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心卷七


    城可摧而心不可折,帥可取而誌不可奪。所難者惟在一心。攻其心,折其誌,不戰而屈之,謀之上也。譯文:城池可以摧毀而人心不可折服,主帥可以擒獲但是其誌向不可能被折損。所以困難的地方在於征服人心。攻伐他的誌向,摧毀他的意誌,不用戰鬥就可以使他屈服,是上等謀略。


    攻心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義,服之以威。


    譯文:攻取人心的辦法,首先是告訴對方道理,再用感情來打動他,用義來引導他,用威信來震懾他。


    君子好德,小人好利。辨之羞之,恥之,驅之於德。


    譯文:君子喜歡道德,小人喜歡利益。辨明這個道理來讓他感到什麽是羞愧,什麽是恥辱,再用道德來引導他。


    移花接木,假鳳虛凰,謀略之道,唯在一心。亂其誌,折其鐸,不戰自勝。


    譯文:移花接木,假鳳虛凰,謀略的道理,隻在於征服一個心字。擾亂他的心智,摧毀他的鋒芒,不用和他作戰就能夠獲勝。


    治不以暴而以道,勝不以勇而以仁。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後勝負之數分矣。


    譯文:治理,不要用暴力而要用道義;取勝不要靠勇敢而要靠仁愛。所以別人用暴力,而我用道義;別人用勇敢,我用仁愛;而後勝敗自然就明了了。


    攻心之術多矣。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亂之擾之,激之困之,俟之以變,然後圖之。欲得之,先棄之;欲揚之,先抑之。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計然後可用。


    譯文:征服別人內心的權術很多。就像嶽飛用兵一樣,僅僅戰場上的攻心之術就很多。擾亂對方,激將對方,困擾對方,等待變化,然後才可以謀圖他。想要得到,就先要放棄;要想發揚光大,就先要抑製自己。使對方畏懼,處於危險中,他們的內心一定會受到挫敗,這個時候計謀才可以實行。


    虛予而實取之。示之以害,其必為我所用。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君喜則我喜,君憎則我憎,我與君同心,則君不為我異。譯文:表麵上給予對方利益實際上是謀圖對自己更大的利益。向對方說明利害關係(拉攏他,講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對方就一定會為我所用。要想征服對方的心,沒有比投其所好更好的辦法了。他喜歡的我就喜歡,他厭惡的我就厭惡,我與他是一條心的,他就不會把我當外人。


    權奇卷八


    善察者明,慎思者智。誘之以計,待之以隙。不治獄而明判,不用兵而奪城,非智者誰為?


    譯文:善於明察的人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善於思考的人能夠正確地選擇。設下計謀來引誘他,等待他露出馬腳。這樣不用審問就能夠明白的判決,不用出動軍隊就能夠奪取城池,不是智慧的人誰又能夠做到呢?


    夫欲行一事,輒以他事掩之,不使疑生,不使釁興。此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譯文:要想做一件事情,要借口其他事情來遮掩,不要讓別人有所懷疑,不要使別人對你要進行的事情產生阻力。這就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事有不可拒者,勿拒。拖之緩之,消其勢也,而後徐圖。


    譯文:當事情有不可抗拒的時候,就不要抗拒。拖延,延緩,消除它的攻勢,然後再圖謀它。


    假神鬼以立威,而人莫辨真偽。偽稱天命,其徒必廣。將計就計,就勢騎驢,詭之異之,以伏其心。此消彼漲,此漲彼消,其理一也,不詭於敵而詭於己,己之氣盛,敵氣必衰。


    譯文:借助鬼神來樹立自己的威信,人們就沒有辦法辨別真假了。借助天命,追隨你的人就一定很多。這邊的減少那邊的就會增多,這邊的增多那邊的就會減少,道理是一樣的。不這樣對待敵人,而對自己人使詐,自己人能士氣高漲,敵人的士氣必然就會衰落。


    意欲取之,必先縱之;意欲除之,必先驕之。然後乘其勢矣。


    譯文:想要征服他,首先要縱容他;想要除掉他,首先要使他驕橫。然後就可以利用形勢了。


    敵強則弱之,敵實則虛之。弱之虛之,不我害也。


    譯文:敵人強大則想辦法使他變得弱小,敵人真正存在就要想辦法同化他不與之較量。敵人弱小了,不存在真正地威脅了,我就沒有什麽禍患了。


    偷梁換柱,移花接木。妙手空空,彌禍患於無形。釜底抽薪,上樓撤梯,雖曰巧智,豈無大謀?


    譯文:偷梁換柱,移花接木。運用這樣的手段,在不知不覺中就可以消除禍患了。釜底抽薪,上屋抽梯,雖然有些巧妙的智慧,但是其中怎麽能夠不包含大謀略呢?


