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朋dang之興,始於君子,而終不勝於小人,害乃及於宗社生民,不亡而不息。
宋之有此也,盛於熙、豐,交爭於元祐、紹聖,而禍烈於徽宗之世,其始則景祐諸公開之也。
國家剛方挺直之正氣,與敦龐篤厚之醇風,並行而不相悖害。大臣任之,而非但大臣任之也。人主平其情,以不迫行其用舍,慎其聽,以不輕動於人言;則雖有小人,不傷君子,其有君子,不患其有小人;而國是貞矣,而囂淩息矣。前乎景祐者,非無丁謂、王欽若之奸佞也。
而王旦沮欽若之登庸,馬知節折欽若之匿奏,張詠且死請戮屍以貿丁謂之頭,李迪誓死而斥丁謂之奸,王曾且獨任竄謂之舉,而不勞廷臣之交擊。故欽若、謂非無邪黨,亦以訐訟不行,而但偷容容之福;胡旦、翟馬周、梅詢、曾致堯之徒,或乍張而終替,或朒縮而不前。蓋大臣以國之治亂、人之貞邪、引為己任,而不匿情於且吐且茹之交,授發奸摘伏之權於銳起多言之士。
故剛而不撓,抑重而不輕,唯其自任者決也。而天子亦不矜好問好察之名,聞人言而輕為喜怒。則雖有繁興之眾論,靜以聽君相之從違,自非田錫、孫奭任諫諍之職者,皆無能騁其辯也。
好善則進之,惡惡則去之,任於己以持天下之平者,大臣之道也。引之不喜,激之不怒,居乎靜以聽天下之公者,天子之道也。而仁宗之世,交失之矣。仁宗之求治也急,而性情之所偏倚者,寬柔也。寬柔者之能容物,人所知也。寬柔者之不能容物,非知道者不知也。至於前而有所稱說,容之矣,未遽以為是,未遽以為非也。
容之容之,而言遝至,則辯言者且將怒其所必怒,而終不能容。夫苟樂求人言,而利用其臧否,則君子小人莫能自必,而特以議論之短長為興廢。於是而小人之黨,競起爭鳴;而自附於君子之華士,抑綽約振迅,飾其文辭,以為製勝之具。
言滿天下,蔚然可觀,相傳為不諱之朝。故當時士民與後世之聞其風者,所甚歆仰於仁宗,皆仁宗之失也。於是而宋興以來敦龐篤厚之風,蕩然不足以存矣。
抑考當時之大臣,則耆舊已凋,所僅存者,呂夷簡爾。夷簡固以訕之不怒、逐之不恥、為上下交順之術,而其心之不可問者多矣。其繼起當國能守正而無傾險者,文彥博(矣)[也],而亦利用夷簡之術,以自挫其剛方之氣;乃恐其誌不足以行,則旁求助於才辯有餘之士,群起以折異己而得伸。
韓、富、範、馬諸公,雖以天下為己任,而不能自超出於此術之上。於是石介、蘇舜欽之流,矯起於庶僚,而王素、唐介、蔡襄、餘靖一唱百和,唯力是視,抑此伸彼,唯勝是求。
天子無一定之衡,大臣無久安之計,或信或疑,或起或仆,旋加諸膝,旋墜諸淵,以成波流無定之宇。熙、豐以後紛呶噂遝之習,已早見於此,而君猶自信曰:“吾能廣聽。“大臣且自矜曰:“吾能有容。“士競習於浮言,揣摩當世之務,希合風尚之歸,以顛倒於其筆舌;取先聖之格言,前王之大法,屈抑以供其證佐。
童而習之,出而試之,持之終身,傳之後進,而王安石、蘇軾以小有才而為之領袖;皆仁宗君相所側席以求,豢成其毛羽者也。乃至呂惠卿、鄧綰、邢恕、沈括、陸佃、張耒、秦觀、曾鞏、李廌之流,分朋相角,以下逮於蔡京父子,而後覆敗之局終焉。
嗚唿!凡此訾訾捷捷者,皆李沆、王旦所視為土偶,任其擲棄山隅,而不使司禍福者也。而仁宗之世,亟導以興。其剛方也,非氣之正也。其敦篤也,非識之定也。置神器於八達之衢,過者得評其長短而移易之,日刓月敝,以抵於敗亡。天下後世猶獎其君德之弘,人才之盛;則知道者之希,知治者之無人,抑今古之有同悲矣!
按仁宗之世,所聚訟不已者,呂夷簡、夏竦之進退而已。此二子者,豈有丁謂、王欽若蠹國殃民已著而不可掩之惡哉?夷簡之罪,莫大於讚成廢後。後傷天子之頰,固不可以為天下母,亦非甚害於大倫。
竦之惡莫大於重誣石介。而介之始進而被黜,以爭錄五代之後,亦宋忠厚之澤過,而無傷於教化;矜氣以爭,黜之亦非已甚。而範、餘、歐、尹遽群起以去國為高,投滴水於沸油,焰發而莫之能遏。然則呂、夏固不足以禍宋,而張逐虎之網,叫唿以爭死命於磐茫何為者邪?
天子不慎於聽言,而無恆鑒;大臣不自秉國成,而獎浮薄;一彼一此,以氣勢為榮枯,斯其以為宋之季世而已矣。讀其書,言不可勝求也;聞其名,美不可勝傳也。即而察之,外強而中枯;靜而診之,脈浮而筋緩;起伏相代,得失相參。契丹脅之,而竭力以奉金繒;元昊乘之,而兵將血於原野。當時之效,亦可睹矣,奚問後世哉!
