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張薔,送走劉鳴謙後,低頭沉思許久,對著法容苦笑道:“法安大師何時迴來?本宮實在是缺人手。”
法安大師,帶著三十萬兩銀子,去遼東協助毛文龍募兵,走了大半年,也該迴來了。
法容正看著宮女收走剛才的茶具,聞言道:“迴太後,師兄的信上說,最遲在這個月中,就能迴來。”
張薔點點頭,望著庭院裏青灰色的假山,喃喃自語:“原以為,到了今時今日,滿堂的朝臣盡可為我所用,現在看看,能放心用的,真沒幾個啊。”
她現在有點理解,朱由校為何那樣信任魏忠賢了。
法容轉身勸道:“娘娘也別擔心,六部中,至少袁大人、郭大人是謀國之臣,還有孫師傅,上皇召他迴來教授天子,不也是抱著諮詢國事的心思麽?”
“是啊,”張薔唿出嘴裏的濁氣,振作精神道,“郭大人,袁大人,一個管錢,一個管槍,有他們在,本宮還怕個毛線。”
法容不解地問:“太後,何為毛線?”
張薔:……
“毛線啊,就是用羊毛紡成的線,比棉線粗多了,可以織毛衣。”張薔隻好為她解釋字麵上的意思。
然後轉了話題:“傳旨,請戶部郭尚書來見。”
張泉負責清理皇店,這是皇家的私企,賺的錢歸入天子的內帑。
戶部,就要負責清理朝廷的官店,這是大明的國企,從朱元璋時期發展到現在,已經糜爛得一塌糊塗。
辦什麽事都要有錢,千頭萬緒,先搞錢,什麽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打仗要錢吧?給祖宗買供品也需要錢吧?手裏有錢,心裏才不慌。
世家豪門,兼並了大量的土地後,還要辦作坊、開鋪子、買海船遠走南洋做生意?賺得盆滿缽滿,過醉生夢死的奢華日子。
憑什麽皇帝和皇家,就要被他們以“祖製”、“與民爭利”的繩索,捆死在紫禁城,到最後,皇帝沒錢了,大明朝完了,他們轉身就跪舔新朝,皇家的隱忍和自我約束,到需要向臣子們募捐的時候,又能得到什麽迴報?
張薔正胡思亂想的時候,戶部尚書郭允厚到了,三月糧食危機之時,張薔曾建議他將舊太倉的陳糧高價賣出去,等糧價迴落後,再低價買進糧食補倉,戶部可以從中賺一筆。
郭尚書老成持重,認為隻有到了今年七八月,收新糧的時候,糧價才有可能迴落,舊太倉的存糧,關係到京官和駐軍的俸祿,就沒聽她的建議。
哪知這位太後(當時還是裕妃娘娘),轉頭就慫恿天子發布了一道“綠色通道”的聖旨,使得北直隸的糧商蜂擁而至,不到一個月,京城糧價就跌破了漲價前的價位……
損失十幾萬的收入,當時的天子,如今的太上皇,還稱讚他老成持重,把他羞愧得都想辭職不幹了。
從那以後,他就下定決心,對張薔這位年輕太後的話,他還是要聽一些的,不能因為她年輕,就認為她的想法不成熟。
“臣戶部尚書郭允厚,參見太後。”郭允厚進到側殿,恭恭敬敬地行拱手禮。
“郭大人請坐,今兒的話題有點大,三五句聊不完,坐下說話。”張薔道。
郭允厚在下首的椅子上坐下,見南窗邊端坐著兩位書吏,正準備記錄今日的談話內容。
張薔的談話,一向是直奔主題:“郭大人,戶部對京城的宣課司和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通課司,有沒有檔案記錄?”
戶部的十三省清吏司,向來將各省每年的錢糧賦稅,計算得清清楚楚,對於洪武年間,由官店轉變而來的宣課司和通課司,都是籠統地算進當地的賦稅裏,還真沒有單獨拎出來計算過。
“臣慚愧,”郭允厚連法容送來的茶也顧不得喝了,忙著在心裏組織語言,“太祖當初創業時,在南京開設官店,用於籌集資金、刺探情報、轉運錢糧,建國後,將開設在京城的官店,改為宣課司,各地方的官店,改為通課司。”
不愧是大明的戶部尚書,對通課司的來曆,門兒清。
“通課司的職能,也漸漸轉變為經商賺錢了……”郭尚書越說,聲音越低,在戶部的收入統計中,根本沒有通課司收入這一項。
不知從何時起,通課司竟然從戶部的賬目上消失了!以大明官員的尿性,這部分收入去了哪裏,還用說麽?
果然,太後敲著禦案問:“所以,通課司曆年來賺的錢呢,戶部可有記錄?”
