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戰區防禦(續)——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這兒,我們給防禦者把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的做法找到了一個重要而有力的理由,並且證明了它的正確性。盡管這樣,我們仍需要提出一個次要的但更為直接的理由,不過,僅僅這個理由是不夠有力的,所以它不能起決定性的作用。這個理由就是軍隊常常要利用最近的要塞作為儲備品的倉庫。這種作法既方便又有很多好處,因而一般說統帥都不願意從較遠的要塞運來必需品,或將必需品放置在沒有防禦工事的地方。既然要塞變成了軍隊的倉庫,那麽,在某些情況下把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便是完全必要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十分自然的。但是,我們清楚地看到,容易被一些沒有遠見的人過分重視的這個直接的原因並不足以解釋已經出現的全部情況,而且也不是可以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理由。
不通過會戰就奪取一個或幾個要塞,是不要求大規模決戰的所有進攻者的十分自然的目的,而防禦者的主要任務則在於阻止敵人實現這一目的。因此我們看到,在有許多要塞的戰區內,差不多一切運動都是圍繞這些要塞進行的,進攻者運用各種計謀力圖出敵不意地接近某一要塞,防禦者則力圖通過有準備的運動很快地阻攔敵人接近要塞。從路易十四起到薩克森元帥止,差不多在所有的尼德蘭戰局中都貫穿著這樣的特點。
關於掩護要塞的問題就談這麽多了。
擴大部隊配置正麵以掩護國土,這種手段,隻有在存在著大的地形障礙的情況下才是可以設想的。采用這一手段而設立的大大小小的防哨,隻有憑借堅固的陣地才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通常,陣地上天然障礙物已經足夠的情況是不多的,因此必須用人工築城加以補充。但是,應該認識到,用這種方法在某一點上所進行的抵抗隻能看作是一種相對的抵抗(參閱《戰鬥的意義》那一章),而不能看成是絕對的抵抗。當然,這樣的防哨也有可能不被敵人擊破,並且在個別情況下能夠取得絕對的結果,但是許多防哨中任何一個單獨的防哨和整體比較起來都是軟弱無力的,它也許受到敵人優勢兵力的攻擊,所以,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單獨的防哨所進行的抵抗上是沒有根據的。防禦者以這種方法擴大軍隊的配置正麵,隻能相對地增加抵抗的時間,不能獲得真正的勝利。可是,就這種防禦的總的目的和總的任務來說,單獨的防哨能起到這種作用也就足夠了。在不擔心發生大規模決戰與不怕敵人為了戰勝整體而不停地前進的戰局中,防禦者利用防哨進行戰鬥不會有什麽危險,縱使最後防哨並不能守住也是如此。在這種場合,進攻者除了奪取這個防哨以及一些戰利品之外,很少能得到其他利益。這個勝利對整個防禦不會有再進一步的影響,也不致動搖防禦者的基礎,致使許多牆壁跟著倒塌下來。對防禦者來說,在最壞的情況下,即便整個防禦體係由於某一個防哨的丟失而遭到破壞的情況下,他依然有時間集中自己的軍隊,用全部兵力向進攻者表示要決戰,而根據我們的前提,進攻者是不要求決戰的。所以通常在防禦者集中了兵力以後,進攻者也就不再繼續前進了,雙方的行動也就結束了。防禦者的所有損失是一些國土。人員和火炮,而這些也就是進攻者所滿足的成果。
假如防禦者估計到,進攻者可能或者很可能膽怯而謹慎地行動,他不想碰得頭破血流,因此不敢進攻我們的防哨,隻可能停在我們防哨的前麵,那麽,我們說,防禦者縱使在不利的情況下,也不妨采取這種防禦冒一下險,在這個考察中必須記住,我們假設中的進攻者是一個不敢冒險追求大的成果的敵人,對這樣的敵人來說,一個中等的但很牢固的防哨就可以使他停止前進了。即使進攻者肯定能夠攻破這個防哨,他也會考慮:為此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和當前這一勝利中可能獲得的利益比較起來,這個代價是不是太大。
上述情況表明,防禦者在寬大正麵上以許多並列的防哨進行強有力的相對抵抗,從整個戰局的角度來看,是能夠取得滿意的結果的。為讓讀者在戰史中能立即找到這種戰例,我們要指出,這種擴大正麵的配置大半出現在戰局的後半期,因為這時防禦者對進攻者這一年的意圖和情況才真正有所了解,並且進攻者原有的一些敢作敢為精神也已經消失。
在擴大正麵配置以掩護倉庫。國土和要塞的防禦中,所有大的地形阻礙,如大小河流。山脈。森林和沼澤等等,當然都會起很大的作用,並且具有頭等的重要意義。關於這些地形障礙的利用,可以參照我們前麵的論述。地形要素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所以軍隊十分需要通常被認為是司令部所特有的那種知識和活動。司令部一般說來是軍隊中書寫最多的部門,因此在各次戰局的戰史中關於地形的運用就記載得挺多。同時,也產生了這樣一個相當自然的傾向,即力圖將運用地形的問題係統化,並以曆史上的個別情況作為根據,從中找出在解決一般情況時適合的辦法來。但是,這種努力是徒勞無益的,因此也是錯誤的。即使在這類比較消極和比較局限於某一地區的戰爭中,各種情況也是各不相同的,必須有區別地對待它們。所以,關於這些問題的極好的和最有說理性的迴憶錄,也隻能幫助我們清楚這些問題,而不能成為規定。這些迴憶錄事實上又成了戰史,不過這種戰史涉及的隻是這個戰爭所具有的某一個方麵罷了。
雖然司令部的這種活動(人們通常認為這種活動是司令部所特有的)是必要的和值得重視的,但我們必須警惕時常可能產生的不利於整體的擅越職權的活動。司令部中最高人物的重要地位,常讓他們對其他人,首先對統帥起某種支配作用,這樣,就很難不產生一種有片麵傾向的思想習慣。結果,統帥除了看到山脈和隘路之外,就什麽也看不見了,本來應該根據情況來自由選擇的措施就隻能依靠已成為第二天性的這種習慣來決定了。
例如在1793年和1794年,當時普魯士軍隊司令部的有名的山脈。靈魂和隘路專家格臘韋爾特上校,曾讓兩個在性格上完全不同的統帥(不論瑞克公爵和米倫多夫將軍)采取了完全一樣的作戰方法。
沿著一道險要地帶建立的防線往往能夠導致單線式防禦,這是顯而易見的。假如的確要用這種防線直接掩護戰區的整個正麵,那麽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定會導致單線式防禦,因為大多數的戰區都是非常大的,而在戰區內進行防禦的軍隊本身的戰術配置卻很小。但是,因為進攻者受情況及其設施的限製,隻能沿著一定的主要方向和道路行動,縱使麵對著最消極的防禦者,遠離這個方向和道路也會構成很大的不便和不利,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防禦者隻需要掩護這些道路左右幾普裏或幾日行程寬的地區就夠了。防禦者隻要在主要道路和接近地上配置防哨,在各道路之間的區域設置監視哨就可以實現這種掩護。當然,在這種情況下,進攻者可以派遣一個縱隊從兩個防哨之間通過,並且從幾個方麵對某一個防哨進行有計劃的攻擊。所以,防禦者對這些防哨的配置必須進行妥善安排,讓它們或者在側麵有依托,或者構成側麵防禦(即所謂鉤形防禦),或者能夠得到後方預備隊和鄰近防哨的支援。這麽一來,防哨的數量可以大大減少,一支進行這種防禦的軍隊一般隻分為四個到五個主要防哨。
為了掩護某些距離過遠但又多少受到威脅的主要接近地,能規定一些特別的防禦中心,它們好像是大戰區內的小戰區。七年戰爭中,奧地利軍隊的主力在下西裏西亞山區常常配置成四五個防哨,而一些在一定程度上較小的獨立的軍在上西裏西亞也采取跟此類似的防禦配置體係。
防禦者采取這種防禦配置體係時,越是不直接地掩護目標,就越發要憑借於運動和積極的防禦,甚至采取進攻手段。某些部隊可以看成是預備隊,除此以外,每個防哨都可以抽出兵力支援其餘防哨。支援的方法是:或者真正從後方趕去加強和恢複消極的抵抗,或者攻擊敵人的翼側,甚至威脅敵人的退路。假如進攻者不是真正攻擊防哨的側麵,而隻是試圖占領一個陣地脅迫防哨的交通線,那麽上述防禦者的預備隊就可以真正攻擊這部分敵軍,或者威脅敵人的交通線以進行報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十章 |戰區防禦(續)——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此可見,雖然這種防禦的主要基礎具有很消極的性質,但它必須具備一些積極的手段,通過各種方式利用這些手段去應付各種複雜的情況。人們一般認為運用積極手段最多,甚至運用進攻手段的防禦是較好的防禦。可是,這一方麵在很大地步上要取決於地形的性質。軍隊的素質以至統帥的才能,另一方麵,這也容易讓人們對運動和其他積極的輔助手段寄於太多的希望,而過分忽略利用險要的地形障礙進行扼守地區的防禦。至此,我們認為,關於擴大防禦正麵的問題已經說清楚了,如今我們要談談第三種輔助方法,即馬上向側方運動趕到敵人前麵去攔阻敵人。
這種手段是我們這裏談的國土防禦所必然會使用的一種手段。原因如下:第一,即使防禦者的陣地正麵很寬,也常常無法占領本國所有受到威脅的門戶;其次,在許多情況下,防禦者必須準備以自己的主力去支援可能遭到敵人主力攻擊的防哨,不然的話這些防哨就很容易給攻破;最後,每個不想使自己的軍隊固定在正麵寬大的陣地上作消極抵抗的統帥,都必然更願意采取經過深思熟慮的。做好準備的快速的運動來達到掩護國土的目的。沒有軍隊防守的地方愈多,要想及時趕到這些地點便愈需要高超的運動技巧。
