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如何應對
爺爺萬曆,開局被我搶了皇位! 作者:炒麥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廷與外國的海貿多從東南海上來,再開市舶司怕是沒有什麽意義吧。”
方從哲沒有糾結這個建議是誰提出來的,而是直接說道。
“朝廷與朝鮮、日本的貿易,再轉到東南路途有些遙遠了,在登州或者萊州再開一個市舶司,朕以為很有必要。”
“還有絲綢多產自江浙、瓷器也以江西為主,因此可以在江浙兩地考慮開一個市舶司,就增加這兩個吧。”
朱翊鈞見方從哲不同意,也來了脾氣,直接定了下來。
“臣遵旨!”
方從哲其實沒覺得這有什麽,剛才反對隻是做個樣子,表示自己不是應聲蟲。
“好了,小事說完了,該說說正事了。將遼東送來的情報拿過來,給三位閣老看看。”
朱翊鈞神情嚴肅,對盧受吩咐了一句。
聽聞此人三人都不由的心裏咯噔一聲,這海貿關稅的改革都是小事,遼東能有什麽大事?
從盧受手中接過了情報,方從哲才看了兩眼臉色就變了。
奴爾哈赤(明朝一直這麽稱唿)已於萬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正式建國號金,自稱大汗,年號天命。
其手下軍隊,分為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
所謂八旗者,以三百人為一牛錄,以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旗,每旗七千餘人,八旗共計約六萬人。
東海女真已被其全部吞並,海西女真除葉赫部還有幾十個村寨,兩座城池,其餘也都被其吞並。
“朕看了劉綎等人的上奏,遼東全鎮額兵不過六萬人。除了駐守城堡驛站差撥外,能調動的兵馬不過二萬餘。”
“這兩萬餘人還不在一個地方,一旦某個城池被攻擊,就算是能救援,能不能打得過還未可知。”
朱翊鈞見他們都看得差不多了,緩緩開口道。
“陛下,這奴酋手下當真有那麽多人?”
吳道南對這個數字還是有些懷疑的。
“啟奏陛下,皇太孫來了。”
就在這個時候,外麵一個小太監開口說道。
“讓他進來吧。”
朱翊鈞淡淡的開口。
“孫兒見過皇爺爺。”
朱由校進來之後看到站起來的三位閣老,心裏有些懷疑不知道這三位來幹什麽,不過還是率先開口見禮。
“免禮。”
朱翊鈞淡淡的說了一句。
“臣等見過皇太孫殿下!”
三位站起來的閣老也一起向朱由校見禮。
“閣老免禮。”
朱由校對幾人笑著說道。
“你來的正好,方才吳閣老問奴酋手下果真有六萬人麽?”
朱翊鈞將吳道南的問題拋給了朱由校。
“孫兒以為,這個數字即便是有有些水分,水分也不會很大。女真人的八旗,說穿了就和我大明的衛所一般,戰時為兵,農時為民。”
“不過女真人以漁獵為生,對於射箭比較擅長,沒有吞並海西女真之前,不善於馬上作戰,不過吞並了海西女真之後騎兵也多了不少。”
朱由校對於這個數字,倒是不怎麽懷疑。
“女真人有謀反之意,還是皇太孫看出來的,去年朕便讓他與朕一起瀏覽奏疏,他發現沒有女真人進貢的記錄。”
“又查了之前的奏折,發現他上次上貢,便是萬曆四十三年,且隻來了十五個人。”
“當然文武百官那麽多人,就沒有一個人想到進貢人數如此之少,會不會有什麽問題!”
“若不是皇太孫發現,隻怕是到現在朕還以為遼東無事!”
“還有,劉綎等人到了遼東發現,原本遼東應該有戰兵九萬,現在居然隻有區區六萬人,其他的人哪裏去了?”
“之前那些去遼東巡查的禦史,都查的什麽!”
朱翊鈞冷冷的看著三人,厲聲質問。
“臣等有罪。”
三人齊聲說道。
“朕不想聽這些場麵話,現在該如何做?”
朱翊鈞十分不耐煩的擺了擺手。
“奴酋建國稱汗便是反叛,應該即可派大軍剿滅!”
何宗彥立刻開口說道。
“說的好,朕問你,這兵要從何處調集,需要多少錢糧兵馬,又要以何人為主帥?”
