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人事任命
爺爺萬曆,開局被我搶了皇位! 作者:炒麥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錢的問題暫時不用發愁,接下來就是人。
如果讀明史,你會發現,天啟初年,被明史稱為眾正盈朝,崇禎初年也被稱為眾正盈朝。
結果就是天啟元年,努爾哈赤攻占遼沈,崇禎二年皇太極兵圍北京。
這就是兩次眾正盈朝的結果,到底是這些官員的能力不行,還是因為皇帝新舊交替導致出現的問題?
要說官員的能力不行,你看看明史對這些人的評價,一個個不是清正廉明就是奉公執法。
要說皇帝新舊交替出現的問題,可皇帝換下下麵辦事的大臣們可沒換。
再想想明朝的黨爭,所謂眾正盈朝基本就是東林黨掌握朝廷的時候。
當然不是說東林黨就沒有能幹實事的人,可他們掌權的時候喜歡幹的就是清算之前的派係。
比如天啟初年的眾正盈朝,朱翊鈞身體不行的時候,就有禦史開始攻擊熊廷弼能力不行,貪汙受賄之類。
按照慣例熊廷弼隻能上疏自辯,同時申請免職,這是態度問題。
結果熊廷弼被下令停職待查,也就是他離開遼東沒多久,努爾哈赤攻占了遼沈,新任薊遼總督袁應泰自殺。
這個時候,朝廷這些人才想起來熊廷弼的好。
孫承宗和熊廷弼的策略是以防守為主,這其實也是朱由校的策略。
先防守,等大明的實力上去了,十四萬人不行,就二十萬,到時候再跟後金決一死戰。
憑借先進的火炮和燧發槍,武器代差直接碾壓過去。
現在不但鐵嶺開原沒丟,遼東半島都在手裏,開收迴了寬甸六堡,依托長城進行防守,相當於把後金直接鎖死在了東北。
隻要不腦袋抽風主動出擊,以現在後金的實力想要攻入長城,基本不太可能。
更不用說和朱常洛監國這一年多,朝廷一直重視和林丹汗以及喀爾喀蒙古的關係。
之前兩戰打掉了後金兩萬八旗,大明沒有潰敗,喀爾喀蒙古現在也不會完全倒向努爾哈赤。
他們也不會和曆史上一樣,繞道從喜峰口攻入長城。
至於說朝鮮,完全就是爛泥扶不上牆,被打的這麽慘,現在國內還在黨爭,征兵備戰兩年了,也沒有編練多少士兵。
不過這方麵朱由校也不擔心,真要打後金的時候,可以派出一些部隊堵住努爾哈赤的退路,不讓他們敗退到朝鮮。
軍事方麵,有孫承宗和熊廷弼在,他還是比較放心的。
因此暫時也不用擔心後金的進攻。
至於後來打農民軍起家的盧象升和孫傳庭,盧象升還沒有參加科舉,孫傳庭現在隻是一個永城的知縣。
放在自己身邊的洪承疇去年,就被他送到了綏德州,擔任知州,這是一個從五品的官職,對他來說也算是正好。
朱由校準備讓他在這裏鍛煉三年,然後升延安府知府,再升陝西布政使幹三年。
九年的時間,都讓他在陝西,一直壓著李自成和高迎祥的老家。
九年之後,他年近四十調到京城擔任某部的侍郎,再幹三五年,直接入閣。
一切都給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至於徐光啟,朱由校打算讓他在陝西再幹三年,當然升官還是要升的,下一步可以升為三邊總都,然後可以迴京以兵部尚書入閣。
對於孫承宗的使用也是如此,在遼東幹兩三年,等到熊廷弼資曆夠了,升任薊遼總督,讓孫承宗迴來入閣。
熊廷弼的位置可以讓袁可立接任,到時候可以再把孫傳庭、盧象升送到東北曆練。
其實明朝末年一直不缺軍事人才,不管是統帥型的洪承疇、李定國、吳三桂,還是差一點的盧象升、孫可望、孫傳庭,都可可以用的。
至於猛將,數量也是不少,黃得功、曹文詔、曹變蛟等都是猛人。
當然李定國、孫可望這些都是後來的義軍,不過若是能入伍或許可以挖掘出來。
除了軍事方麵,明末也有一位理財高手,那就是現任戶部右侍郎畢自嚴。
他擔任戶部尚書十年,勉勵維持不至於讓財政崩盤,可惜的是當時三餉加的太多,百姓不堪重負。
