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袁熙領兵過來就是一頓好打,盡管馬騰內心很是不快,礙於當時的情形,隻得接受了袁熙的建議。


    雖然整個事件的前後看起來非常可笑,可馬騰偏偏他還真就沒有什麽辦法,讓別人削了一頓之後,還得再去歸順,委實是讓人鬱悶之極,歸順歸成這樣的,估計他馬騰還真就是千古第一人了。


    袁軍,帥帳之內。


    馬騰走到袁熙對麵,拱手施禮,道:“西涼馬騰,拜見袁大將軍!”


    袁熙伸手扶住馬騰,臉色頓時露出了深切的笑容,道:“馬將軍能夠前來相助袁某討伐曹操,迎奉天子,實乃是漢家功臣之首,令人不甚仰慕之,袁某此番前來關中,首先第一個想起的,就是馬將軍你老人家,您此番率兵前來,真是令袁某如久旱逢甘霖矣!”


    馬騰心下氣悶,麵上卻是毫不改色,你小子說的倒是好聽,剛才還指揮兵馬狠狠地打老夫,你當我傻呀?


    “老夫適才率三萬之眾前來投誠,不料想一個閃失衝撞了袁大將軍的虎威,實乃是慚愧之至,還望袁公海涵,勿要怪罪。”


    這話說起來像是賠罪道歉,實則是變相的跟袁熙討要個說法,馬騰心裏那個鬱悶啊。


    至於馬騰,為何稱唿袁熙為袁大將軍?


    皆是由於古代職官,世襲製度。


    由於夏朝到秦朝2000多年間的關於職官的資料很少,而且真偽難辨。


    很長一段時期研究職官要麽完全依據《周禮》,要麽忽略不談。


    但是《周禮》成書較晚,其中內容和銅器銘文相比多有不符,許多學者都認為不能完全依據此書來研究西周的職官。


    如果忽略,則這段時期的職官完全是個空白。


    現在一般以甲骨文、金文以及比較可靠的文獻來研究秦朝以前的職官製度。


    夏商時期夏商時期國家規模比較小,機構也簡單,沒有明確的職務分工。


    在這個時期,國家的君主稱為“後”或“王”。


    在王以下權力最大的是“史”,也稱為“巫”。


    他們是上帝與人間的溝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們傳達給君主,再由君主來執行。


    甲骨文中很多都是進行這種行為的紀錄。


    夏朝的職官如羲和(主管曆法)、大理(主管訴訟)等都是由巫史擔任的。


    巫史的職務一般是世襲的。


    此外,王的親屬子女也經常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但是大都沒有明確的職務名稱。


    商朝後期,王族的長老有稱為“父師”、“少師”的,對王負有輔佐、指導的責任,如箕子、比幹。


    這一時期的國君還有一些管理家務的奴仆,稱為臣、宰等。


    他們本來是一些奴隸,由於得到君主的寵信,有時也參與一些政事。


    西周-春秋時期這一時期國家的最高君主成為“王”,又稱“天子”、“天王”。


    王位一般由嫡長子(參看宗法)繼承,預定的王位繼承人稱為太子。


    王的正妻稱為“後”。


    此外,諸侯的封地稱為“國”,大夫的封地叫做“邑”。


    他們都是天子的臣民。


    王室機構是中央政府,諸侯和大夫的機構是地方政府。


    軍政大權掌握在王室和外戚的手裏,巫史的地位大大降低。


    王以下地位和權力最大的是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


    在王年幼或缺位時,可以代行王的權力。


    這一時期形成了以卿士為首的政務部門,是最高的政務官,兼掌軍事、行政、外交等事,一般由2、3人擔任。


    卿士以下,開始有明確的職務分工,司徒掌管土地和勞役;司馬掌管軍事;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建設;司寇掌管刑罰。


    太史的地位很高,與三公、卿士並列,但是其職權範圍小了很多,主要掌管曆法,起草政府文書,記載國家大事等。


    禦史掌管檔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禮儀和祭祀,樂師掌管音樂和教育。


    相是輔導君主禮儀的臨時職位,一般由諸侯、太史或大行人擔任。


    總管王家事務的稱“宰”,掌管王家膳食的稱“膳夫”,掌管王家車馬的稱太仆,負責王宮警衛和教習武藝的稱為“師氏”,王宮的衛士叫做虎賁。


    西周開始王宮使用宦官做雜役,稱為寺人。


    諸侯的職官設置與王室大致相同。


    執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世代相襲,稱為“卿”,但是不能稱為“卿士”。


    戰國-清朝末年,這一時期長達2300多年。


    君主地位非常高,權力高度集中。


    巫史和宗族的地位下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從的地位上升。


    秦朝以後,國家機構的設置日趨複雜,職務分工越來越細,職官的設置非常複雜。


    職官的分類中國的職官係統非常複雜,變化也比較多,下麵簡要介紹了各種類型的職官的沿革。


    國君是一國之主,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最大的官。


    戰國以前,國君稱為“後”或“王”。


    王是至尊的意思,代表上天統治人民,又稱為“天子”、“天王”。


    春秋之後,諸侯國也開始稱王。


    到了戰國,有的諸侯國甚至稱“帝”,但是未成定製。


    到了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才開始使用皇帝的稱唿,並一直沿襲到清朝的滅亡。


    受此影響,皇帝的正妻稱為皇後,皇帝的母親稱為皇太後。


    曆史上的一些少數民族政權,國君的稱號也不一樣,例如:單於(匈奴)昆莫(烏孫)候婁訇勒(高車)可汗(鮮卑、迴紇、柔然、突厥、契丹、蒙古)讚普(吐蕃)宰相宰相是國君之下最高的行政長官,曆代叫法不一,隻是一個通稱。


    參看宰相。


    中央各部門長官,從西周開始,政府部門開始分化。


    西周分為六個部門,各設長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


    到了秦朝統一後,進行了重大調整,形成了所謂的“九卿”。


    九卿包括: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和曆法、醫療)、郎中令(宮廷守衛、議論)、衛尉(掌管宮門警衛、朝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婆娘有點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華唐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華唐路並收藏這個婆娘有點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