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退!”中軍鎮裏的滿桂大旗一揮,明軍人馬急忙後撤,兩萬多人,哪裏能如臂使指般說撤就撤?
命令還沒傳達遍隊伍,城牆上的紅夷大炮就響了。
平安的九龍旗,是最大的目標,早在從京城出發時,太後張薔就將方正化和法安大師請到西側殿公廳,交待他們如此這般……可保平安的安全。
此時,九龍旗正在中間的一個步兵車陣裏,小皇帝平安,卻在右翼的騎兵陣列裏,左手邊是大伴方正化,右手邊是師傅法安大師,周圍的禦林軍圍了好幾層,將三人牢牢圍住。
大炮射擊的方向,果然是中間那杆九龍旗,轟地一聲,一顆黑乎乎的鐵球,從濃煙中激射出來,在滿桂擔憂的目光中,落在了車陣前四百步遠的地方,在雪地上彈起來,帶起一股雪霧,蹦蹦跳跳地向明軍車陣滾過來。
“還能打兩裏遠,”跟在孫承宗身邊的袁崇煥評價道,“說明皇太極也派人在保養。”
孫承宗卻放心了,至少皇帝是安全的。他對下令:“既如此,通知滿桂,按原計劃執行。”
滿桂領命,舉起手中令旗,命令三個步兵車陣,兩個騎兵陣列,開始緩緩移動,準備戰鬥。
果然,對麵城牆緩緩打開,一隊隊騎兵衝出來,在城牆下列陣。
城牆上,密密麻麻地站滿了步兵,人人彎弓搭箭,以防明軍人馬靠近。
明軍車陣裏的火炮等重型武器,要用騾馬拉拽,移動起來十分費力。
正在移動的車陣,沒有攻擊能力,隻有停下來,卸掉騾馬,固定好炮架,才能發射,所以車車一般用來打陣地戰,等著敵軍來攻。
後金的兵馬,不一會兒就在城牆下,擺出一個三千多人的衝擊陣型,城門裏還有人馬源源不斷地衝出來。
滿桂舉起信號槍,砰地發射了一顆藍色信號彈,在空中炸開的煙火,將一隻海東青嚇得尖叫一聲,振翅向高空竄去。
緊接著,沈陽城北麵、東麵、南麵,也升起信號彈,這是戰前會議約定的信號:如果敵人集中兵力,對付一個方向的明軍,其他幾路明軍就要同時進攻,以牽製敵人。
這是薩爾湖之戰中,六萬多明軍將士用生命換來的教訓。
城牆上,皇太極等人看到,四顆信號彈在空中炸開後,本來毫無動靜的北麵、東麵、南麵,都有明軍在急速推進。
“下令,進攻!”皇太極靠在一張輔著兩層熊皮的椅子上,身上蓋著厚厚的氈毯,臉色青白,沒有一絲血色。
出西城這支騎兵,是後金最後的騎兵力量,是各位貴壓箱底的人馬,最是最精銳的力量。
寧完我給皇太極獻計:明軍四路大軍,近十萬人馬圍困沈陽,又有祖大壽、毛文龍截斷了東歸之路,後金要想生存,隻有與明朝講和一條路了。
寧完我勸道:“大明自詡天朝大國,對恭順的藩邦一向友好,比如朝鮮,大明不但允許朝貢,還出兵幫他們趕跑倭人……
隻要後金君臣,暫時向大明稱臣,大明就會罷兵……等我後金度過這個難關,恢複實力,再報複迴來也不遲。
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望大汗三思!”
皇太極又想起範文程給他講的那個,越王勾踐複國的故事,他問寧完我:“明國皇帝會讓本汗去做奴才嗎?”
寧完我搖頭否認:“絕不會,明國是禮儀之邦,嘉靖帝時期,俺答汗與大明講和,明朝封他做順義王,開設榷場,雙方和平處相六十年,右翼蒙古的汗王,自今仍是俺答汗的子孫……
四年前,林丹汗被我後金逼得西遷,在攻打青城之時,右翼蒙古得到大明朝廷的支援,將林丹汗又趕迴了察罕浩特……
若汗王主動講和,明國皇帝也許會讓汗王繼續治理後金,每年進貢一些特產……最壞的安排,也是將汗王接進京師,修一座府邸供養起來,說不定還會封汗王一個王位……
所謂大國氣度,就是如此了。”
皇太極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度過眼前的難關,東山再起,現在看來,隻有講和這一條路了。
但就這樣講和,他手裏沒有一點籌碼,明國那個小皇帝,肯定會看不起他,他要在沈陽城下,用皇阿瑪的法子,先打敗小皇帝這路明軍,講和的時候,小皇帝才不敢輕視他。
他的要求不高,隻求能留在遼東,哪怕每年多進貢些財貨,也在所不惜。等他緩過這口氣來,後金也要發展火器,他可以學越王勾踐,哪怕臥薪嚐膽十年二十年,也要恢複後金在遼東的統治!
