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裏缽見狀說道:“旁弟,我們現在縣衙裏呢,這是張縣令的內宅。”
張載點點頭,何裏缽已經大致情形說給他,況且羅凱他也認的,便說道:“麻煩這位賢侄,去將邸店退了,既然來了應該住在府上的。”
何裏缽大大咧咧的說到:“行,我這就去,順便在給他尋個能栓那物件兒的繩兒來。”說完轉身出了房間。
羅凱起身謝過張載,他才仔細看看張載,這人四十歲上下,一米七五左右的身量,瘦而不幹,國字臉,闊額寬腮,劍眉大眼高顴骨,下巴渾厚,看上去淳樸憨厚,果然是一年前見過的張載;隻不過這一年曬的有點黑,就衝他大白天天天往外跑,這一夏天過來也能曬個透。
他起身施禮說道:“早聽師父說起伯父大名,又似在府上曾有一麵之緣,特來拜望!”
張載拱手還禮,擺了“請”的手勢,示意羅凱坐下說話。二人臨窗而坐,此時已近正午。陽光透過窗子照進來曬在身上暖暖的。
說了一些官麵的客套話,何裏缽取迴了行禮物品。見已到飯時,張載請二人一同客廳用餐。
這吃飯本是沒什麽好說,不過張載這家吃飯倒是有意思,張載家沒有什麽下人,做飯就是家裏打雜的老媽子,搭下手的是張載的婆姨,做好了,老媽子跑前院隻會一聲當班的衙役。沒有客人的時候,一大家子人,張載,衙役夫人,連同老媽子,弄些鹵子,菜碼,一人稱一碗麵圍桌吃飯,吃完各忙各的。
這幾日在縣城等張逸,羅凱可是天天見這景兒,午飯時,走進任何一家飯館,肯定能看見端著堆得崗尖崗尖的撈麵條的當地人,埋頭吃麵。聽見滿堂吸吸溜溜、唿唿嚕嚕的進食聲。這種旁若無人,**恣肆的場麵,用豪壯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既來之則安之,入鄉隨俗反正折騰一上午也餓了,羅凱,何裏缽都是壯小夥的年歲,尤其那何裏缽在京城,跟著羅凱每日精細糧,青瓷小碗早是吃的不痛快,乍到此地見此吃景,索性也吃暢快淋漓。
羅凱也是大碗吃麵,這山西,陝西境地的以小麥為主,自然麵食花樣多。箸頭麵、臊子麵、翡翠麵、鹵麵、燴麵、削麵、米兒麵、涼麵、扯麵、犁麵、龍須麵、棍棍麵、角角麵、棋花麵。
不過讓羅凱對張載刮目相看則是張載的為官之道。且不說這府衙中上下一心,從一進縣城羅凱就感覺到張載治理縣城的獨到之處。
一進縣城,守城見是外鄉人便發放一小冊子,羅凱何裏缽接過來一看,第一章便是張載自己和府衙的自律,縣令每月什麽時候坐堂,班頭什麽時候在崗。第二章便是禮儀篇,比如尊老,敬,尊師,愛幼。第三篇則是縣裏大小邸店,藥房,所在。第四篇是本縣及周邊的鄉土風俗。
這冊子都是手抄,楊班頭他們不也說,本縣基本沒什麽案子,無事的時候當差衙役,就手抄這小冊子放在縣城門,遇到往來的路人就發放一份。
張載每月請縣中老人聚會,除了尊老之外,這些老人也是為縣盡心,言傳身教即使有矛盾都自己消化解決,更別說什麽刑事訴案之類。
羅凱這小一年也大大小小走了些州縣,像張載一樣盡心的縣令也見了一些,但比他之治理出色的還到未見過。而且這與下屬,同桌吃飯的也是頭一個。感慨歸感慨,這張載老媽子做麵的手藝還是不錯,羅凱竟也溜溜吃了一大碗。
張載白日忙於公務,羅凱不便打擾,與何裏缽小哥倆,沒事的時候便在縣城或周圍轉轉,此時已進深秋,滿山黃燦燦的秋景,加上天高雲淡讓人格外心情舒暢,不過此地晝夜溫差大,剛落晚晚縣城裏差不多就清靜了,二人有些無聊,若是在汴京,此時正是華燈初上,夜色之下繁華漸起時。
二人迴到縣衙,一進院子見張載在院子中裏來迴踱步,似乎沒看見他們進來,羅凱讓何裏缽先迴房間,正要去找張載,見張載手中持一亮晶晶的東西,放在眼前,仰頭像天上看去。
天上星鬥漸明,明月如銀盆一樣照著縣城。羅凱也不打擾他,幹脆坐在樓廊上看著他幹什麽,這才看清楚,張載手中拿著像是一鏡片。他朝天上看了一會,轉著身子看院中四周。
羅凱見張載手裏舉著鏡片放在一隻眼前,另外一隻眼睛閉著。他轉過身看到羅凱,羅凱見張載看見自己,急忙起身過去行禮。
