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劉備逃亡
漢末:從交州開始製霸 作者:左牽黃右擎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古以來徐州就是公認的戰略要地,\"彭城之得失,輒關南北之盛衰。”它處在南北交界的位置,扼守在交通要衝,北可控製華北平原,南下可攻打江南,西去可以進中原腹地。
徐州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容易征兵征糧。煤礦和鐵礦是徐州豐富的礦藏。
漢代,徐州便因鐵官的設立而名噪一時。皇帝親自下令在此設立鐵官,足以見得徐州在冶煉技術方麵的重要地位。這些豐富的礦藏,成為了徐州軍事實力的顯著標誌。擁有了徐州,就意味著掌握了製造武器的重要資源。在這裏,就地取材,以煤炭煉鐵,以鐵打造兵器,戰爭中的勝利籌碼自然多了幾分。
正因如此,徐州成為了各路諸侯爭奪的焦點。他們無不對這片富饒之地垂涎三尺。
畢竟,擁有了徐州,就意味著擁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從而在亂世中占據一席之地。
陳群曾悉心勸諫劉備,指出接手徐州並非明智之舉。他分析局勢,認為徐州雖富饒,但四麵受敵,易攻難守,加之各方勢力虎視眈眈,一旦陷入其中,恐難以自拔。然而,此時的劉備,或許是因為對徐州的渴望,或許是因為對自身實力的信心,並未聽從陳群的良言。
果不其然,不久之後,劉備在徐州的統治遭到了重創,最終丟失了這片土地。
陳群預見的一切,不幸一一應驗。麵對這樣的結果,陳群心中或許有著無奈,也有著對劉備不聽勸誡的失望。深知徐州之失非偶然,而是必然,陳群在這一事件後,選擇了離開劉備。
陳群的離去,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在這亂世之中,能夠倚仗的人才本就寥寥無幾,如今更是隻剩下關羽和張飛兩位兄弟。盡管他們都是一時之將才,但各自都有著難以忽視的缺點,這些缺點在日後成為了劉備事業上的絆腳石。
張飛,勇猛無比,對待士人能夠禮賢下士,展現出其尊重人才的君子之風。然而,對待手下的將士,他卻顯得缺乏耐心,常常無故打罰,使得軍心不穩。正是這種粗暴的行事風格,導致了他在劉備第一次失去徐州時的悲劇。
與曹豹的矛盾,使得曹豹轉而與呂布暗通款曲,最終導致了徐州的失陷。而張飛的這一致命缺點,也終究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至於關羽,他的驕傲則是他的軟肋。
在守衛徐州之時,這一缺點尚未明顯暴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大意失荊州的事件中,關羽的驕傲自大暴露無遺。
他輕視敵人,高估自己,最終導致了荊州的丟失,這一失誤不僅使得劉備失去了重要的根據地,也使得關羽自己的英名受損。
關羽和張飛的這些缺點,雖然在當時並未完全顯現,但它們如同潛伏的隱患,隨時可能爆發,給劉備的事業帶來不可預料的打擊。劉備雖然深知兩位兄弟的不足,但在這人才稀缺的亂世,他又能倚仗誰呢?這份無奈和憂慮,或許隻有劉備自己才能體會。
劉備第一次入徐州時,原本支持他的徐州世家,以及臧霸卻被曹操拉攏過去了,無法成為劉備的助力。
徐州世家中的領頭人陳登被曹操委任為梁國相,把監視和抵擋袁術勢力北上的重任交給了陳登。梁國地處要衝,北接兗州,南鄰淮南,是阻擋袁術北上擴張的咽喉之地。
除了陳登這樣的領頭人物,還有眾多世家名士,如徐宣、王朗等,他們都是徐州的精英,才智過人,聲名遠播。曹操在征討四方、廣納賢才的過程中,也將目光投向了這些徐州的傑出之士,紛紛將他們納入自己的麾下,委以官職,以期共同開創一番偉業。