七
(言)[古]者人得進諫於君,而諫無專官,不欲天下之以言為尚也。聖王樂聞天下之言,而惡天下之以言為尚;上下交責於己,而不攻人以求勝;治之所以定,功之所以成,俗之所以淳,亂之所以訖也。
諫之有專官,自蕭梁始,而唐因之。諫有專官,則以言為職矣。以言為職,則以言為尚矣。以言為職欲無言而不可;以言為尚,求所以言者,但可言而即言之。
於是進不揆於理,退不信於心;利其所病,病其所利,賢其所不肖,不肖其所賢;時之所趨,意之所動,聞見之所到,曲折以蘄乎工,矯揉以成其是;科條繁而搏擊鷙,枝葉盛而蔓延張,唯其所尚,以稱其職,無不可言也。易曰:“亂之所繇生,則言語以為階。“職此謂矣。
乃唐之有專官也,隸於門下省,則與宰相為僚屬,而聽治於宰相,法猶善也。所以然者,天子之職,論相而已矣。論定而後相之,既相而必任之,不能其官,而唯天子進退之,舍是而天子無以治天下。
夫天子無以博察乎人之賢奸而悉乎民之隱誌,唯此一二輔弼之臣寄以子孫黎民者,為其所謹司。然而弗能審焉,則天子無以為天下君。若夫必置諫官以讚其不逮者有故:大臣者,一諫而善道之,再諫而昌言之,三諫而危言之;然而終不庸焉,則引身以退,大臣之道也。
故唯宗社安危,賢奸用舍,生民生死之大司,宰相執之,以弼正天子之愆,而自度其去就。
若夫天子一言之不合,一動之不臧,好尚之不端,喜怒之不節,見端於微,未形於大,宰相屑屑然以力爭,爭而不從,不從而不去,則辱其身;不從而急去,則遺其君。故宰相必靳於其小,而以封駁爭論之權授之諫官,而後宰相得以持其大,而為進退之大經。故唐之製猶善也。
宰相之用舍聽之天子,諫官之予奪聽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則舉而聽之諫官;環相為治,而言乃為功。諫官者,以繩糾天子,而非以繩糾宰相者也。
天子之職,止此一二日侍密勿心膂之大臣,弗能決擇而委之諫官,則天子曠矣。天子曠而繁言興,如是而不亂者,未之或有。仁宗詔宰相毋得進用台官,非中丞知雜保薦者毋得除授,曰:“使宰相自用台官,則宰相過失無敢言者。“嗚唿!宋以言語遝興,而政紊於廷,民勞於野,境蹙於疆,日削以亡,自此始矣。
且夫宰相之非其人,有自來矣。上之所優禮而信從者,必其所喜者也。下之詭遇而獲上之寵者,必上之所歆者也。上喜察察之明,則苛煩者相矣。上喜呴呴之恩,則柔茸者相矣。上貪黷武之功,則生事者相矣。上利錙銖之獲,則掊克者相矣。上耽宴安之逸,則擅權者相矣。上逐聲色之欲,則導淫者相矣。上惑佛老之教,則妖妄者相矣。上寄耳目於宦寺,則結奄豎者相矣。
上委國政於妃嬪,則交宮禁者相矣。天下不患無君子,而不能獲上於所不好。天下不能無小人,而不能惑上於無所迷。故諫官以其犯顏無諱之危言,繩之於早,糾之於微,則木不腐而蠹不生,形不汙而影不黯;宰相之可否,入明鑒之中,莫能隱蔽。又豈待諫官之毛舉細過以加其上,而使不足以有為乎?
是道也,自天子以至於修士,未有不以此為聽言之經者也。言之益也,在攻其過,而詔以其所不知。然而有辨矣。或聽言而悟,或聽言而迷。
剛愎以自用,則禍至而不知。無主而聽熒,則釁生於不審。故曰樂聞天下之言,而惡天下之以言為尚。道之跡相背而實相成者,唯君子能辨之。
有言於此,攻己之失而盡其辭,君子之所樂也。言雖不當,抑必有當焉者矣。即無所當,而不欲拒之以止人之忠告也。有言於此,攻人之失而發其隱,君子之所惡也。
言雖非私,必有私者伏矣。即果無私,而不欲行之以啟人之訐謗也。故君子之聽言,止以自攻。
豈徒天子之於宰相為然邪?百執之得失,有司之功罪,司憲者治之矣。天子以含弘之德臨其上,育其才而進之以所未逮。人乃以自勸於修為,而樂效其職。
而越位以持人之短長者,矯舉纖芥,摘發暮夜,以敗人之名節而使自棄,固明主之所必遠。
抑豈徒天子之聽諫官為然邪?庶士之族,亦有親疏;閭裏之交,亦有此耦;其離其合,自以其倫而為厚薄。
而浮薄之士,喜談臧否者,攻其所不見,述其所未聞,以使猜疑,固修士之所必絕。
且豈徒攻人之過以相排陷者為然邪?朝則有章,家則有法;先王之精意,不可以小利疑其不宜;先正之格言,不可以私心度其未至。而(積)[稱]引繁雜,瑣陳利害,快愚賤之鄙心以要譽,乘時勢之偶然以改圖。
一人之識,而欲盡天下之理;一端之得,而欲強百致之齊。憑臆見以虧短成法,倚古語以譏駁時宜,言不如其心,心不如其理,窮工極變,以蠱人心而亂常道。尤有道者之所必絕,而不使敢幹。
夫君子所樂聽人言者,嗜欲之不戢,器識之不弘,學問之不勉,好尚之不端,喜怒之不節,動止之不莊,出話之不正。勿憚我之威,勿疑我之拒,勿薄我為不足言,勿恕我以姑有待。如石攻玉,必致其精;如繩裁木,必壹於正。則薰沐以求之,拜稽以受之,而唯恐其易盡。
如其剛直之氣,不以加我而以加人,則小臣仆妾且將不可以一言入而刑賞及之,況僅此一二坐論之元臣,而授榮辱之大權於悠悠之心口哉?
