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北重鎮、古城西安相約,一定要留出充分的時間。在西安緩步徐行,我仿佛走進了一冊厚重的曆史畫卷,穿行在深沉、華麗、生動的故事裏。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在從古到今的曾用名中,以“長安”最為長久和著名。從飛機上透過舷窗俯瞰,這座城是一張標準的圍棋盤,縱橫十九道,將整個城區分成三百六十一個方格,煞是齊整。漢唐時期,長安是中國對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繁華都市。而它的街路建設卻一律橫平豎直,清晰好記,四通八達,至今依然。走在這樣的街路上,即使路癡如我,也不會迷失方向。於是我心上湧出一個念頭:這是不是最初的大道至簡呢?如果人生之路,也這般平直,世間該消弭多少迷惘、悲苦和悔恨啊!漫步於濃陰蔽日的法國梧桐樹下,我腳底踏過的可能就是如假包換的秦磚漢瓦。小巷轉角處的一個石輥,屋頂重簷下的一塊瓦當,都在向我無聲地訴說著它的前世榮華。前方是古意盎然的宏闊建築,耳朵裏充盈著的是鍾鼓和鼓樓的晨鍾暮鼓。一下子,我仿佛穿越到了悠悠古日——想像那時的自己,或許是一介書生,青巾布衫,正捧著裝滿書的竹篋,徐步走過青磚曆曆的書院門,來到正在建設中的碑林。如林的碑石間,我鐫刻下詩文字畫,也鐫刻下彼時的才情和心情,留給未來的人們細細品鑒。落日的餘暉將巍峨的大雁塔塗成亮金色。這座塔及塔下的慈恩寺,以“唐僧取經”的故事而馳名。相傳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從西天取經歸來,為保存和翻譯經典而親自主持修建起這座塔和這個寺,他是這裏的第一任住持方丈。塔身七層,通高64.5米,曆經1400多年雨雪風霜,今日仍堅韌挺立,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瞻者。塔身和寺院,均青灰外表,古樸大氣,肅正端嚴。我想,玄奘攜弟子人,為取經曆經千難萬險,走過數萬裏的長路。待迴歸帝都,他在這裏安頓下來,翻譯經卷,研修佛理。靜寺清燈,他心海中可曾映現取經路上的波瀾故事?想起曾經的人、神、怪、妖,心中是不是憑添了更多的寬容和悲憫?西安城牆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城牆。走在上麵,仿佛走在大道上。閑適的午後,我租一輛自行車,在城牆上邊騎邊看。一邊城內,一邊城外,一雙眼睛裏是兩個世界。有人說,這座明朝建造的城牆,厚達數十米,外圍護城河,工程浩大,固若金湯,卻虛有其表,從未經曆過戰火的考驗。真的是這樣嗎?城上老者告訴我,其實不然。在近代史上,西安曾經受了一場殘酷的戰爭。軍閥內戰的時候,西安城被敵軍包圍長達8個月,全城多達四分之一的軍民在圍城和奮戰中死亡。但最終,多達十萬的軍閥部隊依舊沒能成功攻入西安城內,即使是挖掘地道並且在內裝填了大量的火藥,也依舊未能將西安城牆撼動半分。由此可見,這座堅固的城池絕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我覺得,它是一個圍護,厚重的身軀默默無言,囿護著城裏的繁華、財富和秩序,維係著城內百姓的煙火日常、飲食歌舞。厚厚的城垛、牢固的城門,那種堅強的承載,無聲中充盈著多少熱血悲情?我走著想著,看見玄月初上,碧空澄淨。我聽到有人在城牆下吹磒,古樸的樂音,淒清悠長,宛若歌哭,心中不禁升起懷古的情愫。清晨,我步出城門,沿著筆直的大道向東,迎麵灞柳披拂,把我牽進另一段長安故事。驪山,位於西安東部,山勢逶迤,樹木蔥蘢,遠望猶如一匹蒼黛色的駿馬,故而得名。山中的烽火台,記載著周幽王戲諸侯的故事,褒姒一笑傾城,鑄成千古教訓;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發動“西安事變”的兵諫亭,銘刻著英雄愛國興兵、共禦外侮的佳話。一抑一揚,一貶一褒,都載入史冊,令人唏噓感歎。個中是非,人心鏡明;何棄何取,令人深思。秦,強大的國度,這一點,從驪山腳下兵馬俑驚人壯觀的陣列裏就可以看出。兵馬俑是秦始皇的從葬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三個坑共約有兩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是世上無與倫比的地下軍陣。俑坑按照兵法布置,整個軍陣布局嚴密,酷似待發之勢,令人聯想到當年始皇帝金戈鐵馬、橫掃六合、所向披靡的聲威。然而,這樣的強大,卻並未長久。秦,是嚴酷的,俗稱暴秦。而秦又是功績卓著的,統一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愛耶?恨耶?我心中沒有答案。景區外圍,眾多的當地百姓熱情地用漢語和生硬的英語,向中外遊客推介著小擺件、皮影等各色紀念品。我想著“tow毛加tow毛等於four毛”的段子,不禁啞然失笑。穿過旅遊商業的滾滾紅塵,可以看見一個個農家院落。火紅的石榴花從院牆上探出頭來,搖曳著滿枝熱烈的濃情,讓人心中油然升起對生活的真摯愛戀。我記得旅遊手冊上說,兵馬俑都是以一個個真人為原型燒製的,那麽當年那些作為原型的士兵,是否也見過這火紅的石榴花?戎馬征戰中,時刻麵臨著傷亡,他們心中是否也滿含著對生活、對愛情的萬般留戀不舍?這一切,都已同兵馬俑雄壯的陣列一起,被塵埋於曆史的滾滾長河之下。陣列尚有出土的時日,而那些人心中的情感和向往,卻已隨歲月湮滅,讓人無從尋覓。“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從幼年起,我就深深喜愛白居易《長恨歌》中這綺麗傳神的詩句。驪山腳下的華清池,是馳名中外的皇家園林,因為有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浪漫悲情的愛情故事而聲名遠播。楊玉環是中國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十七歲時便長得如花似玉,貌若天仙。然而她的命運,卻如“玉”般脆弱,無“環”的圓滿。唐玄宗首次召見楊玉環,就是在華清池,當時這裏還叫溫泉宮,他們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也由此啟幕。隨後,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第二年,擴建溫泉宮時,唐玄宗專門為楊貴妃修建了海棠湯,真可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在驪山的長生殿裏,農曆七月初七,兩人立下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誓言。誰曾想“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攜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因將士相逼,玄宗不得已賜死了楊貴妃——“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麵救不得,迴看血淚相合流”,那是何等的生離死別、慘烈悲傷。我覺得,華清池是楊貴妃的福地,在這裏,她得遇真愛;而華清池也是她悲劇的根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誰動她我跟誰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阿棠愛吃香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阿棠愛吃香菜並收藏誰動她我跟誰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