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查小金庫
爺爺萬曆,開局被我搶了皇位! 作者:炒麥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九月二十八日,停靈二十七天的朱常洛被送到了景山安置,朱由校正式搬出了慈慶宮,前往乾清宮居住。
時間進入到了十月,將安置在景山的朱翊鈞送到陵寢安葬。
朱由校也正式登基一個月,除了前二十天輟朝之外,九月二十三、九月二十六、九月二十九,初一、初三、初六他都臨朝聽政。
雖說三天一朝,比不上朱元璋,可也比大多數皇帝要勤勉。
除了三天一朝,還有三天一次的講讀。
其實以朱由校現在的水平已經不怎麽需要開經筵了,不過這是傳統,也隻能遵守。
經過一個多月,他也適應了自己的新身份,大明的皇帝。
這天看完了奏折,他決定去看看自己的小金庫。
皇帝的小金庫自然就是內帑了,按照慣例,皇帝的內帑收入來源主要就是金花銀還是皇莊以及寶和六店的收入。
金花銀每年大概就是100萬兩左右,皇莊的收入十幾萬兩,寶和六店每年有個幾萬兩就不錯了。
隆慶開海之後,有一部分海貿的錢進了內帑。
之後又有支援三大殿建設,海外貿易許可證等等收了大概千萬兩,當然這部分錢不少專款專用了。
這些活當然不需要朱由校自己幹,下麵的人算著賬,還有太監們在那裏輸著銀子的數量。
“啟奏皇上,內帑存銀已經查明,眼下尚有餘銀一千四百七十三萬五千二百六十七兩四錢。”
掌管內庫承運司的太監,將算好的賬目呈報了上來。
這個數字,與太監們清點的數目基本想相同。
朱由校心裏盤算了一下,自從自己父皇朱常洛登基,到這個月光是內帑發出的犒邊銀子就是三百八十萬兩,還有五十萬兩給自己還有父親朱常洛修陵墓的銀子,以及修繕三大殿的兩百萬兩。
也就是說自己皇祖父為自己父子留下了兩千一百萬兩的銀子。
幸虧新增設三個市舶司,以及海貿提高了稅率,現在每年能收四百多萬兩的稅銀,滿足了遼東的餉銀。
否則曆史上僅僅是遼東的餉銀從萬曆四十八年到天啟四年,就從內帑撥銀將近兩千萬兩。
這也是為什麽後期天啟皇帝拿不出銀子,欠了九邊不少餉銀的原因。
至於說指望戶部,別開玩笑了,戶部多少年都沒有存銀了。
即便是現在大明的稅收從兩千萬兩出頭,增加到了兩千萬百萬兩,也是堪堪夠用。
遼東花大錢的時代過去了,可十四萬的軍隊糧餉每年也不會少於三百萬兩,這個數字甚至超過其他八個邊鎮的總和。
當然這筆銀子花的還是值得,若是沒有這十四萬的軍隊,從萬曆四十六年到現在兩年多的時間,努爾哈赤也不會這麽老實,什麽大動作都沒有。
當然大動作沒有,可是小動作也不少,曾經兩次想要拿下葉赫部,都被調到遼東的三萬邊軍給嚇了迴去。
朱由校現在不想打仗,想將部隊的質量提上去,努爾哈赤其實也不想打仗,之前那兩仗打掉兩萬多人,他心裏也發虛。
要不是這兩年有朝鮮輸血,他都有些扛不住了。
除了十幾萬的軍隊之外,這兩年往遼東送去了不少的火炮,也起到了威懾作用。
甚至在他的同意下,遼東還給了葉赫部一些小型火炮還有遼東淘汰的一些火繩槍,這些火炮攻城不行,但是放在城牆上防守沒有大的問題。
在努爾哈赤沒造出大型火炮之前,想要硬啃下葉赫部的東西兩城,不死一兩萬人門都沒有。
知道自己手裏有將近一千五百萬,朝廷收支基本維持平衡,朱由校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這就跟家庭過日子一樣,要是沒有存款,心裏是不踏實的。
不過這樣的好心情,持續沒有多久,第二天他收到了一些請恩的奏折。
這些請恩的奏折來自於他的那些叔叔大爺、兄弟、侄子們,先是恭喜陛下登基,然後開始說自己過得多麽苦,想請皇帝賞賜一些東西。
比如鹽引、比如海外貿易許可證之類,讓他們換點錢花。
這個時候徐光啟的在陝西工作多年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他手中掌握著陝西四個藩王,這幾年幹的一些接受投獻,吞並土地,還有欺壓百姓的證據。
他當即命人帶著這些證據,前往陝西調查此事,一旦查實,吞並的土地要吐出來,投獻土地的地主之類,要補齊這些年的賦稅,還罰了四個藩王一年的俸祿,取消了給他們每年的鹽引!
