不是忠臣的應有的做法。已故的司空陳群就不是這樣,他的學問、人品樣樣都好,他和中央機關的高級官員們在一起的時候,從來不講人主的錯誤,隻是幾十次地送奏章給皇帝,指出哪些事做錯了,哪個缺點必須改,有批評,有建議,而同僚們卻都不知道他寫過奏折。陳群向人主提了意見而不自我標榜,所以後世的人都尊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這才是真正的忠臣。”]
深謀遠慮,明察秋毫,清楚成功、失敗的機樞在哪裏,並能事先預防,采取補救的辦法,堵塞某一國策實施的漏洞,把可能導致失敗、動亂的因素提前消滅了,轉禍為福,轉危為安,使人主自始至終不必憂慮。能這樣做的是智臣。
奉公守法,以身作則,忠於職守,勇於負責,為民眾出了力、辦了事不接受賀禮,清正廉潔,勤儉樸素。能這樣做的是貞臣。
當皇帝昏庸、國家離亂的時候,對上不拍馬屁,不阿諛逢承,而且敢冒犯昏君的龍顏,在群臣唯唯喏喏的時候,敢當麵指出昏君的過錯。能這樣做的,就叫做直臣。
這是六種類型的正麵官員——“正臣”。
[南北朝的桓範在他寫的《世要論》中說:“有些官員不善言辭,說出來的話不好聽,而當領導的卻要注意,這個官吏雖然嘴笨,但他是個內秀的人,有一肚子錦囊妙計。如果當領導的隻因他禿嘴笨舌,說話刺耳,就處處看不順眼,冷落疏遠他,他的才幹就得不到發揮了。對這樣的官吏,能不體察到他的心直口訥,而不加以寬容嗎?
“有的官員相貌憨厚土氣,說話吭吭巴巴,其貌不揚,不修邊幅,可是腦子好使得很,聰慧敏銳,能發現、想到被別人忽略的問題。對這樣的官員,當領導的不應當為了他本質上淳樸、聰敏的優點而寬容他外表鄙陋的不足嗎?
“有的官員是臨危授命,冒險犯難,是能擔當撥亂反正大任的天才,為了國家、民族的興旺發達,可以忍受一切誹謗屈辱。對於這樣的官員,當領導的不是應當為了他的忠心為國而信任、重用他,原諒他的小節嗎?
“有的官員公正廉明,為了長遠利益,為了國家大局與大多數人的意見、利益發生了衝突;或者為了扞衛法律的威嚴而大義滅親,犧牲個人和家族的利益。對於這樣的官員,當領導的應當看到其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的可貴,給予支持保護。
“有的官員個性倔強,道德標準很高,要想讓他委屈求全,違反他的人格標準去迎合某一種意見,屈從某一種局勢,他死也不幹。可是在現實中,這種人往往被當作傻子。還有的官員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如果讓他阿諛世俗做一件事,個人可以名利雙收,但這件事將給社會帶來禍患,那他寧可不要這個名,也不做這種事,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人也往往被當作傻子。
對於這些高風亮節,品格高尚的官員,當領導的不是應當特別加以理解、重用嗎?
“有些官員在基層工作,地位不高,沒有名氣,路子也窄,但是愛動腦筋,有見地,能向上級領導提出很好的意見。雖然位卑人微,但敢越級反映情況,討論國事。對於這種官員,當領導的不是應當體察到他們忠心為國之難能可貴嗎?
“有的官員個性孤僻,作風特殊,但他保持著與眾不同、超然獨立的節操,這就很容易招來誹謗。當領導的應當明白這種人有著特殊的品操、才能,並加以原諒、寬容。
“這七種善於理解、體諒、保護官吏的做法,是當領導必須具備的,否則就得不到前麵所說的六種好官員。”]
【經文】
安官貪祿,不務公事,與世沉浮,左右觀望,如此者,具臣也。
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隱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與主為樂,不顧後害,如此者,諛臣也。
中實險詖,外貌小謹,巧言令色,又心疾賢。所欲進則明其美,隱其惡;所欲退則彰其過,匿其美,使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
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內離骨肉之親,外妒亂於朝廷,如此者,讒臣也。
專權擅勢,以輕為重;私門成黨,以富其家;擅矯主命,以自顯貴,如此者,賊臣也。
諂主以佞邪,墜主於不義,朋黨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無別,是非無聞;使主惡布於境內,聞於四鄰,如此者,亡國之臣也。
是謂六邪。
[桓範《世要論》曰:“臣有立小忠以售大不忠,效小信以成大不信,可不慮之以詐乎?
臣有貌厲而內荏,色取仁而行違,可不慮之以虛乎?
臣有害同儕以專朝,塞下情以壅上,可不慮之以嫉乎?
臣有進邪說以亂是,因似然以傷賢,可不慮之以讒乎?
臣有因賞以償恩,因罰以作威,可不慮之以奸乎?
臣有外顯相薦,內陰相除,謀事托公而實挾私,可不慮之以欺乎?
臣有事左右以求進,托重臣以自結,可不慮之以偽乎?
臣有和同以取悅,苟合以求進,可不慮之以禍乎?
臣有悅主意以求親,悅主言以取容,可不慮之以佞乎?
此九慮者,所以防惡也。”]
【譯文】
有的人當官隻是為了拿薪水,對工作敷衍應付,不當迴事,隨大流,跟著走,見風使航,八麵滑溜,瞻前顧後,左顧右盼,就怕得罪人,就怕負責任,這種當官的,可名之曰“具臣”——濫竽充數而已。
隻要是領導講的,就說“講得好,非常正確,非常重要”;隻要是領導做的,就說“做得對,帶了個好頭”。嘴上這麽說,肚子裏卻在暗暗揣摸主子的愛好,凡有所愛就投其所好,及時上貢,來滿足主子的聲色之樂,把主子巴結得渾身通泰。漸漸的,當領導的不把這類專事拍馬屁的官員當外人了,互相包庇縱容,一起吃喝玩樂,不計後果,不考慮影響。這種官員就叫做“諛臣”。
內心陰險奸詐,外貌謙恭謹慎,能說會道,討人喜歡,實際上嫉賢妒能,想提拔誰,就在上級領導麵前盡說他的好話,隱瞞他的缺點;對真正的人才,就在上峰麵前誇大、突出他的過失,隱瞞他的優點,結果使上級賞罰不當,號令不行,政策、法規不能貫徹,這類官吏就是“奸臣”。
有才智,有學識,幹起壞事來更有能耐。掩飾他的過錯道理講的振振有詞,叫人們聽了不由得不信服;辯論起來足以形成一家學說,小則可以挑撥離間父子兄弟反目成仇,大則可以在中央國家機構煽風點火,製造混亂。這種官員就是“讒臣”。
篡奪權力,造成自己的勢力,顛倒黑白,無限上綱,整倒別人,排斥異己,培植私人勢力結成死黨,形成自己的社會勢力;假傳聖旨,到處以全權代表的身份出現,使自己顯得無比尊貴。這類官吏就是“賊臣”。
在人主麵前阿諛奉承,鼓動、促使國王往邪路上走,背後又把錯誤都推到國王一個人身上;結黨營私,互相包庇,欺上瞞下,不讓領導人了解真實情況,使上上下下黑白不分,是非不辯;暗地裏宣揚領導人的過失,使全國老百姓都罵國家領導人,鬧得國際上都知道。這種官吏就是‘亡國之臣”。
這是六種類型的反麵官員——“邪臣”。
當官的既然有六種類型的“邪臣”——不正派的官員,那麽有什麽辦法可以防止他們混入各級機關呢?這就要講究防邪之道。
[桓範說:“有的官員在小事情上忠心耿耿,工作幹得不錯,但其險惡用心在於一旦手握大權,以便實現他的大野心,達到大不忠的目的;有的在小事上,在平時很講信用,但其目的是為了沽名釣譽,在大事上搞陰謀詭計,達到反叛的目的。對這類官員不是應該預防其欺詐嗎?
“有的官員表麵上很有魄力,幹勁衝天,實際上沒有真膽識;而有的表麵上非常仁義,可在實際行動上卻與仁義相違背。這就要考慮,這些官員是不是在弄虛作假?
“有的官員專搞打擊同事、貶低同僚的小動作,以達到自己被信任、重用的目的,一旦委以重用,就使下情不能上達,上麵的計劃、政令也不能向下傳達。對這類官員,當領導的就要考慮他是不是嫉妒心理在作怪呢?
“有的官員發表似是而非的意見,雖然很中聽,但是中了他的邪說就會亂了真理;或者發表貌似合情合理的意見,一旦實行,就會傷害真正的賢能之士。對於這類官員,當領導的就要考慮他是不是在進讒言?
“有些官員手中有一定的權力,就用不公正的賞賜鼓勵自己滿意的部下,盡管這些人沒有什麽業績;或者用獎賞的辦法收買人心,預支恩德;或者用不公正的處罰對待自己不喜歡的屬下,以此樹立權威,盡管這些人有能力、有業績。對出於私心擅自賞罰的負責人,當領導的就得想想他是不是奸佞之人?