防禦者因為想采取這種手段,他當然要到處尋找在這種情況下占領後可以帶來很大利益的陣地,也便是他的軍隊(哪怕隻是一部分)占領了這種陣地以後可以使敵人打消攻擊念頭的陣地。因為這樣的陣地常常反複出現,主要問題又在於及時趕到這些陣地,所以這些陣地好像是這種軍事行動的主體,因此,人們也稱這種作戰方法為防哨戰。
在不求大規模決戰的戰爭中,正像擴大配置正麵和相對抵抗都不會發生危險(在大規模決戰中是有這種危險的)一樣,往側方行軍趕到敵人前麵攔阻敵人,也不會發生危險。但是,假如防禦者要想在最後關頭才匆忙地趕到敵人的前麵占領陣地,而對方是個不但能夠和願意追求大的目標,而且不惜為此付出巨大力量的堅決果斷的敵人,那麽防禦者就走上了完全失敗的道路,因為,這麽倉卒和慌忙地占領的陣地是經不住敵人用全部力量不顧一切地進行的攻擊的。當然,假如敵人不是用拳頭打人,而是用手指戳人,假如他不想利用巨大的成果,或者說,他甚至不想取得一個巨大的成果,而隻想用很小的代價來獲取微小的利益,那麽,防禦者用這種抵抗手段對付他還是能夠取得成果的。
一般說來,就是這個也是更多地在戰局的後半期才使用,很少在戰局開始時使用,這是很自然的後果。
在這兒,司令部又有機會把它關於選擇和構築陣地以及通往陣地的道路的地形知識變成一套相互有關係的措施。
最後將形成這麽一種情況:一方力圖到達某一地點,而另一方力圖阻止對方到達這個地點,所以任何一方都隻能常常在對方眼前運動,並且必須比在其他情況下更為小心和準確地組織這種運動。從前,當主力還沒有區分為各個師,行軍時主力還是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時,要做到謹慎和準確地運動是十分困難的,這需要高度的戰術技巧。當然,在這種情形下,一線上的某些旅有時也必須常常先趕到前麵,以便確保某些地點,它們要執行獨立的任務,縱使其他部隊沒有到來也打算同敵人接觸。但是,采用這種手段以前是,而且永遠是反常現象。當時的行軍隊形,一般說來總是以整體保持原有次序地行進為原則的,它盡量地避免上述這樣的例外。現如今,主力的各部分都已分成許多獨立的單位,隻要其他單位相距很近,能夠趕來繼續這次戰鬥或結束這次戰鬥,這種獨立的單位甚至敢於對整個敵軍發起戰役。現在,即使在敵人眼前進行這種向側方的行軍,也不會有多大困難。從前必須通過機械的行軍隊形才能達到的目的,目前用提前派出幾個師和加快其他部隊的行軍速度,以及更自由地運用整個軍隊等便可以達到了。
防禦者采用上述各種手段能夠阻止進攻者奪取要塞。占領廣大地區或奪取倉庫的行動。如果進攻者必須到處應付防禦者用上述手段向他挑起的戰鬥,並且在這些戰鬥中,進攻者不是獲勝的可能性很小,在不利時有遇到還擊的很大的危險性,就是要付出同他的目的和所處的情況不相適應的力量,那麽,進攻者的行動便會被阻止。
假如防禦者利用自己的技巧和設施達到了這個目標,使進攻者在一切方麵都看到對方良好的防禦措施已經讓自己沒有希望實現任何微小的企圖,那麽,進攻者就往往會到純粹地滿足軍人榮譽方麵去尋找出路。在任何一次大的戰鬥中獲勝,都會給軍隊以優越的名望,滿足統帥。宮廷。軍隊和人民的虛榮心,並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人們對每次進攻都必然抱有的期待。
於是,進攻者的最後希望便僅僅是為了獲取勝利,取得戰利品,進行意義有限的勝利的戰鬥。但願人們不要以為我們這樣說是自相矛盾的,因為我們依然沒有離開我們自己的前提:防禦者的良好措施,讓進攻者不能利用一次勝利的戰鬥達到上述目的中的任何一個目的。進攻者要實現這個希望,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戰鬥中的形勢有利,第二個條件是戰鬥所獲得的勝利的確能導致上述目的中一個目的的實現。
在不存在第二個條件的情況下也可能有第一個條件,假如進攻者的戰役隻是為了獲得戰場上的榮譽,那麽和進攻者還要取得其他利益的場合比較起來,他就更有可能讓防禦者單獨的軍隊和防哨陷入不利的戰鬥。
假如我們把自己放在道恩的地位上並用他的方法考慮問題,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麽他沒有改變謹小慎微的個性卻有膽子襲擊霍赫基爾希,原因在於他隻求奪得當天的戰利品。至於普魯士國王因此被迫放棄德累斯頓和尼斯,這個有效的結果對他來說是個意外的勝利,根本便不在他原來的打算之中。
別以為,這兩種勝利之間的差別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毫無意義的,恰恰相反,我們在這兒接觸到的正是戰爭的一個最根本的特點。從戰略上來看,戰鬥的意義是戰鬥的靈魂。我們必須時常反複地指出,在戰略上,一切主要的東西都產生於雙方的最終打算,即產生於一切思考活動的最高出發點。因此在戰略上這一個會戰同那一個會戰之間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以致人們不能把它們看成是同一個手段。
盡管進攻者取得這樣的勝利對防禦者來說幾乎不能算作什麽巨大的損害,但是防禦者還是不願把這種利益讓給敵人的,何況誰也不會知道結果還要附加上哪些東西,所以,防禦者必須經常注意所有大部隊和防哨的狀況。當然,這時很多問題取決於這些部隊的指揮官的智慧,但是,假如統帥決定不當,這些部隊也會卷入不可避免的災禍之中。在這方麵誰會忘記蘭德斯胡特的富凱軍跟馬克森的芬克軍的實例呢?
在這兩次行動中,腓特烈大帝都過分地相信自己一貫的想法的作用。在這兒他並不是相信,蘭德斯胡特陣地上的一萬人真正可以戰勝三萬敵軍,或者芬克可以抵抗得住敵人優勢兵力從四麵八方的攻擊,而是認為,蘭德斯胡特陣地的威力仍同以前一樣可以作為一張有價證券而給對方接受,認為道恩在翼側受到佯攻時一定會舍棄薩克森的不利的陣地,而進入波希米亞的比較有利的陣地。他頭一次對勞東,第二次對道恩都判斷錯了。他所采取的措施的不正確便在於此。
即便一個不很驕傲。不很鹵莽和不很固執(腓特烈大帝在個別行動中卻是有這些值得指責的缺點的)的統帥,也難免會犯上述錯誤。如今,即使放開這個錯誤不談,在我們研究的這個問題上仍有一個很大的困難,那便是部隊指揮官的洞察力。努力程度。勇氣和堅定的性格不可能一直是符合統帥的要求的。統帥不能讓屬下指揮官任意處理一切問題,他必須給他們下達某些指示,這樣,他們的行動便受到限製,同當時的情況便容易不一致。但這是一種完全不能避免的弊病。沒有深入到軍隊的最後環節的。強製性的。權威的意誌,便不能很好地指揮軍隊,而且,誰要是習慣於相信和盼望部下總會提出好的主意,他便不能很好地指揮軍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十章 |戰區防禦(續)——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統帥必須經常密切注視每個部隊和防哨的情況,讓它們不致出乎意外地陷入災難之中。
這四種手段全是為了保持現狀。這些手段使用得越成功和越有成效,戰爭在同一地點便會拖延得越久;而戰爭在同一地點拖延得越久,給養問題就越重要。
這樣,在戰爭一開始,或者戰爭開始後不久,便需要用倉庫供給的措施來代替強征和征收的辦法,便需要用固定的運輸隊(這種運輸隊或者由農民的車輛組成,或者由部隊自己的車輛組成)來代替臨時征用的農民的車輛。總之,這就同正規的倉庫供給接近了,關於這一點我們在《給養》一章裏已經描述過了。
但是對這種作戰產生很大的影響的並不在於給養,因為給養就其任務和性質而言,是局限在狹小的範圍內的,它盡管能對作戰發生一定的影響,有時甚至發生很大的影響,但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與此不同,相互威脅對方交通線的行動卻有更重要的意義,其原因是:第一。在這種戰爭中缺少較大的。比較堅決的手段,統帥隻能采取這種較弱的手段;第二。在這種戰爭中,使這種手段發生作用的必要的時間是不會缺少的。所以,保障自己的交通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切斷交通線雖然不是敵人進攻的目的,可是卻能成為迫使防禦者退卻並放棄其他目標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
戰區本身的所有掩護措施自然也對交通線起掩護作用,交通線的保障有一部分就包括在這些措施之中。在這裏,我們隻想指出:交通線的安全是部署兵力時一定要考慮的一個主要問題。
用一些小部隊,或者較大的部隊護送運輸隊,是保障交通線的特別方法。因為陣地的正麵再寬也不能保障所有交通線的安全,而在統帥不願擴大配置正麵時,就尤其需要組織這種護送。所以,我們在滕佩霍夫所著《七年戰爭史》中能夠看到,腓特烈大帝經常派出單獨的步兵團或騎兵團,有時甚至派出整個旅護送運輸麵包和麵粉的車隊,但是在奧軍方麵卻一直沒有這類事實的記載。原因之一是他們無人這樣細致地記載它們,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的陣地正麵老是寬大得多。
上麵我們談到了和進攻要素基本上毫無關係的四種方法,它們是不求決戰的防禦的基礎。如今我們還要談幾種具有進攻性質的手段,它們或多或少可以和上述四種手段並用,仿佛是給這四種手段增加的調料。這些具有進攻性質的方法主要是:
(1)威脅敵人的交通線,其中也包含襲擊敵人的倉庫;
(2)去敵占區進行牽製性襲擊和遊擊活動;
(3)在有利的情形下,攻擊敵人的單獨的部隊和防哨,甚至攻擊敵軍的主力,或者隻對這些目標進行脅迫。
上述第一種手段在全部這樣的戰爭中始終是有效的,但它是暗暗地。在某種程度上完全隱蔽地起作用的。假如防禦者的所有良好陣地都能使敵人對交通線可能受到的威脅有所顧慮,那麽它就發揮了絕大部分的效果。我們在上麵已經談過,在這麽一種戰爭中,給養問題對防禦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在這裏對進攻者來說也是這樣。因此,戰略上的大部分措施都是根據是否會遭到敵人的攻擊這一想法確定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在討論進攻時仍要談到。
