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攻破鮮卑彈汗山,盧俊義上穀投效
漢末之開局擁有龍象之力 作者:醉枕忘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吳狄率左武衛在白狼穀一戰滅掉了中部鮮卑、烏桓以及安祿山的聯軍之後,率軍從馬城出長城,殺進草原。
由於吳狄在白狼穀一戰的消息被迅速傳開,緊挨著代郡的草原部落,都已知曉玉麵殺神,殺向草原來了。一些較小的部落,不是北遷避難,便是東逃。
一時間,緊挨著代郡的百裏內的草原上之上,竟無一個鮮卑部落存在。
左武衛在深入了草原一百二十裏後,滅掉了一個五萬人的大型部落——黑狼部落。
這個部落之所以沒有遷徙走,主要是他們的首領狼奎,見軻比能已死,他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
在他想來,隻要自己的部落將吳狄滅了,那麽自己將會直接成為中部鮮卑的大人。
於是,他集結了部落中所有能上馬戰鬥之人,決定戰鬥到底。
讓他失望的是,他引以為傲的鮮卑戰士,在左武衛的屠刀下,完全就是待宰的羔羊。
剛一交戰,吳狄便讓遏鋒營、銳士營進行箭雨覆蓋。
僅僅是一刻鍾時間,黑狼部落的戰士,便被射殺了八成。剩餘兩成,已經完全嚇破了膽,紛紛跪地乞降。
但吳狄卻直接下令,將這個黑狼部落中的人,全部斬殺,不留活口。
接下來,迎接黑狼部落的,便是左武衛無情的屠殺。
黑狼部落中的一戰,整個黑狼部落中的胡人,無一人存活。
就連沒有高於車輪的小孩,都未能幸免。
隨後,吳狄放出話去。在他領軍前往彈汗山的路上,凡是敢舉刀對抗鎮北軍的胡人部落,盡皆屠滅。
與此同時,吳狄還下達的不殺之令——凡不高於車輪者,不殺。
但那些原本還想抵抗一二的鮮卑部落,在見到黑狼部落的慘狀,及其餘幾個部落的下場之後,紛紛乞降。
他們也不想乞降啊。
但左武衛在進入草原後,不管任何部落,隻要有人拿起刀,哪怕是菜刀。等待他們的便是全部落被屠殺,不給辯解的機會。
盡管吳狄下達了不殺之令,而那群自詡仁德的漢人,那群自詡仁義的漢軍,那群喪心病狂的殺人惡魔,竟然將車輪平放。
隨著左武衛一個部落接一個部落的屠殺著向彈汗山深入,左武衛被草原部落之人冠以屠夫軍的稱唿。
左武衛之所以被草原部落之人稱為屠夫軍,主要是其已經屠殺了八九個部落,被屠殺的胡人,超過三十萬人。
那些被屠殺的部落中,就連地上的螞蟻洞,都被滾燙的熱水澆灌了一遍。
隨著消息的傳遞,那些還沒有被屠殺的中部鮮卑胡人,高喊著他們的天狼神已經死了,不再庇佑他們了。
那些個鮮卑人,一邊詛咒著左武衛這支屠夫軍,一邊忙不迭地帶著部落向北奔逃。
十八日之後。
吳狄帶著左武衛,終於殺到了彈汗山。
這彈汗山是如今的鮮卑王庭,也是軻比能的王庭。
彈汗山,在戰國時為梁渠山,漢朝稱彈汗山,後世的北魏時唿東木根山,元代名七寶山。
在桓帝時,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其單於庭在彈汗山東洋河上。
那時的鮮卑,向南掠奪東漢,向北抗拒丁零,向東擊退扶餘,向西進擊烏孫,完全占據匈奴故土,曾一度攻至倭國。