“有的官員居心不良,存心要陷害某人,就采用明場上抬舉他,說好話,而暗地裏卻用陰謀詭計把他搞垮的手法;或者要謀略什麽事情,總是冠冕堂皇地打著公事公辦、一心為公的旗號,實際上暗中卻塞進了私貨,假公濟私,但手段非常高明,做得不留痕跡。當領導的,就要警覺這類官員是不是欺世盜名、欺君罔上之輩?
“有的官員專走上層路線,結交領導人左右的辦事人員,從而找機會向執政者說項推薦,以達到進身的目的;或者借助領導人重用的、言聽計從的人,巴結他們,依靠他們,以此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當領導的就應當考慮,這類官員是不是有作偽的動機?
“有的官員永遠隨聲附和,八麵玲瓏,有時甚至違心地苟合別人,為的是不得罪任何人,一步步順利地往上爬。對這類官員,當領導的就要考慮將來的禍患:關鍵時刻,利害關頭,他是不是也會這樣呢?
“有的官員一門心思順著上級領導的意誌,專做上麵喜歡搞的事,專說上麵喜歡聽的話,為的是求得上級的歡心,取得上級的親信,而這些事、這些話對老百姓、對社會是好是壞,他一概不去多想。這種官員,就得想想他是不是佞臣?”
【經文】
子貢曰:“陳靈公君臣宣淫於朝,泄冶諫而殺之,是與比幹同也,可謂仁乎?”
子曰:“比幹於紂,親則叔父,官則少師,忠款之心,在於存宗廟而已,故以必死爭之,冀身死之後而紂悔悟。其本情在乎仁也。泄冶位為下大夫,無骨肉之親,懷寵不
去,以區區之一身,欲正一國之淫昏,死而無益,可謂懷矣!詩雲:‘民之多僻,無自立辟。’其泄冶之謂乎?”
【譯文】
春秋時鄭穆公的女兒夏姬,後世稱她為“一代妖姬”,是當時的名女人,陳、鄭等好幾個國家都亡在她手裏。據說她好幾十歲了還不顯老,許多諸候都被她迷住了。最初她嫁給陳國的大夫禦叔,丈夫死後,她和陳靈公及朝中大夫孔寧、儀行父私通,搞得朝廷烏煙瘴氣。陳國的大夫泄冶看不下去,就向他們提出規諫。陳靈公自知理虧,無顏麵對泄冶,就買通一個刺客,把泄冶殺了。就這件事子貢問孔子:“陳靈公君臣與夏姬yin亂朝綱,泄冶規勸,招來殺身之禍。泄冶的行為與紂王時代的比幹相同,能不能說泄冶的做法合乎仁道呢?”
孔子說:“不能這樣說,因為比幹之於紂王,從私人關係方麵講,他們是皇親,比幹是紂王的叔父;從公的方麵講,比於是皇帝的老師。比於是為保住殷商的宗廟社稷,所以他下決心犧牲自己,希望用自己的一死使紂王悔悟,所以比幹當時的心理狀態,是真正的仁愛之心。泄冶就不同了,他隻是陳靈公的部屬,地位不過是個下大夫,並沒有血緣上的親密關係,在陳國這樣一個政亂君昏的國家,正人君子本應掛冠而去,可是泄冶沒有這樣做。他以如此低微的地位,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想用區區一身,糾正國家領導人的yin亂昏庸,死了也是白死,一點用處都沒有。象他這種作法,愛國之心還是有的,至於說到忠、仁,卻毫不相幹。《詩經》中有兩句話:‘民之多僻,無自立辟。’意思是說,尋常百姓一旦走到偏激的邪路上去的時候,是沒有辦法把他們拉迴來的。泄冶就是這種人。”
【經文】
或曰:“叔孫通阿二世意,可乎?”
司馬遷曰:“夫量主而進,前哲所韙。叔孫生希世度務製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古之君之,直而不挺,曲而不撓,大直若詘,道同委蛇,蓋謂是也。”
[議曰:太公雲:“吏不誌諫,非吾吏也。”朱雲庭詰張禹曰:“屍祿保位,無能往來,可斬也。”
班固曰:“依世則廢道,違俗則危殆,此古人所以難受爵位。”由此言之,存與死,其義雲何?
對曰:範曄稱:“夫專為義則傷生,專為生則塞義。若義重於生,舍生可也;生重於義,全生可也。”]
【譯文】
有人問:“叔孫通順著秦二世的心事拍馬屁,這是應該的嗎?”
司馬遷迴答道:“叔孫通先生考較做君王的是不是英明,以便決定自己的進退,這個原則是前代哲人所認可的。他為了繼承文化道統,期待著太平盛世,希望理想的時代一來,好做一番事業,製定富有文化精神的體製。進退韜諱,他看得很清楚。在秦始皇那個時代,他沒有辦法,隻好遷就當時的時代環境。他非常懂得適應時代的變化,以最強的應變能力達到最終目的,最後終於成了漢王朝的儒學宗師,開創了幾千年的儒家禮儀製度。古代的君子,挺拔有如大樹,所有的樹都被彎曲折斷的時候,隻有它還直立著,但是太挺拔了也很危險,容易折斷,所以雖然直立,卻很柔韌。保全自身以後,在那樣的亂世是很難生存的,不來點隨波逐流,就顯得與眾不同,太特別了也要吃虧,隻好遷就世俗。但完全同流合汙也不行,必須‘曲而不撓’,心中始終堅持一貫的思想原則。所以在亂世中行直道的人,就有種‘大直若詘’的樣子,看上去好象不會說話,畏畏縮縮的,曲裏拐彎的,但最終的目的是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這就是叔孫通的處世哲學。”
有這樣一個觀點:司馬遷在談到官員的標準時說:“在朝為官而不給領導提意見,這種官員要不的。”比如朱雲和張禹的事吧,這兩個人都是漢成帝的老師,當時正是王莽家族用權的時候,民間怨恨到了極點,各地的奏章報到中央,都被張禹壓下來不給皇帝看。朱雲當著皇帝的麵詰問張禹:“下麵那麽多奏章你不讓聖上看,象死人一樣占著一塊地方,隻想保住自己的烏紗帽,什麽都不幹,使上下的意見、消息無法勾通,該殺!”
班固對此發表意見說:“為人處世太難了,跟著時代、世俗走吧,就違背了倫理道德,違背了思想信仰;可是如果超凡脫俗,逆潮流而行,人生就馬上變的舉步維艱,危機四伏,至少這輩子沒有飯吃,會把自己給餓死。因此古代的人給官也不做。為什麽不願做官?為什麽要清高?因為他既然出來做官,就想對國家對社會有所貢獻。可是如果估量一下當時的局勢,當官後不但一無所為,甚至還有危險,那又何必出來?這樣一想,就不輕易接收招聘了。”由這個道理看起來,推論下去,一旦麵臨生存還是死亡的抉擇,有時候連命也得搭上,這生與死的取舍,該怎麽講呢?
