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遠下井的第三天,還是“逃犯”的慶三爺慶文秀,帶著土豆和幾個親信,化妝成販賣糧食的商人,迴到了奉天,住在城郊的大豐酒廠裏。
慶三爺以前在蒙邊劫富濟貧,打劫過一個當地的大財主,那大財主家的一個子弟,保定軍校出身,在東北軍中位置越爬越高,現在已經是一旅之長,有了權勢,自然就是要報仇,去年的秋天,經明察暗訪,把已經“例了邊”(即已金盆洗手,轉到外地為民),躲在奉天當士紳的慶三爺,給查了出來,以陳年巨匪之名,要抓捕他!
虧得慶三爺人緣還不錯,有人暗中通消息,慶三爺連夜帶著家人細軟和一批親信逃了。可他在奉天的燒鍋、火磨等產業,全部被查封,他的商團也被改編或遣散了。
這一年多,慶三爺帶著自己的家人和親信,迴到蒙邊,用假名字開了一家酒廠,小日子過得還不錯。
直到四天前。
四天前,他在報紙上看到了與海山相關的一則報道。標題是《曾經的順天菩薩,舍己救人的再世華佗,杜海山身陷囹圄》,從報道中得知,杜海山染了重症霍亂,有教師學生及被杜海山救治的村民等上百人,至奉天城東,東北軍某獨立旅王旅長宅邸前請願,要求政府和軍方及時救治杜海山,並為杜海山鳴冤,要求王旅長查清所謂通匪窩匪案情,及早釋放杜海山。
那個王旅長,正是和慶三爺有過節的那個軍官。
在蒙邊,奉係軍閥的控製力遠不及奉天等經濟發達地區,土匪活動依然猖獗,而慶三爺為人四海,腳踩黑白兩道,當地的匪綹都給他麵子,他的酒廠從來沒有匪綹去侵擾,有的綹子頭目甚至暗中和他有交往。
也是無巧不成書,第二天,那王旅長的家眷,因奉天一帶霍亂流行,正從奉天迴老家,快到老家時,被一個報字“長龍”的綹子劫持,內裏有王旅長的老父親。
飽受一番驚嚇與敲打之後,迴綹子老窩的路上,半道上“巧遇”一夥拉著酒壇子運酒去賣的人,“長龍”綹子不但不打劫這隊酒商,其大櫃還親自出麵拜見酒商隊伍中領頭的“慶三爺”。
當慶三爺與王父對上眼時,彼此都還認得,王父心裏叫著苦,身子打著顫,自己的兒子在通緝此人,沒收了他的家產,吃掉了他的商團,現在仇人見麵,那還不是分外眼紅?!
果然,慶三爺向“長龍”的大櫃,開口要王家的人,最後是以他們所運的全部酒品,換了王家全部家眷帶下人一共是十一人。
而大出王父意料的是,慶三爺對他們,既不殺害亦不搶掠,而是細心招待,百般安慰,對王父也以禮相待,並言明,會護送他們迴家。
王父隻求能逃得性命,對慶三爺表示,隻要能迴家,願修書一封,讓兒子撤消對他的通緝,而慶三爺卻堅決謝絕了,而是拿出報紙,將那報道給王父看,細說杜海山的為人如何正派,如何仗義善良,請王父援手,讓王旅長高抬貴手,放過海山,而他自己,願意迴奉天投案自首。
王父被慶三爺感動了,而且他感覺,奉係軍閥張家父子,尚且很在乎民眾怎麽看待他們,注重民意;這搞得有人請願,還有老師和學生娃娃在裏頭,這些可是讀書人,這事搞不好或者就會影響兒子的前程,當下修書一封,交給慶三爺帶給他兒子,信中力勸兒子除了放過海山,對慶三爺也應網開一麵。
拿到信,慶三爺帶著土豆和一批親信,化妝成販賣糧食的商人,日夜兼程的就往奉天趕,他怕海山病重熬不住,在他營救之前,就碎了(即死了)。
到了奉天,慶三爺和土豆就四下活動,聯絡了一個以前交好的官員,由他出麵約見王旅長。
那官員也是個重朋友的,擔著幹係將雙方約到了自己家裏吃飯,見麵時,慶三爺直報自己的身份,說明一來代送家書,二來投案自首。
這年頭,已經有電報電話了,王旅長早已收到家裏的消息,對突然出現的慶三爺,並不是很吃驚,倒是當王旅長說,因查明杜海山並無通匪窩匪,私藏槍支也事出有因,已於當天上午釋放,讓慶三爺吃了一驚,怪自己沒先打聽清楚,海山都放了,那自己自首個啥啊?!
