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真心假意
漢末:從交州開始製霸 作者:左牽黃右擎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甘寧上岸後,海風輕拂,波光粼粼。
海岸邊,三艘樓船靜靜地停泊,仿佛在守護著這片海域。
其餘船隻在甘寧的目光中逐漸掉頭,向東駛去,船帆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
周瑜與孫策聽聞遠去的船隊,並未過多思索。他們相信,這三艘樓船足以應對一切可能發生的變故。此時,他們的心思都集中在甘寧身上,而對於船隊的去向,似乎並未放在心上。
酒香飄逸,宴席之上的氣氛隨著酒意的熏陶愈發濃厚。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賓客們的臉頰上都泛起了紅暈,笑語喧嘩,氣氛熱烈非常。
孫策坐在主位上,眼神中透露出一絲銳利,他輕輕放下手中的酒杯,打破了熱鬧的喧囂,開口問道:“甘寧將軍,您遠道而來,不知有何貴幹?”
甘寧坐在席間,一副豪放不羈的模樣,他敞開衣襟,大笑聲中帶著幾分粗獷,大大咧咧地迴答:“哈哈,孫策將軍,越王他老人家說了,咱們早晚都是一家人,今日特派我來此,就是要問問二位將軍,可願意拜倒在越王的麾下,共謀天下大業?”
甘寧的話音落下,宴席上的氣氛似乎凝固了一瞬,眾人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集中在了孫策的身上,等待著他的迴答。
孫策聞言,眉頭微微一挑,手中的酒杯輕輕晃動,語氣平靜地迴應:“甘寧將軍,此話當真?”
甘寧哈哈一笑,拍拍桌子,豪爽地說:“孫策將軍、周瑜將軍,你們都是聰明人,何必拐彎抹角。越王誠意滿滿,隻要你們願意歸順,封侯拜將,不在話下。”
甘寧微笑著迴答:“兩位將軍,越王士徽此番之意,是想與二位將軍共謀大業。他深知兩位英勇善戰,特此送上這份詔書,以表誠意。”
孫策聞言,眼神中閃過一絲興奮,拍案而起:“好!正合我意。能與越王攜手共進,共創輝煌,實乃人生一大快事!”
孫策接過詔書,目光掃過那遒勁的筆觸,隻見詔書上寫著:“朕以赤誠之心,任命孫策為幽州牧,總領一方,望其鎮守邊疆,安撫百姓,共創盛世。任命周瑜為遼東太守,望其施展才華,造福一方。”孫策眼中閃過一絲激動,深知此乃重任在肩,必將全力以赴。
周瑜聽後,臉上也露出滿意的笑容,他拱手作揖,恭敬地說:“越王如此看重我與孫策將軍,我們自當肝腦塗地,不負聖恩。”
甘寧點頭稱讚:“兩位將軍果然爽快,越王得知此事,定會大喜過望。越王的宏圖偉業,正需要像二位將軍這樣的人才。待你們歸順之後,我國必將如虎添翼,雄踞一方。”
孫策與周瑜相視一笑,心中早已有了共識。
酒宴的喧囂逐漸散去,夜色愈發濃重。孫策與周瑜步出宴席,來到一處幽靜的庭院。月光灑在兩人身上,映照出他們凝重的神色。
孫策停下腳步,轉身望向周瑜,語氣嚴肅地問道:“公瑾,我們真的要歸順越王嗎?”
周瑜沉吟片刻,點了點頭,然而,緊接著他又搖了搖頭,眼神中透露出複雜的情緒。
“伯符,歸順越王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時的安寧,但長遠來看,我們還需謹慎行事。越王雖強,但他的野心勃勃,我們不可不防。”
周瑜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夜色,看到了遠方那場即將到來的風暴。
“魏王曹操與越王士徽,雖非血脈相連,卻情同手足,貴為兄弟。士徽多次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助魏王一臂之力,方使得曹操有了今日的輝煌成就。”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精光,繼續說道:“然而,這天下終究是容不下兩位英雄的。魏王雄心勃勃,欲一統天下,而越王亦非池中之物,他的野心絕不亞於魏王。我猜測,兩人之間的情誼終將因為權力的爭奪而破裂,一場大戰在所難免,而這戰,將決定天下的歸屬。”
孫策聽後,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
“既然如此,我們更不能坐以待斃。我們必須早做打算,以免在這場風暴中被吞噬。”
周瑜的目光如同銳利的劍芒,穿透了夜色的寧靜,直指那遠在遼西的潛在威脅。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決心:“如今,我們要防備的,不再是越王士徽與魏王曹操,而是那潛龍在淵的劉備。他蟄伏遼西,暗中積聚力量,不可小覷。”
“伯符,你已被任命為幽州牧,是時候拿迴屬於我們的東西了,將那遼西之地納入我們的版圖,鞏固我們的根基。”
孫策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興奮的光芒,他深知周瑜所言非虛,劉備的崛起確實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點頭應道:“公瑾所言極是,劉備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但我們有公瑾的智謀,有江東子弟的勇猛,何懼之有?”