範曄對這一重大問題的迴答是:“一個人一天到晚,專門講文化道德、義理之學,那麽就連飯也吃不上,連謀生的辦法都沒有了;但是如果隻講求生,為掙錢,為當官,連命都不要,倫理道德的貫徹就被堵死了。古人在生與義發生衝突時,取舍的標準是這樣:假如死了比活著更有價值,就舍生取義;假如生存下來可以扭轉局麵,幹一番更大的事業,雖然是苟且偷生,但比死更有價值,那就舍義求生。否則,隻能殉難以全節了。”
【按語】
如果你能對叔孫通的經曆有所了解,對他的內心世界有所體察,那麽你就會明白,處在封建暴君的淫威之下,又生逢亂世的中國知識分子如欲有所建樹,需要經受多麽大的屈辱和酸苦,即便他對人類文化做出了較大貢獻,仍然免不了後人的非議。
叔孫通是被秦始皇征召的文學博士。奏滅六國後,把六國的文化名人收羅到鹹陽,組成了相當於現代最高決策人身邊的智囊團,但這些人大多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消滅了,不知叔孫通是用什麽辦法逃過這一劫難的。秦二世接位後,陳勝、吳廣造反,二世召集當時隻剩下三十餘人的博士們問:“聽說有人造反,是真的嗎?”博士們早就想向皇帝提意見了,這時正好借題發揮,唯有叔孫通說:“沒有的事,不過是些小毛賊。郡守正在捉拿,不足為患。”二世聽了很高興。下令讓執法官追查那些說造反是實情的博士,對叔孫通反倒大大嘉獎。眾博士走迴館舍,責問叔孫通:“先生說話怎麽能這樣拍馬屁呀?”叔孫通說:“諸位不明白,我是虎口逃生啊!”他說完後,看見秦王朝沒希望了,趕緊收拾行裝溜之大吉。
叔孫通後來投奔漢王劉邦。劉邦向來看不起讀書人,拿儒生帽子當便壺,見了讀書人就罵。叔孫通最初連飯也吃不上,什麽氣都受。劉邦見叔孫通穿著一身懦生服裝,一看就不順眼。叔孫通馬上換成楚人的短裝,劉邦才高興了。
叔孫通投靠漢王的時候,跟隨他的弟子有一百多人,但他誰也沒有推舉,隻撿那些出身群盜的強壯之徒加以推薦,弟子們偷偷罵他:“服侍先生幾年,卻不推薦我們,一味舉薦那些大強盜,這是什麽道理嘛?”叔孫通聽到後對他們說:“漢王現在冒死打天下,你們能打仗嗎?現在還用不著我們讀書人。
你們耐性些,我不會忘記大家的。”
公元前201 年,亦即劉邦一統天下後的第二年,封有大功的武臣二十多人,其餘未封的日夜爭功不休。有一天劉邦從宮殿高樓上望見大小將官坐在宮中的沙地上指手畫腳,情緒激昂。劉邦問張良:“他們在說什麽?”張良說:“陛下難道還不知道?他們在商量造反。”劉邦說:“現在已天下太平,為什麽還要造反呢?”張良說:“陛下以一平民率領他們打了天下。如今你貴為天子,所封的都是與你親近的,所殺的都是平生有仇怨的。這些人不封賞,他們擔心你計較他們的平生過失,也性命不保,所以要相聚謀反。”劉邦說:“那該怎麽辦?”張良說:“你看那個將領是你一向憎恨的,群臣也都知道,你馬上封賞他,大家就安心了。”劉邦聽了張良的話,封了功勞最大、他又最不滿意的雍齒,將官們的情緒才平靜下來。
論功封賞的事雖然解決了,但是大臣們議事時沒有秩序,沒有規矩,亂七八糟,喝醉了酒就亂喊亂叫,有的甚至拔出劍來砍柱子。劉邦為此很擔憂。
叔孫通知道時機到了,就去見劉邦,建議他製定禮法。漢高祖斥責他:“我的天下是馬上得來的,你們讀書人算什麽?去你的!”這時叔孫通開始頂他了:“陛下天下可以馬上得之,但不可以馬上治之。”劉邦一聽這話有道理,就問他該怎麽辦?叔孫通於是向他提出製定上朝禮儀的計劃。漢高祖立刻答應,教他去操辦。叔孫通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把他所規劃的“朝班”禮製都演習好後,請漢高祖出來坐朝。那一天,天還沒有大亮,朝拜皇帝的儀式就正式開始了。準備上朝的文武百官按照官職大小,在宮門外排隊等候。宮門外懸排著五彩繽紛的旗幟。雄壯威武的衛士手執刀槍斧鉞排列兩邊。傳令官發出號今後,大臣們肅穆恭敬地順序快步上殿,然後跪拜山唿:“吾皇萬歲萬萬歲!”漢高祖見了這等氣派,這等威嚴,十分高興,情不自禁地說:“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也才知道了讀書人的用處。高興之下,他當即任命叔孫通為太常,賞賜黃金五百兩。追隨叔孫通的那些儒生們也都一一受到了賞賜和提拔。
叔孫通為漢高祖建立的“朝班”製度,雖經曆代沿革,但一直到清朝末年,實行了近兩千年,因此,封建社會的政治體製思想一直受他的影響。象叔孫通這類知識分子的艱辛經曆和非凡貢獻,也隻有遭遇比他更不幸的司馬遷才能理解,所以太史公在他所寫的《叔孫通傳》中讚歎道:“叔孫通希世度務製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大直若詘,道固委蛇。蓋謂是乎?”
【經文】
或曰:“然則竇武、陳蕃,與宦者同朝廷爭衡,終為所誅,為非乎?”
範曄曰:“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鹹能樹立風聲,抗論昏俗,驅馳山■■之中,而與腐夫爭衡,終取滅亡者,彼非不能潔情誌,違埃霧也。憫夫世士,以離俗為高,而人
倫莫相恤也。以遁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已任,雖道遠而彌厲,及遭值際會,協策竇武,可謂萬代一時也。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世心也。”
[議曰:此所謂義重於生,舍生可也。]
【譯文】
如果有人問:“如此說來,後漢的竇武、陳蕃,與把持朝政的竇後及其親信宦官曹節、王甫抗衡鬥爭,最終還是死在這班外戚、宦官手裏,難道他們做錯了嗎?”
《後漢書》的作者範曄對這段曆史是這樣議論的:“漢桓帝、漢靈帝兩朝,象陳蕃這樣的人,都是能夠建樹時代風尚,對當時渾渾噩噩混日子的世俗風氣發出抗議的人。以他的人品學問,道德情操,在最腐敗的社會風氣中,猶如駿馬馳騁在坎坷崎嶇的險途中一樣,敢和那些權勢薰天的宦官抗爭,乃至不惜把生命搭上。以他的聰明才智,並不是做不到潔身自好,明哲保身,而是不屑於這樣做
罷了。因為他堅持自己的人格、道德標準,悲憫當時世俗庸人,象一些知識分子那樣,看到世風日下,盡管反感極了,也隻求遠離五濁惡世,自以為清高,然而這樣一來,人世間就連一些互相同情、憐惜的人情味都沒有了。
所以他反對那些退隱避世的人,認為退隱不合人生的真義,而他自己好幾次有機會退隱避禍,可就是不走,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以仁義之心為已任,明知任重道遠,意誌更加堅定、激昂。等到政治形勢一有施展才智的機會,就協同竇武掃除宦官勢力,甚至不惜以生命相助。這樣的死,以曆史的眼光看,把時間拉長、空間放大了,是把千秋萬代的事業放在一個暫短的時空內做了。他這生命的價值,在於精神的不死,千秋萬代都要受人景仰。雖然他失敗了,然而他的精神、正義卻世世代代作為信念的支柱在引導、支持著世道人心。”
這就是前麵所講的義重於生、舍生取義的道理。]
【經文】
或曰:“臧洪死張超之難,可謂義乎?”
範曄曰:“雍丘之圍,臧洪之感憤,壯矣!相其徒跣且號,束甲請舉,誠足憐也。夫豪雄之所趣舍,其與守義之心異乎?若乃締謀連衡,懷詐算以相尚者,蓋惟勢利所在而已。況偏城既危,曹、袁方睦,洪徒指外敵之衡,以紓倒懸之會,忿恨之師,兵家所忌,可謂懷哭秦之節,存荊則未聞。”
[昔廣陵太守張超委政臧洪,後袁紹亦與結友。及曹操圍張超於雍丘,洪聞超被圍,乃徒銑號位,勒兵救超,兼從紹請兵,紹不聽,超城陷,遂族誅超。洪由是怨紹,與之絕,紹興兵圍之,城陷誅死。
議曰:臧洪當縱橫之時,行平居之義,非立功之士也。]
【譯文】
[三國交戰的時候,廣陵(今江蘇揚州一帶)的太守張超把地方政務委托給臧洪去代理,後來袁紹也和臧洪成了朋友。等到曹操在雍丘(今河南杞縣)
包圍了張超,臧洪聞訊後,光著腳哭著到處替張超求救兵,自己也出兵去救張超,因與袁紹是朋友,又向袁紹求援,可是袁紹沒答應。雍丘被曹操攻破後,張超全家被殺。臧洪因此恨透了袁紹,就和他絕交了。朋友反目成仇後,袁紹舉兵圍攻臧洪,城破之後,臧洪也被袁紹殺了。
後來人們在談論起這件往事時,不但不同情臧洪,反麵認為他頭腦不清,稀裏胡塗。三國交戰的那個時代,正象春秋戰國縱橫錯節的時代一樣,是個沒有道理好講的時代,說不上哪一方是仁義之師。臧洪昏頭昏腦,對時代環境看不清,身家性命都保不住,還妄想象在和平安居時那樣講道義,講友情,豈不可笑!所以說,身處亂世還想象臧洪那樣去立功立業,救苦救難,隻能自取滅亡。]
也許有人會問:“臧洪雖然不明智,但他為救朋友張超而死,總還夠得上講義氣吧?”
對此範曄也有他的看法。他說:“曹操兵圍雍丘,張超處境危急,臧洪為救朋友到處求救,當時就臧洪個人感情之悲憤、慷慨來說,是一種壯烈的情操。看他那副光著腳奔走唿號、帶兵赴難的樣子,確實值得同情。可是話說迴來,英雄豪傑在某種特定的情勢下,對於是非善惡的取舍,與普通人的信守節義,在心態上是否不一樣呢?‘大行不辭小讓’,成大功,立大業,辦大事的人,是顧不到那麽多枝節瑣事的,甚至挨罵都在所不惜。至於象三國時期,袁紹、曹操、張超這一幫人,和一切亂世中擁兵割據的草頭王一樣,有時候結盟訂約,聯合起來對付共同的敵人,實際上都在打自己的算盤,聯合有利就聯合,開戰有利就汗戰,根本沒有什麽信義可講,唯一的出發點是形勢的需要,利害的衡量。在這種局勢下,看不透這一點,而去和人講道義,隻有送命了。更何況三國時,在軍閥割劇的戰亂局麵下,雍丘是個非常危險的偏城,臧洪出於一時憤慨,隻知道自己的朋友被曹操包圍了,心想袁紹也是朋友,就去請袁出兵,卻不知曹、袁當時出於利害關係的考慮,剛剛講和,正是友好相處的時候。臧洪昏昏然想借袁紹的兵打敗曹操,來解救朋友的危難,即便成功了也是前門驅狼後門進虎的做法,是很危險的。再說,按兵法來講,逞一時義憤,率忿恨之師,是兵家之大忌。臧洪‘徒跣且號,束甲請兵’,和楚國的申包胥因楚國被吳國打敗,到秦國請兵,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一樣,在個人的情感上無可指責,但是對解決問題而言,一點用也沒有。
借助外力解決本國的危難,隻會落個把國家拱手讓給他人的下場,從來沒有聽說這樣能複國圖存的。”
【經文】
或曰:“季布壯士,而反摧剛為柔,髡鉗逃匿,為是乎?”