自仁宗之為此製也,宰執與台諫分為敵壘,以交戰於廷。台諫持宰執之短長,以鷙擊為風采,因之廷叱大臣以辱朝廷,而大臣乃不惜廉隅,交彈而不退。
其甚者,有所排擊以建其所欲進,而巨奸且托台諫以登庸,害乃伏於台輔。宰執亦持台諫之短長,植根於內庭,而假主威以快其報複。於是或竄或死,乃至褫衣受杖,辱當世之士,而好名者且以體膚之傷毀為榮。
其甚者,布私人、假中旨、以居掖垣,而自相攻擊,害又中於言路。季世之天下,言愈長,爭愈甚,官邪愈侈,民害愈深,封疆愈危,則唯政府諫垣不相下之勢激之也。仁宗作法之涼,延及五百年而不息。
求如唐之諫官宰相同寮而不憂其容隱者,且不可得。況古之無人不可諫,用匡君德,而不以尚口為習俗者,養敦龐剛正之元氣以靖邦家,其得失豈尋丈之閑哉?
自仁宗之為此製也,呂夷簡即以逐孔道輔等十人,而餘靖、孫沔旬日再竄。
廷臣水火之爭,迄於徽、欽,無日無人不爭為鼎沸。論史者猶以為善政,則甚矣一曲之士,不足與言治道也!
八
元昊之必反,弗待其後事而知之。今立於五百年之餘,不揣而信其必然,況當日乎?
粵自繼遷之死,子弱國危,弗能製其死命,漫曰以恩致之,實則輸錦綺以獻笑,丐其不相淩暴而已。於是而西陲撤備,將帥戢身,戍兵束手者,垂三十年,而昊始反。
計德明之世,無亡矢折之患,擁鹽池苑馬之資,藉中國金繒之利,休養其人,以奡岸於河山險固之地,雖微元昊,且將鷹飽而飛;況昊以雄狡之才,中國久在其目中,而欲使弭耳以馴於柙也,庸可得乎?
於是而宋所以應之者,固宜其茫然也。種氏以外,無一人之可將,中樞之地,無一策之可籌。僅一王德用之擁虛名,而以“貌類藝祖、宅枕乾岡“之邪說搖動之,而不安於位。狄青初起,抑弗能乘其朝氣、任以專征,不得已而委之文臣。匪特夏竦、範雍之不足有為也。
韓、範二公,憂國有情,謀國有誌,而韜鈐之說未嫻,將士之情未浹,縱之而弛,操之而煩,慎則失時,勇則失算。吟希文“將軍白發“之歌,知其有弗獲已之情,四顧無人,而不能不以身任。是豈足與狡詐兇橫之元昊爭生死者哉?其所用以直前者,劉平、石元孫、任福闒茸輕脃之夫也。則昊之不能東取環、延,南收秦、隴,以席卷關中者,幸其無劉淵、石勒之才也。
故韓、範二公之任此,良難矣。三十年閑,執國柄以讚廟謨者誰邪?李沆四方艱難之說,無可告語,而僅以屬之王旦,旦亦弗能效也。曹瑋憂元昊之狀貌非常,不得昌言,而僅以語之王鬷,鬷固弗能信也。
君飾太平以誇驕虜,臣立異同以爭口舌,將畏猜嫌而思屏息,兵從放散而恥行枚。率不練之疲民,馭無謀之蹇帥,出入於夏竦、王氵公之間,呂夷簡複以疲痹任心膂而可否其上,才即倍蓰於二公,亦弗能振宿萎之枝,而使翹然以起。則不能得誌於一戰,而俯首以和終,無足怪者。
乃以其時度其勢,要其後效,宋之得免於危亡也,二公謀異,而範公之策愈矣。任福之全軍覆沒也,範公過信昊之可撫而墮其術中也。韓公力主進兵會討,策昊之詐,而自戒嚴以行邊,則失在範,而韓策為長。然範之決於議撫者,度彼度此,得下策以自全者也。
古今有定勢焉,弱者不可驟(勝)[張]而強,強者可徐俟其弱。故有不必危亡之勢,而自貽以危亡者,以不可張之弱嚐試而爭乍張之強也。夫前之自萎以積弱而養昊之強者,已如彼矣。然彼雖強,而未嚐無所憚也。
以一隅而敵天下,則貧富不相若。以孤軍而抗天下,則眾寡不相若。內患未起,而人利於安存,則撼我也難。內治猶修,而人不思外附,則誘我也無術。固本自強,以待其疲,猶足恃也。而無識者,蹶然而起,以希非望之功。驅積衰之眾,糜無益之財,投進有可前、退有可卻之散地,挑進則利、卻則死(於)[之]狡寇,姑與薄侵其邊疆,而墮其陷阱。一嚐之而敗矣,彼氣增而我氣折矣。
再嚐之、三嚐之,而無不敗矣,彼氣彌增而我氣折盡以無餘矣。彼固未能如是其勇,我以勇貽之也。我且未必如是其怯,自教吾人以怯也。前之有所憚者,無可憚矣。有所疑者,無可疑矣。則雖有勇將勁兵以繼其後,彼且無所懼,奮死以相搏,而勢終不敵。
元魏之於六鎮,契丹之於女直,女直之於蒙古,皆是也。不然,以土地甲兵芻糧之富,率有餘之眾,衛久立之國家,以捍乍興之小醜,奚其不敵,而瓦解以亡哉?