所以,他集中了後金貴族旗下的精銳騎兵,差不多有六千多人,雖然不滿萬,卻也是一股不可小覷的戰力。
阿巴泰與多爾袞一起衝擊過明軍的騎兵陣列,他建議道:“汗王,明軍車陣的炮火太犀利,騎兵陣列的火力要弱一些,咱們隻要衝過去,與明軍騎兵混戰在一起,管他是火炮、一窩蜂還是震天雷,統統不敢發射!”
代善奇怪地問:“你們昨天就是如此衝鋒的,卻為何敗了?”
阿巴泰羞愧地說:“那是因為十四弟衝在前麵,被明軍的震天雷炸傷後,士兵沒了主心骨,頓時散了……本貝勒在後方押陣,來不及阻止……”
說到此,他怕這個計策,今日又失敗,眾人會將責任推到他身上,忙又找補道:“本貝勒也隻是一說,究竟怎麽打,還得聽汗王的。”
皇太極想想,阿巴泰的話很有道理,他對代善道:“大貝勒,下令騎兵,全力攻擊右翼的明軍騎兵!”
後金騎兵開始提速,小皇帝平安、孫承宗、袁崇煥、茅元儀、滿桂等人,都舉著望遠鏡,密切地注視著敵兵的行動。
“不好,敵軍衝陛下那邊去了!”滿桂在中軍陣裏,一揮令旗,讓左翼的副將黃得功,率明軍騎兵上前阻攔敵人,同時,令右翼騎兵護著天子後撤。
統率右翼騎兵的,正是京營遊擊將軍吳三桂,他在河南數次立功,因功升為參將,見到滿桂的命令,他一揮手中令旗,先應旗,再提兵上前,迎頭向對麵衝去。
平安身邊,帶了騰驤前後兩衛的內操軍,有上萬人,其中騎兵有四千人,步兵四千人,後勤雜役兩千人,由張勝率領,實際上的指揮人,是方正化。
平安在軍中待得久了,也能看明白各種旗語,見滿桂要讓他退後,當即對孫承宗說:“孫師傅,朕是天子,豈能臨陣退縮?告訴滿桂,讓內操軍也上!”
孫承宗當然知道,今日小皇帝要是退縮了,前期所有的努力,都將白費,就算消滅了後金,也無法洗刷小皇帝臨陣退縮的恥辱,到時候,大明不得不另選一位皇帝!
他望一眼方正化和法安大師,二人異口同聲地道:“天子不能退!”
命令還沒傳達遍隊伍,城牆上的紅夷大炮就響了。
平安的九龍旗,是最大的目標,早在從京城出發時,太後張薔就將方正化和法安大師請到西側殿公廳,交待他們如此這般……可保平安的安全。
此時,九龍旗正在中間的一個步兵車陣裏,小皇帝平安,卻在右翼的騎兵陣列裏,左手邊是大伴方正化,右手邊是師傅法安大師,周圍的禦林軍圍了好幾層,將三人牢牢圍住。
大炮射擊的方向,果然是中間那杆九龍旗,轟地一聲,一顆黑乎乎的鐵球,從濃煙中激射出來,在滿桂擔憂的目光中,落在了車陣前四百步遠的地方,在雪地上彈起來,帶起一股雪霧,蹦蹦跳跳地向明軍車陣滾過來。
“還能打兩裏遠,”跟在孫承宗身邊的袁崇煥評價道,“說明皇太極也派人在保養。”
孫承宗卻放心了,至少皇帝是安全的。他對下令:“既如此,通知滿桂,按原計劃執行。”
滿桂領命,舉起手中令旗,命令三個步兵車陣,兩個騎兵陣列,開始緩緩移動,準備戰鬥。
果然,對麵城牆緩緩打開,一隊隊騎兵衝出來,在城牆下列陣。
城牆上,密密麻麻地站滿了步兵,人人彎弓搭箭,以防明軍人馬靠近。
明軍車陣裏的火炮等重型武器,要用騾馬拉拽,移動起來十分費力。
正在移動的車陣,沒有攻擊能力,隻有停下來,卸掉騾馬,固定好炮架,才能發射,所以車車一般用來打陣地戰,等著敵軍來攻。
後金的兵馬,不一會兒就在城牆下,擺出一個三千多人的衝擊陣型,城門裏還有人馬源源不斷地衝出來。
滿桂舉起信號槍,砰地發射了一顆藍色信號彈,在空中炸開的煙火,將一隻海東青嚇得尖叫一聲,振翅向高空竄去。
緊接著,沈陽城北麵、東麵、南麵,也升起信號彈,這是戰前會議約定的信號:如果敵人集中兵力,對付一個方向的明軍,其他幾路明軍就要同時進攻,以牽製敵人。
這是薩爾湖之戰中,六萬多明軍將士用生命換來的教訓。
城牆上,皇太極等人看到,四顆信號彈在空中炸開後,本來毫無動靜的北麵、東麵、南麵,都有明軍在急速推進。
“下令,進攻!”皇太極靠在一張輔著兩層熊皮的椅子上,身上蓋著厚厚的氈毯,臉色青白,沒有一絲血色。
出西城這支騎兵,是後金最後的騎兵力量,是各位貴壓箱底的人馬,最是最精銳的力量。
寧完我給皇太極獻計:明軍四路大軍,近十萬人馬圍困沈陽,又有祖大壽、毛文龍截斷了東歸之路,後金要想生存,隻有與明朝講和一條路了。
寧完我勸道:“大明自詡天朝大國,對恭順的藩邦一向友好,比如朝鮮,大明不但允許朝貢,還出兵幫他們趕跑倭人……
隻要後金君臣,暫時向大明稱臣,大明就會罷兵……等我後金度過這個難關,恢複實力,再報複迴來也不遲。
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望大汗三思!”