司馬遷曰:“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於楚,身屢典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至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賢者誠重其死。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勇也,其計盡,無複之耳。”
[議曰:太史公曰:“魏豹、彭越雖故賤,然已席卷千裏,南麵稱孤,喋血乘勝日有聞矣。懷叛逆之意,及敗,不死而虜,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以上且羞其行,況王者乎!彼無異故,智略絕人,獨患無身耳。得攝尺寸之柄,其雲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辭雲。”此則縱橫之士,務立其功者也。
又《藺公讚》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不敢發。相如一厲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廉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此則忠貞之臣,誠知死所者也。
管子曰:“不恥身在縲絏之中,而恥天下之不理;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申於諸侯。”此則自負其才,以濟世為度者也。”
此皆士之行己,死與不死之明效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譯文】
有人問:“天下聞名的遊俠季布,當年曾是項羽麾下戰將,一次追擊劉邦,差點殺了劉邦。後來劉邦得了天下,最恨的就是季布,懸重賞全國通緝他,同時下令,誰敢藏匿他就誅滅九族。弄得季布無處藏身,剃成了光頭,毀了容,東躲西藏,四處流竄。一個真正的英雄壯士,窮途末路,一死了之算了。象季布這樣的壯士,一反昔日剛勇豪邁的氣概,去做窩囊的亡命徒。
這樣對嗎?”
司馬遷在談到季布的行為時說:“在劉、項爭雄的時候,以西楚霸王項羽那樣‘力拔山兮’的氣概,季布仍然能在楚軍中以武勇揚名楚國,每次戰役都身先士卒,率領部隊衝鋒陷陣,多少次衝入敵軍奪旗斬將,稱得上是真正的壯士。可是等到項羽失敗,劉邦下令通緝他,要抓他殺他的時候,他又甘心為奴而不自殺,又顯得多麽下賤,一點誌氣都沒有。季布為什麽要這麽做呢?他肯定是堅信自己是個了不起的人才,隻是投錯了胎,走錯了路,所以受盡了屈辱但不以為恥,盼望有機會能施展自己還沒有充分發揮的潛能,所以最終還是成了漢代的名將。由他的所作所為,可以窺測出他的誌氣、抱負,他覺得為項羽而死太不值得,因此才那樣忍厚負重,委屈求全。由此看來,一個有見識、有素養、有氣魄的賢者,固然把死看的很重,可並不象愚夫愚婦一樣,心胸狹隘,為了一點兒小事,就氣得尋死上吊,這並不是有勇氣的表現,而是計窮力竭,覺得沒有辦法挽迴局麵,走到絕路上了,所以才去自殺。而胸懷大誌的人,雖然不怕死,但要看值不值得去死,隻要還有一線東山再起的希望,是絕不會輕生的。”
[對生與義的衝突和取舍,司馬遷還有一種說法:“在楚漢相爭的時候,魏豹和彭越這兩個人,有自己的軍隊,能征慣戰,都是一方的霸主,他們投靠哪一方,對局勢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兩個人雖然出身卑賤,一個是亡命徒,一個是打魚的,然而亂世英雄起四方,一旦聚眾唿嘯,攻城略地,席卷千裏,就有了稱王稱霸的資本,殺人 放火,氣焰囂張,天天都是他們得意的時候。這種土匪、流氓出身的投機分子,心懷叛逆,唯恐天下不亂,因為在亂世他們才有機可乘,有油水可撈,一旦社會安定,就沒他們的立足之地了。這種人失敗了是不會自殺的,他們寧願被俘虜,受盡淩ru而死,而且至死也不甘心,這是什麽道理呢?”
司馬遷說:“象這樣的行徑,就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也會覺得羞恥,更何況具有帝王之才的人呢?如項羽失敗了,都因元顏麵對江東父老而自殺了。但這些人失敗之後,寧可被俘也不願自行了斷,落到坐大獄、受刑戮的地步,這是為什麽呢?沒有別的緣故,隻因為他們的智慧、謀略超人,唯一憂懼的是此身不保,隻要‘留得青山在’,一旦抓到哪怕是不大的一點權力,就想實現他的理想,讓天下來個天翻地覆,所以他們寧願做囚犯也不想死。”
這些縱橫之士,隻想如何建功立業,為此受什麽委屈都在所不惜。
司馬遷在《藺相如列傳》之後,讚頌藺相如時說過:“一個人明知幹一件事非死不可,還要決心去做,這是需要大勇的。死並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如何處理。決定死還是生,這不但要有大勇,還要有大智。當藺相如捧著和氏壁,眼睛看著柱子,準備人玉俱毀的時候,迴過頭來怒斥秦王及其左右,藺相如已經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以一文弱書生,當麵折辱威加四海的秦王,多不過被砍頭而已。可是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這一決定是最難的,就連當時在場的文武百宮,都嚇得戰戰兢兢,大氣都不敢出,然而藺相如卻能氣勢奪人,反而鎮住了秦國上下。後來他迴到趙國,因此舉功勞太大,位比廉頗,老將軍心有不服,處處和他過不去,然而藺相如總是百般謙讓,後來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名重泰山,千古流芳。象藺相如這樣處理生與死、榮與辱的,才算是智勇雙全啊!”
這就是忠貞之士的典型,真正懂的何時、何地、何事上不伯死,但在另一些情況下又不輕言犧牲,是具有大智慧、大勇氣的英雄。
齊桓公的名相管仲說:“人們認為我被齊桓公俘虜後,關在牢裏委屈求全是可恥的,可我認為有誌之士可恥的不是一時身陷囹圄,而是不能對國家、社會做貢獻;人們認為我所追隨、擁戴的公子糾死了,我也應該跟著死,不死就是可恥,可我認為可恥的是有大才而不能讓一個國家稱雄天下。”
管仲的這番話表明,有經世治國之才的人由於對自己的才能充滿信心,以改天換地作為人生之目標,所以決不會把生死看得太重。季布也罷,管仲也罷,這些有才有識之士,對自己一生的行為,乃至死與不死,都有很明確的價值觀念和衡量標準。]
【經文】
或曰:“宗愨之賤也,見輕庾業。及其貴也,請業為長史,何如?”
斐子野曰:“夫貧而無戚,賤而無悶,恬乎天素,弘此大猷,曾、原之德也。降誌辱身,挽眉折脊,忍屈庸曹之下,貴聘群雄之上,韓、鯨之誌也。
卑身之事則同,居卑之情已異。若宗元幹無怍於草具,有韓、鯨之度矣。終棄舊惡,長者哉!”
[宋宗愨之賤也,州人庾業豐富,待容必方丈。其為愨設,則粟飯,愨亦致飽。及為豫州,請業為長吏也。]
【經文】
夫人臣蔭芽未動,形兆未見,昭然獨見存亡之機,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處,如此者,聖臣也。
虛心盡意,日進善道,勉主以禮義,諭主以長策,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如此者,大臣也。
夙興夜寐,進賢不懈,數稱往古之行事,以厲主意,如此者,忠臣也。
[或問袁子曰:“故少府楊阜,豈非忠臣哉?”對曰:“可謂直士,忠則吾不知。何者?夫為人臣,見主失道,指其非而播揚其惡,可謂直士,未為忠也。故司空陳群則不然,其談語終日,未嚐言人主之非,書數十上而不知,君子謂陳群於是乎長者。此為忠矣。]
明察成敗,早防而救之,塞其間,絕其源,轉禍以為福,君終已無憂,如此者,智臣也。
依文奉法,任官職事,不受贈遺,食飲節儉,如此者,貞臣也。
國家昏亂,所為不諛,敢犯主之嚴顏,麵言主之過失,如此者,直臣也。
是謂六正。
[桓範《世要論》曰:“臣有辭拙而意工,言逆而事順,可不恕之以直乎?
臣有樸呆而辭訥,外疏而內敏,可不恕之以質乎?
臣有犯難以為上,離謗以為國,可不恕以忠乎?
臣有守正以逆眾意,執法而違私欲,可不恕之以公乎?
臣有不屈己以求合,不禍世以取名,可不恕之以直乎?
臣有從仄陋而進顯言,由卑賤而陳國事,可不恕之以難乎?
臣有孤特而執節,介立而見毀,可不恕之以勁乎?