哪隻到張載,竟然自己向後退跳了半步,張載這半步,一個踉蹌,差點一屁股坐在地上。雖然他已經發現,手中這物件能將遠處的東西看大了,但還是嚇了一跳,畢竟那都是靜物,這羅凱他看見了,思想倒是有準備,不過羅凱想他走來。怎麽這麽一點不出聲的突然出現自己麵前。
羅凱已經走到張載麵前,急忙一把將他拉住。好在羅凱一直沒斷了練習,這身法比以前有精進了些,張載才沒跌倒。待定下神,羅凱看清楚張載手中拿了一個鑲銅邊的鏡片。
這是一片放大鏡鏡片,難怪張載拿著比劃半天,見羅凱過來又嚇了一跳,羅凱看了半天,這鏡子雖簡,但是做工精細,不似宋代的物件。他將鏡片還給張載問道:“張伯從何得來此物?”
張載說此物是他巡視黃河岸邊偶然得來,放在一旁許久並未留意,這幾日研究天象,想起這個鏡子便用他來星星月亮,未竟比平時看清晰了很多。
張載說道,從前隻聽沈兄說過一些軼事,異物。想不到今日竟然見到。
羅凱問道:“張伯可說是,那沈括大人。”
張載點點頭:“正是,我曾聽他說過: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其他鑒雖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別自有”
(世上有能透光的鏡,鏡背麵有銘文,共20字,字體非常古奧,沒有人能讀懂。由此想來,古人在造這麵鏡子時自有別的方法。出自《夢溪筆談》)
邊說著二人已經走進張載的書房,張載拿起桌上兩封信件交給羅凱,羅凱見竟是汴京和陳州分別而來。羅凱將信揣於懷中,準備迴房再看,見張載正拿著那可放大的鏡片看著自己。
“張伯因何如此看小可?”羅凱不解的問。
張載一邊想一邊說:“我是總覺得看你甚是眼熟。”羅凱大笑,那當然您去年在京城我們見過的。
張載擺擺手,但也多解釋,他說到:“你來了有幾日,我也是公務繁忙,正好今日閑暇,我也收到了陳州張逸的信件,裏麵言說你有一把劍之事。”
羅凱說道:“小可的確偶爾一劍,因劍有戾氣,原是去找師父學劍法,去戾氣。師父向小可常提起張伯,小可便萌生拜望之情。”說完這話,他掏出身上藏在長衫中的短劍,雙手遞張載。
張載結果來看看,又還給羅凱說道:“這劍,我是一竅不通。”羅凱聽了一愣,心說師父搞什麽名堂,接著又聽張載說道:“世人傳說多有誇大虛妄,你師父和我故交常常聽我談到氣一元論,況他也是喜歡研究“易學”之人,故友相通”
羅凱聽的有點泄氣,不過既然來了,不如虛心請教,況且他重要的並在於劍上,便想張載請教什麽叫氣一元論。
張載解釋到:天地萬物都是由氣構成,氣的消散狀態就叫“太虛”。太虛是氣的本體,所謂本體,指的是本來的形態,也可以說是氣的原始狀態,萬物都是從這個本體中發生出來的。在萬物的變化運動中,這個氣雖然有聚有散,但不會增加或減少。氣凝聚時,人們看得見,稱之為有;氣消散時,人們看不見,稱之為虛。
陰陽的動靜相感之性,稱為太和,稱為道。太和的升隱浮沉,糸因縵屈伸,是一切運動的動力,歸根結底是陰陽的對立與交感,一切具體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由於內部的對立與交感,這稱為“一物兩體”。
羅凱早在陳州的時候,也曾和張逸交談,這陰陽之道也曾提及,更何況羅凱早知道有“周易”。
聽張載解釋陰陽有想起自己的黑水晶如太極陰陽魚,便是耐心之中陡然增加了興趣。他便問道,:“但不知張伯的‘一物兩體’與《周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之說有和異處。”
張載一很是開心,羅凱提出問題,正是自己學說的關鍵,忽然就發現有了一個知己免不得有些高興。
這話要從張載研究的經曆說起,自此他遵從範仲淹的指引,讀完了《中庸》,又研究《老子》、《莊子》和道教的書籍,也閱讀佛教的著作,經過研究和比較,最後他還把自己的學術放在儒家文化,以儒家的六經為依歸。
年輕的張載,開始並不願意把自己的學術局限在儒學一家之內,他要探索,要比較,因而廣采百家之學,張載努力學習當時的各種自然科學,而是決心走自己獨立的學術道路。
