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船隊至蘇門達剌後,代表大明舉行了正式的封王儀式,並贈送禮品,進一步加強了兩國友好關係。麵對大明朝廷對蘇門答剌國的公開支持,爪哇國不得不有所顧忌,被迫放棄侵占蘇門答剌的野心。
為表達對大明的感激之情,蘇門達剌國王每年均會遣使朝貢大明,同時支持鄭和船隊在蘇門達剌設立“官廠”,並在人力與建築材料等方麵提供許多幫助,因此蘇門達剌官廠的建設進展順利,成為鄭和船隊遠航西洋各國的另一個重要的後勤基地。
結束了對蘇門達剌的訪問後,除留下小部分官兵駐守官廠,鄭和率下西洋船隊自蘇門答剌啟航,經過三晝夜航行,來到南浡裏國。
南浡裏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達剌班達亞齊一帶),為蘇門答剌島上的一個古國,元代稱之為“南巫裏”。
南浡裏隻有千餘戶居民,幾乎都是迴族,信奉***教。百姓大多以捕魚撈蝦為生。南浡裏西北海域的帽山島(今名韋島)為蘇門答臘西北端海上最大島嶼,扼守馬六甲海峽西部的出入口,是東、西洋海上交通的樞紐之地。帽山島上多丘陵,樹木茂密,最高峰六百餘米,為附近海上航線顯著標誌。
南浡裏雖為小國,但鄭和船隊一樣尊重。鄭和代表永樂帝向南浡裏國王馬哈麻沙頒布了國王璽印,贈送了錦綺、羅紗、彩幣等禮品。
結束了對南浡裏的短暫訪問,鄭和船隊啟航前往錫蘭山國。
船隊自帽山島駛向印度洋,開始在浩瀚的印度洋上航行,經過十幾天的航行,船隊抵達錫蘭山國的別羅裏港口。
錫蘭山國(今天的斯裏蘭卡)是位於印度東南方的一個島國,居民多為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人,是一人崇信佛教的國度。錫蘭山國是鄭和船隊至印度洋沿岸諸國及西亞各國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其港口別羅裏在錫蘭山國西南岸,是下西洋船隊進入印度洋後在南亞地區駐泊的第一個海港。
但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不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作為佛教國度的君主,亞烈苦奈兒卻不信仰佛教,對內施暴虐待國民,對外侵略擴張,經常襲擾、劫掠海上過往商船與使節。在亞烈苦奈兒暴政的影響下,錫蘭山海域海盜猖獗,嚴重妨礙了東西方正常的海上交通。
鄭和此次來到錫蘭山國訪問,本著睦鄰友好的精神,規勸亞烈苦奈兒國王崇敬佛教,改邪歸正。可事與願違,亞苦烈奈兒不僅拒絕鄭和的勸告,反而勃然大怒,暗地裏企圖劫掠鄭和船隊。
幸得鄭和船隊上的錦衣衛十分了得,自下船之後,便開始查探各類信息,查探錫蘭山國軍隊的異動。當錦衣衛將錫蘭山國軍隊異動的情況緊急報於鄭和時,鄭和忽覺這錫蘭山國對自己的船隊不懷好意,從大局出發,避免與錫蘭山國的軍事衝突,船隊隻好提前離開錫蘭山國,前往小葛蘭國(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奎隆)、柯枝國(今印度南部西海岸科欽)、古裏(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卡拉拉邦的卡利卡特,今又譯作科澤科德)等國家訪問。
下西洋船隊自錫蘭山國別羅裏港出發,向西航行約一周後,到達小葛蘭國。
小葛蘭是個西亞小國,位於印度半島的西南沿海,東連大山,西瀕大海,為古印度西南沿海著名的商業港口。
小葛蘭人信奉佛教,崇敬大象和牛,婚喪禮儀與錫蘭山國基本相同。這裏氣候炎熱,土地貧瘠,糧食主要依靠自鄰近的榜葛剌國(今孟加拉國)進口,大米為主食。
民眾每日三餐,皆以酥油拌飯,手抓而食。
船隊至小葛蘭國後,鄭和向國王贈送了禮品,表達了兩國互通友好之誼,隨後進行了一些貿易活動。結束小葛蘭國訪問之後,船隊來到與葛蘭接壤的鄰國柯枝。