在遼東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世家大族曆來對權力變遷持謹慎態度。然而,當越國艦隊乘風破浪,強勢登陸遼東郡時,原本對孫策、周瑜身份持懷疑態度的遼東世家,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諸位,越國艦隊的到來,無疑打破了我們遼東的平靜。孫策、周瑜二人,我們之前多有懷疑,如今他們的身份和實力已經毋庸置疑。”
“確實,我們世家曆來對權力變遷都保持警惕。但今日目睹越國艦隊的威勢,不得不讓人另眼相看。”
那天,海風唿嘯,戰船林立,孫策、周瑜率領的越國艦隊如同天降神兵,震撼了遼東郡的世家們。他們目睹了周瑜的英姿颯爽,領略了他的雄才大略,心中不禁產生了敬畏之情。
“是啊,我也有所耳聞,周瑜發布的政令,條理清晰,深得民心。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這位年輕的將領。”
“我也看到了,孫策不僅武藝超群,而且治軍嚴明。”原本的疑慮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對這位年輕將領的敬仰。
越國艦隊登陸後,周瑜迅速發布了一係列政令,旨在穩定局勢、安撫民心。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繼續觀望,還是積極響應他的政令?”
“觀望已無必要,越國艦隊的登陸已經證明了一切。我們應該順應時勢,支持孫策,為遼東帶來新的生機。”
“好,既然如此,我們就聯名發出聲明,支持周瑜的政令,為遼東的穩定和發展盡一份力。”
這些政令傳達到遼東世家,他們紛紛響應,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世家們深知,順應時代潮流、擁護英才,才是明智之舉。
一時間,遼東郡各地,世家子弟紛紛投筆從戎,願為周瑜效力;家主們則慷慨解囊,籌集糧草物資,支持越國軍隊。原本對周瑜政令持觀望態度的世家,如今成了政令的堅定執行者。
海岸邊,三艘樓船靜靜地停泊,仿佛在守護著這片海域。
其餘船隻在甘寧的目光中逐漸掉頭,向東駛去,船帆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
周瑜與孫策聽聞遠去的船隊,並未過多思索。他們相信,這三艘樓船足以應對一切可能發生的變故。此時,他們的心思都集中在甘寧身上,而對於船隊的去向,似乎並未放在心上。
酒香飄逸,宴席之上的氣氛隨著酒意的熏陶愈發濃厚。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賓客們的臉頰上都泛起了紅暈,笑語喧嘩,氣氛熱烈非常。
孫策坐在主位上,眼神中透露出一絲銳利,他輕輕放下手中的酒杯,打破了熱鬧的喧囂,開口問道:“甘寧將軍,您遠道而來,不知有何貴幹?”
甘寧坐在席間,一副豪放不羈的模樣,他敞開衣襟,大笑聲中帶著幾分粗獷,大大咧咧地迴答:“哈哈,孫策將軍,越王他老人家說了,咱們早晚都是一家人,今日特派我來此,就是要問問二位將軍,可願意拜倒在越王的麾下,共謀天下大業?”
甘寧的話音落下,宴席上的氣氛似乎凝固了一瞬,眾人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集中在了孫策的身上,等待著他的迴答。
孫策聞言,眉頭微微一挑,手中的酒杯輕輕晃動,語氣平靜地迴應:“甘寧將軍,此話當真?”
甘寧哈哈一笑,拍拍桌子,豪爽地說:“孫策將軍、周瑜將軍,你們都是聰明人,何必拐彎抹角。越王誠意滿滿,隻要你們願意歸順,封侯拜將,不在話下。”
甘寧微笑著迴答:“兩位將軍,越王士徽此番之意,是想與二位將軍共謀大業。他深知兩位英勇善戰,特此送上這份詔書,以表誠意。”
孫策聞言,眼神中閃過一絲興奮,拍案而起:“好!正合我意。能與越王攜手共進,共創輝煌,實乃人生一大快事!”
