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晉之求天下急矣。求之急,則物固不以時應也。《臨》之二曰:“鹹臨吉。無不利。”感之歆歆,臨之切切,非承乎吉也,不利者固已多矣。
晉之初起,內難甫寧,旋樹敵於楚;楚師方卻,遽開釁於秦。兩大相持,而內又失之於衛,衛怨未艾,許又間之,魯且一離一合而未寧也。文公沒,嗣君在疚,非其吉,而不利乘之矣,故襄公之承霸,以多難者也。
於是而晉之處此也極難,西師方過,即東向以爭許、衛;挾加衛之師,遽以臨魯而收之。故夫襄之求天下,視文為尤急焉。夫言有似得而不可效,道有似適而不可行,唯明者辨之,拘文者固不識也。
晉之求天下急,而害成於急。或將曰:承急者莫若以緩。嗚唿!此夫言有似得而不可效,道有似適而不可行者與。諸葛亮因先主之殂而遽罷吳師,其終也,北不得之於魏,而東已喪之於吳。唐承憲宗用兵之後而遽棄河北,其終也,河北不得而收,而大盜起於內。
是故使夫晉襄者,緩許,緩衛,緩魯,養秦患以專楚憂,乃楚業已內亂而不我競矣。不釋其所可不憂以釋所必憂,西屈秦。東失衛,而晉不可知矣。
夫衛者,攻之則易下,置之則工以其內蠹之術,外賈以敗人。桓、孝之際,齊之所為失霸者衛耳。於是以知承急以緩,自敝於一張一弛之中而召其侮也。業以急始之,亦弗獲已而以急承之。“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用剛於早而已矣。故晉之霸也,一以多難霸者也。
與秦、楚相終始,而時失魯,時失衛,時失齊,狄又居肘腋以掣之。故外患甫寧而士燮憂,裕父之蠱,豈有幸哉!故善承父者莫如晉襄,善承君者莫如先軫。趙武、叔向、女齊、司馬侯之邪說興,而晉遂不競。然則操一張一弛之論以謀人國,其不傷焉者鮮矣。漢元之以自亡,而齊泰、黃子澄之以亡其君,皆是物也。
二
內之弗輯,而能得之外者,未之前聞。顧弗獲已而立威於外以收內,則勢逆而事難。齊桓之霸,外抶楚,內扶王,然必待之魯、衛之既輯,前乎此者未敢遽也;晉文之霸,外抶楚,內扶王,而衛既終梗,魯無固從,晉霸之難也,內不固也。又況夫襄之遭家不造,受掣西秦者乎!
齊之收魯、衛也以德,晉無可為德而二國離。小人之交,懷惠者也。德所不及,惠無加焉,舍是則非威其何以邪?乃齊之為惠於魯、衛,非其德也,時在可惠而惠之也。魯君再弑,衛已亡,齊乃安之而以為惠。
晉之初起,魯僖、衛文承齊之餘威,衛既以並邢而敗狄,魯之不受兵者三十餘年,無所待惠焉,而又滋以相亢之勢,是晉終不能以惠收魯、衛,而非威其何以邪?然觀於晉襄之為內外緩急之間,善用威而不窮,威於所欲收,乃因以收之。勢逆事難,而擇術亦已工矣。
失之於外,圖之於內,順也。失之於內,圖之於外,逆也。失之於內,遽之於內,則又敗之術也。宋襄之於曹、滕,急內者也,急曹、滕以緩楚,亦若順矣,而竟以大喪於楚,威殫於內也。故務德者急內,務威者急外;德內則威立於外,威外則內待惠而固畏其威也。
是故魯、衛之不合,文公合之而終離,襄公卒欲合之而固不合。襄公之三年春二月,大敗秦師於彭衙;三月,魯君如晉而乞盟;六月,陳侯為衛執孔達以求成於晉。於是而知彭衙之役,晉之善用威也,威於外而震於內也。
雖然,其為此也亦難矣,孤力以爭天下之向背也。故王者乘道,伯者乘勢。道未斬於商,文王所以難而成湯易;勢已開於魯、衛,齊桓所以易而晉襄難。
道者自天佑之,勢者自天開之。天之未臻,人有事焉,雖欲勿難也,其將能乎?