地域之遼闊,東西達一萬四千餘裏,南北達七千餘裏。多次攻打漢朝的北方九郡,及遼東屬國。
檀石槐更是拒絕了漢桓帝“封王與和親”,建立三部,各置大人統領。
然稱霸草原,雄踞大漢北疆的鮮卑,在檀石槐死後,其子和連繼任首領,魁頭與之爭。
和連他不僅才幹和能力不如他的父親,而且貪財好色。後來在進攻北地時,被北地人射死。
和連死後,魁頭暫統鮮卑。及魁頭死,鮮卑分為三部(步度根、軻比能部、素利),各自為戰,還時常交鋒。
三部之中,以軻比能的能力最為傑出,且他雄心勃勃,意在統一鮮卑各部,恢複昔日檀石槐時期的鮮卑威勢。
軻比能瞧見中原諸侯四起,大漢土地上,到處是烽煙時。於是,他在安祿山的牽頭下,與烏桓的蹋頓聯手,準備占據大漢幽州、並州北部的郡縣,而後徐圖中原。
然軻比能的命比較衰,南下第一戰,便遇到了吳狄這個殺神。
白狼穀一把火,不但燒掉了他中部鮮卑崛起的希望,還將烏桓的青壯,盡數埋葬在了白狼穀。
此時的彈汗山單於庭,正帶兵抵擋左武衛的人乃是軻比能的弟弟苴羅侯。
雖然這苴羅侯的軍事、政治才能拍馬都趕不上軻比能,但他還是有些血性的。
此時的他,在一群王庭軍士的護衛之下,朝著吳狄喊話。
“漢人將軍,你既率軍來此,說明我兄長已經失敗,或已經被你斬殺。但你萬不該無情地屠殺我鮮卑部落中的老幼,所以,我苴羅侯即便是戰死,也絕不會向你投降。”
接著,苴羅侯直接下令,讓僅剩的三萬中部鮮卑青壯騎兵,開始衝殺左武衛軍陣。
區區三萬胡人,還是在毫無軍事才能的苴羅侯帶領下,吳狄、吳起等人,完全不將其放在眼裏。
呂布、黃忠等將,更是視之如草芥。
見苴羅侯決絕投降,吳狄直接下令,開始屠殺。
隨著吳狄一聲令下,銳士營、遏鋒營射出箭雨。而後殺神騎、橫衝都、虎衛軍直麵衝殺,翎鴉軍、狼騎軍兩翼包抄。
夔牛軍、輜重營和新兵,摸向了鮮卑的王庭。
經過半個時辰的屠殺,中部鮮卑僅剩的三萬青壯,盡數被屠殺。
與此同時,中部鮮卑的王庭,也被夔牛軍輜重營和新兵拿下。
這一次,吳狄罕見地沒有對這王庭的婦孺下殺手。
通過戰場清理,此戰左武衛折損士卒不到百人,受傷者倒是頗多。
這是吳狄率領左武衛進入草原作戰,戰損最大的一次。
戰鬥結束之後,吳狄率左武衛在這王庭休整了三日。
清點了繳獲的牛羊馬匹,以及各種物資後。才在胡人奴隸的運輸下,沿著啜仇水一路南下。
吳狄率左武衛殺進草原之初,不過兩萬餘人。
歸來時,卻是十五萬漢人、二十萬胡人奴隸,以及一眼望不到頭的牛羊馬匹。
大軍迴到馬城後,吳狄令輜重營與新兵在此駐紮。
從救迴的漢人之中,擇了願意從軍的兩萬青壯,讓他們隨著輜重營、新兵一起看押被串聯起來的胡人。
在遣散了那些想要歸鄉的萬餘漢人後,其餘漢人,皆是願意跟隨吳狄。
見有這麽多的人願意跟隨自己,吳狄便讓他們在馬城暫時安頓下來。待拿下代郡之後,便分發土地,讓他們在這代郡紮根。
隨後,吳狄讓這些被解救的漢人,以被擄去草原之前的縣為單位,分段修繕破敗的長城。
鎮北軍每日為他們提供三餐,將長城修繕得最堅固的那一個縣,每人將獲得三十畝地,以及三百五銖錢。
聽到吳狄如此安排,原本還擔心那些無所事事的百姓鬧事的將領,全都驚歎不已。
在安頓好了救迴來的漢人,告誡而來吳拱需要注意的事項之後,吳狄令吳起帶著武卒軍、翎鴉軍、遏鋒營,清繳代郡之地鮮卑人、烏桓人。並讓吳起在將代郡各縣拿下後,張榜安民,歸置從草原帶迴來的漢人。