但這頓飯真沒白吃,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之間,慶三爺的豪爽和仗義,頗得王旅長好感,這個慶文秀,以前是他仇人,現在是他“恩人”,那場救他父親的“偶遇”,不管是不是一場精心安排的好戲,都說明此人的能水與價值。
奉係軍閥大多土匪出身,隻要能為奉係出力,當過土匪還真的沒什麽大不了,慶三爺之前風評不錯,他的商團也為本地治安貢獻良多,王旅長對慶三爺說,有心為他洗脫罪名,並說脫罪之後,會發還他部分產業。而慶三爺也投桃報李,願以自己的影響力,保護王旅長的家人在老家不受侵擾。
慶三爺見到海山時,已是第二天上午,海山還在醫院裏,發著高燒。
而照顧海山的人,是趙一春!
慶三爺到醫院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票子,把海山轉到條件較好單人病房。
海山聽了慶三爺說了和王旅長和好,倒是很為他高興。
而慶三爺看到海山,整個人都脫了形,心疼得臉像苦瓜似的。
“別苦著個臉成不,難看死了!”老友即將脫難,海山為他高興,笑著安慰慶三爺道:“別看我現在燒得曆害,這病啊,我知道,隻要腹瀉停了,尿量漸多,就是快好了,我這燒啊,是之前吐瀉太過,殘留於腸腔的內毒現在入血,燒個兩、三天,就大好了。”
“喲,還嫌我難看了是不,那是,我怎麽比得上一春妹子好看,你小子,行啊,病一迴,豔福倒是不淺,有那麽一個大美人,把你從監獄裏撈出來不說,還服侍你這些天,哎,我是不是要改口叫弟妹了?”慶三爺擠眉擠眼的,戲謔道。
“別瞎說,被人聽到,多不好意思!”海山說著,瞟了一眼關得好好的病房門,他不知道趙一春是不是就在門外。
“放心,我見她累得很,讓她迴客棧歇息去了,今兒,老子服侍你!要吃、要喝、還是要拉屎拉尿,都盡管說!”慶三邊說邊擼起袖子,倒了杯熱水捧在手裏吹著,發燒就是要多喝水。
海山假裝嫌棄的瞥他一眼:“滾犢子,粗手粗腳的,誰要你服侍!”
慶三爺嘖嘖有聲:“你瞧瞧、你瞧瞧!包子張嘴——露餡了不是!還說你不稀罕人家趙一春?連喝個水都挑人喂了是不?”
玩笑歸玩笑,海山還真有要慶三爺幫他做的事:“三哥,我還真不用你服侍,我自己能行,你幫我跑一趟,把遠兒接來吧,我的病到尾了,不會過人了,我想見遠兒!虧得那小子,知道去找他以前偷聽人家上課時認得的老師,他們找了記者,我上了報,才算渡了這個劫!”
慶三爺臉上的謔笑,倏的就收了,慶三爺過來時,海山還在昏睡,趙一春把事情的經過,都告訴了慶三爺,誌遠的事情,趙一春一直瞞著海山,現在,海山還在發高燒,趙一春讓慶三爺也瞞著海山,誌遠的事,現在說,對病人,著實無益。
慶三爺一臉嚴肅,一口迴絕:“不成,兄弟,你還是再忍兩天,等病真的全好了,迴家不就能見到遠子了?孩子身子弱,萬一被你傳染上就不好了。”
“那我不和他說話,就讓他在門口看看我,那小子,我知道,這些天沒見我,肯定把他難受死了!”海山讓步道。
慶三爺眼都不眨,一口迴絕,“不成!”
海山看著慶三爺,突然神情就變得嚴肅起來。
海山畢竟已經到了大病之尾,雖然發著燒,卻是得霍亂以來意識最清醒的時候,他迴想了一下這些天,心裏忽然就湧起了不好的感覺。
他有多少天沒見過他的寶貝遠兒了?
五天?七天?這不對!
就算是怕傳染,趙一春不讓孩子和他接觸,孩子也會來看他,哪怕是遠遠的看他一眼。
孩子肯定出事了,海山的心一沉,霍的跳起身來,伸手揪著慶三爺的衣襟,盯著他的眼睛:“你說實話,遠兒怎麽了?他是不是也得了霍亂?”