此七恕者,皆所以進善也。”]
【譯文】
當官的,如果能在天下大事還處在萌芽階段,沒有形成規模的時候,局勢的兆頭還沒有顯現的時候,就已經洞燭機先,獨具慧眼,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存亡、得失的關鍵都事先看得到,把握得住。在大大燃燒起來之前就能預先防止,使他的主子超然獨立,永遠站在光榮偉大的一麵。能夠具有這種才具、境界的大臣,堪稱第一流的官吏,王者之師。這種大臣便是聖臣。
其次可稱作好官的是謙虛謹慎、盡心竭力為人主辦事,經常思索好的治國之道向人主建議,勉勵君王恪守禮儀、勤政愛民;勸說君王眼光遠大,胸懷大誌,使其英明正確的地方更英明、更正確;對其不良的作風,有害的習慣千方百計加以糾正、挽救,能做到這些的,就是大臣。
能稱得上忠臣的,必須做到為國家辦事早起晚睡,廢寢忘食,同時要終生不懈地舉賢薦能,為國家推薦、選拔人才,還要博學多識,精通曆史,經常引證曆史經驗啟發激勵人主。能做到這些的才是忠臣。
[有人問魏明帝時的楚郡太守袁安:“已故的內務大臣楊阜,難道不是忠臣嗎?”袁安迴答道:“象楊阜這樣的臣子隻能稱‘直士’,算不得忠臣。
為什麽說他隻是一‘直士’呢?因為作為臣子,如果發現人主的行為有不合規矩的地方,當著眾人的麵指出他的錯誤,使君王的過失傳揚天下,隻不過給自己撈了個梗直之士的名聲,但這不是忠臣的應有的做法。已故的司空陳群就不是這樣,他的學問、人品樣樣都好,他和中央機關的高級官員們在一起的時候,從來不講人主的錯誤,隻是幾十次地送奏章給皇帝,指出哪些事做錯了,哪個缺點必須改,有批評,有建議,而同僚們卻都不知道他寫過奏折。陳群向人主提了意見而不自我標榜,所以後世的人都尊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這才是真正的忠臣。”]
深謀遠慮,明察秋毫,清楚成功、失敗的機樞在哪裏,並能事先預防,采取補救的辦法,堵塞某一國策實施的漏洞,把可能導致失敗、動亂的因素提前消滅了,轉禍為福,轉危為安,使人主自始至終不必憂慮。能這樣做的是智臣。
奉公守法,以身作則,忠於職守,勇於負責,為民眾出了力、辦了事不接受賀禮,清正廉潔,勤儉樸素。能這樣做的是貞臣。
當皇帝昏庸、國家離亂的時候,對上不拍馬屁,不阿諛逢承,而且敢冒犯昏君的龍顏,在群臣唯唯喏喏的時候,敢當麵指出昏君的過錯。能這樣做的,就叫做直臣。
這是六種類型的正麵官員——“正臣”。
[南北朝的桓範在他寫的《世要論》中說:“有些官員不善言辭,說出來的話不好聽,而當領導的卻要注意,這個官吏雖然嘴笨,但他是個內秀的人,有一肚子錦囊妙計。如果當領導的隻因他禿嘴笨舌,說話刺耳,就處處看不順眼,冷落疏遠他,他的才幹就得不到發揮了。對這樣的官吏,能不體察到他的心直口訥,而不加以寬容嗎?
“有的官員相貌憨厚土氣,說話吭吭巴巴,其貌不揚,不修邊幅,可是腦子好使得很,聰慧敏銳,能發現、想到被別人忽略的問題。對這樣的官員,當領導的不應當為了他本質上淳樸、聰敏的優點而寬容他外表鄙陋的不足嗎?
“有的官員是臨危授命,冒險犯難,是能擔當撥亂反正大任的天才,為了國家、民族的興旺發達,可以忍受一切誹謗屈辱。對於這樣的官員,當領導的不是應當為了他的忠心為國而信任、重用他,原諒他的小節嗎?
“有的官員公正廉明,為了長遠利益,為了國家大局與大多數人的意見、利益發生了衝突;或者為了扞衛法律的威嚴而大義滅親,犧牲個人和家族的利益。對於這樣的官員,當領導的應當看到其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的可貴,給予支持保護。
“有的官員個性倔強,道德標準很高,要想讓他委屈求全,違反他的人格標準去迎合某一種意見,屈從某一種局勢,他死也不幹。可是在現實中,這種人往往被當作傻子。還有的官員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如果讓他阿諛世俗做一件事,個人可以名利雙收,但這件事將給社會帶來禍患,那他寧可不要這個名,也不做這種事,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人也往往被當作傻子。
對於這些高風亮節,品格高尚的官員,當領導的不是應當特別加以理解、重用嗎?
“有些官員在基層工作,地位不高,沒有名氣,路子也窄,但是愛動腦筋,有見地,能向上級領導提出很好的意見。雖然位卑人微,但敢越級反映情況,討論國事。對於這種官員,當領導的不是應當體察到他們忠心為國之難能可貴嗎?
“有的官員個性孤僻,作風特殊,但他保持著與眾不同、超然獨立的節操,這就很容易招來誹謗。當領導的應當明白這種人有著特殊的品操、才能,並加以原諒、寬容。
“這七種善於理解、體諒、保護官吏的做法,是當領導必須具備的,否則就得不到前麵所說的六種好官員。”]
【經文】
安官貪祿,不務公事,與世沉浮,左右觀望,如此者,具臣也。
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隱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與主為樂,不顧後害,如此者,諛臣也。
中實險詖,外貌小謹,巧言令色,又心疾賢。所欲進則明其美,隱其惡;所欲退則彰其過,匿其美,使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
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內離骨肉之親,外妒亂於朝廷,如此者,讒臣也。
專權擅勢,以輕為重;私門成黨,以富其家;擅矯主命,以自顯貴,如此者,賊臣也。
諂主以佞邪,墜主於不義,朋黨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無別,是非無聞;使主惡布於境內,聞於四鄰,如此者,亡國之臣也。
是謂六邪。
[桓範《世要論》曰:“臣有立小忠以售大不忠,效小信以成大不信,可不慮之以詐乎?
臣有貌厲而內荏,色取仁而行違,可不慮之以虛乎?
臣有害同儕以專朝,塞下情以壅上,可不慮之以嫉乎?
臣有進邪說以亂是,因似然以傷賢,可不慮之以讒乎?
臣有因賞以償恩,因罰以作威,可不慮之以奸乎?
臣有外顯相薦,內陰相除,謀事托公而實挾私,可不慮之以欺乎?
臣有事左右以求進,托重臣以自結,可不慮之以偽乎?
臣有和同以取悅,苟合以求進,可不慮之以禍乎?
臣有悅主意以求親,悅主言以取容,可不慮之以佞乎?
此九慮者,所以防惡也。”]
【譯文】
有的人當官隻是為了拿薪水,對工作敷衍應付,不當迴事,隨大流,跟著走,見風使航,八麵滑溜,瞻前顧後,左顧右盼,就怕得罪人,就怕負責任,這種當官的,可名之曰“具臣”——濫竽充數而已。
隻要是領導講的,就說“講得好,非常正確,非常重要”;隻要是領導做的,就說“做得對,帶了個好頭”。嘴上這麽說,肚子裏卻在暗暗揣摸主子的愛好,凡有所愛就投其所好,及時上貢,來滿足主子的聲色之樂,把主子巴結得渾身通泰。漸漸的,當領導的不把這類專事拍馬屁的官員當外人了,互相包庇縱容,一起吃喝玩樂,不計後果,不考慮影響。這種官員就叫做“諛臣”。
內心陰險奸詐,外貌謙恭謹慎,能說會道,討人喜歡,實際上嫉賢妒能,想提拔誰,就在上級領導麵前盡說他的好話,隱瞞他的缺點;對真正的人才,就在上峰麵前誇大、突出他的過失,隱瞞他的優點,結果使上級賞罰不當,號令不行,政策、法規不能貫徹,這類官吏就是“奸臣”。
有才智,有學識,幹起壞事來更有能耐。掩飾他的過錯道理講的振振有詞,叫人們聽了不由得不信服;辯論起來足以形成一家學說,小則可以挑撥離間父子兄弟反目成仇,大則可以在中央國家機構煽風點火,製造混亂。這種官員就是“讒臣”。
篡奪權力,造成自己的勢力,顛倒黑白,無限上綱,整倒別人,排斥異己,培植私人勢力結成死黨,形成自己的社會勢力;假傳聖旨,到處以全權代表的身份出現,使自己顯得無比尊貴。這類官吏就是“賊臣”。
在人主麵前阿諛奉承,鼓動、促使國王往邪路上走,背後又把錯誤都推到國王一個人身上;結黨營私,互相包庇,欺上瞞下,不讓領導人了解真實情況,使上上下下黑白不分,是非不辯;暗地裏宣揚領導人的過失,使全國老百姓都罵國家領導人,鬧得國際上都知道。這種官吏就是‘亡國之臣”。
這是六種類型的反麵官員——“邪臣”。
當官的既然有六種類型的“邪臣”——不正派的官員,那麽有什麽辦法可以防止他們混入各級機關呢?這就要講究防邪之道。
[桓範說:“有的官員在小事情上忠心耿耿,工作幹得不錯,但其險惡用心在於一旦手握大權,以便實現他的大野心,達到大不忠的目的;有的在小事上,在平時很講信用,但其目的是為了沽名釣譽,在大事上搞陰謀詭計,達到反叛的目的。對這類官員不是應該預防其欺詐嗎?
