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埋屍於水
月下追範增,我不願烏江自刎 作者:風吹櫻花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深入剖析埋屍於水這一行為,不難理解,其意為將屍體掩埋在水邊。
自古以來,有一種說法,逝去之人背山麵水安葬,堪稱最佳風水寶地。
然而,就風水學而言,將屍體埋於水邊的做法,在匈奴人的觀念中,絕對是無法容忍的。
首先,匈奴人依水而居,無論人口、牲畜如何隨草遷徙,水源始終是他們最為重要的依存。
放眼草原之上,但凡匈奴人聚居之處,若無流動之水源,實難想象其艱難困苦。
一旦將易腐之屍體投入水中,不僅會汙染水源,更會給草原上的匈奴人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
活人及牲畜飲用受汙染之水,輕則發熱患病,一病不起。
重則瘟疫肆虐,難以控製。
隻要北方草原爆發瘟疫,強大的匈奴人除了遷徙離開當地,將束手無策。
按理說,匈奴人口並不多,也無甚可怕之處。
若論可怕,無非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地域過於遼闊,生活又極為艱苦。
一旦遭受惡劣天氣侵襲,除了南下劫掠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原人,他們亦無其他應對之法以度過嚴寒之冬。
正因如此,他們渴望熬過可怕的寒冬。
自古至今,但凡他們生活不順,便是南方中原人的噩夢。
為了獲取飽腹之糧,為了得到可供驅使的奴隸,為了擁有能為他們繁衍後代的女子,他們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大量中原兵力慘死於他們的屠刀之下,眾多青壯被他們強行擄走,無數柔弱女子淪為他們繁衍後代的工具。
這一切究其根本,皆因他們的地盤過於龐大、生活環境極其惡劣所致。
中原人勢弱之際,唯有困守不出,且不時遭受其侵擾。
中原人強盛之時,即便出兵征伐,於茫茫草原之上,亦因諸般緣由難以對匈奴人施以有效之打擊。
此中緣由繁多,韓信暗自剖析,大致可分為中原人不善騎射、糧草供給艱難、匈奴人無穩定居處三點。
首先,論及騎兵,中原人與匈奴人實難相提並論。
拋開裝備不論,單於騎術而言,匈奴人自降生便與馬匹接觸,馬匹亦為其日常放牧之最佳工具。
故而,其天生騎射精湛。
更為可怖者,其上馬即為合格之牧民,又同為精銳之騎兵。
此外,隻需那傳說中之大單於一聲令下,無論十來歲之孩童亦或五六十歲之老者,皆能上馬相隨、來去自如。
在其隨時隨地皆可能出現之局麵下,中原人欲徹底消滅之,對於自幼僅知如何耕田之中原人而言,實乃癡人說夢。
中原之地雖廣袤,然於馬匹,卻極為陌生。
莫說風馳電掣之馬匹,即便行動遲緩之老牛與毛驢,亦屬稀罕。
是以,在行動上,中原人向來毫無優勢。
千百年來,除卻北方之代、趙、燕三地豢養少數馬匹外,亦唯有河套平原宜於養馬。
在中原人數度內耗中,騎兵之數量亦甚為稀少。
且不言其他,單就楚漢相爭時而言。
前期作為霸主之楚國,騎兵至多之時,亦不過三萬餘而已。
而漢國極盛之時,其騎兵總數,亦未超五萬之數。
即便現今已滅漢國之大楚,其騎兵規模,亦維持在五萬上下。
若非此前暫時拿下河套平原與大月氏,那人人僅得一馬之局麵,尚不知將持續至何時。
欲滅匈奴騎兵,唯在騎兵上擴編規模。
騎兵數量因馬匹匱乏,在無法與匈奴人相較之情況下,亦隻得倚仗步兵。
言及步兵,中原人仗恃龐大人口,並不缺步軍。
然無奈者,數十萬步軍欲長途奔襲千餘裏,與那飄忽如風電之匈奴騎兵作戰,若無極其強大之國力,實難達成。
盛秦之際,國力強盛否?
