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掌管皇帝的車馬和全國的馬政)、廷尉(掌管司法)、典客(管理少數民族)、宗正(管理皇族事務)、治粟內史(管理國家財政)、少府(管理皇帝的財政,以及國家政務)另外執金吾掌管京城治安,將作大匠掌管土木營建,大長秋管皇後旨意的傳達和後宮事務管理。


    他們與九卿合稱“十二卿”。


    魏晉以後,中央機構又進行了一次大的調整,尚書機構迅速發展。


    秦朝時的尚書台隻是屬於少府下麵的一個機構。


    魏晉以後尚書台從少府中獨立出來,改名為尚書省,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構。


    尚書省下分為各曹。


    到了隋唐時期,漸漸演化為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朝。


    即:吏部掌管官員的任免考核戶部掌管全國的土地、財政禮部掌管祭祀、教育和考試兵部掌管軍事刑部掌管司法工部掌管土木建築和交通六部形成後,九卿職權大大縮小了。


    武官西周時不設武官,官員文武兼管。


    到了春秋時期晉國設置中、上、下三軍,國軍任命軍隊統帥,才開始有了武官的設置,但是三軍將領仍然兼管政事。


    秦漢以後,武官的設置大致可以分為:警衛皇宮和京師的軍隊將領掌管軍事行政的武職領兵作戰的將帥西漢時,太尉(後改稱大司馬,東漢時又改了迴來)掌管全國的軍事行政,統兵作戰的武官有大將軍、車騎將軍等,還有名目繁多的雜號將軍。


    魏晉以後,大司馬、太尉、大將軍等成為了虛銜,沒有實權。


    都督中外諸軍事或大都督是全國最高統帥。


    西魏、北周實行府兵製。


    全國分為100個府,每府以郎將統領。


    隋朝和唐朝繼續實行府兵製。


    中央禁軍設十六衛。


    都督管數州的軍事。


    唐高宗以後,都督帶使持節的,稱為節度使。


    中唐以後,府兵製破壞,從募兵中組成中央禁軍,共十個軍。


    其中神策軍實力最強,設護軍中尉和中護軍,為禁軍統帥。


    唐代戰時有元帥、副元帥為最高統帥。


    元帥一般以皇族擔任,副元帥為大臣擔任。


    中唐以後又以宦官監軍,稱都監。


    唐代還有經略使、招討使、製置使、團練使等武職,多為節度使、觀察使、刺史等擔任。


    五代後周設殿前司,以都點檢為禁軍統帥。


    宋朝時,正規軍稱為禁兵。


    由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分別統領。


    教練武藝的軍官稱為都教頭,教頭。


    禁軍調度權歸樞密院,由皇帝親自指揮。


    南宋時,禁軍已經不存在,收編了諸將所轄部隊,稱為禦前軍。


    出兵時其統兵將領稱為“某州駐紮禦前諸軍都統製”。


    遼朝守衛京師的部隊稱為“禦帳親軍”,設侍衛司統領。


    警衛皇帝的部隊稱為“宮衛騎軍”,設宿衛司統領。


    北樞密院掌契丹兵馬,南樞密院掌漢人兵馬。


    作戰時設天下兵馬大元帥。


    金朝的皇帝親軍由殿前都點檢司統領。


    戰時設元帥府,由都元帥指揮。


    元朝成吉思汗的衛隊稱為“怯薛”。


    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


    明朝軍隊實行衛所製。


    皇帝親軍初為十二衛,後來增至二十六衛,錦衣衛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軍隊分為八旗和綠營兩大係統。


    臨時征召的部隊稱為勇軍,例如曾國藩的湘軍就是這種。


    監官與諫官中國古代職官的一個特點就是監官的發達。


    監官是監察各級官吏的。


    諫官則是規勸君主的過失,使其改正。


    隨著專製體製的加強,到了清朝時,監官與諫官已經合並,統稱為言官。


    監官的設置始於戰國,最初由禦史兼任。


    直到西漢末年,禦史才成為監察官的專稱。


    並一直沿用到清朝。


    諫官在西周時雖然沒有專職,但是公卿大夫都有進諫的職責。


    春秋初年齊桓公設大諫,為諫官設置的開始。


    秦漢時有諫官之職但是沒有專門機構。


    隋唐時,門下省逐漸成為諫官的主要機構。


    遼以後,諫官名存實亡,甚至不複存在。


    明清時,諫官的性質與監官相近。


    君主的秘書與文學侍從君主的秘書是從史官中分化出來的。


    主要負責君主詔令的起草、君主言行的記載、官書的編撰等。


    在商朝時就已經有太史、內史等富於秘書性質的官職。


    秦漢時期,禦史大夫為秘書之長。


    魏晉以後,中書省掌管秘書的工作。


    唐代時,又設翰林院,負責起草詔書和作為文學侍從。


    又有學士院,最為君主對文人的禮遇,學士的地位往往高於宰相。


    學官學官又叫教官,指主管教育的官員和政府任命的老師。


    西周時學校有師氏教武藝,樂正教詩書禮樂。


    秦朝和漢朝有博士官,教授經學。


    隋唐以後有國子監作為政府的學校,設有祭酒等職。


    宮廷事務官宮廷事務官是指為君主及其家屬服務的職官。


    它起源於君主的家臣。


    戰國時期設有少府,到秦漢時成為了九卿之一,其中設有很多官職,都是為君主服務的。


    魏晉以後,宮廷事務改由門下省負責。


    隋朝時改稱殿內省,唐朝改為殿中省。


    到了明朝,不設總管宮廷事務的機構,其職責由宦官和女官分掌。


    清朝則以內務府總管宮廷事務。


    地方長官另請參看中國行政區劃西周實行分封製,地方長官分為諸侯和大夫兩級。


    秦朝統一後,萬戶以上的縣稱為令,萬戶以下的縣稱長。


    漢代時,京師所在的郡分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相當於郡太守。


    另外,漢武帝時設13州,長官為刺史。


    京師所在州的長官稱為司隸校尉。


    唐朝時每道設觀察使,又有節度使為地方的軍政長官。


    到了宋代,縣一級的長官稱為知縣,府一級的長官稱為知府。


    明朝省級官員稱為承宣布政使司負責行政,都指揮使司管軍事,提刑按察使司管監察。


    中期以後,有總督,巡撫縱觀一省軍政。


    清朝於明朝大體相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婆娘有點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華唐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華唐路並收藏這個婆娘有點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