使如韓公徇夏竦之策,並數路之兵,同出一道,用爭勝負,人懷異心,而投之虜穴。彼盡銳以攻其瑕,一將釁而全軍駭潰,內地更無堅守有餘之兵,豈徒鄜、延、涇、原之不可保哉?關中糜爛,而汴、雒之憂亦棘矣。
範公之鎮延州也,興營田、通斥候,修堡砦,種世衡城青澗以相策應,緩夏竦之師期,按兵不動,以觀其釁。使得如公者以終其所為,財可充,兵可用,(術)[將]可擇,俟之俟之,元昊死,諒祚弱,無難折棰以收為外臣。
即未能然,而不驅嚐試之兵,送腰領以增其驕悍,金城屹立,士氣猶存,元昊雖強,卒不能渡河而有尺土。此範公之略,所繇愈於韓公者遠也。
可移者石也,不可移者山也。無土以障之,則河不決;無水以濺之,則油不炎。使漢高以武帝之兵臨冒頓,則漢必危;抑使楊鎬、王化貞以範公之策保沈、遼,則國必不斃。是道也,持於積弱之餘,而以救其失者也。
急庸人之所緩者,建威之弘略;緩庸人之所急者,定傾之成算。無事而嬉於堂,聞變而哄於市,今古敗亡之券,可不鑒諸!
九
人之不能有全才也,唯其才之有所獨優也。才之所規,遂成乎量。才所獨優,而規之以為量,則量窮於所規,規之內有餘,而規之外不足。嗚唿!夫孰知不足者之能止於其分,而無損於道;有餘者求盈於所規之外,治之而實以紛之也。觀於韓、範二公可見矣。
韓公之才,磊落而英多,任人之所不能任,為人之所不敢為,故秉正以臨險阻危疑之地,恢乎其無所疑,確乎其不可拔也。而於纖悉之條理,無曲體求詳之密用。是故其立朝之節,直以伊、周自任,而無所讓。
至於人官物曲之利病,吉兇變動之機宜,則有疏焉者矣。乃以其長用之於短,其經理陝西也,亟謀會師進討,而不知固守以待時;多刺陝西義勇,而不恤無實而有害;皆用其長而詘焉者也。若法度、典禮、銓除、田賦,皆其所短者。而唯其短也,是以無所興革,而不啟更張之擾。
而範公異是。以天下為己任,其誌也。任之力,則憂之亟。故人之貞邪,法之疏密,窮簷之疾苦,寒士之升沈,風俗之醇薄,一係於其心。
是以內行修謹,友愛施於宗族,仁厚式於鄉閭,唯恐有傷於物,而惡人之傷(而)物也獨切。故以之驅戎,無徼功之計,而致謹於繕修自固之中策。唯其短也,而善用之,乃以終保西陲,而困元昊於一隅。
若其執國柄以總庶務,則好善惡惡之性,不能以纖芥容,而亟議更張;裁幸濫,核考課,抑詞賦,興策問,替任子,綜核名實,繁立科條,一皆以其心計之有餘,樂用之而不倦。唯其長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靜之天下,人挾懷來以求試,熙、豐、紹聖之紛紜,皆自此而啟,曾不如行邊靜鎮之賴以安也。
繇是觀之,二公者,皆善用其短,而不善用其長。故天下之不以用所長而成乎悔吝者,周公而後僅見其人也。夫才之所優,而學亦樂赴乎其途;才既優之,學且資之,喜怒亦因之而不可遺。
喜(心)[怒]既行,而物之不傷者鮮矣。才注於斯,學效於斯,喜怒循斯以發,量之所規,不能度越乎斯,而欲以此概及乎規之所不至;則何如不足其所不足者,上怵心於天時,下增疑於物理,謹以待物之至,而治之以時,使可受益於天人,而量固未嚐不弘遠也。
才之英發者,擴而充之,而時履於危,危而有所懲則止。故韓公之於西夏,主戰而不終,其刺義勇也,已敝而終改。若其折母後,定儲位,黜奸奄,匡幼主,無所三思以直行其道,則正以不勞形怵心於細故,而全其大勇。而範公憂之已急,慮之已審,乃使纖曲脂韋之士,得依附以售其術,固自天下己任之日,極其量而不得有餘矣。
苟為君子,則必知所敬矣。才所不足,敬自至焉。才所有餘,不覺其敬之弛也。唯其敬也,是以簡也。
才所有餘者,欲簡而不能。才所不足者,欲不簡而不得。簡之必敬,敬則不容不簡。以此而論二公,韓之蔽於所長者僅也,而範公已甚矣。天章閣開之後,宋亂之始也。範公縝密之才,好善惡惡之量為之也。是以縝密多知之才,尤君子之所慎用也。
朋dang之興,始於君子,而終不勝於小人,害乃及於宗社生民,不亡而不息。
宋之有此也,盛於熙、豐,交爭於元祐、紹聖,而禍烈於徽宗之世,其始則景祐諸公開之也。