“有的官員表麵上很有魄力,幹勁衝天,實際上沒有真膽識;而有的表麵上非常仁義,可在實際行動上卻與仁義相違背。這就要考慮,這些官員是不是在弄虛作假?
“有的官員專搞打擊同事、貶低同僚的小動作,以達到自己被信任、重用的目的,一旦委以重用,就使下情不能上達,上麵的計劃、政令也不能向下傳達。對這類官員,當領導的就要考慮他是不是嫉妒心理在作怪呢?
“有的官員發表似是而非的意見,雖然很中聽,但是中了他的邪說就會亂了真理;或者發表貌似合情合理的意見,一旦實行,就會傷害真正的賢能之士。對於這類官員,當領導的就要考慮他是不是在進讒言?
“有些官員手中有一定的權力,就用不公正的賞賜鼓勵自己滿意的部下,盡管這些人沒有什麽業績;或者用獎賞的辦法收買人心,預支恩德;或者用不公正的處罰對待自己不喜歡的屬下,以此樹立權威,盡管這些人有能力、有業績。對出於私心擅自賞罰的負責人,當領導的就得想想他是不是奸佞之人?
“有的官員居心不良,存心要陷害某人,就采用明場上抬舉他,說好話,而暗地裏卻用陰謀詭計把他搞垮的手法;或者要謀略什麽事情,總是冠冕堂皇地打著公事公辦、一心為公的旗號,實際上暗中卻塞進了私貨,假公濟私,但手段非常高明,做得不留痕跡。當領導的,就要警覺這類官員是不是欺世盜名、欺君罔上之輩?
“有的官員專走上層路線,結交領導人左右的辦事人員,從而找機會向執政者說項推薦,以達到進身的目的;或者借助領導人重用的、言聽計從的人,巴結他們,依靠他們,以此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當領導的就應當考慮,這類官員是不是有作偽的動機?
“有的官員永遠隨聲附和,八麵玲瓏,有時甚至違心地苟合別人,為的是不得罪任何人,一步步順利地往上爬。對這類官員,當領導的就要考慮將來的禍患:關鍵時刻,利害關頭,他是不是也會這樣呢?
“有的官員一門心思順著上級領導的意誌,專做上麵喜歡搞的事,專說上麵喜歡聽的話,為的是求得上級的歡心,取得上級的親信,而這些事、這些話對老百姓、對社會是好是壞,他一概不去多想。這種官員,就得想想他是不是佞臣?”
【經文】
子貢曰:“陳靈公君臣宣淫於朝,泄冶諫而殺之,是與比幹同也,可謂仁乎?”
子曰:“比幹於紂,親則叔父,官則少師,忠款之心,在於存宗廟而已,故以必死爭之,冀身死之後而紂悔悟。其本情在乎仁也。泄冶位為下大夫,無骨肉之親,懷寵不
去,以區區之一身,欲正一國之淫昏,死而無益,可謂懷矣!詩雲:‘民之多僻,無自立辟。’其泄冶之謂乎?”
【譯文】
春秋時鄭穆公的女兒夏姬,後世稱她為“一代妖姬”,是當時的名女人,陳、鄭等好幾個國家都亡在她手裏。據說她好幾十歲了還不顯老,許多諸候都被她迷住了。最初她嫁給陳國的大夫禦叔,丈夫死後,她和陳靈公及朝中大夫孔寧、儀行父私通,搞得朝廷烏煙瘴氣。陳國的大夫泄冶看不下去,就向他們提出規諫。陳靈公自知理虧,無顏麵對泄冶,就買通一個刺客,把泄冶殺了。就這件事子貢問孔子:“陳靈公君臣與夏姬yin亂朝綱,泄冶規勸,招來殺身之禍。泄冶的行為與紂王時代的比幹相同,能不能說泄冶的做法合乎仁道呢?”
孔子說:“不能這樣說,因為比幹之於紂王,從私人關係方麵講,他們是皇親,比幹是紂王的叔父;從公的方麵講,比於是皇帝的老師。比於是為保住殷商的宗廟社稷,所以他下決心犧牲自己,希望用自己的一死使紂王悔悟,所以比幹當時的心理狀態,是真正的仁愛之心。泄冶就不同了,他隻是陳靈公的部屬,地位不過是個下大夫,並沒有血緣上的親密關係,在陳國這樣一個政亂君昏的國家,正人君子本應掛冠而去,可是泄冶沒有這樣做。他以如此低微的地位,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想用區區一身,糾正國家領導人的yin亂昏庸,死了也是白死,一點用處都沒有。象他這種作法,愛國之心還是有的,至於說到忠、仁,卻毫不相幹。《詩經》中有兩句話:‘民之多僻,無自立辟。’意思是說,尋常百姓一旦走到偏激的邪路上去的時候,是沒有辦法把他們拉迴來的。泄冶就是這種人。”
【經文】
或曰:“叔孫通阿二世意,可乎?”
司馬遷曰:“夫量主而進,前哲所韙。叔孫生希世度務製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古之君之,直而不挺,曲而不撓,大直若詘,道同委蛇,蓋謂是也。”
[議曰:太公雲:“吏不誌諫,非吾吏也。”朱雲庭詰張禹曰:“屍祿保位,無能往來,可斬也。”
班固曰:“依世則廢道,違俗則危殆,此古人所以難受爵位。”由此言之,存與死,其義雲何?
對曰:範曄稱:“夫專為義則傷生,專為生則塞義。若義重於生,舍生可也;生重於義,全生可也。”]
【譯文】
有人問:“叔孫通順著秦二世的心事拍馬屁,這是應該的嗎?”
司馬遷迴答道:“叔孫通先生考較做君王的是不是英明,以便決定自己的進退,這個原則是前代哲人所認可的。他為了繼承文化道統,期待著太平盛世,希望理想的時代一來,好做一番事業,製定富有文化精神的體製。進退韜諱,他看得很清楚。在秦始皇那個時代,他沒有辦法,隻好遷就當時的時代環境。他非常懂得適應時代的變化,以最強的應變能力達到最終目的,最後終於成了漢王朝的儒學宗師,開創了幾千年的儒家禮儀製度。古代的君子,挺拔有如大樹,所有的樹都被彎曲折斷的時候,隻有它還直立著,但是太挺拔了也很危險,容易折斷,所以雖然直立,卻很柔韌。保全自身以後,在那樣的亂世是很難生存的,不來點隨波逐流,就顯得與眾不同,太特別了也要吃虧,隻好遷就世俗。但完全同流合汙也不行,必須‘曲而不撓’,心中始終堅持一貫的思想原則。所以在亂世中行直道的人,就有種‘大直若詘’的樣子,看上去好象不會說話,畏畏縮縮的,曲裏拐彎的,但最終的目的是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這就是叔孫通的處世哲學。”
有這樣一個觀點:司馬遷在談到官員的標準時說:“在朝為官而不給領導提意見,這種官員要不的。”比如朱雲和張禹的事吧,這兩個人都是漢成帝的老師,當時正是王莽家族用權的時候,民間怨恨到了極點,各地的奏章報到中央,都被張禹壓下來不給皇帝看。朱雲當著皇帝的麵詰問張禹:“下麵那麽多奏章你不讓聖上看,象死人一樣占著一塊地方,隻想保住自己的烏紗帽,什麽都不幹,使上下的意見、消息無法勾通,該殺!”
班固對此發表意見說:“為人處世太難了,跟著時代、世俗走吧,就違背了倫理道德,違背了思想信仰;可是如果超凡脫俗,逆潮流而行,人生就馬上變的舉步維艱,危機四伏,至少這輩子沒有飯吃,會把自己給餓死。因此古代的人給官也不做。為什麽不願做官?為什麽要清高?因為他既然出來做官,就想對國家對社會有所貢獻。可是如果估量一下當時的局勢,當官後不但一無所為,甚至還有危險,那又何必出來?這樣一想,就不輕易接收招聘了。”由這個道理看起來,推論下去,一旦麵臨生存還是死亡的抉擇,有時候連命也得搭上,這生與死的取舍,該怎麽講呢?
