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正常情況,這種發現內政不足以支撐龐大軍隊——不論是士兵來源還是財政問題,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裁軍,收縮,但唐朝不願意,他們依舊要維持軍隊規模,但是這個軍隊規模太過龐大,甚至讓中央朝廷把大量權力和責任讓渡到了地方……


    嬴政確實搞不明白唐朝日常到底維持著多少軍隊。


    畢竟,這種權力下放地方,那不就是在等著有人造反嗎?!


    即便沒有這個安,安祿山,那也遲早會有其他人——這種權力在手,即使當時不動心,不變心,甚至這一代的官員都不動搖,但是下一代的人呢?後來者呢?


    嬴政還很清楚另一點:習慣具有非常可怕的力量。


    如果這些地方上的人都習慣了地方的權力和責任,那他們對中央朝廷又能有幾分忠心?


    到時候,他們即便發動叛亂,都不會有任何的道義和心理上的負擔——對於他們而言,和中央朝廷不一樣,不是很正常嗎?


    之所以他一直堅持郡縣製而非延續分封製,其實也有這方麵的考慮,嬴政本人想要讓這些百姓都習慣“大一統”的日子。


    可是唐朝吧……


    安祿山手裏麵究竟怎麽能夠做到掌握唐朝的十五萬精兵的?!


    十五萬!這根本不是什麽小數目!更不要說是這些還基本上都是精兵,而非湊人數、遇到戰爭可能就直接四散而逃的烏合之眾。


    這樣龐大的精銳兵力,到底是怎麽掌握到了一個地方大臣手中的?


    軍權這種東西,任何一個頭腦正常的人——不管是皇帝、將領、攝政等等,都會本能地想要握在手中,即便那個皇帝甚至可能沒有經過正規的繼承人教育。


    最容易讓皇帝產生忌憚之情,或者進行種種試探的,也是領兵的將領。


    所以,這個唐玄宗——腦子究竟是怎麽想的?


    有了安祿山掌握十五萬精兵,後來的唐朝能夠出現藩鎮割據這種問題,完全不奇怪,因為這就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這同樣是讓嬴政為之驚歎的地方——在藩鎮割據的同時,唐朝竟然還能出現宦官專權的問題……這可真是……少見。


    當然,既然宦官專權了,那也很容易出現朋黨。


    大臣們自己各種原因結成的朋黨暫且不提,單單有宦官專權,就肯定會出現支持依附宦官為其黨羽的,以及反對宦官專權的兩派。


    唐朝,真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王朝啊。


    嬴政不由在心中感慨了一句。


    所以,這就是這個在位期間爆發安史之亂、又有“開元盛世”的皇帝,最終的廟號被確定為“玄”這麽一個完全沒有見過的廟號的原因嗎?


    玄之又玄啊,確實非常人所能理解。


    -


    楊堅越看唐朝的混亂和問題,就越覺得心塞。


    ——別誤會,他當然不是為了唐朝走到這一步而感到難受,也不是為了百姓們麵對這種水深火熱的境況而難受,他是由此又想到了大隋。


    楊堅這個時候再度升起了把楊廣抽一頓的衝動。


    你看看!你看看那個唐朝!


    都搞成這幅鬼樣子了!先是土地製度崩潰,大量的百姓漸漸開始流離失所,或者變成了佃戶;然後朝廷收上來的賦稅也減少,甚至支撐不起軍餉等開支;接著兵役製度也崩潰了……


    可這樣的唐朝都沒有發生那樣大規模的、全天下都參與其中的大起義!


    接著,又有那什麽安史之亂——一看就知道這一場動亂規模必然龐大,也肯定有大量的百姓受到影響,或者活不下去,或者身死,或者四處流浪……


    接下來,唐朝也沒能恢複過來,而是直接變成了藩鎮割據;最後,朝廷之中還有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這些大問題!


    可即便如此。,唐朝也還依舊存活著,延續著,沒有在全天下出現大起義,更沒有就此被推翻!!!


    都這樣了,唐朝朝廷都爛成了這個樣子了,還是沒有被推翻!


    同理可證——雖然這個“理”實際上並沒有什麽道理,但是楊堅不在乎——如果大隋也這麽走的話,說不定也還能繼續維持下去,雖然局麵很難看,但是還能維持下去。


    即便是朝中大搞宦官、朋黨等等問題,即便是天下發生了一些官員叛亂。


    可是大隋呢?


    大隋真的是在二世的時候,一眨眼的時間就滅亡了啊!


    如果楊廣沒有那麽折騰百姓,或者說,折騰的沒有那麽那麽厲害,稍稍收斂一點點……說不定,說不定大隋也根本不會滅亡啊!


    你看看這些百姓們都有多能忍!


    唐朝那個鬼樣子,怎麽看也不像是能夠給百姓們提供多少正常生活的樣子,也不像是還能減輕賦稅或者減免徭役的樣子,但是——但是即便如此,即便戰火連天,可大家也都還能忍!


    如果,如果楊廣沒有連續進行幾個大業……


    他的年號倒是大業了,他的大業也倒是嚐試了,可是大隋沒了!


    【當然,賦稅係統崩潰之後,自然要製定一個新的賦稅係統,畢竟總不可能就不收稅了吧?】


    【於是,在唐德宗——這是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間,原本的租庸調製被廢除,轉而實行“兩稅法”。】


    【相比起租庸調製,兩稅法確實更適合如今的天下情況,因為兩稅法不是按照人頭征稅,而是按照田畝數量和資產情況來進行征稅,按理來說,有了這樣的賦稅製度,百姓們的日子也能好過一些。】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一來,還是根本問題:土地兼並愈演愈烈,大量的百姓失去土地,失去財產,要麽變為佃戶,要麽變為流民,這樣的趨勢根本沒有得到朝廷的抑製或者製止。】


    【是以,從根本情況上來講,沒有任何改變,所以兩稅法這種雖然也很關鍵、但是和田地這種核心中的核心相比還是要表麵一些的改進措施,能夠起到的效果實在有限。】


    【二來,就是兩稅法本身的問題了。】


    【雖然這條新政令的本意是好的,是想要盡可能達成朝廷和百姓共存的效果,但是在兩稅法推行沒多久,就迅速變質,弊病叢生,反而是給百姓帶來了更大的痛苦。】


    【一個簡單的表現就是,隨著兩稅法的推行,朝廷收繳的賦稅反而日益加重。】


    【在兩稅法初期確定稅額的時候,是把絹、帛折錢計算,然後用錢數作標準,也就是說,如果你的田畝、資產等達到了這個錢數,那就要繳納相應的賦稅;但是,在實際征稅時,朝廷反而又照錢數折征絹、帛。】


    【而兩稅法剛開始推行時的民間物價和錢財情況,是物重錢輕,即物價高,錢價低。但情況並非一成不變,在後來,由於銅錢的鑄造額大大減少,因而銅錢的流通額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情況就變成了錢價日貴、而物價日落的樣子。】


    【這樣一來,兩稅稅額雖然並未增加,但百姓所繳納的繩、帛卻愈來愈多,實際等於原來的兩三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今天有貓了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今天有貓了嗎並收藏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最新章節