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當他到金營與他的恩人話別時卻又換了一副顏色,他穿紅袍、張紅繖,威風“凜凜”,王時雍、徐秉哲、吳拜、莫儔等眾星捧月一般簇圍左右,儼然一位貨真價實的真龍天子爺。
這一年的春天,〔完顏宗弼〕先行一步退兵,他押解徽宗、寧德皇後及諸親王、妃嬪經滑州向北進發。
三天之後金帥〔完顏宗翰〕押欽宗及皇後太子隨後由鄭州向北進發,撤離京師。
金人圍城時到處侵擾劫掠,甚至挖墳掘墓,把屍體挖出來棄之荒野,用棺材裝飼料喂軍馬。
撤兵前夕,又慘無人道地焚毀無數寨柵,當時濃煙滾滾,火光衝天,金兵卻在城下鼓樂而歌。
金人臨走時問張邦昌是否要用留兵保護,張邦昌倒是很想有金人一直撐腰。
可權領門下省呂好問卻拒絕說:
“恐怕北方的兵卒不習南方的水土,不會安心駐紮。”
金人又試探;
“隻留一貝勒怎麽樣?”
呂好問又托辭貝勒是貪人,不敢留住,恐擔不起責任。
金人隻好全軍北撤。
張邦昌很是惱火,責怪呂好問。
呂好問說;
“相公對天下人說,忍辱負重屈節金人躡位登基,實出無奈,而今金人既去,相公應徐圖後舉。相公請三思,過去大臣勸進,人心所向都是懾於金人的暴虐。現在金人已去,相公如何能威風依舊。如今康王是皇室後裔,領兵居外,眾所歸心,為什麽相公您不擁戴康王?為今之計,應迎元佑皇後,並請康王正位,庶獲保全。”
監察禦史馬伸也請求奉迎康王。
張邦昌權衡利弊,知道金人北歸,大勢已去,也應該為自己留一條退路,於是決定從呂好問之計,王時雍反對說:
“而今已是騎虎難下,您應深思熟慮、方作定擇,以免來日後悔莫及。”
徐秉哲也讚同王時雍。
但張邦昌遠比這兩個目光短淺的家夥狡猾得多,他立刻冊元佑皇後為宋太後,入禦延福宮,又派蔣師愈帶信去見康王自陳:
“邦昌勉循金人擁戴,是想權宜一時以救國難,絕無其他企圖!”
他還恬不知恥地杜撰一大篇他精忠報國的情節:
“邦昌得知二帝蒙塵,哀號欲絕,以身投地欲殉家國,絕而複醒,金人卻不肯收迴成命,實在是口舌難爭,邦昌又以首觸柱速求一死,無奈金人晝夜監守,求死不能……”
忽然城中百官聯名勸進,推邦昌為主以求自免。
倘使邦昌手中有甲兵,一定與大金抗爭到底!邦昌本不想忍辱偷生,隻為百官勸謂:
“勢已至此,雖死不能使二帝迴遷,隻有從權全人,才可保全宗室社稷,以謀後留。若堅持一節而死,一定連累二帝,怎麽稱得上是忠臣呢?”