不但通過選擇陣地對敵人交通線實行一般的威脅(它象力學上的壓力一樣,暗暗地在起作用)屬於這種防禦的範圍,並且用部分兵力真正進攻敵人的交通線也屬於這個範圍。不過,要想讓這種行動獲得好處,必須在交通線的狀況。地形的性質或軍隊的特點等方麵具有適合於采取這一行動的具體條件。
為了進行報複和掠奪,或者為了取得某些利益而在敵占區去進行的遊擊行動,本來不是防禦手段,而是真正的進攻手段。但是遊擊活動通常和真正的牽製性攻擊的目的結合在一起,而牽製性攻擊是以減少同我們對峙的敵軍兵力為目的的,因此遊擊活動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真正的防禦手段。不過,牽製性攻擊也可用於進攻,它本身就是一種真正的進攻手段,因此我們認為在下一篇再仔細討論這個問題比較合適。在這裏提到它,隻是為了把防禦者在戰區內可能運用的一切小規模的進攻手段全列舉出來。但是我們在這裏必須指出,牽製性攻擊的規模和作用可以大到讓全部戰爭具有進攻的姿態,因此獲得進攻的榮譽。1759年戰局開始前,腓特烈大帝向波蘭。波希米亞。弗蘭肯等地采取的行動就是如此。這一戰局本身顯然是純粹的防禦,可是到敵占區進行的襲擊賦予它以進攻的性質,這種性質可能因為進攻的精神影響而具有特殊的價值。
當進攻者輕率行動,在某些地點暴露出自己的弱點時,防禦者可以將攻擊敵人的單獨部隊或主力當作整個防禦的必要的補充手段。這種行動隻能在這種條件下實施,但是,在這裏同對敵人的交通線采取行動時相同,防禦者也可以朝進攻的領域前進一步,而且和敵人一樣,把伺機進行有利的戰鬥作為特殊的企圖。要想在這種行動中取得一定的成果,防禦者或者必須擁有明顯優勢的兵力(普遍說來,這一點是不符合防禦的性質的,但也是有可能做到的),或者必須具備卓越的方法和才能,能讓自己的部隊較為集中,並能加強部隊的活動和運動,來補救因為部隊集中而在其餘地方出現的不利情況。
七年戰爭中的道恩是前一種情況的很好例子,腓特烈大帝則是後一種情況的例子。我們看到,道恩幾乎總是在腓特烈大帝過分大膽和輕視他的時候發動進攻,他在霍赫基爾希。馬克森和蘭德斯胡特就是如此。與之相反,我們看到,腓特烈大帝幾乎不斷地進行運動,力圖以自己的主力消滅道恩的這一個或那一個單獨的部隊,但因為道恩既擁有優勢兵力又特別小心謹慎,所以,腓特烈大帝成功的時候很少,起碼成果是不大的。然而,我們不能認為腓特烈大帝的努力是毫無作用的。事實上,這種努力本身就包含著一種很有效的抵抗,因為敵人為了避免進行不利的戰鬥便會被迫處於小心和緊張的狀態,這樣,敵人本來可以用來進攻的一部分力量就給抵消掉了。我們可以迴想一下1760年的西裏西亞戰局,當時道恩和俄國軍隊正是出於惟恐有時在這裏。有時在那裏遭到普魯士國王的攻擊或者被擊潰,才不敢前進一步。談到這兒我們認為,關於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的主導思想。最重要的手段和整個行動的依據等一切問題全已經談到了。我們主要是將這些問題列舉出來,使讀者了解整個戰略活動的全貌,至於它們的具體措施,比如選擇陣地。行軍等等,我們在前麵已經比較詳細地探討過了。
假如我們再總的看一看這個問題,就必然會認為,當進攻精神很微弱,雙方對決戰的要求很小,積極動機很不足,而彼此阻止和抑製的內在牽製力量卻很多時,就像我們在上麵所設想的那樣,進攻和防禦之間的本質差別便必然漸漸消失。當然,在戰局開始階段,作戰一方要進入另一方的戰區,要在某種程度上采取進攻的形式,可是這一方很可能而且往往會很快就把一切力量用來在敵人土地上保衛自己的國家。於是就形成了雙方對峙的局麵,這其實是相互監視。雙方都考慮怎樣不失去任何東西,同樣也許雙方都在思考,如何為自己取得實際的利益。在這一點上,本來的防禦者甚至反而能夠超過他的對手,腓特烈大帝在當時就是如此。
進攻者越是放棄作為前進者的地位,防禦者受到的威脅就越發地少,也就是越不需要進行真正的防禦來保護自己的安全,從而進攻和防禦之間就越發容易出現均勢。在這種均勢狀態中,雙方的活動的目的全隻是從對方手中奪取某種利益並使自己不受到任何損害,也就是雙方都力圖進行真正的戰略機動。凡是因為種種情況或政治意圖不允許進行大規模決戰的戰局,顯然全或多或少具有這種性質。
關於戰略機動的問題,我們打算在下一篇用專門的一章來研究。可是,這種雙方力量的平穩的賭博在理論上人們常常賦予它不應得的重要性,並且主要是在防禦中賦予它這種不應得的重要性的,因此我們在研討防禦的時候,有必要對它作進一步的說明。
目的在推動的地方,便沒有整體的運動,在這種情況下,無論雙方的兵力相差如何懸殊,都應當認為他們處於均勢。引起較小行動和目的的個別原因是從整體的這種均勢中產生的。這些小的行動之所以可以發生,是因為它們不再受到大規模決戰和大的危險的束縛。所以,雙方都把賭大輸贏的資本換成小籌碼進行賭博,也就是把整個行動分解為很多小規模的活動。隨著這種為了取得很小利益而發生的小規模的行動的出現,雙方統帥之間就展開了一場運用技巧的鬥爭。並且在戰爭中永遠不可能沒有偶然性,從而也可能存在幸運,因此這種鬥爭永遠不能不是一種賭博。可是這裏產生了另外兩個問題:同一切都集中於一次作用是不是較大?我們對後一個問題的答複是肯定的。整體分成的部分越發多,對時間(包括各次行動的具體時間)和空間(包括各次行動的具體地點)的考慮越發多,智謀起作用的領域就愈大,也即是說智力的支配作用就越大。這時智力所起的作用讓使偶然性活動的領域縮小了一部分,但是不一定能抵消它全部的活動,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對前一個問題不能不作肯定的答複。也就是說我們絕對不能忘記,智力活動並不是統帥的唯一的精神活動。在進行大規模的決戰時,勇氣。堅強。果斷。沉著等素質便比較重要,而在兩方力量平穩的賭博中,這些素質所起的作用卻比較小,在這裏智謀的特殊重要性的增加不僅縮小了偶然性的活動餘地,並且也減少了上述這些素質的作用。但從另一方麵看,在進行大規模的決戰時,這些光輝的素質卻可以利用偶然性所支配的大部分領域,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智謀在這種場合所顧不到的地方。由此可見,這兒存在著幾種力量的衝突,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偶然性在大規模決戰中要比在雙方兵力平穩的賭博的總結局中起更大的用處。假如我們說,我們在這種賭博中所看到的,主要是雙方運用技巧的鬥爭,那麽這隻是指智謀方麵的技巧,而不是指全部軍事上的成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十章 |戰區防禦(續)——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讓人們賦予戰略機動以上述那種不應得的重要性的,正是戰略機動的這個方麵。首先,他們將這種技巧同統帥的全部精神活動混在一起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因為,如上所述,我們必須承認,在大規模決戰的時刻統帥的其餘精神活動在起支配作用。這種支配力量縱然主要來源於很大的感受,來源於幾乎無意識產生的和未經長時間思索的靈感,也依然是軍事藝術中的一個真正的公民,因為軍事藝術既不是單純智力活動的領域,也並不是智力活動占支配地位的領域。其次,人們認為,戰局中任何一次沒有結果的活動的出現都和某一方甚至雙方統帥的這種高超的技巧有關。實際上,產生這種沒有結果的活動的最主要的原因,卻經常存在於讓戰爭變成這樣一種賭博的總的情況之中。
從前文明國家的大多數戰爭追求的目的主要是彼此監視,而不是打敗敵人,所以大多數戰局必然帶有戰略機動的特性。這些戰局假如不是著名的統帥指揮的,人們就不會注意它們,假如一方甚至雙方是有名的偉大統帥(如屠朗和蒙特庫科利)指揮的,人們便會根據這些統帥的名望而說整個機動藝術是最傑出的典範。這樣,人們就把這種遊戲看成是軍事藝術的頂峰,稱它是軍事藝術的最高修養的體現,因而把它作為研究軍事藝術的主要根據了。
這種見解在法國革命戰爭以前的理論界十分流行。法國革命戰爭忽然打開一個同以往完全不同的戰爭現象的世界,這些現象在最初顯得有些粗野和簡單,但後來在拿破侖所指揮的戰爭中形成了一套最好的措施,帶來了讓所有人驚歎的成果。這時人們就想拋棄舊的方法,認為上述一切全是新發現和偉大思想等等的後果,當然也認為是社會狀況改變的結果。此外,人們認為,舊的方法都不需要了,也決不會再出現了。但是,在任何一種思想發生大變革時,總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派別,這兒也不例外,舊的觀點也有它的保護者。這些人將新的現象看作是粗野的暴力行為,是軍事藝術的總的沒落,而且認為,正是那種平穩的。沒有結果的。無所作為的戰爭賭博才應該成為軍事藝術發展的方向。這種見解是這樣缺乏邏輯與不合哲理,以致人們隻能把它看作概念的極端混亂。可是那種認為舊的方法不會再出現的人,也是考慮得不周到的。在軍事藝術領域內的新現象中,隻有很小的一小部分能夠算作新發明和新思想的結果,而大部分則是新的社會狀況和社會關係的改變而引起的。但是,當這些社會狀況和社會關係處在激烈的動蕩過程中時,還不應該把它們當成標準,所以,毫無疑問,過去的大部分戰爭現象還會重新出現。在這兒,我們不打算深入討論這一問題,隻想指出雙方力量的平穩的賭博在整個戰爭中的位置,指出它的意義以及它和其他事物的內在關係,借以說明它是雙方的種種受到限製的條件的產物,是顯著地緩和了的戰爭要素的產物。在這種賭博中,某一方的統帥或許比另一方統帥高明一些。因此,當他在兵力上能夠和敵人抗衡時,便可以獲得某些利益,在力量較弱時,運用他傑出的才能也可以同對方保持均勢。但是,要想從這兒找到統帥獲得最高榮譽和變得偉大的原因,則是同事物的性質非常矛盾的。恰恰相反,這種戰局倒經常是一個可靠的標誌,它表明雙方統帥都沒有偉大的軍事才能,或者,因為受到條件的限製,有才能也不敢發動大規模戰役。可見,這種戰局永遠不會是獲得最高的軍人榮譽的地方。