孫策接過詔書,目光掃過那遒勁的筆觸,隻見詔書上寫著:“朕以赤誠之心,任命孫策為幽州牧,總領一方,望其鎮守邊疆,安撫百姓,共創盛世。任命周瑜為遼東太守,望其施展才華,造福一方。”孫策眼中閃過一絲激動,深知此乃重任在肩,必將全力以赴。
周瑜聽後,臉上也露出滿意的笑容,他拱手作揖,恭敬地說:“越王如此看重我與孫策將軍,我們自當肝腦塗地,不負聖恩。”
甘寧點頭稱讚:“兩位將軍果然爽快,越王得知此事,定會大喜過望。越王的宏圖偉業,正需要像二位將軍這樣的人才。待你們歸順之後,我國必將如虎添翼,雄踞一方。”
孫策與周瑜相視一笑,心中早已有了共識。
酒宴的喧囂逐漸散去,夜色愈發濃重。孫策與周瑜步出宴席,來到一處幽靜的庭院。月光灑在兩人身上,映照出他們凝重的神色。
孫策停下腳步,轉身望向周瑜,語氣嚴肅地問道:“公瑾,我們真的要歸順越王嗎?”
周瑜沉吟片刻,點了點頭,然而,緊接著他又搖了搖頭,眼神中透露出複雜的情緒。
“伯符,歸順越王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時的安寧,但長遠來看,我們還需謹慎行事。越王雖強,但他的野心勃勃,我們不可不防。”
周瑜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夜色,看到了遠方那場即將到來的風暴。
“魏王曹操與越王士徽,雖非血脈相連,卻情同手足,貴為兄弟。士徽多次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助魏王一臂之力,方使得曹操有了今日的輝煌成就。”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精光,繼續說道:“然而,這天下終究是容不下兩位英雄的。魏王雄心勃勃,欲一統天下,而越王亦非池中之物,他的野心絕不亞於魏王。我猜測,兩人之間的情誼終將因為權力的爭奪而破裂,一場大戰在所難免,而這戰,將決定天下的歸屬。”
孫策聽後,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
“既然如此,我們更不能坐以待斃。我們必須早做打算,以免在這場風暴中被吞噬。”
周瑜的目光如同銳利的劍芒,穿透了夜色的寧靜,直指那遠在遼西的潛在威脅。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決心:“如今,我們要防備的,不再是越王士徽與魏王曹操,而是那潛龍在淵的劉備。他蟄伏遼西,暗中積聚力量,不可小覷。”
“伯符,你已被任命為幽州牧,是時候拿迴屬於我們的東西了,將那遼西之地納入我們的版圖,鞏固我們的根基。”
孫策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興奮的光芒,他深知周瑜所言非虛,劉備的崛起確實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點頭應道:“公瑾所言極是,劉備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但我們有公瑾的智謀,有江東子弟的勇猛,何懼之有?”
在遼東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世家大族曆來對權力變遷持謹慎態度。然而,當越國艦隊乘風破浪,強勢登陸遼東郡時,原本對孫策、周瑜身份持懷疑態度的遼東世家,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諸位,越國艦隊的到來,無疑打破了我們遼東的平靜。孫策、周瑜二人,我們之前多有懷疑,如今他們的身份和實力已經毋庸置疑。”
“確實,我們世家曆來對權力變遷都保持警惕。但今日目睹越國艦隊的威勢,不得不讓人另眼相看。”
那天,海風唿嘯,戰船林立,孫策、周瑜率領的越國艦隊如同天降神兵,震撼了遼東郡的世家們。他們目睹了周瑜的英姿颯爽,領略了他的雄才大略,心中不禁產生了敬畏之情。
“是啊,我也有所耳聞,周瑜發布的政令,條理清晰,深得民心。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這位年輕的將領。”
“我也看到了,孫策不僅武藝超群,而且治軍嚴明。”原本的疑慮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對這位年輕將領的敬仰。
越國艦隊登陸後,周瑜迅速發布了一係列政令,旨在穩定局勢、安撫民心。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繼續觀望,還是積極響應他的政令?”
“觀望已無必要,越國艦隊的登陸已經證明了一切。我們應該順應時勢,支持孫策,為遼東帶來新的生機。”
“好,既然如此,我們就聯名發出聲明,支持周瑜的政令,為遼東的穩定和發展盡一份力。”
這些政令傳達到遼東世家,他們紛紛響應,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世家們深知,順應時代潮流、擁護英才,才是明智之舉。
一時間,遼東郡各地,世家子弟紛紛投筆從戎,願為周瑜效力;家主們則慷慨解囊,籌集糧草物資,支持越國軍隊。原本對周瑜政令持觀望態度的世家,如今成了政令的堅定執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