本來邦昌身為宇輔,世代承恩,主上蒙辱而不能死節,還有何麵目見天下黎民!然而念及複興之計,實在不忍心一死而置家國不顧!不久,張邦昌又派謝克家把大宋的授命寶——玉璽獻給康王,又降手書請元佑皇後垂簾聽政,自己以太宰的身份退處資善堂。
他又派遣使官奉車駕、衣物以及其他禦用之物去南京進獻給康王。
不久他自己也趕到南京,拜見康王。
張邦昌見到康王時表演得更是生動逼真,他在康王駕前伏地慟哭,請求康王賜之死罪。
康王好言相慰,免他死罪。
就這樣,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稱帝,是為高宗,改年號建炎。
高宗封他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參決大事、不久又擢為太傅,位臍三公。
由於張邦昌的所作所為,引起了朝臣的不滿,人們紛紛告狀。
孟太後從張邦昌當兒皇帝起,就恨在心裏,又加上他進和香惑主,就下令把他殺死。
趙構挺同情張邦昌,由於宮內外的一致反對,他也沒辦法。
在張邦昌正法以前,就宣布了:
“張邦昌賜死,不予株連九族。”
張邦昌最後在湖南長沙被處死。
北宋靖康三年,金軍攻破東京汴梁後,擄徽、欽二帝北撤。時金國完顏皇帝降旨,將二帝幽禁於北國五國城不得釋放。
隨即又派四太子會〔完顏宗弼〕南侵。〔完顏宗弼〕起金兵十萬,從太原進發。
哨馬報至中原,百姓如驚弓之鳥,四下逃生。
金軍行至河北真定,〔完顏宗弼〕聽聞自宋朝二帝被俘後,朝臣們推舉康王趙構主持朝政,便生一計,預派人向康王下書,讓他到軍中議和,方肯退兵。
不然,大軍再抵汴梁,寸草不留。
康王接書後十分慌亂便於朝臣協商,有一奸臣名王雲,本為金國內奸,花言巧語力勸康王為社稷蒼生前去議和。
那康王生性柔懦,無決斷便聽信了王雲之言,不顧其他朝臣的勸阻,命王雲為副使,和他一起前去議和。
臨上車時,康王想想不對勁,又不想去。
王雲則仗金人之勢,又以彼強我弱為借口,脅迫康王上車,更無君臣之禮,送行的大臣們一個個恨得牙根癢癢的。
一行人走到相州時遇到宗正少卿宗澤,宗澤是抗金名將,嶽飛的老師。
宗澤聽說康王要去金營議和,知道是鴻門宴,便攔住康王勸以要害。
王雲還想再次脅迫,被宗澤率軍殺死。
康王方如夢初醒,趕忙調轉馬頭就跑。
〔完顏宗弼〕開始聽王雲密報,知道康王上當還洋洋得意,不久聽哨馬來報說王雲被宗澤所殺,康王跑了。
後悔不已,急忙率軍來追,不想被宗澤攔住,兩軍一通廝殺。
康王則馬不停蹄,不迴汴梁直往南跑,他知道金軍勢大,汴梁經曆一番戰火後是守不住的。
這一路換馬,一直從黃河邊跑到了長江邊,金軍衝破了宋軍阻攔,也馬不停蹄向南追來。
康王到了江邊,馬已累死,隻得先找個地方歇腳。
向逃難的百姓們一打聽才知道到泰興縣。。
這一年的春天,〔完顏宗弼〕先行一步退兵,他押解徽宗、寧德皇後及諸親王、妃嬪經滑州向北進發。
三天之後金帥〔完顏宗翰〕押欽宗及皇後太子隨後由鄭州向北進發,撤離京師。
金人圍城時到處侵擾劫掠,甚至挖墳掘墓,把屍體挖出來棄之荒野,用棺材裝飼料喂軍馬。
撤兵前夕,又慘無人道地焚毀無數寨柵,當時濃煙滾滾,火光衝天,金兵卻在城下鼓樂而歌。
金人臨走時問張邦昌是否要用留兵保護,張邦昌倒是很想有金人一直撐腰。
可權領門下省呂好問卻拒絕說:
“恐怕北方的兵卒不習南方的水土,不會安心駐紮。”
金人又試探;
“隻留一貝勒怎麽樣?”
呂好問又托辭貝勒是貪人,不敢留住,恐擔不起責任。
金人隻好全軍北撤。
張邦昌很是惱火,責怪呂好問。
呂好問說;
“相公對天下人說,忍辱負重屈節金人躡位登基,實出無奈,而今金人既去,相公應徐圖後舉。相公請三思,過去大臣勸進,人心所向都是懾於金人的暴虐。現在金人已去,相公如何能威風依舊。如今康王是皇室後裔,領兵居外,眾所歸心,為什麽相公您不擁戴康王?為今之計,應迎元佑皇後,並請康王正位,庶獲保全。”
監察禦史馬伸也請求奉迎康王。
張邦昌權衡利弊,知道金人北歸,大勢已去,也應該為自己留一條退路,於是決定從呂好問之計,王時雍反對說:
“而今已是騎虎難下,您應深思熟慮、方作定擇,以免來日後悔莫及。”
徐秉哲也讚同王時雍。
但張邦昌遠比這兩個目光短淺的家夥狡猾得多,他立刻冊元佑皇後為宋太後,入禦延福宮,又派蔣師愈帶信去見康王自陳:
“邦昌勉循金人擁戴,是想權宜一時以救國難,絕無其他企圖!”