“你……你先上床,至少先穿上鞋,地上冷!”
正爭持間,房門開了,進來一個和尚,看他倆烏眼雞似的大眼瞪小眼,揪在一起,忙關了門,驚訝的看著他們問:“你們這是幹啥?”
這個和尚,是海山和慶三爺的老熟人了,原“三江好”綹子的軍師,“三江好”被海山攪散夥之後,軍師到離城五十裏的白雲寺出家當了一名和尚,法號虛雲。
軍師出家後,倒是常常去渾河堡看望海山和誌遠,有時甚至在杜家小住幾日,在綹子當軍師那會,他就對誌遠非常喜愛,幾次笑問海山可不可以讓誌遠和他認個幹親,海山卻一直沒鬆口。
“先生,大老遠的,您怎麽來了?”海山問,雖然軍師已經出了家,海山仍沿用在綹子裏對軍師的稱唿,叫他“先生”。
虛雲和尚哭喪著個臉,滿臉憂心的道:“因為玉觿暗淡,我為遠子起了個卦,卦像兇險,怕遠子有事,我就想著來看看你和遠子,到了你家,才知道你出了這麽大的事,是石頭的爹,用馬車送我過來的。”
海山死盯著虛雲,那玉觿他見過,是一傳世的古玉,軍師如何得之不知道,軍師因稀罕他家誌遠,說請了白雲寺的住持,親自為這玉觿加持,要將這玉觿給誌遠戴,但那玉觿精光內蘊,不懂玉的看了都知道那是好東西,太過貴重,海山以誌遠還太小,容易遺失為名,堅辭不受。
這玉觿卻神奇,如虛雲所說的那樣和誌遠有感應一般,如果玉色暗淡了,誌遠準沒好事,虛雲就會跑五十裏來海山家看誌遠,而每次誌遠不是摔了腿了就是生病了。
海山怒目圓睜,把慶三爺揪近身邊,惡狠狠的喝問:“你說!遠兒怎麽了?他是不是也得了霍亂?”
慶三爺知道,不說實話不行了,隻好歎口氣,道:“他沒得病,他……他為了救你,把自己……賣了!”
慶三爺以前在蒙邊劫富濟貧,打劫過一個當地的大財主,那大財主家的一個子弟,保定軍校出身,在東北軍中位置越爬越高,現在已經是一旅之長,有了權勢,自然就是要報仇,去年的秋天,經明察暗訪,把已經“例了邊”(即已金盆洗手,轉到外地為民),躲在奉天當士紳的慶三爺,給查了出來,以陳年巨匪之名,要抓捕他!
虧得慶三爺人緣還不錯,有人暗中通消息,慶三爺連夜帶著家人細軟和一批親信逃了。可他在奉天的燒鍋、火磨等產業,全部被查封,他的商團也被改編或遣散了。
這一年多,慶三爺帶著自己的家人和親信,迴到蒙邊,用假名字開了一家酒廠,小日子過得還不錯。
直到四天前。
四天前,他在報紙上看到了與海山相關的一則報道。標題是《曾經的順天菩薩,舍己救人的再世華佗,杜海山身陷囹圄》,從報道中得知,杜海山染了重症霍亂,有教師學生及被杜海山救治的村民等上百人,至奉天城東,東北軍某獨立旅王旅長宅邸前請願,要求政府和軍方及時救治杜海山,並為杜海山鳴冤,要求王旅長查清所謂通匪窩匪案情,及早釋放杜海山。
那個王旅長,正是和慶三爺有過節的那個軍官。
在蒙邊,奉係軍閥的控製力遠不及奉天等經濟發達地區,土匪活動依然猖獗,而慶三爺為人四海,腳踩黑白兩道,當地的匪綹都給他麵子,他的酒廠從來沒有匪綹去侵擾,有的綹子頭目甚至暗中和他有交往。
也是無巧不成書,第二天,那王旅長的家眷,因奉天一帶霍亂流行,正從奉天迴老家,快到老家時,被一個報字“長龍”的綹子劫持,內裏有王旅長的老父親。
飽受一番驚嚇與敲打之後,迴綹子老窩的路上,半道上“巧遇”一夥拉著酒壇子運酒去賣的人,“長龍”綹子不但不打劫這隊酒商,其大櫃還親自出麵拜見酒商隊伍中領頭的“慶三爺”。
當慶三爺與王父對上眼時,彼此都還認得,王父心裏叫著苦,身子打著顫,自己的兒子在通緝此人,沒收了他的家產,吃掉了他的商團,現在仇人見麵,那還不是分外眼紅?!