國家剛方挺直之正氣,與敦龐篤厚之醇風,並行而不相悖害。大臣任之,而非但大臣任之也。人主平其情,以不迫行其用舍,慎其聽,以不輕動於人言;則雖有小人,不傷君子,其有君子,不患其有小人;而國是貞矣,而囂淩息矣。前乎景祐者,非無丁謂、王欽若之奸佞也。
而王旦沮欽若之登庸,馬知節折欽若之匿奏,張詠且死請戮屍以貿丁謂之頭,李迪誓死而斥丁謂之奸,王曾且獨任竄謂之舉,而不勞廷臣之交擊。故欽若、謂非無邪黨,亦以訐訟不行,而但偷容容之福;胡旦、翟馬周、梅詢、曾致堯之徒,或乍張而終替,或朒縮而不前。蓋大臣以國之治亂、人之貞邪、引為己任,而不匿情於且吐且茹之交,授發奸摘伏之權於銳起多言之士。
故剛而不撓,抑重而不輕,唯其自任者決也。而天子亦不矜好問好察之名,聞人言而輕為喜怒。則雖有繁興之眾論,靜以聽君相之從違,自非田錫、孫奭任諫諍之職者,皆無能騁其辯也。
好善則進之,惡惡則去之,任於己以持天下之平者,大臣之道也。引之不喜,激之不怒,居乎靜以聽天下之公者,天子之道也。而仁宗之世,交失之矣。仁宗之求治也急,而性情之所偏倚者,寬柔也。寬柔者之能容物,人所知也。寬柔者之不能容物,非知道者不知也。至於前而有所稱說,容之矣,未遽以為是,未遽以為非也。
容之容之,而言遝至,則辯言者且將怒其所必怒,而終不能容。夫苟樂求人言,而利用其臧否,則君子小人莫能自必,而特以議論之短長為興廢。於是而小人之黨,競起爭鳴;而自附於君子之華士,抑綽約振迅,飾其文辭,以為製勝之具。
言滿天下,蔚然可觀,相傳為不諱之朝。故當時士民與後世之聞其風者,所甚歆仰於仁宗,皆仁宗之失也。於是而宋興以來敦龐篤厚之風,蕩然不足以存矣。
抑考當時之大臣,則耆舊已凋,所僅存者,呂夷簡爾。夷簡固以訕之不怒、逐之不恥、為上下交順之術,而其心之不可問者多矣。其繼起當國能守正而無傾險者,文彥博(矣)[也],而亦利用夷簡之術,以自挫其剛方之氣;乃恐其誌不足以行,則旁求助於才辯有餘之士,群起以折異己而得伸。
韓、富、範、馬諸公,雖以天下為己任,而不能自超出於此術之上。於是石介、蘇舜欽之流,矯起於庶僚,而王素、唐介、蔡襄、餘靖一唱百和,唯力是視,抑此伸彼,唯勝是求。
天子無一定之衡,大臣無久安之計,或信或疑,或起或仆,旋加諸膝,旋墜諸淵,以成波流無定之宇。熙、豐以後紛呶噂遝之習,已早見於此,而君猶自信曰:“吾能廣聽。“大臣且自矜曰:“吾能有容。“士競習於浮言,揣摩當世之務,希合風尚之歸,以顛倒於其筆舌;取先聖之格言,前王之大法,屈抑以供其證佐。
童而習之,出而試之,持之終身,傳之後進,而王安石、蘇軾以小有才而為之領袖;皆仁宗君相所側席以求,豢成其毛羽者也。乃至呂惠卿、鄧綰、邢恕、沈括、陸佃、張耒、秦觀、曾鞏、李廌之流,分朋相角,以下逮於蔡京父子,而後覆敗之局終焉。
嗚唿!凡此訾訾捷捷者,皆李沆、王旦所視為土偶,任其擲棄山隅,而不使司禍福者也。而仁宗之世,亟導以興。其剛方也,非氣之正也。其敦篤也,非識之定也。置神器於八達之衢,過者得評其長短而移易之,日刓月敝,以抵於敗亡。天下後世猶獎其君德之弘,人才之盛;則知道者之希,知治者之無人,抑今古之有同悲矣!
按仁宗之世,所聚訟不已者,呂夷簡、夏竦之進退而已。此二子者,豈有丁謂、王欽若蠹國殃民已著而不可掩之惡哉?夷簡之罪,莫大於讚成廢後。後傷天子之頰,固不可以為天下母,亦非甚害於大倫。
竦之惡莫大於重誣石介。而介之始進而被黜,以爭錄五代之後,亦宋忠厚之澤過,而無傷於教化;矜氣以爭,黜之亦非已甚。而範、餘、歐、尹遽群起以去國為高,投滴水於沸油,焰發而莫之能遏。然則呂、夏固不足以禍宋,而張逐虎之網,叫唿以爭死命於磐茫何為者邪?
天子不慎於聽言,而無恆鑒;大臣不自秉國成,而獎浮薄;一彼一此,以氣勢為榮枯,斯其以為宋之季世而已矣。讀其書,言不可勝求也;聞其名,美不可勝傳也。即而察之,外強而中枯;靜而診之,脈浮而筋緩;起伏相代,得失相參。契丹脅之,而竭力以奉金繒;元昊乘之,而兵將血於原野。當時之效,亦可睹矣,奚問後世哉!
