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象升派家人去隆福寺投帖,卻一連幾日都沒有見到法安,眼看著就要放年假,他想到曹賓說的,法安大師也是從佛郎機人那裏得來的法子。


    他幹脆直接找到了商學院的徐光啟,京官們都知道,這位徐大人,對佛郎機那邊傳過來的學問,最有研究,與佛郎機和尚湯若望最是交好,他何不直接問徐光啟?


    徐光啟也很好奇,他師從利瑪竇,又與湯若望交往多年,從沒聽他們談起過煉鐵這個話題。


    受盧象升所托,他專門去欽天監拜訪了湯若望,湯若望一聽,就斷然搖頭道:“本人研究的是天文、數學和地理,從沒研究過煉鐵……”


    徐光啟隻好原話轉述給盧象升,盧象升恨恨地道:“這些佛朗機人,就是不想將煉鋼之法傳給我大明,聽說他們的武裝商船,一條船上就裝二十幾門紅夷大炮,他們不是沒有煉鋼之法,隻是不願意傳給大明……


    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子先,你還是少與他們往來的好!”


    徐光啟:……


    沒辦法,盧象升隻好派一個家人,日日守在隆福寺,終於在臘月二十六這日,等到了從外地趕迴來的法安。


    官員們已經開始放假過年,盧象升不管,趕在臘月二十七這天,到隆福寺拜訪法安。


    ………………


    臘月二十八,法安進宮,向張薔匯報工作,提到盧象升說的,向佛郎機人討教煉鋼技術的問題。


    張薔笑道:“大明煉製蘇鋼的‘灌鋼法’,已經是這時代最先進 的方法,別說湯若望沒有,就是有,也沒有‘灌鋼法’先進。”


    法安道:“是啊,貧僧也是如此迴複他的,但盧大人似是不信,說貧僧肯定有更好的法子,奇了怪了,他怎麽就如此篤定?”


    張薔翻閱著法安帶迴來的資料,想了想,合上手上的資料,正色道:“法子麽,本宮倒是聽人說起過一些,但沒實驗過,需得找匠人研究,實驗,慢慢摸索。”


    法安雙手合十,道:“為大明計,貧僧願執筆,將太後聽說的法子記下來,讓盧大人他們去研究,那火藥,不也是太後聽人說的麽?”


    提起火藥,張薔想起來了,她拍著桌子道:“定是那曹賓,讓他來找你的,那火藥的幾個配方,不是你給曹賓的?”


    在張薔前世,煉鋼法已經從焦炭煉鋼,蒸汽機煉鋼,發展到電弧煉鋼,她前世入股的鋼鐵廠,就采用電弧煉鋼法煉鋼。


    但她知道焦碳煉鋼的反應原理啊,何不拿出來讓大明的工匠們研究研究,於是她道:“這煉鋼啊,得先煉焦……”


    見法安提筆要做記錄,她搖搖手說:“不急,今兒先看大師帶迴來的資料,那法子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的,有的地方需要畫圖,本宮下來慢慢迴憶整理。”


    八月初,法安繞著宣大、薊鎮、遼東、東江、山東走了一圈,最後去到耽羅島,查看島上移民和養馬的情況,最後,從長江口上岸,沿著驛道一路迴京,曆時近四個月。


    正是有了法安和他撒到各地的隱衛,張薔才了解底層百姓的情況,不至於被地方官員們忽悠。


    隨著皇太極逃迴沈陽,大明修整了宣大到薊鎮的長城,大量的水泥運往邊牆,動用五萬多人的徭役,利用半年的時間,將坍塌的城牆豁口,重新砌了起來。


    上百名隱衛人員,進入蒙古各部,還有幾人進入了沈陽城,時刻監視後金軍臣的行動,從此以後,後金再入侵,大明也不至於等人到了邊牆下,才匆忙組織起來抵抗。


    法安繞著邊牆走了遍,見張薔正在看的,正是邊牆修整的報告。


    “民工都迴鄉了吧?”張薔翻閱著報告,指著民工那一項問。


    “迴太後,工部在大同、張家口和遵化,建了三間水泥廠,有部分民工進入水泥廠做工,其他人,都送迴原籍了,貧僧在邊鎮,沒看到滯留的民工。”