“臣慚愧,”郭尚書認為,自己履職以來,一直認認真真,左右調配,從不亂花一文錢,他對得起這個職位,對得起陛下的信任。
但現在,他一直引以為傲的信心,有點動搖了。
“這也怪不得郭大人,”張薔道,“分布在十三省的通課司,早就在曆任地方官的交接中,或落入私人口袋,或收歸地方政府,散落無存。
本宮知道,郭大人想說,朝廷經商,與民爭利不好,但郭大人想想,當初太初能靠著官店籌集來的錢糧,打敗張士誠,驅逐北元,建立大明。
如今的大明,天災人禍不斷,國庫越來越入不敷出,單單是遼餉一項,就讓多少底層百姓擔上沉重的負擔。
而這些流入私人口袋或地方政府的官店,就沒有與民爭利了麽?可能他們仗著官店這個保護傘,爭的利更多吧。
朝臣們動不動就講祖製,本宮就想問問,官店這個太祖爺親自開創的‘祖製’,他們給丟到哪裏去了?”
大冷天的,郭允厚的額頭上,冒出細細的冷汗,太後說的好有道理,他無言以對。
“臣……”他又想說聲慚愧,但慚愧有何用呢,太後要的是他接下來的行動。
於是他道:“臣下來,立即清理各地的通課司,追迴朝廷的官店,膽敢侵吞朝廷財產的,通通嚴懲。”
“很好,”張薔道,“隻是,清理官店,需要地方官府的配合,要知道,這是從私人口袋裏和地方政府的收入裏搶錢,如何讓地方官員,心甘情願地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郭大人要先做好利益分配方案哦。”
是啊,那些被私人占去的官店,收迴來容易,畢竟他們非法占有,個人的實力,如何敢與官府抗衡?
但被地方官府收入囊中的,官店的收入或進了官員的私庫,或抵了當地的稅收,要清理這部分官店,阻力可就大多了。
這真是一位二十來歲的後宮女子?郭允厚越聽越心驚,他怎麽覺得,太後看得,比他這個積年老臣更遠,講得更透徹。
抱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態度,郭尚書誠懇地問道:“太後有何高見?”
張薔清亮的聲音傳來:“世上有兩件事最難,一是把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二是把錢從別人的口袋裏掏出來,本宮也不是萬能的。
但本宮念書的時候,教員曾教過本宮: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所以,咱們先定個小目標:先把各地的官員清理出來,後續怎麽經營,本宮看著,鹽鐵這些專營商品,就可以在官店裏銷售嘛。
至於利潤如何分配,戶部先收集各地官員的意見,再來討論處理意見。”
這位太後念過書?太後的教員是誰?思想不是裝在“心”裏的嗎?怎麽是裝進“腦袋”?
郭允厚覺得,自己跟太後的談話,不在一個頻道上,隻得帶著滿頭的疑問告辭:“臣遵旨,迴去就著手清理通課司。”
張薔又囑咐道:“收集意見的時候,直接說事,不要整花團錦簇的文章,浪費時間。”
“臣尊旨……”
法安大師,帶著三十萬兩銀子,去遼東協助毛文龍募兵,走了大半年,也該迴來了。
法容正看著宮女收走剛才的茶具,聞言道:“迴太後,師兄的信上說,最遲在這個月中,就能迴來。”
張薔點點頭,望著庭院裏青灰色的假山,喃喃自語:“原以為,到了今時今日,滿堂的朝臣盡可為我所用,現在看看,能放心用的,真沒幾個啊。”
她現在有點理解,朱由校為何那樣信任魏忠賢了。
法容轉身勸道:“娘娘也別擔心,六部中,至少袁大人、郭大人是謀國之臣,還有孫師傅,上皇召他迴來教授天子,不也是抱著諮詢國事的心思麽?”
“是啊,”張薔唿出嘴裏的濁氣,振作精神道,“郭大人,袁大人,一個管錢,一個管槍,有他們在,本宮還怕個毛線。”
法容不解地問:“太後,何為毛線?”
張薔:……
“毛線啊,就是用羊毛紡成的線,比棉線粗多了,可以織毛衣。”張薔隻好為她解釋字麵上的意思。
然後轉了話題:“傳旨,請戶部郭尚書來見。”
張泉負責清理皇店,這是皇家的私企,賺的錢歸入天子的內帑。
戶部,就要負責清理朝廷的官店,這是大明的國企,從朱元璋時期發展到現在,已經糜爛得一塌糊塗。
辦什麽事都要有錢,千頭萬緒,先搞錢,什麽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打仗要錢吧?給祖宗買供品也需要錢吧?手裏有錢,心裏才不慌。
世家豪門,兼並了大量的土地後,還要辦作坊、開鋪子、買海船遠走南洋做生意?賺得盆滿缽滿,過醉生夢死的奢華日子。
憑什麽皇帝和皇家,就要被他們以“祖製”、“與民爭利”的繩索,捆死在紫禁城,到最後,皇帝沒錢了,大明朝完了,他們轉身就跪舔新朝,皇家的隱忍和自我約束,到需要向臣子們募捐的時候,又能得到什麽迴報?