聽了他這句廢話,朱翊鈞直接問了三個問題。
“迴陛下,眼下遼東有六萬戰兵,既然要圍剿,自然是主動出擊,防守之兵留下兩萬即可,如此可有四萬大軍。”
“再從宣大等九邊,調撥三萬人,從江浙閩等地調撥三萬人,再從四川湖廣調撥三萬人,如此便可以有十三萬大軍。”
“再讓朝鮮出兵兩萬,葉赫部也出兵,如此算來,朝廷可以調動十六萬大軍。眼下海陸通暢,可以從海上運兵到遼東,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四川湖廣兵馬,也可以乘船沿江而下,而後再乘海船到遼東。”
“我大明十三萬大軍,給足開拔費,此次時間以一年計算,耗費三四百萬兩即可。”
何宗彥也不是白給的,很快就想出了調兵的方法和人數。
“你們以為如何?”
朱翊鈞不置可否,轉而問向了方從哲二人。
“臣以為,何閣老所言有理,不過我等畢竟不是兵部的主官,此時還需兵部的主官一起商議。具體要調動那些兵馬,能調動多少兵馬,還得慢慢商議。”
“不過奴酋造反,朝廷必然要出兵鎮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朝廷可以先調撥糧草到遼東,於此同時再商議調兵的事情也不遲。”
“另外如此多的兵馬雲集遼東,也需要通軍事的主帥。劉綎等人雖然久經戰陣,可畢竟一直都是總兵,從未統籌全局。”
“臣建議起複原遼東巡撫楊鎬擔任主帥,楊鎬在遼東十餘年,不管是對遼東將領,還是奴酋都有所了解。”
“此外臣還建議起複李如柏,寧遠伯鎮守遼東幾十年,名望極高,以李如柏為總兵,可以讓遼東將領信服。”
方從哲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皇太孫以為如何?”
朱翊鈞沒有迴答他,反而想起了朱由校。
“孫兒以為,方大人所言甚是,不過孫兒還是堅持之前的想法,以遼人守遼土。與其從千裏之外調兵,不如就地征募士兵。”
“趁著現在奴兒哈赤還不知道我大明已經了解其狼子野心,先派楊鎬巡撫遼東,發覺不受重用的將領,重用他們訓練士兵。”
“朝廷借這個機會,準備糧餉、兵器,孫兒聽說巡按遼東熊廷弼能文能武,之前上奏過請求屯田,雖然沒像他說的每年得黍米一百三十萬石,可是也卓有成效。”
“此人今年不過四十八歲,在遼東已經十年,對當地事物應該十分熟悉。楊鎬雖然之前擔任遼東巡撫,不過也過去了將近十年。讓他協助楊鎬,可以讓楊鎬盡快了解現在遼東的局勢。”
朱由校嘴上讚成了方從哲的說法,可實際上並不讚成立刻對遼東用兵。
方從哲沒有糾結這個建議是誰提出來的,而是直接說道。
“朝廷與朝鮮、日本的貿易,再轉到東南路途有些遙遠了,在登州或者萊州再開一個市舶司,朕以為很有必要。”
“還有絲綢多產自江浙、瓷器也以江西為主,因此可以在江浙兩地考慮開一個市舶司,就增加這兩個吧。”
朱翊鈞見方從哲不同意,也來了脾氣,直接定了下來。
“臣遵旨!”
方從哲其實沒覺得這有什麽,剛才反對隻是做個樣子,表示自己不是應聲蟲。
“好了,小事說完了,該說說正事了。將遼東送來的情報拿過來,給三位閣老看看。”
朱翊鈞神情嚴肅,對盧受吩咐了一句。
聽聞此人三人都不由的心裏咯噔一聲,這海貿關稅的改革都是小事,遼東能有什麽大事?
從盧受手中接過了情報,方從哲才看了兩眼臉色就變了。
奴爾哈赤(明朝一直這麽稱唿)已於萬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正式建國號金,自稱大汗,年號天命。
其手下軍隊,分為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
所謂八旗者,以三百人為一牛錄,以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旗,每旗七千餘人,八旗共計約六萬人。
東海女真已被其全部吞並,海西女真除葉赫部還有幾十個村寨,兩座城池,其餘也都被其吞並。
“朕看了劉綎等人的上奏,遼東全鎮額兵不過六萬人。除了駐守城堡驛站差撥外,能調動的兵馬不過二萬餘。”
“這兩萬餘人還不在一個地方,一旦某個城池被攻擊,就算是能救援,能不能打得過還未可知。”
朱翊鈞見他們都看得差不多了,緩緩開口道。
“陛下,這奴酋手下當真有那麽多人?”
吳道南對這個數字還是有些懷疑的。
“啟奏陛下,皇太孫來了。”
就在這個時候,外麵一個小太監開口說道。
“讓他進來吧。”
朱翊鈞淡淡的開口。
“孫兒見過皇爺爺。”
朱由校進來之後看到站起來的三位閣老,心裏有些懷疑不知道這三位來幹什麽,不過還是率先開口見禮。
“免禮。”
朱翊鈞淡淡的說了一句。
“臣等見過皇太孫殿下!”
