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趁熱打鐵
爺爺萬曆,開局被我搶了皇位! 作者:炒麥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朱翊鈞感慨自己孫子搞錢有方的時候,準備試試新海貿稅的時候。
徐光啟正在地裏指導老農如何收獲土豆。
今年陝西也沒下過多少雨,不過由於是官府送的東西,百姓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種下去。
不過現在他們將信將疑沒有了,雖說這土豆個頭不大,也就和雞蛋大小,可一個坑裏能挖出來六七個。
這一畝地,也能收三百多斤。
這個數字比起菜戶營一千多斤將近兩千斤當然差了不少,可比隻有幾十斤,甚至收不到幾十斤的小麥、小米,高到不知道哪裏去了。
“青天大老爺,您救了我們的命啊!”
幾個老農跪在地上給徐光啟叩頭。
“這都是本官應該做的,要謝你們就謝皇上、謝皇太孫,是他們派人買來的土豆,送到了咱們這裏。”
徐光啟將幾個老農扶了起來,雖然這土豆的產量不如京師,可就像他們說的,是救命的東西。
在老農千恩萬謝中,徐光啟迴到了地邊。
被他從各地叫來的知府們,正等著他。
“你們也都看到了,這土豆收成還算可以,迴去之後一定要大力的推廣,不管怎麽說,先讓百姓活下來,收了土豆之後,瑞薯的種植,也必須盯緊了。”
“若是哪裏再出現流民,到時候休怪本官翻臉不認人!”
徐光啟看著幾個知府,說到最後神情嚴肅。
“撫台大人放心,我等迴去之後,立刻勸誡百姓,讓他們種植瑞薯!”
官員們盤剝歸盤剝,誰也不想自己的治下出現流民、災民,因為那意味著他們升遷無望。
誰不想去油水足的地方,現在陝西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他們也撈不到多少銀子。
“你們能這麽想再好不過,除了瑞薯之外,玉米也要試種一些。”
“還有陛下已經同意,之前荒廢的商屯,可以讓百姓耕種。榆林、平涼兩府,迴去之後便可以讓附近的村民,去開墾那些荒廢的商屯。”
“我也會上奏折,請求減免陝西的賦稅,不過若是誰還趁機盤剝,摸摸自己有幾個腦袋!”
徐光啟冷冷的看著幾個有先例的官員。
“下官不敢……”
眾人連忙應道。
“既然如此,本官也不留你們了,你們都暫且迴去吧,等到這些高產的作物推廣之後,本官為你們請功!”
打一棒子給一顆棗,徐光啟自然用的駕輕就熟。
之前在山西各地巡視,他就掌握一些當地官員的不法行為,抓住了他們的把柄,他才能讓這些人配合他的行動。
“下官告退!”
眾人一聽,鬆了一口氣,紛紛離開。
朝廷接受商人的捐贈,還賜予文官散階的事情,徐光啟已經從孫元化的信中知道了。
不用猜,他就知道這是皇太孫的想法,他之前就說過這件事情。
不過看樣子是皇帝從中操作,第一個捐款的胡雲山肯定是個托。
他其實也不太喜歡皇帝用這種手段斂財,可不管怎麽說,能有銀子總是好事。
起碼戶部每年可以少了一些三大殿修繕的開支,對於朝廷的用度來說,雖然不能解決問題,可總算是一件好事。
真想讓大明的財政完全健康,每年少於兩千五百萬兩根本不可能,現在朝廷隻有兩千一百多萬兩的收入。
若是遼東真的再起戰事,每年隻怕還要多出三四百萬兩。
這種售賣散階的做法,治標不治本。
朝廷必須開辟新的財源才行。
不得不說,徐光啟跟萬曆皇帝想到一起去了。
很久沒有召見內閣大臣的朱翊鈞,這天破天荒的把三位內閣輔臣叫到了乾清宮。
“朕看了這些年的海貿稅收,又看了宋元時期的海貿稅收,我大明對於海商收的稅,確實有些低了。”
“比如普通絲綢在國內不到二兩銀子,到了日本能賣八九兩。至於上好的絲綢國內賣六七兩,到了日本能賣幾十兩。”
“咱們的稅收呢,月港每年兩萬多兩,廣州多了一些,也不過是二十多萬兩。”
“眼下朝廷的稅收什麽情況,你們也清楚,既然這絲綢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富人在用,何不增加稅收,按照國內價格的一半收取稅金,如此一來單單是絲綢每年能收近百萬兩,他們賣到日本的絲綢也能水漲船高。”
“至於西洋也是如此,除了絲綢、棉布、茶葉、瓷器,都可以按照這種方法收稅,若是如此朝廷每年起碼可以多收三四百萬兩。”
“有了這些錢,不管是邊關的欠餉、還是官員的欠俸都可以解決。”
朱翊鈞看著三位閣老,說起了海貿的關稅問題。
“陛下說的不無道理,可海貿畢竟有風險,海上浪高風急,又有海盜威脅,看似利潤不小,可海商也擔著風險。”
方從哲小心翼翼的說道。
“那你告訴朕,這稅收的問題怎麽解決,朕要士紳和普通百姓一樣繳納賦稅能不能行?”
