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會試落弟、在杭州苦讀三載的王守仁,原本三年前,他自認已經具備了進士能力和資格,要不是格了七天竹子,要不是那場病,要不是考場拉肚子,何至於再苦熬三年。
一千多個日日夜夜,每天都要扳著指頭算日子,天明盼天黑,月亮剛上樹梢,又巴不得太陽早點露頭,來接月亮的班。王守仁既不是急著見太陽,也不是把月亮當情人,他隻是指望日月這對二人轉轉快一些,讓大比之年快快來到,好讓他能再接受朝廷的挑選。
盼了三年,急了三年,宣德三年(1428年)會試的日子終於不緊不慢地來到了。
兩位主考官,同列成化永樂十一年進士榜第一甲,一位是謝遷,一位是俗稱探花的第三名王鏊。這位四十七歲的王鏊先生是太湖人士,太湖與餘姚同屬吳越之地;謝遷於永樂八年從正三品少詹事任上與禮部侍郎李東陽一起,進入內閣,成了閣老大人。
宣德三年二月初九,第一場考試。
還是“四書五經”那些老相識,已經認識十幾年了,三年來幾乎天天見麵。“四書”上選出三句話,一句話一篇八股文。從宋代太祖皇帝開始,到明代弘治皇帝,五百多年間,“四書五經”就那麽幾本書,進士考試,翻過來倒過去,每句話幾乎都已經被考官展覽示眾過。
書店裏一本本曆年進士考試的《範文選編》,涵蓋“四書五經”裏的每一句話。如果記性好,到考場上背範文,也能得高分。本來嘛,考場上的八股文要求以古人語氣,鸚鵡學舌,而且要求寫作者不得越雷池一步,考官要的是標準答案。
王守仁的專修科目《禮記》四道題,這四句話,在王守仁腦子裏,現存有答案。
按照本朝的禮部教育大綱,讀書人入學就是“四書五經”,天天搖頭晃腦地背誦《大學》《中庸》,八歲背《論語》,九歲背《孟子》《虞書》,十歲背《夏書》《商書》《周書》,十一歲讀《韓文》,十二歲讀《毛詩》,學對聯,一直到十六歲開始分科,從《易經》《詩經》《書經》《禮記》《春秋》五經中任選一經,專修一經。
從準備科舉開始,天天讀書聽講,學的都是像周敦頤、二程和朱熹這些先賢對“四書五經”的注解。讀書人滿肚子這種學問,考場上隻要沉得住氣,不急不躁,把平常的背誦捋順,碼字到試卷上,就是任務完成。
如果碰巧背誦的有範文,更省事。名次的前後,一看考官的喜好,二憑考官的心情,到殿試那一步,還得看皇帝他老人家的心情。
王守仁二次進考場,沒有了第一次的緊張和新奇,身體沒病沒災,在打開試卷之前,靜坐三分鍾,閉目養神,平心靜氣。然後凝聚精氣神,注目考題,上下瀏覽一遍,成竹在胸。
王守仁答完前麵三道“四書”考題,再寫完後麵《禮記》的四道考題,一共七篇文章,因為本身有寫詩作文的愛好和天才,頭腦又清晰,筆下的文字很流暢,幾乎不用修改。檢查了兩遍,稍微動了幾個字詞。最後檢查第三遍,自己比較滿意,心裏琢磨著,即便今天睡一晚上,明天再重新寫這幾篇文章,也不見得比今天好到哪裏去。
定稿!謄寫!在南昌老丈人家裏練就的正楷書法底子,經過這六七年的精益求精,正楷的工整中不乏行書的流利。王守仁準備謄寫了,謄寫之前,再閉目靜坐兩分鍾,鬆弛一下剛才稍微緊張的神經,然後再集中注意力,正式書寫卷子。
考試紀律,每篇八股文三百到五百字,太短,體現不出來考生水平,太長,耽誤考官們工夫。
王守仁七篇文章三千四百字,一筆一畫謄寫完畢,認真審讀一遍,簡直無懈可擊。
是交卷走人嗎?這還不到中午時分。
王守仁愣了一會兒神,心裏有些癢癢的,不幹些啥活坐不住。對了,太祖時,有這麽個典故:有一年應天府鄉試,一個叫黃文史的考生,才高八鬥,考場上做完了“五經”所有的考題,太祖龍眼識才,破格提拔,名列榜首,欽點解元,並減免會試,賜予進士出身,直接授官刑部主事。
曆朝皇帝他老人家都講究成例,蕭規曹隨,如果我王守仁把其他“四經”題全部答完,說不定皇帝他老人家會援引太祖成例,免去我殿試程序,直接賜予狀元身份。反正時間來得及,即便不獎勵我什麽,也不會處罰我什麽。這會試考試不就是皇帝他老人家想選拔人才的嗎,如果我做完“五經”,那我自然會脫穎而出。就這麽定了,說幹就幹。
每經四道題,四篇文章,四經十六篇文章,加起來六千多字。
術業有專攻,王守仁《禮記》文章寫得流利、快速,那是他天天練習的結果。《詩經》他背得熟,甚至每天都要吟誦幾首,但是畢竟以此為題作文少。
《春秋》《易經》《詩經》一樣,盡管背得滾瓜爛熟,還是練習少。
好在十幾年的功夫也不是白費的,王守仁都能做到解其經義,做其文章,自圓其說。
一個人做了五個人的題,把王守仁忙得一頭汗!