張載的學問沒有係統的師承,經過多年的學習和探索,張載終於確立了自己的學術道路。嘉佑二年他已經四十歲上下,這一年,他考取了進士,開始走上仕宦道路。
這麽多年的摸索總算有成,他多麽渴望有人和他一同研究,更是希望得到認同,哪怕是多一些交流。
見羅凱所聞正是他學術的關鍵所在,他有點興奮,眼睛發亮,一口氣說出了自己觀點與周易之差別所在:
張載的“一物兩體”論闡明了宇宙萬物的矛盾現象,指出事物內部對立統一的特征,他是沿著《周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陰陽對立統一思想發展而來的,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陰陽兩個方麵,這就是兩。陰陽兩個範疇可以包涵虛實、動靜、聚散、清濁等多種範疇,它們最終是統一於一個氣。所以,一與兩是互相依存,不可分開的。一氣而含有陰陽的交感變化,所以天地萬物能夠生生不息,處在永恆的生長和消亡過程中。
羅凱對哲學範疇所知不多,但是這理論絕對是超強的,至少他知道,這些是唯物主意哲學的基礎,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思索著張載所說,覺得甚是耳熟,至於氣之說似乎從今從哪聽說過。
羅凱冥思苦想,張載見他皺著眉頭也不打擾他,羅凱腦子裏麵又產生了一些奇怪的念頭,他問張載到:“小可可否這麽認為:天地之間為一氣所概括,此消彼長,最終達到平衡?”
張載一拍手說到:“對,賢侄甚是知我所述”
羅凱問到:“那存於天地中的“人”物何解釋。?”
張載說到:“乾坤是天地的代稱,天地是萬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處於宇宙之中,因為三者都是“氣”聚而成的物,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類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朋友,萬物與人的本性是一致的。”
說完,他指著身子背後的牆上,羅凱這次注意到,書房的牆上寫著幾個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的這個縣令生活上極其簡樸,或有餘銀兩便全部放在衙上,比如印些冊子,或是款待縣上的老人,房間布置便是簡單的桌椅家具。牆上也沒有什麽名人字畫,倒是他親筆所書的一些詩詞,而主句羅凱甚為耳熟。
羅凱記得在他未穿越之前,張載這四句話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概括為“橫渠四句”。
羅凱見到此字本已經是心中敬佩,更另他詫異的事,見張載竟說出宇宙二字。於是說道:
這宇宙之中不僅僅有人,還應有物體,星月等物質,存於氣中。
張載聽到更是欣喜,說到你隨我來看,說著也不顧自己大羅凱許多,拉著羅凱走到院子中間,指著天上說到:“你看這浩瀚星空全在這天地之間,世人常說日月,這日月正是以地為心,因又處在不停的運動中,升降飛揚,未嚐止息。”
羅凱抬頭仰望天際,耳邊聽著張載說的話:“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星在運行中各有遲、緩、疾、速,是因為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金星、火星與太陽之間有相互作用的關係,從而影響了金火二星的運行速度。這地球自己運動的動因來自於其內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
他說完,二人同時對視,羅凱也捋順了剛才腦子中的思緒,當他凝神苦想的時候,最後兩個詞語總算在千頭萬緒中被摘了出來,看見張載說的這些,又是宇宙又是地球,頭腦中飛速的想,這張載到底是什麽人,他所掌握的絕非是眼下宋朝的理論。
這兩個奇怪的詞在羅凱反複確認下,卻沒被自己攔住脫口而出:“亞裏士多德,以太!”