朱翊鈞有些生氣的問道。
“陛下息怒,臣以為方閣老說的不無道理,不過正如陛下所言,我大明關稅增加,商人自然會水漲船高提高出售的價格。”
“士紳免除徭役、賦稅,這是祖宗對於士紳的一些優待,輕易不能修改啊。”
吳道南連忙說道。
“臣也讚同吳閣老的說法。”
何宗彥立刻跟著說道。
“陛下,臣愚鈍,剛才沒有理解陛下的聖意,聽了吳閣老的重複,臣才明白陛下的意思,臣讚同這樣收稅!”
方從哲這個時候也表示了支持。
至於原因很簡單,若是陛下真的要廢除士紳的優待,那麽他肯定會被萬夫所指。
在苦一苦商人,還是苦一苦士紳之間,他當然選擇前者。
再說了,商人也不是不能漲價,他們就算恨自己,對自己也沒有什麽影響。
可若是苦了士紳,自己的名聲可就臭了。
“既然你們都同意,那就照此辦理。至於船引、船稅、還有額外稅便都取消了吧。除了出口的貨物要收錢之外,進口的貨物,尤其是一些富人買的起的貨物,比如鍾表、香料之類,也要多征收一部分稅,可以逢三抽一!”
“至於瑞薯、玉米、土豆、大米之類的糧食作物關乎民生,朝廷就不收稅了。”
既然大頭的收入,內閣們答應了,一些小的收入,讓出去也就讓出去了。
“陛下聖明!”
幾人一起說道。
“這也不是朕聖明,是皇太孫看了前些年的海貿稅收情況提出來的。”
“他還說可以增加一些市舶司,可以讓一些貨物更容易流通全國,你們覺得如何?”
見他們同意了海貿關稅的改革,朱翊鈞趁熱打鐵提出了增開市舶司。
徐光啟正在地裏指導老農如何收獲土豆。
今年陝西也沒下過多少雨,不過由於是官府送的東西,百姓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種下去。
不過現在他們將信將疑沒有了,雖說這土豆個頭不大,也就和雞蛋大小,可一個坑裏能挖出來六七個。
這一畝地,也能收三百多斤。
這個數字比起菜戶營一千多斤將近兩千斤當然差了不少,可比隻有幾十斤,甚至收不到幾十斤的小麥、小米,高到不知道哪裏去了。
“青天大老爺,您救了我們的命啊!”
幾個老農跪在地上給徐光啟叩頭。
“這都是本官應該做的,要謝你們就謝皇上、謝皇太孫,是他們派人買來的土豆,送到了咱們這裏。”
徐光啟將幾個老農扶了起來,雖然這土豆的產量不如京師,可就像他們說的,是救命的東西。
在老農千恩萬謝中,徐光啟迴到了地邊。
被他從各地叫來的知府們,正等著他。
“你們也都看到了,這土豆收成還算可以,迴去之後一定要大力的推廣,不管怎麽說,先讓百姓活下來,收了土豆之後,瑞薯的種植,也必須盯緊了。”
“若是哪裏再出現流民,到時候休怪本官翻臉不認人!”
徐光啟看著幾個知府,說到最後神情嚴肅。
“撫台大人放心,我等迴去之後,立刻勸誡百姓,讓他們種植瑞薯!”
官員們盤剝歸盤剝,誰也不想自己的治下出現流民、災民,因為那意味著他們升遷無望。
誰不想去油水足的地方,現在陝西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他們也撈不到多少銀子。
“你們能這麽想再好不過,除了瑞薯之外,玉米也要試種一些。”
“還有陛下已經同意,之前荒廢的商屯,可以讓百姓耕種。榆林、平涼兩府,迴去之後便可以讓附近的村民,去開墾那些荒廢的商屯。”
“我也會上奏折,請求減免陝西的賦稅,不過若是誰還趁機盤剝,摸摸自己有幾個腦袋!”
徐光啟冷冷的看著幾個有先例的官員。
“下官不敢……”
眾人連忙應道。
“既然如此,本官也不留你們了,你們都暫且迴去吧,等到這些高產的作物推廣之後,本官為你們請功!”
