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防禦是由兩個不同的要素,即決戰和等待組成的。本章所要研究的便是這兩個要素結合的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指出,盡管等待狀態還不是全部防禦,可它是防禦要達到自己的目標所必須經過的一個領域。隻要一支軍隊還沒有撤出它負責防禦的地區,進攻引起的雙方軍隊的緊張狀態就始終在持續著。隻有決定了勝敗才會出現平靜,而隻有當進攻者或防禦者有一方退出戰區時,才可以認為勝負已經決定(無論是怎樣的一種勝敗)。
隻要一支軍隊還在它所在的地區堅守,這一地區的防禦便還在繼續,從這個意義上講,防禦某一戰區同在這一戰區進行防禦是同一迴事。至於敵人短時間奪去了這個戰區內或多或少的土地,這是沒有關係的,因為這隻是借給他罷了。
我們這樣來認識等待狀態,是想借此來確定它與整個防禦的正確關係,不過,隻有在決戰必然會真正進行和雙方全認為決戰不可避免時,這種看法才是正確的。這是因為,兩方兵力的重心還有以這些重心為基礎的戰區隻有通過決戰才是起作用的東西。決戰的想法一旦消失,重心也便失去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甚至整個軍隊也就失去了作用。這時,構成整個戰區概念的第二個主要構成部分――國土的占有便成為目的而直接躍居首位。換句話說,雙方在戰爭中越不尋求決定性打擊,戰爭便越變成一種單純的監視狀態,占有國土就越發重要,防禦者就越要直接掩護所有地區,進攻者便越要擴大占領的地區。
無庸諱言,絕大部分的戰爭和戰局與其說接近於生死存亡的鬥爭,即起碼有一方力求決戰的鬥爭,還不如說接近於純粹的監視。隻有十九世紀的戰爭才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前一種特點,所以隻有在這些戰爭中才能夠運用根據這種特點建立起來的理論。但是,很難設想所有未來的戰爭全具有這種特點,與此相反,其中大多數戰爭仍將帶有相互監視的特點,所以理論要想對實際生活有用,就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我們將最先考察有決戰意圖貫穿和指導著整個軍事行動的情況,即發生真正的。絕對的戰爭(假如我們可以這樣表達的話)的情況,以後,在另一章中,再考察戰爭由於或多或少地接近於監視狀態而產生的變化情形。
在第一種情況下(是防禦者等待進攻者發動決戰,還是防禦者自己尋求決戰,對我們來說是一樣的),戰區防禦的實質便在於防禦者堅守在戰區,隨時都可以進行有利的決戰。這時,勝負的決定可能隻通過一次會戰,可能是通過一連串大規模的戰鬥,也可能是隻通過雙方兵力的部署,即可能的戰鬥所形成的態勢帶來的結果。
盡管會戰不像我們以前多次指出的那樣,是最主要。最有效。最常用的決定勝負的手段,它畢竟還是決定勝負的手段之一,僅僅這一點往往便足夠要求隻要可能就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戰區的主力會戰便是重心對重心的打擊。我們在自己重心上能夠集中的兵力越多,我們取得的後果也就越可靠和越大。所以,任何分割兵力的作法,如果沒有特定的目的(這個目的或許是通過一次勝利的會戰所達不到的,也可能是會戰取得勝利結局的一個條件),全是應該表示反對的。
然而,僅僅做到最大程度地集中兵力還不等於具備了全部基本條件,還必需有一個讓軍隊能在有利條件下進行戰役的兵力部署。
這兩個基本條件和我們在《抵抗的方式》一章裏所談的各種不同的防禦方式是完全可以適應的,所以,根據具體情況的需要把這些基本條件同它們結合起來是很容易的。但是,有一點初看起來好像是有矛盾的,而且,因為它是防禦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所以更有必要加以闡明,這便是怎樣找到敵人重心的問題。
假如防禦者能夠及時得知敵人沿著哪些道路前進,自己在哪條道路上能夠特別準確地遇上敵人的主力,那麽,他便可以在這條道路上打擊敵人。這種情況是十分常見的。雖然防禦者往往在進攻者開始行動之前就要采取一般的措施,設置要塞和大的軍械庫,以及確定軍隊的平時員額等等,這都是進攻者行動的根據,可是,在軍事行動真正展開時,對進入戰場的進攻者來說,防禦者卻好似紙牌遊戲中的下家一樣,享有特別的有利條件。
要想以大量軍隊侵入敵國,便必須進行大規模的準備工作,例如籌集糧秣。儲備武器裝備等等。這些準備工作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防禦者有足夠的時間來采取對策。同時,人們還應當看到,防禦者所需要的準備時間總比進攻者短,因為任何國家平時為防禦所作的準備都要比為進攻所作的準備更充分一些。
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這樣,但是,防禦者在具體場合仍有可能無法肯定敵人入侵的主要路線在哪兒,如果防禦需要采用一些費時很多的措施(例如構築堅固陣地等等),那麽就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此外,縱使防禦者確實是在進攻者的前進路線上,隻要防禦者不對進攻者發動進攻,進攻者隻要稍稍改變一下自己原來的方向,也可以繞過防禦者所占領的陣地,而在耕作發達的歐洲,陣地左右是絕對不可能沒有道路通過的。在這種情況下,防禦者顯而易見不能在陣地上等待敵人,起碼不能指望在那裏進行會戰。
但是,在討論防禦者在這種情形下還能采取哪些手段之前,我們首先考察一下這種情況的性質及其發生的可能性。
在每個國家裏,同樣在每個戰區(目前我們就是始終在談戰區問題)裏,當然,都有一些能讓進攻取得特別大的效果的目標和地點。我們認為,在討論進攻時再來比較明確而詳細地論述這個問題最為恰當。在這裏,我們隻想指出,假如說最有利於進攻的目標和地點是進攻者決定自己進攻方向的根據,那麽這個依據反過來對防禦者也必然有用,當防禦者還不知道敵人的意思時,這個依據必定是他行動的指南。如果進攻者不選定這個最有利的方向,他就得放棄他原本可以得到的一部分利益。顯然,如果防禦者恰好在這個方向上防禦,進攻者不付出代價和不作出某種犧牲便不可能避開他和從他旁邊通過。由這可見,防禦者摸不準進攻者的方向的危險和進攻者可以從防禦者側旁通過的可能性都不像初看起來那麽大,因為進攻者在選定這一個或那一個方向時所遵循的某種依據是早已存在的,並且大部分是充分有力的,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防禦者以及防禦者在某一地點的設施都不致碰不到敵人的主力。換句話說,隻要防禦者的陣地選擇得當,在很多情況下他可以確定敵人是會來找他的。
但是,我們不應該並且也不能因此就否認在某種情況下進攻者不向防禦者陣地前進的可能性。這裏產生了一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防禦者應該如何對付,防禦者原先所處的位置所帶來的有利條件還剩餘下多少。
假如問,當進攻者從防禦者側旁通過時,防禦者到底可以采取哪些手段,那麽,這些手段就是:
(1)一開始便把兵力分為兩部分,用一部分準確地襲擊敵人,然後用另一部分趕去增援。
(2)聚集兵力占領一個陣地,在敵人從側旁通過時,馬上向側方運動去攔阻敵人。但在大多數情形下,向側方運動已經不能恰好就攔阻住敵人,而必須稍稍後退一些,占領新的地方。
(3)集中兵力從側邊襲擊敵人。
(4)脅迫敵人的交通線。
(5)采取和敵人同樣的方法,也從敵人側旁通過,去進攻敵人的戰區。
我們所以在這裏提出最後一種方法,是因為人們可能認為這種手段在某種場合也許是能夠產生效果的。但是,其實這一手段同防禦的意圖,也就是同選擇防禦的理由是矛盾的。所以,隻能把它看作是敵人犯了重大錯誤或是具體情況所具有的其他特點而引發的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脅迫敵人交通線要有一個前提,即我們的交通線要比敵人的優越。這也是有利的防禦陣地必需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雖然這種威脅可能經常給防禦者帶來某些利益,但是單純對戰區進行防禦時,這種威脅很少會促使決戰,而我們在前麵就已說過,在這裏決戰是戰局的目的。
一個戰區的麵積常常不會大到讓進攻者的交通線具有很大的脆弱性,而且,進攻者實施打擊通常隻需要很短的時間,而威脅交通線這一手段產生效果卻很緩慢,因此縱使進攻者的交通線很脆弱,威脅交通線也無法阻止進攻者前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八章 |戰區防禦(續)(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此可見,在對付力求決戰的敵人時,或者我們自己也十分希望進行決戰時,這種手段在很多情況下是徹底不起什麽作用的。
防禦者還可以利用的其餘三種手段的目的全在於進行直接的決戰,也就是以重心打擊重心,因此,它們更符合防禦的任務。但是,我們在這裏必須馬上指出,我們認為第三種手段要比其他兩種手段優越得多,雖然我們並不完全否定其他兩種手段,但是,我們認為在大多數情形下,第三種手段才是真正的抵抗方法。
將兵力分為兩部分的部署,有被卷入一次前哨戰的危險性。假如麵臨的是一個堅決的敵人,那麽,這種前哨戰在最有利的情況下也隻不過是一次大規模的相對抵抗,它不能成為防禦者所盼望的決戰。防禦者縱然判斷正確而懂得避開這條歧路,暫時把兵力分開進行抵抗,也總會大大削弱打擊的力量,而且人們永遠也不能保證,先去迎擊敵人的那些部隊不會遭遇到相當大的損失。不但這樣,這些部隊進行抵抗時通常最後都要向趕來的主力部隊退卻,這經常給主力部隊造成戰鬥失敗和措施錯誤的印象,這樣,就會顯著地減小精神力量。
第二種手段是用集中在陣地上的兵力到敵人試圖迂迴我方陣地的道路上去攔阻敵人。防禦者運用這種手段時容易貽誤時機而陷入兩種措施都用不上的境況。其次,防禦會戰要求統帥沉著冷靜。深思熟慮。了解(甚至是熟悉)地形,而這一切在倉促地去阻攔敵人時是做不到的。最後,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防禦戰場的陣地,並不是在任何道路上和道路上的任何地點都是可以找到的。