三位站起來的閣老也一起向朱由校見禮。
“閣老免禮。”
朱由校對幾人笑著說道。
“你來的正好,方才吳閣老問奴酋手下果真有六萬人麽?”
朱翊鈞將吳道南的問題拋給了朱由校。
“孫兒以為,這個數字即便是有有些水分,水分也不會很大。女真人的八旗,說穿了就和我大明的衛所一般,戰時為兵,農時為民。”
“不過女真人以漁獵為生,對於射箭比較擅長,沒有吞並海西女真之前,不善於馬上作戰,不過吞並了海西女真之後騎兵也多了不少。”
朱由校對於這個數字,倒是不怎麽懷疑。
“女真人有謀反之意,還是皇太孫看出來的,去年朕便讓他與朕一起瀏覽奏疏,他發現沒有女真人進貢的記錄。”
“又查了之前的奏折,發現他上次上貢,便是萬曆四十三年,且隻來了十五個人。”
“當然文武百官那麽多人,就沒有一個人想到進貢人數如此之少,會不會有什麽問題!”
“若不是皇太孫發現,隻怕是到現在朕還以為遼東無事!”
“還有,劉綎等人到了遼東發現,原本遼東應該有戰兵九萬,現在居然隻有區區六萬人,其他的人哪裏去了?”
“之前那些去遼東巡查的禦史,都查的什麽!”
朱翊鈞冷冷的看著三人,厲聲質問。
“臣等有罪。”
三人齊聲說道。
“朕不想聽這些場麵話,現在該如何做?”
朱翊鈞十分不耐煩的擺了擺手。
“奴酋建國稱汗便是反叛,應該即可派大軍剿滅!”
何宗彥立刻開口說道。
“說的好,朕問你,這兵要從何處調集,需要多少錢糧兵馬,又要以何人為主帥?”
聽了他這句廢話,朱翊鈞直接問了三個問題。
“迴陛下,眼下遼東有六萬戰兵,既然要圍剿,自然是主動出擊,防守之兵留下兩萬即可,如此可有四萬大軍。”
“再從宣大等九邊,調撥三萬人,從江浙閩等地調撥三萬人,再從四川湖廣調撥三萬人,如此便可以有十三萬大軍。”
“再讓朝鮮出兵兩萬,葉赫部也出兵,如此算來,朝廷可以調動十六萬大軍。眼下海陸通暢,可以從海上運兵到遼東,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四川湖廣兵馬,也可以乘船沿江而下,而後再乘海船到遼東。”
“我大明十三萬大軍,給足開拔費,此次時間以一年計算,耗費三四百萬兩即可。”
何宗彥也不是白給的,很快就想出了調兵的方法和人數。
“你們以為如何?”
朱翊鈞不置可否,轉而問向了方從哲二人。
“臣以為,何閣老所言有理,不過我等畢竟不是兵部的主官,此時還需兵部的主官一起商議。具體要調動那些兵馬,能調動多少兵馬,還得慢慢商議。”
“不過奴酋造反,朝廷必然要出兵鎮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朝廷可以先調撥糧草到遼東,於此同時再商議調兵的事情也不遲。”
“另外如此多的兵馬雲集遼東,也需要通軍事的主帥。劉綎等人雖然久經戰陣,可畢竟一直都是總兵,從未統籌全局。”
“臣建議起複原遼東巡撫楊鎬擔任主帥,楊鎬在遼東十餘年,不管是對遼東將領,還是奴酋都有所了解。”
“此外臣還建議起複李如柏,寧遠伯鎮守遼東幾十年,名望極高,以李如柏為總兵,可以讓遼東將領信服。”
方從哲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皇太孫以為如何?”
朱翊鈞沒有迴答他,反而想起了朱由校。
“孫兒以為,方大人所言甚是,不過孫兒還是堅持之前的想法,以遼人守遼土。與其從千裏之外調兵,不如就地征募士兵。”
“趁著現在奴兒哈赤還不知道我大明已經了解其狼子野心,先派楊鎬巡撫遼東,發覺不受重用的將領,重用他們訓練士兵。”
“朝廷借這個機會,準備糧餉、兵器,孫兒聽說巡按遼東熊廷弼能文能武,之前上奏過請求屯田,雖然沒像他說的每年得黍米一百三十萬石,可是也卓有成效。”
“此人今年不過四十八歲,在遼東已經十年,對當地事物應該十分熟悉。楊鎬雖然之前擔任遼東巡撫,不過也過去了將近十年。讓他協助楊鎬,可以讓楊鎬盡快了解現在遼東的局勢。”
朱由校嘴上讚成了方從哲的說法,可實際上並不讚成立刻對遼東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