張載先是被自己所說的嚇一跳,再有被羅凱脫口而出的話弄糊塗,聽著完全不懂,隻見羅凱伸出雙臂似乎要擁抱天空的狀態,
張載點點頭,何裏缽已經大致情形說給他,況且羅凱他也認的,便說道:“麻煩這位賢侄,去將邸店退了,既然來了應該住在府上的。”
何裏缽大大咧咧的說到:“行,我這就去,順便在給他尋個能栓那物件兒的繩兒來。”說完轉身出了房間。
羅凱起身謝過張載,他才仔細看看張載,這人四十歲上下,一米七五左右的身量,瘦而不幹,國字臉,闊額寬腮,劍眉大眼高顴骨,下巴渾厚,看上去淳樸憨厚,果然是一年前見過的張載;隻不過這一年曬的有點黑,就衝他大白天天天往外跑,這一夏天過來也能曬個透。
他起身施禮說道:“早聽師父說起伯父大名,又似在府上曾有一麵之緣,特來拜望!”
張載拱手還禮,擺了“請”的手勢,示意羅凱坐下說話。二人臨窗而坐,此時已近正午。陽光透過窗子照進來曬在身上暖暖的。
說了一些官麵的客套話,何裏缽取迴了行禮物品。見已到飯時,張載請二人一同客廳用餐。
這吃飯本是沒什麽好說,不過張載這家吃飯倒是有意思,張載家沒有什麽下人,做飯就是家裏打雜的老媽子,搭下手的是張載的婆姨,做好了,老媽子跑前院隻會一聲當班的衙役。沒有客人的時候,一大家子人,張載,衙役夫人,連同老媽子,弄些鹵子,菜碼,一人稱一碗麵圍桌吃飯,吃完各忙各的。
這幾日在縣城等張逸,羅凱可是天天見這景兒,午飯時,走進任何一家飯館,肯定能看見端著堆得崗尖崗尖的撈麵條的當地人,埋頭吃麵。聽見滿堂吸吸溜溜、唿唿嚕嚕的進食聲。這種旁若無人,**恣肆的場麵,用豪壯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既來之則安之,入鄉隨俗反正折騰一上午也餓了,羅凱,何裏缽都是壯小夥的年歲,尤其那何裏缽在京城,跟著羅凱每日精細糧,青瓷小碗早是吃的不痛快,乍到此地見此吃景,索性也吃暢快淋漓。
羅凱也是大碗吃麵,這山西,陝西境地的以小麥為主,自然麵食花樣多。箸頭麵、臊子麵、翡翠麵、鹵麵、燴麵、削麵、米兒麵、涼麵、扯麵、犁麵、龍須麵、棍棍麵、角角麵、棋花麵。
不過讓羅凱對張載刮目相看則是張載的為官之道。且不說這府衙中上下一心,從一進縣城羅凱就感覺到張載治理縣城的獨到之處。
一進縣城,守城見是外鄉人便發放一小冊子,羅凱何裏缽接過來一看,第一章便是張載自己和府衙的自律,縣令每月什麽時候坐堂,班頭什麽時候在崗。第二章便是禮儀篇,比如尊老,敬,尊師,愛幼。第三篇則是縣裏大小邸店,藥房,所在。第四篇是本縣及周邊的鄉土風俗。
這冊子都是手抄,楊班頭他們不也說,本縣基本沒什麽案子,無事的時候當差衙役,就手抄這小冊子放在縣城門,遇到往來的路人就發放一份。
張載每月請縣中老人聚會,除了尊老之外,這些老人也是為縣盡心,言傳身教即使有矛盾都自己消化解決,更別說什麽刑事訴案之類。
羅凱這小一年也大大小小走了些州縣,像張載一樣盡心的縣令也見了一些,但比他之治理出色的還到未見過。而且這與下屬,同桌吃飯的也是頭一個。感慨歸感慨,這張載老媽子做麵的手藝還是不錯,羅凱竟也溜溜吃了一大碗。
張載白日忙於公務,羅凱不便打擾,與何裏缽小哥倆,沒事的時候便在縣城或周圍轉轉,此時已進深秋,滿山黃燦燦的秋景,加上天高雲淡讓人格外心情舒暢,不過此地晝夜溫差大,剛落晚晚縣城裏差不多就清靜了,二人有些無聊,若是在汴京,此時正是華燈初上,夜色之下繁華漸起時。
二人迴到縣衙,一進院子見張載在院子中裏來迴踱步,似乎沒看見他們進來,羅凱讓何裏缽先迴房間,正要去找張載,見張載手中持一亮晶晶的東西,放在眼前,仰頭像天上看去。
天上星鬥漸明,明月如銀盆一樣照著縣城。羅凱也不打擾他,幹脆坐在樓廊上看著他幹什麽,這才看清楚,張載手中拿著像是一鏡片。他朝天上看了一會,轉著身子看院中四周。
羅凱見張載手裏舉著鏡片放在一隻眼前,另外一隻眼睛閉著。他轉過身看到羅凱,羅凱見張載看見自己,急忙起身過去行禮。
哪隻到張載,竟然自己向後退跳了半步,張載這半步,一個踉蹌,差點一屁股坐在地上。雖然他已經發現,手中這物件能將遠處的東西看大了,但還是嚇了一跳,畢竟那都是靜物,這羅凱他看見了,思想倒是有準備,不過羅凱想他走來。怎麽這麽一點不出聲的突然出現自己麵前。
