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攻守皆備
月下追範增,我不願烏江自刎 作者:風吹櫻花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於韓信所提不超十五萬兵力之議,項羽心覺不妥。
凝視韓信,項羽麵現憂容。
“韓親王,匈奴兵力數倍於汝,……汝又如何能堅守兩月?”
“陛下,兵力不可過多,……否則,匈奴久攻不下,……必繞道攻略我大楚城池!”
聞韓信所言,項羽已然明了其意。
以少敵多,又要在無後勤之草原堅守兩個月,其艱難可想而知。
然仍覺不妥,項羽麵現憂色。
“韓親王,汝可有把握?”
“陛下放心,小王定不辱使命!”
為使上策順利施行,項羽深思熟慮後,終是同意了韓信之提議。
繼而,圍繞奇襲匈奴大後方,項羽、韓信與蒯通三人進行了詳盡之部署謀劃。
於謀劃中,韓信認為,欲順利拖住匈奴主力,仍須攻守兼備。
其所提之攻,乃指東西兩路布下騎兵。
一旦匈奴主力將十餘萬楚軍圍困於草原,那東西兩路騎兵便可借機北擊,以緩解作為誘餌之楚軍主力壓力。
至於守,則必須於秦地、代地、燕地分別布下重兵,以防止匈奴大軍繞道攻伐。
韓信所提攻守兼備之策,項羽與蒯通商議後,皆認為可行。
最終,經三人多次推演,誘敵兵力、守備兵力以及奇襲兵力亦做了相應安排。
其中,作為誘餌的兵力因守備兵力不足,最終降為十萬規模,其主將為韓信,副將為龍苴,裨將為曹參。
而作為副將的龍苴任務艱巨,他將再次冒充項羽的身份,並打著楚皇的旗號來吸引匈奴主力決戰。
作為防禦之軍,共計有二十七萬之眾,其主將乃項聲,參軍為蒯通。
二十七萬守軍之中,二十五萬為步兵,皆布防於秦地、代地、燕地一線,以抵禦匈奴大軍之進擊。
另兩萬為騎兵,於秦地、燕地各置一萬。
東路由項莊負責,西路則委以鍾離昧、田橫共同統領。
待韓信之十萬兵力拖住匈奴主力時,此兩萬騎兵可自東西兩路出擊,以此為韓信大軍緩解壓力。
最後的三萬兵力皆為騎兵,實乃此戰之關鍵奇兵。
此三萬兵力,皆為楚軍精銳之精銳。
除項羽親自掛帥外,另有桓楚、虞子期、灌嬰等善騎射之騎將。
除去數位騎將,三萬騎兵中,僅剩的一千江東子弟全員參與其中。
由此可見,此三萬奇襲兵力之重要。
三路兵力部署已定,項羽旋即又遣人自彭城調集大量糧草。
於這些糧草中,他首先撥予韓信三月之所需。
項羽深知,雖計劃堅守兩個月,但若情況有變,亦不可使十萬誘敵之兵力無糧可食。
此外,又依韓信之要求,為其配備足量箭矢和弓弩。
欲長時間拖住匈奴主力,羽箭缺之定然不可。
而弓弩,於固守之時,可更多地消耗進攻之匈奴騎兵。
以上補給充裕後,項羽提及水源。
相較糧食與防守武器,水源亦不可或缺。
對此,韓信提出分兩步走之原則。
第一步,同樣攜帶充足的水。
第二步,引誘匈奴來時,當尋找有水源的地方駐紮。
韓信說出了自己的看法,項羽略微沉思,他點了點頭。
對於韓信能否堅守兩個月,項羽雖有擔憂,可卻並無其他合適人選。
在楚軍裏,除了韓信,也就項聲、鍾離昧比較適合做統帥。
可此戰裏,項聲同鍾離昧同樣任務艱巨。
他們不但要駐守北方邊境,同時還要觀察局勢,趁機派出兵力為韓信緩解壓力。
