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漢語拚音
爺爺萬曆,開局被我搶了皇位! 作者:炒麥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代善帶著部眾離開的事情,十幾天之後,身在北京的朱由校便知道了。
之前就差葉赫東西兩城就統一的女真,現在又分列成了三部。
金台吉的勢力最小大概幾萬人,阿敏手下大概有不到二十萬最為強大,代善手下十萬出頭。
加在一起看似將近四十萬人數量不少,可幾番大戰下來,戰死的幾萬人都是年輕人。
將近十分之一的死亡率,沒有二十年的休養生息,他們想再拉起一支六萬人的軍隊可沒有那麽容易。
二十年之後就是1641年,如果沒有記錯的話,皇太極那個時候雖然沒死,可也差不多了。
女真人能夠崛起,並且最後入主中原,努爾哈赤奠定基礎,皇太極完成整體架構,最後多爾袞完成大業。
三者缺一不可,當年努爾哈赤身死之後,女真人內部的矛盾也不小,可正巧出了一個皇太極,他的內政能力毋容置疑。
現在努爾哈赤沒了,皇太極內政能力再強,麵對缺兵少糧的部眾也沒有施展的平台,更不用說現在的領頭人還是代善。
休養生息是不錯,可沒有了戰爭的磨練,二十年後的多爾袞他們還能有那樣的軍事才能麽?
到時候就算能再拉起一支六萬人的軍隊,他們還能有之前那支八旗的戰鬥力麽?
就算他們有,二十年後的大明會是什麽樣子?
起碼十幾年內,東北會安穩許多。
下了這個定論之後,朱由校看起了徐光啟上的奏折《請為漢字注音疏》。
在奏疏中,徐光啟說起了大明南北語言不通,交流不便。
之前的注音方法繁瑣不易學習,可以用一些簡單的符號表音,以此為漢字注音。
“臣在山西已經試驗三年,給孩童啟蒙,先教授其表音符號,教授文字之時,再標注其注音。”
“孩童隻需記住這些表音符號,便是沒有見過的字,隻需知道其注音,便可以知道其發音。”
“若此符號能推廣至天下,再編纂一本字典,必能提升孩童啟蒙速度,也能統一南北口音。”
大殿之內,隻有魏朝在那裏發出抑揚頓挫的聲音。
徐光啟的這封《請為漢字注音疏》,最終被他全部念完。
“把東西抬上來!”
朱由校吩咐了一句,立刻有兩三個小太監抬著一塊塗了墨的木板進了大殿。
上麵寫著一些符號,還有一些漢字。
“給諸位大人示範一下吧。”
朱由校又說道。
“遵旨,各位大人,這邊是徐大人所說的表音符號,這個是阿,這個喔……”
“為字注音的時候,便是以聲部加上韻部,比如這個大,便是的啊,大!”
“這個小字,便是洗衣奧,小!”
“這個字是哥嗯耕,這個是其午安,全!”
一個小太監站在那裏,按照黑板上的標注,將這些字讀了出來。
“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朱由校掃視了下麵一圈,開口問道。
“陛下,為字注音之事,古來有之,如今另辟蹊徑,是否有些多餘?”