果然,慶三爺向“長龍”的大櫃,開口要王家的人,最後是以他們所運的全部酒品,換了王家全部家眷帶下人一共是十一人。
而大出王父意料的是,慶三爺對他們,既不殺害亦不搶掠,而是細心招待,百般安慰,對王父也以禮相待,並言明,會護送他們迴家。
王父隻求能逃得性命,對慶三爺表示,隻要能迴家,願修書一封,讓兒子撤消對他的通緝,而慶三爺卻堅決謝絕了,而是拿出報紙,將那報道給王父看,細說杜海山的為人如何正派,如何仗義善良,請王父援手,讓王旅長高抬貴手,放過海山,而他自己,願意迴奉天投案自首。
王父被慶三爺感動了,而且他感覺,奉係軍閥張家父子,尚且很在乎民眾怎麽看待他們,注重民意;這搞得有人請願,還有老師和學生娃娃在裏頭,這些可是讀書人,這事搞不好或者就會影響兒子的前程,當下修書一封,交給慶三爺帶給他兒子,信中力勸兒子除了放過海山,對慶三爺也應網開一麵。
拿到信,慶三爺帶著土豆和一批親信,化妝成販賣糧食的商人,日夜兼程的就往奉天趕,他怕海山病重熬不住,在他營救之前,就碎了(即死了)。
到了奉天,慶三爺和土豆就四下活動,聯絡了一個以前交好的官員,由他出麵約見王旅長。
那官員也是個重朋友的,擔著幹係將雙方約到了自己家裏吃飯,見麵時,慶三爺直報自己的身份,說明一來代送家書,二來投案自首。
這年頭,已經有電報電話了,王旅長早已收到家裏的消息,對突然出現的慶三爺,並不是很吃驚,倒是當王旅長說,因查明杜海山並無通匪窩匪,私藏槍支也事出有因,已於當天上午釋放,讓慶三爺吃了一驚,怪自己沒先打聽清楚,海山都放了,那自己自首個啥啊?!
但這頓飯真沒白吃,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之間,慶三爺的豪爽和仗義,頗得王旅長好感,這個慶文秀,以前是他仇人,現在是他“恩人”,那場救他父親的“偶遇”,不管是不是一場精心安排的好戲,都說明此人的能水與價值。
奉係軍閥大多土匪出身,隻要能為奉係出力,當過土匪還真的沒什麽大不了,慶三爺之前風評不錯,他的商團也為本地治安貢獻良多,王旅長對慶三爺說,有心為他洗脫罪名,並說脫罪之後,會發還他部分產業。而慶三爺也投桃報李,願以自己的影響力,保護王旅長的家人在老家不受侵擾。
慶三爺見到海山時,已是第二天上午,海山還在醫院裏,發著高燒。
而照顧海山的人,是趙一春!
慶三爺到醫院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票子,把海山轉到條件較好單人病房。
海山聽了慶三爺說了和王旅長和好,倒是很為他高興。
而慶三爺看到海山,整個人都脫了形,心疼得臉像苦瓜似的。
“別苦著個臉成不,難看死了!”老友即將脫難,海山為他高興,笑著安慰慶三爺道:“別看我現在燒得曆害,這病啊,我知道,隻要腹瀉停了,尿量漸多,就是快好了,我這燒啊,是之前吐瀉太過,殘留於腸腔的內毒現在入血,燒個兩、三天,就大好了。”
“喲,還嫌我難看了是不,那是,我怎麽比得上一春妹子好看,你小子,行啊,病一迴,豔福倒是不淺,有那麽一個大美人,把你從監獄裏撈出來不說,還服侍你這些天,哎,我是不是要改口叫弟妹了?”慶三爺擠眉擠眼的,戲謔道。
“別瞎說,被人聽到,多不好意思!”海山說著,瞟了一眼關得好好的病房門,他不知道趙一春是不是就在門外。
“放心,我見她累得很,讓她迴客棧歇息去了,今兒,老子服侍你!要吃、要喝、還是要拉屎拉尿,都盡管說!”慶三邊說邊擼起袖子,倒了杯熱水捧在手裏吹著,發燒就是要多喝水。
海山假裝嫌棄的瞥他一眼:“滾犢子,粗手粗腳的,誰要你服侍!”