羅凱已經走到張載麵前,急忙一把將他拉住。好在羅凱一直沒斷了練習,這身法比以前有精進了些,張載才沒跌倒。待定下神,羅凱看清楚張載手中拿了一個鑲銅邊的鏡片。
這是一片放大鏡鏡片,難怪張載拿著比劃半天,見羅凱過來又嚇了一跳,羅凱看了半天,這鏡子雖簡,但是做工精細,不似宋代的物件。他將鏡片還給張載問道:“張伯從何得來此物?”
張載說此物是他巡視黃河岸邊偶然得來,放在一旁許久並未留意,這幾日研究天象,想起這個鏡子便用他來星星月亮,未竟比平時看清晰了很多。
張載說道,從前隻聽沈兄說過一些軼事,異物。想不到今日竟然見到。
羅凱問道:“張伯可說是,那沈括大人。”
張載點點頭:“正是,我曾聽他說過: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其他鑒雖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別自有”
(世上有能透光的鏡,鏡背麵有銘文,共20字,字體非常古奧,沒有人能讀懂。由此想來,古人在造這麵鏡子時自有別的方法。出自《夢溪筆談》)
邊說著二人已經走進張載的書房,張載拿起桌上兩封信件交給羅凱,羅凱見竟是汴京和陳州分別而來。羅凱將信揣於懷中,準備迴房再看,見張載正拿著那可放大的鏡片看著自己。
“張伯因何如此看小可?”羅凱不解的問。
張載一邊想一邊說:“我是總覺得看你甚是眼熟。”羅凱大笑,那當然您去年在京城我們見過的。
張載擺擺手,但也多解釋,他說到:“你來了有幾日,我也是公務繁忙,正好今日閑暇,我也收到了陳州張逸的信件,裏麵言說你有一把劍之事。”
羅凱說道:“小可的確偶爾一劍,因劍有戾氣,原是去找師父學劍法,去戾氣。師父向小可常提起張伯,小可便萌生拜望之情。”說完這話,他掏出身上藏在長衫中的短劍,雙手遞張載。
張載結果來看看,又還給羅凱說道:“這劍,我是一竅不通。”羅凱聽了一愣,心說師父搞什麽名堂,接著又聽張載說道:“世人傳說多有誇大虛妄,你師父和我故交常常聽我談到氣一元論,況他也是喜歡研究“易學”之人,故友相通”
羅凱聽的有點泄氣,不過既然來了,不如虛心請教,況且他重要的並在於劍上,便想張載請教什麽叫氣一元論。
張載解釋到:天地萬物都是由氣構成,氣的消散狀態就叫“太虛”。太虛是氣的本體,所謂本體,指的是本來的形態,也可以說是氣的原始狀態,萬物都是從這個本體中發生出來的。在萬物的變化運動中,這個氣雖然有聚有散,但不會增加或減少。氣凝聚時,人們看得見,稱之為有;氣消散時,人們看不見,稱之為虛。
陰陽的動靜相感之性,稱為太和,稱為道。太和的升隱浮沉,糸因縵屈伸,是一切運動的動力,歸根結底是陰陽的對立與交感,一切具體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由於內部的對立與交感,這稱為“一物兩體”。
羅凱早在陳州的時候,也曾和張逸交談,這陰陽之道也曾提及,更何況羅凱早知道有“周易”。
聽張載解釋陰陽有想起自己的黑水晶如太極陰陽魚,便是耐心之中陡然增加了興趣。他便問道,:“但不知張伯的‘一物兩體’與《周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之說有和異處。”
張載一很是開心,羅凱提出問題,正是自己學說的關鍵,忽然就發現有了一個知己免不得有些高興。
這話要從張載研究的經曆說起,自此他遵從範仲淹的指引,讀完了《中庸》,又研究《老子》、《莊子》和道教的書籍,也閱讀佛教的著作,經過研究和比較,最後他還把自己的學術放在儒家文化,以儒家的六經為依歸。
年輕的張載,開始並不願意把自己的學術局限在儒學一家之內,他要探索,要比較,因而廣采百家之學,張載努力學習當時的各種自然科學,而是決心走自己獨立的學術道路。
張載的學問沒有係統的師承,經過多年的學習和探索,張載終於確立了自己的學術道路。嘉佑二年他已經四十歲上下,這一年,他考取了進士,開始走上仕宦道路。
這麽多年的摸索總算有成,他多麽渴望有人和他一同研究,更是希望得到認同,哪怕是多一些交流。
