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喜喜過了大年,新年開年,一個比養廉銀更重磅的消息,在官場炸開,那些還沉浸在高額養廉銀的,喜悅中的官員們,又被這消息炸得外焦裏嫩。
官員們這才清醒過來,太後的“養廉銀”,可不是那麽好拿的,有了養廉銀,以後再索賄受賄,可就沒那麽容易脫身了。
為了打擊貪腐,太後在大理寺下麵,成立了一個“特派廉政專員公署”的機構,簡稱“廉政公署”,大理寺專辦大案要案,把“廉政公署”設在大理寺下麵,可見太後把貪腐案,視為大案要案。
讓人不禁想起太祖皇帝那條“貪汙六十兩殺頭”規定,太後殺了後金,殺了賊匪,殺了宗室、殺了大戶,現在,要殺官員了麽?
哎瑪,太可怕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廉政公署”成立不到十天,人員都還沒有配齊,吏部就收到上百道請辭的折子……
真是的,人家又沒有動你,你自己跳出來幹什麽?你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你才三十八歲,就要辭官養老?誰信啊?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麽?
怎麽一個個的,都嚇跑了?
本來,張薔麵對近兩千人的京官群體,還不知道讓阿寶去重點監視哪一個,這下有目標了,七品以上,提出辭職申請的官員,都被阿寶,或阿寶的同類光顧了家裏。
不到十天,張薔收到的材料,就堆滿了寬大的禦案,這裏麵,有阿寶的功勞,更多的,是法安大師手下的隱衛查實後的消息。
這時她才知道,那些嚇得要辭職跑路的人,隻是冰山一角,還有許多人在穩坐釣魚台,想著法不責眾,企圖蒙混過關,畢竟錦衣衛也沒那麽長的手不?
張薔前世在網絡上,也聽說晚明官場腐敗透頂,現在才知道,真實的情況,比傳說中更可怕,就象一個五髒六腑都長滿了腫瘤的病人,不知道該割哪一塊,割哪一塊都要傷筋動骨,大損元氣。
就連她親自挑選的顧問小組成員,也收冰敬炭敬,也利用手中權利,拿錢為人辦事……
還真如孫閣老勸她的一樣,水至清則無魚……
打?還是不打?打到什麽程度?這個尺度,真不好拿捏……
她隻好找來三位閣老,還有最倚重的張維賢來想辦法,雖然張維賢也有一疊材料在她手上……
“四位都看看吧,這些,都是中央各部的大小官員,的貪腐材料,大明一千八百六十二名九品以上的京官,這裏就有九百多人……”張薔指著禦案上的材料,對四人道。
四位老臣,吃驚得不知所措……太後這些材料,是從何處理來的?單靠一個錦衣衛可做不到……
知道太後有話要講,四人吃驚過後,都默默地坐下來,要先聽聽太後的態度。
張薔直截了當地說:“這些人,視官職大小,貪腐的金額有大有小,今兒請四位來,就是要商量,如何打擊這些碩鼠,打擊到什麽程度 ?”
韓爌苦笑道:“太後,這材料裏也有老臣吧?畢竟去年冬天,老臣也收到了炭敬……”
在座之人,哪個沒收冰敬炭敬?
張薔搖頭:“冰敬炭敬,已經是公開的規則,本宮正在考慮,以後將這項福利,改由朝廷發放,不要再增加地方的負擔。
本宮今兒講的貪腐,是指利用官職,拿錢為人謀好處的行為,這些人損害的,是朝廷和百姓的利益,這樣的行為,才定義為貪腐。”
袁可立很想抽出一份材料,看看上麵都記錄了什麽事跡,但想了想,這燙手山芋,還是不要粘手比較好,但他也有看法:“這麽多人,要是都處置的話,朝堂就空了……”
“所以,才請四位來商量嘛,”張薔的右手用力拍在那堆材料上,“本宮先表個態,對貪腐行為,必須堅決打擊,至於如何打擊,打到什麽程度,這是咱們今日要討論的話題。”
四人明白了,太後既要打擊貪腐,又不能影響朝廷的正常運行。
孫承宗一貫的政治主張,是鎮之以靜,不主動出擊,前世的曆史上,他兩次鎮遼,都在築城防禦,他卻不會算經濟賬,正是築城的龐大開支,拖垮了大明經濟。
他說:“今年正是京察之年,老臣主張,先處置那些考績不合格的官員……”
畢竟,千裏做官隻為財,貪腐是潛規則,但你連官也做不好,那就說不過去了。
張維賢也發言道:“太後是要追究到哪一年?三年前?五年前?還是十年前?人事變動頻繁,若追究到五年、十年前,得考慮所花費的人力物力的銀錢,收不收得迴來?”
是啊,若是追究到五年、十年前,相當於將大明官場,像刨地一樣給刨了一遍,張薔能肯定,她留給後世的,是比魏忠賢還臭的名聲……
自古帝王,就沒有這麽幹的!