與此相反,第三種手段,就是從側麵襲擊進攻者,也就是促使進攻者變換正麵來進行戰鬥,卻是非常有利的。
首先我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進攻者經常會暴露己方的交通線(在這裏是退卻線),而防禦者,就其總的情況來看,尤其是就我們要求他的配置所具備的戰略特點來看,卻處在有利地位。
其次(這是主要的一點),每一個想從防禦者側旁通過的進攻者都會在兩種徹底對立的意圖之間不知所措。為了到達進攻目標的所在地,他原本想前進,但為了對付每時每刻都可能遭到的來自側麵的襲擊,他又需要隨時準備把兵力轉向側方,並且要集中兵力進行打擊。這兩種意圖是相互矛盾的,內部關係因此會很混亂,進攻者很難采取符合各種情況的措施,他在戰略上很可能處於最不利的境況。例如進攻者確切知道將在何時何地遭到襲擊,他當然可以巧妙而靈活地采取一切對策。但是,假如在他不了解情況而又必須前進的情況下發生了會戰,他就不得不慌張地集中兵力應戰,也就是說在一定是不利於自己的條件下應戰。
假如說防禦者也有發起一次進攻會戰的有利時機,那麽,這個時機首先就是上述情況出現的時刻。假如我們再考慮到,防禦者在這種情況下還有知道地形和選擇地形的有利條件,他的行動還可以先作好準備並在行動中保持主動等,那麽我們便不會懷疑,防禦者在這種情形下在戰略上比他的敵人占據決定性的優勢。
因此,我們認為,防禦者集中兵力據守在選擇得當的陣地上,可以沉著地等候敵人從自己側旁通過。即使進攻者不襲擊防禦者的陣地,縱使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威脅進攻者的交通線是不恰當的,防禦者仍然握有從側麵進行襲擊以求決戰的優越手段。
在曆史上我們所以差不多沒有看到這種情況,一方麵是由於防禦者很少有勇氣堅守這樣的陣地,通常他們或者是將兵力分割開了,或者是倉促地橫向行軍和斜向行軍轉移到進攻者的前麵去了,另一方麵是由於進攻者在這種情況下常常不敢從防禦者側旁通過,而是停了下來不再前進。
在這種場合,防禦者被迫進行進攻戰役。於是他便不得不放棄等待。堅固的陣地和良好的築壘工事等有利條件,在一般情形下,使進攻者陷入在前進中遭到截擊的不利處境並不能完全抵消防禦者自己失去的這些有利條件,由於進攻者正是為了避開防禦者的這些有利條件才讓自己陷入這種處境的。不過進攻者的這種處境畢竟會給防禦者帶來某些補償,所以理論在這裏不能像一些曆史評論家在提出片斷的理論時常做的那樣,遇到兩種對立的條件便認為兩者完全抵銷而沒有任何剩餘。
但是,別認為我們是在這裏玩弄邏輯,正好相反,我們越是從實際方麵來考察這個問題,便越會認為,這是一種概括。貫穿和支配整個防禦行動的思想。
防禦者隻有在敵人從他側旁通過時馬上決定以全力打擊敵人,才有把握避開很容易陷入的兩種絕境:分割兵力和倉促朝側方運動去攔阻敵人。在這兩種絕境中,防禦者將為進攻者所左右,將隻能采取最緊急的措施和最危險的倉促行動。采取這些防禦方法時,隻要碰到一個力求勝利和決戰的堅決果敢的敵人,防禦便會被粉碎。但是,如果防禦者為了進行一起戰鬥而在適當的地點將自己的兵力集中在一起並決定在緊要時刻拿這支軍隊從側麵去攻擊敵人,那麽,他就做對了,他就可以得到處於防禦地位所能得到的所有有利條件。這時,準備良好。穩妥。沉著。一致和簡單就成了他行動的特色。
我們在這兒不能不提一提同這些觀念有密切關係的一個重要的曆史事件,我們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防止錯誤地引用這個例子。1806年10月,普魯士軍隊在提林格等候拿破侖率領的法國軍隊時,設置在法軍可能用於進軍的兩種道路(一條經過埃爾富特。來比錫至柏林,一條經過霍夫。來比錫至柏林)之間。普軍原先的意圖是直接穿過提林格山,開到弗蘭肯地區,但在舍棄這一意圖之後,因為不了解法軍從哪條道路進軍,隻好選擇了這個中間位置。這樣的配置必定會導致倉促向側方推進的行動。
普軍其實就是這樣配置的,他們認為法軍將經過埃爾富特,因為通往埃爾富特的道路是完全可以通行的。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法軍會在通向霍夫的道路上前進,這一方麵是因為這條道路離當時普軍所在的位置有兩三天的行程,另一方麵是由於中間隔有很深的紮勒河河穀。當時,不倫瑞克公爵絲毫沒有這麽考慮,也沒有為此進行其他準備,但是,霍亨洛黑侯爵或者說馬森巴赫上校(他曾力圖讓公爵接受這種想法)卻一直是這樣考慮的。至於把紮勒河左岸的配置轉變為對前進中的拿破侖軍隊的進攻會戰,也就是轉變為上麵說過的側麵襲擊,那便更談不上了。原因是,如果說紮勒河是一個還可以在最後時刻阻攔敵人的障礙,那麽一旦敵人占領了紮勒河的對岸(至少是一部分),紮勒河對普軍轉入進攻來說必定也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因此,不倫瑞克公爵決定(假如可以把首腦眾多的大本營處於真正混亂和猶豫不決的情況下所產生的這種決定稱作個人決定的話)在河這邊等待事件的進一步發展。
不論人們對這種等待作出怎樣的評價,結果都會使普軍麵臨下列三種情況:
(1)假如敵人渡過紮勒河向普軍挑戰,普軍可以對敵人發動進攻;
(2)假如敵人不進攻普軍陣地而繼續前進,普軍可以威脅敵人的交通線;
(3)普軍在認為可能和有利的情形下,可以通過迅速的側敵行軍先敵趕到來比錫。
在第一種情況下,普軍依托巨大的紮勒河河穀在戰略上和戰術上全占很大優勢。在第二種情況下,普軍也在戰略上據有巨大優勢,因為敵人的基地隻是普軍和中立的波希米亞之間的一個十分狹窄的地區,而普軍的基地卻非常廣闊。甚至在第三種情況下,普軍因為有紮勒河的掩護,也不會處於不利的地位。盡管混亂不安和弄不清情況的大本營確實考慮過這三種情況,縱使在混亂和猶豫不決的情況下有過這種對的想法,在這個混亂和猶豫不決的旋渦裏這個想法沒有實現,也是沒有什麽值得驚奇的。
在前兩種情況下,紮勒河左岸的陣地可以看成是真正的側麵陣地,並且作為側麵陣地,它無疑擁有很大的優越性。但是,用一支自信心不強的軍隊占領這種側麵陣地來對抗優勢很大的敵人,來對抗拿破侖這樣的人,卻是一個十分不穩當的措施。
不倫瑞克公爵經過長時間的猶豫之後,到10月13日才選定了上述最後一種措施。可是時間已經太晚了。拿破侖已經開始渡過紮勒河,耶納和奧爾施塔特會戰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不倫瑞克公爵由於優柔寡斷而使自己處於兩頭落空的境地:要離開自己所處位置向側方運動去攔阻敵人已經為時太晚,而要發動有利的會戰又為時太早。盡管這樣,當時普軍選擇的陣地仍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以致公爵可以在奧爾施塔特附近消滅敵人的右翼,以及霍亨洛黑侯爵能夠通過一次犧牲較大的撤退脫離險境。但是,他們卻不敢在奧爾施塔特奪取原本有把握取得的勝利,而希望在耶納獲得其實是徹底不可能的成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八章 |戰區防禦(續)(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無論怎樣,拿破侖是感覺到紮勒河畔的戰略意義的,因此他不敢從它側旁通過,而決定在敵前渡越紮勒河。
我們認為,上麵的論述已經充分說明采取決定性行動時防禦和進攻的關係,並且已經揭示了聯結防禦計劃各個問題的線索的性質和關係。我們不打算更詳細地探討各個具體的部署,因為這麽做會使我們陷入無窮無盡的具體情況中去。如果統帥為自己提出了一定的目標,那麽他就應該看一下各種地理的。統計的和政治的情形,敵我雙方軍隊的物質和人員的狀況同這一目標適應到什麽地步,以及在實際行動中,它們對雙方即將產生怎樣的製約作用。
但是,為了在這裏更明確地聯係到我們在《抵抗的方式》一章裏所談過的一個比一個強有力的防禦方式,為了對它們有更為清楚的認識,我們想在這裏指出與這有關的一般情況。
一。對敵人發起進攻會戰的依據或許有以下幾種:
肯定進攻者以極分散的兵力前進,盡管我們力量很弱,仍有獲勝的希望。
但是,進攻者其實是沒有可能分散前進的,因此,隻有在確切知道敵人分散前進的情況下,防禦者采取進攻會戰才是有利的。沒有充分的根據,隻靠單純的推測就指望出現這種情況,並把一切希望全寄托在這上麵,通常會踏入不利的境地。這是因為,假如後來的情況不像我們期待的那樣,我們就不得不放棄進攻會戰,而對防禦會戰又沒有做好準備,於是隻好被迫撤退,一切差不多就都隻得讓偶然性來支配了。
在1759年的戰局中,多納率領的軍隊對俄軍進行的防禦幾乎就是這種情況。這次防禦以韋德耳將軍指揮的齊利曉戰役的失敗而宣告結束。
擬製計劃的人之所以喜歡使用這種手段,隻是因為它能很快地解決問題,但他們卻不考慮,作為這一方法的基礎的前提條件究竟具備了多少。
我們本來便有足夠的兵力可以進行會戰。
敵人遲鈍而又猶豫不決,我們進攻尤其有好處。
在這種場合,出敵不意的效果比一個良好陣地所能提供的一切地利更為有價值。用這種方式發揮精神因素的威力,是優秀的作戰指揮的真正本質。但是,無論怎樣,理論必須經常著重地指出:這些前提必須有客觀的根據。假如沒有任何具體的根據,隻是一直地空談不平常的攻擊的優越性,並憑此作為擬製計劃。進行考察和批判的依據,那完全是一種不能允許的。毫無根據的作法。
我軍的素質十分適用於進攻。
腓特烈大帝認為,他的軍隊是一支靈活。勇敢。可靠。慣於服從。行動準確。充滿自豪感並受此鼓勵的軍隊,這支軍隊還熟練地掌握了斜形攻擊形式,這支軍隊掌握在他堅強而大膽的手中,是一種更適合進攻的工具(與防禦相比),他的這種看法無疑不是錯誤的,也是切合實際的。腓特烈大帝的軍隊的這所有特點的確是他的敵人所沒有的,他正是在這方麵占有了決定性的優勢。在大多數情形下,對他說來,利用這些特點比求助於堡壘和地形障礙更為有價值。但是,這樣一種優勢是非常少見的,一支訓練有素。慣於進行大規模機動的軍隊隻是這種優勢的一個部分罷了。即使腓特烈大帝認為普魯士軍隊尤其善於進攻,而且以後有些人也不斷這樣隨聲附和,我們也不應該對這種提法給予過高的評價。在戰爭中,人們在進攻時大多感到比在防禦時輕鬆和更有勇氣,這是一種對任何軍隊來說全是一樣的相同的感覺,恐怕沒有一支軍隊的統帥和指揮官不是這樣稱讚他的軍隊的。所以,在這裏我們不應該輕易地被一種表麵上的優勢所迷惑,而忽視了實際的好條件。
兵種的比例,即騎兵多而火炮少,也可能成為發起進攻會戰的一個十分合理和極其重要的根據。