聖旨一下,聞著味的禦史們,立刻開始彈劾各地的藩王。
可以說出了極個別的藩王,其餘的人誰的屁股底下都不幹淨。
朱由校本就厭煩這些禦史們天天上奏一些沒用的,如今見他們如此上道,幹脆就把他們派了出去,讓他們去查藩王。
誰都沒有想到,新皇帝登基的第一把火直接燒到了宗室的身上。
很多人都覺得明朝宗室都是窮奢極欲之輩,其實這麽說也不對。
明朝的宗室有錢的是真有錢,苦b的是真苦b。
底層宗室都有三四十歲娶不上媳婦的。
一開始朱元璋定的宗室奉養製度,到了嘉靖年間就養不下去了。
萬曆朝幹脆給宗室定下了定額,以後不管宗室還有多少人,就給你們這麽多銀子。
這些銀子大頭自然是被親王、郡王們拿去了,普通的宗室能見著的很少。
大明的宗室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子世襲,其餘諸子降爵,比如親王的兒子,有一個是親王,其餘的是郡王。
明朝皇帝子嗣除了朱元璋,都不太多,若是每代都降爵繼承,大明朝也不會有這麽多親王,最多也就是五六個。
宗室問題也不會成為困擾大明的一大難題。
這次清查若是能將藩王們侵占的土地多查出一些,朝廷能多收一些稅,接著由頭也能免了他們的鹽引。
明朝食鹽價格低,收的稅也少,宋朝每斤食鹽收稅30文,南宋時期每年單單是鹽稅都能搞到一千多萬兩。
大明不過隻有一百三四十萬兩,宋朝的酒水一年上千萬兩,大明隻有幾十萬兩。
可以說大明的商人掌握著這個社會最多的財富,卻繳納著最少的稅收。
否則大明的稅收怎麽可能隻有區區兩千萬兩,就算是宋朝砍一半,起碼也得有四五千萬兩才對。
可要直接在食鹽上加稅,就顯得皇帝很不厚道。
因此隻能在商人身上想辦法,可具體怎麽做,他也是一點思路都沒有。
時間進入到了十月,將安置在景山的朱翊鈞送到陵寢安葬。
朱由校也正式登基一個月,除了前二十天輟朝之外,九月二十三、九月二十六、九月二十九,初一、初三、初六他都臨朝聽政。
雖說三天一朝,比不上朱元璋,可也比大多數皇帝要勤勉。
除了三天一朝,還有三天一次的講讀。
其實以朱由校現在的水平已經不怎麽需要開經筵了,不過這是傳統,也隻能遵守。
經過一個多月,他也適應了自己的新身份,大明的皇帝。
這天看完了奏折,他決定去看看自己的小金庫。
皇帝的小金庫自然就是內帑了,按照慣例,皇帝的內帑收入來源主要就是金花銀還是皇莊以及寶和六店的收入。
金花銀每年大概就是100萬兩左右,皇莊的收入十幾萬兩,寶和六店每年有個幾萬兩就不錯了。
隆慶開海之後,有一部分海貿的錢進了內帑。
之後又有支援三大殿建設,海外貿易許可證等等收了大概千萬兩,當然這部分錢不少專款專用了。
這些活當然不需要朱由校自己幹,下麵的人算著賬,還有太監們在那裏輸著銀子的數量。
“啟奏皇上,內帑存銀已經查明,眼下尚有餘銀一千四百七十三萬五千二百六十七兩四錢。”
掌管內庫承運司的太監,將算好的賬目呈報了上來。
這個數字,與太監們清點的數目基本想相同。
朱由校心裏盤算了一下,自從自己父皇朱常洛登基,到這個月光是內帑發出的犒邊銀子就是三百八十萬兩,還有五十萬兩給自己還有父親朱常洛修陵墓的銀子,以及修繕三大殿的兩百萬兩。
也就是說自己皇祖父為自己父子留下了兩千一百萬兩的銀子。
幸虧新增設三個市舶司,以及海貿提高了稅率,現在每年能收四百多萬兩的稅銀,滿足了遼東的餉銀。
否則曆史上僅僅是遼東的餉銀從萬曆四十八年到天啟四年,就從內帑撥銀將近兩千萬兩。
這也是為什麽後期天啟皇帝拿不出銀子,欠了九邊不少餉銀的原因。
至於說指望戶部,別開玩笑了,戶部多少年都沒有存銀了。
即便是現在大明的稅收從兩千萬兩出頭,增加到了兩千萬百萬兩,也是堪堪夠用。