打一棒子給一顆棗,徐光啟自然用的駕輕就熟。
之前在山西各地巡視,他就掌握一些當地官員的不法行為,抓住了他們的把柄,他才能讓這些人配合他的行動。
“下官告退!”
眾人一聽,鬆了一口氣,紛紛離開。
朝廷接受商人的捐贈,還賜予文官散階的事情,徐光啟已經從孫元化的信中知道了。
不用猜,他就知道這是皇太孫的想法,他之前就說過這件事情。
不過看樣子是皇帝從中操作,第一個捐款的胡雲山肯定是個托。
他其實也不太喜歡皇帝用這種手段斂財,可不管怎麽說,能有銀子總是好事。
起碼戶部每年可以少了一些三大殿修繕的開支,對於朝廷的用度來說,雖然不能解決問題,可總算是一件好事。
真想讓大明的財政完全健康,每年少於兩千五百萬兩根本不可能,現在朝廷隻有兩千一百多萬兩的收入。
若是遼東真的再起戰事,每年隻怕還要多出三四百萬兩。
這種售賣散階的做法,治標不治本。
朝廷必須開辟新的財源才行。
不得不說,徐光啟跟萬曆皇帝想到一起去了。
很久沒有召見內閣大臣的朱翊鈞,這天破天荒的把三位內閣輔臣叫到了乾清宮。
“朕看了這些年的海貿稅收,又看了宋元時期的海貿稅收,我大明對於海商收的稅,確實有些低了。”
“比如普通絲綢在國內不到二兩銀子,到了日本能賣八九兩。至於上好的絲綢國內賣六七兩,到了日本能賣幾十兩。”
“咱們的稅收呢,月港每年兩萬多兩,廣州多了一些,也不過是二十多萬兩。”
“眼下朝廷的稅收什麽情況,你們也清楚,既然這絲綢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富人在用,何不增加稅收,按照國內價格的一半收取稅金,如此一來單單是絲綢每年能收近百萬兩,他們賣到日本的絲綢也能水漲船高。”
“至於西洋也是如此,除了絲綢、棉布、茶葉、瓷器,都可以按照這種方法收稅,若是如此朝廷每年起碼可以多收三四百萬兩。”
“有了這些錢,不管是邊關的欠餉、還是官員的欠俸都可以解決。”
朱翊鈞看著三位閣老,說起了海貿的關稅問題。
“陛下說的不無道理,可海貿畢竟有風險,海上浪高風急,又有海盜威脅,看似利潤不小,可海商也擔著風險。”
方從哲小心翼翼的說道。
“那你告訴朕,這稅收的問題怎麽解決,朕要士紳和普通百姓一樣繳納賦稅能不能行?”
朱翊鈞有些生氣的問道。
“陛下息怒,臣以為方閣老說的不無道理,不過正如陛下所言,我大明關稅增加,商人自然會水漲船高提高出售的價格。”
“士紳免除徭役、賦稅,這是祖宗對於士紳的一些優待,輕易不能修改啊。”
吳道南連忙說道。
“臣也讚同吳閣老的說法。”
何宗彥立刻跟著說道。
“陛下,臣愚鈍,剛才沒有理解陛下的聖意,聽了吳閣老的重複,臣才明白陛下的意思,臣讚同這樣收稅!”
方從哲這個時候也表示了支持。
至於原因很簡單,若是陛下真的要廢除士紳的優待,那麽他肯定會被萬夫所指。
在苦一苦商人,還是苦一苦士紳之間,他當然選擇前者。
再說了,商人也不是不能漲價,他們就算恨自己,對自己也沒有什麽影響。
可若是苦了士紳,自己的名聲可就臭了。
“既然你們都同意,那就照此辦理。至於船引、船稅、還有額外稅便都取消了吧。除了出口的貨物要收錢之外,進口的貨物,尤其是一些富人買的起的貨物,比如鍾表、香料之類,也要多征收一部分稅,可以逢三抽一!”
“至於瑞薯、玉米、土豆、大米之類的糧食作物關乎民生,朝廷就不收稅了。”
既然大頭的收入,內閣們答應了,一些小的收入,讓出去也就讓出去了。
“陛下聖明!”
幾人一起說道。
“這也不是朕聖明,是皇太孫看了前些年的海貿稅收情況提出來的。”
“他還說可以增加一些市舶司,可以讓一些貨物更容易流通全國,你們覺得如何?”
見他們同意了海貿關稅的改革,朱翊鈞趁熱打鐵提出了增開市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