………………………………
開平五年二月初三,龍抬頭的第二天,裕安太後發布了第二道懿旨:允許貪腐的官員們,將三年之內貪腐的財物,存入建設銀行的指定帳戶,朝廷既往不咎,否則,哪怕是辭官迴鄉,也要清查到底,按律處罰!
意思很明確,三年以前的貪腐,就不追究了,朝堂需要穩定,真要從嚴查處,大明的官場就空了。
懿旨還說,這個帳戶裏的錢,將用於發放“養廉銀”,絕不挪著它用。
至於地方官,別急,太後接下來,發布了新年第三道懿旨:在全國各府縣,成立大明中央銀行,簡稱央行,地方官員貪汙的財物,直接交到央行的指定賬戶,朝廷就不再追究過往的貪腐行為。
商學院的兩百名術算科畢業生,和一百多會計,一下子就找到了工作,他們不用像官員一樣,要到外地任官,他們可以迴到家鄉的府縣任職。
這消息一出,那些剛跨出會試考場,估計沒什麽上榜希望的舉子,紛紛報考燕京大學的術算專業,連其他物理、化學、航海、造船專業,也招收了不少學員。
考中進士入官場的人,畢竟是少數,而能在離家近的縣城、府城幹一輩子,不比四處做官強?
特別是出身窮苦,又無家庭背景的三甲同進士,分配到偏遠地區做個縣丞主簿之類的小官,還不如在銀行、官店裏做個職員,比起當官,真真是事少錢多離家近的好差使啊。
以前還想著“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現在,這銀子就算拿迴家,一旦查到,還得還迴來,自己還不完,子孫後代也得接著還……
這一次,連勳貴們也坐不住了,開國以來,勳貴們一直掌管五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負責管理全國衛所,在這次衛所整改中,他們沒少收各地衛指揮使送來的“孝敬”,這部分銀錢,是交還是不交?
成國公朱純臣,現在腸子都悔青了,他與英國公張維賢,一起掌管五軍都督府,張維賢為左都督,他是右都督,二人下麵,還有前、後、左、右、中幾個都督,全都是京中勳貴,張維賢許多時候,要去參加太後組織的各種顧問會議,所以五軍都督府裏,處理具體事務的,是他這個右都督。
下麵的人送上來的“孝敬”,他都按照慣例收了,也給送禮之人,開了不少方便之門,隻是一時貪心,他給全收了,沒有張維賢的份。
往年也是這樣,他給的話,張維賢就收下,也不問多少。他不給,張維賢也不問,張家家大業大,不在乎這點錢。
這一日在公廳,他瞅見張維賢從乾清宮迴來,走進了左邊的公廳,忙起身,捧起桌子上的一隻漆雕的寶象花匣子,施施然走進了張維賢的公廳。
官員們這才清醒過來,太後的“養廉銀”,可不是那麽好拿的,有了養廉銀,以後再索賄受賄,可就沒那麽容易脫身了。
為了打擊貪腐,太後在大理寺下麵,成立了一個“特派廉政專員公署”的機構,簡稱“廉政公署”,大理寺專辦大案要案,把“廉政公署”設在大理寺下麵,可見太後把貪腐案,視為大案要案。
讓人不禁想起太祖皇帝那條“貪汙六十兩殺頭”規定,太後殺了後金,殺了賊匪,殺了宗室、殺了大戶,現在,要殺官員了麽?
哎瑪,太可怕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廉政公署”成立不到十天,人員都還沒有配齊,吏部就收到上百道請辭的折子……
真是的,人家又沒有動你,你自己跳出來幹什麽?你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你才三十八歲,就要辭官養老?誰信啊?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麽?
怎麽一個個的,都嚇跑了?
本來,張薔麵對近兩千人的京官群體,還不知道讓阿寶去重點監視哪一個,這下有目標了,七品以上,提出辭職申請的官員,都被阿寶,或阿寶的同類光顧了家裏。
不到十天,張薔收到的材料,就堆滿了寬大的禦案,這裏麵,有阿寶的功勞,更多的,是法安大師手下的隱衛查實後的消息。
這時她才知道,那些嚇得要辭職跑路的人,隻是冰山一角,還有許多人在穩坐釣魚台,想著法不責眾,企圖蒙混過關,畢竟錦衣衛也沒那麽長的手不?
張薔前世在網絡上,也聽說晚明官場腐敗透頂,現在才知道,真實的情況,比傳說中更可怕,就象一個五髒六腑都長滿了腫瘤的病人,不知道該割哪一塊,割哪一塊都要傷筋動骨,大損元氣。
就連她親自挑選的顧問小組成員,也收冰敬炭敬,也利用手中權利,拿錢為人辦事……
還真如孫閣老勸她的一樣,水至清則無魚……
打?還是不打?打到什麽程度?這個尺度,真不好拿捏……
她隻好找來三位閣老,還有最倚重的張維賢來想辦法,雖然張維賢也有一疊材料在她手上……
“四位都看看吧,這些,都是中央各部的大小官員,的貪腐材料,大明一千八百六十二名九品以上的京官,這裏就有九百多人……”張薔指著禦案上的材料,對四人道。
四位老臣,吃驚得不知所措……太後這些材料,是從何處理來的?單靠一個錦衣衛可做不到……
知道太後有話要講,四人吃驚過後,都默默地坐下來,要先聽聽太後的態度。
張薔直截了當地說:“這些人,視官職大小,貪腐的金額有大有小,今兒請四位來,就是要商量,如何打擊這些碩鼠,打擊到什麽程度 ?”