三
齊、晉以多難興,魯、衛以多難衰,出乎險之不足以興,迨其再傳而愈替矣。齊桓之霸,中國粗安,諸侯得養力以自壯。是故衛文瀕亡,而季年三百乘;魯僖繼亂,而公徒十萬;迄齊桓之終,二國遂以強大。席是勢而不足以有為,則亦終無為矣。
衛文幸齊亂而溢亂,滅小奸霸以即於夷,成公嗣之,孔達相之,撓本以爭末,而內外之禍,其發也疾。魯僖附人以自張,危於時以自庸,去危亡無幾,時汔小康而遽自侈也,飾土木,侈文物,誇歌頌,務宴樂。
臧辰讚之,文公嗣之,偷免於討,而弛其內治,禍專中於君臣之間,而其發也緩。之二國者,緩急殊禍,其毀所以立,慮不及遠,則均也。
嗚唿!魯文之為君,作主慢,娶不親迎,雨不憫,會盟不赴,始辱於晉,終辱於齊,置子於危,授臣以竊,夫豈但其弗克自強哉!
僖之乘閑暇,逞驕樂,張不豐之豐,鳴非豫之豫,貽謀之不臧久矣,孺子習所見以怠敖者非旦夕矣。上無式穀之先訓,下無竊位之老奸,中材以下,欲其奮以有為也,不亦難乎!孔光、李績、蔡京、方從哲,年不永,位不固,得於先君者不厚,亦不足以亡人之國。
詡喬木,怙先疇,以彈壓忠臣之痛哭,則孱主入其阱而不知。《詩》雲:“皇父孔聖”,職此謂也。
四
當春秋之世,橫議遽興。橫議者,流俗之所執也。流俗之識,趨時所重以為從違,唯其從違以為毀譽,而人心蠱,大亂作矣。舍流俗之毀譽,而後可以稽禍原,定戎首。
晉之亂,迄於靖公,君廢,大夫分,天子殉之,於是而周遂以亡。推其始禍,則趙盾首亂,而陽處父成之也。處父成乎惡,而得以大夫係,其見殺,不從陳陀、欒盈之例,故有疑處父之非辜者矣。
乃處父者,懷惠之小人也;冥蹈於趙氏之術中,非期成夫亂,而亂遂成,以誌寬之,非可於辜貸之也。首惡者趙盾,成惡者處父之與先克,而趙氏強,大亂始矣。
射姑、先都、士縠、箕鄭,不幸以即於竄殛,處父、先克首惡而自取滅亡,揆其初終,邪正定矣。乃趙氏之既興,晉人翕附以為死黨,唯其好惡以為定論。
定論立於黨人,橫議淫於天下,雖遊聖人之門以傳《春秋》者,且舍所學而從之,置盾於法外,委責於射姑,以任事獎處父,以漏言責襄公。
成之為得,敗之為失,將曹操賢而孔融奸,劉裕忠而長民賊,獎大逆以殄孤臣,不亦慘與?嗚唿!自夷之搜,盾伏奸怙黨以覬晉也,襄公不能製其命,射姑不能安其位,先都、士縠不能保其身。盾乃以無憚之邪心,仇襄公而廢其塚嗣。先、狐之勳,無後於晉;五大夫之要領,駢死於衢。終且推刃靈公以快其夙怨。射姑之刃不克施於盾,而僅及處父。悲哉!天之不佑晉也。由是而河山以西,士依其炎,氓懷其餌,人知有趙,不知有姬。甫一申討,韓厥又從而援立之。先狐之勳,移以譽衰,弑君之賊,加以忠號,翕然一風,莫敢非也。而趙之枝葉蕃,晉之根莖斬矣。
武相而釋楚以專於內竊,天下之美名歸焉。鞅興而誅逐異己以首亂,猶為之名曰清君側之惡。內之國人,外之鄰右,稱於廷,議於野,施於後世,言及趙氏而唯恐庇之不至也。乃不知周亡於三晉,三晉開於趙氏。
盾也,武也,鞅也,世濟其奸以鬻天下,而帝王封建之天下,橫議者驅歸於趙以裂之,禍亦烈矣哉!