而後,他則帶著殺神騎、虎衛軍、銳士營、橫衝軍、狼騎軍,向上穀軍進發。
就在吳狄率軍迴到長城時,在漁陽的公孫瓚,以及在薊縣的劉虞都收到了消息。
公孫瓚雖然十分佩服攻破了鮮卑彈汗山的壯舉,但也擔憂吳狄會攜大勝之勢,攻打幽州。
劉虞收到吳狄在草原的所作所為之時,心中五味雜陳。
他一直致力於讓草原胡人與漢人和平共處,對胡人更是采取了各種懷柔政策。包括但不限於贈送糧草、教授其耕種,內遷願意進入漢家城池中生活的胡人。
然而,上穀的鮮卑、烏桓聽到吳狄率軍殺來時,或亡命奔逃至草原,或是逃往廣陽、涿郡兩地,尋求劉虞的庇護。
那些前去尋求劉虞庇護的胡人之中,部分人還曾拒絕過劉虞的招攬。
對於公孫瓚、劉虞、代郡、上穀兩地胡人的想法,吳狄沒有過多的理會。
吳狄在迅速拿下了寧縣、廣寧後,讓呂布帶兵,前去攻打下落、潘縣、逐鹿、雊瞀[gou mào]四縣。
他則帶著大部隊,拿下了懷來、上穀、沮陽和居庸等縣,而後屯兵軍都山下,濕餘水旁。
兩日之後,一個讓吳狄意想不到的人入營而來。
軍都山下,鎮北軍左武衛大營之中,吳狄望著眼前這個須發皆白,與征討黃巾時判若兩人的盧植,不由有些唏噓。
此時的盧植,已經五十一歲了。
望著眼前的盧植,吳狄問道:“盧老將軍,聽說你辭官後,在範陽老家教書育人,怎會來此啊?”
聽到吳狄說起自己辭官,盧植不由一陣苦笑。
盧植:“老朽已然辭官歸鄉,吳雲州切莫再稱老朽將軍了。”
吳狄:“老將軍雖辭官歸隱,在狄心中,老將軍永遠是大漢的將軍。”
見吳狄這麽說,盧植也就開門見山地道:“吳雲州,老朽是受幽州牧伯安公之請,前來詢問你率軍來此,是否要攻打幽州?”
吳狄聞言,笑著道:“小子說是征戰草原累了,來此休整休整,老將軍信否?”
聽到吳狄之言,盧植正色道:“吳漢安,休要拿此言來糊弄老夫。”
吳狄擺擺手,無奈道:“老將軍,這不都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嘛。”
聞言,盧植道:“你果真是來奪幽州的。”
“你如此做,對得起先帝嗎?”
吳狄:“老將軍,先帝確實待我不薄。但大漢如今的諸侯並起之局麵,先帝要負一半的責任。
若非他荒淫無度、大修宮室、信用宦官、耽於享樂,怎會搞得民怨沸騰,叛亂四起,更是讓世家、士族、豪強做大。
老將軍啊,如今的大漢天下,積弊已久,已然千瘡百孔,唯有大亂之後,才能大治。”
聽到吳狄如此直言不諱,盧植雖是有些氣憤,但吳狄說得句句屬實,他也不好反駁
旋即,盧植問道:“漢安,難道以你之能,出兵洛陽,誅殺黃巢,扶保當今天子,也不能重整漢室天下嗎?”
吳狄聞言,搖搖頭,問道:“敢問老將軍,‘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此言何解?”
盧植聞言,心中一驚。
他驚的是吳狄竟然讀過《六韜·文韜·文師》一書。
旋即,他便聽到吳狄說道:“小子之見,太公所言,天下並非一家一姓一人,更是不是世家、士族、豪強,或某個野心之輩的天下,而是數萬萬百姓之天下。
我們吃的糧食,是百姓種的;穿的衣裳,是百姓一針一線織的;我們居住的房屋,是百姓建造的;我們出行的馬匹,是百姓飼養的...”