七
(言)[古]者人得進諫於君,而諫無專官,不欲天下之以言為尚也。聖王樂聞天下之言,而惡天下之以言為尚;上下交責於己,而不攻人以求勝;治之所以定,功之所以成,俗之所以淳,亂之所以訖也。
諫之有專官,自蕭梁始,而唐因之。諫有專官,則以言為職矣。以言為職,則以言為尚矣。以言為職欲無言而不可;以言為尚,求所以言者,但可言而即言之。
於是進不揆於理,退不信於心;利其所病,病其所利,賢其所不肖,不肖其所賢;時之所趨,意之所動,聞見之所到,曲折以蘄乎工,矯揉以成其是;科條繁而搏擊鷙,枝葉盛而蔓延張,唯其所尚,以稱其職,無不可言也。易曰:“亂之所繇生,則言語以為階。“職此謂矣。
乃唐之有專官也,隸於門下省,則與宰相為僚屬,而聽治於宰相,法猶善也。所以然者,天子之職,論相而已矣。論定而後相之,既相而必任之,不能其官,而唯天子進退之,舍是而天子無以治天下。
夫天子無以博察乎人之賢奸而悉乎民之隱誌,唯此一二輔弼之臣寄以子孫黎民者,為其所謹司。然而弗能審焉,則天子無以為天下君。若夫必置諫官以讚其不逮者有故:大臣者,一諫而善道之,再諫而昌言之,三諫而危言之;然而終不庸焉,則引身以退,大臣之道也。
故唯宗社安危,賢奸用舍,生民生死之大司,宰相執之,以弼正天子之愆,而自度其去就。
若夫天子一言之不合,一動之不臧,好尚之不端,喜怒之不節,見端於微,未形於大,宰相屑屑然以力爭,爭而不從,不從而不去,則辱其身;不從而急去,則遺其君。故宰相必靳於其小,而以封駁爭論之權授之諫官,而後宰相得以持其大,而為進退之大經。故唐之製猶善也。
宰相之用舍聽之天子,諫官之予奪聽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則舉而聽之諫官;環相為治,而言乃為功。諫官者,以繩糾天子,而非以繩糾宰相者也。
天子之職,止此一二日侍密勿心膂之大臣,弗能決擇而委之諫官,則天子曠矣。天子曠而繁言興,如是而不亂者,未之或有。仁宗詔宰相毋得進用台官,非中丞知雜保薦者毋得除授,曰:“使宰相自用台官,則宰相過失無敢言者。“嗚唿!宋以言語遝興,而政紊於廷,民勞於野,境蹙於疆,日削以亡,自此始矣。
且夫宰相之非其人,有自來矣。上之所優禮而信從者,必其所喜者也。下之詭遇而獲上之寵者,必上之所歆者也。上喜察察之明,則苛煩者相矣。上喜呴呴之恩,則柔茸者相矣。上貪黷武之功,則生事者相矣。上利錙銖之獲,則掊克者相矣。上耽宴安之逸,則擅權者相矣。上逐聲色之欲,則導淫者相矣。上惑佛老之教,則妖妄者相矣。上寄耳目於宦寺,則結奄豎者相矣。
上委國政於妃嬪,則交宮禁者相矣。天下不患無君子,而不能獲上於所不好。天下不能無小人,而不能惑上於無所迷。故諫官以其犯顏無諱之危言,繩之於早,糾之於微,則木不腐而蠹不生,形不汙而影不黯;宰相之可否,入明鑒之中,莫能隱蔽。又豈待諫官之毛舉細過以加其上,而使不足以有為乎?
是道也,自天子以至於修士,未有不以此為聽言之經者也。言之益也,在攻其過,而詔以其所不知。然而有辨矣。或聽言而悟,或聽言而迷。
剛愎以自用,則禍至而不知。無主而聽熒,則釁生於不審。故曰樂聞天下之言,而惡天下之以言為尚。道之跡相背而實相成者,唯君子能辨之。
有言於此,攻己之失而盡其辭,君子之所樂也。言雖不當,抑必有當焉者矣。即無所當,而不欲拒之以止人之忠告也。有言於此,攻人之失而發其隱,君子之所惡也。
言雖非私,必有私者伏矣。即果無私,而不欲行之以啟人之訐謗也。故君子之聽言,止以自攻。
豈徒天子之於宰相為然邪?百執之得失,有司之功罪,司憲者治之矣。天子以含弘之德臨其上,育其才而進之以所未逮。人乃以自勸於修為,而樂效其職。
而越位以持人之短長者,矯舉纖芥,摘發暮夜,以敗人之名節而使自棄,固明主之所必遠。
抑豈徒天子之聽諫官為然邪?庶士之族,亦有親疏;閭裏之交,亦有此耦;其離其合,自以其倫而為厚薄。
而浮薄之士,喜談臧否者,攻其所不見,述其所未聞,以使猜疑,固修士之所必絕。
且豈徒攻人之過以相排陷者為然邪?朝則有章,家則有法;先王之精意,不可以小利疑其不宜;先正之格言,不可以私心度其未至。而(積)[稱]引繁雜,瑣陳利害,快愚賤之鄙心以要譽,乘時勢之偶然以改圖。
一人之識,而欲盡天下之理;一端之得,而欲強百致之齊。憑臆見以虧短成法,倚古語以譏駁時宜,言不如其心,心不如其理,窮工極變,以蠱人心而亂常道。尤有道者之所必絕,而不使敢幹。
夫君子所樂聽人言者,嗜欲之不戢,器識之不弘,學問之不勉,好尚之不端,喜怒之不節,動止之不莊,出話之不正。勿憚我之威,勿疑我之拒,勿薄我為不足言,勿恕我以姑有待。如石攻玉,必致其精;如繩裁木,必壹於正。則薰沐以求之,拜稽以受之,而唯恐其易盡。
如其剛直之氣,不以加我而以加人,則小臣仆妾且將不可以一言入而刑賞及之,況僅此一二坐論之元臣,而授榮辱之大權於悠悠之心口哉?