我們上麵談的是戰略機動的一般特性。如今,我們還要談談戰略機動對作戰的一種特殊影響,也就是說,它常常讓軍隊離開主要道路與城鎮,開往遙遠的或者至少是不重要的地方。當臨時發生和馬上就消失的微小利益成為行動的動機時,國家的總的方針對作戰的影響便會減弱。因此我們看到,軍隊常常開到從戰爭的重大而又簡單的需要來說決不應該開去的地方,因此,戰爭過程中的個別情況的改變和變化在這裏比在大規模決戰的戰爭中要大很多。我們不妨迴憶一下七年戰爭中的最後五次戰局。盡管當時總的形勢沒有變化,但是每一次戰局都有所不同,仔細觀察一下便可以看到,在這幾次戰局中,盡管聯軍的進攻意圖比過去戰爭中的大多數戰局都強得多,但是同一個措施沒有采用過兩次。
我們在不求大規模決戰的戰區防禦這一章中,指出了軍事行動的一些手段,還有這些手段的內在聯係。條件和特征,關於它們的具體措施,在前麵也已經較詳細地談過了。現在的問題是,對這些不同的手段能否提出概括整體的規則。原則和方法?我們的迴答是,假如我們從曆史上來看,那麽從變化無常的一些形式中是不可能找到這些東西的,對具有變化多端的。多種多樣的性質的整體來說,除依靠經驗之外,我們認為幾乎是不存在任何其他理論法則的。追求大規模決戰的戰爭不但簡單得多,而且也更加合乎自然,這種戰爭更不受內在矛盾的約束,它更加客觀,更受內在必然性法則的支配,所以人們可以合理地規定它的形式和法則。而對不求決戰的戰爭來說,要作到這一點困難卻非常多。甚至在我們這個時代才能形成的大規模作戰理論中的兩個基本原則,即標洛的基地寬度和約米尼的內線配置,假如用到戰區防禦上,經驗也會告訴我們它們在任何地方都是行不通的和沒有作用的。但是作為純粹的形式,這兩個基本原則在這兒應該是最有用的,因為行動的時間越長,空間越大,形式也就越有用,也就必然越比對結果有影響的其他原因占優勢。可是,我們看到,它們隻不過是事物的個別方麵,它們決不會帶來決定性的利益。手段和當時條件的特點必然擁有打破一般原則的作用,這是非常明顯的。假如說道恩元帥的特征是善於作寬正麵的配置和慎重地選擇陣地,那麽腓特烈大帝的特點則是經常集中主力,緊緊靠近敵人,以便見機行動。這兩個人的特點不但產生於他們的軍隊的素質,並且也產生於他們所具備的條件。一個國王比一個要對上麵負責的統帥更容易見機行事。在這兒我們還要再一次強調,批判者沒有權利認為,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同的作風和方法有高低上下之分,不能認為它們之間有從屬關係。這些不一樣的作風和辦法全是平等的,隻能根據具體情況來斷定它們的使用價值。
我們並不打算在這兒一一列舉由於國家。軍隊和各種情況的特點可能產生的這些不同作風和方法。至於它們的影響,我們在前麵已經一般地談過了。
所以,我們承認在本章中無法提出規則。原則和方法來,因為曆史沒有給我們提供這些東西,在每一個具體場合,我們幾乎都碰見一些特殊的現象,這些現象往往是完全不可理解的,有時甚至是無法想象的。但是從這一方麵來研究曆史並不是沒有益處的,在沒有體係和沒有真理機器的地方也是有真理的,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隻有用熟練的判斷與從長期經驗中得來的敏銳感覺才能夠認識這一真理。曆史在這一方麵雖然沒有提出任何公式,可是,像在其他場合一樣,卻給判斷提供了鍛煉的機會。
我們隻想提出一個概括整體的原則,或者更準確地說,我們想再重複和明確一下我們在這裏所論述的一切問題的基本前提,並讓它具有真正的原則的形式。
這兒所舉出的所有手段隻有相對的價值。隻是在雙方都軟弱無力的情況下才能應用它們。假如超出這個領域之外,就有另一個較高的法則起支配作用,那裏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現象世界。統帥決不能忘記這一點,決不可懷著自以為是的信念,將狹窄領域內的東西看作是絕對的。統帥決不可把他在這兒所使用的手段看作是必然的。唯一的手段,別在自己已經擔心這些手段不合適時還使用它們。
從我們目前的立足點出發,仿佛不可能產生上述那種錯誤。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卻不是如此,因為在那裏事物之間的界限不是那麽顯著的。
我們必須再次提醒讀者注意,我們為了讓觀念明確。肯定和有力,在考察時隻把完全對立的。即極端對立的方式當作對象,可是戰爭的具體情況大多是處於中間狀態的,因此受上述極端的觀點支配的程度取決於戰爭的具體情況同極端對立的方式接近的程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十章 |戰區防禦(續)——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一般說來,首要的問題是統帥能夠事先斷定敵人是否企圖采取較大的。較堅決的措施,他有無力量用這種措施戰勝我們。隻要敵人有一點這麽做的可能性,我們便必須放棄隻能避免小的不利的小措施,就隻好通過自願的犧牲改變自己的態勢,準備迎接較大的決戰。換句話說,統帥首先應當正確地估計情況,並根據這個估計采取活動。
為了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更加明確地說明這些觀念,我們想概略地談一些在我們看來是情況算計得不正確而行動的實例,也就是說,在這些例子中一方的統帥是按敵人不堅決行動的情況采取措施的。我們先從1757年戰局的開始說起,從當時奧地利軍隊的兵力部署中可以看出,他們沒有估算到腓特烈大帝會這樣堅決地發動進攻。當卡爾。亞曆山大已經陷入必須帶領軍隊投降的險境時,皮科洛米尼的一個軍卻還停留在西裏西亞邊境。這便說明,他們對情況完全了解錯誤了。
1758年,法國不但完全受了策芬修道院協定的迷惑(這個事實不屬於我們論述的範圍),而且兩個月後,對自己的敵人或許采取的行動也判斷錯了,結果失去了威悉河和萊茵河之間的所有土地。至於1759年腓特烈大帝在馬克森,以及1760年在蘭德斯胡特,因為不相信敵人會采取那樣堅決的措施而對敵情全部判斷錯誤的情況,我們已經談過了。
在曆史上恐怕非常難找到比1792年在估算敵情方麵所犯的更大的錯誤了。人們原來認為利用少量的援軍就能夠結束一次內戰,結果卻受到政治熱情發生根本變化的法國人民的很大壓力。我們之所以把這個錯誤稱為嚴重的錯誤,是因為這個錯誤後來導致了嚴重的結果,並不是因為當時很容易避免這個錯誤。至於在軍事上,那便不能否認,以後幾年連遭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1794年的戰局。在這次戰役中,聯軍不但完全沒有認識到敵人進攻的強烈性,因此使用了擴大陣地正麵和戰略機動這種微不足道的方法,並且從普奧兩國政治上的不一致和愚蠢地舍棄比利時和荷蘭這些事情上也可以看到,各國國家機構很少估計到來勢兇猛的巨流的威力。1796年,在洛迪。蒙特諾特和其餘地方進行的各次抵抗也足以證明,奧軍在如何對付拿破侖這個人的問題上了解得不多。
1800年,梅拉斯將軍遭到慘敗,這並不是法軍突然襲擊的直接結果,而是由於他對這一襲擊或許產生的後果估計不對了。
1805年,烏耳姆作為徒具科學形式。而力量極為薄弱的戰略紐帶的最後一端來說,它能夠阻擋道恩或拉西那樣的統帥,但無法阻擋拿破侖這個革命皇帝。
1806年,普魯士曾處在猶豫不決和混亂的狀態中,這是陳腐的。狹隘的。無用的觀點和措施跟一些當時具有重大意義的明確的認識和正確的感覺混雜在一起的結果。假如普魯士對自己的處境有清楚的認識和充分的估價,那麽它如何會把三萬人留在普魯士國內,打算在威斯特伐利亞另開一個戰區呢?怎麽會決定以呂歇爾軍和魏馬軍進行小規模攻擊取得某種成果呢?又如何會在會議的最後時刻還討論倉庫的危險和某些地區的損失這些問題呢?
甚至在最大的1812年戰局中,在開始時也並不是沒有出現過因為錯誤地判斷了敵情而采取不對的行動的情況。在維爾那的大本營裏有一批著名的人物,他們堅持要在邊境附近舉行會戰,其目的是使敵人不受懲罰便不能進入俄國領土。這些人很清楚地知道,這次會戰或許失敗,或者說一定要失敗,他們在那時雖然不知道前來進攻八萬俄軍的是三十萬法軍,但是知道敵人在兵力上肯定擁有巨大優勢的。他們的主要錯誤是對這一會戰的價值估計不當。他們認為,即便這一會戰失敗,也不過是和其他敗仗一樣,僅僅是一次敗仗罷了。其實,人們有充分根據可以肯定,在邊境附近進行的這一主要決戰假如遭到失敗,是會帶來一連串其他後果的。甚至德裏薩營壘的利用,也是一個徹底錯誤地判斷了敵情而采取的措施。假使俄軍想固守這個營壘,就會四麵受到攻擊而完全陷入孤立,法軍就有辦法迫使俄軍放下武器。這個營壘的構築者並沒有考慮到要對付力量這樣大和意圖這麽堅決的敵人。
然而,甚至是拿破侖,有時也會作出不對的估計。1813年停戰之後,他認為派幾個軍便可以阻止布留赫爾和瑞典王儲所率領的聯軍的次要部分,他認為自己的這幾個軍盡管不足以進行真正的抵抗,但是卻可以促使對方像在以前的戰爭中常見的一樣謹慎小心而不敢冒然行動。他沒有充分估量到,刻骨的仇恨和逼近的危險在布留赫爾和標洛身上會產生什麽樣的作用。
拿破侖對於老布留赫爾的敢作敢為精神一直是估計不夠的。在來比錫,從拿破侖手中奪去勝利的正是布留赫爾,在郎城,拿破侖之所以沒有被布留赫爾徹底擊潰,隻是因為出現了完全在拿破侖估計以外的情況。在滑鐵盧,拿破侖最終像受到致命的雷擊一樣,因為這個估計不足的錯誤而受到了懲罰。? ? ? ? ? ? ? ? ? ?