兵力上,北方邊境的楚軍依舊保持四十萬規模。
雖然楚國兵力資源充沛,可項羽認為,擴充兵力隻會令楚國百姓同遭戰爭之苦。
他不願連累楚人,他堅信,四十萬對四十萬,楚人一定可以戰勝不可一世的匈奴人。
……………
楚八年,初夏。
十萬楚軍在韓信、龍苴、曹參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出了代地,並攜帶大量輜重裝備一路向北而去。
一路之上,楚軍高舉項字皇旗,他們因攜帶物資極多,其行進極為緩慢卻一路高歌。
其囂張跋扈的舉動,生怕匈奴人不知道楚國皇帝親征匈奴一般。
——————
楚軍大搖大擺的向北挺進,很快,這個消息便傳到了匈奴王庭。
大單於冒頓知曉此事,他氣的是咬牙切齒的。
年前,楚國夥同箕子朝鮮不宣而戰,先是以東、中兩路作為誘餌,並趁機占據了河套平原和大月氏。
在那項羽的奇襲下,不但拿下了大月氏,還想要一路攻打己方的王庭所在地———莫落河。
那項羽悍勇無敵,一路斬殺匈奴諸多將領不說,還生擒了樓煩王及一眾王臣。
這裏,冒頓所認為的項羽,正是龍苴冒充的。
他雖沒見過項羽本人,可據投降的陳豨、臧荼所言,他終於確定了一個事實。
這個事實便是,項羽果然如傳說中一般,是無敵的存在。
提到項羽,又迴想起去年被楚國奪迴去的趙、代、燕三地,他就氣不打一處來。
那三地是匈奴人從漢國手中奪來的,這跟楚國有何幹係。
楚國不但使用陰謀詭計奪迴了三地,還想要換迴漢國公主和那俘獲的十幾萬漢國百姓。
不得不說,楚國皇帝項羽簡直是癡心妄想。
幾千匈奴俘虜,便想換迴十幾萬漢國人,這想法真是有些天真。
更可氣的是,己方沒有同意交換,那項羽竟不依不饒的繼續開始了進攻。
初春時,三路楚軍騎兵再次來襲,竟將己方完全沒有放在眼裏。
想到匈奴受到的欺辱,冒頓滿臉皆是猙獰,拳頭更是握的咯吱作響。
欺人太甚,簡直欺人太甚。
忍耐許久,冒頓一心等待秋天的到來。
隻要等到了秋天,匈奴騎兵將再次兵強馬壯。
到時候,再讓楚國見識一下,什麽是真正的殘忍。
可這一切的等待,卻迎來了楚國不知死活的前來討伐。
得知楚國皇帝項羽親自討伐,冒頓簡直是士可忍孰不可忍。
他一聲令下,四十萬匈奴騎兵中,調集了三十五萬眾,分為三路同時向楚國壓了過去。
三十五萬匈奴大軍裏,分別為左、中、右三路。
其中,左右各兩萬五千兵馬,分別在大月氏和燕地以北方向,來應付楚國隨時入侵的騎兵。
而中路,則是冒頓親自率領的三十萬匈奴主力。
【三十萬騎兵對十萬步軍,匈奴大單於對決楚國皇帝。】
在這場即將到來的決戰中,冒頓信心十足。
若楚國人堅守不出,他倒是毫無辦法。
畢竟,楚國有著堅固的城池。
可如今,十萬楚軍放棄了城池來到了草原上,那這片草原,便將是楚國人的葬身之地。
………………
數日後,在一處高坡前,三十萬匈奴主力同浩浩蕩蕩的楚國大軍迎頭相遇。
目視退縮高坡的楚國大軍,又打著那代表楚國皇帝的旗幟,冒頓發出了一陣嘲笑。
止住笑時,他難以置信的看向那項字皇旗。
身為楚國皇帝,雖悍勇無敵,卻是一個沒有腦的人。
區區十萬步軍,出境百餘裏,竟想消滅擁有四十萬騎兵的匈奴帝國。
不知死活,不自量力。
可笑,簡直可笑至極!