自仁宗之為此製也,宰執與台諫分為敵壘,以交戰於廷。台諫持宰執之短長,以鷙擊為風采,因之廷叱大臣以辱朝廷,而大臣乃不惜廉隅,交彈而不退。
其甚者,有所排擊以建其所欲進,而巨奸且托台諫以登庸,害乃伏於台輔。宰執亦持台諫之短長,植根於內庭,而假主威以快其報複。於是或竄或死,乃至褫衣受杖,辱當世之士,而好名者且以體膚之傷毀為榮。
其甚者,布私人、假中旨、以居掖垣,而自相攻擊,害又中於言路。季世之天下,言愈長,爭愈甚,官邪愈侈,民害愈深,封疆愈危,則唯政府諫垣不相下之勢激之也。仁宗作法之涼,延及五百年而不息。
求如唐之諫官宰相同寮而不憂其容隱者,且不可得。況古之無人不可諫,用匡君德,而不以尚口為習俗者,養敦龐剛正之元氣以靖邦家,其得失豈尋丈之閑哉?
自仁宗之為此製也,呂夷簡即以逐孔道輔等十人,而餘靖、孫沔旬日再竄。
廷臣水火之爭,迄於徽、欽,無日無人不爭為鼎沸。論史者猶以為善政,則甚矣一曲之士,不足與言治道也!
八
元昊之必反,弗待其後事而知之。今立於五百年之餘,不揣而信其必然,況當日乎?
粵自繼遷之死,子弱國危,弗能製其死命,漫曰以恩致之,實則輸錦綺以獻笑,丐其不相淩暴而已。於是而西陲撤備,將帥戢身,戍兵束手者,垂三十年,而昊始反。
計德明之世,無亡矢折之患,擁鹽池苑馬之資,藉中國金繒之利,休養其人,以奡岸於河山險固之地,雖微元昊,且將鷹飽而飛;況昊以雄狡之才,中國久在其目中,而欲使弭耳以馴於柙也,庸可得乎?
於是而宋所以應之者,固宜其茫然也。種氏以外,無一人之可將,中樞之地,無一策之可籌。僅一王德用之擁虛名,而以“貌類藝祖、宅枕乾岡“之邪說搖動之,而不安於位。狄青初起,抑弗能乘其朝氣、任以專征,不得已而委之文臣。匪特夏竦、範雍之不足有為也。
韓、範二公,憂國有情,謀國有誌,而韜鈐之說未嫻,將士之情未浹,縱之而弛,操之而煩,慎則失時,勇則失算。吟希文“將軍白發“之歌,知其有弗獲已之情,四顧無人,而不能不以身任。是豈足與狡詐兇橫之元昊爭生死者哉?其所用以直前者,劉平、石元孫、任福闒茸輕脃之夫也。則昊之不能東取環、延,南收秦、隴,以席卷關中者,幸其無劉淵、石勒之才也。
故韓、範二公之任此,良難矣。三十年閑,執國柄以讚廟謨者誰邪?李沆四方艱難之說,無可告語,而僅以屬之王旦,旦亦弗能效也。曹瑋憂元昊之狀貌非常,不得昌言,而僅以語之王鬷,鬷固弗能信也。
君飾太平以誇驕虜,臣立異同以爭口舌,將畏猜嫌而思屏息,兵從放散而恥行枚。率不練之疲民,馭無謀之蹇帥,出入於夏竦、王氵公之間,呂夷簡複以疲痹任心膂而可否其上,才即倍蓰於二公,亦弗能振宿萎之枝,而使翹然以起。則不能得誌於一戰,而俯首以和終,無足怪者。
乃以其時度其勢,要其後效,宋之得免於危亡也,二公謀異,而範公之策愈矣。任福之全軍覆沒也,範公過信昊之可撫而墮其術中也。韓公力主進兵會討,策昊之詐,而自戒嚴以行邊,則失在範,而韓策為長。然範之決於議撫者,度彼度此,得下策以自全者也。
古今有定勢焉,弱者不可驟(勝)[張]而強,強者可徐俟其弱。故有不必危亡之勢,而自貽以危亡者,以不可張之弱嚐試而爭乍張之強也。夫前之自萎以積弱而養昊之強者,已如彼矣。然彼雖強,而未嚐無所憚也。
以一隅而敵天下,則貧富不相若。以孤軍而抗天下,則眾寡不相若。內患未起,而人利於安存,則撼我也難。內治猶修,而人不思外附,則誘我也無術。固本自強,以待其疲,猶足恃也。而無識者,蹶然而起,以希非望之功。驅積衰之眾,糜無益之財,投進有可前、退有可卻之散地,挑進則利、卻則死(於)[之]狡寇,姑與薄侵其邊疆,而墮其陷阱。一嚐之而敗矣,彼氣增而我氣折矣。
再嚐之、三嚐之,而無不敗矣,彼氣彌增而我氣折盡以無餘矣。彼固未能如是其勇,我以勇貽之也。我且未必如是其怯,自教吾人以怯也。前之有所憚者,無可憚矣。有所疑者,無可疑矣。則雖有勇將勁兵以繼其後,彼且無所懼,奮死以相搏,而勢終不敵。
元魏之於六鎮,契丹之於女直,女直之於蒙古,皆是也。不然,以土地甲兵芻糧之富,率有餘之眾,衛久立之國家,以捍乍興之小醜,奚其不敵,而瓦解以亡哉?