皇太極又想起範文程給他講的那個,越王勾踐複國的故事,他問寧完我:“明國皇帝會讓本汗去做奴才嗎?”
寧完我搖頭否認:“絕不會,明國是禮儀之邦,嘉靖帝時期,俺答汗與大明講和,明朝封他做順義王,開設榷場,雙方和平處相六十年,右翼蒙古的汗王,自今仍是俺答汗的子孫……
四年前,林丹汗被我後金逼得西遷,在攻打青城之時,右翼蒙古得到大明朝廷的支援,將林丹汗又趕迴了察罕浩特……
若汗王主動講和,明國皇帝也許會讓汗王繼續治理後金,每年進貢一些特產……最壞的安排,也是將汗王接進京師,修一座府邸供養起來,說不定還會封汗王一個王位……
所謂大國氣度,就是如此了。”
皇太極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度過眼前的難關,東山再起,現在看來,隻有講和這一條路了。
但就這樣講和,他手裏沒有一點籌碼,明國那個小皇帝,肯定會看不起他,他要在沈陽城下,用皇阿瑪的法子,先打敗小皇帝這路明軍,講和的時候,小皇帝才不敢輕視他。
他的要求不高,隻求能留在遼東,哪怕每年多進貢些財貨,也在所不惜。等他緩過這口氣來,後金也要發展火器,他可以學越王勾踐,哪怕臥薪嚐膽十年二十年,也要恢複後金在遼東的統治!
所以,他集中了後金貴族旗下的精銳騎兵,差不多有六千多人,雖然不滿萬,卻也是一股不可小覷的戰力。
阿巴泰與多爾袞一起衝擊過明軍的騎兵陣列,他建議道:“汗王,明軍車陣的炮火太犀利,騎兵陣列的火力要弱一些,咱們隻要衝過去,與明軍騎兵混戰在一起,管他是火炮、一窩蜂還是震天雷,統統不敢發射!”
代善奇怪地問:“你們昨天就是如此衝鋒的,卻為何敗了?”
阿巴泰羞愧地說:“那是因為十四弟衝在前麵,被明軍的震天雷炸傷後,士兵沒了主心骨,頓時散了……本貝勒在後方押陣,來不及阻止……”
說到此,他怕這個計策,今日又失敗,眾人會將責任推到他身上,忙又找補道:“本貝勒也隻是一說,究竟怎麽打,還得聽汗王的。”
皇太極想想,阿巴泰的話很有道理,他對代善道:“大貝勒,下令騎兵,全力攻擊右翼的明軍騎兵!”
後金騎兵開始提速,小皇帝平安、孫承宗、袁崇煥、茅元儀、滿桂等人,都舉著望遠鏡,密切地注視著敵兵的行動。
“不好,敵軍衝陛下那邊去了!”滿桂在中軍陣裏,一揮令旗,讓左翼的副將黃得功,率明軍騎兵上前阻攔敵人,同時,令右翼騎兵護著天子後撤。
統率右翼騎兵的,正是京營遊擊將軍吳三桂,他在河南數次立功,因功升為參將,見到滿桂的命令,他一揮手中令旗,先應旗,再提兵上前,迎頭向對麵衝去。
平安身邊,帶了騰驤前後兩衛的內操軍,有上萬人,其中騎兵有四千人,步兵四千人,後勤雜役兩千人,由張勝率領,實際上的指揮人,是方正化。
平安在軍中待得久了,也能看明白各種旗語,見滿桂要讓他退後,當即對孫承宗說:“孫師傅,朕是天子,豈能臨陣退縮?告訴滿桂,讓內操軍也上!”
孫承宗當然知道,今日小皇帝要是退縮了,前期所有的努力,都將白費,就算消滅了後金,也無法洗刷小皇帝臨陣退縮的恥辱,到時候,大明不得不另選一位皇帝!
他望一眼方正化和法安大師,二人異口同聲地道:“天子不能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