眼看楚國大軍退守的高地並不陡峭,冒頓目露寒光,他大手一揮,隨即下達了進攻命令。
凝視韓信,項羽麵現憂容。
“韓親王,匈奴兵力數倍於汝,……汝又如何能堅守兩月?”
“陛下,兵力不可過多,……否則,匈奴久攻不下,……必繞道攻略我大楚城池!”
聞韓信所言,項羽已然明了其意。
以少敵多,又要在無後勤之草原堅守兩個月,其艱難可想而知。
然仍覺不妥,項羽麵現憂色。
“韓親王,汝可有把握?”
“陛下放心,小王定不辱使命!”
為使上策順利施行,項羽深思熟慮後,終是同意了韓信之提議。
繼而,圍繞奇襲匈奴大後方,項羽、韓信與蒯通三人進行了詳盡之部署謀劃。
於謀劃中,韓信認為,欲順利拖住匈奴主力,仍須攻守兼備。
其所提之攻,乃指東西兩路布下騎兵。
一旦匈奴主力將十餘萬楚軍圍困於草原,那東西兩路騎兵便可借機北擊,以緩解作為誘餌之楚軍主力壓力。
至於守,則必須於秦地、代地、燕地分別布下重兵,以防止匈奴大軍繞道攻伐。
韓信所提攻守兼備之策,項羽與蒯通商議後,皆認為可行。
最終,經三人多次推演,誘敵兵力、守備兵力以及奇襲兵力亦做了相應安排。
其中,作為誘餌的兵力因守備兵力不足,最終降為十萬規模,其主將為韓信,副將為龍苴,裨將為曹參。
而作為副將的龍苴任務艱巨,他將再次冒充項羽的身份,並打著楚皇的旗號來吸引匈奴主力決戰。
作為防禦之軍,共計有二十七萬之眾,其主將乃項聲,參軍為蒯通。
二十七萬守軍之中,二十五萬為步兵,皆布防於秦地、代地、燕地一線,以抵禦匈奴大軍之進擊。
另兩萬為騎兵,於秦地、燕地各置一萬。
東路由項莊負責,西路則委以鍾離昧、田橫共同統領。
待韓信之十萬兵力拖住匈奴主力時,此兩萬騎兵可自東西兩路出擊,以此為韓信大軍緩解壓力。
最後的三萬兵力皆為騎兵,實乃此戰之關鍵奇兵。
此三萬兵力,皆為楚軍精銳之精銳。
除項羽親自掛帥外,另有桓楚、虞子期、灌嬰等善騎射之騎將。
除去數位騎將,三萬騎兵中,僅剩的一千江東子弟全員參與其中。
由此可見,此三萬奇襲兵力之重要。
三路兵力部署已定,項羽旋即又遣人自彭城調集大量糧草。
於這些糧草中,他首先撥予韓信三月之所需。
項羽深知,雖計劃堅守兩個月,但若情況有變,亦不可使十萬誘敵之兵力無糧可食。
此外,又依韓信之要求,為其配備足量箭矢和弓弩。
欲長時間拖住匈奴主力,羽箭缺之定然不可。
而弓弩,於固守之時,可更多地消耗進攻之匈奴騎兵。
以上補給充裕後,項羽提及水源。
相較糧食與防守武器,水源亦不可或缺。
對此,韓信提出分兩步走之原則。
第一步,同樣攜帶充足的水。
第二步,引誘匈奴來時,當尋找有水源的地方駐紮。
韓信說出了自己的看法,項羽略微沉思,他點了點頭。
對於韓信能否堅守兩個月,項羽雖有擔憂,可卻並無其他合適人選。
在楚軍裏,除了韓信,也就項聲、鍾離昧比較適合做統帥。
可此戰裏,項聲同鍾離昧同樣任務艱巨。
他們不但要駐守北方邊境,同時還要觀察局勢,趁機派出兵力為韓信緩解壓力。
兵力上,北方邊境的楚軍依舊保持四十萬規模。
雖然楚國兵力資源充沛,可項羽認為,擴充兵力隻會令楚國百姓同遭戰爭之苦。
他不願連累楚人,他堅信,四十萬對四十萬,楚人一定可以戰勝不可一世的匈奴人。