徐宣,字寶堅,溫文爾雅,治政有方;王朗,字景興,博學多識,辯才無礙。
他們在曹操的賞識下,分別被任命為郡守、長史等職,各展所長,為曹操治理地方,穩定後方。徐州的世家和名士們心中明了,曹操乃是一代雄主,跟隨他,才能有光明的前途,才能在亂世中立足。
在這股風潮中,徐州的世家和名士們紛紛表態,他們清楚地認識到,曹操的勢力如日中天,而徐州的未來,已經與曹魏政權緊密相連。至於那位曾經入主徐州的劉備,那個自稱漢室宗親的男子,如今在他們的眼中,似乎已經變得模糊不清。
“劉備是誰?”在曹操的光環下,這個問題似乎顯得不再重要。徐州的世家和名士們更願意將目光投向現實,投向那個能夠帶給他們安定和繁榮的曹操。
劉備親自率軍在徐州城外的平原上與曹軍對峙。清晨的薄霧中,曹操的大軍如同一條蜿蜒的巨龍,緩緩逼近。號角聲震天響,戰鼓聲激蕩人心,兩軍很快便陷入了混戰。
劉備身著戰甲,手持雙股劍,英勇地衝殺在陣前,試圖激發士氣。他的劍鋒所指,曹軍士兵紛紛避讓,但很快,曹軍的陣勢便調整過來,如同鐵壁一般堅固。
戰場上,劉備的軍隊雖然勇猛,卻難以突破曹軍的防線。
箭矢如雨,劉備的士兵一個個倒下,鮮血染紅了土地。戰馬嘶鳴,塵土飛揚,劉備在亂軍中左衝右突,卻始終無法找到突破的機會。他的身邊,親信將領相繼受傷,士氣逐漸低落。
就在這時,曹操派出了一支精銳騎兵,如同利刃一般直插劉備軍隊的側翼。這支騎兵如同疾風驟雨,瞬間撕開了劉備的陣型。劉備的軍隊陷入了混亂,士兵們四散奔逃,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
劉備眼見局勢已無法挽迴,心中充滿了無奈與悲涼。他知道自己必須撤離,否則將全軍覆沒。
在一眾親兵的護衛下,劉備艱難地殺出重圍,踏上了逃亡之路。背後的徐州城,漸漸消失在視線中,留下的隻有戰場上空的硝煙和哀嚎。
夜幕降臨,天空中的星星如同劉備心中的希望,遙遠而微弱。他帶領著殘存的親信和士兵,趁著夜色悄悄離開了戰場,踏上了北上的征途。他們的腳步沉重,心中充滿了對戰死的同胞的哀悼和對未來的迷茫。
沿途,他們小心翼翼地避開曹操的追兵,沿著曲折的小路和荒野前行。饑餓和疲憊時刻伴隨著他們,但劉備不敢有絲毫停歇,他知道曹操的追擊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隨時可能落下。
經過數日的艱難跋涉,他們終於來到了黃河岸邊。波濤洶湧的河水仿佛是天地間的一道鴻溝,分隔了生死,也分隔了過往與未來。劉備望著對岸的河北,那裏是袁紹的地盤,是他最後的希望所在。
在夜色的掩護下,劉備一行人找到了一隻小船,悄悄渡過了黃河。船上的每一個人都沉默不語,隻有河水拍打船舷的聲音在寂靜的夜空中迴響。渡河之後,他們繼續北上,穿過了一片又一片的荒野和村莊。
袁紹端坐在營帳之中,審視著這位風塵仆仆的客人。
劉備抬起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語氣誠懇地說:“袁公,我劉備一介草莽,因天下大義,投身於抗擊董卓的義軍。然而,命運多舛,屢遭挫折。如今,我帶領殘兵敗將,特來投奔袁公,懇請袁公收留,共謀天下大事。”
袁紹微微點頭,語氣平和地迴應:“玄德公,你的事跡我早已有所耳聞。你忠誠於漢室,勇敢抗擊逆賊,實乃忠臣義士。隻是,我袁紹為何要庇護你,助你成就大業?”
劉備誠懇地說:“袁公,我並無他求,隻希望能為漢室盡一份綿薄之力。如今,天下大亂,百姓苦不堪言。袁公雄踞北方,兵強馬壯,若能與我攜手,共同抗擊逆賊,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那便是劉備此生最大的願望。”
袁紹沉思片刻,眼中閃過一絲讚許,道:“玄德公,你的忠心可嘉。既然如此,我便收留你,共同謀劃天下。但願你我能齊心協力,共創輝煌。”
劉備激動地俯首拜謝:“袁公大恩,劉備沒齒難忘。日後,必定肝腦塗地,為袁公效力!”