我們還可以列舉如下幾種依據:
(5)我軍完全尋找不到較好的陣地。
(6)我們急需決戰。
(7)最後,上述幾個或所有原因共同發生作用。
二。在一個地區內等待敵人,以便爾後在這個地區朝敵人發起進攻(如1759年的明登之戰),最合適的根據是:
(1)雙方兵力的對比對防禦者並不是非常不利,防禦者可以不必尋找堅固的和加強的地方。
(2)有特別適於等待敵人的地形。至於什麽地形適合於等候敵人,這屬於戰術問題。我們隻想指出,這種地形的特點主要是便於我方通行而且不便於敵方通行。
三。在下列情形下占領一個陣地,用來真正等待敵人的進攻:
(1)防禦者兵力很少,不得不利用地形障礙同堡壘進行掩護;
(2)地形供給了這種較好的陣地。
防禦者越不尋求決戰,隻滿足於消極成果,而且確切知道敵人將遲滯不前和猶豫不決,最後會舍棄其計劃,那麽,上述第二第三兩種抵抗方式便越值得重視。
四。堅不可摧的營壘隻有在下列情況下才能達到目的:
(1)營壘設在十分優越的戰略地方。
這種營壘的特點是,在這種營壘裏的守備部隊是不可戰勝的,所以敵人就不得不采用其他手段,也就是說,敵人或者隻好拋開這個營壘接著尋求自己的目的,或者就必須圍困這個營壘,讓守備部隊餓死。如果敵人做不到這兩點,這個營壘在戰略上就擁有極大的優越性。
(2)防禦者可以期待得到外援。
占領皮爾納營壘的薩克森軍隊就曾經這麽做過。無論這種做法遭到了不幸的結局而讓人們發表了一些什麽意見,一萬七千薩克森軍隊用另外的方法決不可能抵抗四萬普魯士軍隊,這一點卻是一定的。假如奧地利軍隊在洛博西次沒有更好地利用由此而得到的優勢,那隻能說明奧軍的整個作戰方法和軍事組織很差。毫無疑問,假如薩克森軍不進入皮爾納營壘而朝波希米亞退去,那麽,腓特烈大帝在這次戰局中便會把奧軍和薩克森軍一起趕過布拉格,並且占領這個地方。凡是不願承認這個有利的方麵而總是隻想到最後全軍被俘這一事實的人,都不是像上麵那樣思考問題,而不那樣思考,就不會得到任何可靠的結果。
但是,因為(1)。(2)兩種情況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利用營壘是一種需要周密考慮的措施,並且隻有在少數場合能夠成功。如果有人企圖利用這種營壘使敵人望而生畏,以致讓敵人的全部活動陷於癱瘓,那是非常危險的,也就是說,他會遭到不得不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作戰的危險。假如說腓特烈大帝在崩策耳維次利用這種營壘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那麽人們應該佩服的是他十分正確地判斷了敵情。當然,在這種場合比在其他場合更應該看到,假如情況危急,腓特烈大帝率領剩下的部隊是可以奪路而出的,同時要看到,腓特烈大帝身為國王,處在可以不需要擔負責任的位置。
五。假如國境附近有一個或幾個要塞,那麽,主要問題就是:防禦者應該在要塞前麵,還是在要塞後麵進行決戰。在要塞後方進行決戰,有下麵三個依據:
(1)敵人占有優勢,我們必須先削弱敵人的力量,然後再和他戰鬥;
(2)要塞就在國境附近,當防禦者一定要放棄一部分國土之時,這部分國土的麵積不致過大。
(3)要塞擁有防禦力量。
要塞的主要任務之一無疑(或者說應該)是在敵人前進時讓敵人的兵力受到損失,大大減少我們準備與之決戰的那部分敵人兵力。假如我們很少看到有人這樣利用要塞,那是因為這一方或那一方都很少尋求決戰。而我們這裏所談的卻正是尋求決戰的情況。所以,我們認為,防禦者在邊境附近有一個或幾個要塞時,他應把這些要塞留在自己的前麵,自己在要塞後麵進行決戰,這是一個既簡單而又十分重要的原則。我們認為,在要塞後麵進行會戰同在要塞前麵進行會戰相比,盡管失敗時戰術上的結果相同,前一場合所喪失的土地也要多一些。不過這個差別與其說是根據事實材料所得出來的,還不如說是想象出來的。我們自己也可以想到,在要塞前麵進行戰鬥,可以選擇良好的陣地,而在要塞後麵進行的會戰,在大多數情形下(即敵人圍攻要塞,要塞有被攻破的危險的情況下)卻必定會變成進攻會戰。可是,在後一種情況下進行決戰時,敵人的兵力已經削弱了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假如他遇到幾個要塞,甚至會削弱一半。在這種情況下,上述細小的差別同我們在這方麵取得的利益比較起來,實在不算什麽?
所以,我們認為,在決戰不可避免(不管是敵人尋求決戰,還是我們自己的統帥追求決戰),或者我們沒有信心戰勝敵人,或者從地形條件來看不急需在前麵較遠的地方進行會戰等情況下,鄰近的。抵抗力強大的要塞必然會直接促使我們從一開始便撤到要塞後麵,在那兒借助要塞進行決戰。這時,一旦我們在距離要塞很近的地方占領陣地,以致進攻者不將我們趕走就不能圍困或封鎖這一要塞,那麽,進攻者就會被迫來攻擊我們的陣地。所以,我們認為,在一個重要的要塞後麵較近的地方選擇一個良好的陣地,是在危險的處境下可能采取的一種最簡單。最有效的防禦辦法。
當然,如果要塞距離國境很遠,那就是另外問題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采取上述措施便會讓出很大一部分戰區,隻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做這樣的犧牲。在這種情況下,這種措施便接近於向本國腹地撤退了。
另一個條件是要塞應有的抵抗能力。大家知道,有些地點,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即使構築了工事,也是不能和敵軍直接接觸的,因為它們經不住大批軍隊的猛烈攻擊。在這種情況下,起碼是我們的陣地必須在這些地點後麵很近的地方,以便守備部隊能夠獲得支援。
六。最後,往本國腹地退卻,隻有在下列情況下才是一種合理的措施:
(1)雙方在物質和精神力量方麵的對比讓我們無法在國境上或國境附近進行有效抵抗;
(2)主要問題在爭取時間;
(3)國土的情況有利於往腹地退卻。這一點我們在第二十五章已經談過。
到這裏為止,我們討論了這一方或那一方尋求決戰,因此決戰是無法避免的情況下的戰區防禦。但是,我們必須提醒一下,戰爭中的情況並不那麽簡單,如果有人想把我們在理論上所確定的原則和所作的說明運用到實際戰爭中去,那麽他還一定要注意第三十章。而且應該想到,統帥在大多數情況下處於進行決戰和不決戰這兩種傾向之間,依據實際情況,有時則比較接近這一傾向,有時比較接近那一傾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十六章 |戰區防禦(續)——逐次抵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在第三篇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中已指出,在戰略上應該同時使用現存的一切力量,順次抵抗同事物的性質是矛盾的。
對於一切活動的戰鬥力量來說,這一點就不用作進一步地說明了。但是,如果把戰區和戰區內的要塞。地形障礙,甚至戰區的麵積也都當作是戰鬥力量,即把它們看作是固定的戰鬥力量,那麽,這種戰鬥力量隻能逐漸加以利用,或者,我們能夠一開始就退得很遠,把其中可以發揮作用的那些部分完全放在我們的前麵。假如這樣做,戰區就能發揮它在削弱敵人軍隊方麵的一切作用。敵人便不得不封鎖我們的要塞,隻能派遣守備部隊和設立防哨保障他占領的地區,不得不進行長途行軍,還有從很遠的地方運來所有必需品等等。不管進攻者是在決戰前還是在決戰後前進,全部這些活動對他都有影響,隻是在前一種情況下影響更大一些而已。由此可見,假如防禦者一開始就推遲決戰,他就可以讓全部固定的戰鬥力量同時發生作用。
從另一方麵來看,防禦者推遲決戰嚴格地說並不會讓進攻者勝利的影響擴大,這是非常明顯的。關於勝利的影響,我們將在研究進攻時再作進一步的考察,在這兒隻是指出,勝利的影響可以延續到進攻者的優勢(雙方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對比的結果)消失時為止。這種優勢總是要消失的,這一方麵是由於占領戰區要耗費兵力,另一方麵是因為在戰鬥中必然會有傷亡。無論這些戰鬥是在開始階段發生的還是在結束階段發生的,也不論這些戰鬥是在戰區的前部進行的還是在戰區的後部進行的,力量遭到的削弱是不會有很大不同的。比方說,我們認為,1812年拿破侖在維爾那對俄軍的勝利,同在博羅迪諾取得的成功比較起來,其影響的大小是沒有差別的(假定這兩次勝利的大小是相同的話)。縱使是在莫斯科取得的勝利,其影響範圍也不會更大,因為莫斯科在一切場合都是勝利影響的終點。當然,進攻者因為其他原因而在邊境旁邊進行的決定性會戰可能會帶來較大的勝利成果,勝利的影響範圍由此可能較大,這也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懷疑的。綜上所述,勝利影響範圍的問題並無法影響防禦者延遲決戰。
我們在《抵抗的方式》一章裏談到的那種推遲決戰,可以看成是最大限度的推遲決戰,我們稱它為往本國腹地的退卻,它是一種特別的抵抗方式,利用這種方式的主要意圖是讓進攻者自己消耗力量,而不是用會戰這把劍消滅他。但是,隻有這種意圖占主導地位時,推遲決戰才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抵抗方式。很明顯,假如不是這種意圖占主導地位,人們就可以把推遲決戰設想有許多階段,並且讓這些階段同所有防禦手段聯係起來。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不把戰區在削弱敵軍方麵所起的作用看成是一種特別的抵抗方式,而隻看作是固定的戰鬥力量根據各種情況和條件的需要同其他手段的混合使用。
假如防禦者認為決戰時不需要利用這些固定的戰鬥力量,或者認為利用它們時將在其他方麵帶來很大的犧牲,那麽他便可以把這些力量留待以後使用。在這種場合,這些力量對防禦者來說好像是在其他場合不可能得到的新的增援力量,借助這種力量,防禦者活動的戰鬥力量便可以在一次決戰後再進行第二次決戰,也許還能進行第三次決戰,等於說,可以逐次地使用力量。
假如防禦者在邊境附近進行的會戰失敗了,但不是完全潰敗,那麽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還有能力在最近的要塞後麵進行第二次會戰。假如他遇到的敵人並不怎麽決斷,那麽他隻要利用大的地形障礙便足以阻止敵人的前進。