遼東花大錢的時代過去了,可十四萬的軍隊糧餉每年也不會少於三百萬兩,這個數字甚至超過其他八個邊鎮的總和。
當然這筆銀子花的還是值得,若是沒有這十四萬的軍隊,從萬曆四十六年到現在兩年多的時間,努爾哈赤也不會這麽老實,什麽大動作都沒有。
當然大動作沒有,可是小動作也不少,曾經兩次想要拿下葉赫部,都被調到遼東的三萬邊軍給嚇了迴去。
朱由校現在不想打仗,想將部隊的質量提上去,努爾哈赤其實也不想打仗,之前那兩仗打掉兩萬多人,他心裏也發虛。
要不是這兩年有朝鮮輸血,他都有些扛不住了。
除了十幾萬的軍隊之外,這兩年往遼東送去了不少的火炮,也起到了威懾作用。
甚至在他的同意下,遼東還給了葉赫部一些小型火炮還有遼東淘汰的一些火繩槍,這些火炮攻城不行,但是放在城牆上防守沒有大的問題。
在努爾哈赤沒造出大型火炮之前,想要硬啃下葉赫部的東西兩城,不死一兩萬人門都沒有。
知道自己手裏有將近一千五百萬,朝廷收支基本維持平衡,朱由校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這就跟家庭過日子一樣,要是沒有存款,心裏是不踏實的。
不過這樣的好心情,持續沒有多久,第二天他收到了一些請恩的奏折。
這些請恩的奏折來自於他的那些叔叔大爺、兄弟、侄子們,先是恭喜陛下登基,然後開始說自己過得多麽苦,想請皇帝賞賜一些東西。
比如鹽引、比如海外貿易許可證之類,讓他們換點錢花。
這個時候徐光啟的在陝西工作多年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他手中掌握著陝西四個藩王,這幾年幹的一些接受投獻,吞並土地,還有欺壓百姓的證據。
他當即命人帶著這些證據,前往陝西調查此事,一旦查實,吞並的土地要吐出來,投獻土地的地主之類,要補齊這些年的賦稅,還罰了四個藩王一年的俸祿,取消了給他們每年的鹽引!
聖旨一下,聞著味的禦史們,立刻開始彈劾各地的藩王。
可以說出了極個別的藩王,其餘的人誰的屁股底下都不幹淨。
朱由校本就厭煩這些禦史們天天上奏一些沒用的,如今見他們如此上道,幹脆就把他們派了出去,讓他們去查藩王。
誰都沒有想到,新皇帝登基的第一把火直接燒到了宗室的身上。
很多人都覺得明朝宗室都是窮奢極欲之輩,其實這麽說也不對。
明朝的宗室有錢的是真有錢,苦b的是真苦b。
底層宗室都有三四十歲娶不上媳婦的。
一開始朱元璋定的宗室奉養製度,到了嘉靖年間就養不下去了。
萬曆朝幹脆給宗室定下了定額,以後不管宗室還有多少人,就給你們這麽多銀子。
這些銀子大頭自然是被親王、郡王們拿去了,普通的宗室能見著的很少。
大明的宗室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子世襲,其餘諸子降爵,比如親王的兒子,有一個是親王,其餘的是郡王。
明朝皇帝子嗣除了朱元璋,都不太多,若是每代都降爵繼承,大明朝也不會有這麽多親王,最多也就是五六個。
宗室問題也不會成為困擾大明的一大難題。
這次清查若是能將藩王們侵占的土地多查出一些,朝廷能多收一些稅,接著由頭也能免了他們的鹽引。
明朝食鹽價格低,收的稅也少,宋朝每斤食鹽收稅30文,南宋時期每年單單是鹽稅都能搞到一千多萬兩。
大明不過隻有一百三四十萬兩,宋朝的酒水一年上千萬兩,大明隻有幾十萬兩。
可以說大明的商人掌握著這個社會最多的財富,卻繳納著最少的稅收。
否則大明的稅收怎麽可能隻有區區兩千萬兩,就算是宋朝砍一半,起碼也得有四五千萬兩才對。
可要直接在食鹽上加稅,就顯得皇帝很不厚道。
因此隻能在商人身上想辦法,可具體怎麽做,他也是一點思路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