他還恬不知恥地杜撰一大篇他精忠報國的情節:
“邦昌得知二帝蒙塵,哀號欲絕,以身投地欲殉家國,絕而複醒,金人卻不肯收迴成命,實在是口舌難爭,邦昌又以首觸柱速求一死,無奈金人晝夜監守,求死不能……”
忽然城中百官聯名勸進,推邦昌為主以求自免。
倘使邦昌手中有甲兵,一定與大金抗爭到底!邦昌本不想忍辱偷生,隻為百官勸謂:
“勢已至此,雖死不能使二帝迴遷,隻有從權全人,才可保全宗室社稷,以謀後留。若堅持一節而死,一定連累二帝,怎麽稱得上是忠臣呢?”
本來邦昌身為宇輔,世代承恩,主上蒙辱而不能死節,還有何麵目見天下黎民!然而念及複興之計,實在不忍心一死而置家國不顧!不久,張邦昌又派謝克家把大宋的授命寶——玉璽獻給康王,又降手書請元佑皇後垂簾聽政,自己以太宰的身份退處資善堂。
他又派遣使官奉車駕、衣物以及其他禦用之物去南京進獻給康王。
不久他自己也趕到南京,拜見康王。
張邦昌見到康王時表演得更是生動逼真,他在康王駕前伏地慟哭,請求康王賜之死罪。
康王好言相慰,免他死罪。
就這樣,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稱帝,是為高宗,改年號建炎。
高宗封他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參決大事、不久又擢為太傅,位臍三公。
由於張邦昌的所作所為,引起了朝臣的不滿,人們紛紛告狀。
孟太後從張邦昌當兒皇帝起,就恨在心裏,又加上他進和香惑主,就下令把他殺死。
趙構挺同情張邦昌,由於宮內外的一致反對,他也沒辦法。
在張邦昌正法以前,就宣布了:
“張邦昌賜死,不予株連九族。”
張邦昌最後在湖南長沙被處死。
北宋靖康三年,金軍攻破東京汴梁後,擄徽、欽二帝北撤。時金國完顏皇帝降旨,將二帝幽禁於北國五國城不得釋放。
隨即又派四太子會〔完顏宗弼〕南侵。〔完顏宗弼〕起金兵十萬,從太原進發。
哨馬報至中原,百姓如驚弓之鳥,四下逃生。
金軍行至河北真定,〔完顏宗弼〕聽聞自宋朝二帝被俘後,朝臣們推舉康王趙構主持朝政,便生一計,預派人向康王下書,讓他到軍中議和,方肯退兵。
不然,大軍再抵汴梁,寸草不留。
康王接書後十分慌亂便於朝臣協商,有一奸臣名王雲,本為金國內奸,花言巧語力勸康王為社稷蒼生前去議和。
那康王生性柔懦,無決斷便聽信了王雲之言,不顧其他朝臣的勸阻,命王雲為副使,和他一起前去議和。
臨上車時,康王想想不對勁,又不想去。
王雲則仗金人之勢,又以彼強我弱為借口,脅迫康王上車,更無君臣之禮,送行的大臣們一個個恨得牙根癢癢的。
一行人走到相州時遇到宗正少卿宗澤,宗澤是抗金名將,嶽飛的老師。
宗澤聽說康王要去金營議和,知道是鴻門宴,便攔住康王勸以要害。
王雲還想再次脅迫,被宗澤率軍殺死。
康王方如夢初醒,趕忙調轉馬頭就跑。
〔完顏宗弼〕開始聽王雲密報,知道康王上當還洋洋得意,不久聽哨馬來報說王雲被宗澤所殺,康王跑了。
後悔不已,急忙率軍來追,不想被宗澤攔住,兩軍一通廝殺。
康王則馬不停蹄,不迴汴梁直往南跑,他知道金軍勢大,汴梁經曆一番戰火後是守不住的。
這一路換馬,一直從黃河邊跑到了長江邊,金軍衝破了宋軍阻攔,也馬不停蹄向南追來。
康王到了江邊,馬已累死,隻得先找個地方歇腳。
向逃難的百姓們一打聽才知道到泰興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