禮部尚書孫慎行出列。
“此事是古來有之,不過徐大人這種符號更加簡單,若是年幼的孩童認識起來會更加容易。”
不用朱由校解釋,孫承宗便出列說道。
“朕已經讓人刊印了一些冊子,將這些符號和讀音以及拚讀方法都印在了上麵。”
“諸位可以迴去之後,好好看看,也可以讓家裏適齡的孩童也試試。”
“若是的確如徐光啟所言,值得推廣,那就命翰林院按照徐光啟所言的字典編纂辦法,編纂一本字典,朕從內帑出錢,刊印之後發給有功名在身之人。”
朱由校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一聽他這話,殿內的眾人都知道,朱由校這是決定要用這個辦法了,否則也不會說什麽從內帑撥銀子刊印。
至於讓他們迴去之後試試,也隻是走個過場而已。
“陛下聖明。”
葉向高出列,四個字幾乎為這件事情定下了基調。
隨著眾人的陛下聖明,今天朝議就到此結束。
他們退朝之後迴到了衙門才發現,朱由校說道小冊子已經送到了各個衙門。
按照在冊的官員,不管官職大小,人手一份。
迴到養心殿,看著徐光啟搞出來的這些字符,朱由校笑了笑。
雖然沒有和他想的一樣,用拉丁字母來表達,不過所有的生母韻母,是他和徐光啟定下的。
漢字沒有改變,隻是注音的方式改變了,對於朱由校來說,雖然不是後世熟悉的漢語拚音,可多看即便也就記住了。
推廣全民識字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後世,也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才幾乎全部擺脫了文盲。
七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幾乎都是中學畢業。
至於他出生的90年代,不能說人均大學生,起碼一半以上的人上了大學,不管是重點還是大專。
不過若是能把這大明版的漢語拚音推廣開來,讓讀書人都認識,對於推廣普通話,還是有幫助的。
以後大明真的能殖民天下,也能讓漢語、漢字繼續音字無異的流傳下去。
就像後世的英語的一樣,哪怕有些字詞的讀音不同,可是基本上大家都能聽懂。
至於這種方式好不好用,大殿上演示的小太監便已經做出了表率。
內書房教識字的先生,就是徐光啟推薦的人。
他說在山西做了三年的試驗,也不是開玩笑,而是真的找了一些啟蒙先生,讓他們嚐試,發現效果好,這才上疏的。
雖然他們沒有編纂字典,不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拚音標注版本已經刻印了出來。
至於音調,用的當然就是洪武正韻。
洪武正韻用的是中原地區的官話,與後世的普通話有些許不同。
不過這都不重要,隻要統一口音的目的達成就成。
朱由校還記得後世有一種說法,說什麽五百年前粵語是官方語言。
真不知道這些人怎麽想的,還有人說什麽一千年前客家話是官方語言的。
誠然,遼金元這些少數民族統治了北方一段時間,可這不可能讓語言發生多大的變化。
畢竟他們統治的官員很多還都是漢人,普通的底層百姓更是漢人。
他們要是真有本事短短兩三百年把底層百姓的口音也給改變了,也不至於那麽快就滅亡了。
之前就差葉赫東西兩城就統一的女真,現在又分列成了三部。
金台吉的勢力最小大概幾萬人,阿敏手下大概有不到二十萬最為強大,代善手下十萬出頭。
加在一起看似將近四十萬人數量不少,可幾番大戰下來,戰死的幾萬人都是年輕人。
將近十分之一的死亡率,沒有二十年的休養生息,他們想再拉起一支六萬人的軍隊可沒有那麽容易。
二十年之後就是1641年,如果沒有記錯的話,皇太極那個時候雖然沒死,可也差不多了。
女真人能夠崛起,並且最後入主中原,努爾哈赤奠定基礎,皇太極完成整體架構,最後多爾袞完成大業。
三者缺一不可,當年努爾哈赤身死之後,女真人內部的矛盾也不小,可正巧出了一個皇太極,他的內政能力毋容置疑。
現在努爾哈赤沒了,皇太極內政能力再強,麵對缺兵少糧的部眾也沒有施展的平台,更不用說現在的領頭人還是代善。
休養生息是不錯,可沒有了戰爭的磨練,二十年後的多爾袞他們還能有那樣的軍事才能麽?
到時候就算能再拉起一支六萬人的軍隊,他們還能有之前那支八旗的戰鬥力麽?
就算他們有,二十年後的大明會是什麽樣子?
起碼十幾年內,東北會安穩許多。
下了這個定論之後,朱由校看起了徐光啟上的奏折《請為漢字注音疏》。
在奏疏中,徐光啟說起了大明南北語言不通,交流不便。
之前的注音方法繁瑣不易學習,可以用一些簡單的符號表音,以此為漢字注音。
“臣在山西已經試驗三年,給孩童啟蒙,先教授其表音符號,教授文字之時,再標注其注音。”
“孩童隻需記住這些表音符號,便是沒有見過的字,隻需知道其注音,便可以知道其發音。”
“若此符號能推廣至天下,再編纂一本字典,必能提升孩童啟蒙速度,也能統一南北口音。”
大殿之內,隻有魏朝在那裏發出抑揚頓挫的聲音。
徐光啟的這封《請為漢字注音疏》,最終被他全部念完。
“把東西抬上來!”