不待吳狄說完,盧植已潸然落淚。
片刻之後,盧植目光灼灼地望著吳狄道:“吳漢安,你果真誌在代漢自立。”
聞言,吳狄緩緩說到。
“老將軍,即便狄真的代漢自立了,漢人便不是漢人了嗎。大漢建國四百年,漢之一字,早已融入了人們的血液之中,世代相傳。即便狄代漢自立了,也不過是換了一個王朝之名罷了。”
吳狄望著眼前的輿圖,指著草原地方,繼續說到。
“老將軍,狄最初的誌向,便是有朝一日,能同霍驃騎、衛長平那樣,封狼居胥,飲馬瀚海,護佑我大漢北疆黎庶,不再受胡人侵擾。
後來,黃巾作亂,世家、士族、豪強日益做大。更是不顧百姓剛剛經曆戰亂,而強征賦稅,致使民無活路。
及至黃巢入京,天下諸侯並起。那些崛起的諸侯,又有幾人不是世家、士族、豪強出身。那些諸侯所求,不過是更大的權力,與更大的利益罷了,又有幾人是真心解救黎民與水火的呢。
及至此時,狄實不忍無辜百姓,死於他們爭權奪利的刀鋒下,才有了重塑河山,革除弊政,讓人民安居樂業之念。”
盧植聽後,不再言語,朝吳狄一禮,而後退出大帳離去。
五日後,盧俊義帶著其父盧植的書信,前來投奔吳狄。
盧植在信中說,他己帶著妻子和幼子盧毓,應師弟管寧之邀,前往雁門書院,投奔師弟管寧,今遣其長子盧俊義到他軍中效力。
在書信之中,盧植還勸吳狄,在征伐中原諸侯時,少些殺戮,便是多存留一分漢人元氣。
看著盧植的書信,吳狄心道:‘這老頭兒,都將長子送到自己帳下為將樂,卻說自己去投奔管寧。’
放下書信,吳狄在校場考校了盧俊義的武藝,以及統兵才能。讓他得到了將士們的認可後,任命盧俊義為雜號將軍,讓其獨領一軍。
接著,吳狄讓盧俊義從新兵中挑選三千人,組建一營,號為‘玉麒營’。
盧俊義聞言,立即拜主。
由於吳狄在白狼穀一戰的消息被迅速傳開,緊挨著代郡的草原部落,都已知曉玉麵殺神,殺向草原來了。一些較小的部落,不是北遷避難,便是東逃。
一時間,緊挨著代郡的百裏內的草原上之上,竟無一個鮮卑部落存在。
左武衛在深入了草原一百二十裏後,滅掉了一個五萬人的大型部落——黑狼部落。
這個部落之所以沒有遷徙走,主要是他們的首領狼奎,見軻比能已死,他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
在他想來,隻要自己的部落將吳狄滅了,那麽自己將會直接成為中部鮮卑的大人。
於是,他集結了部落中所有能上馬戰鬥之人,決定戰鬥到底。
讓他失望的是,他引以為傲的鮮卑戰士,在左武衛的屠刀下,完全就是待宰的羔羊。
剛一交戰,吳狄便讓遏鋒營、銳士營進行箭雨覆蓋。
僅僅是一刻鍾時間,黑狼部落的戰士,便被射殺了八成。剩餘兩成,已經完全嚇破了膽,紛紛跪地乞降。
但吳狄卻直接下令,將這個黑狼部落中的人,全部斬殺,不留活口。
接下來,迎接黑狼部落的,便是左武衛無情的屠殺。
黑狼部落中的一戰,整個黑狼部落中的胡人,無一人存活。
就連沒有高於車輪的小孩,都未能幸免。
隨後,吳狄放出話去。在他領軍前往彈汗山的路上,凡是敢舉刀對抗鎮北軍的胡人部落,盡皆屠滅。
與此同時,吳狄還下達的不殺之令——凡不高於車輪者,不殺。
但那些原本還想抵抗一二的鮮卑部落,在見到黑狼部落的慘狀,及其餘幾個部落的下場之後,紛紛乞降。