不通過會戰就奪取一個或幾個要塞,是不要求大規模決戰的所有進攻者的十分自然的目的,而防禦者的主要任務則在於阻止敵人實現這一目的。因此我們看到,在有許多要塞的戰區內,差不多一切運動都是圍繞這些要塞進行的,進攻者運用各種計謀力圖出敵不意地接近某一要塞,防禦者則力圖通過有準備的運動很快地阻攔敵人接近要塞。從路易十四起到薩克森元帥止,差不多在所有的尼德蘭戰局中都貫穿著這樣的特點。
關於掩護要塞的問題就談這麽多了。
擴大部隊配置正麵以掩護國土,這種手段,隻有在存在著大的地形障礙的情況下才是可以設想的。采用這一手段而設立的大大小小的防哨,隻有憑借堅固的陣地才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通常,陣地上天然障礙物已經足夠的情況是不多的,因此必須用人工築城加以補充。但是,應該認識到,用這種方法在某一點上所進行的抵抗隻能看作是一種相對的抵抗(參閱《戰鬥的意義》那一章),而不能看成是絕對的抵抗。當然,這樣的防哨也有可能不被敵人擊破,並且在個別情況下能夠取得絕對的結果,但是許多防哨中任何一個單獨的防哨和整體比較起來都是軟弱無力的,它也許受到敵人優勢兵力的攻擊,所以,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單獨的防哨所進行的抵抗上是沒有根據的。防禦者以這種方法擴大軍隊的配置正麵,隻能相對地增加抵抗的時間,不能獲得真正的勝利。可是,就這種防禦的總的目的和總的任務來說,單獨的防哨能起到這種作用也就足夠了。在不擔心發生大規模決戰與不怕敵人為了戰勝整體而不停地前進的戰局中,防禦者利用防哨進行戰鬥不會有什麽危險,縱使最後防哨並不能守住也是如此。在這種場合,進攻者除了奪取這個防哨以及一些戰利品之外,很少能得到其他利益。這個勝利對整個防禦不會有再進一步的影響,也不致動搖防禦者的基礎,致使許多牆壁跟著倒塌下來。對防禦者來說,在最壞的情況下,即便整個防禦體係由於某一個防哨的丟失而遭到破壞的情況下,他依然有時間集中自己的軍隊,用全部兵力向進攻者表示要決戰,而根據我們的前提,進攻者是不要求決戰的。所以通常在防禦者集中了兵力以後,進攻者也就不再繼續前進了,雙方的行動也就結束了。防禦者的所有損失是一些國土。人員和火炮,而這些也就是進攻者所滿足的成果。
假如防禦者估計到,進攻者可能或者很可能膽怯而謹慎地行動,他不想碰得頭破血流,因此不敢進攻我們的防哨,隻可能停在我們防哨的前麵,那麽,我們說,防禦者縱使在不利的情況下,也不妨采取這種防禦冒一下險,在這個考察中必須記住,我們假設中的進攻者是一個不敢冒險追求大的成果的敵人,對這樣的敵人來說,一個中等的但很牢固的防哨就可以使他停止前進了。即使進攻者肯定能夠攻破這個防哨,他也會考慮:為此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和當前這一勝利中可能獲得的利益比較起來,這個代價是不是太大。
上述情況表明,防禦者在寬大正麵上以許多並列的防哨進行強有力的相對抵抗,從整個戰局的角度來看,是能夠取得滿意的結果的。為讓讀者在戰史中能立即找到這種戰例,我們要指出,這種擴大正麵的配置大半出現在戰局的後半期,因為這時防禦者對進攻者這一年的意圖和情況才真正有所了解,並且進攻者原有的一些敢作敢為精神也已經消失。
在擴大正麵配置以掩護倉庫。國土和要塞的防禦中,所有大的地形阻礙,如大小河流。山脈。森林和沼澤等等,當然都會起很大的作用,並且具有頭等的重要意義。關於這些地形障礙的利用,可以參照我們前麵的論述。地形要素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所以軍隊十分需要通常被認為是司令部所特有的那種知識和活動。司令部一般說來是軍隊中書寫最多的部門,因此在各次戰局的戰史中關於地形的運用就記載得挺多。同時,也產生了這樣一個相當自然的傾向,即力圖將運用地形的問題係統化,並以曆史上的個別情況作為根據,從中找出在解決一般情況時適合的辦法來。但是,這種努力是徒勞無益的,因此也是錯誤的。即使在這類比較消極和比較局限於某一地區的戰爭中,各種情況也是各不相同的,必須有區別地對待它們。所以,關於這些問題的極好的和最有說理性的迴憶錄,也隻能幫助我們清楚這些問題,而不能成為規定。這些迴憶錄事實上又成了戰史,不過這種戰史涉及的隻是這個戰爭所具有的某一個方麵罷了。
雖然司令部的這種活動(人們通常認為這種活動是司令部所特有的)是必要的和值得重視的,但我們必須警惕時常可能產生的不利於整體的擅越職權的活動。司令部中最高人物的重要地位,常讓他們對其他人,首先對統帥起某種支配作用,這樣,就很難不產生一種有片麵傾向的思想習慣。結果,統帥除了看到山脈和隘路之外,就什麽也看不見了,本來應該根據情況來自由選擇的措施就隻能依靠已成為第二天性的這種習慣來決定了。
例如在1793年和1794年,當時普魯士軍隊司令部的有名的山脈。靈魂和隘路專家格臘韋爾特上校,曾讓兩個在性格上完全不同的統帥(不論瑞克公爵和米倫多夫將軍)采取了完全一樣的作戰方法。
沿著一道險要地帶建立的防線往往能夠導致單線式防禦,這是顯而易見的。假如的確要用這種防線直接掩護戰區的整個正麵,那麽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定會導致單線式防禦,因為大多數的戰區都是非常大的,而在戰區內進行防禦的軍隊本身的戰術配置卻很小。但是,因為進攻者受情況及其設施的限製,隻能沿著一定的主要方向和道路行動,縱使麵對著最消極的防禦者,遠離這個方向和道路也會構成很大的不便和不利,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防禦者隻需要掩護這些道路左右幾普裏或幾日行程寬的地區就夠了。防禦者隻要在主要道路和接近地上配置防哨,在各道路之間的區域設置監視哨就可以實現這種掩護。當然,在這種情況下,進攻者可以派遣一個縱隊從兩個防哨之間通過,並且從幾個方麵對某一個防哨進行有計劃的攻擊。所以,防禦者對這些防哨的配置必須進行妥善安排,讓它們或者在側麵有依托,或者構成側麵防禦(即所謂鉤形防禦),或者能夠得到後方預備隊和鄰近防哨的支援。這麽一來,防哨的數量可以大大減少,一支進行這種防禦的軍隊一般隻分為四個到五個主要防哨。
為了掩護某些距離過遠但又多少受到威脅的主要接近地,能規定一些特別的防禦中心,它們好像是大戰區內的小戰區。七年戰爭中,奧地利軍隊的主力在下西裏西亞山區常常配置成四五個防哨,而一些在一定程度上較小的獨立的軍在上西裏西亞也采取跟此類似的防禦配置體係。
防禦者采取這種防禦配置體係時,越是不直接地掩護目標,就越發要憑借於運動和積極的防禦,甚至采取進攻手段。某些部隊可以看成是預備隊,除此以外,每個防哨都可以抽出兵力支援其餘防哨。支援的方法是:或者真正從後方趕去加強和恢複消極的抵抗,或者攻擊敵人的翼側,甚至威脅敵人的退路。假如進攻者不是真正攻擊防哨的側麵,而隻是試圖占領一個陣地脅迫防哨的交通線,那麽上述防禦者的預備隊就可以真正攻擊這部分敵軍,或者威脅敵人的交通線以進行報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十章 |戰區防禦(續)——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此可見,雖然這種防禦的主要基礎具有很消極的性質,但它必須具備一些積極的手段,通過各種方式利用這些手段去應付各種複雜的情況。人們一般認為運用積極手段最多,甚至運用進攻手段的防禦是較好的防禦。可是,這一方麵在很大地步上要取決於地形的性質。軍隊的素質以至統帥的才能,另一方麵,這也容易讓人們對運動和其他積極的輔助手段寄於太多的希望,而過分忽略利用險要的地形障礙進行扼守地區的防禦。至此,我們認為,關於擴大防禦正麵的問題已經說清楚了,如今我們要談談第三種輔助方法,即馬上向側方運動趕到敵人前麵去攔阻敵人。
這種手段是我們這裏談的國土防禦所必然會使用的一種手段。原因如下:第一,即使防禦者的陣地正麵很寬,也常常無法占領本國所有受到威脅的門戶;其次,在許多情況下,防禦者必須準備以自己的主力去支援可能遭到敵人主力攻擊的防哨,不然的話這些防哨就很容易給攻破;最後,每個不想使自己的軍隊固定在正麵寬大的陣地上作消極抵抗的統帥,都必然更願意采取經過深思熟慮的。做好準備的快速的運動來達到掩護國土的目的。沒有軍隊防守的地方愈多,要想及時趕到這些地點便愈需要高超的運動技巧。
防禦者因為想采取這種手段,他當然要到處尋找在這種情況下占領後可以帶來很大利益的陣地,也便是他的軍隊(哪怕隻是一部分)占領了這種陣地以後可以使敵人打消攻擊念頭的陣地。因為這樣的陣地常常反複出現,主要問題又在於及時趕到這些陣地,所以這些陣地好像是這種軍事行動的主體,因此,人們也稱這種作戰方法為防哨戰。
在不求大規模決戰的戰爭中,正像擴大配置正麵和相對抵抗都不會發生危險(在大規模決戰中是有這種危險的)一樣,往側方行軍趕到敵人前麵攔阻敵人,也不會發生危險。但是,假如防禦者要想在最後關頭才匆忙地趕到敵人的前麵占領陣地,而對方是個不但能夠和願意追求大的目標,而且不惜為此付出巨大力量的堅決果斷的敵人,那麽防禦者就走上了完全失敗的道路,因為,這麽倉卒和慌忙地占領的陣地是經不住敵人用全部力量不顧一切地進行的攻擊的。當然,假如敵人不是用拳頭打人,而是用手指戳人,假如他不想利用巨大的成果,或者說,他甚至不想取得一個巨大的成果,而隻想用很小的代價來獲取微小的利益,那麽,防禦者用這種抵抗手段對付他還是能夠取得成果的。
一般說來,就是這個也是更多地在戰局的後半期才使用,很少在戰局開始時使用,這是很自然的後果。