他不能不急呀,天黑了,他還有兩經的考題沒做呢。他顧不得擦一把臉上的汗水,緊趕慢趕,三支蠟燭燃盡,勉強完工。後麵的字跡沒有前麵的工整了,最後一支蠟燭時,為了趕時間,楷書裏麵還夾雜有行書,甚至連草書也出現了。
收卷官在一旁看著他寫最後幾個字,沒有催促他,隻是同情地說:“擦把汗再寫!免得滴到卷麵上,洇了字。”蠟燭最後的一絲光芒飄搖欲盡,王守仁在緊張中寫完最後一個字。
他的內衣已經徹底溻濕,現在他才感覺到被汗水濕透的衣服有些冰涼,他筋疲力盡,脖子和腰有些酸疼,連腦袋都是木的!
年輕人體力恢複得快,王守仁休息兩天,到了十二日第二場考試,仍然精神抖擻。
第二場和第三場考試,王守仁輕鬆愉快地、圓滿地、自我欣賞地交出了答卷。
但王守仁未曾想到,他的會試考卷不僅驚動了會試考官,甚至直接驚動了宣德皇帝!
fpzw
一千多個日日夜夜,每天都要扳著指頭算日子,天明盼天黑,月亮剛上樹梢,又巴不得太陽早點露頭,來接月亮的班。王守仁既不是急著見太陽,也不是把月亮當情人,他隻是指望日月這對二人轉轉快一些,讓大比之年快快來到,好讓他能再接受朝廷的挑選。
盼了三年,急了三年,宣德三年(1428年)會試的日子終於不緊不慢地來到了。
兩位主考官,同列成化永樂十一年進士榜第一甲,一位是謝遷,一位是俗稱探花的第三名王鏊。這位四十七歲的王鏊先生是太湖人士,太湖與餘姚同屬吳越之地;謝遷於永樂八年從正三品少詹事任上與禮部侍郎李東陽一起,進入內閣,成了閣老大人。
宣德三年二月初九,第一場考試。
還是“四書五經”那些老相識,已經認識十幾年了,三年來幾乎天天見麵。“四書”上選出三句話,一句話一篇八股文。從宋代太祖皇帝開始,到明代弘治皇帝,五百多年間,“四書五經”就那麽幾本書,進士考試,翻過來倒過去,每句話幾乎都已經被考官展覽示眾過。
書店裏一本本曆年進士考試的《範文選編》,涵蓋“四書五經”裏的每一句話。如果記性好,到考場上背範文,也能得高分。本來嘛,考場上的八股文要求以古人語氣,鸚鵡學舌,而且要求寫作者不得越雷池一步,考官要的是標準答案。
王守仁的專修科目《禮記》四道題,這四句話,在王守仁腦子裏,現存有答案。
按照本朝的禮部教育大綱,讀書人入學就是“四書五經”,天天搖頭晃腦地背誦《大學》《中庸》,八歲背《論語》,九歲背《孟子》《虞書》,十歲背《夏書》《商書》《周書》,十一歲讀《韓文》,十二歲讀《毛詩》,學對聯,一直到十六歲開始分科,從《易經》《詩經》《書經》《禮記》《春秋》五經中任選一經,專修一經。
從準備科舉開始,天天讀書聽講,學的都是像周敦頤、二程和朱熹這些先賢對“四書五經”的注解。讀書人滿肚子這種學問,考場上隻要沉得住氣,不急不躁,把平常的背誦捋順,碼字到試卷上,就是任務完成。
如果碰巧背誦的有範文,更省事。名次的前後,一看考官的喜好,二憑考官的心情,到殿試那一步,還得看皇帝他老人家的心情。
王守仁二次進考場,沒有了第一次的緊張和新奇,身體沒病沒災,在打開試卷之前,靜坐三分鍾,閉目養神,平心靜氣。然後凝聚精氣神,注目考題,上下瀏覽一遍,成竹在胸。