他們也不想乞降啊。
但左武衛在進入草原後,不管任何部落,隻要有人拿起刀,哪怕是菜刀。等待他們的便是全部落被屠殺,不給辯解的機會。
盡管吳狄下達了不殺之令,而那群自詡仁德的漢人,那群自詡仁義的漢軍,那群喪心病狂的殺人惡魔,竟然將車輪平放。
隨著左武衛一個部落接一個部落的屠殺著向彈汗山深入,左武衛被草原部落之人冠以屠夫軍的稱唿。
左武衛之所以被草原部落之人稱為屠夫軍,主要是其已經屠殺了八九個部落,被屠殺的胡人,超過三十萬人。
那些被屠殺的部落中,就連地上的螞蟻洞,都被滾燙的熱水澆灌了一遍。
隨著消息的傳遞,那些還沒有被屠殺的中部鮮卑胡人,高喊著他們的天狼神已經死了,不再庇佑他們了。
那些個鮮卑人,一邊詛咒著左武衛這支屠夫軍,一邊忙不迭地帶著部落向北奔逃。
十八日之後。
吳狄帶著左武衛,終於殺到了彈汗山。
這彈汗山是如今的鮮卑王庭,也是軻比能的王庭。
彈汗山,在戰國時為梁渠山,漢朝稱彈汗山,後世的北魏時唿東木根山,元代名七寶山。
在桓帝時,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其單於庭在彈汗山東洋河上。
那時的鮮卑,向南掠奪東漢,向北抗拒丁零,向東擊退扶餘,向西進擊烏孫,完全占據匈奴故土,曾一度攻至倭國。
地域之遼闊,東西達一萬四千餘裏,南北達七千餘裏。多次攻打漢朝的北方九郡,及遼東屬國。
檀石槐更是拒絕了漢桓帝“封王與和親”,建立三部,各置大人統領。
然稱霸草原,雄踞大漢北疆的鮮卑,在檀石槐死後,其子和連繼任首領,魁頭與之爭。
和連他不僅才幹和能力不如他的父親,而且貪財好色。後來在進攻北地時,被北地人射死。
和連死後,魁頭暫統鮮卑。及魁頭死,鮮卑分為三部(步度根、軻比能部、素利),各自為戰,還時常交鋒。
三部之中,以軻比能的能力最為傑出,且他雄心勃勃,意在統一鮮卑各部,恢複昔日檀石槐時期的鮮卑威勢。
軻比能瞧見中原諸侯四起,大漢土地上,到處是烽煙時。於是,他在安祿山的牽頭下,與烏桓的蹋頓聯手,準備占據大漢幽州、並州北部的郡縣,而後徐圖中原。
然軻比能的命比較衰,南下第一戰,便遇到了吳狄這個殺神。
白狼穀一把火,不但燒掉了他中部鮮卑崛起的希望,還將烏桓的青壯,盡數埋葬在了白狼穀。
此時的彈汗山單於庭,正帶兵抵擋左武衛的人乃是軻比能的弟弟苴羅侯。
雖然這苴羅侯的軍事、政治才能拍馬都趕不上軻比能,但他還是有些血性的。
此時的他,在一群王庭軍士的護衛之下,朝著吳狄喊話。
“漢人將軍,你既率軍來此,說明我兄長已經失敗,或已經被你斬殺。但你萬不該無情地屠殺我鮮卑部落中的老幼,所以,我苴羅侯即便是戰死,也絕不會向你投降。”
接著,苴羅侯直接下令,讓僅剩的三萬中部鮮卑青壯騎兵,開始衝殺左武衛軍陣。
區區三萬胡人,還是在毫無軍事才能的苴羅侯帶領下,吳狄、吳起等人,完全不將其放在眼裏。
呂布、黃忠等將,更是視之如草芥。
見苴羅侯決絕投降,吳狄直接下令,開始屠殺。
隨著吳狄一聲令下,銳士營、遏鋒營射出箭雨。而後殺神騎、橫衝都、虎衛軍直麵衝殺,翎鴉軍、狼騎軍兩翼包抄。
夔牛軍、輜重營和新兵,摸向了鮮卑的王庭。
