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鬆了口氣,總算來了個知禮的。
其他人見張邦文跪了,這才跟著跪下去,乖乖,娘娘啊,張家村出了個娘娘!
張薔忙說道:“邦文大哥不要客氣,阿泉,快讓大家起來,都是張家人,以後不要拜來拜去的,沒得生疏了。”
讓張泉安排眾人住下,自己領著張十五父子,進院子裏說話。
族人的院子早準備好了,靠近營房,準備了糧食和廚房,讓他們自己做飯吃。
張泉狐疑地問領隊的張邦文:“邦文大哥,怎麽隻來這幾個人?村子裏,是不是沒什麽人了?”
張邦文跟眾人一樣,還處在興奮中,又見居住的院子,比縣衙還氣派,他說:“你信裏也沒寫明白,村裏的老人說,讓先帶十人來京裏看看,怕來了沒事做,白花錢。”
又說:“要是真需要人,再寫信迴去,族裏再派人來……
話說,阿泉,你讓咱們來京,到底是做什麽事?”
張泉說:“好事,裕妃娘娘要建肥皂廠,要用人,咱家好不容易才得到允許,讓村裏人出來掙點錢,誰知你們才來這幾個人?”
張邦文:……你倒是寫清楚啊。
隻聽張泉又說道:“對了,娘娘還吩咐,你們都要學認字,剛好邦文大哥識字,倒省得咱家來教你們了……
不能讓邦文大哥白教,凡來學習的,每個月,每人交一百文的束修,省得你們學習不專心。”
幾人一聽,還沒掙錢,倒先要交一百文的束修,有人鼓起勇氣問道:“阿泉叔,咱們一個月能掙多少錢?”
張泉驕傲地說:“現在作坊裏的工人,一個月能掙二三兩,隻要你們能吃苦,掙的隻會比他們多!”
眾人都歡唿起來,他們在鄉下,一家人累死累活,吃不飽穿不暖,一年下來,不倒欠官府的稅銀,就要給祖宗磕頭了。
除了張邦文,其他人都沒見過銀子是什麽樣!真能第每月掙二兩銀子,交一百文的束修也不是不可以的。
安頓好族人,張泉往薔薇宮走的時候,找了個地方,偷偷哭了一場,他心心念念的爹娘、弟弟妹妹,不知道還在不在人世呢……
薔薇宮裏,張薔正與張十五父子話家常。
“你阿娘,你兩個妹妹,都餓死了……”張十五抹著眼淚,“咱們這一房,你大伯一家、幺叔一家,你爺奶,都餓死了……
咱們家,因為賣了你,得了五兩銀子,換了點糧食,就活下來我和你弟弟,他那時候小,吃不了多少糧食,你娘不肯吃,讓我活下來,拉扯你阿弟,為張家留一線香火……”
張薔聽得心下側然,一村的人,餓死了大半,人間慘劇莫過如此!
張薔想起,原身也餓死在宮牆的夾道中了,心裏更加不忍,她隻好說:“女兒前幾年在宮裏,日子也不好過,照顧不到家裏。
現在,女兒的日子好過一點了,定不讓阿爹和弟弟再餓肚子。”
張十五點著頭:“阿爹知道,那宮裏,豈是好去的?五個女孩子,就活下來你一人……”
正說著話,平安醒了,被宋媽媽抱著來找阿娘。
張十五看著平安,激動地道:“這是……這是……”
張薔把平安抱過來,讓他麵向張十五,對老頭子道:“三皇子,小名叫平安,阿爹叫他平安就好啦。”
“平安……平安……”張十五喃喃地念叨著,又在身上亂摸,想給外孫一個見麵禮,摸了半天,隻摸出一個銅板,他羞赧地低著頭,不好意思遞過去。
誰知平安見到那磨得溜光的銅錢,興奮地伸手去抓。
張薔逗他:“平安,叫外公,外公給平安禮物了,快接住!”
張十五怯怯地遞上那枚銅錢,平安一把抓在手裏,嘴裏還叫著“阿嗡、阿嗡”。
宋媽媽忙上前哄他:“平安,給媽媽,拿去打條絡子,給平安戴上。”
平安似乎聽懂了,把那枚銅錢遞給宋媽媽:“戴……戴……”
張薔又指著張狗兒教他:“平安,這是舅舅,叫舅舅,舅……舅!”
平安流著口水,揮舞著小手叫:“ 狗……狗狗!”