從這可以看出,戰略在利用戰區時,也像利用其他手段一樣,要合理地使用力量。使用的力量越少越好,但是必須使用足夠的力量。當然,在這兒也同作生意一樣,主要問題不在於單純的精打細算,而在於其他地方。
為了避免產生很大的誤解,我們必須指出,這裏探討的,不是人們在會戰失敗後可能采取或企圖采取何種抵抗措施的問題,而是防禦者能從第二次抵抗中期望得到多少成果,可以在自己的計劃中對它作多麽高的估價的問題。在這兒,防禦者必須注意的幾乎隻有一點,那便是他的敵人,即敵人的特點和敵人所處的情況。一個軟弱無能。缺乏自信。榮譽心不強或者受到種種條件束縛的敵人一旦獲勝,便會滿足於一般的利益,當防禦者決然向他挑起新的決戰時,便會畏縮不前。在這種情況下,防禦者可以利用戰區的各種抵抗手段進行新的決戰(盡管這種決戰本身很弱),在這裏一定會不斷發生扭轉局勢的新的希望。
不過,誰都會感覺到,我們在這兒已經接觸到不求決戰的戰局了,這種戰局在很大程度上屬於逐漸使用力量的領域,我們將在下一章仔細論述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十章 |戰區防禦(續)——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能不能產生和怎樣才會產生作戰雙方都不是進攻者的戰爭,即雙方都隻有消極意圖的戰爭,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將在最後一篇中詳細研究。在這兒我們沒有必要研究這種矛盾現象,因為對每個戰區來說,我們隻有從它和整體的關係中,才可以找到解釋這種矛盾的各種理由。
然而,不但在不求決戰的戰役中沒有必然的決戰焦點,而且在戰史上我們還可以看見許多這樣的戰局,在這些戰局中並不是沒有進攻者,即並不是沒有積極意圖,隻是積極意圖很弱,致使進攻者不是不惜任何代價地追求自己的目標,他並不一定進行決戰,而隻滿足於當時情況有可能提供的利益。在這種戰局中,進攻者或者是不追求任何確定不移的目標,而隻想獲得時間給他提供的利益,或者盡管有一個目標,但隻在有利的情形下才去追求它。
這樣的進攻者離開了向目標前進的嚴格必然性,差不多象一個流浪漢那樣在戰局中遊蕩,左顧右盼地企圖偶然地揀到廉價的果實。這樣的進攻和防禦沒有多大差別,因為防禦的統帥也可以摘取這樣的果實。盡管這樣,我們還是打算在《進攻》篇中對這種戰局作進一步的哲學的考察,在這裏隻提出一個結論:在這種戰局中,不論是進攻者還是防禦者都不求決戰,因此決戰不再像拱門上的拱心石一樣是一切弧線的終點,不再是所有戰略行動全歸向的終點。
隻要我們讀過各個時代和各個國家的戰史,我們便能知道,這種戰局不是一般地占多數,而是多到這樣的地步,以致其他類型的戰局倒好象是例外。即使將來這種情況會有變化,沒有問題,這種戰局依然是很多的。因此,我們在研究戰區防禦時必須考慮這種戰局。我們在這兒就想指出這種戰局的最顯著的特點。現實中的戰爭多半處在兩種不同的傾向中間,有時接近這種,有時接近那種,所以我們隻有考察這種種特點產生的阻力所引起的戰爭的絕對形態的變化,才能夠看到這些特點的實際作用。我們在本篇第三章裏已說過,等待是防禦優於進攻的最大優點之一。在實際生活裏原本很少能作到一切行動都符合實際情況,在戰爭裏,便更難作到了。由於人的認識不完善,因為人們害怕不利的結局,由於影響行動發展的偶然事情很多,常常有許多按當時情況說應該發生的行動其實並沒有發生。在戰爭中同在人類其他活動中比較起來,人的認識顯得很不完善,人們會遇到更大的危險和更多的偶然現象,所以,戰爭中的貽誤(假如我們可以這樣說的話)也必然要多得多。這正是防禦者可以坐得其利地獲得果實的好地方。我們將占領地區在作戰上特別的重要意義同這一經驗結合起來,便產生了”占有者得利”這條原則,這條法則在和平時期的鬥爭中即訴訟中也被看作是神聖的原則,正是這個原則替代了決戰(在以打垮敵人為目的的所有戰爭中決戰是整個行動的焦點)。這個原則起非常大的作用,自然,不是說它能引起行動,而是說它能給不行動,給為不行動服務的所有行動提供依據和理由。隻要不能尋求和不能期待決戰,便沒有理由舍棄任何一點國土,因為隻有在決戰中為了換取某種利益,才可以放棄某些國土。所以,防禦者總是想要保住即掩護住所有的國土,或者盡可能多地保住就是掩護住國土,而進攻者則力求占領在不進行決戰的情況下所能占領到的一切,也就是盡可能多地占領對方的國土,在這兒我們隻談前者。
防禦者沒有派軍隊掩護的地方,都可以被進攻者占領,這樣,等待的利益便轉為進攻者所有。所以,防禦者總是力圖直接掩護一切地方,並等待敵人來進攻掩護部隊。
在深一步探討防禦的特點之前,我們必須把《進攻》篇中進攻者在不求決戰時通常追求的目的先提出來說說。這些目的是:
(1)在不實行決戰的情況下,占領對方大片的國土。
(2)在上述同樣的條件下,奪取大倉庫。
(3)占領沒有掩護的要塞。盡管圍攻要塞是一種比較艱難的。常常要付出很大力量的行動,可是,它不會帶來什麽災禍,因為人們在最不利的情況下可以放棄這一行動而不致受到重大的實在損失。
(4)最後,進行意義有限的勝利的戰鬥。進行這種戰鬥無需冒很大的危險,可也不會得到非常大的利益。這種戰鬥在整個戰略紐帶上不是具有很大結果的部分,它是為了戰鬥而進行的戰鬥,或者是為了獲取戰利品還有為了贏得軍人的榮譽而進行的戰鬥。當然,為了這樣的目的,人們便會不惜一切代價地去發動戰鬥,而隻會等待偶然出現的有利的時機,或者通過巧妙的行動來創造這種機會。
針對進攻者的這四個目的,防禦者可以采取以下手段:
(1)將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掩護要塞;
(2)擴大防禦正麵以便保護國土;
(3)如果正麵的寬度不足以掩護國土,則通過向側方行軍,馬上趕到敵人前麵去攔截敵人;
(4)避免進行不利的戰鬥。
很明顯,防禦者采用前三種手段的目的如下:讓敵人采取主動,而自己充分利用等待的利益。這種意圖是完全符合事物性質的,一概地否定它是十分愚蠢的。決戰的可能性越小,這種意圖就越強。雖然從軍事行動的表麵上來看,在戰局的一些不起決定作用的小規模行動中,活動常常還相當活躍,但是上述意圖卻永遠是這種戰局的最深的基礎。無論是漢尼拔還是非比阿斯,不論是腓特烈大帝還是道恩,隻要不追求決戰也不等待決戰,便都遵循這一原則。至於第四種手段,則是為前三種手段服務的,是它們的不能或缺的前提條件。
如今,我們想對這幾種手段作較詳細的研究。
防禦者為了掩護要塞不受敵人攻擊而將自己的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這乍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合理,似乎是一種多餘的舉動,因為修築要塞的目的便是為了讓它獨立地抵抗敵人的進攻。不過,在現實裏麵我們卻看到這種措施出現過千萬次。在作戰中就是這樣,最普通的事情往往看來也是最難理解的。但是,有誰敢於僅僅根據這種表麵上的矛盾,就把千萬次出現的情況全說成是不對的呢?這種現象既然一再反複出現,就證明它一定有一個深遠的原因。這個原因便是我們在前麵已經提到過的人們精神上的柔弱。
假如我們把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那麽敵人不打敗我們的軍隊就不能進攻要塞。一次會戰便是一次決戰,如果敵人不尋求決戰,那麽他就不會發起戰役,這樣,我們就不用會戰這把劍也可以保住自己的要塞。所以,當我們估計敵人不一定尋求決戰時,就要等待敵人發動決戰,因為敵人很可能是不想決戰的。如果事實和我們的估計相反,敵人準備朝我們發起進攻,那麽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還可以采用退到要塞後麵這個手段。因為我們可以采用這一手段,所以把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就更沒有什麽危險了。在這種情況下,不付任何代價地維持現狀的巨大可能性決不會帶來絲毫的危險。
假如我們把軍隊配置在要塞之後,那麽我們就恰好給進攻者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目標。如果要塞不很大,那麽進攻者即使毫無準備,無論怎樣也是會圍攻它的。為了不讓敵人攻占要塞,我們便必須趕去增援,這樣一來,我們的行動就成為積極的和主動的,原本在向自己的目標前進的圍攻要塞的敵人卻反而成了占有者。經驗告訴我們,事情必定是這樣轉變的,這是事物性質決定的。我們已說過,進行圍攻並不一定會遭到災禍。甚至通常不敢發起會戰的,最不果斷。最軟弱。最消極的統帥,隻要可以接近要塞,也會毫不猶豫地進行圍攻,縱使他隻有野炮,他也會進行圍攻,因為在最不利的情形下,他可以放棄這個行動而不能受到實際的損失。另一方麵,大多數要塞隻要被圍,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可能被進攻者用強攻或某種特殊手段攻破,因此防禦者在估計可能發生的情況時,絕不可忽略這些。
將這兩種情況對比一下,防禦者當然會認為,在較好的條件下進行會戰,不如根本不進行戰役有利。所以在我們看來,將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這種習慣的作法是很自然和十分簡單的。腓特烈大帝用格洛高要塞抵抗俄國軍隊,用希維得尼察。尼斯和德累斯頓等要塞抵抗奧地利軍隊時幾乎都依循了這個習慣。但是貝費恩公爵在布勒斯勞采用這種方法時卻失敗了。如果當時他把軍隊配置在布勒斯勞後麵,也許就不會遭到攻擊。可是,當腓特烈大帝不在布勒斯勞時,奧地利軍隊是占據優勢的,隻有腓特烈大帝來到布勒斯勞,奧軍才會失去這一優勢,這種情形表明,在布勒斯勞進行決戰決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普魯士軍隊在布勒斯勞的配置地點是不適合的。如果貝費恩公爵不是害怕奧軍炮擊布勒斯勞這個存有儲備品的要地(如果遭到炮擊,他就會受到在這種情況下決不會公正地考慮問題的國王的嚴格責備),他一定會將軍隊配置在布勒斯勞的後麵。對於公爵企圖通過占領布勒斯勞前麵的築壘陣地保住要塞的作法,人們在事後是不應該橫加指責的,因為,卡爾。馮。浴林公爵在那時很可能隻滿足於占領希維德尼察,在可能受到普魯士國王進攻的情況下,他也很可能停止前進。所以,對於貝費恩公爵來說最好的辦法應當是不進行真正的會戰,當奧軍開始進攻時就把軍隊撤到布勒斯勞後麵,這樣,既可以得到等待的利益,又會碰到很大的安全。