其後秦滅六國,楚、齊、韓、趙之遺嗣皆興於漢初,而天下無憐趙者。名實倒於黨人之口,而是非存於邱民之心,不可枉已。
五
晉殺陽處父而稱國,猶假乎君之遺命也。宋殺公孫固、公孫鄭、公子卬,晉殺先都、士縠、箕鄭父而稱人,亡乎君之命矣。亡乎君之命而可以殺大夫,則亦可以賊君。故杵臼之弑亦稱人者,宋之人而固有生君殺君之柄矣。
晉之亂,趙盾為之,夷皋之弑,趙盾坐之;同、括之戮,趙氏當之;則猶有法也。宋之人殺其大夫無忌焉,弑其君無忌焉。主名不立,刑魁不坐,猶置尊於九逵而唯人之飲之也。故宋自成公之沒,遂以靡弱,穆、襄、戴、武,攫於室以不競於門,蓋自是而宋兵之不及於天下者百年,為役於大國,以自免於亡而已矣。
春秋諸侯之衰,自宋始也。宋以大夫相殺而始衰,鄭以大夫相殺繼之,然後齊、晉之大夫相殺,以終五霸之天下。亂人者先自亂,其來舊矣。入春秋之始,亂天下者宋、鄭,而二國先敝。上下師師,戕刻叨惏以為德,於以紓亂也,不亦難乎!故曰自諸侯出,十世希不失矣。
周之初東,小國之強者莫如鄭,而鄭先魯、衛以亡;大國之強者莫如宋,而宋先齊、晉以亡。
君倚臣,臣倚民,倚其強鷙而教之競,競在國人則無君,無君則無國,無國則不足以有諸侯。王者之法窮,霸者之威殫,而帝王封建之天下莫與立矣。
禍發於宋、鄭,而《春秋》之例變;亂成於齊、晉,而《春秋》之筆絕,雖聖人亦末如之何也已!
六
陽處父之黨趙盾也,謂盾也能,曰:“使能,國之利也。”嗚唿!盾之能也,持文法以改霸政已也;骩霸政以餌細人已也;誅殺異己以收權焉已也;空君側,樹私人,便其弑逆已也;延亂賊,固其位,以得賂焉已也。若夫能以利國者,吾未之聞。
城濮以來,楚忌晉而不敢逞,息心於中國十五年,是齊桓所不能得。狼淵之師,實首北塗,於是中國之困於楚也,北漸於宋、衛,東延於莒、魯。夫文抑楚,襄抑秦,其君之不憚力以外禦,抑先、狐之宣力者勤矣。
故先、狐者,社稷之宗臣,秦、楚之所懲也。先、狐斬於內,秦、楚競於外,豈盾之不逮哉?盾之心,路人知之,而況敵國邪?故養威以禦侮,不患無能臣,而患有異心之臣。秦檜居中而嶽飛返旆,扣馬之書生知之;劉裕誌篡而關中不守,赫連勃勃早覺之矣。奸不殄,廷不睦,世臣殫,大將誅,君威已窮,人心已解,乃徒以改法製度,矜名責實於小數,如此而不為強敵所窺者,凡幾哉!