使如韓公徇夏竦之策,並數路之兵,同出一道,用爭勝負,人懷異心,而投之虜穴。彼盡銳以攻其瑕,一將釁而全軍駭潰,內地更無堅守有餘之兵,豈徒鄜、延、涇、原之不可保哉?關中糜爛,而汴、雒之憂亦棘矣。
範公之鎮延州也,興營田、通斥候,修堡砦,種世衡城青澗以相策應,緩夏竦之師期,按兵不動,以觀其釁。使得如公者以終其所為,財可充,兵可用,(術)[將]可擇,俟之俟之,元昊死,諒祚弱,無難折棰以收為外臣。
即未能然,而不驅嚐試之兵,送腰領以增其驕悍,金城屹立,士氣猶存,元昊雖強,卒不能渡河而有尺土。此範公之略,所繇愈於韓公者遠也。
可移者石也,不可移者山也。無土以障之,則河不決;無水以濺之,則油不炎。使漢高以武帝之兵臨冒頓,則漢必危;抑使楊鎬、王化貞以範公之策保沈、遼,則國必不斃。是道也,持於積弱之餘,而以救其失者也。
急庸人之所緩者,建威之弘略;緩庸人之所急者,定傾之成算。無事而嬉於堂,聞變而哄於市,今古敗亡之券,可不鑒諸!
九
人之不能有全才也,唯其才之有所獨優也。才之所規,遂成乎量。才所獨優,而規之以為量,則量窮於所規,規之內有餘,而規之外不足。嗚唿!夫孰知不足者之能止於其分,而無損於道;有餘者求盈於所規之外,治之而實以紛之也。觀於韓、範二公可見矣。
韓公之才,磊落而英多,任人之所不能任,為人之所不敢為,故秉正以臨險阻危疑之地,恢乎其無所疑,確乎其不可拔也。而於纖悉之條理,無曲體求詳之密用。是故其立朝之節,直以伊、周自任,而無所讓。
至於人官物曲之利病,吉兇變動之機宜,則有疏焉者矣。乃以其長用之於短,其經理陝西也,亟謀會師進討,而不知固守以待時;多刺陝西義勇,而不恤無實而有害;皆用其長而詘焉者也。若法度、典禮、銓除、田賦,皆其所短者。而唯其短也,是以無所興革,而不啟更張之擾。
而範公異是。以天下為己任,其誌也。任之力,則憂之亟。故人之貞邪,法之疏密,窮簷之疾苦,寒士之升沈,風俗之醇薄,一係於其心。
是以內行修謹,友愛施於宗族,仁厚式於鄉閭,唯恐有傷於物,而惡人之傷(而)物也獨切。故以之驅戎,無徼功之計,而致謹於繕修自固之中策。唯其短也,而善用之,乃以終保西陲,而困元昊於一隅。
若其執國柄以總庶務,則好善惡惡之性,不能以纖芥容,而亟議更張;裁幸濫,核考課,抑詞賦,興策問,替任子,綜核名實,繁立科條,一皆以其心計之有餘,樂用之而不倦。唯其長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靜之天下,人挾懷來以求試,熙、豐、紹聖之紛紜,皆自此而啟,曾不如行邊靜鎮之賴以安也。
繇是觀之,二公者,皆善用其短,而不善用其長。故天下之不以用所長而成乎悔吝者,周公而後僅見其人也。夫才之所優,而學亦樂赴乎其途;才既優之,學且資之,喜怒亦因之而不可遺。
喜(心)[怒]既行,而物之不傷者鮮矣。才注於斯,學效於斯,喜怒循斯以發,量之所規,不能度越乎斯,而欲以此概及乎規之所不至;則何如不足其所不足者,上怵心於天時,下增疑於物理,謹以待物之至,而治之以時,使可受益於天人,而量固未嚐不弘遠也。
才之英發者,擴而充之,而時履於危,危而有所懲則止。故韓公之於西夏,主戰而不終,其刺義勇也,已敝而終改。若其折母後,定儲位,黜奸奄,匡幼主,無所三思以直行其道,則正以不勞形怵心於細故,而全其大勇。而範公憂之已急,慮之已審,乃使纖曲脂韋之士,得依附以售其術,固自天下己任之日,極其量而不得有餘矣。
苟為君子,則必知所敬矣。才所不足,敬自至焉。才所有餘,不覺其敬之弛也。唯其敬也,是以簡也。
才所有餘者,欲簡而不能。才所不足者,欲不簡而不得。簡之必敬,敬則不容不簡。以此而論二公,韓之蔽於所長者僅也,而範公已甚矣。天章閣開之後,宋亂之始也。範公縝密之才,好善惡惡之量為之也。是以縝密多知之才,尤君子之所慎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