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聰明人都科舉去了
爺爺萬曆,開局被我搶了皇位! 作者:炒麥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眼下大明讀書人,大多都是王佐這樣的人,熟讀四書五經,寒窗苦讀十幾年,然後進入官場當官。
可大明朝缺少的不是王佐這樣的人,而是孫元化這種人。
記得後世,在某乎,看過一個提問,說是很多玄幻小說不合理。
像是中國用了幾千年的時間,就從青銅時代進入到了現代社會。
可很多玄幻小說,動則幾十萬、幾百萬年,可普通百姓還是封建社會一般的生活狀況。
其實這很合理,大明其實就有點像玄幻世界。
聰明人都被一個目標吸引了,玄幻世界是得道成仙,在大明朝則是科舉做官。
很多人都說,中國古代很多發明創造領先世界一兩千年,可到了清朝就落後了。
據此得出結論,就是清朝不行。
可實際上,如果沒有西方先進技術的傳入,中國社會有可能再發展一兩千年,還是那個樣子。
明清時代可以算得上是傳統技術的巔峰,沒有辦法再進步。
這幾百年的時間,都沒有誕生類似蒸汽機這種改變社會生產模式的大殺器。
歸根結底,就是整個社會都不注重科學,不重視理科,聰明人一股腦的都去讀四書五經當官去了。
在社會發展的早期,某個工匠的靈光一現,有可能就實現技術的進步。
可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靈光一現便沒有什麽意義了。
想要改進技術和工具,需要科學理論的支撐。
幾乎就是從現在開始,西方不斷地出現一些後世留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他們奠定了數學、物理、化學的基礎。
並以此帶動社會的發展,內燃機、發電機的出現,也是後人在他們的理論基礎和蒸汽機廣泛應用,機械可以大規模製造的基礎上產生的。
王徵在傳統文人士大夫看來,屬於是改邪歸正,可是在朱由校看來,他是改正歸邪。
隻有越來越多,不想當官,一心想著研究數學、數理等方麵的人才出現,大明的工業革命才能開始。
沒有這些,哪怕江浙地區的紡織工場雇傭再多的人,也沒有辦法產生工業革命。
就像冶煉鋼鐵,若不是分析煤炭中含有硫,再產生去除硫的技術,鋼鐵產量很難大量提高。
西方人對此沒有什麽辦法,一開始采用木炭煉鐵,可這麽一來溫度達不到,冶煉的鋼鐵都是表麵帶著氣孔的海綿狀鋼鐵。
他們隻能通過最原始的辦法,那就是掄大錘,不斷的鍛造,將這些鋼鐵打造出來。
後世網絡盛傳,大明的火炮製造技術,遠強於歐洲。
其實強的不是火炮製造的技術,而是鋼鐵的冶煉加工。
中國人使用煤炭煉鐵,可以將鐵礦石煉成鐵水直接塑造。
這項技術,在歐洲據說隻有英格蘭人會,他們將此保密。
可葡萄牙人到了澳門才發現,中國人使用煤炭煉鐵都一千多年了。
中國的冶煉鋼鐵加上葡萄牙人的火炮技術,使得葡萄牙人的火炮質量一躍成為世界頂級。
單單靠中國的冶煉鋼鐵,或者葡萄牙人的火炮製造,都難以達成這一條件。
當然現在時機不對,朱由校的想法是,先開設同文館,翻譯一些西方的基礎科學書籍、技術書籍,讓一些聰明人對這些東西產生興趣。
借著同文館招收翻譯的同時,可以招收一些喜歡這些東西的人。
下一步就是設立皇家科學院,將那些喜歡研究技術,卻又想著靠科舉當官的人,比如王徵這種,吸納進入皇家科學院。
給這些人授予官職,給予巨大的榮譽,讓社會風氣慢慢改善,能夠接受研究科學技術也是一條出路。
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後世一些小說動不動利用一二十年,整個社會進入工業化,接著開始了什麽民主憲政,要麽君主立憲,要麽直接玩西方那一套選舉,隻能說是癡心妄想。
甚至朱由校為了防止這一套走不通,他才讓王徵去教宮裏那些六根清淨的小太監們,學習西學。