在這兒,司令部又有機會把它關於選擇和構築陣地以及通往陣地的道路的地形知識變成一套相互有關係的措施。
最後將形成這麽一種情況:一方力圖到達某一地點,而另一方力圖阻止對方到達這個地點,所以任何一方都隻能常常在對方眼前運動,並且必須比在其他情況下更為小心和準確地組織這種運動。從前,當主力還沒有區分為各個師,行軍時主力還是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時,要做到謹慎和準確地運動是十分困難的,這需要高度的戰術技巧。當然,在這種情形下,一線上的某些旅有時也必須常常先趕到前麵,以便確保某些地點,它們要執行獨立的任務,縱使其他部隊沒有到來也打算同敵人接觸。但是,采用這種手段以前是,而且永遠是反常現象。當時的行軍隊形,一般說來總是以整體保持原有次序地行進為原則的,它盡量地避免上述這樣的例外。現如今,主力的各部分都已分成許多獨立的單位,隻要其他單位相距很近,能夠趕來繼續這次戰鬥或結束這次戰鬥,這種獨立的單位甚至敢於對整個敵軍發起戰役。現在,即使在敵人眼前進行這種向側方的行軍,也不會有多大困難。從前必須通過機械的行軍隊形才能達到的目的,目前用提前派出幾個師和加快其他部隊的行軍速度,以及更自由地運用整個軍隊等便可以達到了。
防禦者采用上述各種手段能夠阻止進攻者奪取要塞。占領廣大地區或奪取倉庫的行動。如果進攻者必須到處應付防禦者用上述手段向他挑起的戰鬥,並且在這些戰鬥中,進攻者不是獲勝的可能性很小,在不利時有遇到還擊的很大的危險性,就是要付出同他的目的和所處的情況不相適應的力量,那麽,進攻者的行動便會被阻止。
假如防禦者利用自己的技巧和設施達到了這個目標,使進攻者在一切方麵都看到對方良好的防禦措施已經讓自己沒有希望實現任何微小的企圖,那麽,進攻者就往往會到純粹地滿足軍人榮譽方麵去尋找出路。在任何一次大的戰鬥中獲勝,都會給軍隊以優越的名望,滿足統帥。宮廷。軍隊和人民的虛榮心,並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人們對每次進攻都必然抱有的期待。
於是,進攻者的最後希望便僅僅是為了獲取勝利,取得戰利品,進行意義有限的勝利的戰鬥。但願人們不要以為我們這樣說是自相矛盾的,因為我們依然沒有離開我們自己的前提:防禦者的良好措施,讓進攻者不能利用一次勝利的戰鬥達到上述目的中的任何一個目的。進攻者要實現這個希望,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戰鬥中的形勢有利,第二個條件是戰鬥所獲得的勝利的確能導致上述目的中一個目的的實現。
在不存在第二個條件的情況下也可能有第一個條件,假如進攻者的戰役隻是為了獲得戰場上的榮譽,那麽和進攻者還要取得其他利益的場合比較起來,他就更有可能讓防禦者單獨的軍隊和防哨陷入不利的戰鬥。
假如我們把自己放在道恩的地位上並用他的方法考慮問題,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麽他沒有改變謹小慎微的個性卻有膽子襲擊霍赫基爾希,原因在於他隻求奪得當天的戰利品。至於普魯士國王因此被迫放棄德累斯頓和尼斯,這個有效的結果對他來說是個意外的勝利,根本便不在他原來的打算之中。
別以為,這兩種勝利之間的差別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毫無意義的,恰恰相反,我們在這兒接觸到的正是戰爭的一個最根本的特點。從戰略上來看,戰鬥的意義是戰鬥的靈魂。我們必須時常反複地指出,在戰略上,一切主要的東西都產生於雙方的最終打算,即產生於一切思考活動的最高出發點。因此在戰略上這一個會戰同那一個會戰之間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以致人們不能把它們看成是同一個手段。
盡管進攻者取得這樣的勝利對防禦者來說幾乎不能算作什麽巨大的損害,但是防禦者還是不願把這種利益讓給敵人的,何況誰也不會知道結果還要附加上哪些東西,所以,防禦者必須經常注意所有大部隊和防哨的狀況。當然,這時很多問題取決於這些部隊的指揮官的智慧,但是,假如統帥決定不當,這些部隊也會卷入不可避免的災禍之中。在這方麵誰會忘記蘭德斯胡特的富凱軍跟馬克森的芬克軍的實例呢?
在這兩次行動中,腓特烈大帝都過分地相信自己一貫的想法的作用。在這兒他並不是相信,蘭德斯胡特陣地上的一萬人真正可以戰勝三萬敵軍,或者芬克可以抵抗得住敵人優勢兵力從四麵八方的攻擊,而是認為,蘭德斯胡特陣地的威力仍同以前一樣可以作為一張有價證券而給對方接受,認為道恩在翼側受到佯攻時一定會舍棄薩克森的不利的陣地,而進入波希米亞的比較有利的陣地。他頭一次對勞東,第二次對道恩都判斷錯了。他所采取的措施的不正確便在於此。
即便一個不很驕傲。不很鹵莽和不很固執(腓特烈大帝在個別行動中卻是有這些值得指責的缺點的)的統帥,也難免會犯上述錯誤。如今,即使放開這個錯誤不談,在我們研究的這個問題上仍有一個很大的困難,那便是部隊指揮官的洞察力。努力程度。勇氣和堅定的性格不可能一直是符合統帥的要求的。統帥不能讓屬下指揮官任意處理一切問題,他必須給他們下達某些指示,這樣,他們的行動便受到限製,同當時的情況便容易不一致。但這是一種完全不能避免的弊病。沒有深入到軍隊的最後環節的。強製性的。權威的意誌,便不能很好地指揮軍隊,而且,誰要是習慣於相信和盼望部下總會提出好的主意,他便不能很好地指揮軍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十章 |戰區防禦(續)——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統帥必須經常密切注視每個部隊和防哨的情況,讓它們不致出乎意外地陷入災難之中。
這四種手段全是為了保持現狀。這些手段使用得越成功和越有成效,戰爭在同一地點便會拖延得越久;而戰爭在同一地點拖延得越久,給養問題就越重要。
這樣,在戰爭一開始,或者戰爭開始後不久,便需要用倉庫供給的措施來代替強征和征收的辦法,便需要用固定的運輸隊(這種運輸隊或者由農民的車輛組成,或者由部隊自己的車輛組成)來代替臨時征用的農民的車輛。總之,這就同正規的倉庫供給接近了,關於這一點我們在《給養》一章裏已經描述過了。
但是對這種作戰產生很大的影響的並不在於給養,因為給養就其任務和性質而言,是局限在狹小的範圍內的,它盡管能對作戰發生一定的影響,有時甚至發生很大的影響,但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與此不同,相互威脅對方交通線的行動卻有更重要的意義,其原因是:第一。在這種戰爭中缺少較大的。比較堅決的手段,統帥隻能采取這種較弱的手段;第二。在這種戰爭中,使這種手段發生作用的必要的時間是不會缺少的。所以,保障自己的交通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切斷交通線雖然不是敵人進攻的目的,可是卻能成為迫使防禦者退卻並放棄其他目標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
戰區本身的所有掩護措施自然也對交通線起掩護作用,交通線的保障有一部分就包括在這些措施之中。在這裏,我們隻想指出:交通線的安全是部署兵力時一定要考慮的一個主要問題。
用一些小部隊,或者較大的部隊護送運輸隊,是保障交通線的特別方法。因為陣地的正麵再寬也不能保障所有交通線的安全,而在統帥不願擴大配置正麵時,就尤其需要組織這種護送。所以,我們在滕佩霍夫所著《七年戰爭史》中能夠看到,腓特烈大帝經常派出單獨的步兵團或騎兵團,有時甚至派出整個旅護送運輸麵包和麵粉的車隊,但是在奧軍方麵卻一直沒有這類事實的記載。原因之一是他們無人這樣細致地記載它們,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的陣地正麵老是寬大得多。
上麵我們談到了和進攻要素基本上毫無關係的四種方法,它們是不求決戰的防禦的基礎。如今我們還要談幾種具有進攻性質的手段,它們或多或少可以和上述四種手段並用,仿佛是給這四種手段增加的調料。這些具有進攻性質的方法主要是:
(1)威脅敵人的交通線,其中也包含襲擊敵人的倉庫;
(2)去敵占區進行牽製性襲擊和遊擊活動;
(3)在有利的情形下,攻擊敵人的單獨的部隊和防哨,甚至攻擊敵軍的主力,或者隻對這些目標進行脅迫。
上述第一種手段在全部這樣的戰爭中始終是有效的,但它是暗暗地。在某種程度上完全隱蔽地起作用的。假如防禦者的所有良好陣地都能使敵人對交通線可能受到的威脅有所顧慮,那麽它就發揮了絕大部分的效果。我們在上麵已經談過,在這麽一種戰爭中,給養問題對防禦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在這裏對進攻者來說也是這樣。因此,戰略上的大部分措施都是根據是否會遭到敵人的攻擊這一想法確定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在討論進攻時仍要談到。
不但通過選擇陣地對敵人交通線實行一般的威脅(它象力學上的壓力一樣,暗暗地在起作用)屬於這種防禦的範圍,並且用部分兵力真正進攻敵人的交通線也屬於這個範圍。不過,要想讓這種行動獲得好處,必須在交通線的狀況。地形的性質或軍隊的特點等方麵具有適合於采取這一行動的具體條件。