三十萬秦軍北擊尚未完成統一之北方匈奴時,亦僅北出百餘裏,便開始連接秦、代、趙、燕之原城牆,以之抵禦匈奴人之入侵。
非言秦國不敵匈奴人,而是數十萬兵力遠征,每進一程,其後運送糧草之難度將呈幾何級數遞增。
據統計,百裏之外欲運送一石糧草,其途中便將損耗大半。
一路之上,運送糧草之民夫、守衛之兵力、牲畜之消耗………
若是千裏之外之供給,那將是難以想象之恐怖。
聯想到中原人無法滅匈奴人之難處,韓信驚歎之餘,亦不免有些慶幸。
慶幸者,項羽提出範增臨終前所留之上策————‘埋屍於水’。
此計雖陰毒至極,卻是徹底鏟除匈奴人之最佳良策。
一旦計策實施成功,匈奴將無法獲取潔淨水源,無奈之下,他們隻能被迫離開賴以生存的草原。
至於他們離開草原後會危害何處,對於中原人而言,已無關緊要。
【即便他們去侵擾其他國家或部落,也隻能歸咎於其運氣不佳。】
反複思索後,韓信心中暗自欣喜。
然而,轉念一想,他又不禁憂心忡忡。
收迴思緒,他帶著憂慮的神情看向項羽。
“陛下,將屍體埋於水中,此計甚妙,…但倘若規模較小,…恐難以發揮奇效!”
“…規模較小?”
項羽久等多時,重複著韓信的話語,他忍不住笑出聲來。
“哈哈哈,匈奴老弱婦孺百萬,外加數百萬牲畜,…其規模豈能算小?”
“…呃,這………”
聽到項羽的這番言辭,韓信驚愕不已。
在他看來,自己顯然嚴重低估了項羽的魄力。
百萬匈奴人的老弱婦孺,再加上草原上的所有牲畜嗎?
倘若將這些全部埋葬在河水附近,匈奴人別說飲水了,就算膽敢多停留一段時間,都將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事情。
想到這裏,韓信頓時恍然大悟。
覺得此計可行後,韓信又開始思考如何拖住匈奴人兩個月的事情。
若要穩穩拖住匈奴主力,兵力既不可過多,亦不可過少。
過多,匈奴人自知難以吃下,必會趁楚國空虛,繞道攻城掠地。
過少,則難以拖住匈奴主力,恐有全軍覆沒之險。
暗自斟酌後,韓信心中已有大致合適的兵力規模。
他猛然抬頭,直視項羽。
“陛下,據小王推算,…若欲拖住匈奴主力兩月,…兵力規模應不超十五萬眾。”
“…不超十五萬?這……”
在項羽眼中,欲死死牽製匈奴主力,無論如何都需三十萬兵力。
畢竟,匈奴騎兵的規模,那可是實打實的擁有四十萬之眾。
自古以來,有一種說法,逝去之人背山麵水安葬,堪稱最佳風水寶地。
然而,就風水學而言,將屍體埋於水邊的做法,在匈奴人的觀念中,絕對是無法容忍的。
首先,匈奴人依水而居,無論人口、牲畜如何隨草遷徙,水源始終是他們最為重要的依存。
放眼草原之上,但凡匈奴人聚居之處,若無流動之水源,實難想象其艱難困苦。
一旦將易腐之屍體投入水中,不僅會汙染水源,更會給草原上的匈奴人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
活人及牲畜飲用受汙染之水,輕則發熱患病,一病不起。
重則瘟疫肆虐,難以控製。
隻要北方草原爆發瘟疫,強大的匈奴人除了遷徙離開當地,將束手無策。
按理說,匈奴人口並不多,也無甚可怕之處。
若論可怕,無非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地域過於遼闊,生活又極為艱苦。
一旦遭受惡劣天氣侵襲,除了南下劫掠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原人,他們亦無其他應對之法以度過嚴寒之冬。
正因如此,他們渴望熬過可怕的寒冬。
自古至今,但凡他們生活不順,便是南方中原人的噩夢。
為了獲取飽腹之糧,為了得到可供驅使的奴隸,為了擁有能為他們繁衍後代的女子,他們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大量中原兵力慘死於他們的屠刀之下,眾多青壯被他們強行擄走,無數柔弱女子淪為他們繁衍後代的工具。
這一切究其根本,皆因他們的地盤過於龐大、生活環境極其惡劣所致。
中原人勢弱之際,唯有困守不出,且不時遭受其侵擾。