範曄對這一重大問題的迴答是:“一個人一天到晚,專門講文化道德、義理之學,那麽就連飯也吃不上,連謀生的辦法都沒有了;但是如果隻講求生,為掙錢,為當官,連命都不要,倫理道德的貫徹就被堵死了。古人在生與義發生衝突時,取舍的標準是這樣:假如死了比活著更有價值,就舍生取義;假如生存下來可以扭轉局麵,幹一番更大的事業,雖然是苟且偷生,但比死更有價值,那就舍義求生。否則,隻能殉難以全節了。”
【按語】
如果你能對叔孫通的經曆有所了解,對他的內心世界有所體察,那麽你就會明白,處在封建暴君的淫威之下,又生逢亂世的中國知識分子如欲有所建樹,需要經受多麽大的屈辱和酸苦,即便他對人類文化做出了較大貢獻,仍然免不了後人的非議。
叔孫通是被秦始皇征召的文學博士。奏滅六國後,把六國的文化名人收羅到鹹陽,組成了相當於現代最高決策人身邊的智囊團,但這些人大多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消滅了,不知叔孫通是用什麽辦法逃過這一劫難的。秦二世接位後,陳勝、吳廣造反,二世召集當時隻剩下三十餘人的博士們問:“聽說有人造反,是真的嗎?”博士們早就想向皇帝提意見了,這時正好借題發揮,唯有叔孫通說:“沒有的事,不過是些小毛賊。郡守正在捉拿,不足為患。”二世聽了很高興。下令讓執法官追查那些說造反是實情的博士,對叔孫通反倒大大嘉獎。眾博士走迴館舍,責問叔孫通:“先生說話怎麽能這樣拍馬屁呀?”叔孫通說:“諸位不明白,我是虎口逃生啊!”他說完後,看見秦王朝沒希望了,趕緊收拾行裝溜之大吉。
叔孫通後來投奔漢王劉邦。劉邦向來看不起讀書人,拿儒生帽子當便壺,見了讀書人就罵。叔孫通最初連飯也吃不上,什麽氣都受。劉邦見叔孫通穿著一身懦生服裝,一看就不順眼。叔孫通馬上換成楚人的短裝,劉邦才高興了。
叔孫通投靠漢王的時候,跟隨他的弟子有一百多人,但他誰也沒有推舉,隻撿那些出身群盜的強壯之徒加以推薦,弟子們偷偷罵他:“服侍先生幾年,卻不推薦我們,一味舉薦那些大強盜,這是什麽道理嘛?”叔孫通聽到後對他們說:“漢王現在冒死打天下,你們能打仗嗎?現在還用不著我們讀書人。
你們耐性些,我不會忘記大家的。”
公元前201 年,亦即劉邦一統天下後的第二年,封有大功的武臣二十多人,其餘未封的日夜爭功不休。有一天劉邦從宮殿高樓上望見大小將官坐在宮中的沙地上指手畫腳,情緒激昂。劉邦問張良:“他們在說什麽?”張良說:“陛下難道還不知道?他們在商量造反。”劉邦說:“現在已天下太平,為什麽還要造反呢?”張良說:“陛下以一平民率領他們打了天下。如今你貴為天子,所封的都是與你親近的,所殺的都是平生有仇怨的。這些人不封賞,他們擔心你計較他們的平生過失,也性命不保,所以要相聚謀反。”劉邦說:“那該怎麽辦?”張良說:“你看那個將領是你一向憎恨的,群臣也都知道,你馬上封賞他,大家就安心了。”劉邦聽了張良的話,封了功勞最大、他又最不滿意的雍齒,將官們的情緒才平靜下來。
論功封賞的事雖然解決了,但是大臣們議事時沒有秩序,沒有規矩,亂七八糟,喝醉了酒就亂喊亂叫,有的甚至拔出劍來砍柱子。劉邦為此很擔憂。
叔孫通知道時機到了,就去見劉邦,建議他製定禮法。漢高祖斥責他:“我的天下是馬上得來的,你們讀書人算什麽?去你的!”這時叔孫通開始頂他了:“陛下天下可以馬上得之,但不可以馬上治之。”劉邦一聽這話有道理,就問他該怎麽辦?叔孫通於是向他提出製定上朝禮儀的計劃。漢高祖立刻答應,教他去操辦。叔孫通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把他所規劃的“朝班”禮製都演習好後,請漢高祖出來坐朝。那一天,天還沒有大亮,朝拜皇帝的儀式就正式開始了。準備上朝的文武百官按照官職大小,在宮門外排隊等候。宮門外懸排著五彩繽紛的旗幟。雄壯威武的衛士手執刀槍斧鉞排列兩邊。傳令官發出號今後,大臣們肅穆恭敬地順序快步上殿,然後跪拜山唿:“吾皇萬歲萬萬歲!”漢高祖見了這等氣派,這等威嚴,十分高興,情不自禁地說:“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也才知道了讀書人的用處。高興之下,他當即任命叔孫通為太常,賞賜黃金五百兩。追隨叔孫通的那些儒生們也都一一受到了賞賜和提拔。
叔孫通為漢高祖建立的“朝班”製度,雖經曆代沿革,但一直到清朝末年,實行了近兩千年,因此,封建社會的政治體製思想一直受他的影響。象叔孫通這類知識分子的艱辛經曆和非凡貢獻,也隻有遭遇比他更不幸的司馬遷才能理解,所以太史公在他所寫的《叔孫通傳》中讚歎道:“叔孫通希世度務製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大直若詘,道固委蛇。蓋謂是乎?”
【經文】
或曰:“然則竇武、陳蕃,與宦者同朝廷爭衡,終為所誅,為非乎?”
範曄曰:“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鹹能樹立風聲,抗論昏俗,驅馳山■■之中,而與腐夫爭衡,終取滅亡者,彼非不能潔情誌,違埃霧也。憫夫世士,以離俗為高,而人
倫莫相恤也。以遁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已任,雖道遠而彌厲,及遭值際會,協策竇武,可謂萬代一時也。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世心也。”
[議曰:此所謂義重於生,舍生可也。]
【譯文】
如果有人問:“如此說來,後漢的竇武、陳蕃,與把持朝政的竇後及其親信宦官曹節、王甫抗衡鬥爭,最終還是死在這班外戚、宦官手裏,難道他們做錯了嗎?”
《後漢書》的作者範曄對這段曆史是這樣議論的:“漢桓帝、漢靈帝兩朝,象陳蕃這樣的人,都是能夠建樹時代風尚,對當時渾渾噩噩混日子的世俗風氣發出抗議的人。以他的人品學問,道德情操,在最腐敗的社會風氣中,猶如駿馬馳騁在坎坷崎嶇的險途中一樣,敢和那些權勢薰天的宦官抗爭,乃至不惜把生命搭上。以他的聰明才智,並不是做不到潔身自好,明哲保身,而是不屑於這樣做
罷了。因為他堅持自己的人格、道德標準,悲憫當時世俗庸人,象一些知識分子那樣,看到世風日下,盡管反感極了,也隻求遠離五濁惡世,自以為清高,然而這樣一來,人世間就連一些互相同情、憐惜的人情味都沒有了。
所以他反對那些退隱避世的人,認為退隱不合人生的真義,而他自己好幾次有機會退隱避禍,可就是不走,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以仁義之心為已任,明知任重道遠,意誌更加堅定、激昂。等到政治形勢一有施展才智的機會,就協同竇武掃除宦官勢力,甚至不惜以生命相助。這樣的死,以曆史的眼光看,把時間拉長、空間放大了,是把千秋萬代的事業放在一個暫短的時空內做了。他這生命的價值,在於精神的不死,千秋萬代都要受人景仰。雖然他失敗了,然而他的精神、正義卻世世代代作為信念的支柱在引導、支持著世道人心。”
這就是前麵所講的義重於生、舍生取義的道理。]
【經文】
或曰:“臧洪死張超之難,可謂義乎?”
範曄曰:“雍丘之圍,臧洪之感憤,壯矣!相其徒跣且號,束甲請舉,誠足憐也。夫豪雄之所趣舍,其與守義之心異乎?若乃締謀連衡,懷詐算以相尚者,蓋惟勢利所在而已。況偏城既危,曹、袁方睦,洪徒指外敵之衡,以紓倒懸之會,忿恨之師,兵家所忌,可謂懷哭秦之節,存荊則未聞。”
[昔廣陵太守張超委政臧洪,後袁紹亦與結友。及曹操圍張超於雍丘,洪聞超被圍,乃徒銑號位,勒兵救超,兼從紹請兵,紹不聽,超城陷,遂族誅超。洪由是怨紹,與之絕,紹興兵圍之,城陷誅死。
議曰:臧洪當縱橫之時,行平居之義,非立功之士也。]
【譯文】
[三國交戰的時候,廣陵(今江蘇揚州一帶)的太守張超把地方政務委托給臧洪去代理,後來袁紹也和臧洪成了朋友。等到曹操在雍丘(今河南杞縣)
包圍了張超,臧洪聞訊後,光著腳哭著到處替張超求救兵,自己也出兵去救張超,因與袁紹是朋友,又向袁紹求援,可是袁紹沒答應。雍丘被曹操攻破後,張超全家被殺。臧洪因此恨透了袁紹,就和他絕交了。朋友反目成仇後,袁紹舉兵圍攻臧洪,城破之後,臧洪也被袁紹殺了。
後來人們在談論起這件往事時,不但不同情臧洪,反麵認為他頭腦不清,稀裏胡塗。三國交戰的那個時代,正象春秋戰國縱橫錯節的時代一樣,是個沒有道理好講的時代,說不上哪一方是仁義之師。臧洪昏頭昏腦,對時代環境看不清,身家性命都保不住,還妄想象在和平安居時那樣講道義,講友情,豈不可笑!所以說,身處亂世還想象臧洪那樣去立功立業,救苦救難,隻能自取滅亡。]
也許有人會問:“臧洪雖然不明智,但他為救朋友張超而死,總還夠得上講義氣吧?”