……………
楚八年,初夏。
十萬楚軍在韓信、龍苴、曹參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出了代地,並攜帶大量輜重裝備一路向北而去。
一路之上,楚軍高舉項字皇旗,他們因攜帶物資極多,其行進極為緩慢卻一路高歌。
其囂張跋扈的舉動,生怕匈奴人不知道楚國皇帝親征匈奴一般。
——————
楚軍大搖大擺的向北挺進,很快,這個消息便傳到了匈奴王庭。
大單於冒頓知曉此事,他氣的是咬牙切齒的。
年前,楚國夥同箕子朝鮮不宣而戰,先是以東、中兩路作為誘餌,並趁機占據了河套平原和大月氏。
在那項羽的奇襲下,不但拿下了大月氏,還想要一路攻打己方的王庭所在地———莫落河。
那項羽悍勇無敵,一路斬殺匈奴諸多將領不說,還生擒了樓煩王及一眾王臣。
這裏,冒頓所認為的項羽,正是龍苴冒充的。
他雖沒見過項羽本人,可據投降的陳豨、臧荼所言,他終於確定了一個事實。
這個事實便是,項羽果然如傳說中一般,是無敵的存在。
提到項羽,又迴想起去年被楚國奪迴去的趙、代、燕三地,他就氣不打一處來。
那三地是匈奴人從漢國手中奪來的,這跟楚國有何幹係。
楚國不但使用陰謀詭計奪迴了三地,還想要換迴漢國公主和那俘獲的十幾萬漢國百姓。
不得不說,楚國皇帝項羽簡直是癡心妄想。
幾千匈奴俘虜,便想換迴十幾萬漢國人,這想法真是有些天真。
更可氣的是,己方沒有同意交換,那項羽竟不依不饒的繼續開始了進攻。
初春時,三路楚軍騎兵再次來襲,竟將己方完全沒有放在眼裏。
想到匈奴受到的欺辱,冒頓滿臉皆是猙獰,拳頭更是握的咯吱作響。
欺人太甚,簡直欺人太甚。
忍耐許久,冒頓一心等待秋天的到來。
隻要等到了秋天,匈奴騎兵將再次兵強馬壯。
到時候,再讓楚國見識一下,什麽是真正的殘忍。
可這一切的等待,卻迎來了楚國不知死活的前來討伐。
得知楚國皇帝項羽親自討伐,冒頓簡直是士可忍孰不可忍。
他一聲令下,四十萬匈奴騎兵中,調集了三十五萬眾,分為三路同時向楚國壓了過去。
三十五萬匈奴大軍裏,分別為左、中、右三路。
其中,左右各兩萬五千兵馬,分別在大月氏和燕地以北方向,來應付楚國隨時入侵的騎兵。
而中路,則是冒頓親自率領的三十萬匈奴主力。
【三十萬騎兵對十萬步軍,匈奴大單於對決楚國皇帝。】
在這場即將到來的決戰中,冒頓信心十足。
若楚國人堅守不出,他倒是毫無辦法。
畢竟,楚國有著堅固的城池。
可如今,十萬楚軍放棄了城池來到了草原上,那這片草原,便將是楚國人的葬身之地。
………………
數日後,在一處高坡前,三十萬匈奴主力同浩浩蕩蕩的楚國大軍迎頭相遇。
目視退縮高坡的楚國大軍,又打著那代表楚國皇帝的旗幟,冒頓發出了一陣嘲笑。
止住笑時,他難以置信的看向那項字皇旗。
身為楚國皇帝,雖悍勇無敵,卻是一個沒有腦的人。
區區十萬步軍,出境百餘裏,竟想消滅擁有四十萬騎兵的匈奴帝國。
不知死活,不自量力。
可笑,簡直可笑至極!
眼看楚國大軍退守的高地並不陡峭,冒頓目露寒光,他大手一揮,隨即下達了進攻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