徐州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容易征兵征糧。煤礦和鐵礦是徐州豐富的礦藏。
漢代,徐州便因鐵官的設立而名噪一時。皇帝親自下令在此設立鐵官,足以見得徐州在冶煉技術方麵的重要地位。這些豐富的礦藏,成為了徐州軍事實力的顯著標誌。擁有了徐州,就意味著掌握了製造武器的重要資源。在這裏,就地取材,以煤炭煉鐵,以鐵打造兵器,戰爭中的勝利籌碼自然多了幾分。
正因如此,徐州成為了各路諸侯爭奪的焦點。他們無不對這片富饒之地垂涎三尺。
畢竟,擁有了徐州,就意味著擁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從而在亂世中占據一席之地。
陳群曾悉心勸諫劉備,指出接手徐州並非明智之舉。他分析局勢,認為徐州雖富饒,但四麵受敵,易攻難守,加之各方勢力虎視眈眈,一旦陷入其中,恐難以自拔。然而,此時的劉備,或許是因為對徐州的渴望,或許是因為對自身實力的信心,並未聽從陳群的良言。
果不其然,不久之後,劉備在徐州的統治遭到了重創,最終丟失了這片土地。
陳群預見的一切,不幸一一應驗。麵對這樣的結果,陳群心中或許有著無奈,也有著對劉備不聽勸誡的失望。深知徐州之失非偶然,而是必然,陳群在這一事件後,選擇了離開劉備。
陳群的離去,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在這亂世之中,能夠倚仗的人才本就寥寥無幾,如今更是隻剩下關羽和張飛兩位兄弟。盡管他們都是一時之將才,但各自都有著難以忽視的缺點,這些缺點在日後成為了劉備事業上的絆腳石。
張飛,勇猛無比,對待士人能夠禮賢下士,展現出其尊重人才的君子之風。然而,對待手下的將士,他卻顯得缺乏耐心,常常無故打罰,使得軍心不穩。正是這種粗暴的行事風格,導致了他在劉備第一次失去徐州時的悲劇。
與曹豹的矛盾,使得曹豹轉而與呂布暗通款曲,最終導致了徐州的失陷。而張飛的這一致命缺點,也終究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至於關羽,他的驕傲則是他的軟肋。
在守衛徐州之時,這一缺點尚未明顯暴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大意失荊州的事件中,關羽的驕傲自大暴露無遺。
他輕視敵人,高估自己,最終導致了荊州的丟失,這一失誤不僅使得劉備失去了重要的根據地,也使得關羽自己的英名受損。
關羽和張飛的這些缺點,雖然在當時並未完全顯現,但它們如同潛伏的隱患,隨時可能爆發,給劉備的事業帶來不可預料的打擊。劉備雖然深知兩位兄弟的不足,但在這人才稀缺的亂世,他又能倚仗誰呢?這份無奈和憂慮,或許隻有劉備自己才能體會。
劉備第一次入徐州時,原本支持他的徐州世家,以及臧霸卻被曹操拉攏過去了,無法成為劉備的助力。
徐州世家中的領頭人陳登被曹操委任為梁國相,把監視和抵擋袁術勢力北上的重任交給了陳登。梁國地處要衝,北接兗州,南鄰淮南,是阻擋袁術北上擴張的咽喉之地。
除了陳登這樣的領頭人物,還有眾多世家名士,如徐宣、王朗等,他們都是徐州的精英,才智過人,聲名遠播。曹操在征討四方、廣納賢才的過程中,也將目光投向了這些徐州的傑出之士,紛紛將他們納入自己的麾下,委以官職,以期共同開創一番偉業。
徐宣,字寶堅,溫文爾雅,治政有方;王朗,字景興,博學多識,辯才無礙。
他們在曹操的賞識下,分別被任命為郡守、長史等職,各展所長,為曹操治理地方,穩定後方。徐州的世家和名士們心中明了,曹操乃是一代雄主,跟隨他,才能有光明的前途,才能在亂世中立足。