柯枝國為古印度西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氣候四季常暖如春。每年夏天雨季來臨時,大雨滂沱,街市成河。但八月至次年三月則進入旱季,雨水稀少,當地人稱之謂:“半年落雨半年晴”。
柯枝國皆鎖俚人,即南印度泰米爾人,他們頭纏黃白布,下身在腰圍一條紵絲手巾,再用一塊鮮紵絲纏腰,名叫“壓腰”。柯枝國人分五等:一等名“南毗”,是僧侶貴族,平常不從事營利性職業,與國王同屬一個等級;二等“迴迴人”,主要是大食、波斯人,即今天的阿拉伯人和伊朗人,信仰***教;三等人名“哲地”,此類人多是有錢的富巨賈;四等人“革令”,此類人許多專門替人作牙保(代人銷售貨物之人);五等人名“木瓜”,社會地位最為低賤,他們主要居住在海邊,以打漁、砍柴或替人挑擔為生。
木瓜的住房房簷不許超過三尺,違者將被懲處。木瓜不被允許穿長衣,上衣不許過臍,下衣不許過膝。木瓜外出,若遇南毗、哲地等級之人,必須伏地恭候高等級之人過去,方能起身繼續前行。
柯枝還有一類人稱為“濁肌”,他們是奉行修行的道人,可娶妻成家,妻子常跟隨一起雲遊四方,到富裕人家化齋,總能得到少量錢、糧的布施。濁肌人自出生後就不剃發,也不梳理頭發,偶爾頭發散亂或長了,便用酥油將頭發搓成條狀,披在腦後。
由於天氣炎熱和貧窮,他們身上穿衣甚少,僅用拇指粗的黃藤纏繞腰間。濁肌人手持海螺,一邊吹奏,一邊行進,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景觀。
在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使節尹慶便出使柯枝國,向柯枝國一贈送銷金帳幔、織金文綺、彩帛與華蓋等禮品,次年,柯枝國王可亦裏亦派遣使節完者答兒來華迴訪,並進獻本國特產。
鄭和至柯枝國後,拜訪國王可亦裏,贈送珍貴禮物,表達進一步發展兩國關係的願望,同時,鄭和還與國王商談關於貼木兒帝國企圖入侵大明帝國一事……
為表達對大明的感激之情,蘇門達剌國王每年均會遣使朝貢大明,同時支持鄭和船隊在蘇門達剌設立“官廠”,並在人力與建築材料等方麵提供許多幫助,因此蘇門達剌官廠的建設進展順利,成為鄭和船隊遠航西洋各國的另一個重要的後勤基地。
結束了對蘇門達剌的訪問後,除留下小部分官兵駐守官廠,鄭和率下西洋船隊自蘇門答剌啟航,經過三晝夜航行,來到南浡裏國。
南浡裏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達剌班達亞齊一帶),為蘇門答剌島上的一個古國,元代稱之為“南巫裏”。
南浡裏隻有千餘戶居民,幾乎都是迴族,信奉***教。百姓大多以捕魚撈蝦為生。南浡裏西北海域的帽山島(今名韋島)為蘇門答臘西北端海上最大島嶼,扼守馬六甲海峽西部的出入口,是東、西洋海上交通的樞紐之地。帽山島上多丘陵,樹木茂密,最高峰六百餘米,為附近海上航線顯著標誌。
南浡裏雖為小國,但鄭和船隊一樣尊重。鄭和代表永樂帝向南浡裏國王馬哈麻沙頒布了國王璽印,贈送了錦綺、羅紗、彩幣等禮品。
結束了對南浡裏的短暫訪問,鄭和船隊啟航前往錫蘭山國。
船隊自帽山島駛向印度洋,開始在浩瀚的印度洋上航行,經過十幾天的航行,船隊抵達錫蘭山國的別羅裏港口。
錫蘭山國(今天的斯裏蘭卡)是位於印度東南方的一個島國,居民多為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人,是一人崇信佛教的國度。錫蘭山國是鄭和船隊至印度洋沿岸諸國及西亞各國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其港口別羅裏在錫蘭山國西南岸,是下西洋船隊進入印度洋後在南亞地區駐泊的第一個海港。