張狗兒緊張得說不出話來,張薔歎息一聲,見張泉迴來了,就吩咐擺膳,這個弟弟,還要慢慢教。
第二天,張邦文寫信迴去報平安,又講了來京做工之事,讓家裏再送三十個年輕人來,並說明來的人要學認字,那些蠢笨的,不願意學認字的人,就不要送來了。
一個月後,張家村果然又來了二三十人,從十三四歲到四十歲的青壯,這次,是張友和親自帶隊來的。
聽說薔姐兒做了宮中的娘娘,張家村簡直沸騰了,個個爭著要來北京找機會。
這幾年,族人凋落得厲害,兩批人,幾乎將村裏的青壯打撈一空。
“二爺爺,把青壯都叫走了,村裏誰種地呀?”張薔擔心地問。
“這年景,也不知怎麽了,小老兒我活了一輩子,就沒見過這麽反常的年景,三年兩旱,蝗災、白災(雪災)不斷,種莊稼養不活人。
讓年輕人出來,也跟你們當年一樣,出來奔條活路吧,他們掙了錢,買點粗糧迴去,家裏的老弱還能活命。要是不出來,遲早也要拖家帶口地去逃荒……”張友和說。
張薔點頭,張友和不知道,她肯定知道,小冰河時期嘛,千年一遇。
“二爺爺,我莊子裏種了幾樣新莊稼,產量都不錯的,又耐幹旱,特別是土豆,在沙壤土裏長得極好,明年開春,您拉一些迴村子裏種下。
有了這幾樣新莊稼,村裏的老弱婦孺就不會餓肚子。”
張友和一聽來了興趣:“什麽莊稼?比麥子和高粱還收得多?”
張薔安排佃戶村的鄭裏正,帶張族長去參觀地裏正在收獲的番薯和土豆,看了糧倉裏的玉米,又看了用青貯飼料喂養的牛羊。
看得張友和心裏火熱,心想:薔姐兒到底是鄉下出身,種莊稼的本事,那是打娘胎裏帶來的。
北京離張家村,也就兩三百裏路,薔姐兒的莊子能收這麽多莊稼,難道他一個種了一輩子地的老農民,還趕不上薔姐兒一個養尊處優的娘娘?
隻要明年拉一些種子迴去,要不了兩年,村子裏就餓不死人了。
張泉不死心,私下裏找到張友和,仔細打聽父母家人的消息。
張友和見他哭得可憐,隻好安慰他道:“泉哥兒,當初你爹娘,也是想讓你活下來,賣你的六兩銀子,你爹娘帶著你弟弟妹妹撐了兩年……
後來,為養活你弟弟,又把你妹妹,以五鬥高粱,換給人當了童養媳,聽說是在涿州更北邊的萬全衛那邊。
唉,後來實在過不下去了,你爹娘說,要帶你兩個弟弟,去那裏投靠你妹子,也許,他們會來京城找你,隻是宮門深重,他們找不到你而已……”
一席話,燃起了張泉心中的希望,他想,隻要爹娘還活著,他總有找到他們的一天。
其他人見張邦文跪了,這才跟著跪下去,乖乖,娘娘啊,張家村出了個娘娘!
張薔忙說道:“邦文大哥不要客氣,阿泉,快讓大家起來,都是張家人,以後不要拜來拜去的,沒得生疏了。”
讓張泉安排眾人住下,自己領著張十五父子,進院子裏說話。
族人的院子早準備好了,靠近營房,準備了糧食和廚房,讓他們自己做飯吃。
張泉狐疑地問領隊的張邦文:“邦文大哥,怎麽隻來這幾個人?村子裏,是不是沒什麽人了?”
張邦文跟眾人一樣,還處在興奮中,又見居住的院子,比縣衙還氣派,他說:“你信裏也沒寫明白,村裏的老人說,讓先帶十人來京裏看看,怕來了沒事做,白花錢。”
又說:“要是真需要人,再寫信迴去,族裏再派人來……
話說,阿泉,你讓咱們來京,到底是做什麽事?”
張泉說:“好事,裕妃娘娘要建肥皂廠,要用人,咱家好不容易才得到允許,讓村裏人出來掙點錢,誰知你們才來這幾個人?”
張邦文:……你倒是寫清楚啊。
隻聽張泉又說道:“對了,娘娘還吩咐,你們都要學認字,剛好邦文大哥識字,倒省得咱家來教你們了……
不能讓邦文大哥白教,凡來學習的,每個月,每人交一百文的束修,省得你們學習不專心。”
幾人一聽,還沒掙錢,倒先要交一百文的束修,有人鼓起勇氣問道:“阿泉叔,咱們一個月能掙多少錢?”
張泉驕傲地說:“現在作坊裏的工人,一個月能掙二三兩,隻要你們能吃苦,掙的隻會比他們多!”
眾人都歡唿起來,他們在鄉下,一家人累死累活,吃不飽穿不暖,一年下來,不倒欠官府的稅銀,就要給祖宗磕頭了。
除了張邦文,其他人都沒見過銀子是什麽樣!真能第每月掙二兩銀子,交一百文的束修也不是不可以的。
安頓好族人,張泉往薔薇宮走的時候,找了個地方,偷偷哭了一場,他心心念念的爹娘、弟弟妹妹,不知道還在不在人世呢……
薔薇宮裏,張薔正與張十五父子話家常。
“你阿娘,你兩個妹妹,都餓死了……”張十五抹著眼淚,“咱們這一房,你大伯一家、幺叔一家,你爺奶,都餓死了……
咱們家,因為賣了你,得了五兩銀子,換了點糧食,就活下來我和你弟弟,他那時候小,吃不了多少糧食,你娘不肯吃,讓我活下來,拉扯你阿弟,為張家留一線香火……”
張薔聽得心下側然,一村的人,餓死了大半,人間慘劇莫過如此!
