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張九德考察了鞏縣的官店,他見過京城的官店,規模相當龐大,從鍋碗瓢盆到綾羅綢緞,從油鹽醬醋到大米白麵應有盡有。


    而鞏縣的官店,麻省雖小,五髒但全,去京城的官店就更接地氣,主要供應底層百姓所需要的柴米油鹽,布也是棉布和各種粗細麻布,貨架上還擺著鐵質農具。


    見他拿起一把輕巧的鐮刀仔細察看,那掌櫃的湊上前介紹道:“大人好眼光,這是用工部出產的焦炭鋼,打製的新式鐮刀,別看它小,這個排列整齊的鋸齒型刀口,卻是越用越鋒利,根本不用磨刀,省時省力…”


    羅士弘也在旁邊介紹道;“據百姓講,用這種鐮刀割麥,比舊式鐮刀快多了,原來割一畝地的功夫,現在能割一畝半。”


    張九德看到,不但有鐮刀,還有砍柴刀、鋤頭也用上了焦炭鋼,價格與外麵商店裏賣的鐵製農具齊平。


    “你們賣這個價格,外麵的商店沒意見麽?”張九德問。


    “沒意見啊,”羅士弘臉上露出意味深長的笑容,“他們也可以從官店進貨來賣,不過要交十五個點的稅,跟官店一樣。”


    張九德沉默了,大明的曆代帝王,一直想提高商稅,卻一直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抵抗。


    萬曆帝為了收稅,向全國各地派出稅監,鬧得天怨人怒,到他兒子一上台,就在官員們的慫恿下,撤迴了稅監。


    當今這位太後,看來也盯上了商稅這塊肥肉,她雖然沒有明確下旨要收商稅,但遍布十三省的幾千家官店,掌握著鹽、鐵、糧、棉、麻等大宗商品的批發和零售業務。


    最主要的,是掌握著工部出產的優質工具,還有諸如玻璃鏡、玻璃杯等新奇用品吸引消費者,其他商人想要銷售這些商品,必須從官店裏進貨。


    從官店進貨,必須交十五個點的稅。


    如果不交稅,繼續售賣原來的商品,遲早被官店和那些交稅的商人抵死!


    張九德見店裏的各種糧食敞開賣,不由擔心地問:“如何防止有人搶購糧食?”


    那掌櫃遞上幾種顏色的糧票,迴道:“大人請看,這是官府發放的糧票和鹽票,店裏憑票售糧,價格比外麵的商店便宜二到三成……


    如果沒票,糧食價格和其他糧店裏是一樣的。”


    羅士弘在旁邊補充道;“官店裏批發的食鹽,比外麵的私鹽還便宜,其他商人要想從官店裏批發食鹽,就得納稅…”


    張九德相信,隨著官店售賣的商品種類越來越齊全,收取商稅的商品會越來越多,最終,大明市場上銷售的所有商品,都會收取不同程度的商稅。


    他曾經在《明報》上讀到過一則故事,說是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滾燙的水裏,青蛙會猛地跳出去。


    但是,如果把青蛙放進一隻裝著冷水的鍋裏,青蛙則會舒服地待在鍋裏,不會往外跳。


    然後,在鍋下麵添柴,慢慢地燒火,青蛙就會慢慢適應,等到水滾的時候,青蛙已經沒有力氣跳出去,最後死在鍋裏,這就是溫水煮青蛙的故事。


    大明曆代帝王收不上來的商稅,被裕安太後,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解決了!


    張久德覺得,太後在清理官店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諸多計劃。


    一開始,官員們隻看到了官店在平抑物價、保障供給、穩定民生方麵,發揮的重大作用。


    隻有像他這樣下到基層的官員,才能看到官店在稅收改革上發揮的巨大作用。


    因為災民集中安置,進店的客人並不多,店裏賣得最好的,是焦炭鋼打造的鐵鍬、鎬頭、鋤頭。


    一個青壯漢子進店買鐵鍬,指明要“鋼鐵鍬”。


    夥計熱情地問道:“大哥報上名了?上河堤掙大錢去?不在安置點喝免費的粥了?”


    漢子歎著氣道:“老人孩子喝粥還說得過去,我一個大老爺們,每天等著兩碗粥,還有臉麽?


    也是我們來得遲了,安置點裏那些掙錢的活計,早有人了。


    這不,縣衙裏貼出告示,說是河堤上招民工,一天三頓飽飯,還有三十文工錢……


    唉,也不知這水幾時能退,家裏的房子,估計都淹塌了,去掙點錢,迴去也能重新修房子……”


    “說得好!”張九德拍掌讚許道,“早日去修好河堤,早日重返家園,去掙點錢,把田地裏的損失也掙迴來!”


    羅士弘道:“鞏縣的第一批民工,明日就出發……”


    他昨日被張九德臭罵一頓,巴不得掙點表現,今日見他對民夫的表現讚賞有加,心裏稍安,忙匯報一下工作上的亮點,希望這位大人,不要因為惠民醫館的事,給他記上一筆。


    “很好,”張九德讚許道,“送他們去鞏縣那段決口,先把本縣的河堤修好。”


    張九德離開鞏縣,沿著黃泛區走了一圈,因為有《救災備要》的指導,各縣的救災工作,經過初期的忙亂後,也慢慢地走上了正軌。


    在當地安置的災民,給送去了糧食和藥品。


    當地無法安置的災民,都轉移到了安置區,萬幸的是,整個黃泛區,還沒有發生疫病。


    在京營官兵的嚴厲打擊下,盜搶案件幾乎絕跡。


    半個月後,張九德迴到洛陽,劉衍手下的三萬衛所兵,總算全部到齊。


    決口最小的鞏縣地段,在方以智的指導下,已經挖開了一條五裏長的引水渠,大大分流了決口處的水流,可以封堵決口了。


    張九德大喜,不顧疲勞,執意要第二天趕去現場,觀看決口封堵的實況。


    不止張九德,河南省的幾位高官:張夢鯨、陳柯、劉衍、汪喬年,以及十二位賑災禦史,全都來到現場,準備見證這曆史性的一刻。


    封堵工程的現場總指揮,是城投集團的方以智,現場勞作的,是後來趕到的衛所軍。


    天空陰雨綿綿,黃河裏水氣蒙蒙,能見度很低,讓封堵工程,平添了許多難度。


    現場參觀的官員都由隨從撐著傘,趕來看熱鬧的百姓,則披蓑衣戴鬥笠,全都緊張地注視著河麵。


    經過日夜搶修,河堤上還剩下十來丈的決口,雖然河水已經被分流走七八成,決口處的水流,依舊湍急。


    巳時一刻,在眾人期盼的目光中,從上遊駛來一支船隊,看那吃水線,就知道船上搭載著重物。


    待到近了,眾人才看清,船上裝載的,是三角錐子似的巨大石塊,讓人驚訝的,是那些石塊,全都是一樣大小…


    有人驚唿道:“哪裏來的能工巧匠?短短半個月就開出這麽多石頭?而且還是大小一樣的?”


    有人嗤笑他見識少:“聽說現在開山取石,都是用火藥炸的,轟隆一聲,那真是山崩地裂……”


    有人說:“你就吹牛吧,山崩地裂?那崩出來的石頭,全都一樣大小?怕不是神仙手段?”


    議論聲中,有人驚叫道:“快看快看,放石頭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種菊南山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種菊南山下並收藏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