    張薔點頭,翻到下一份資料:蒙古諸部現狀。


    “哦,林丹汗重建了察罕浩特,正在收拾倒向後金的奈特部和熬漢部?好,告訴袁崇煥,適度參與,讓他們打得久一點才好……”


    “林丹汗已經默認,朵顏部的土地,歸我大明所有。”法安道,皇太極敗逃後,朵顏部怕遭到大明的清洗,舉部遷到沈陽,做了皇太極正黃旗的包衣。


    張薔傲然道:“朵顏三衛,是成祖設立的,三衛的土地,也是成祖賜與的,他們不聽調遣,還反咬主人,我大明收迴三衛的土地,也是正理,林丹汗有什麽好幹預的?


    明年可遷移漢人去屯墾。”


    西北的災民,可考慮遷移一些過去……


    下一份材料,來自沈陽。


    “豪格傷重不治?”這倒是一個好消息,皇太極死了兒子,後金又失一員悍將。


    “是的,聽說嶽托也受了傷,咳嗽不止,代善傷了腿,出入要坐轎子……”


    張薔很遺憾,再給大明一點時間,哪怕如原本曆史上那樣,皇太極在明年的二月入關,她都有實力關門打狗,將皇太極拍死在大明,可惜,皇太極提前一年多入關,她還沒準備好……


    可見穿越眾也不是總有好運氣的。


    再下來,是東江鎮的消息,毛文龍已經在蓋州站穩腳跟,劉興祚已經從沈陽,詐死脫身,來到蓋州……


    這個劉興祚,也叫劉愛塔,努爾哈赤時代,鎮守遼南的蓋、複、金三州,一直心向大明,首輔孫承宗督師遼東時,劉興祚就派人與明軍接觸,希望迴歸大明。


    後來,他被後金閑置,法安向沈陽派出隱衛時,張薔下旨尋找劉興祚,接他歸明,到今日,終於成事。


    “太好啦,”張薔拍案道好,“大明當重用劉興祚,給其他身在後金的漢人豎個榜樣,讓他們看看,跟著後金,死路一條,迴歸大明,才是正確的選擇。”


    她把這一份資料提出來,交給身後的法容:“年後,提交給兵部討論,給劉興祚的獎勵要豐厚,官職要高。”


    法容接過材料,放到一個文件夾裏:“收到。”


    “東江鎮也組織了捕撈隊?”張薔拿起另一份資料,“他們不是一直在海裏打魚撈蝦麽?還用專門組織捕撈隊?”


    “是的,”法安道,“以前他們沒有工具,用的是小網,收獲很少,後來從登州買到了桐油網,這才組織了兩支海捕隊。


    如今,皮島上也建了一個海產加工廠,今年冬天,估計不會再餓死人了。”


    桐油網,是用浸過桐油的桑蠶絲,編製而成的漁網,結實耐用,可以織成大網,放進海裏拖行,捕撈效率大大提高。


    隻是造價昂貴,一般的漁民,根本買不起,隻有大商人組建的捕撈船隊,才用這種大網,雖然成本高,但效率也高,一網能撈幾百甚至上千斤魚。


    江南的商人,看中了這個商機,製造出來的桐油網,比工部的質量更好,也更大,如今的捕撈隊,多用江南出產的桐油網。


    “毛帥請求朝廷,明年送點新作物種子去遼南試種。”法安見張薔翻到另一份材料,便及時匯報道。


    張薔想起後世的“黃金玉米帶”,隻可惜大部分還在後金人手中,她發誓:一定要奪迴東北,恢複奴兒幹都司!


    “這一份也留起來,年後交給戶部安排。”張薔將材料遞給法容,又拿起另一份文件。


    “耽羅島可出產三千匹馬?”她先是驚喜,然後又頹敗地放下那頁紙,“如何運迴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種菊南山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種菊南山下並收藏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