張薔正胡思亂想的時候,戶部尚書郭允厚到了,三月糧食危機之時,張薔曾建議他將舊太倉的陳糧高價賣出去,等糧價迴落後,再低價買進糧食補倉,戶部可以從中賺一筆。
郭尚書老成持重,認為隻有到了今年七八月,收新糧的時候,糧價才有可能迴落,舊太倉的存糧,關係到京官和駐軍的俸祿,就沒聽她的建議。
哪知這位太後(當時還是裕妃娘娘),轉頭就慫恿天子發布了一道“綠色通道”的聖旨,使得北直隸的糧商蜂擁而至,不到一個月,京城糧價就跌破了漲價前的價位……
損失十幾萬的收入,當時的天子,如今的太上皇,還稱讚他老成持重,把他羞愧得都想辭職不幹了。
從那以後,他就下定決心,對張薔這位年輕太後的話,他還是要聽一些的,不能因為她年輕,就認為她的想法不成熟。
“臣戶部尚書郭允厚,參見太後。”郭允厚進到側殿,恭恭敬敬地行拱手禮。
“郭大人請坐,今兒的話題有點大,三五句聊不完,坐下說話。”張薔道。
郭允厚在下首的椅子上坐下,見南窗邊端坐著兩位書吏,正準備記錄今日的談話內容。
張薔的談話,一向是直奔主題:“郭大人,戶部對京城的宣課司和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通課司,有沒有檔案記錄?”
戶部的十三省清吏司,向來將各省每年的錢糧賦稅,計算得清清楚楚,對於洪武年間,由官店轉變而來的宣課司和通課司,都是籠統地算進當地的賦稅裏,還真沒有單獨拎出來計算過。
“臣慚愧,”郭允厚連法容送來的茶也顧不得喝了,忙著在心裏組織語言,“太祖當初創業時,在南京開設官店,用於籌集資金、刺探情報、轉運錢糧,建國後,將開設在京城的官店,改為宣課司,各地方的官店,改為通課司。”
不愧是大明的戶部尚書,對通課司的來曆,門兒清。
“通課司的職能,也漸漸轉變為經商賺錢了……”郭尚書越說,聲音越低,在戶部的收入統計中,根本沒有通課司收入這一項。
不知從何時起,通課司竟然從戶部的賬目上消失了!以大明官員的尿性,這部分收入去了哪裏,還用說麽?
果然,太後敲著禦案問:“所以,通課司曆年來賺的錢呢,戶部可有記錄?”
“臣慚愧,”郭尚書認為,自己履職以來,一直認認真真,左右調配,從不亂花一文錢,他對得起這個職位,對得起陛下的信任。
但現在,他一直引以為傲的信心,有點動搖了。
“這也怪不得郭大人,”張薔道,“分布在十三省的通課司,早就在曆任地方官的交接中,或落入私人口袋,或收歸地方政府,散落無存。
本宮知道,郭大人想說,朝廷經商,與民爭利不好,但郭大人想想,當初太初能靠著官店籌集來的錢糧,打敗張士誠,驅逐北元,建立大明。
如今的大明,天災人禍不斷,國庫越來越入不敷出,單單是遼餉一項,就讓多少底層百姓擔上沉重的負擔。
而這些流入私人口袋或地方政府的官店,就沒有與民爭利了麽?可能他們仗著官店這個保護傘,爭的利更多吧。
朝臣們動不動就講祖製,本宮就想問問,官店這個太祖爺親自開創的‘祖製’,他們給丟到哪裏去了?”
大冷天的,郭允厚的額頭上,冒出細細的冷汗,太後說的好有道理,他無言以對。
“臣……”他又想說聲慚愧,但慚愧有何用呢,太後要的是他接下來的行動。
於是他道:“臣下來,立即清理各地的通課司,追迴朝廷的官店,膽敢侵吞朝廷財產的,通通嚴懲。”
“很好,”張薔道,“隻是,清理官店,需要地方官府的配合,要知道,這是從私人口袋裏和地方政府的收入裏搶錢,如何讓地方官員,心甘情願地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郭大人要先做好利益分配方案哦。”
是啊,那些被私人占去的官店,收迴來容易,畢竟他們非法占有,個人的實力,如何敢與官府抗衡?
但被地方官府收入囊中的,官店的收入或進了官員的私庫,或抵了當地的稅收,要清理這部分官店,阻力可就大多了。
這真是一位二十來歲的後宮女子?郭允厚越聽越心驚,他怎麽覺得,太後看得,比他這個積年老臣更遠,講得更透徹。
抱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態度,郭尚書誠懇地問道:“太後有何高見?”
張薔清亮的聲音傳來:“世上有兩件事最難,一是把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二是把錢從別人的口袋裏掏出來,本宮也不是萬能的。
但本宮念書的時候,教員曾教過本宮: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所以,咱們先定個小目標:先把各地的官員清理出來,後續怎麽經營,本宮看著,鹽鐵這些專營商品,就可以在官店裏銷售嘛。
至於利潤如何分配,戶部先收集各地官員的意見,再來討論處理意見。”
這位太後念過書?太後的教員是誰?思想不是裝在“心”裏的嗎?怎麽是裝進“腦袋”?
郭允厚覺得,自己跟太後的談話,不在一個頻道上,隻得帶著滿頭的疑問告辭:“臣遵旨,迴去就著手清理通課司。”
張薔又囑咐道:“收集意見的時候,直接說事,不要整花團錦簇的文章,浪費時間。”
“臣尊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