見羅凱所聞正是他學術的關鍵所在,他有點興奮,眼睛發亮,一口氣說出了自己觀點與周易之差別所在:
張載的“一物兩體”論闡明了宇宙萬物的矛盾現象,指出事物內部對立統一的特征,他是沿著《周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陰陽對立統一思想發展而來的,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陰陽兩個方麵,這就是兩。陰陽兩個範疇可以包涵虛實、動靜、聚散、清濁等多種範疇,它們最終是統一於一個氣。所以,一與兩是互相依存,不可分開的。一氣而含有陰陽的交感變化,所以天地萬物能夠生生不息,處在永恆的生長和消亡過程中。
羅凱對哲學範疇所知不多,但是這理論絕對是超強的,至少他知道,這些是唯物主意哲學的基礎,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思索著張載所說,覺得甚是耳熟,至於氣之說似乎從今從哪聽說過。
羅凱冥思苦想,張載見他皺著眉頭也不打擾他,羅凱腦子裏麵又產生了一些奇怪的念頭,他問張載到:“小可可否這麽認為:天地之間為一氣所概括,此消彼長,最終達到平衡?”
張載一拍手說到:“對,賢侄甚是知我所述”
羅凱問到:“那存於天地中的“人”物何解釋。?”
張載說到:“乾坤是天地的代稱,天地是萬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處於宇宙之中,因為三者都是“氣”聚而成的物,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類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朋友,萬物與人的本性是一致的。”
說完,他指著身子背後的牆上,羅凱這次注意到,書房的牆上寫著幾個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的這個縣令生活上極其簡樸,或有餘銀兩便全部放在衙上,比如印些冊子,或是款待縣上的老人,房間布置便是簡單的桌椅家具。牆上也沒有什麽名人字畫,倒是他親筆所書的一些詩詞,而主句羅凱甚為耳熟。
羅凱記得在他未穿越之前,張載這四句話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概括為“橫渠四句”。
羅凱見到此字本已經是心中敬佩,更另他詫異的事,見張載竟說出宇宙二字。於是說道:
這宇宙之中不僅僅有人,還應有物體,星月等物質,存於氣中。
張載聽到更是欣喜,說到你隨我來看,說著也不顧自己大羅凱許多,拉著羅凱走到院子中間,指著天上說到:“你看這浩瀚星空全在這天地之間,世人常說日月,這日月正是以地為心,因又處在不停的運動中,升降飛揚,未嚐止息。”
羅凱抬頭仰望天際,耳邊聽著張載說的話:“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星在運行中各有遲、緩、疾、速,是因為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金星、火星與太陽之間有相互作用的關係,從而影響了金火二星的運行速度。這地球自己運動的動因來自於其內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
他說完,二人同時對視,羅凱也捋順了剛才腦子中的思緒,當他凝神苦想的時候,最後兩個詞語總算在千頭萬緒中被摘了出來,看見張載說的這些,又是宇宙又是地球,頭腦中飛速的想,這張載到底是什麽人,他所掌握的絕非是眼下宋朝的理論。
這兩個奇怪的詞在羅凱反複確認下,卻沒被自己攔住脫口而出:“亞裏士多德,以太!”
張載先是被自己所說的嚇一跳,再有被羅凱脫口而出的話弄糊塗,聽著完全不懂,隻見羅凱伸出雙臂似乎要擁抱天空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