為了進行報複和掠奪,或者為了取得某些利益而在敵占區去進行的遊擊行動,本來不是防禦手段,而是真正的進攻手段。但是遊擊活動通常和真正的牽製性攻擊的目的結合在一起,而牽製性攻擊是以減少同我們對峙的敵軍兵力為目的的,因此遊擊活動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真正的防禦手段。不過,牽製性攻擊也可用於進攻,它本身就是一種真正的進攻手段,因此我們認為在下一篇再仔細討論這個問題比較合適。在這裏提到它,隻是為了把防禦者在戰區內可能運用的一切小規模的進攻手段全列舉出來。但是我們在這裏必須指出,牽製性攻擊的規模和作用可以大到讓全部戰爭具有進攻的姿態,因此獲得進攻的榮譽。1759年戰局開始前,腓特烈大帝向波蘭。波希米亞。弗蘭肯等地采取的行動就是如此。這一戰局本身顯然是純粹的防禦,可是到敵占區進行的襲擊賦予它以進攻的性質,這種性質可能因為進攻的精神影響而具有特殊的價值。
當進攻者輕率行動,在某些地點暴露出自己的弱點時,防禦者可以將攻擊敵人的單獨部隊或主力當作整個防禦的必要的補充手段。這種行動隻能在這種條件下實施,但是,在這裏同對敵人的交通線采取行動時相同,防禦者也可以朝進攻的領域前進一步,而且和敵人一樣,把伺機進行有利的戰鬥作為特殊的企圖。要想在這種行動中取得一定的成果,防禦者或者必須擁有明顯優勢的兵力(普遍說來,這一點是不符合防禦的性質的,但也是有可能做到的),或者必須具備卓越的方法和才能,能讓自己的部隊較為集中,並能加強部隊的活動和運動,來補救因為部隊集中而在其餘地方出現的不利情況。
七年戰爭中的道恩是前一種情況的很好例子,腓特烈大帝則是後一種情況的例子。我們看到,道恩幾乎總是在腓特烈大帝過分大膽和輕視他的時候發動進攻,他在霍赫基爾希。馬克森和蘭德斯胡特就是如此。與之相反,我們看到,腓特烈大帝幾乎不斷地進行運動,力圖以自己的主力消滅道恩的這一個或那一個單獨的部隊,但因為道恩既擁有優勢兵力又特別小心謹慎,所以,腓特烈大帝成功的時候很少,起碼成果是不大的。然而,我們不能認為腓特烈大帝的努力是毫無作用的。事實上,這種努力本身就包含著一種很有效的抵抗,因為敵人為了避免進行不利的戰鬥便會被迫處於小心和緊張的狀態,這樣,敵人本來可以用來進攻的一部分力量就給抵消掉了。我們可以迴想一下1760年的西裏西亞戰局,當時道恩和俄國軍隊正是出於惟恐有時在這裏。有時在那裏遭到普魯士國王的攻擊或者被擊潰,才不敢前進一步。談到這兒我們認為,關於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的主導思想。最重要的手段和整個行動的依據等一切問題全已經談到了。我們主要是將這些問題列舉出來,使讀者了解整個戰略活動的全貌,至於它們的具體措施,比如選擇陣地。行軍等等,我們在前麵已經比較詳細地探討過了。
假如我們再總的看一看這個問題,就必然會認為,當進攻精神很微弱,雙方對決戰的要求很小,積極動機很不足,而彼此阻止和抑製的內在牽製力量卻很多時,就像我們在上麵所設想的那樣,進攻和防禦之間的本質差別便必然漸漸消失。當然,在戰局開始階段,作戰一方要進入另一方的戰區,要在某種程度上采取進攻的形式,可是這一方很可能而且往往會很快就把一切力量用來在敵人土地上保衛自己的國家。於是就形成了雙方對峙的局麵,這其實是相互監視。雙方都考慮怎樣不失去任何東西,同樣也許雙方都在思考,如何為自己取得實際的利益。在這一點上,本來的防禦者甚至反而能夠超過他的對手,腓特烈大帝在當時就是如此。
進攻者越是放棄作為前進者的地位,防禦者受到的威脅就越發地少,也就是越不需要進行真正的防禦來保護自己的安全,從而進攻和防禦之間就越發容易出現均勢。在這種均勢狀態中,雙方的活動的目的全隻是從對方手中奪取某種利益並使自己不受到任何損害,也就是雙方都力圖進行真正的戰略機動。凡是因為種種情況或政治意圖不允許進行大規模決戰的戰局,顯然全或多或少具有這種性質。
關於戰略機動的問題,我們打算在下一篇用專門的一章來研究。可是,這種雙方力量的平穩的賭博在理論上人們常常賦予它不應得的重要性,並且主要是在防禦中賦予它這種不應得的重要性的,因此我們在研討防禦的時候,有必要對它作進一步的說明。
目的在推動的地方,便沒有整體的運動,在這種情況下,無論雙方的兵力相差如何懸殊,都應當認為他們處於均勢。引起較小行動和目的的個別原因是從整體的這種均勢中產生的。這些小的行動之所以可以發生,是因為它們不再受到大規模決戰和大的危險的束縛。所以,雙方都把賭大輸贏的資本換成小籌碼進行賭博,也就是把整個行動分解為很多小規模的活動。隨著這種為了取得很小利益而發生的小規模的行動的出現,雙方統帥之間就展開了一場運用技巧的鬥爭。並且在戰爭中永遠不可能沒有偶然性,從而也可能存在幸運,因此這種鬥爭永遠不能不是一種賭博。可是這裏產生了另外兩個問題:同一切都集中於一次作用是不是較大?我們對後一個問題的答複是肯定的。整體分成的部分越發多,對時間(包括各次行動的具體時間)和空間(包括各次行動的具體地點)的考慮越發多,智謀起作用的領域就愈大,也即是說智力的支配作用就越大。這時智力所起的作用讓使偶然性活動的領域縮小了一部分,但是不一定能抵消它全部的活動,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對前一個問題不能不作肯定的答複。也就是說我們絕對不能忘記,智力活動並不是統帥的唯一的精神活動。在進行大規模的決戰時,勇氣。堅強。果斷。沉著等素質便比較重要,而在兩方力量平穩的賭博中,這些素質所起的作用卻比較小,在這裏智謀的特殊重要性的增加不僅縮小了偶然性的活動餘地,並且也減少了上述這些素質的作用。但從另一方麵看,在進行大規模的決戰時,這些光輝的素質卻可以利用偶然性所支配的大部分領域,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智謀在這種場合所顧不到的地方。由此可見,這兒存在著幾種力量的衝突,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偶然性在大規模決戰中要比在雙方兵力平穩的賭博的總結局中起更大的用處。假如我們說,我們在這種賭博中所看到的,主要是雙方運用技巧的鬥爭,那麽這隻是指智謀方麵的技巧,而不是指全部軍事上的成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十章 |戰區防禦(續)——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讓人們賦予戰略機動以上述那種不應得的重要性的,正是戰略機動的這個方麵。首先,他們將這種技巧同統帥的全部精神活動混在一起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因為,如上所述,我們必須承認,在大規模決戰的時刻統帥的其餘精神活動在起支配作用。這種支配力量縱然主要來源於很大的感受,來源於幾乎無意識產生的和未經長時間思索的靈感,也依然是軍事藝術中的一個真正的公民,因為軍事藝術既不是單純智力活動的領域,也並不是智力活動占支配地位的領域。其次,人們認為,戰局中任何一次沒有結果的活動的出現都和某一方甚至雙方統帥的這種高超的技巧有關。實際上,產生這種沒有結果的活動的最主要的原因,卻經常存在於讓戰爭變成這樣一種賭博的總的情況之中。
從前文明國家的大多數戰爭追求的目的主要是彼此監視,而不是打敗敵人,所以大多數戰局必然帶有戰略機動的特性。這些戰局假如不是著名的統帥指揮的,人們就不會注意它們,假如一方甚至雙方是有名的偉大統帥(如屠朗和蒙特庫科利)指揮的,人們便會根據這些統帥的名望而說整個機動藝術是最傑出的典範。這樣,人們就把這種遊戲看成是軍事藝術的頂峰,稱它是軍事藝術的最高修養的體現,因而把它作為研究軍事藝術的主要根據了。
這種見解在法國革命戰爭以前的理論界十分流行。法國革命戰爭忽然打開一個同以往完全不同的戰爭現象的世界,這些現象在最初顯得有些粗野和簡單,但後來在拿破侖所指揮的戰爭中形成了一套最好的措施,帶來了讓所有人驚歎的成果。這時人們就想拋棄舊的方法,認為上述一切全是新發現和偉大思想等等的後果,當然也認為是社會狀況改變的結果。此外,人們認為,舊的方法都不需要了,也決不會再出現了。但是,在任何一種思想發生大變革時,總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派別,這兒也不例外,舊的觀點也有它的保護者。這些人將新的現象看作是粗野的暴力行為,是軍事藝術的總的沒落,而且認為,正是那種平穩的。沒有結果的。無所作為的戰爭賭博才應該成為軍事藝術發展的方向。這種見解是這樣缺乏邏輯與不合哲理,以致人們隻能把它看作概念的極端混亂。可是那種認為舊的方法不會再出現的人,也是考慮得不周到的。在軍事藝術領域內的新現象中,隻有很小的一小部分能夠算作新發明和新思想的結果,而大部分則是新的社會狀況和社會關係的改變而引起的。但是,當這些社會狀況和社會關係處在激烈的動蕩過程中時,還不應該把它們當成標準,所以,毫無疑問,過去的大部分戰爭現象還會重新出現。在這兒,我們不打算深入討論這一問題,隻想指出雙方力量的平穩的賭博在整個戰爭中的位置,指出它的意義以及它和其他事物的內在關係,借以說明它是雙方的種種受到限製的條件的產物,是顯著地緩和了的戰爭要素的產物。在這種賭博中,某一方的統帥或許比另一方統帥高明一些。因此,當他在兵力上能夠和敵人抗衡時,便可以獲得某些利益,在力量較弱時,運用他傑出的才能也可以同對方保持均勢。但是,要想從這兒找到統帥獲得最高榮譽和變得偉大的原因,則是同事物的性質非常矛盾的。恰恰相反,這種戰局倒經常是一個可靠的標誌,它表明雙方統帥都沒有偉大的軍事才能,或者,因為受到條件的限製,有才能也不敢發動大規模戰役。可見,這種戰局永遠不會是獲得最高的軍人榮譽的地方。