中原人強盛之時,即便出兵征伐,於茫茫草原之上,亦因諸般緣由難以對匈奴人施以有效之打擊。
此中緣由繁多,韓信暗自剖析,大致可分為中原人不善騎射、糧草供給艱難、匈奴人無穩定居處三點。
首先,論及騎兵,中原人與匈奴人實難相提並論。
拋開裝備不論,單於騎術而言,匈奴人自降生便與馬匹接觸,馬匹亦為其日常放牧之最佳工具。
故而,其天生騎射精湛。
更為可怖者,其上馬即為合格之牧民,又同為精銳之騎兵。
此外,隻需那傳說中之大單於一聲令下,無論十來歲之孩童亦或五六十歲之老者,皆能上馬相隨、來去自如。
在其隨時隨地皆可能出現之局麵下,中原人欲徹底消滅之,對於自幼僅知如何耕田之中原人而言,實乃癡人說夢。
中原之地雖廣袤,然於馬匹,卻極為陌生。
莫說風馳電掣之馬匹,即便行動遲緩之老牛與毛驢,亦屬稀罕。
是以,在行動上,中原人向來毫無優勢。
千百年來,除卻北方之代、趙、燕三地豢養少數馬匹外,亦唯有河套平原宜於養馬。
在中原人數度內耗中,騎兵之數量亦甚為稀少。
且不言其他,單就楚漢相爭時而言。
前期作為霸主之楚國,騎兵至多之時,亦不過三萬餘而已。
而漢國極盛之時,其騎兵總數,亦未超五萬之數。
即便現今已滅漢國之大楚,其騎兵規模,亦維持在五萬上下。
若非此前暫時拿下河套平原與大月氏,那人人僅得一馬之局麵,尚不知將持續至何時。
欲滅匈奴騎兵,唯在騎兵上擴編規模。
騎兵數量因馬匹匱乏,在無法與匈奴人相較之情況下,亦隻得倚仗步兵。
言及步兵,中原人仗恃龐大人口,並不缺步軍。
然無奈者,數十萬步軍欲長途奔襲千餘裏,與那飄忽如風電之匈奴騎兵作戰,若無極其強大之國力,實難達成。
盛秦之際,國力強盛否?
三十萬秦軍北擊尚未完成統一之北方匈奴時,亦僅北出百餘裏,便開始連接秦、代、趙、燕之原城牆,以之抵禦匈奴人之入侵。
非言秦國不敵匈奴人,而是數十萬兵力遠征,每進一程,其後運送糧草之難度將呈幾何級數遞增。
據統計,百裏之外欲運送一石糧草,其途中便將損耗大半。
一路之上,運送糧草之民夫、守衛之兵力、牲畜之消耗………
若是千裏之外之供給,那將是難以想象之恐怖。
聯想到中原人無法滅匈奴人之難處,韓信驚歎之餘,亦不免有些慶幸。
慶幸者,項羽提出範增臨終前所留之上策————‘埋屍於水’。
此計雖陰毒至極,卻是徹底鏟除匈奴人之最佳良策。
一旦計策實施成功,匈奴將無法獲取潔淨水源,無奈之下,他們隻能被迫離開賴以生存的草原。
至於他們離開草原後會危害何處,對於中原人而言,已無關緊要。
【即便他們去侵擾其他國家或部落,也隻能歸咎於其運氣不佳。】
反複思索後,韓信心中暗自欣喜。
然而,轉念一想,他又不禁憂心忡忡。
收迴思緒,他帶著憂慮的神情看向項羽。
“陛下,將屍體埋於水中,此計甚妙,…但倘若規模較小,…恐難以發揮奇效!”
“…規模較小?”
項羽久等多時,重複著韓信的話語,他忍不住笑出聲來。
“哈哈哈,匈奴老弱婦孺百萬,外加數百萬牲畜,…其規模豈能算小?”
“…呃,這………”
聽到項羽的這番言辭,韓信驚愕不已。
在他看來,自己顯然嚴重低估了項羽的魄力。
百萬匈奴人的老弱婦孺,再加上草原上的所有牲畜嗎?
倘若將這些全部埋葬在河水附近,匈奴人別說飲水了,就算膽敢多停留一段時間,都將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事情。
想到這裏,韓信頓時恍然大悟。
覺得此計可行後,韓信又開始思考如何拖住匈奴人兩個月的事情。
若要穩穩拖住匈奴主力,兵力既不可過多,亦不可過少。
過多,匈奴人自知難以吃下,必會趁楚國空虛,繞道攻城掠地。
過少,則難以拖住匈奴主力,恐有全軍覆沒之險。
暗自斟酌後,韓信心中已有大致合適的兵力規模。
他猛然抬頭,直視項羽。
“陛下,據小王推算,…若欲拖住匈奴主力兩月,…兵力規模應不超十五萬眾。”
“…不超十五萬?這……”
在項羽眼中,欲死死牽製匈奴主力,無論如何都需三十萬兵力。
畢竟,匈奴騎兵的規模,那可是實打實的擁有四十萬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