韓爌苦笑道:“太後,這材料裏也有老臣吧?畢竟去年冬天,老臣也收到了炭敬……”
在座之人,哪個沒收冰敬炭敬?
張薔搖頭:“冰敬炭敬,已經是公開的規則,本宮正在考慮,以後將這項福利,改由朝廷發放,不要再增加地方的負擔。
本宮今兒講的貪腐,是指利用官職,拿錢為人謀好處的行為,這些人損害的,是朝廷和百姓的利益,這樣的行為,才定義為貪腐。”
袁可立很想抽出一份材料,看看上麵都記錄了什麽事跡,但想了想,這燙手山芋,還是不要粘手比較好,但他也有看法:“這麽多人,要是都處置的話,朝堂就空了……”
“所以,才請四位來商量嘛,”張薔的右手用力拍在那堆材料上,“本宮先表個態,對貪腐行為,必須堅決打擊,至於如何打擊,打到什麽程度,這是咱們今日要討論的話題。”
四人明白了,太後既要打擊貪腐,又不能影響朝廷的正常運行。
孫承宗一貫的政治主張,是鎮之以靜,不主動出擊,前世的曆史上,他兩次鎮遼,都在築城防禦,他卻不會算經濟賬,正是築城的龐大開支,拖垮了大明經濟。
他說:“今年正是京察之年,老臣主張,先處置那些考績不合格的官員……”
畢竟,千裏做官隻為財,貪腐是潛規則,但你連官也做不好,那就說不過去了。
張維賢也發言道:“太後是要追究到哪一年?三年前?五年前?還是十年前?人事變動頻繁,若追究到五年、十年前,得考慮所花費的人力物力的銀錢,收不收得迴來?”
是啊,若是追究到五年、十年前,相當於將大明官場,像刨地一樣給刨了一遍,張薔能肯定,她留給後世的,是比魏忠賢還臭的名聲……
自古帝王,就沒有這麽幹的!
………………………………
開平五年二月初三,龍抬頭的第二天,裕安太後發布了第二道懿旨:允許貪腐的官員們,將三年之內貪腐的財物,存入建設銀行的指定帳戶,朝廷既往不咎,否則,哪怕是辭官迴鄉,也要清查到底,按律處罰!
意思很明確,三年以前的貪腐,就不追究了,朝堂需要穩定,真要從嚴查處,大明的官場就空了。
懿旨還說,這個帳戶裏的錢,將用於發放“養廉銀”,絕不挪著它用。
至於地方官,別急,太後接下來,發布了新年第三道懿旨:在全國各府縣,成立大明中央銀行,簡稱央行,地方官員貪汙的財物,直接交到央行的指定賬戶,朝廷就不再追究過往的貪腐行為。
商學院的兩百名術算科畢業生,和一百多會計,一下子就找到了工作,他們不用像官員一樣,要到外地任官,他們可以迴到家鄉的府縣任職。
這消息一出,那些剛跨出會試考場,估計沒什麽上榜希望的舉子,紛紛報考燕京大學的術算專業,連其他物理、化學、航海、造船專業,也招收了不少學員。
考中進士入官場的人,畢竟是少數,而能在離家近的縣城、府城幹一輩子,不比四處做官強?
特別是出身窮苦,又無家庭背景的三甲同進士,分配到偏遠地區做個縣丞主簿之類的小官,還不如在銀行、官店裏做個職員,比起當官,真真是事少錢多離家近的好差使啊。
以前還想著“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現在,這銀子就算拿迴家,一旦查到,還得還迴來,自己還不完,子孫後代也得接著還……
這一次,連勳貴們也坐不住了,開國以來,勳貴們一直掌管五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負責管理全國衛所,在這次衛所整改中,他們沒少收各地衛指揮使送來的“孝敬”,這部分銀錢,是交還是不交?
成國公朱純臣,現在腸子都悔青了,他與英國公張維賢,一起掌管五軍都督府,張維賢為左都督,他是右都督,二人下麵,還有前、後、左、右、中幾個都督,全都是京中勳貴,張維賢許多時候,要去參加太後組織的各種顧問會議,所以五軍都督府裏,處理具體事務的,是他這個右都督。
下麵的人送上來的“孝敬”,他都按照慣例收了,也給送禮之人,開了不少方便之門,隻是一時貪心,他給全收了,沒有張維賢的份。
往年也是這樣,他給的話,張維賢就收下,也不問多少。他不給,張維賢也不問,張家家大業大,不在乎這點錢。
這一日在公廳,他瞅見張維賢從乾清宮迴來,走進了左邊的公廳,忙起身,捧起桌子上的一隻漆雕的寶象花匣子,施施然走進了張維賢的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