經過半個時辰的屠殺,中部鮮卑僅剩的三萬青壯,盡數被屠殺。
與此同時,中部鮮卑的王庭,也被夔牛軍輜重營和新兵拿下。
這一次,吳狄罕見地沒有對這王庭的婦孺下殺手。
通過戰場清理,此戰左武衛折損士卒不到百人,受傷者倒是頗多。
這是吳狄率領左武衛進入草原作戰,戰損最大的一次。
戰鬥結束之後,吳狄率左武衛在這王庭休整了三日。
清點了繳獲的牛羊馬匹,以及各種物資後。才在胡人奴隸的運輸下,沿著啜仇水一路南下。
吳狄率左武衛殺進草原之初,不過兩萬餘人。
歸來時,卻是十五萬漢人、二十萬胡人奴隸,以及一眼望不到頭的牛羊馬匹。
大軍迴到馬城後,吳狄令輜重營與新兵在此駐紮。
從救迴的漢人之中,擇了願意從軍的兩萬青壯,讓他們隨著輜重營、新兵一起看押被串聯起來的胡人。
在遣散了那些想要歸鄉的萬餘漢人後,其餘漢人,皆是願意跟隨吳狄。
見有這麽多的人願意跟隨自己,吳狄便讓他們在馬城暫時安頓下來。待拿下代郡之後,便分發土地,讓他們在這代郡紮根。
隨後,吳狄讓這些被解救的漢人,以被擄去草原之前的縣為單位,分段修繕破敗的長城。
鎮北軍每日為他們提供三餐,將長城修繕得最堅固的那一個縣,每人將獲得三十畝地,以及三百五銖錢。
聽到吳狄如此安排,原本還擔心那些無所事事的百姓鬧事的將領,全都驚歎不已。
在安頓好了救迴來的漢人,告誡而來吳拱需要注意的事項之後,吳狄令吳起帶著武卒軍、翎鴉軍、遏鋒營,清繳代郡之地鮮卑人、烏桓人。並讓吳起在將代郡各縣拿下後,張榜安民,歸置從草原帶迴來的漢人。
而後,他則帶著殺神騎、虎衛軍、銳士營、橫衝軍、狼騎軍,向上穀軍進發。
就在吳狄率軍迴到長城時,在漁陽的公孫瓚,以及在薊縣的劉虞都收到了消息。
公孫瓚雖然十分佩服攻破了鮮卑彈汗山的壯舉,但也擔憂吳狄會攜大勝之勢,攻打幽州。
劉虞收到吳狄在草原的所作所為之時,心中五味雜陳。
他一直致力於讓草原胡人與漢人和平共處,對胡人更是采取了各種懷柔政策。包括但不限於贈送糧草、教授其耕種,內遷願意進入漢家城池中生活的胡人。
然而,上穀的鮮卑、烏桓聽到吳狄率軍殺來時,或亡命奔逃至草原,或是逃往廣陽、涿郡兩地,尋求劉虞的庇護。
那些前去尋求劉虞庇護的胡人之中,部分人還曾拒絕過劉虞的招攬。
對於公孫瓚、劉虞、代郡、上穀兩地胡人的想法,吳狄沒有過多的理會。
吳狄在迅速拿下了寧縣、廣寧後,讓呂布帶兵,前去攻打下落、潘縣、逐鹿、雊瞀[gou mào]四縣。
他則帶著大部隊,拿下了懷來、上穀、沮陽和居庸等縣,而後屯兵軍都山下,濕餘水旁。
兩日之後,一個讓吳狄意想不到的人入營而來。
軍都山下,鎮北軍左武衛大營之中,吳狄望著眼前這個須發皆白,與征討黃巾時判若兩人的盧植,不由有些唏噓。
此時的盧植,已經五十一歲了。
望著眼前的盧植,吳狄問道:“盧老將軍,聽說你辭官後,在範陽老家教書育人,怎會來此啊?”
聽到吳狄說起自己辭官,盧植不由一陣苦笑。
盧植:“老朽已然辭官歸鄉,吳雲州切莫再稱老朽將軍了。”
吳狄:“老將軍雖辭官歸隱,在狄心中,老將軍永遠是大漢的將軍。”
見吳狄這麽說,盧植也就開門見山地道:“吳雲州,老朽是受幽州牧伯安公之請,前來詢問你率軍來此,是否要攻打幽州?”