朱由校吩咐了一句,立刻有兩三個小太監抬著一塊塗了墨的木板進了大殿。
上麵寫著一些符號,還有一些漢字。
“給諸位大人示範一下吧。”
朱由校又說道。
“遵旨,各位大人,這邊是徐大人所說的表音符號,這個是阿,這個喔……”
“為字注音的時候,便是以聲部加上韻部,比如這個大,便是的啊,大!”
“這個小字,便是洗衣奧,小!”
“這個字是哥嗯耕,這個是其午安,全!”
一個小太監站在那裏,按照黑板上的標注,將這些字讀了出來。
“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朱由校掃視了下麵一圈,開口問道。
“陛下,為字注音之事,古來有之,如今另辟蹊徑,是否有些多餘?”
禮部尚書孫慎行出列。
“此事是古來有之,不過徐大人這種符號更加簡單,若是年幼的孩童認識起來會更加容易。”
不用朱由校解釋,孫承宗便出列說道。
“朕已經讓人刊印了一些冊子,將這些符號和讀音以及拚讀方法都印在了上麵。”
“諸位可以迴去之後,好好看看,也可以讓家裏適齡的孩童也試試。”
“若是的確如徐光啟所言,值得推廣,那就命翰林院按照徐光啟所言的字典編纂辦法,編纂一本字典,朕從內帑出錢,刊印之後發給有功名在身之人。”
朱由校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一聽他這話,殿內的眾人都知道,朱由校這是決定要用這個辦法了,否則也不會說什麽從內帑撥銀子刊印。
至於讓他們迴去之後試試,也隻是走個過場而已。
“陛下聖明。”
葉向高出列,四個字幾乎為這件事情定下了基調。
隨著眾人的陛下聖明,今天朝議就到此結束。
他們退朝之後迴到了衙門才發現,朱由校說道小冊子已經送到了各個衙門。
按照在冊的官員,不管官職大小,人手一份。
迴到養心殿,看著徐光啟搞出來的這些字符,朱由校笑了笑。
雖然沒有和他想的一樣,用拉丁字母來表達,不過所有的生母韻母,是他和徐光啟定下的。
漢字沒有改變,隻是注音的方式改變了,對於朱由校來說,雖然不是後世熟悉的漢語拚音,可多看即便也就記住了。
推廣全民識字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後世,也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才幾乎全部擺脫了文盲。
七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幾乎都是中學畢業。
至於他出生的90年代,不能說人均大學生,起碼一半以上的人上了大學,不管是重點還是大專。
不過若是能把這大明版的漢語拚音推廣開來,讓讀書人都認識,對於推廣普通話,還是有幫助的。
以後大明真的能殖民天下,也能讓漢語、漢字繼續音字無異的流傳下去。
就像後世的英語的一樣,哪怕有些字詞的讀音不同,可是基本上大家都能聽懂。
至於這種方式好不好用,大殿上演示的小太監便已經做出了表率。
內書房教識字的先生,就是徐光啟推薦的人。
他說在山西做了三年的試驗,也不是開玩笑,而是真的找了一些啟蒙先生,讓他們嚐試,發現效果好,這才上疏的。
雖然他們沒有編纂字典,不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拚音標注版本已經刻印了出來。
至於音調,用的當然就是洪武正韻。
洪武正韻用的是中原地區的官話,與後世的普通話有些許不同。
不過這都不重要,隻要統一口音的目的達成就成。
朱由校還記得後世有一種說法,說什麽五百年前粵語是官方語言。
真不知道這些人怎麽想的,還有人說什麽一千年前客家話是官方語言的。
誠然,遼金元這些少數民族統治了北方一段時間,可這不可能讓語言發生多大的變化。
畢竟他們統治的官員很多還都是漢人,普通的底層百姓更是漢人。
他們要是真有本事短短兩三百年把底層百姓的口音也給改變了,也不至於那麽快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