慶三爺嘖嘖有聲:“你瞧瞧、你瞧瞧!包子張嘴——露餡了不是!還說你不稀罕人家趙一春?連喝個水都挑人喂了是不?”
玩笑歸玩笑,海山還真有要慶三爺幫他做的事:“三哥,我還真不用你服侍,我自己能行,你幫我跑一趟,把遠兒接來吧,我的病到尾了,不會過人了,我想見遠兒!虧得那小子,知道去找他以前偷聽人家上課時認得的老師,他們找了記者,我上了報,才算渡了這個劫!”
慶三爺臉上的謔笑,倏的就收了,慶三爺過來時,海山還在昏睡,趙一春把事情的經過,都告訴了慶三爺,誌遠的事情,趙一春一直瞞著海山,現在,海山還在發高燒,趙一春讓慶三爺也瞞著海山,誌遠的事,現在說,對病人,著實無益。
慶三爺一臉嚴肅,一口迴絕:“不成,兄弟,你還是再忍兩天,等病真的全好了,迴家不就能見到遠子了?孩子身子弱,萬一被你傳染上就不好了。”
“那我不和他說話,就讓他在門口看看我,那小子,我知道,這些天沒見我,肯定把他難受死了!”海山讓步道。
慶三爺眼都不眨,一口迴絕,“不成!”
海山看著慶三爺,突然神情就變得嚴肅起來。
海山畢竟已經到了大病之尾,雖然發著燒,卻是得霍亂以來意識最清醒的時候,他迴想了一下這些天,心裏忽然就湧起了不好的感覺。
他有多少天沒見過他的寶貝遠兒了?
五天?七天?這不對!
就算是怕傳染,趙一春不讓孩子和他接觸,孩子也會來看他,哪怕是遠遠的看他一眼。
孩子肯定出事了,海山的心一沉,霍的跳起身來,伸手揪著慶三爺的衣襟,盯著他的眼睛:“你說實話,遠兒怎麽了?他是不是也得了霍亂?”
“你……你先上床,至少先穿上鞋,地上冷!”
正爭持間,房門開了,進來一個和尚,看他倆烏眼雞似的大眼瞪小眼,揪在一起,忙關了門,驚訝的看著他們問:“你們這是幹啥?”
這個和尚,是海山和慶三爺的老熟人了,原“三江好”綹子的軍師,“三江好”被海山攪散夥之後,軍師到離城五十裏的白雲寺出家當了一名和尚,法號虛雲。
軍師出家後,倒是常常去渾河堡看望海山和誌遠,有時甚至在杜家小住幾日,在綹子當軍師那會,他就對誌遠非常喜愛,幾次笑問海山可不可以讓誌遠和他認個幹親,海山卻一直沒鬆口。
“先生,大老遠的,您怎麽來了?”海山問,雖然軍師已經出了家,海山仍沿用在綹子裏對軍師的稱唿,叫他“先生”。
虛雲和尚哭喪著個臉,滿臉憂心的道:“因為玉觿暗淡,我為遠子起了個卦,卦像兇險,怕遠子有事,我就想著來看看你和遠子,到了你家,才知道你出了這麽大的事,是石頭的爹,用馬車送我過來的。”
海山死盯著虛雲,那玉觿他見過,是一傳世的古玉,軍師如何得之不知道,軍師因稀罕他家誌遠,說請了白雲寺的住持,親自為這玉觿加持,要將這玉觿給誌遠戴,但那玉觿精光內蘊,不懂玉的看了都知道那是好東西,太過貴重,海山以誌遠還太小,容易遺失為名,堅辭不受。
這玉觿卻神奇,如虛雲所說的那樣和誌遠有感應一般,如果玉色暗淡了,誌遠準沒好事,虛雲就會跑五十裏來海山家看誌遠,而每次誌遠不是摔了腿了就是生病了。
海山怒目圓睜,把慶三爺揪近身邊,惡狠狠的喝問:“你說!遠兒怎麽了?他是不是也得了霍亂?”
慶三爺知道,不說實話不行了,隻好歎口氣,道:“他沒得病,他……他為了救你,把自己……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