他縱然有天大的本事,也發揮不出來。
正好現在戶部尚書李汝華生了病,祈求告老還鄉,朱由校雖然批示了不允,可他也知道李老先生待不了多久了。
他是萬曆八年的進士,如今年近七十,身體確實不太行了。
接著這個機會,正好可以讓畢自嚴上任。
畢自嚴今年五十一歲,以他的身體不說幹上二十年,十五年總是沒有問題的。
國家大事,隻要掌握住人和財,基本上也都掌握在手中。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權利,那就是監察權。
現在東廠掌握在鄒義手裏,鄒義也是六十五歲的人了,以後沒有什麽進步空間了。
至於另外一個監察部門錦衣衛,現在的指揮使是駱思恭。
明朝的錦衣衛,說起來也很奇葩,除了主要負責監察百官,其實主要責任是保護皇宮安全,以及在京城處理一些聽起來不該是他們幹的活。
比如清理街道。
說起來大家覺得可笑,實際上是因為五城兵馬司的級別太低,每個兵馬司的指揮使隻有正六品。
在京城這地方,正六品意味著什麽,就不用多說了吧。
至於順天府,麵對那些朝中大員、勳貴大佬,也是沒有什麽脾氣。
這個時候,適合出頭的隻有天子親軍的錦衣衛。
至於禦史,這是朱由校最為牙疼的部門。
要說沒有禦史,顯然不行,畢竟錦衣衛和東廠是暗中監視百官。
明麵上的禦史還是要有的,當年朱元璋給這些清流言官風聞上奏的權利,是想約束其他大臣。
可沒想到,他們現在淪為了黨爭的工具。
按照慣例,言官風聞上奏,是不用負什麽責任的,也就是說,他們若是說錯了就說錯了。
要是惹得皇帝不高興,打了板子,一個個都覺得十分光榮。
甚至有人故意熱皇帝不高興,被打了之後名聲傳了出去,皇帝又不好真把他們殺了,過幾年還給請迴來。
他已經下旨讓各地上奏欠稅人的名單以及數量,那些禦史搞完藩王,就讓他們到各地去催繳稅收去。
忙完了催繳稅收,還可以讓門清查土地、衛所,總之就是給他們找事幹,而且讓他們幹一些容易招人恨的差事。
如果讀明史,你會發現,天啟初年,被明史稱為眾正盈朝,崇禎初年也被稱為眾正盈朝。
結果就是天啟元年,努爾哈赤攻占遼沈,崇禎二年皇太極兵圍北京。
這就是兩次眾正盈朝的結果,到底是這些官員的能力不行,還是因為皇帝新舊交替導致出現的問題?
要說官員的能力不行,你看看明史對這些人的評價,一個個不是清正廉明就是奉公執法。
要說皇帝新舊交替出現的問題,可皇帝換下下麵辦事的大臣們可沒換。
再想想明朝的黨爭,所謂眾正盈朝基本就是東林黨掌握朝廷的時候。
當然不是說東林黨就沒有能幹實事的人,可他們掌權的時候喜歡幹的就是清算之前的派係。
比如天啟初年的眾正盈朝,朱翊鈞身體不行的時候,就有禦史開始攻擊熊廷弼能力不行,貪汙受賄之類。
按照慣例熊廷弼隻能上疏自辯,同時申請免職,這是態度問題。
結果熊廷弼被下令停職待查,也就是他離開遼東沒多久,努爾哈赤攻占了遼沈,新任薊遼總督袁應泰自殺。
這個時候,朝廷這些人才想起來熊廷弼的好。
孫承宗和熊廷弼的策略是以防守為主,這其實也是朱由校的策略。
先防守,等大明的實力上去了,十四萬人不行,就二十萬,到時候再跟後金決一死戰。
憑借先進的火炮和燧發槍,武器代差直接碾壓過去。
現在不但鐵嶺開原沒丟,遼東半島都在手裏,開收迴了寬甸六堡,依托長城進行防守,相當於把後金直接鎖死在了東北。
隻要不腦袋抽風主動出擊,以現在後金的實力想要攻入長城,基本不太可能。
更不用說和朱常洛監國這一年多,朝廷一直重視和林丹汗以及喀爾喀蒙古的關係。
之前兩戰打掉了後金兩萬八旗,大明沒有潰敗,喀爾喀蒙古現在也不會完全倒向努爾哈赤。
他們也不會和曆史上一樣,繞道從喜峰口攻入長城。
至於說朝鮮,完全就是爛泥扶不上牆,被打的這麽慘,現在國內還在黨爭,征兵備戰兩年了,也沒有編練多少士兵。