    人構我,我亦構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反客為主,後發製人。


    譯文:別人陷害我,我也陷害別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邊被動為主動,能夠後發製人。


    必欲使人為某事,威逼之,刑罰之,利誘之。由遠及近,從小至大,循序漸進,然後可用。


    譯文:一定要謀人做某件事情,要威脅逼迫他,刑法懲處他,利益誘惑他。由遠及近,從小到大的順序,循序漸進,這樣就能夠順利成章了。


    謬數卷九


    知其詭而不察,察而不示,導之以謬。攻子之盾,必持子之矛也。


    譯文:知道對方的詭詐陰謀卻故意裝作不知道,即便知道了也不表現出來,讓對方走到荒謬的地步。攻擊對方的盾一定要以能夠對方的矛。(即用對方犯的錯事來詰難他)


    智無常法,因時因勢而已。即以其智,還伐其智;即以其謀,還製其謀。


    譯文:指某沒有固定的法則,因時間形勢而各有不同。就是說用別人的智慧來對付別人,用別人的謀略來圖謀別人。


    間者隙也,有間則隙生。以子之伎,反施於子,撥草尋蛇,順手牽羊。


    譯文:間就是裂痕,有了裂痕就產生了可以被人利用的機會。用你的伎倆反過來施加到你的身上,如同扒草尋蛇,順手牽羊一樣容易。


    彼陰察之,我明示之。敵之耳目,為我喉舌。借彼之口,揚我之威。


    譯文:敵人暗中刺探我的情況,我就公開的展示一些虛假信息。讓敵人的耳目成為替我說話的口。借他的嘴來宣揚我的威信。


    機變卷十


    身之存亡,係於一旦;國之安危,決於一夕。唯智者見微知著,臨機而斷。因勢而起,待機而變。機不由我而變在我。故智無常局,唯在一心而已。譯文:一個人生死存亡可能取決於某一天的抉擇,而國家的安危也可能決定於某一天頒布的政策。(一步走錯,滿盤皆輸)唯獨隻有智者才能夠見微知著,臨機而斷。依仗形勢而興起,等待時機而行動。實際不與我決定但是怎麽樣運用時機卻在於我。所以智謀沒有固定的模式,隻不過在於心中靈活的運用罷了。


    機者變也。惟知機者善變。變則安,不變則危。


    譯文:時機就是不停變化帶來的某種做事機遇。隻有能夠洞察時機的人才能夠住住時機。能夠隨時機而妥善變化就能夠安身立命,否則就會有禍患。


    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讒起。察其由,辨其偽,除其隙,讒自止矣。


    譯文:東西一定要先腐爛了才會滋生蠹蟲,事情一定是有了裂痕才會滋生流言。審查事物發生的原因,辨別其中的真偽,阻塞它的裂痕,讒言自然就停止了。


    知機者明;善斷者智。勢可度而機可恃,然後計可行矣。處變不驚,臨危不亂。見機行事,以計取之,此大將之風也。


    譯文:能夠看清楚時機的人就是明,善於在時機前取舍就是智。事情可以預測而時機可以利用,然後計謀就可以施行了。能夠在變亂中不驚慌,麵對危難不自亂陣腳。見機行事,靠計謀來智取,這就是大將做事的風格。


    將錯就錯,以訛傳訛,移花接木,巧取豪奪。敵快我慢,以智緩之;敵強我弱,以計疲之。釜底抽薪,此消彼長。敵緩則我速,敵弱則我強。此亦機變也。


    譯文:利用敵人的錯誤來向敵人傳播錯誤消息,用敵人的錯誤言論來訛詐敵人,移花接木,巧妙的爭取,勇猛的爭奪。敵人快過我方的速度,就要用計謀來延緩敵人的攻勢;敵人比我方強大,就要用計謀來拖垮對方。能夠對強大的敵人釜底抽薪,就能夠使我方和敵方的勢力此消彼長。敵人的速度變緩慢了,我方的速度相對起來就變快了;敵人的實力變弱小了我方的實力就變強大了。這就是事物變化的樞機。


    危在我,而施於人。故我危則人危,人不欲危,則必出我於厄難。


    譯文:我有了危難,就把我的危險強加在別人身上。所以我和別人是一同處於危難之中,人們都須希望危險降臨,就一定會把我從危難中解救出來的。


    諷諫卷十一


    諷,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諫不可諫之諫。諫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諫人者宜為人謀,不為己慮。


    譯文:含蓄的諷喻,是用來說不能夠直接說出來的話的,勸誡不可以勸誡的事情的。勸諫者不可以忤逆對方的意願,而需要體恤對方的情感。勸諫者應該為對方考慮,而不是為自己謀劃。