黨人進大奸以移國,舉成功而一旦棄之,其未用也,則稱其能;其已死也,猶獎其忠。
傳《春秋》者,不察處父、韓厥之邪心,而以舉能報德之令名歸之。議論成於流俗,而是非詭於聖人,亦未取趙氏之所以相晉者,要初終而察之也。
晉之求天下急矣。求之急,則物固不以時應也。《臨》之二曰:“鹹臨吉。無不利。”感之歆歆,臨之切切,非承乎吉也,不利者固已多矣。
晉之初起,內難甫寧,旋樹敵於楚;楚師方卻,遽開釁於秦。兩大相持,而內又失之於衛,衛怨未艾,許又間之,魯且一離一合而未寧也。文公沒,嗣君在疚,非其吉,而不利乘之矣,故襄公之承霸,以多難者也。
於是而晉之處此也極難,西師方過,即東向以爭許、衛;挾加衛之師,遽以臨魯而收之。故夫襄之求天下,視文為尤急焉。夫言有似得而不可效,道有似適而不可行,唯明者辨之,拘文者固不識也。
晉之求天下急,而害成於急。或將曰:承急者莫若以緩。嗚唿!此夫言有似得而不可效,道有似適而不可行者與。諸葛亮因先主之殂而遽罷吳師,其終也,北不得之於魏,而東已喪之於吳。唐承憲宗用兵之後而遽棄河北,其終也,河北不得而收,而大盜起於內。
是故使夫晉襄者,緩許,緩衛,緩魯,養秦患以專楚憂,乃楚業已內亂而不我競矣。不釋其所可不憂以釋所必憂,西屈秦。東失衛,而晉不可知矣。
夫衛者,攻之則易下,置之則工以其內蠹之術,外賈以敗人。桓、孝之際,齊之所為失霸者衛耳。於是以知承急以緩,自敝於一張一弛之中而召其侮也。業以急始之,亦弗獲已而以急承之。“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用剛於早而已矣。故晉之霸也,一以多難霸者也。
與秦、楚相終始,而時失魯,時失衛,時失齊,狄又居肘腋以掣之。故外患甫寧而士燮憂,裕父之蠱,豈有幸哉!故善承父者莫如晉襄,善承君者莫如先軫。趙武、叔向、女齊、司馬侯之邪說興,而晉遂不競。然則操一張一弛之論以謀人國,其不傷焉者鮮矣。漢元之以自亡,而齊泰、黃子澄之以亡其君,皆是物也。
二
內之弗輯,而能得之外者,未之前聞。顧弗獲已而立威於外以收內,則勢逆而事難。齊桓之霸,外抶楚,內扶王,然必待之魯、衛之既輯,前乎此者未敢遽也;晉文之霸,外抶楚,內扶王,而衛既終梗,魯無固從,晉霸之難也,內不固也。又況夫襄之遭家不造,受掣西秦者乎!
齊之收魯、衛也以德,晉無可為德而二國離。小人之交,懷惠者也。德所不及,惠無加焉,舍是則非威其何以邪?乃齊之為惠於魯、衛,非其德也,時在可惠而惠之也。魯君再弑,衛已亡,齊乃安之而以為惠。
晉之初起,魯僖、衛文承齊之餘威,衛既以並邢而敗狄,魯之不受兵者三十餘年,無所待惠焉,而又滋以相亢之勢,是晉終不能以惠收魯、衛,而非威其何以邪?然觀於晉襄之為內外緩急之間,善用威而不窮,威於所欲收,乃因以收之。勢逆事難,而擇術亦已工矣。
失之於外,圖之於內,順也。失之於內,圖之於外,逆也。失之於內,遽之於內,則又敗之術也。宋襄之於曹、滕,急內者也,急曹、滕以緩楚,亦若順矣,而竟以大喪於楚,威殫於內也。故務德者急內,務威者急外;德內則威立於外,威外則內待惠而固畏其威也。
是故魯、衛之不合,文公合之而終離,襄公卒欲合之而固不合。襄公之三年春二月,大敗秦師於彭衙;三月,魯君如晉而乞盟;六月,陳侯為衛執孔達以求成於晉。於是而知彭衙之役,晉之善用威也,威於外而震於內也。
雖然,其為此也亦難矣,孤力以爭天下之向背也。故王者乘道,伯者乘勢。道未斬於商,文王所以難而成湯易;勢已開於魯、衛,齊桓所以易而晉襄難。
道者自天佑之,勢者自天開之。天之未臻,人有事焉,雖欲勿難也,其將能乎?