不過這方麵朱由校也不擔心,真要打後金的時候,可以派出一些部隊堵住努爾哈赤的退路,不讓他們敗退到朝鮮。
軍事方麵,有孫承宗和熊廷弼在,他還是比較放心的。
因此暫時也不用擔心後金的進攻。
至於後來打農民軍起家的盧象升和孫傳庭,盧象升還沒有參加科舉,孫傳庭現在隻是一個永城的知縣。
放在自己身邊的洪承疇去年,就被他送到了綏德州,擔任知州,這是一個從五品的官職,對他來說也算是正好。
朱由校準備讓他在這裏鍛煉三年,然後升延安府知府,再升陝西布政使幹三年。
九年的時間,都讓他在陝西,一直壓著李自成和高迎祥的老家。
九年之後,他年近四十調到京城擔任某部的侍郎,再幹三五年,直接入閣。
一切都給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至於徐光啟,朱由校打算讓他在陝西再幹三年,當然升官還是要升的,下一步可以升為三邊總都,然後可以迴京以兵部尚書入閣。
對於孫承宗的使用也是如此,在遼東幹兩三年,等到熊廷弼資曆夠了,升任薊遼總督,讓孫承宗迴來入閣。
熊廷弼的位置可以讓袁可立接任,到時候可以再把孫傳庭、盧象升送到東北曆練。
其實明朝末年一直不缺軍事人才,不管是統帥型的洪承疇、李定國、吳三桂,還是差一點的盧象升、孫可望、孫傳庭,都可可以用的。
至於猛將,數量也是不少,黃得功、曹文詔、曹變蛟等都是猛人。
當然李定國、孫可望這些都是後來的義軍,不過若是能入伍或許可以挖掘出來。
除了軍事方麵,明末也有一位理財高手,那就是現任戶部右侍郎畢自嚴。
他擔任戶部尚書十年,勉勵維持不至於讓財政崩盤,可惜的是當時三餉加的太多,百姓不堪重負。
他縱然有天大的本事,也發揮不出來。
正好現在戶部尚書李汝華生了病,祈求告老還鄉,朱由校雖然批示了不允,可他也知道李老先生待不了多久了。
他是萬曆八年的進士,如今年近七十,身體確實不太行了。
接著這個機會,正好可以讓畢自嚴上任。
畢自嚴今年五十一歲,以他的身體不說幹上二十年,十五年總是沒有問題的。
國家大事,隻要掌握住人和財,基本上也都掌握在手中。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權利,那就是監察權。
現在東廠掌握在鄒義手裏,鄒義也是六十五歲的人了,以後沒有什麽進步空間了。
至於另外一個監察部門錦衣衛,現在的指揮使是駱思恭。
明朝的錦衣衛,說起來也很奇葩,除了主要負責監察百官,其實主要責任是保護皇宮安全,以及在京城處理一些聽起來不該是他們幹的活。
比如清理街道。
說起來大家覺得可笑,實際上是因為五城兵馬司的級別太低,每個兵馬司的指揮使隻有正六品。
在京城這地方,正六品意味著什麽,就不用多說了吧。
至於順天府,麵對那些朝中大員、勳貴大佬,也是沒有什麽脾氣。
這個時候,適合出頭的隻有天子親軍的錦衣衛。
至於禦史,這是朱由校最為牙疼的部門。
要說沒有禦史,顯然不行,畢竟錦衣衛和東廠是暗中監視百官。
明麵上的禦史還是要有的,當年朱元璋給這些清流言官風聞上奏的權利,是想約束其他大臣。
可沒想到,他們現在淪為了黨爭的工具。
按照慣例,言官風聞上奏,是不用負什麽責任的,也就是說,他們若是說錯了就說錯了。
要是惹得皇帝不高興,打了板子,一個個都覺得十分光榮。
甚至有人故意熱皇帝不高興,被打了之後名聲傳了出去,皇帝又不好真把他們殺了,過幾年還給請迴來。
他已經下旨讓各地上奏欠稅人的名單以及數量,那些禦史搞完藩王,就讓他們到各地去催繳稅收去。
忙完了催繳稅收,還可以讓門清查土地、衛所,總之就是給他們找事幹,而且讓他們幹一些容易招人恨的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