首先,我們必須指出,盡管等待狀態還不是全部防禦,可它是防禦要達到自己的目標所必須經過的一個領域。隻要一支軍隊還沒有撤出它負責防禦的地區,進攻引起的雙方軍隊的緊張狀態就始終在持續著。隻有決定了勝敗才會出現平靜,而隻有當進攻者或防禦者有一方退出戰區時,才可以認為勝負已經決定(無論是怎樣的一種勝敗)。
隻要一支軍隊還在它所在的地區堅守,這一地區的防禦便還在繼續,從這個意義上講,防禦某一戰區同在這一戰區進行防禦是同一迴事。至於敵人短時間奪去了這個戰區內或多或少的土地,這是沒有關係的,因為這隻是借給他罷了。
我們這樣來認識等待狀態,是想借此來確定它與整個防禦的正確關係,不過,隻有在決戰必然會真正進行和雙方全認為決戰不可避免時,這種看法才是正確的。這是因為,兩方兵力的重心還有以這些重心為基礎的戰區隻有通過決戰才是起作用的東西。決戰的想法一旦消失,重心也便失去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甚至整個軍隊也就失去了作用。這時,構成整個戰區概念的第二個主要構成部分――國土的占有便成為目的而直接躍居首位。換句話說,雙方在戰爭中越不尋求決定性打擊,戰爭便越變成一種單純的監視狀態,占有國土就越發重要,防禦者就越要直接掩護所有地區,進攻者便越要擴大占領的地區。
無庸諱言,絕大部分的戰爭和戰局與其說接近於生死存亡的鬥爭,即起碼有一方力求決戰的鬥爭,還不如說接近於純粹的監視。隻有十九世紀的戰爭才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前一種特點,所以隻有在這些戰爭中才能夠運用根據這種特點建立起來的理論。但是,很難設想所有未來的戰爭全具有這種特點,與此相反,其中大多數戰爭仍將帶有相互監視的特點,所以理論要想對實際生活有用,就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我們將最先考察有決戰意圖貫穿和指導著整個軍事行動的情況,即發生真正的。絕對的戰爭(假如我們可以這樣表達的話)的情況,以後,在另一章中,再考察戰爭由於或多或少地接近於監視狀態而產生的變化情形。
在第一種情況下(是防禦者等待進攻者發動決戰,還是防禦者自己尋求決戰,對我們來說是一樣的),戰區防禦的實質便在於防禦者堅守在戰區,隨時都可以進行有利的決戰。這時,勝負的決定可能隻通過一次會戰,可能是通過一連串大規模的戰鬥,也可能是隻通過雙方兵力的部署,即可能的戰鬥所形成的態勢帶來的結果。
盡管會戰不像我們以前多次指出的那樣,是最主要。最有效。最常用的決定勝負的手段,它畢竟還是決定勝負的手段之一,僅僅這一點往往便足夠要求隻要可能就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戰區的主力會戰便是重心對重心的打擊。我們在自己重心上能夠集中的兵力越多,我們取得的後果也就越可靠和越大。所以,任何分割兵力的作法,如果沒有特定的目的(這個目的或許是通過一次勝利的會戰所達不到的,也可能是會戰取得勝利結局的一個條件),全是應該表示反對的。
然而,僅僅做到最大程度地集中兵力還不等於具備了全部基本條件,還必需有一個讓軍隊能在有利條件下進行戰役的兵力部署。
這兩個基本條件和我們在《抵抗的方式》一章裏所談的各種不同的防禦方式是完全可以適應的,所以,根據具體情況的需要把這些基本條件同它們結合起來是很容易的。但是,有一點初看起來好像是有矛盾的,而且,因為它是防禦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所以更有必要加以闡明,這便是怎樣找到敵人重心的問題。
假如防禦者能夠及時得知敵人沿著哪些道路前進,自己在哪條道路上能夠特別準確地遇上敵人的主力,那麽,他便可以在這條道路上打擊敵人。這種情況是十分常見的。雖然防禦者往往在進攻者開始行動之前就要采取一般的措施,設置要塞和大的軍械庫,以及確定軍隊的平時員額等等,這都是進攻者行動的根據,可是,在軍事行動真正展開時,對進入戰場的進攻者來說,防禦者卻好似紙牌遊戲中的下家一樣,享有特別的有利條件。
要想以大量軍隊侵入敵國,便必須進行大規模的準備工作,例如籌集糧秣。儲備武器裝備等等。這些準備工作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防禦者有足夠的時間來采取對策。同時,人們還應當看到,防禦者所需要的準備時間總比進攻者短,因為任何國家平時為防禦所作的準備都要比為進攻所作的準備更充分一些。
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這樣,但是,防禦者在具體場合仍有可能無法肯定敵人入侵的主要路線在哪兒,如果防禦需要采用一些費時很多的措施(例如構築堅固陣地等等),那麽就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此外,縱使防禦者確實是在進攻者的前進路線上,隻要防禦者不對進攻者發動進攻,進攻者隻要稍稍改變一下自己原來的方向,也可以繞過防禦者所占領的陣地,而在耕作發達的歐洲,陣地左右是絕對不可能沒有道路通過的。在這種情況下,防禦者顯而易見不能在陣地上等待敵人,起碼不能指望在那裏進行會戰。
但是,在討論防禦者在這種情形下還能采取哪些手段之前,我們首先考察一下這種情況的性質及其發生的可能性。
在每個國家裏,同樣在每個戰區(目前我們就是始終在談戰區問題)裏,當然,都有一些能讓進攻取得特別大的效果的目標和地點。我們認為,在討論進攻時再來比較明確而詳細地論述這個問題最為恰當。在這裏,我們隻想指出,假如說最有利於進攻的目標和地點是進攻者決定自己進攻方向的根據,那麽這個依據反過來對防禦者也必然有用,當防禦者還不知道敵人的意思時,這個依據必定是他行動的指南。如果進攻者不選定這個最有利的方向,他就得放棄他原本可以得到的一部分利益。顯然,如果防禦者恰好在這個方向上防禦,進攻者不付出代價和不作出某種犧牲便不可能避開他和從他旁邊通過。由這可見,防禦者摸不準進攻者的方向的危險和進攻者可以從防禦者側旁通過的可能性都不像初看起來那麽大,因為進攻者在選定這一個或那一個方向時所遵循的某種依據是早已存在的,並且大部分是充分有力的,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防禦者以及防禦者在某一地點的設施都不致碰不到敵人的主力。換句話說,隻要防禦者的陣地選擇得當,在很多情況下他可以確定敵人是會來找他的。
但是,我們不應該並且也不能因此就否認在某種情況下進攻者不向防禦者陣地前進的可能性。這裏產生了一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防禦者應該如何對付,防禦者原先所處的位置所帶來的有利條件還剩餘下多少。
假如問,當進攻者從防禦者側旁通過時,防禦者到底可以采取哪些手段,那麽,這些手段就是:
(1)一開始便把兵力分為兩部分,用一部分準確地襲擊敵人,然後用另一部分趕去增援。
(2)聚集兵力占領一個陣地,在敵人從側旁通過時,馬上向側方運動去攔阻敵人。但在大多數情形下,向側方運動已經不能恰好就攔阻住敵人,而必須稍稍後退一些,占領新的地方。
(3)集中兵力從側邊襲擊敵人。
(4)脅迫敵人的交通線。
(5)采取和敵人同樣的方法,也從敵人側旁通過,去進攻敵人的戰區。
我們所以在這裏提出最後一種方法,是因為人們可能認為這種手段在某種場合也許是能夠產生效果的。但是,其實這一手段同防禦的意圖,也就是同選擇防禦的理由是矛盾的。所以,隻能把它看作是敵人犯了重大錯誤或是具體情況所具有的其他特點而引發的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脅迫敵人交通線要有一個前提,即我們的交通線要比敵人的優越。這也是有利的防禦陣地必需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雖然這種威脅可能經常給防禦者帶來某些利益,但是單純對戰區進行防禦時,這種威脅很少會促使決戰,而我們在前麵就已說過,在這裏決戰是戰局的目的。
一個戰區的麵積常常不會大到讓進攻者的交通線具有很大的脆弱性,而且,進攻者實施打擊通常隻需要很短的時間,而威脅交通線這一手段產生效果卻很緩慢,因此縱使進攻者的交通線很脆弱,威脅交通線也無法阻止進攻者前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八章 |戰區防禦(續)(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此可見,在對付力求決戰的敵人時,或者我們自己也十分希望進行決戰時,這種手段在很多情況下是徹底不起什麽作用的。
防禦者還可以利用的其餘三種手段的目的全在於進行直接的決戰,也就是以重心打擊重心,因此,它們更符合防禦的任務。但是,我們在這裏必須馬上指出,我們認為第三種手段要比其他兩種手段優越得多,雖然我們並不完全否定其他兩種手段,但是,我們認為在大多數情形下,第三種手段才是真正的抵抗方法。
將兵力分為兩部分的部署,有被卷入一次前哨戰的危險性。假如麵臨的是一個堅決的敵人,那麽,這種前哨戰在最有利的情況下也隻不過是一次大規模的相對抵抗,它不能成為防禦者所盼望的決戰。防禦者縱然判斷正確而懂得避開這條歧路,暫時把兵力分開進行抵抗,也總會大大削弱打擊的力量,而且人們永遠也不能保證,先去迎擊敵人的那些部隊不會遭遇到相當大的損失。不但這樣,這些部隊進行抵抗時通常最後都要向趕來的主力部隊退卻,這經常給主力部隊造成戰鬥失敗和措施錯誤的印象,這樣,就會顯著地減小精神力量。
第二種手段是用集中在陣地上的兵力到敵人試圖迂迴我方陣地的道路上去攔阻敵人。防禦者運用這種手段時容易貽誤時機而陷入兩種措施都用不上的境況。其次,防禦會戰要求統帥沉著冷靜。深思熟慮。了解(甚至是熟悉)地形,而這一切在倉促地去阻攔敵人時是做不到的。最後,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防禦戰場的陣地,並不是在任何道路上和道路上的任何地點都是可以找到的。
與此相反,第三種手段,就是從側麵襲擊進攻者,也就是促使進攻者變換正麵來進行戰鬥,卻是非常有利的。