對此範曄也有他的看法。他說:“曹操兵圍雍丘,張超處境危急,臧洪為救朋友到處求救,當時就臧洪個人感情之悲憤、慷慨來說,是一種壯烈的情操。看他那副光著腳奔走唿號、帶兵赴難的樣子,確實值得同情。可是話說迴來,英雄豪傑在某種特定的情勢下,對於是非善惡的取舍,與普通人的信守節義,在心態上是否不一樣呢?‘大行不辭小讓’,成大功,立大業,辦大事的人,是顧不到那麽多枝節瑣事的,甚至挨罵都在所不惜。至於象三國時期,袁紹、曹操、張超這一幫人,和一切亂世中擁兵割據的草頭王一樣,有時候結盟訂約,聯合起來對付共同的敵人,實際上都在打自己的算盤,聯合有利就聯合,開戰有利就汗戰,根本沒有什麽信義可講,唯一的出發點是形勢的需要,利害的衡量。在這種局勢下,看不透這一點,而去和人講道義,隻有送命了。更何況三國時,在軍閥割劇的戰亂局麵下,雍丘是個非常危險的偏城,臧洪出於一時憤慨,隻知道自己的朋友被曹操包圍了,心想袁紹也是朋友,就去請袁出兵,卻不知曹、袁當時出於利害關係的考慮,剛剛講和,正是友好相處的時候。臧洪昏昏然想借袁紹的兵打敗曹操,來解救朋友的危難,即便成功了也是前門驅狼後門進虎的做法,是很危險的。再說,按兵法來講,逞一時義憤,率忿恨之師,是兵家之大忌。臧洪‘徒跣且號,束甲請兵’,和楚國的申包胥因楚國被吳國打敗,到秦國請兵,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一樣,在個人的情感上無可指責,但是對解決問題而言,一點用也沒有。
借助外力解決本國的危難,隻會落個把國家拱手讓給他人的下場,從來沒有聽說這樣能複國圖存的。”
【經文】
或曰:“季布壯士,而反摧剛為柔,髡鉗逃匿,為是乎?”
司馬遷曰:“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於楚,身屢典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至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賢者誠重其死。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勇也,其計盡,無複之耳。”
[議曰:太史公曰:“魏豹、彭越雖故賤,然已席卷千裏,南麵稱孤,喋血乘勝日有聞矣。懷叛逆之意,及敗,不死而虜,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以上且羞其行,況王者乎!彼無異故,智略絕人,獨患無身耳。得攝尺寸之柄,其雲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辭雲。”此則縱橫之士,務立其功者也。
又《藺公讚》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不敢發。相如一厲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廉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此則忠貞之臣,誠知死所者也。
管子曰:“不恥身在縲絏之中,而恥天下之不理;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申於諸侯。”此則自負其才,以濟世為度者也。”
此皆士之行己,死與不死之明效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譯文】
有人問:“天下聞名的遊俠季布,當年曾是項羽麾下戰將,一次追擊劉邦,差點殺了劉邦。後來劉邦得了天下,最恨的就是季布,懸重賞全國通緝他,同時下令,誰敢藏匿他就誅滅九族。弄得季布無處藏身,剃成了光頭,毀了容,東躲西藏,四處流竄。一個真正的英雄壯士,窮途末路,一死了之算了。象季布這樣的壯士,一反昔日剛勇豪邁的氣概,去做窩囊的亡命徒。
這樣對嗎?”
司馬遷在談到季布的行為時說:“在劉、項爭雄的時候,以西楚霸王項羽那樣‘力拔山兮’的氣概,季布仍然能在楚軍中以武勇揚名楚國,每次戰役都身先士卒,率領部隊衝鋒陷陣,多少次衝入敵軍奪旗斬將,稱得上是真正的壯士。可是等到項羽失敗,劉邦下令通緝他,要抓他殺他的時候,他又甘心為奴而不自殺,又顯得多麽下賤,一點誌氣都沒有。季布為什麽要這麽做呢?他肯定是堅信自己是個了不起的人才,隻是投錯了胎,走錯了路,所以受盡了屈辱但不以為恥,盼望有機會能施展自己還沒有充分發揮的潛能,所以最終還是成了漢代的名將。由他的所作所為,可以窺測出他的誌氣、抱負,他覺得為項羽而死太不值得,因此才那樣忍厚負重,委屈求全。由此看來,一個有見識、有素養、有氣魄的賢者,固然把死看的很重,可並不象愚夫愚婦一樣,心胸狹隘,為了一點兒小事,就氣得尋死上吊,這並不是有勇氣的表現,而是計窮力竭,覺得沒有辦法挽迴局麵,走到絕路上了,所以才去自殺。而胸懷大誌的人,雖然不怕死,但要看值不值得去死,隻要還有一線東山再起的希望,是絕不會輕生的。”
[對生與義的衝突和取舍,司馬遷還有一種說法:“在楚漢相爭的時候,魏豹和彭越這兩個人,有自己的軍隊,能征慣戰,都是一方的霸主,他們投靠哪一方,對局勢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兩個人雖然出身卑賤,一個是亡命徒,一個是打魚的,然而亂世英雄起四方,一旦聚眾唿嘯,攻城略地,席卷千裏,就有了稱王稱霸的資本,殺人 放火,氣焰囂張,天天都是他們得意的時候。這種土匪、流氓出身的投機分子,心懷叛逆,唯恐天下不亂,因為在亂世他們才有機可乘,有油水可撈,一旦社會安定,就沒他們的立足之地了。這種人失敗了是不會自殺的,他們寧願被俘虜,受盡淩ru而死,而且至死也不甘心,這是什麽道理呢?”
司馬遷說:“象這樣的行徑,就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也會覺得羞恥,更何況具有帝王之才的人呢?如項羽失敗了,都因元顏麵對江東父老而自殺了。但這些人失敗之後,寧可被俘也不願自行了斷,落到坐大獄、受刑戮的地步,這是為什麽呢?沒有別的緣故,隻因為他們的智慧、謀略超人,唯一憂懼的是此身不保,隻要‘留得青山在’,一旦抓到哪怕是不大的一點權力,就想實現他的理想,讓天下來個天翻地覆,所以他們寧願做囚犯也不想死。”
這些縱橫之士,隻想如何建功立業,為此受什麽委屈都在所不惜。
司馬遷在《藺相如列傳》之後,讚頌藺相如時說過:“一個人明知幹一件事非死不可,還要決心去做,這是需要大勇的。死並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如何處理。決定死還是生,這不但要有大勇,還要有大智。當藺相如捧著和氏壁,眼睛看著柱子,準備人玉俱毀的時候,迴過頭來怒斥秦王及其左右,藺相如已經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以一文弱書生,當麵折辱威加四海的秦王,多不過被砍頭而已。可是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這一決定是最難的,就連當時在場的文武百宮,都嚇得戰戰兢兢,大氣都不敢出,然而藺相如卻能氣勢奪人,反而鎮住了秦國上下。後來他迴到趙國,因此舉功勞太大,位比廉頗,老將軍心有不服,處處和他過不去,然而藺相如總是百般謙讓,後來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名重泰山,千古流芳。象藺相如這樣處理生與死、榮與辱的,才算是智勇雙全啊!”
這就是忠貞之士的典型,真正懂的何時、何地、何事上不伯死,但在另一些情況下又不輕言犧牲,是具有大智慧、大勇氣的英雄。
齊桓公的名相管仲說:“人們認為我被齊桓公俘虜後,關在牢裏委屈求全是可恥的,可我認為有誌之士可恥的不是一時身陷囹圄,而是不能對國家、社會做貢獻;人們認為我所追隨、擁戴的公子糾死了,我也應該跟著死,不死就是可恥,可我認為可恥的是有大才而不能讓一個國家稱雄天下。”
管仲的這番話表明,有經世治國之才的人由於對自己的才能充滿信心,以改天換地作為人生之目標,所以決不會把生死看得太重。季布也罷,管仲也罷,這些有才有識之士,對自己一生的行為,乃至死與不死,都有很明確的價值觀念和衡量標準。]
【經文】
或曰:“宗愨之賤也,見輕庾業。及其貴也,請業為長史,何如?”
斐子野曰:“夫貧而無戚,賤而無悶,恬乎天素,弘此大猷,曾、原之德也。降誌辱身,挽眉折脊,忍屈庸曹之下,貴聘群雄之上,韓、鯨之誌也。
卑身之事則同,居卑之情已異。若宗元幹無怍於草具,有韓、鯨之度矣。終棄舊惡,長者哉!”
[宋宗愨之賤也,州人庾業豐富,待容必方丈。其為愨設,則粟飯,愨亦致飽。及為豫州,請業為長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