在這股風潮中,徐州的世家和名士們紛紛表態,他們清楚地認識到,曹操的勢力如日中天,而徐州的未來,已經與曹魏政權緊密相連。至於那位曾經入主徐州的劉備,那個自稱漢室宗親的男子,如今在他們的眼中,似乎已經變得模糊不清。
“劉備是誰?”在曹操的光環下,這個問題似乎顯得不再重要。徐州的世家和名士們更願意將目光投向現實,投向那個能夠帶給他們安定和繁榮的曹操。
劉備親自率軍在徐州城外的平原上與曹軍對峙。清晨的薄霧中,曹操的大軍如同一條蜿蜒的巨龍,緩緩逼近。號角聲震天響,戰鼓聲激蕩人心,兩軍很快便陷入了混戰。
劉備身著戰甲,手持雙股劍,英勇地衝殺在陣前,試圖激發士氣。他的劍鋒所指,曹軍士兵紛紛避讓,但很快,曹軍的陣勢便調整過來,如同鐵壁一般堅固。
戰場上,劉備的軍隊雖然勇猛,卻難以突破曹軍的防線。
箭矢如雨,劉備的士兵一個個倒下,鮮血染紅了土地。戰馬嘶鳴,塵土飛揚,劉備在亂軍中左衝右突,卻始終無法找到突破的機會。他的身邊,親信將領相繼受傷,士氣逐漸低落。
就在這時,曹操派出了一支精銳騎兵,如同利刃一般直插劉備軍隊的側翼。這支騎兵如同疾風驟雨,瞬間撕開了劉備的陣型。劉備的軍隊陷入了混亂,士兵們四散奔逃,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
劉備眼見局勢已無法挽迴,心中充滿了無奈與悲涼。他知道自己必須撤離,否則將全軍覆沒。
在一眾親兵的護衛下,劉備艱難地殺出重圍,踏上了逃亡之路。背後的徐州城,漸漸消失在視線中,留下的隻有戰場上空的硝煙和哀嚎。
夜幕降臨,天空中的星星如同劉備心中的希望,遙遠而微弱。他帶領著殘存的親信和士兵,趁著夜色悄悄離開了戰場,踏上了北上的征途。他們的腳步沉重,心中充滿了對戰死的同胞的哀悼和對未來的迷茫。
沿途,他們小心翼翼地避開曹操的追兵,沿著曲折的小路和荒野前行。饑餓和疲憊時刻伴隨著他們,但劉備不敢有絲毫停歇,他知道曹操的追擊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隨時可能落下。
經過數日的艱難跋涉,他們終於來到了黃河岸邊。波濤洶湧的河水仿佛是天地間的一道鴻溝,分隔了生死,也分隔了過往與未來。劉備望著對岸的河北,那裏是袁紹的地盤,是他最後的希望所在。
在夜色的掩護下,劉備一行人找到了一隻小船,悄悄渡過了黃河。船上的每一個人都沉默不語,隻有河水拍打船舷的聲音在寂靜的夜空中迴響。渡河之後,他們繼續北上,穿過了一片又一片的荒野和村莊。
袁紹端坐在營帳之中,審視著這位風塵仆仆的客人。
劉備抬起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語氣誠懇地說:“袁公,我劉備一介草莽,因天下大義,投身於抗擊董卓的義軍。然而,命運多舛,屢遭挫折。如今,我帶領殘兵敗將,特來投奔袁公,懇請袁公收留,共謀天下大事。”
袁紹微微點頭,語氣平和地迴應:“玄德公,你的事跡我早已有所耳聞。你忠誠於漢室,勇敢抗擊逆賊,實乃忠臣義士。隻是,我袁紹為何要庇護你,助你成就大業?”
劉備誠懇地說:“袁公,我並無他求,隻希望能為漢室盡一份綿薄之力。如今,天下大亂,百姓苦不堪言。袁公雄踞北方,兵強馬壯,若能與我攜手,共同抗擊逆賊,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那便是劉備此生最大的願望。”
袁紹沉思片刻,眼中閃過一絲讚許,道:“玄德公,你的忠心可嘉。既然如此,我便收留你,共同謀劃天下。但願你我能齊心協力,共創輝煌。”
劉備激動地俯首拜謝:“袁公大恩,劉備沒齒難忘。日後,必定肝腦塗地,為袁公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