首先我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進攻者經常會暴露己方的交通線(在這裏是退卻線),而防禦者,就其總的情況來看,尤其是就我們要求他的配置所具備的戰略特點來看,卻處在有利地位。
其次(這是主要的一點),每一個想從防禦者側旁通過的進攻者都會在兩種徹底對立的意圖之間不知所措。為了到達進攻目標的所在地,他原本想前進,但為了對付每時每刻都可能遭到的來自側麵的襲擊,他又需要隨時準備把兵力轉向側方,並且要集中兵力進行打擊。這兩種意圖是相互矛盾的,內部關係因此會很混亂,進攻者很難采取符合各種情況的措施,他在戰略上很可能處於最不利的境況。例如進攻者確切知道將在何時何地遭到襲擊,他當然可以巧妙而靈活地采取一切對策。但是,假如在他不了解情況而又必須前進的情況下發生了會戰,他就不得不慌張地集中兵力應戰,也就是說在一定是不利於自己的條件下應戰。
假如說防禦者也有發起一次進攻會戰的有利時機,那麽,這個時機首先就是上述情況出現的時刻。假如我們再考慮到,防禦者在這種情況下還有知道地形和選擇地形的有利條件,他的行動還可以先作好準備並在行動中保持主動等,那麽我們便不會懷疑,防禦者在這種情形下在戰略上比他的敵人占據決定性的優勢。
因此,我們認為,防禦者集中兵力據守在選擇得當的陣地上,可以沉著地等候敵人從自己側旁通過。即使進攻者不襲擊防禦者的陣地,縱使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威脅進攻者的交通線是不恰當的,防禦者仍然握有從側麵進行襲擊以求決戰的優越手段。
在曆史上我們所以差不多沒有看到這種情況,一方麵是由於防禦者很少有勇氣堅守這樣的陣地,通常他們或者是將兵力分割開了,或者是倉促地橫向行軍和斜向行軍轉移到進攻者的前麵去了,另一方麵是由於進攻者在這種情況下常常不敢從防禦者側旁通過,而是停了下來不再前進。
在這種場合,防禦者被迫進行進攻戰役。於是他便不得不放棄等待。堅固的陣地和良好的築壘工事等有利條件,在一般情形下,使進攻者陷入在前進中遭到截擊的不利處境並不能完全抵消防禦者自己失去的這些有利條件,由於進攻者正是為了避開防禦者的這些有利條件才讓自己陷入這種處境的。不過進攻者的這種處境畢竟會給防禦者帶來某些補償,所以理論在這裏不能像一些曆史評論家在提出片斷的理論時常做的那樣,遇到兩種對立的條件便認為兩者完全抵銷而沒有任何剩餘。
但是,別認為我們是在這裏玩弄邏輯,正好相反,我們越是從實際方麵來考察這個問題,便越會認為,這是一種概括。貫穿和支配整個防禦行動的思想。
防禦者隻有在敵人從他側旁通過時馬上決定以全力打擊敵人,才有把握避開很容易陷入的兩種絕境:分割兵力和倉促朝側方運動去攔阻敵人。在這兩種絕境中,防禦者將為進攻者所左右,將隻能采取最緊急的措施和最危險的倉促行動。采取這些防禦方法時,隻要碰到一個力求勝利和決戰的堅決果敢的敵人,防禦便會被粉碎。但是,如果防禦者為了進行一起戰鬥而在適當的地點將自己的兵力集中在一起並決定在緊要時刻拿這支軍隊從側麵去攻擊敵人,那麽,他就做對了,他就可以得到處於防禦地位所能得到的所有有利條件。這時,準備良好。穩妥。沉著。一致和簡單就成了他行動的特色。
我們在這兒不能不提一提同這些觀念有密切關係的一個重要的曆史事件,我們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防止錯誤地引用這個例子。1806年10月,普魯士軍隊在提林格等候拿破侖率領的法國軍隊時,設置在法軍可能用於進軍的兩種道路(一條經過埃爾富特。來比錫至柏林,一條經過霍夫。來比錫至柏林)之間。普軍原先的意圖是直接穿過提林格山,開到弗蘭肯地區,但在舍棄這一意圖之後,因為不了解法軍從哪條道路進軍,隻好選擇了這個中間位置。這樣的配置必定會導致倉促向側方推進的行動。
普軍其實就是這樣配置的,他們認為法軍將經過埃爾富特,因為通往埃爾富特的道路是完全可以通行的。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法軍會在通向霍夫的道路上前進,這一方麵是因為這條道路離當時普軍所在的位置有兩三天的行程,另一方麵是由於中間隔有很深的紮勒河河穀。當時,不倫瑞克公爵絲毫沒有這麽考慮,也沒有為此進行其他準備,但是,霍亨洛黑侯爵或者說馬森巴赫上校(他曾力圖讓公爵接受這種想法)卻一直是這樣考慮的。至於把紮勒河左岸的配置轉變為對前進中的拿破侖軍隊的進攻會戰,也就是轉變為上麵說過的側麵襲擊,那便更談不上了。原因是,如果說紮勒河是一個還可以在最後時刻阻攔敵人的障礙,那麽一旦敵人占領了紮勒河的對岸(至少是一部分),紮勒河對普軍轉入進攻來說必定也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因此,不倫瑞克公爵決定(假如可以把首腦眾多的大本營處於真正混亂和猶豫不決的情況下所產生的這種決定稱作個人決定的話)在河這邊等待事件的進一步發展。
不論人們對這種等待作出怎樣的評價,結果都會使普軍麵臨下列三種情況:
(1)假如敵人渡過紮勒河向普軍挑戰,普軍可以對敵人發動進攻;
(2)假如敵人不進攻普軍陣地而繼續前進,普軍可以威脅敵人的交通線;
(3)普軍在認為可能和有利的情形下,可以通過迅速的側敵行軍先敵趕到來比錫。
在第一種情況下,普軍依托巨大的紮勒河河穀在戰略上和戰術上全占很大優勢。在第二種情況下,普軍也在戰略上據有巨大優勢,因為敵人的基地隻是普軍和中立的波希米亞之間的一個十分狹窄的地區,而普軍的基地卻非常廣闊。甚至在第三種情況下,普軍因為有紮勒河的掩護,也不會處於不利的地位。盡管混亂不安和弄不清情況的大本營確實考慮過這三種情況,縱使在混亂和猶豫不決的情況下有過這種對的想法,在這個混亂和猶豫不決的旋渦裏這個想法沒有實現,也是沒有什麽值得驚奇的。
在前兩種情況下,紮勒河左岸的陣地可以看成是真正的側麵陣地,並且作為側麵陣地,它無疑擁有很大的優越性。但是,用一支自信心不強的軍隊占領這種側麵陣地來對抗優勢很大的敵人,來對抗拿破侖這樣的人,卻是一個十分不穩當的措施。
不倫瑞克公爵經過長時間的猶豫之後,到10月13日才選定了上述最後一種措施。可是時間已經太晚了。拿破侖已經開始渡過紮勒河,耶納和奧爾施塔特會戰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不倫瑞克公爵由於優柔寡斷而使自己處於兩頭落空的境地:要離開自己所處位置向側方運動去攔阻敵人已經為時太晚,而要發動有利的會戰又為時太早。盡管這樣,當時普軍選擇的陣地仍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以致公爵可以在奧爾施塔特附近消滅敵人的右翼,以及霍亨洛黑侯爵能夠通過一次犧牲較大的撤退脫離險境。但是,他們卻不敢在奧爾施塔特奪取原本有把握取得的勝利,而希望在耶納獲得其實是徹底不可能的成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八章 |戰區防禦(續)(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無論怎樣,拿破侖是感覺到紮勒河畔的戰略意義的,因此他不敢從它側旁通過,而決定在敵前渡越紮勒河。
我們認為,上麵的論述已經充分說明采取決定性行動時防禦和進攻的關係,並且已經揭示了聯結防禦計劃各個問題的線索的性質和關係。我們不打算更詳細地探討各個具體的部署,因為這麽做會使我們陷入無窮無盡的具體情況中去。如果統帥為自己提出了一定的目標,那麽他就應該看一下各種地理的。統計的和政治的情形,敵我雙方軍隊的物質和人員的狀況同這一目標適應到什麽地步,以及在實際行動中,它們對雙方即將產生怎樣的製約作用。
但是,為了在這裏更明確地聯係到我們在《抵抗的方式》一章裏所談過的一個比一個強有力的防禦方式,為了對它們有更為清楚的認識,我們想在這裏指出與這有關的一般情況。
一。對敵人發起進攻會戰的依據或許有以下幾種:
肯定進攻者以極分散的兵力前進,盡管我們力量很弱,仍有獲勝的希望。
但是,進攻者其實是沒有可能分散前進的,因此,隻有在確切知道敵人分散前進的情況下,防禦者采取進攻會戰才是有利的。沒有充分的根據,隻靠單純的推測就指望出現這種情況,並把一切希望全寄托在這上麵,通常會踏入不利的境地。這是因為,假如後來的情況不像我們期待的那樣,我們就不得不放棄進攻會戰,而對防禦會戰又沒有做好準備,於是隻好被迫撤退,一切差不多就都隻得讓偶然性來支配了。
在1759年的戰局中,多納率領的軍隊對俄軍進行的防禦幾乎就是這種情況。這次防禦以韋德耳將軍指揮的齊利曉戰役的失敗而宣告結束。
擬製計劃的人之所以喜歡使用這種手段,隻是因為它能很快地解決問題,但他們卻不考慮,作為這一方法的基礎的前提條件究竟具備了多少。
我們本來便有足夠的兵力可以進行會戰。
敵人遲鈍而又猶豫不決,我們進攻尤其有好處。
在這種場合,出敵不意的效果比一個良好陣地所能提供的一切地利更為有價值。用這種方式發揮精神因素的威力,是優秀的作戰指揮的真正本質。但是,無論怎樣,理論必須經常著重地指出:這些前提必須有客觀的根據。假如沒有任何具體的根據,隻是一直地空談不平常的攻擊的優越性,並憑此作為擬製計劃。進行考察和批判的依據,那完全是一種不能允許的。毫無根據的作法。
我軍的素質十分適用於進攻。
腓特烈大帝認為,他的軍隊是一支靈活。勇敢。可靠。慣於服從。行動準確。充滿自豪感並受此鼓勵的軍隊,這支軍隊還熟練地掌握了斜形攻擊形式,這支軍隊掌握在他堅強而大膽的手中,是一種更適合進攻的工具(與防禦相比),他的這種看法無疑不是錯誤的,也是切合實際的。腓特烈大帝的軍隊的這所有特點的確是他的敵人所沒有的,他正是在這方麵占有了決定性的優勢。在大多數情形下,對他說來,利用這些特點比求助於堡壘和地形障礙更為有價值。但是,這樣一種優勢是非常少見的,一支訓練有素。慣於進行大規模機動的軍隊隻是這種優勢的一個部分罷了。即使腓特烈大帝認為普魯士軍隊尤其善於進攻,而且以後有些人也不斷這樣隨聲附和,我們也不應該對這種提法給予過高的評價。在戰爭中,人們在進攻時大多感到比在防禦時輕鬆和更有勇氣,這是一種對任何軍隊來說全是一樣的相同的感覺,恐怕沒有一支軍隊的統帥和指揮官不是這樣稱讚他的軍隊的。所以,在這裏我們不應該輕易地被一種表麵上的優勢所迷惑,而忽視了實際的好條件。
兵種的比例,即騎兵多而火炮少,也可能成為發起進攻會戰的一個十分合理和極其重要的根據。
我們還可以列舉如下幾種依據:
(5)我軍完全尋找不到較好的陣地。
(6)我們急需決戰。
(7)最後,上述幾個或所有原因共同發生作用。
二。在一個地區內等待敵人,以便爾後在這個地區朝敵人發起進攻(如1759年的明登之戰),最合適的根據是:
(1)雙方兵力的對比對防禦者並不是非常不利,防禦者可以不必尋找堅固的和加強的地方。
(2)有特別適於等待敵人的地形。至於什麽地形適合於等候敵人,這屬於戰術問題。我們隻想指出,這種地形的特點主要是便於我方通行而且不便於敵方通行。
三。在下列情形下占領一個陣地,用來真正等待敵人的進攻:
(1)防禦者兵力很少,不得不利用地形障礙同堡壘進行掩護;
(2)地形供給了這種較好的陣地。
防禦者越不尋求決戰,隻滿足於消極成果,而且確切知道敵人將遲滯不前和猶豫不決,最後會舍棄其計劃,那麽,上述第二第三兩種抵抗方式便越值得重視。
四。堅不可摧的營壘隻有在下列情況下才能達到目的:
(1)營壘設在十分優越的戰略地方。
這種營壘的特點是,在這種營壘裏的守備部隊是不可戰勝的,所以敵人就不得不采用其他手段,也就是說,敵人或者隻好拋開這個營壘接著尋求自己的目的,或者就必須圍困這個營壘,讓守備部隊餓死。如果敵人做不到這兩點,這個營壘在戰略上就擁有極大的優越性。
(2)防禦者可以期待得到外援。
占領皮爾納營壘的薩克森軍隊就曾經這麽做過。無論這種做法遭到了不幸的結局而讓人們發表了一些什麽意見,一萬七千薩克森軍隊用另外的方法決不可能抵抗四萬普魯士軍隊,這一點卻是一定的。假如奧地利軍隊在洛博西次沒有更好地利用由此而得到的優勢,那隻能說明奧軍的整個作戰方法和軍事組織很差。毫無疑問,假如薩克森軍不進入皮爾納營壘而朝波希米亞退去,那麽,腓特烈大帝在這次戰局中便會把奧軍和薩克森軍一起趕過布拉格,並且占領這個地方。凡是不願承認這個有利的方麵而總是隻想到最後全軍被俘這一事實的人,都不是像上麵那樣思考問題,而不那樣思考,就不會得到任何可靠的結果。
但是,因為(1)。(2)兩種情況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利用營壘是一種需要周密考慮的措施,並且隻有在少數場合能夠成功。如果有人企圖利用這種營壘使敵人望而生畏,以致讓敵人的全部活動陷於癱瘓,那是非常危險的,也就是說,他會遭到不得不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作戰的危險。假如說腓特烈大帝在崩策耳維次利用這種營壘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那麽人們應該佩服的是他十分正確地判斷了敵情。當然,在這種場合比在其他場合更應該看到,假如情況危急,腓特烈大帝率領剩下的部隊是可以奪路而出的,同時要看到,腓特烈大帝身為國王,處在可以不需要擔負責任的位置。
五。假如國境附近有一個或幾個要塞,那麽,主要問題就是:防禦者應該在要塞前麵,還是在要塞後麵進行決戰。在要塞後方進行決戰,有下麵三個依據:
(1)敵人占有優勢,我們必須先削弱敵人的力量,然後再和他戰鬥;
(2)要塞就在國境附近,當防禦者一定要放棄一部分國土之時,這部分國土的麵積不致過大。
(3)要塞擁有防禦力量。
要塞的主要任務之一無疑(或者說應該)是在敵人前進時讓敵人的兵力受到損失,大大減少我們準備與之決戰的那部分敵人兵力。假如我們很少看到有人這樣利用要塞,那是因為這一方或那一方都很少尋求決戰。而我們這裏所談的卻正是尋求決戰的情況。所以,我們認為,防禦者在邊境附近有一個或幾個要塞時,他應把這些要塞留在自己的前麵,自己在要塞後麵進行決戰,這是一個既簡單而又十分重要的原則。我們認為,在要塞後麵進行會戰同在要塞前麵進行會戰相比,盡管失敗時戰術上的結果相同,前一場合所喪失的土地也要多一些。不過這個差別與其說是根據事實材料所得出來的,還不如說是想象出來的。我們自己也可以想到,在要塞前麵進行戰鬥,可以選擇良好的陣地,而在要塞後麵進行的會戰,在大多數情形下(即敵人圍攻要塞,要塞有被攻破的危險的情況下)卻必定會變成進攻會戰。可是,在後一種情況下進行決戰時,敵人的兵力已經削弱了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假如他遇到幾個要塞,甚至會削弱一半。在這種情況下,上述細小的差別同我們在這方麵取得的利益比較起來,實在不算什麽?
所以,我們認為,在決戰不可避免(不管是敵人尋求決戰,還是我們自己的統帥追求決戰),或者我們沒有信心戰勝敵人,或者從地形條件來看不急需在前麵較遠的地方進行會戰等情況下,鄰近的。抵抗力強大的要塞必然會直接促使我們從一開始便撤到要塞後麵,在那兒借助要塞進行決戰。這時,一旦我們在距離要塞很近的地方占領陣地,以致進攻者不將我們趕走就不能圍困或封鎖這一要塞,那麽,進攻者就會被迫來攻擊我們的陣地。所以,我們認為,在一個重要的要塞後麵較近的地方選擇一個良好的陣地,是在危險的處境下可能采取的一種最簡單。最有效的防禦辦法。
當然,如果要塞距離國境很遠,那就是另外問題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采取上述措施便會讓出很大一部分戰區,隻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做這樣的犧牲。在這種情況下,這種措施便接近於向本國腹地撤退了。
另一個條件是要塞應有的抵抗能力。大家知道,有些地點,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即使構築了工事,也是不能和敵軍直接接觸的,因為它們經不住大批軍隊的猛烈攻擊。在這種情況下,起碼是我們的陣地必須在這些地點後麵很近的地方,以便守備部隊能夠獲得支援。
六。最後,往本國腹地退卻,隻有在下列情況下才是一種合理的措施:
(1)雙方在物質和精神力量方麵的對比讓我們無法在國境上或國境附近進行有效抵抗;
(2)主要問題在爭取時間;
(3)國土的情況有利於往腹地退卻。這一點我們在第二十五章已經談過。
到這裏為止,我們討論了這一方或那一方尋求決戰,因此決戰是無法避免的情況下的戰區防禦。但是,我們必須提醒一下,戰爭中的情況並不那麽簡單,如果有人想把我們在理論上所確定的原則和所作的說明運用到實際戰爭中去,那麽他還一定要注意第三十章。而且應該想到,統帥在大多數情況下處於進行決戰和不決戰這兩種傾向之間,依據實際情況,有時則比較接近這一傾向,有時比較接近那一傾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十六章 |戰區防禦(續)——逐次抵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在第三篇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中已指出,在戰略上應該同時使用現存的一切力量,順次抵抗同事物的性質是矛盾的。
對於一切活動的戰鬥力量來說,這一點就不用作進一步地說明了。但是,如果把戰區和戰區內的要塞。地形障礙,甚至戰區的麵積也都當作是戰鬥力量,即把它們看作是固定的戰鬥力量,那麽,這種戰鬥力量隻能逐漸加以利用,或者,我們能夠一開始就退得很遠,把其中可以發揮作用的那些部分完全放在我們的前麵。假如這樣做,戰區就能發揮它在削弱敵人軍隊方麵的一切作用。敵人便不得不封鎖我們的要塞,隻能派遣守備部隊和設立防哨保障他占領的地區,不得不進行長途行軍,還有從很遠的地方運來所有必需品等等。不管進攻者是在決戰前還是在決戰後前進,全部這些活動對他都有影響,隻是在前一種情況下影響更大一些而已。由此可見,假如防禦者一開始就推遲決戰,他就可以讓全部固定的戰鬥力量同時發生作用。
從另一方麵來看,防禦者推遲決戰嚴格地說並不會讓進攻者勝利的影響擴大,這是非常明顯的。關於勝利的影響,我們將在研究進攻時再作進一步的考察,在這兒隻是指出,勝利的影響可以延續到進攻者的優勢(雙方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對比的結果)消失時為止。這種優勢總是要消失的,這一方麵是由於占領戰區要耗費兵力,另一方麵是因為在戰鬥中必然會有傷亡。無論這些戰鬥是在開始階段發生的還是在結束階段發生的,也不論這些戰鬥是在戰區的前部進行的還是在戰區的後部進行的,力量遭到的削弱是不會有很大不同的。比方說,我們認為,1812年拿破侖在維爾那對俄軍的勝利,同在博羅迪諾取得的成功比較起來,其影響的大小是沒有差別的(假定這兩次勝利的大小是相同的話)。縱使是在莫斯科取得的勝利,其影響範圍也不會更大,因為莫斯科在一切場合都是勝利影響的終點。當然,進攻者因為其他原因而在邊境旁邊進行的決定性會戰可能會帶來較大的勝利成果,勝利的影響範圍由此可能較大,這也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懷疑的。綜上所述,勝利影響範圍的問題並無法影響防禦者延遲決戰。
我們在《抵抗的方式》一章裏談到的那種推遲決戰,可以看成是最大限度的推遲決戰,我們稱它為往本國腹地的退卻,它是一種特別的抵抗方式,利用這種方式的主要意圖是讓進攻者自己消耗力量,而不是用會戰這把劍消滅他。但是,隻有這種意圖占主導地位時,推遲決戰才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抵抗方式。很明顯,假如不是這種意圖占主導地位,人們就可以把推遲決戰設想有許多階段,並且讓這些階段同所有防禦手段聯係起來。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不把戰區在削弱敵軍方麵所起的作用看成是一種特別的抵抗方式,而隻看作是固定的戰鬥力量根據各種情況和條件的需要同其他手段的混合使用。
假如防禦者認為決戰時不需要利用這些固定的戰鬥力量,或者認為利用它們時將在其他方麵帶來很大的犧牲,那麽他便可以把這些力量留待以後使用。在這種場合,這些力量對防禦者來說好像是在其他場合不可能得到的新的增援力量,借助這種力量,防禦者活動的戰鬥力量便可以在一次決戰後再進行第二次決戰,也許還能進行第三次決戰,等於說,可以逐次地使用力量。
假如防禦者在邊境附近進行的會戰失敗了,但不是完全潰敗,那麽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還有能力在最近的要塞後麵進行第二次會戰。假如他遇到的敵人並不怎麽決斷,那麽他隻要利用大的地形障礙便足以阻止敵人的前進。
從這可以看出,戰略在利用戰區時,也像利用其他手段一樣,要合理地使用力量。使用的力量越少越好,但是必須使用足夠的力量。當然,在這兒也同作生意一樣,主要問題不在於單純的精打細算,而在於其他地方。