我們上麵談的是戰略機動的一般特性。如今,我們還要談談戰略機動對作戰的一種特殊影響,也就是說,它常常讓軍隊離開主要道路與城鎮,開往遙遠的或者至少是不重要的地方。當臨時發生和馬上就消失的微小利益成為行動的動機時,國家的總的方針對作戰的影響便會減弱。因此我們看到,軍隊常常開到從戰爭的重大而又簡單的需要來說決不應該開去的地方,因此,戰爭過程中的個別情況的改變和變化在這裏比在大規模決戰的戰爭中要大很多。我們不妨迴憶一下七年戰爭中的最後五次戰局。盡管當時總的形勢沒有變化,但是每一次戰局都有所不同,仔細觀察一下便可以看到,在這幾次戰局中,盡管聯軍的進攻意圖比過去戰爭中的大多數戰局都強得多,但是同一個措施沒有采用過兩次。
我們在不求大規模決戰的戰區防禦這一章中,指出了軍事行動的一些手段,還有這些手段的內在聯係。條件和特征,關於它們的具體措施,在前麵也已經較詳細地談過了。現在的問題是,對這些不同的手段能否提出概括整體的規則。原則和方法?我們的迴答是,假如我們從曆史上來看,那麽從變化無常的一些形式中是不可能找到這些東西的,對具有變化多端的。多種多樣的性質的整體來說,除依靠經驗之外,我們認為幾乎是不存在任何其他理論法則的。追求大規模決戰的戰爭不但簡單得多,而且也更加合乎自然,這種戰爭更不受內在矛盾的約束,它更加客觀,更受內在必然性法則的支配,所以人們可以合理地規定它的形式和法則。而對不求決戰的戰爭來說,要作到這一點困難卻非常多。甚至在我們這個時代才能形成的大規模作戰理論中的兩個基本原則,即標洛的基地寬度和約米尼的內線配置,假如用到戰區防禦上,經驗也會告訴我們它們在任何地方都是行不通的和沒有作用的。但是作為純粹的形式,這兩個基本原則在這兒應該是最有用的,因為行動的時間越長,空間越大,形式也就越有用,也就必然越比對結果有影響的其他原因占優勢。可是,我們看到,它們隻不過是事物的個別方麵,它們決不會帶來決定性的利益。手段和當時條件的特點必然擁有打破一般原則的作用,這是非常明顯的。假如說道恩元帥的特征是善於作寬正麵的配置和慎重地選擇陣地,那麽腓特烈大帝的特點則是經常集中主力,緊緊靠近敵人,以便見機行動。這兩個人的特點不但產生於他們的軍隊的素質,並且也產生於他們所具備的條件。一個國王比一個要對上麵負責的統帥更容易見機行事。在這兒我們還要再一次強調,批判者沒有權利認為,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同的作風和方法有高低上下之分,不能認為它們之間有從屬關係。這些不一樣的作風和辦法全是平等的,隻能根據具體情況來斷定它們的使用價值。
我們並不打算在這兒一一列舉由於國家。軍隊和各種情況的特點可能產生的這些不同作風和方法。至於它們的影響,我們在前麵已經一般地談過了。
所以,我們承認在本章中無法提出規則。原則和方法來,因為曆史沒有給我們提供這些東西,在每一個具體場合,我們幾乎都碰見一些特殊的現象,這些現象往往是完全不可理解的,有時甚至是無法想象的。但是從這一方麵來研究曆史並不是沒有益處的,在沒有體係和沒有真理機器的地方也是有真理的,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隻有用熟練的判斷與從長期經驗中得來的敏銳感覺才能夠認識這一真理。曆史在這一方麵雖然沒有提出任何公式,可是,像在其他場合一樣,卻給判斷提供了鍛煉的機會。
我們隻想提出一個概括整體的原則,或者更準確地說,我們想再重複和明確一下我們在這裏所論述的一切問題的基本前提,並讓它具有真正的原則的形式。
這兒所舉出的所有手段隻有相對的價值。隻是在雙方都軟弱無力的情況下才能應用它們。假如超出這個領域之外,就有另一個較高的法則起支配作用,那裏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現象世界。統帥決不能忘記這一點,決不可懷著自以為是的信念,將狹窄領域內的東西看作是絕對的。統帥決不可把他在這兒所使用的手段看作是必然的。唯一的手段,別在自己已經擔心這些手段不合適時還使用它們。
從我們目前的立足點出發,仿佛不可能產生上述那種錯誤。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卻不是如此,因為在那裏事物之間的界限不是那麽顯著的。
我們必須再次提醒讀者注意,我們為了讓觀念明確。肯定和有力,在考察時隻把完全對立的。即極端對立的方式當作對象,可是戰爭的具體情況大多是處於中間狀態的,因此受上述極端的觀點支配的程度取決於戰爭的具體情況同極端對立的方式接近的程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十章 |戰區防禦(續)——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一般說來,首要的問題是統帥能夠事先斷定敵人是否企圖采取較大的。較堅決的措施,他有無力量用這種措施戰勝我們。隻要敵人有一點這麽做的可能性,我們便必須放棄隻能避免小的不利的小措施,就隻好通過自願的犧牲改變自己的態勢,準備迎接較大的決戰。換句話說,統帥首先應當正確地估計情況,並根據這個估計采取活動。
為了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更加明確地說明這些觀念,我們想概略地談一些在我們看來是情況算計得不正確而行動的實例,也就是說,在這些例子中一方的統帥是按敵人不堅決行動的情況采取措施的。我們先從1757年戰局的開始說起,從當時奧地利軍隊的兵力部署中可以看出,他們沒有估算到腓特烈大帝會這樣堅決地發動進攻。當卡爾。亞曆山大已經陷入必須帶領軍隊投降的險境時,皮科洛米尼的一個軍卻還停留在西裏西亞邊境。這便說明,他們對情況完全了解錯誤了。
1758年,法國不但完全受了策芬修道院協定的迷惑(這個事實不屬於我們論述的範圍),而且兩個月後,對自己的敵人或許采取的行動也判斷錯了,結果失去了威悉河和萊茵河之間的所有土地。至於1759年腓特烈大帝在馬克森,以及1760年在蘭德斯胡特,因為不相信敵人會采取那樣堅決的措施而對敵情全部判斷錯誤的情況,我們已經談過了。
在曆史上恐怕非常難找到比1792年在估算敵情方麵所犯的更大的錯誤了。人們原來認為利用少量的援軍就能夠結束一次內戰,結果卻受到政治熱情發生根本變化的法國人民的很大壓力。我們之所以把這個錯誤稱為嚴重的錯誤,是因為這個錯誤後來導致了嚴重的結果,並不是因為當時很容易避免這個錯誤。至於在軍事上,那便不能否認,以後幾年連遭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1794年的戰局。在這次戰役中,聯軍不但完全沒有認識到敵人進攻的強烈性,因此使用了擴大陣地正麵和戰略機動這種微不足道的方法,並且從普奧兩國政治上的不一致和愚蠢地舍棄比利時和荷蘭這些事情上也可以看到,各國國家機構很少估計到來勢兇猛的巨流的威力。1796年,在洛迪。蒙特諾特和其餘地方進行的各次抵抗也足以證明,奧軍在如何對付拿破侖這個人的問題上了解得不多。
1800年,梅拉斯將軍遭到慘敗,這並不是法軍突然襲擊的直接結果,而是由於他對這一襲擊或許產生的後果估計不對了。
1805年,烏耳姆作為徒具科學形式。而力量極為薄弱的戰略紐帶的最後一端來說,它能夠阻擋道恩或拉西那樣的統帥,但無法阻擋拿破侖這個革命皇帝。
1806年,普魯士曾處在猶豫不決和混亂的狀態中,這是陳腐的。狹隘的。無用的觀點和措施跟一些當時具有重大意義的明確的認識和正確的感覺混雜在一起的結果。假如普魯士對自己的處境有清楚的認識和充分的估價,那麽它如何會把三萬人留在普魯士國內,打算在威斯特伐利亞另開一個戰區呢?怎麽會決定以呂歇爾軍和魏馬軍進行小規模攻擊取得某種成果呢?又如何會在會議的最後時刻還討論倉庫的危險和某些地區的損失這些問題呢?
甚至在最大的1812年戰局中,在開始時也並不是沒有出現過因為錯誤地判斷了敵情而采取不對的行動的情況。在維爾那的大本營裏有一批著名的人物,他們堅持要在邊境附近舉行會戰,其目的是使敵人不受懲罰便不能進入俄國領土。這些人很清楚地知道,這次會戰或許失敗,或者說一定要失敗,他們在那時雖然不知道前來進攻八萬俄軍的是三十萬法軍,但是知道敵人在兵力上肯定擁有巨大優勢的。他們的主要錯誤是對這一會戰的價值估計不當。他們認為,即便這一會戰失敗,也不過是和其他敗仗一樣,僅僅是一次敗仗罷了。其實,人們有充分根據可以肯定,在邊境附近進行的這一主要決戰假如遭到失敗,是會帶來一連串其他後果的。甚至德裏薩營壘的利用,也是一個徹底錯誤地判斷了敵情而采取的措施。假使俄軍想固守這個營壘,就會四麵受到攻擊而完全陷入孤立,法軍就有辦法迫使俄軍放下武器。這個營壘的構築者並沒有考慮到要對付力量這樣大和意圖這麽堅決的敵人。
然而,甚至是拿破侖,有時也會作出不對的估計。1813年停戰之後,他認為派幾個軍便可以阻止布留赫爾和瑞典王儲所率領的聯軍的次要部分,他認為自己的這幾個軍盡管不足以進行真正的抵抗,但是卻可以促使對方像在以前的戰爭中常見的一樣謹慎小心而不敢冒然行動。他沒有充分估量到,刻骨的仇恨和逼近的危險在布留赫爾和標洛身上會產生什麽樣的作用。
拿破侖對於老布留赫爾的敢作敢為精神一直是估計不夠的。在來比錫,從拿破侖手中奪去勝利的正是布留赫爾,在郎城,拿破侖之所以沒有被布留赫爾徹底擊潰,隻是因為出現了完全在拿破侖估計以外的情況。在滑鐵盧,拿破侖最終像受到致命的雷擊一樣,因為這個估計不足的錯誤而受到了懲罰。?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