讓他們學習這些,比讓他們出去監軍,或者學習他們前輩玩弄權術,對社會有用的多。
想到這裏,朱由校決定前往內書堂瞧瞧。
朱元璋為了防止太監幹政,下令不允許太監識字,可後來發現太監不識字,很多工作做不了,於是又選了一些識字的太監掌管典簿、文籍。
到永樂時候,便開始選拔十歲上下的小太監教他們讀書。
到了朱瞻基的時候,正式設置內書堂,選翰林四位教小太監讀書。
也正是因為這個措施,才使得土木堡戰神將永樂留下的勳貴幾乎一鍋端之後,還能利用太監製衡文官集團。
否的話,明朝的文官一家獨大,也隻有道士皇帝這種有手腕的人,才能駕馭得了。
或者像萬曆皇帝這樣,躲在皇宮不上朝,最終導致朝政崩壞。
來到內書堂,恰巧是王徵在教算學。
下麵坐著的小太監,一個個認真的聽著王徵講課。
他們這個年紀在後世大概是三四年級的樣子,正是調皮搗蛋的時候。
可在內書堂可沒有人敢調皮搗蛋,皇宮是最講規矩的地方,不守規矩,運氣不好別打死也就打死了。
這些人,也不知道能不能出一個數學家、或者物理學家之類的人才。
對西學的研究,其實王徵比徐光啟要強。
畢竟徐光啟這些年一直在做官,王徵考了這麽多次才考上,除了運氣不好之外,平時研究西學占據了大量的時間。
聽了一會,朱由校轉身離開。
當初自己選擇王徵選對了,他這個歲數對於仕途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追求,這麽多年也隻是想考中個進士。
現在成了進士,做了官,可以說人生無憾,現在能夠教授這些小太監西學,閑暇的時候,也能研究研究西學,簡直不要太愜意。
當初朱由校還怕他不樂意,後來才知道,能到內書堂教書,對於一些翰林來說,這是一份好差事。
現在的內閣大學士沈紘、徐光啟,都曾經在內書堂教過書。
如果說內閣大學士都是從翰林走出來,那麽司禮監的太監們,則都是從內書堂走出來的。
很多內書堂的教書先生,後來入了閣,司禮監的秉筆們,搞不好就是當年他們的學生。
這也是文官和太監們的製衡之道,製衡也不能一味的對抗,那樣很容易內耗,對抗之中有合作,一起把皇帝交代的事情辦好,這才是皇帝想要看到的。
可大明朝缺少的不是王佐這樣的人,而是孫元化這種人。
記得後世,在某乎,看過一個提問,說是很多玄幻小說不合理。
像是中國用了幾千年的時間,就從青銅時代進入到了現代社會。
可很多玄幻小說,動則幾十萬、幾百萬年,可普通百姓還是封建社會一般的生活狀況。
其實這很合理,大明其實就有點像玄幻世界。
聰明人都被一個目標吸引了,玄幻世界是得道成仙,在大明朝則是科舉做官。
很多人都說,中國古代很多發明創造領先世界一兩千年,可到了清朝就落後了。
據此得出結論,就是清朝不行。
可實際上,如果沒有西方先進技術的傳入,中國社會有可能再發展一兩千年,還是那個樣子。
明清時代可以算得上是傳統技術的巔峰,沒有辦法再進步。
這幾百年的時間,都沒有誕生類似蒸汽機這種改變社會生產模式的大殺器。
歸根結底,就是整個社會都不注重科學,不重視理科,聰明人一股腦的都去讀四書五經當官去了。
在社會發展的早期,某個工匠的靈光一現,有可能就實現技術的進步。
可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靈光一現便沒有什麽意義了。
想要改進技術和工具,需要科學理論的支撐。
幾乎就是從現在開始,西方不斷地出現一些後世留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他們奠定了數學、物理、化學的基礎。
並以此帶動社會的發展,內燃機、發電機的出現,也是後人在他們的理論基礎和蒸汽機廣泛應用,機械可以大規模製造的基礎上產生的。
王徵在傳統文人士大夫看來,屬於是改邪歸正,可是在朱由校看來,他是改正歸邪。
隻有越來越多,不想當官,一心想著研究數學、數理等方麵的人才出現,大明的工業革命才能開始。
沒有這些,哪怕江浙地區的紡織工場雇傭再多的人,也沒有辦法產生工業革命。