三
齊、晉以多難興,魯、衛以多難衰,出乎險之不足以興,迨其再傳而愈替矣。齊桓之霸,中國粗安,諸侯得養力以自壯。是故衛文瀕亡,而季年三百乘;魯僖繼亂,而公徒十萬;迄齊桓之終,二國遂以強大。席是勢而不足以有為,則亦終無為矣。
衛文幸齊亂而溢亂,滅小奸霸以即於夷,成公嗣之,孔達相之,撓本以爭末,而內外之禍,其發也疾。魯僖附人以自張,危於時以自庸,去危亡無幾,時汔小康而遽自侈也,飾土木,侈文物,誇歌頌,務宴樂。
臧辰讚之,文公嗣之,偷免於討,而弛其內治,禍專中於君臣之間,而其發也緩。之二國者,緩急殊禍,其毀所以立,慮不及遠,則均也。
嗚唿!魯文之為君,作主慢,娶不親迎,雨不憫,會盟不赴,始辱於晉,終辱於齊,置子於危,授臣以竊,夫豈但其弗克自強哉!
僖之乘閑暇,逞驕樂,張不豐之豐,鳴非豫之豫,貽謀之不臧久矣,孺子習所見以怠敖者非旦夕矣。上無式穀之先訓,下無竊位之老奸,中材以下,欲其奮以有為也,不亦難乎!孔光、李績、蔡京、方從哲,年不永,位不固,得於先君者不厚,亦不足以亡人之國。
詡喬木,怙先疇,以彈壓忠臣之痛哭,則孱主入其阱而不知。《詩》雲:“皇父孔聖”,職此謂也。
四
當春秋之世,橫議遽興。橫議者,流俗之所執也。流俗之識,趨時所重以為從違,唯其從違以為毀譽,而人心蠱,大亂作矣。舍流俗之毀譽,而後可以稽禍原,定戎首。
晉之亂,迄於靖公,君廢,大夫分,天子殉之,於是而周遂以亡。推其始禍,則趙盾首亂,而陽處父成之也。處父成乎惡,而得以大夫係,其見殺,不從陳陀、欒盈之例,故有疑處父之非辜者矣。
乃處父者,懷惠之小人也;冥蹈於趙氏之術中,非期成夫亂,而亂遂成,以誌寬之,非可於辜貸之也。首惡者趙盾,成惡者處父之與先克,而趙氏強,大亂始矣。
射姑、先都、士縠、箕鄭,不幸以即於竄殛,處父、先克首惡而自取滅亡,揆其初終,邪正定矣。乃趙氏之既興,晉人翕附以為死黨,唯其好惡以為定論。
定論立於黨人,橫議淫於天下,雖遊聖人之門以傳《春秋》者,且舍所學而從之,置盾於法外,委責於射姑,以任事獎處父,以漏言責襄公。
成之為得,敗之為失,將曹操賢而孔融奸,劉裕忠而長民賊,獎大逆以殄孤臣,不亦慘與?嗚唿!自夷之搜,盾伏奸怙黨以覬晉也,襄公不能製其命,射姑不能安其位,先都、士縠不能保其身。盾乃以無憚之邪心,仇襄公而廢其塚嗣。先、狐之勳,無後於晉;五大夫之要領,駢死於衢。終且推刃靈公以快其夙怨。射姑之刃不克施於盾,而僅及處父。悲哉!天之不佑晉也。由是而河山以西,士依其炎,氓懷其餌,人知有趙,不知有姬。甫一申討,韓厥又從而援立之。先狐之勳,移以譽衰,弑君之賊,加以忠號,翕然一風,莫敢非也。而趙之枝葉蕃,晉之根莖斬矣。
武相而釋楚以專於內竊,天下之美名歸焉。鞅興而誅逐異己以首亂,猶為之名曰清君側之惡。內之國人,外之鄰右,稱於廷,議於野,施於後世,言及趙氏而唯恐庇之不至也。乃不知周亡於三晉,三晉開於趙氏。
盾也,武也,鞅也,世濟其奸以鬻天下,而帝王封建之天下,橫議者驅歸於趙以裂之,禍亦烈矣哉!