但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不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作為佛教國度的君主,亞烈苦奈兒卻不信仰佛教,對內施暴虐待國民,對外侵略擴張,經常襲擾、劫掠海上過往商船與使節。在亞烈苦奈兒暴政的影響下,錫蘭山海域海盜猖獗,嚴重妨礙了東西方正常的海上交通。
鄭和此次來到錫蘭山國訪問,本著睦鄰友好的精神,規勸亞烈苦奈兒國王崇敬佛教,改邪歸正。可事與願違,亞苦烈奈兒不僅拒絕鄭和的勸告,反而勃然大怒,暗地裏企圖劫掠鄭和船隊。
幸得鄭和船隊上的錦衣衛十分了得,自下船之後,便開始查探各類信息,查探錫蘭山國軍隊的異動。當錦衣衛將錫蘭山國軍隊異動的情況緊急報於鄭和時,鄭和忽覺這錫蘭山國對自己的船隊不懷好意,從大局出發,避免與錫蘭山國的軍事衝突,船隊隻好提前離開錫蘭山國,前往小葛蘭國(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奎隆)、柯枝國(今印度南部西海岸科欽)、古裏(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卡拉拉邦的卡利卡特,今又譯作科澤科德)等國家訪問。
下西洋船隊自錫蘭山國別羅裏港出發,向西航行約一周後,到達小葛蘭國。
小葛蘭是個西亞小國,位於印度半島的西南沿海,東連大山,西瀕大海,為古印度西南沿海著名的商業港口。
小葛蘭人信奉佛教,崇敬大象和牛,婚喪禮儀與錫蘭山國基本相同。這裏氣候炎熱,土地貧瘠,糧食主要依靠自鄰近的榜葛剌國(今孟加拉國)進口,大米為主食。
民眾每日三餐,皆以酥油拌飯,手抓而食。
船隊至小葛蘭國後,鄭和向國王贈送了禮品,表達了兩國互通友好之誼,隨後進行了一些貿易活動。結束小葛蘭國訪問之後,船隊來到與葛蘭接壤的鄰國柯枝。
柯枝國為古印度西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氣候四季常暖如春。每年夏天雨季來臨時,大雨滂沱,街市成河。但八月至次年三月則進入旱季,雨水稀少,當地人稱之謂:“半年落雨半年晴”。
柯枝國皆鎖俚人,即南印度泰米爾人,他們頭纏黃白布,下身在腰圍一條紵絲手巾,再用一塊鮮紵絲纏腰,名叫“壓腰”。柯枝國人分五等:一等名“南毗”,是僧侶貴族,平常不從事營利性職業,與國王同屬一個等級;二等“迴迴人”,主要是大食、波斯人,即今天的阿拉伯人和伊朗人,信仰***教;三等人名“哲地”,此類人多是有錢的富巨賈;四等人“革令”,此類人許多專門替人作牙保(代人銷售貨物之人);五等人名“木瓜”,社會地位最為低賤,他們主要居住在海邊,以打漁、砍柴或替人挑擔為生。
木瓜的住房房簷不許超過三尺,違者將被懲處。木瓜不被允許穿長衣,上衣不許過臍,下衣不許過膝。木瓜外出,若遇南毗、哲地等級之人,必須伏地恭候高等級之人過去,方能起身繼續前行。
柯枝還有一類人稱為“濁肌”,他們是奉行修行的道人,可娶妻成家,妻子常跟隨一起雲遊四方,到富裕人家化齋,總能得到少量錢、糧的布施。濁肌人自出生後就不剃發,也不梳理頭發,偶爾頭發散亂或長了,便用酥油將頭發搓成條狀,披在腦後。
由於天氣炎熱和貧窮,他們身上穿衣甚少,僅用拇指粗的黃藤纏繞腰間。濁肌人手持海螺,一邊吹奏,一邊行進,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景觀。
在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使節尹慶便出使柯枝國,向柯枝國一贈送銷金帳幔、織金文綺、彩帛與華蓋等禮品,次年,柯枝國王可亦裏亦派遣使節完者答兒來華迴訪,並進獻本國特產。
鄭和至柯枝國後,拜訪國王可亦裏,贈送珍貴禮物,表達進一步發展兩國關係的願望,同時,鄭和還與國王商談關於貼木兒帝國企圖入侵大明帝國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