就像冶煉鋼鐵,若不是分析煤炭中含有硫,再產生去除硫的技術,鋼鐵產量很難大量提高。
西方人對此沒有什麽辦法,一開始采用木炭煉鐵,可這麽一來溫度達不到,冶煉的鋼鐵都是表麵帶著氣孔的海綿狀鋼鐵。
他們隻能通過最原始的辦法,那就是掄大錘,不斷的鍛造,將這些鋼鐵打造出來。
後世網絡盛傳,大明的火炮製造技術,遠強於歐洲。
其實強的不是火炮製造的技術,而是鋼鐵的冶煉加工。
中國人使用煤炭煉鐵,可以將鐵礦石煉成鐵水直接塑造。
這項技術,在歐洲據說隻有英格蘭人會,他們將此保密。
可葡萄牙人到了澳門才發現,中國人使用煤炭煉鐵都一千多年了。
中國的冶煉鋼鐵加上葡萄牙人的火炮技術,使得葡萄牙人的火炮質量一躍成為世界頂級。
單單靠中國的冶煉鋼鐵,或者葡萄牙人的火炮製造,都難以達成這一條件。
當然現在時機不對,朱由校的想法是,先開設同文館,翻譯一些西方的基礎科學書籍、技術書籍,讓一些聰明人對這些東西產生興趣。
借著同文館招收翻譯的同時,可以招收一些喜歡這些東西的人。
下一步就是設立皇家科學院,將那些喜歡研究技術,卻又想著靠科舉當官的人,比如王徵這種,吸納進入皇家科學院。
給這些人授予官職,給予巨大的榮譽,讓社會風氣慢慢改善,能夠接受研究科學技術也是一條出路。
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後世一些小說動不動利用一二十年,整個社會進入工業化,接著開始了什麽民主憲政,要麽君主立憲,要麽直接玩西方那一套選舉,隻能說是癡心妄想。
甚至朱由校為了防止這一套走不通,他才讓王徵去教宮裏那些六根清淨的小太監們,學習西學。
讓他們學習這些,比讓他們出去監軍,或者學習他們前輩玩弄權術,對社會有用的多。
想到這裏,朱由校決定前往內書堂瞧瞧。
朱元璋為了防止太監幹政,下令不允許太監識字,可後來發現太監不識字,很多工作做不了,於是又選了一些識字的太監掌管典簿、文籍。
到永樂時候,便開始選拔十歲上下的小太監教他們讀書。
到了朱瞻基的時候,正式設置內書堂,選翰林四位教小太監讀書。
也正是因為這個措施,才使得土木堡戰神將永樂留下的勳貴幾乎一鍋端之後,還能利用太監製衡文官集團。
否的話,明朝的文官一家獨大,也隻有道士皇帝這種有手腕的人,才能駕馭得了。
或者像萬曆皇帝這樣,躲在皇宮不上朝,最終導致朝政崩壞。
來到內書堂,恰巧是王徵在教算學。
下麵坐著的小太監,一個個認真的聽著王徵講課。
他們這個年紀在後世大概是三四年級的樣子,正是調皮搗蛋的時候。
可在內書堂可沒有人敢調皮搗蛋,皇宮是最講規矩的地方,不守規矩,運氣不好別打死也就打死了。
這些人,也不知道能不能出一個數學家、或者物理學家之類的人才。
對西學的研究,其實王徵比徐光啟要強。
畢竟徐光啟這些年一直在做官,王徵考了這麽多次才考上,除了運氣不好之外,平時研究西學占據了大量的時間。
聽了一會,朱由校轉身離開。
當初自己選擇王徵選對了,他這個歲數對於仕途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追求,這麽多年也隻是想考中個進士。
現在成了進士,做了官,可以說人生無憾,現在能夠教授這些小太監西學,閑暇的時候,也能研究研究西學,簡直不要太愜意。
當初朱由校還怕他不樂意,後來才知道,能到內書堂教書,對於一些翰林來說,這是一份好差事。
現在的內閣大學士沈紘、徐光啟,都曾經在內書堂教過書。
如果說內閣大學士都是從翰林走出來,那麽司禮監的太監們,則都是從內書堂走出來的。
很多內書堂的教書先生,後來入了閣,司禮監的秉筆們,搞不好就是當年他們的學生。
這也是文官和太監們的製衡之道,製衡也不能一味的對抗,那樣很容易內耗,對抗之中有合作,一起把皇帝交代的事情辦好,這才是皇帝想要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