其後秦滅六國,楚、齊、韓、趙之遺嗣皆興於漢初,而天下無憐趙者。名實倒於黨人之口,而是非存於邱民之心,不可枉已。
五
晉殺陽處父而稱國,猶假乎君之遺命也。宋殺公孫固、公孫鄭、公子卬,晉殺先都、士縠、箕鄭父而稱人,亡乎君之命矣。亡乎君之命而可以殺大夫,則亦可以賊君。故杵臼之弑亦稱人者,宋之人而固有生君殺君之柄矣。
晉之亂,趙盾為之,夷皋之弑,趙盾坐之;同、括之戮,趙氏當之;則猶有法也。宋之人殺其大夫無忌焉,弑其君無忌焉。主名不立,刑魁不坐,猶置尊於九逵而唯人之飲之也。故宋自成公之沒,遂以靡弱,穆、襄、戴、武,攫於室以不競於門,蓋自是而宋兵之不及於天下者百年,為役於大國,以自免於亡而已矣。
春秋諸侯之衰,自宋始也。宋以大夫相殺而始衰,鄭以大夫相殺繼之,然後齊、晉之大夫相殺,以終五霸之天下。亂人者先自亂,其來舊矣。入春秋之始,亂天下者宋、鄭,而二國先敝。上下師師,戕刻叨惏以為德,於以紓亂也,不亦難乎!故曰自諸侯出,十世希不失矣。
周之初東,小國之強者莫如鄭,而鄭先魯、衛以亡;大國之強者莫如宋,而宋先齊、晉以亡。
君倚臣,臣倚民,倚其強鷙而教之競,競在國人則無君,無君則無國,無國則不足以有諸侯。王者之法窮,霸者之威殫,而帝王封建之天下莫與立矣。
禍發於宋、鄭,而《春秋》之例變;亂成於齊、晉,而《春秋》之筆絕,雖聖人亦末如之何也已!
六
陽處父之黨趙盾也,謂盾也能,曰:“使能,國之利也。”嗚唿!盾之能也,持文法以改霸政已也;骩霸政以餌細人已也;誅殺異己以收權焉已也;空君側,樹私人,便其弑逆已也;延亂賊,固其位,以得賂焉已也。若夫能以利國者,吾未之聞。
城濮以來,楚忌晉而不敢逞,息心於中國十五年,是齊桓所不能得。狼淵之師,實首北塗,於是中國之困於楚也,北漸於宋、衛,東延於莒、魯。夫文抑楚,襄抑秦,其君之不憚力以外禦,抑先、狐之宣力者勤矣。
故先、狐者,社稷之宗臣,秦、楚之所懲也。先、狐斬於內,秦、楚競於外,豈盾之不逮哉?盾之心,路人知之,而況敵國邪?故養威以禦侮,不患無能臣,而患有異心之臣。秦檜居中而嶽飛返旆,扣馬之書生知之;劉裕誌篡而關中不守,赫連勃勃早覺之矣。奸不殄,廷不睦,世臣殫,大將誅,君威已窮,人心已解,乃徒以改法製度,矜名責實於小數,如此而不為強敵所窺者,凡幾哉!
黨人進大奸以移國,舉成功而一旦棄之,其未用也,則稱其能;其已死也,猶獎其忠。
傳《春秋》者,不察處父、韓厥之邪心,而以舉能報德之令名歸之。議論成於流俗,而是非詭於聖人,亦未取趙氏之所以相晉者,要初終而察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