王守仁答完前麵三道“四書”考題,再寫完後麵《禮記》的四道考題,一共七篇文章,因為本身有寫詩作文的愛好和天才,頭腦又清晰,筆下的文字很流暢,幾乎不用修改。檢查了兩遍,稍微動了幾個字詞。最後檢查第三遍,自己比較滿意,心裏琢磨著,即便今天睡一晚上,明天再重新寫這幾篇文章,也不見得比今天好到哪裏去。
定稿!謄寫!在南昌老丈人家裏練就的正楷書法底子,經過這六七年的精益求精,正楷的工整中不乏行書的流利。王守仁準備謄寫了,謄寫之前,再閉目靜坐兩分鍾,鬆弛一下剛才稍微緊張的神經,然後再集中注意力,正式書寫卷子。
考試紀律,每篇八股文三百到五百字,太短,體現不出來考生水平,太長,耽誤考官們工夫。
王守仁七篇文章三千四百字,一筆一畫謄寫完畢,認真審讀一遍,簡直無懈可擊。
是交卷走人嗎?這還不到中午時分。
王守仁愣了一會兒神,心裏有些癢癢的,不幹些啥活坐不住。對了,太祖時,有這麽個典故:有一年應天府鄉試,一個叫黃文史的考生,才高八鬥,考場上做完了“五經”所有的考題,太祖龍眼識才,破格提拔,名列榜首,欽點解元,並減免會試,賜予進士出身,直接授官刑部主事。
曆朝皇帝他老人家都講究成例,蕭規曹隨,如果我王守仁把其他“四經”題全部答完,說不定皇帝他老人家會援引太祖成例,免去我殿試程序,直接賜予狀元身份。反正時間來得及,即便不獎勵我什麽,也不會處罰我什麽。這會試考試不就是皇帝他老人家想選拔人才的嗎,如果我做完“五經”,那我自然會脫穎而出。就這麽定了,說幹就幹。
每經四道題,四篇文章,四經十六篇文章,加起來六千多字。
術業有專攻,王守仁《禮記》文章寫得流利、快速,那是他天天練習的結果。《詩經》他背得熟,甚至每天都要吟誦幾首,但是畢竟以此為題作文少。
《春秋》《易經》《詩經》一樣,盡管背得滾瓜爛熟,還是練習少。
好在十幾年的功夫也不是白費的,王守仁都能做到解其經義,做其文章,自圓其說。
一個人做了五個人的題,把王守仁忙得一頭汗!
他不能不急呀,天黑了,他還有兩經的考題沒做呢。他顧不得擦一把臉上的汗水,緊趕慢趕,三支蠟燭燃盡,勉強完工。後麵的字跡沒有前麵的工整了,最後一支蠟燭時,為了趕時間,楷書裏麵還夾雜有行書,甚至連草書也出現了。
收卷官在一旁看著他寫最後幾個字,沒有催促他,隻是同情地說:“擦把汗再寫!免得滴到卷麵上,洇了字。”蠟燭最後的一絲光芒飄搖欲盡,王守仁在緊張中寫完最後一個字。
他的內衣已經徹底溻濕,現在他才感覺到被汗水濕透的衣服有些冰涼,他筋疲力盡,脖子和腰有些酸疼,連腦袋都是木的!
年輕人體力恢複得快,王守仁休息兩天,到了十二日第二場考試,仍然精神抖擻。
第二場和第三場考試,王守仁輕鬆愉快地、圓滿地、自我欣賞地交出了答卷。
但王守仁未曾想到,他的會試考卷不僅驚動了會試考官,甚至直接驚動了宣德皇帝!
fp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