為了避免產生很大的誤解,我們必須指出,這裏探討的,不是人們在會戰失敗後可能采取或企圖采取何種抵抗措施的問題,而是防禦者能從第二次抵抗中期望得到多少成果,可以在自己的計劃中對它作多麽高的估價的問題。在這兒,防禦者必須注意的幾乎隻有一點,那便是他的敵人,即敵人的特點和敵人所處的情況。一個軟弱無能。缺乏自信。榮譽心不強或者受到種種條件束縛的敵人一旦獲勝,便會滿足於一般的利益,當防禦者決然向他挑起新的決戰時,便會畏縮不前。在這種情況下,防禦者可以利用戰區的各種抵抗手段進行新的決戰(盡管這種決戰本身很弱),在這裏一定會不斷發生扭轉局勢的新的希望。
不過,誰都會感覺到,我們在這兒已經接觸到不求決戰的戰局了,這種戰局在很大程度上屬於逐漸使用力量的領域,我們將在下一章仔細論述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十章 |戰區防禦(續)——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能不能產生和怎樣才會產生作戰雙方都不是進攻者的戰爭,即雙方都隻有消極意圖的戰爭,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將在最後一篇中詳細研究。在這兒我們沒有必要研究這種矛盾現象,因為對每個戰區來說,我們隻有從它和整體的關係中,才可以找到解釋這種矛盾的各種理由。
然而,不但在不求決戰的戰役中沒有必然的決戰焦點,而且在戰史上我們還可以看見許多這樣的戰局,在這些戰局中並不是沒有進攻者,即並不是沒有積極意圖,隻是積極意圖很弱,致使進攻者不是不惜任何代價地追求自己的目標,他並不一定進行決戰,而隻滿足於當時情況有可能提供的利益。在這種戰局中,進攻者或者是不追求任何確定不移的目標,而隻想獲得時間給他提供的利益,或者盡管有一個目標,但隻在有利的情形下才去追求它。
這樣的進攻者離開了向目標前進的嚴格必然性,差不多象一個流浪漢那樣在戰局中遊蕩,左顧右盼地企圖偶然地揀到廉價的果實。這樣的進攻和防禦沒有多大差別,因為防禦的統帥也可以摘取這樣的果實。盡管這樣,我們還是打算在《進攻》篇中對這種戰局作進一步的哲學的考察,在這裏隻提出一個結論:在這種戰局中,不論是進攻者還是防禦者都不求決戰,因此決戰不再像拱門上的拱心石一樣是一切弧線的終點,不再是所有戰略行動全歸向的終點。
隻要我們讀過各個時代和各個國家的戰史,我們便能知道,這種戰局不是一般地占多數,而是多到這樣的地步,以致其他類型的戰局倒好象是例外。即使將來這種情況會有變化,沒有問題,這種戰局依然是很多的。因此,我們在研究戰區防禦時必須考慮這種戰局。我們在這兒就想指出這種戰局的最顯著的特點。現實中的戰爭多半處在兩種不同的傾向中間,有時接近這種,有時接近那種,所以我們隻有考察這種種特點產生的阻力所引起的戰爭的絕對形態的變化,才能夠看到這些特點的實際作用。我們在本篇第三章裏已說過,等待是防禦優於進攻的最大優點之一。在實際生活裏原本很少能作到一切行動都符合實際情況,在戰爭裏,便更難作到了。由於人的認識不完善,因為人們害怕不利的結局,由於影響行動發展的偶然事情很多,常常有許多按當時情況說應該發生的行動其實並沒有發生。在戰爭中同在人類其他活動中比較起來,人的認識顯得很不完善,人們會遇到更大的危險和更多的偶然現象,所以,戰爭中的貽誤(假如我們可以這樣說的話)也必然要多得多。這正是防禦者可以坐得其利地獲得果實的好地方。我們將占領地區在作戰上特別的重要意義同這一經驗結合起來,便產生了”占有者得利”這條原則,這條法則在和平時期的鬥爭中即訴訟中也被看作是神聖的原則,正是這個原則替代了決戰(在以打垮敵人為目的的所有戰爭中決戰是整個行動的焦點)。這個原則起非常大的作用,自然,不是說它能引起行動,而是說它能給不行動,給為不行動服務的所有行動提供依據和理由。隻要不能尋求和不能期待決戰,便沒有理由舍棄任何一點國土,因為隻有在決戰中為了換取某種利益,才可以放棄某些國土。所以,防禦者總是想要保住即掩護住所有的國土,或者盡可能多地保住就是掩護住國土,而進攻者則力求占領在不進行決戰的情況下所能占領到的一切,也就是盡可能多地占領對方的國土,在這兒我們隻談前者。
防禦者沒有派軍隊掩護的地方,都可以被進攻者占領,這樣,等待的利益便轉為進攻者所有。所以,防禦者總是力圖直接掩護一切地方,並等待敵人來進攻掩護部隊。
在深一步探討防禦的特點之前,我們必須把《進攻》篇中進攻者在不求決戰時通常追求的目的先提出來說說。這些目的是:
(1)在不實行決戰的情況下,占領對方大片的國土。
(2)在上述同樣的條件下,奪取大倉庫。
(3)占領沒有掩護的要塞。盡管圍攻要塞是一種比較艱難的。常常要付出很大力量的行動,可是,它不會帶來什麽災禍,因為人們在最不利的情況下可以放棄這一行動而不致受到重大的實在損失。
(4)最後,進行意義有限的勝利的戰鬥。進行這種戰鬥無需冒很大的危險,可也不會得到非常大的利益。這種戰鬥在整個戰略紐帶上不是具有很大結果的部分,它是為了戰鬥而進行的戰鬥,或者是為了獲取戰利品還有為了贏得軍人的榮譽而進行的戰鬥。當然,為了這樣的目的,人們便會不惜一切代價地去發動戰鬥,而隻會等待偶然出現的有利的時機,或者通過巧妙的行動來創造這種機會。
針對進攻者的這四個目的,防禦者可以采取以下手段:
(1)將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掩護要塞;
(2)擴大防禦正麵以便保護國土;
(3)如果正麵的寬度不足以掩護國土,則通過向側方行軍,馬上趕到敵人前麵去攔截敵人;
(4)避免進行不利的戰鬥。
很明顯,防禦者采用前三種手段的目的如下:讓敵人采取主動,而自己充分利用等待的利益。這種意圖是完全符合事物性質的,一概地否定它是十分愚蠢的。決戰的可能性越小,這種意圖就越強。雖然從軍事行動的表麵上來看,在戰局的一些不起決定作用的小規模行動中,活動常常還相當活躍,但是上述意圖卻永遠是這種戰局的最深的基礎。無論是漢尼拔還是非比阿斯,不論是腓特烈大帝還是道恩,隻要不追求決戰也不等待決戰,便都遵循這一原則。至於第四種手段,則是為前三種手段服務的,是它們的不能或缺的前提條件。
如今,我們想對這幾種手段作較詳細的研究。
防禦者為了掩護要塞不受敵人攻擊而將自己的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這乍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合理,似乎是一種多餘的舉動,因為修築要塞的目的便是為了讓它獨立地抵抗敵人的進攻。不過,在現實裏麵我們卻看到這種措施出現過千萬次。在作戰中就是這樣,最普通的事情往往看來也是最難理解的。但是,有誰敢於僅僅根據這種表麵上的矛盾,就把千萬次出現的情況全說成是不對的呢?這種現象既然一再反複出現,就證明它一定有一個深遠的原因。這個原因便是我們在前麵已經提到過的人們精神上的柔弱。
假如我們把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那麽敵人不打敗我們的軍隊就不能進攻要塞。一次會戰便是一次決戰,如果敵人不尋求決戰,那麽他就不會發起戰役,這樣,我們就不用會戰這把劍也可以保住自己的要塞。所以,當我們估計敵人不一定尋求決戰時,就要等待敵人發動決戰,因為敵人很可能是不想決戰的。如果事實和我們的估計相反,敵人準備朝我們發起進攻,那麽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還可以采用退到要塞後麵這個手段。因為我們可以采用這一手段,所以把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就更沒有什麽危險了。在這種情況下,不付任何代價地維持現狀的巨大可能性決不會帶來絲毫的危險。
假如我們把軍隊配置在要塞之後,那麽我們就恰好給進攻者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目標。如果要塞不很大,那麽進攻者即使毫無準備,無論怎樣也是會圍攻它的。為了不讓敵人攻占要塞,我們便必須趕去增援,這樣一來,我們的行動就成為積極的和主動的,原本在向自己的目標前進的圍攻要塞的敵人卻反而成了占有者。經驗告訴我們,事情必定是這樣轉變的,這是事物性質決定的。我們已說過,進行圍攻並不一定會遭到災禍。甚至通常不敢發起會戰的,最不果斷。最軟弱。最消極的統帥,隻要可以接近要塞,也會毫不猶豫地進行圍攻,縱使他隻有野炮,他也會進行圍攻,因為在最不利的情形下,他可以放棄這個行動而不能受到實際的損失。另一方麵,大多數要塞隻要被圍,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可能被進攻者用強攻或某種特殊手段攻破,因此防禦者在估計可能發生的情況時,絕不可忽略這些。
將這兩種情況對比一下,防禦者當然會認為,在較好的條件下進行會戰,不如根本不進行戰役有利。所以在我們看來,將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這種習慣的作法是很自然和十分簡單的。腓特烈大帝用格洛高要塞抵抗俄國軍隊,用希維得尼察。尼斯和德累斯頓等要塞抵抗奧地利軍隊時幾乎都依循了這個習慣。但是貝費恩公爵在布勒斯勞采用這種方法時卻失敗了。如果當時他把軍隊配置在布勒斯勞後麵,也許就不會遭到攻擊。可是,當腓特烈大帝不在布勒斯勞時,奧地利軍隊是占據優勢的,隻有腓特烈大帝來到布勒斯勞,奧軍才會失去這一優勢,這種情形表明,在布勒斯勞進行決戰決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普魯士軍隊在布勒斯勞的配置地點是不適合的。如果貝費恩公爵不是害怕奧軍炮擊布勒斯勞這個存有儲備品的要地(如果遭到炮擊,他就會受到在這種情況下決不會公正地考慮問題的國王的嚴格責備),他一定會將軍隊配置在布勒斯勞的後麵。對於公爵企圖通過占領布勒斯勞前麵的築壘陣地保住要塞的作法,人們在事後是不應該橫加指責的,因為,卡爾。馮。浴林公爵在那時很可能隻滿足於占領希維德尼察,在可能受到普魯士國王進攻的情況下,他也很可能停止前進。所以,對於貝費恩公爵來說最好的辦法應當是不進行真正的會戰,當奧軍開始進攻時就把軍隊撤到布勒斯勞後麵,這樣,既可以得到等待的利益,又會碰到很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