    或激之勉之,以證其不可行也。或諷之喻之,以示其繆。進而推之,以證其不可行也。諫不宜急而宜緩,言不宜直而宜曲。


    譯文:對受諫人應該用激將或者是勸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或者諷諫或者比喻,來說明對方的謬誤。按照對方的思路推斷下去,來證實對方的舉動不可行。勸諫,不宜操之過急而應該緩和一些,言語不能太過直白而最好委婉說出。


    嬉笑之中蘊乎理,詼諧之中寓乎道。見君之過失而不諫,是輕君之危亡也。夫輕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為也。譯文:在玩笑之間流露出道理,在詼諧之中包含道義。如果看到君主的過失而不去勸諫,是輕視君主的危難。輕視君主的危難這種事情,忠臣是不會去做的。


    中傷卷十二


    天下之至毒莫過於讒。讒猶利器,一言之巧,猶勝萬馬千軍。


    譯文:天下最惡毒的事物沒有超過讒言的。讒言就像利器,一句巧妙的讒言,就可能勝過千軍萬馬。


    讒者,小人之故伎。口變淄素,權移馬鹿。逞口舌之利劍,毀萬世之基業。


    譯文:進讒言,是小人常用的伎倆。用口就可以顛倒黑白,就可以指鹿為馬。用口舌作為利劍,就可以毀掉萬世的基業。


    或誣之以虛,加之以實,置其於不義;或構之以實,誘之以過,陷其於不忠。宜乎不著痕跡,欲抑而先揚,似褒而實貶。譯文:或者用無中生有的言論加以誣陷,或者栽贓嫁禍,把對方置於不義的境地。或者用製造事實來陷害對方,或者用利益來誘惑對方犯錯,使他處於不忠的境地。惡語中傷應該不露痕跡,想貶斥對方,就要先讚揚對方,看起來是讚揚其實是貶斥。


    隨口毀譽,浮石沈木。奸邪相抑,以直為曲。故人主之患在於信讒,信讒則製於人,宜明察之。然此事雖君子亦不免也。苟存江山社稷於心,而行小人之事,可乎?譯文:相信別人口中的是非,就如同相信了石頭可以浮在水麵上,而木頭會沉到水底一樣。奸邪小人的言論,能夠把直的說成曲的。所以領帶最忌諱的是相信別人的讒言,一旦相信了別人的讒言就會受製於奸人,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麵應加以明察。然而類似的事情即便身為君子也是難免會做的。假如君子心中想著國家大事,但是卻去做小人做的事情,可以嗎?


    小人之智,亦可謀國。盡忠事上,雖讒猶可。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


    譯文:小人的某些智慧也可以用在國事上麵。為了對領導忠誠,雖然進了讒言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君子常常做小人做的事情,也就和小人沒有什麽區別了,所以君子應該謹慎。


    美色卷十三


    亂德則賢人去,失政而小人興。國則殆矣。


    譯文:搞亂了德行賢人就會離去,政事出現了偏頗小人就會得勢。這樣國家就危險了。


    美色置於前而心不動者,情必矯也。然好色不如尊賢。近色而遠賢臣,智者所不為也。


    譯文:美人在麵前而不動心的人,一定是裝出來的。然而喜歡美色不如尊崇賢人。接近美色而遠離賢人,智慧的人是不會那樣做的。


    孰謂婦人柔弱?一顰一笑,猶勝百萬甲兵。


    譯文:誰說女人柔弱?一顰一笑,有時候能夠勝過百萬雄兵。


    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譯文:有智慧的人用美色去攻擊別人,愚蠢的人用美色來討伐自己。


    色必有寵,寵必進讒,讒進必危國。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實由美色之好也。


    譯文:美人就一定會受到寵愛,受到寵愛就一定會進讒言,讒言一旦被相信就會危及國家。然而失去天下並不是因為美人引起的,而是因為喜歡美人這個弊病引起的。


    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謀,千載之下,綿綿不絕。人主宜詳審之。


    譯文:借助美色而包藏禍心,出賣色相而成就其陰謀的人,千年以來,綿綿不絕。領導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聖賢事業,非大誌者何為?故色賢之分,知其所取舍。是以齊桓晉文,猶為霸主;漢武唐宗,不失明君。


    譯文:聖賢的事業,不是胸懷大誌的人誰能夠擔當?所以好色者和賢君的區別在於,知道什麽時候應該要什麽,不要什麽!所以齊桓公晉文公雖然好色,但還是霸主;唐太宗宋太祖雖然好色,也還稱得上明君。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譯文: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隻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隻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各盡自己的職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們不願讓財物委棄於無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裏。人們擔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陰謀詭計被抑製而無法實現,劫奪偷盜殺人越貨的壞事不會出現,所以連住宅外的大門也可以不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兵法輯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你是我的一盤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你是我的一盤菜並收藏兵法輯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