吳狄聞言,笑著道:“小子說是征戰草原累了,來此休整休整,老將軍信否?”
聽到吳狄之言,盧植正色道:“吳漢安,休要拿此言來糊弄老夫。”
吳狄擺擺手,無奈道:“老將軍,這不都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嘛。”
聞言,盧植道:“你果真是來奪幽州的。”
“你如此做,對得起先帝嗎?”
吳狄:“老將軍,先帝確實待我不薄。但大漢如今的諸侯並起之局麵,先帝要負一半的責任。
若非他荒淫無度、大修宮室、信用宦官、耽於享樂,怎會搞得民怨沸騰,叛亂四起,更是讓世家、士族、豪強做大。
老將軍啊,如今的大漢天下,積弊已久,已然千瘡百孔,唯有大亂之後,才能大治。”
聽到吳狄如此直言不諱,盧植雖是有些氣憤,但吳狄說得句句屬實,他也不好反駁
旋即,盧植問道:“漢安,難道以你之能,出兵洛陽,誅殺黃巢,扶保當今天子,也不能重整漢室天下嗎?”
吳狄聞言,搖搖頭,問道:“敢問老將軍,‘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此言何解?”
盧植聞言,心中一驚。
他驚的是吳狄竟然讀過《六韜·文韜·文師》一書。
旋即,他便聽到吳狄說道:“小子之見,太公所言,天下並非一家一姓一人,更是不是世家、士族、豪強,或某個野心之輩的天下,而是數萬萬百姓之天下。
我們吃的糧食,是百姓種的;穿的衣裳,是百姓一針一線織的;我們居住的房屋,是百姓建造的;我們出行的馬匹,是百姓飼養的...”
不待吳狄說完,盧植已潸然落淚。
片刻之後,盧植目光灼灼地望著吳狄道:“吳漢安,你果真誌在代漢自立。”
聞言,吳狄緩緩說到。
“老將軍,即便狄真的代漢自立了,漢人便不是漢人了嗎。大漢建國四百年,漢之一字,早已融入了人們的血液之中,世代相傳。即便狄代漢自立了,也不過是換了一個王朝之名罷了。”
吳狄望著眼前的輿圖,指著草原地方,繼續說到。
“老將軍,狄最初的誌向,便是有朝一日,能同霍驃騎、衛長平那樣,封狼居胥,飲馬瀚海,護佑我大漢北疆黎庶,不再受胡人侵擾。
後來,黃巾作亂,世家、士族、豪強日益做大。更是不顧百姓剛剛經曆戰亂,而強征賦稅,致使民無活路。
及至黃巢入京,天下諸侯並起。那些崛起的諸侯,又有幾人不是世家、士族、豪強出身。那些諸侯所求,不過是更大的權力,與更大的利益罷了,又有幾人是真心解救黎民與水火的呢。
及至此時,狄實不忍無辜百姓,死於他們爭權奪利的刀鋒下,才有了重塑河山,革除弊政,讓人民安居樂業之念。”
盧植聽後,不再言語,朝吳狄一禮,而後退出大帳離去。
五日後,盧俊義帶著其父盧植的書信,前來投奔吳狄。
盧植在信中說,他己帶著妻子和幼子盧毓,應師弟管寧之邀,前往雁門書院,投奔師弟管寧,今遣其長子盧俊義到他軍中效力。
在書信之中,盧植還勸吳狄,在征伐中原諸侯時,少些殺戮,便是多存留一分漢人元氣。
看著盧植的書信,吳狄心道:‘這老頭兒,都將長子送到自己帳下為將樂,卻說自己去投奔管寧。’
放下書信,吳狄在校場考校了盧俊義的武藝,以及統兵才能。讓他得到了將士們的認可後,任命盧俊義為雜號將軍,讓其獨領一軍。
接著,吳狄讓盧俊義從新兵中挑選三千人,組建一營,號為‘玉麒營’。
盧俊義聞言,立即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