張薔想起,原身也餓死在宮牆的夾道中了,心裏更加不忍,她隻好說:“女兒前幾年在宮裏,日子也不好過,照顧不到家裏。
現在,女兒的日子好過一點了,定不讓阿爹和弟弟再餓肚子。”
張十五點著頭:“阿爹知道,那宮裏,豈是好去的?五個女孩子,就活下來你一人……”
正說著話,平安醒了,被宋媽媽抱著來找阿娘。
張十五看著平安,激動地道:“這是……這是……”
張薔把平安抱過來,讓他麵向張十五,對老頭子道:“三皇子,小名叫平安,阿爹叫他平安就好啦。”
“平安……平安……”張十五喃喃地念叨著,又在身上亂摸,想給外孫一個見麵禮,摸了半天,隻摸出一個銅板,他羞赧地低著頭,不好意思遞過去。
誰知平安見到那磨得溜光的銅錢,興奮地伸手去抓。
張薔逗他:“平安,叫外公,外公給平安禮物了,快接住!”
張十五怯怯地遞上那枚銅錢,平安一把抓在手裏,嘴裏還叫著“阿嗡、阿嗡”。
宋媽媽忙上前哄他:“平安,給媽媽,拿去打條絡子,給平安戴上。”
平安似乎聽懂了,把那枚銅錢遞給宋媽媽:“戴……戴……”
張薔又指著張狗兒教他:“平安,這是舅舅,叫舅舅,舅……舅!”
平安流著口水,揮舞著小手叫:“ 狗……狗狗!”
張狗兒緊張得說不出話來,張薔歎息一聲,見張泉迴來了,就吩咐擺膳,這個弟弟,還要慢慢教。
第二天,張邦文寫信迴去報平安,又講了來京做工之事,讓家裏再送三十個年輕人來,並說明來的人要學認字,那些蠢笨的,不願意學認字的人,就不要送來了。
一個月後,張家村果然又來了二三十人,從十三四歲到四十歲的青壯,這次,是張友和親自帶隊來的。
聽說薔姐兒做了宮中的娘娘,張家村簡直沸騰了,個個爭著要來北京找機會。
這幾年,族人凋落得厲害,兩批人,幾乎將村裏的青壯打撈一空。
“二爺爺,把青壯都叫走了,村裏誰種地呀?”張薔擔心地問。
“這年景,也不知怎麽了,小老兒我活了一輩子,就沒見過這麽反常的年景,三年兩旱,蝗災、白災(雪災)不斷,種莊稼養不活人。
讓年輕人出來,也跟你們當年一樣,出來奔條活路吧,他們掙了錢,買點粗糧迴去,家裏的老弱還能活命。要是不出來,遲早也要拖家帶口地去逃荒……”張友和說。
張薔點頭,張友和不知道,她肯定知道,小冰河時期嘛,千年一遇。
“二爺爺,我莊子裏種了幾樣新莊稼,產量都不錯的,又耐幹旱,特別是土豆,在沙壤土裏長得極好,明年開春,您拉一些迴村子裏種下。
有了這幾樣新莊稼,村裏的老弱婦孺就不會餓肚子。”
張友和一聽來了興趣:“什麽莊稼?比麥子和高粱還收得多?”
張薔安排佃戶村的鄭裏正,帶張族長去參觀地裏正在收獲的番薯和土豆,看了糧倉裏的玉米,又看了用青貯飼料喂養的牛羊。
看得張友和心裏火熱,心想:薔姐兒到底是鄉下出身,種莊稼的本事,那是打娘胎裏帶來的。
北京離張家村,也就兩三百裏路,薔姐兒的莊子能收這麽多莊稼,難道他一個種了一輩子地的老農民,還趕不上薔姐兒一個養尊處優的娘娘?
隻要明年拉一些種子迴去,要不了兩年,村子裏就餓不死人了。
張泉不死心,私下裏找到張友和,仔細打聽父母家人的消息。
張友和見他哭得可憐,隻好安慰他道:“泉哥兒,當初你爹娘,也是想讓你活下來,賣你的六兩銀子,你爹娘帶著你弟弟妹妹撐了兩年……
後來,為養活你弟弟,又把你妹妹,以五鬥高粱,換給人當了童養媳,聽說是在涿州更北邊的萬全衛那邊。
唉,後來實在過不下去了,你爹娘說,要帶你兩個弟弟,去那裏投靠你妹子,也許,他們會來京城找你,隻是宮門深重,他們找不到你而已……”
一席話,燃起了張泉心中的希望,他想,隻要爹娘還活著,他總有找到他們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